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河南省豫西北教研联盟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关于文明起源的研究与探索,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而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在文明起源的进程中,始终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早期文明与文字关系的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个最早的古代文明,都是伴随着其文字的发明而独立起源的。中外学者普遍认为,文字是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的分野所在。因为它促成了人类的记忆方式,不再仅仅依靠个人的记忆和口耳相传,它记载智慧,传播思想,使得科学、哲学和文学的发展成为可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得思想更加抽象、普遍并具备逻辑的连贯性。可以说,文字突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并能记录、保存人类的文化活动,在社会发展与文明传承中起到关键作用。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王室或贵族用于占卜记事而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晚期甲骨文的出现有其历史和社会原因: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了甲骨占卜的社会风气,在继承历史传统的基础上,商代社会的人们更加迷信占卜,占卜之风更加盛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礼记·表记》),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占卜后,人们用刀子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等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保存下来。这些记录占卜的刻辞叫做甲骨卜辞,这些记录刻辞所用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在当时,甲骨文字不仅可以联字成句,而且可以联句成文、联文成篇,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能自由运用的系统文字。中国甲骨文比起其他一些古代文明之文字(比如苏美尔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时间稍晚一些,确属不争的事实。但中国汉字能够流传几千年延绵不断,至今不绝,这是其他古代文明中的早期文字都已成为死文字的窘况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字正是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亮点所在,殷墟甲骨文作为汉字中的最早系统形态,是研究上古文明和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和文化极其珍贵的第一手信史资料。(摘编自朱彦民《从甲骨文溯源中华早期文明》)材料二: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明密码。殷墟甲骨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实证,它体现在文字系统层面的赓续不断和挖掘时间上跨度之久。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直到今天一直没有中断,成为世界上唯一存活到今天并仍在广泛使用的古文字系统。殷墟甲骨文自1899年被发现至今,90多年来挖掘持续不断,这为殷墟甲骨文的深入持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殷墟甲骨文具有成熟的系统和完善的功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原创精神,每个字都蕴含着古代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先民独特的创造智慧。除此之外,跨学科研究价值也充分体现了殷墟甲骨文的创新性。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学和文字学,还涉及历史学、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学、历史地理学、考古学等多种学科。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催生了很多新方法、新成果,体现了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考察时指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殷墟甲骨文便具有这种“维系”的功能。其一,跨文化沟通的统一性。汉字始终属于以形表意的文字系统,具有跨文化沟通功能,有着能够沟通方言、跨民族使用的特征,成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其二,汉字构造与书写风格的统一性。殷墟甲骨文中的文字大多遵循汉字的六书原则,体现了汉字构造的统一性。其三,其内容主要围绕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展开,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充足的资料,体现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统一性。殷墟甲骨文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吸纳了许多远古时期的陶器符号和岩画符号,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甲骨文系统,记录了当时人们包罗万象的生产生活状态。甲骨文文字形态多样,既有象形、指事、会意等原始造字方法,也有形声、假借、转注等更为复杂的构字方式,这种多样性既反映了汉字发展的历史过程,又体现了殷墟甲骨文对不同文字形态的包容和吸收。殷墟甲骨文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表现为在各方国部落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化。殷墟甲骨文主要用于记录商代的占卜活动,这些占卜活动往往与社会的和平、稳定息息相关。殷墟甲骨文体现的和平性特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交流,它所形成的汉字文化搭起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各国人民和平交往的纽带。(摘编自陈智勇《殷墟甲骨文蕴藏的中华文明密码》)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文明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息息相关,文字的产生对早期文明的独立起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B.甲骨文作为较为成熟且能自由运用的系统文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它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C.陶器符号和岩画符号是研究上古文明和探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汉字中的最早系统形态。D.甲骨文的“维系”功能之一,是它作为以形表意的文字系统,能够连接不同方言、跨越不同民族使用。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A.文字突破了语言交际的时空局限,记录并保存文化活动,成为了文明社会与野蛮社会的分野。B.殷商时产生了甲骨占卜的社会风气,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C.甲骨文奠定的汉字系统是世界古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仍被继续使用的文字系统。D.甲骨文造字方法灵活,文字形态多样,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创精神和独特智慧的体现。3.

下列选项中,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A.“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商”字有一解释是凤,是商的图腾,下部的“冏”像穴居,象征殷商先祖的居住地。B.音乐之“龢”,饮食之“盉”,人声之“和”,和谐是它们共同的语义基因,后来都用“和”字表示。C.甲骨文的“射”字,通过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了射箭的基本工具和动作,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射箭技能的重视。D.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派人抓药,检视药材时偶然发现刻写着文字的龟甲碎片,上面的文字便是甲骨文。4.结合材料二,概括殷墟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突出特征。5.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有何积极意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月亮挂在狐须上敏奇才雨瓢泼似的下了三天两夜,空气湿冷,带着一丝霉气,让人透不过气来。赛里木踩着泥泞到院门外面望了无数回,就是不见小雌牛回来。这已经是第三天了。那天清晨,大雨仍然倾盆倒似的,根本出不了门。就是天上下刀子,也得出去寻找一下了。赛里木穿上雨衣,顶着雨帘出了门。老伴不放心,顶了一块塑料布站在门洞里,看着赛里木一瘸一拐地在雨雾里出门上山。去年,也是这样一个雨天,小雌牛的母亲回来得迟了,赛里木等得心焦,也是顶着雨雾出门去找的。赛里木去了山里,没把小雌牛的母亲找回来,倒是抱回来了一只瑟瑟发抖的野狐娃。老伴见赛里木抱回一只野狐娃,心里就隐隐地涌起了一股子气。若干年前,不务农活儿、满山寻着野生打猎的赛里木浑身就是一股子野狐的腥臊味,臊味大得让人近不了身。“老辈人常说,打死家禽不离人,养死野生不恋家,你抱回来一只臭烘烘的野狐娃,算啥样事呢?纯粹是脑子没亮晶。”赛里木不顾老伴的唠叨,在屋檐下给野狐娃钉了一个小木屋。野狐娃蜷缩在里面,用两只黝黑的眼睛看着外面,见赛里木和老伴走来时,就不由得往后缩。小木屋放在屋檐下,老伴有点儿嫌。赛里木讨好老伴:“我想这只野狐娃肯定是让老野狐抛弃了,或者是老野狐都死了,狐族里就剩它一只野狐娃了。”老伴不接他的话,心里却也不忍心把这只野狐娃送走——也是个生命,既然抱回来了,那就养着,权当赛里木给他自己赎罪。野狐娃喂养的时日久了,也就对赛里木和老伴依恋了。赛里木把野狐娃放出小木屋,它就围着赛里木转,像条小狗似的。“谁说野生养死不恋家?那是养的人没有费心费劲养而已。”赛里木大声说给老伴听。野狐娃慢慢长大,食量也大了许多,不但要吃奶,还要吃点儿肉食,这就让赛里木喂着有点儿吃劲了。牛奶够它吃,但要给它喂肉食,那可是要赛里木的老命呢。他和老伴省吃俭用,想攒点儿钱,以备头疼脑热时有个花费。老伴看着野狐娃贼溜溜的眼睛,笑着对赛里木说:“它想吃肉了到野山里吃去。养了几个月,养大它了,它该走了。”“是该放归山林了。”赛里木说。赛里木当了半辈子猎手,牺牲在他手里的野生不计其数。早些时候,到了数九天,他家的檐柱上就挂满了野狐筒子,火红火红的,很是耀眼。几十条野狐筒子挂在檐柱上,野狐的腥臊味就弥漫在院子里。檐柱上不挂野狐筒子的时候,野狗野猫不时地翻过院墙,偷食存放在柴房里的野生肉,可自从檐柱上挂满了野狐筒子,这些偷嘴的野生竟然避得远远的。那些年,赛里木一家人嘴上没受过穷,顿顿有野生肉吃。可是老话说,害命的事情做久了,会生发出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来。有天下午,赛里木坐在院子里抱着枪擦枪时,枪突然走火,击翻了在一旁玩耍的外甥。还好,枪子儿只是穿破了外甥小腿的肌肉,没有危及性命,但这一下把赛里木吓得差点儿丢了老命——当晚他浑身发汗,大抖大颤,胡说乱喊。他喊着说睡梦里有无数的野生和野禽张牙舞爪地朝他扑来,撕他的身体,咬他的脖子,啄他的眼睛。此后很长时间,他夜夜点着灯盏,不敢闭眼睛睡觉。这时候,他知道,该歇手了。他忏悔着。病好之后,他就狠了心,砸了枪托,让打猎的生涯成了历史。那天清晨,赛里木把野狐装进一只背篼里,背到了很远的一处山林。赛里木把野狐娃放出背篼,可野狐娃站在离赛里木不远的地方,不肯离去。赛里木拿起石头扔它,吓它,赶它,直至把它赶进了一处毛梢林,赛里木才悄然下山,回家。在回家的路上,赛里木听到了野狐娃像婴儿似的哭叫声,凄绝悲惨,一声声悲情的叫声传得很远很远。赛里木回到家里,望着曾经圈养野狐娃的小木屋,心里空荡荡的,好像缺了点儿什么东西。老伴也说,她心里空荡荡的,像丢了心肺似的。雨雾拉得重重的,门洞外面的雨水像河一样淌着,淹过了老伴的鞋面。她就那样顶着塑料布,像木雕或泥塑似的站着,等着。赛里木蹚着泥水,一步三滑,三步一倒,到处寻找小雌牛。到傍晚时分,雨突然停了,乌云也渐渐飘散。哪儿有大坑,哪儿有山崖,哪儿的土坑里牛滑下去在雨天爬不出来,赛里木都知道。他一路走,一路想,要是找完这些沟崖仍寻不着小雌牛,他就放弃寻找,回家,不然,连他都回不了家。他终于走到了那处巨大的天坑跟前,赛里木走到天坑边时,上弦月已经挂在了天边。他沿着天坑边的草坡往下边望去,发现小雌牛就站在天坑里,朝他哞叫了几声。赛里木激动得手舞足蹈,不小心脚下一滑,像坐了冰车似的滑进了天坑。赛里木觉得他是在一扬一簸中飞驰而下,身不由己。他顺手抓住了一把青草,青草却断了。他往下滑得越来越快。到坑底时,他的头磕在了一块小石头上,眼前一花,啥也不知道了。赛里木静静地躺在幽幽的月空下,梦见一弯月光擦拭着他的脸庞,又梦见几滴雨水落在了脸上,热乎乎的。赛里木终于从梦境里醒了过来,他看见了一只火红的火狐狸,正用舌头舔着他的脸庞。一弯月光清亮地照着,一闪一闪地挂在火狐狸银色的长须上,调皮,可爱,闪烁不定。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伴后来同意赛里木养野狐,不仅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为了让赛里木赎罪。B.赛里木擦枪走火后,决定不再打猎,表明他已经完全忏悔并决心保护野生动物。C.野狐被放归山林时的不愿离开以及它凄绝悲惨的叫声,反映出它已经失去了野性。D.喂养时日久了,野狐依恋老伴,所以当送走野狐时老伴恍然若失,说明她嘴硬心软。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描写瓢泼大雨,暗示了赛里木因小雌牛的丢失而感到透不过气,又自然而然地切入对去年雨中寻牛的回忆。B.“养死野生不恋家”体现了当地老人对野生动物的认识,这与后文野狐对赛里木一家的依恋形成了反差。C.写赛里木意外滑下天坑时,采用短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来表现人物下意识的反应和当时情形的危急。D.见到赛里木带回野狐,老伴想到他曾因打猎而身上一股腥臊味,并且耽误农活,因此心中感到不快。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权当赛里木给他自己赎罪”,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赎罪”的理解。9.小说结尾写火狐狸舔舐天坑中的赛里木,有人认为不符合现实,也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处理得很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李世勣尝得暴疾,方云“须灰可疗”,上自剪须,为之和药。世勣顿首出血泣谢。上曰:“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世勣尝侍宴,上从容谓曰:“我儿新登储贰,朕求群臣可托宫事及幼孤者,无以逾公,公往不负李密,岂负朕哉!”世勣流涕辞谢,啮指出血。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信如此。二十三年,太宗寝疾,谓太子曰:“李世勣才智有馀,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即荷汝恩,必致其死力;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五月,戊午,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有顷,上崩。六月,甲戌朔,高宗即位。九月,乙卯,以李世勣为左仆射。它日,李世勣入见,上问之曰:“朕欲立武昭仪为后,遂良固执以为不可。遂良既顾命大臣,事当且已乎?”对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上意遂决。许敬宗宣言于朝曰:“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欲易妇,况天子欲立一后,何豫诸人事而妄生异议乎!”昭仪令左右以闻。庚午,贬遂良为潭州都督。麟德初,东封泰山,诏勣为封禅大使,乃从驾。次滑州,其姊早寡,居勣旧闾,皇后亲自临问,赐以衣服,仍封为东平郡君。又坠马伤足,上亲降问,以所乘赐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以利为恩者,见利而无不可为。故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怀利以孝于亲、忠于君,利尽而去之若驰。利在他人,则弃君亲,背然诺,不旋踵矣。此必然也。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太宗迁李世勣为叠州都督,而敕高宗曰:“汝与之无恩,我死,汝用为仆射,以亲任之。”是已明知世勣之唯利是怀,一夺予之间相形以成恩怨其为无赖之小人灼然见矣;而委之以相柔弱之嗣君,不亦愚乎!长孙无忌之勋戚可依也,褚遂良之忠贞可托也,世勣何能为者?太宗不决而托以国政。利在高宗,则为高宗用;利在武氏,则为武氏用。唯世勣之视利以为归,而操利以笼之,早已为世勣所窥见,以图于利。“家事”一言,而社稷倾于武氏,所必然矣。若谓其才智有余,任之以边陲,锢之于叠州可矣。(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二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一夺予A之间B相形C以成恩怨D其为E无赖之小人F灼然G见矣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替、给,与《鸿门宴》“为击破沛公军”的“为”意思相同。B.荷,蒙受,与《愚公移山》“子孙荷担者”的“荷”字意思不相同。C.“东封泰山”的“封”与《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的“封”字意思相同。D.“托以国政”与《归去来兮辞》“眄庭柯以怡颜”的“以”用法不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把朝廷之事和太子托付给李世勣,他认为在这件事上其他大臣都不如李世勣,王夫之认为这样很愚蠢。B.太宗为了让李世勣感恩高宗,将他降职,嘱托高宗以后再重用他为仆射,王夫之认为太宗早已了解李世勣为人。C.许敬宗扬言老百姓尚能换妻,对于高宗欲立武昭仪为皇后这件事,其他人不该随意发表言论。武昭仪身边的人把这些话报告给她。D.王夫之认为李世勣是为利而忠于君王,利尽就会背弃。如果他才智卓绝,把边陲重任委任给他,在叠州禁锢他即可。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而沉醉,乃解御服覆之,其见信如此。(2)故慈父不以利畜其子,明君不以利饵其臣。14.王夫之认为李世勣有所窥见,“以图于利”,若依此观点,材料一中有哪些事件可以作为实证?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广州都试①刘克庄自昔番禺统府雄,君恩暂许领元戎。不羞短发垂肩白,且爱前旌照眼红。笔久不灵妨草檄,臂新无力怯开弓。即今超距多枭俊,安用辎车载此翁。【注释】①都试:汉代一种讲武习兵的考试制度。15.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表明,诗人蒙受君王的恩遇,君王刚刚任命他在军事重镇番禺统领军队。B.本诗第四句与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都选取军旗意象,反映军旅生活。C.颈联中“妨”和“怯”二字,表明诗人已经年迈体衰,不能书写檄文,并且已经无力开弓。D.诗人观照自身,看到考场上多是雄健英武的年轻人,欣喜之情和作者的身份契合。16.本诗中“短发垂肩白”与陆游《书愤》中“衰鬓”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和陶渊明的“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情感相似。(2)人才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极为重要,正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提到,如果六国“以赂秦之地,________________,以事秦之心,________________”,一起攻打秦国,秦国必定寝食难安。(3)辛弃疾常用军事意象赋予宋词以积极豪迈、昂扬血性之美,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抬头看天,是一种极为简单且直接的身心放松术。它既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也不需要额外的装备,更不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在室内,只要有一扇小小的窗,便能轻松达到“人在屋中坐,心在天上飘”的美妙境界。到户外,那湛蓝如宝石般的天空、洁白似棉花糖般的云朵,亦或是偶尔轻盈掠过的飞鸟,皆能为人们带来一种

A

的感觉。天空是一双轻盈的翅膀,迅速将人们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带离。众多研究早已证实,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以及观赏开阔的环境,(

),这种愉悦是物质享受无法取代的,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虽然我们抬头仰望同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

),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与感悟皆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心境之下,对天空的感知也会大不相同。有时,天空会呈现出绚丽的色彩,仿若一幅

B

的画卷;有时,它又显得宁静深邃,似一位沉思的智者。这些不同的感受往往伴随着人们对生活的新颖理解和心灵的深刻触动。①观赏天空能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体验,是因为天空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②它完美地结合了动态的云彩和静态的蓝天,引起了大宇宙与小个体的鲜明对比,同时也展示了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的循环往复。③这种复杂而多元的特性,使得天空能够如一位宽容的母亲般包容每个人的心情和感受。④无论何时何地,它无论天空是晴朗如洗还是阴霾密布,都无条件地接纳我们,给予我们深深的慰藉和宁静。⑤这种接纳让人们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片刻的安宁,也让人们在内心深处找到共鸣和力量。天空,不再仅是自然的景象,而是心灵深处情感的寄托。18.文中第一段用“翅膀”比喻“天空”,使用暗喻的修辞方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有人认为“而是”改为“更是”表达效果更好。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生活中,人们需要和同伴团结合作,在思维碰撞时闪耀群体的智慧之光;也需要个体的独立思考,独自的感受和体验往往使人看到很多平常忽略的东西。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C

2.B

3.B

4.①连续性。②创新性。③统一性。④包容性。⑤和平性。

5.①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其发现和研究为溯源中华早期文明提供了实证支持;②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催生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成果。③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跨文化沟通的维系功能。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与交流,有利于维护和平稳定。【解析】【导语】这两篇材料主要探讨了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多重价值。材料一强调其对汉字系统的持久影响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性,展示了甲骨文化在中华文明延续中的核心地位。材料二侧重于甲骨文的创新性和跨学科研究价值,揭示了其蕴含的文化交流和包容特性。这些文字系统和文化现象研究,不仅证实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持续性,还为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证。【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陶器符号和岩画符号……是汉字中的最早系统形态”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说“殷墟甲骨文作为汉字中的最早系统形态”,可见汉字中的最早系统形态不是“陶器符号和岩画符号”。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殷商时产生了甲骨占卜的社会风气”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是说“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了甲骨占卜的社会风气”。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观点是:殷墟甲骨文体现和平性特征。A.是甲骨文“商”字的解读,与和平性无关。B.“和谐是它们共同的语义基因”表明了殷墟甲骨文和平性的特点。C.是甲骨文的“射”字的解读,与和平性无关。D.是甲骨文的发现,与和平性无关。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第二段,由“它体现在文字系统层面的赓续不断和挖掘时间上跨度之久。中国的汉字,从商代直到今天一直没有中断”概括出:连续性。②第三段,由“殷墟甲骨文具有成熟的系统和完善的功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原创精神”概括出:创新性。③第四段,由“殷墟甲骨文中的文字大多遵循汉字的六书原则,体现了汉字构造的统一性”概括出:统一性。④第五段,由“殷墟甲骨文蕴含着巨大的文化张力和文化魅力,表现为在各方国部落交流交往交融的过程中,能够以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外来文化”概括出:包容性。⑤第六段,由“殷墟甲骨文体现的和平性特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交流”概括出:和平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由材料一第二段“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甲骨文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可知,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其发现和研究为溯源中华早期文明提供了实证支持;②由材料二第三段“这种跨学科的研究催生了很多新方法、新成果,体现了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创新性”可知,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合,在跨学科研究方面催生了很多新方法和新成果。③由材料二第四段“具有跨文化沟通功能,有着能够沟通方言、跨民族使用的特征,成为不同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可知,促进了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具有跨文化沟通的维系功能。④由材料二最后一段“殷墟甲骨文体现的和平性特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与交流,它所形成的汉字文化搭起了文化交流的平台,成为各国人民和平交往的纽带”可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融合与交流,有利于维护和平稳定。6.D

7.A

8.①赛里木早年曾大量猎杀野生动物,在老伴看来是一种罪过。②赎罪指赛里木现在不再打猎、养护野狐来抵消罪过。

9.观点一:小说结尾不符合现实。理由:①小说中“养死野生不恋家”是牧区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小说结尾却写野狐舔舐赛里木的脸庞,赋予狐狸人性特点,与生活经验不符。②狐狸被送归山林时间久、距离远,赛里木晕倒后,野狐却恰好能发现他不符合现实。观点二:小说结尾这样处理很好。理由:①野狐被赛里木夫妇养了几个月,对赛里木夫妇产生了很深的依恋,被放归山林时不舍离开,野狐找到并舔舐赛里木的情节符合情理。②小说的结尾朦胧、梦幻而又温暖,人与动物相互救护,体现人与动物、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表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主题。【解析】【导语】文章通过赛里木寻找小雌牛的经历,描绘了一段人与自然和解的故事。开头描写了大雨的压抑氛围,引出赛里木对过往捕猎生涯的忏悔。文章中野狐的养育与释放是赛里木内心变化的象征,反映出他对生命的珍视和悔悟。结尾火狐狸的出现,虽不符合现实逻辑,却象征性地展示了自然对赛里木的宽恕与接纳,增添了温情与希望的光辉。整体上,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人对自我救赎的追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更是为了让赛里木赎罪”错误。根据原文“也是个生命,既然抱回来了,那就养着,权当赛里木给他自己赎罪”可知,“权当”体现出老伴同意赛里木养野狐的原因主要是出于对生命的尊重,而非为了让他赎罪。“权当”一词表明赎罪的想法是附加的,而非主要动机。B.“并决心保护野生动物”错误。根据原文“此后很长时间,他夜夜点着灯盏,不敢闭眼睛睡觉”“他忏悔着。病好之后,他就狠了心,砸了枪托,让打猎的生涯成了历史”可知,赛里木擦枪走火后决定不再打猎的确表达了他的悔意,但文中并没有提到他“决心保护野生动物”。他的行为更多是因为害怕和愧疚,而不是出于保护动物的主动意图。C.“反映出它已经失去了野性”错误。根据原文“可野狐娃站在离赛里木不远的地方,不肯离去”可知,野狐被放归山林时的不愿离开以及凄绝的叫声,体现的是它对赛里木一家的依恋,而不是失去野性。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暗示了赛里木因小雌牛丢失而感到透不过气”错误。开头描写瓢泼大雨,营造了一种沉闷、压抑的氛围,暗示了赛里木心中的不安和焦虑,但并非暗示赛里木因小雌牛丢失而“透不过气”。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理解重点词语首先要理解词语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文本情境理解其深层含义。“赎罪”的意思是用某种实际表现抵销罪过。根据原文“赛里木当了半辈子猎手,牺牲在他手里的野生不计其数”可知,赛里木年轻时曾是一名猎手,家中檐柱上挂满野狐皮,显示他对野生动物的肆意捕猎。这种过度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对自然生灵造成了伤害。因此,在老伴眼中,赛里木过去的打猎生涯并非无辜,而是一种应受到谴责的“罪过”。根据原文“他喊着说睡梦里有无数的野生和野禽张牙舞爪地朝他扑来,撕他的身体,咬他的脖子,啄他的眼睛。此后很长时间,他夜夜点着灯盏,不敢闭眼睛睡觉”可知,赛里木擦枪走火意外伤及外甥后,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内疚与恐惧,意识到自己曾经的打猎行为可能引发无法预料的恶果。此后,他决定放下猎枪,不再猎杀野生动物,这种行为上的改变成为他赎罪的一种表现。他不再猎杀,表明他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试图以此方式来消解内心的负罪感。同时,他在雨中捡回并养护一只野狐娃,细心照料,将它看作是一条需要珍惜的生命。养护野狐不仅是一种善行,更是赛里木通过行动来抵消过去对野生动物所造成的伤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根据题干“有人认为不符合现实”中“不符合现实”可知,此观点主要依据现实,认为这个结尾不符合生活经验和逻辑合理性;根据“也有人认为小说结尾处理得很好”中“小说结尾处理得很好”可知,此观点立足于小说的艺术效果,认为这个结局强调情节的情感合理性和主题意境。观点一:根据原文“老辈人常说,打死家禽不离人,养死野生不恋家”可知,从牧区经验来看,野生动物即便被驯养也很难改变天性,通常不依恋人类。狸最终回到赛里木身边并舔舐他的脸庞,不符合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知。根据原文“赛里木把野狐装进一只背篼里,背到了很远的一处山林”可知,赛里木在很远的山林中放归狐狸,时间也过去较久。现实中,狐狸要在这种情况下找到赛里木的准确位置几乎不可能。因此从现实逻辑来看,这一结尾存在不合理之处。观点二:根据原文“赛里木把野狐娃放出背篼,可野狐娃站在离赛里木不远的地方,不肯离去”可知,火狐狸被赛里木夫妇养了数月,与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依恋。当被放归山林时,它表现出不舍的情感,因此在赛里木身处危难时,火狐狸回到他身边舔舐他的情节符合情感逻辑。狐狸的回归象征着它对赛里木的一种情感回应。结尾写火狐狸出现在赛里木身旁并舔舐他的脸庞,赋予小说一种朦胧、温暖的意境,象征自然对人类的宽恕与包容,表达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主题。通过狐狸的回归,小说不仅展现了赛里木的“赎罪”得到了自然的回应,也让故事带有了诗意的象征。【答案】10.

BDF

11.C12.C

13.(1)不久李世勣大醉,太宗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被信任到了这种地步。(2)所以慈父不用利益来养育自己的孩子,明君不用利益来引诱他的臣子。

14.①得到太宗托付,李世勣拭泪辞谢,咬破指头,沾血为誓,太宗更加信任他。②被太宗贬职,不回家立即上任,得到高宗信任,任命为左仆射。③高宗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世勣说是高宗家事,不必问外人,高宗重用他。【解析】【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资治通鉴》及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展示了对于唐太宗和李世勣之间恩义关系的不同视角。材料一呈现了唐太宗对李世勣的恩宠和信任,乃至为了让李世勣为太子尽忠而策划的一系列安排,但王夫之在材料二中对此持批评态度,指出李世勣以利为动机的本性,认为太宗此举不智。两者结合,反映出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及对个人品行和政治策略的不同解读。【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在一次剥夺和给予之间就相互对照(看出其心思),由此形成恩恩怨怨。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很明显的了。“一夺予之间”作状语,中间不断开,应在B处断;“相形以成恩怨”中“相形”

是谓语动词,“以”

意为“从而”,引出“成恩怨”的结果,应在D处断;“其为无赖之小人”中“其”

是主语,“为”

是谓语动词,“无赖之小人”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F处断;“灼然见矣”中“灼然”

是状语,修饰谓语动词“见”,中间不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均为“替,给”。句意:是替国家着想,不是替你着想。/替大王打败沛公的军队。B.正确。蒙受/肩负,背负。句意:他就会蒙受你的恩情。/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人。C.错误。意思不同。封禅/使……成为边境。句意:(皇帝)在东边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D.正确。介词,把/连词,来。句意:太宗犹豫不决却把国家政事托付给他。/看看庭院里的树木使脸色和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武昭仪身边的人把这些话报告给她”错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昭仪令左右以闻”可知,武昭仪得知许敬宗的话后,让身边的人将此话讲给高宗听。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俄而”,不久;“解”,脱下;“见”,表被动,被。(2)“以”,用;“畜”,养育;“饵”,动词,引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李世勣得到太宗的重托,他“流涕辞谢,啮指出血”以表忠心,谋取信任,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②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李世勣在被太宗贬职之后,“世勣受诏,不至家而去”,没有犹豫迅速执行命令,获取了高宗的信任,后被高宗任命为左仆射。③根据材料一第三段高宗要立武昭仪为皇后,李世勣顺应君心,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赢得高宗的好感,更加重用他,家人也受到封赏。参考译文:材料一:李世勣曾经突然生病,开的药方说

“胡须烧成灰可以治疗”,皇上亲自剪下胡须,为他调和药物。李世勣叩头叩到出血,哭泣着道谢。皇上说:“是替国家着想,不是替你着想,有什么可谢的?”

李世勣曾经陪侍宴会,皇上从容地对他说:“我的儿子刚刚被立为太子,我寻求可以托付宫廷事务以及年幼孤儿的大臣,没有人能超过你,你过去不辜负李密,难道会辜负我吗!”

李世勣流着泪辞谢,咬破手指,沾血为誓。不久喝醉了,皇上于是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他身上,他被信任到如此地步。二十三年,太宗生病,对太子说:“李世绩才智卓绝,然而你对他没有恩德,恐怕他不能够顺服你。我现在将他降职,假如他即刻就走,等我死后,你以后可再重用他为仆射,他就会蒙受你的恩情,必定会为你竭尽死力;如果他犹豫回头观望,应当杀掉他。”五月,戊午日,(太宗)任命同中书门下三品李世绩为叠州都督;李世勤接受诏令后,没有回家就前去上任。过了不久,太宗驾崩。六月,甲戌日初一,高宗即位。九月,乙卯日,(高宗)任命李世绩为左仆射。

某天,李世绩进宫觐见,高宗问他说:“朕想要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认为不可以。褚遂良既是顾命大臣,那么事情就应该停止吗?”李世绩答道:“这是陛下的家事,又何必去问外人呢!”高宗立后的主意于是定了下来。许敬宗在朝中扬言道:“庄稼汉多收了十斛麦子还想着要换个老婆呢,何况天子要立皇后?人们又何必管那么多事而乱发不同意见呢?”武昭仪让身边的人将此话讲给高宗听。庚午日,高宗将褚遂良贬为潭州都督。麟德初年,(皇帝)在东边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下诏让李世勣担任封禅大使,于是他跟从皇帝的车驾。在经过滑州的时候,他的姐姐早年守寡,居住在李世勣的旧居,皇后亲自前往慰问,赐给她衣服,还封她为东平郡君。又有一次(李世勣)坠马伤了脚,皇帝亲自前往询问,把自己所乘坐的(马)赐给他。(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材料二:把利益当作恩情的人,看到利益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所以真正能孝顺的儿子,一定是不把父母的田地房屋当作恩情的人;真正能忠诚的臣子,一定是不把君主的爵位俸禄当作恩情的人。怀着利益之心来对亲人孝顺、对君主忠诚,利益没有了就会像奔驰的马一样迅速离开;如果利益在别人那里,就会抛弃君主和亲人、违背诺言,毫不迟疑。所以慈祥的父亲不凭借利益来养育儿子,英明的君主不凭借利益来引诱臣子。

太宗把李世勣调任为叠州都督,并且告诫高宗说:“你对他没有恩情,我死后,你任用他为仆射,从而亲近信任他。”这已经明显知道李世勣只想着利益,在一次剥夺和给予之间就相互对照(看出其心思)。由此形成恩恩怨怨,他是个无赖小人,这是很明显的了;却把辅佐柔弱的继位君主的重任交给他,不也是很愚蠢吗!长孙无忌作为有功勋的亲戚可以依靠,褚遂良的忠贞可以托付,李世勣能做什么呢?太宗犹豫不决却把国家政事托付给他。利益在高宗这里,就被高宗任用;利益在武氏那里,就被武氏任用。只有李世勣把利益当作归依,而(太宗)用利益来笼络他,这早已被李世勣所看透,从而更加贪求利益。“这是陛下的家事”这一句话,于是国家政权就倒向了武氏,这是必然的了。如果说他才智有余,把他任用在边疆地区,把他禁锢在叠州就可以了。(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5.C

16.①刘诗通过“短发垂肩白”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带有对年迈的自嘲和毅然担当的坦然心态。②陆诗通过“衰鬓”表达了自己如今白发苍苍却功业未竟的悲凉心境,表现了诗人内心壮志未酬的悲愤和不甘。【解析】【导语】这首诗以自嘲的语气表达了刘克庄虽蒙君恩重任,但年迈而力不从心的矛盾心情。诗中既有对白发老人的无奈,又有对昔日雄心壮志的怀恋。诗人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自己面对年轻俊杰的自愧不如,整体情感复杂且富有层次。【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C.“不能书写檄文,并且已经无力开弓”错误。颈联的意思是“长久不拿笔,缺少灵感,妨碍起草檄文的能力。近年来,臂膀少力,怯于去拉开强劲的大弓”,并不是“不能书写檄文”“已经无力开弓”。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刘诗中颔联的意思是“我并不认为白发垂肩是件羞耻的事,依然喜欢看满眼红色的旌旗”。“短发垂肩白”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感慨。诗人尽管头发已经白了,但他并不以此为羞耻,反而以一种轻松的心态看待自己的衰老,这表明他对自己年迈的自嘲和坦然心态。通过“且爱前旌照眼红”可知,尽管年迈,他依然热爱军旅生活,对担任军事长官的职责感到自豪和满足,象征着他依然精神焕发,充满斗志,体现了他的毅然担当。《书愤》中的相关诗句是“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他自比为“塞上长城”,但壮志未酬,岁月无情,镜中的白发已经斑白。他渴望为国效力,但现实却让他感到失望和痛苦。“衰鬓”不仅表达了对年华老去的无奈,更表现了他内心壮志未酬的悲愤和不甘。17.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封天下之谋臣

④.

礼天下之奇才

⑤.

金戈铁马

⑥.

气吞万里如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摧眉、颜、封、礼、才、戈、的卢、霹雳。18.云是一支灵动的画笔,在广袤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巨大的画卷。

19.

A.心旷神怡B.五彩缤纷

20.

②“引起”改为“体现”④“它”放在“都无条件地接纳我们”前

21.甲:能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乙:但每个人都能看到独特的世界(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

22.示例一:我的看法是“而是”不改,效果更好。这里用“不再仅是……而是……”强调了天空从单纯的风景变成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寄托,语气强烈,突出了天空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示例二:我的看法是“而是”改为“更是”,效果更好。这里用“不再仅是……更是……”的递进句式,既表明天空本身是一种风景,又在作为风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其情感意义。【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暗喻,即隐晦的比喻,常用比喻词“是”“就是”“变成”等连接,有时也可以不用比喻词。“天空是一双轻盈的翅膀,迅速将人们从紧张忙碌的生活中带离”,这个句子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方法,将“天空”比作“翅膀”,其间由“是”连接。要求使用暗喻,以“云”为本体,另一个句子,可先捕捉“云”的典型特点,而后选取恰当的喻体,用“是”连接。如云在空中飘动,点缀着湛蓝的天空,构成一幅绝妙的天然画卷。可将“云”看作是画笔,而这幅绝妙的天然画卷就是由“云”这支画笔勾勒而成的。这样一来,“云”是本体,“笔”就是喻体。写出来的句子大致如:云是一支灵动的画笔,在广袤的天幕上勾勒出一幅巨大的画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空,结合段首“是一种极为简单且直接的身心放松术”,和前文“便能轻松达到‘人在屋中坐,心在天上飘’的美妙境界”,可知此处指出到户外观看天空、云朵,飞鸟等食物,都能让人舒畅愉悦,可填“心旷神怡”。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B空,此处所填成语作定语,修饰“画卷”,结合前一句“天空会呈现出绚丽的色彩”,可知这幅花卷是色彩斑斓绚丽的,可填“五彩缤纷”。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②句,“引起……对比”搭配不当,可将“引起”改为“体现”。第④句,“它无论天空是晴朗如洗还是阴霾密布,都无条件地接纳我们”语序不当,“它”应该放在“都无条件地接纳我们”前。【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句,结合后文“这种愉悦是物质享受无法取代的,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极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可知此处指出“与自然环境亲密接触以及观赏开阔的环境”的作用和效果,这种作用体现在心理健康上,故可填:能为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乙句,句式上,可用“但是……”和前文“虽然”搭配,形成转折;内容上,结合后文的解释,“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与感悟皆是独一无二的,就如同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克制此处指出抬头仰望同一片广袤无垠的天空,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故可填:但每个人都能看到独特的世界(但每个人的感受都是独特的)。【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如果认为保留“而是”表达效果更好。用“不再仅是……而是……”,强调的重心是后者,即“天空是心灵深处情感的寄托”,突出了天空角色的转变,由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象,变成精神情感上的寄托,这种强调的语气较为强烈,更能准确地表达出作者对天空在心灵层面寄托的独特体验和认知。如果认为改为“更是”表达效果更好。用“不再仅是……更是……”,表示递进关系,将“自然的景象”和“心灵深处情感的寄托”进行比较,既承认天空本身是一种风景的事实,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凸显其情感意义,体现了由浅及深、由物质到精神的递进效果。例文:在合作中绽放独立之花,在独立中结出合作之果生活,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合作与独立便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两笔。人们既渴望与同伴携手合作,让群体的智慧之光如璀璨星辰般闪耀;又珍视个体的独立思考,在独自的感受与体验中探寻那些被日常所忽略的奇妙宝藏。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更应巧妙地在合作中坚守独立,在独立中积极拥抱合作。合作,那是汇聚万千力量的神奇魔法,能铸就伟大的辉煌。“一滴水,唯有融入大海,才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与集体事业相融,方最具力量。”在新时代的璀璨星空中,诸多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都有团队合作的动人身影。你看,那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丽腾飞,嫦娥轻盈奔月,天问勇敢探火,北斗璀璨组网……每一项惊世壮举,皆是无数航天人齐心协力的结晶。他们如同精密齿轮般紧密配合,分工明确却又心有灵犀。科学家们精心谋划,工程师们匠心打造,技术人员们专注调试,后勤保障人员们默默奉献。大家众志成城,为了中华民族那宏伟的航天梦,奋力拼搏,携手前行。正是这团结合作的精神,让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