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方案TOC\o"1-2"\h\u3209第1章引言 420511.1背景与意义 4134161.2目标与范围 4255831.3参考标准 517313第2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 5298002.1智能制造概念与内涵 525201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 518992.3智能制造体系架构 615022第3章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分析 6112653.1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 686083.1.1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 6253933.1.2国内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 7311383.2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 775653.2.1关键技术标准需求 7209993.2.2管理与评价标准需求 746333.2.3安全与环保标准需求 7160763.3标准化体系构建 786203.3.1构建原则 7284373.3.2标准体系框架 820972第4章设计与仿真标准化 81584.1设计标准化 814304.1.1设计规范与流程 8162434.1.2设计工具与平台 89554.1.3设计质量控制 9155394.2仿真标准化 9117894.2.1仿真规范与流程 9154054.2.2仿真工具与平台 916544.2.3仿真质量控制 9143534.3数据管理标准化 9262564.3.1数据分类与编码 9294584.3.2数据存储与备份 981224.3.3数据共享与安全 105291第5章制造过程标准化 10124985.1生产计划与调度标准化 10267175.1.1标准化流程建立 10263455.1.2数据规范化 10246185.1.3生产计划制定 10103465.1.4生产调度优化 10152535.2制造执行标准化 10262405.2.1制造执行系统(MES)建设 10327485.2.2工艺标准化 10201725.2.3作业指导书制定 1050415.2.4设备管理标准化 11265335.3质量管理标准化 1177575.3.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11213685.3.2检验检测标准化 1157605.3.3质量控制点设置 1171685.3.4不合格品处理 11320385.3.5持续改进 1111377第6章仓储与物流标准化 11284886.1仓储标准化 1166046.1.1仓库规划与设计 11208846.1.2仓储作业标准化 1248496.1.3仓储管理标准化 12104146.2物流标准化 12241106.2.1运输标准化 1233236.2.2配送标准化 12144276.2.3物流信息化 12240216.3信息化管理标准化 13188856.3.1信息管理系统 13141546.3.2数据标准化 13182896.3.3信息化设备标准化 131738第7章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 13193307.1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 13160007.1.1标准化体系构建 1314797.1.2平台架构标准化 13256327.1.3数据接口标准化 13117067.1.4安全功能标准化 13244317.1.5设备接入标准化 13106157.2数字孪生技术标准化 14199277.2.1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标准 14147137.2.2数字孪生数据标准化 1430077.2.3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标准化 14141037.2.4数字孪生平台接口标准化 14270117.3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标准化 1492427.3.1云计算服务标准化 14289837.3.2大数据技术标准化 14317207.3.3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应用标准化 1429857.3.4数据治理与合规性标准化 1431508第8章智能装备与标准化 1415928.1智能装备标准化 14308008.1.1智能装备分类与定义 15185418.1.2智能装备功能指标 155358.1.3智能装备接口与通信协议 15162668.1.4智能装备安全规范 15201078.2技术应用标准化 15305708.2.1分类与定义 15141688.2.2功能指标 15213408.2.3编程与控制接口 1524618.2.4安全规范 15120028.3设备管理与维护标准化 15292258.3.1设备管理规范 15116538.3.2设备维护策略 16206198.3.3设备故障诊断与处理 16312558.3.4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 16204288.3.5设备升级与改造 1630992第9章安全与环保标准化 16229869.1安全生产标准化 16202169.1.1安全管理体系建立 16252259.1.2安全风险防控 16253369.1.3安全培训与教育 16130489.1.4安全生产设施配置 1617929.1.5安全生产检查与考核 16222709.2环境保护标准化 17312809.2.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 17124909.2.2污染防治措施 17244129.2.3节能减排 179519.2.4环保设施配置与运行 17207109.2.5环保监测与评价 1769829.3职业健康标准化 17174849.3.1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建立 1758869.3.2职业病防治 17171619.3.3职业健康监测与评价 17271869.3.4职业健康培训与教育 17275959.3.5职业健康设施配置 1822260第10章标准化实施与评估 18154510.1标准化实施策略 18967610.1.1制定标准化工作计划:明确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责任人,保证各项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 1888210.1.2建立标准化组织架构:设立专门的标准化管理机构,负责智能制造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 181020910.1.3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结合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的特点,研究制定涵盖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182607810.1.4推进标准实施与监督: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智能制造标准的认识和应用能力,保证标准在企业的实际生产中得到有效执行。 181631510.2标准化培训与推广 183010610.2.1开展标准化培训:针对企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人员,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提高全员标准化意识和能力。 181965710.2.2创新培训方式:结合线上和线下培训资源,采用讲座、研讨、实操等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182132310.2.3建立标准化培训基地: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标准化培训基地,为企业提供优质的培训服务。 183079010.2.4推广标准化成果:通过举办标准化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宣传和推广标准化工作取得的成果,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18249710.3智能制造评估体系与方法 18569610.3.1建立智能制造评估体系:结合电子信息行业的特点,构建涵盖技术、管理、效益等方面的评估指标体系。 181008410.3.2制定评估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方法,对智能制造企业的整体水平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 18915610.3.3开展智能制造评估:组织专业评估团队,对企业的智能制造水平进行评估,为企业提供改进方向和措施。 192564710.3.4评估结果应用:将评估结果作为企业政策支持、项目申报、融资信贷等方面的参考依据,推动企业持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19第1章引言1.1背景与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行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智能制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行业作为智能制造的主战场,实现标准化对于推动行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义。1.2目标与范围本方案旨在制定一套适用于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的标准体系,以指导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具体目标如下:(1)规范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2)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3)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4)为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推动产业政策制定。本方案的范围包括:(1)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标准;(2)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与设备标准;(3)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标准;(4)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安全与环保标准。1.3参考标准本方案在制定过程中,参考了以下国内外相关标准:(1)GB/T195802004《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2)GB/T269412011《工业自动化仪表》;(3)GB/T269422011《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4)IEC61512《批量控制》;(5)ISO15745《工业自动化系统与集成》;(6)ISO23247《智能制造系统》;(7)IEEEStd10122016《软件验证与验证》;(8)其他相关国际、国内标准。第2章智能制造基础理论2.1智能制造概念与内涵智能制造是指在制造过程中广泛应用智能化技术,实现制造系统的高度集成、自适应和智能化。它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旨在提高制造业的效率、质量、柔韧性和可靠性。智能制造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数据驱动:智能制造以数据为核心,通过采集、分析和处理各类制造数据,实现对制造过程的实时监控、优化与决策支持。(2)智能设备:智能制造依赖于具备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智能设备,如工业、智能传感器等。(3)系统集成:智能制造涉及多个系统、层次和领域的集成,包括企业内部各业务系统、上下游产业链以及跨行业之间的集成。(4)网络协同:智能制造通过构建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系统、人与其他制造资源的高效协同,提高制造系统的整体功能。2.2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工业大数据:工业大数据是智能制造的基础,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等技术。(2)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为智能制造提供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设备、系统和人的互联互通。(3)智能传感与识别:智能传感与识别技术为制造过程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包括各种传感器、视觉识别等。(4)智能决策与优化:基于人工智能、运筹学等方法,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决策与优化。(5)工业:工业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设备,具备高度自主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6)数字孪生: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实物产品建立虚拟模型,实现对产品功能、制造过程和维修保障的预测与优化。2.3智能制造体系架构智能制造体系架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设备层:设备层主要包括生产设备、智能传感器、工业等,实现制造过程的物理执行。(2)控制层:控制层负责对设备层进行实时监控与控制,主要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等系统。(3)管理层:管理层对生产过程进行计划、调度、质量管理等,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等。(4)决策层:决策层基于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为企业提供战略决策支持,如产品研发、市场预测等。(5)协同层:协同层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企业内外部资源的集成与协同,包括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等。(6)服务层:服务层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为基础,提供智能制造相关的各类服务,如远程诊断、维修、培训等。第3章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分析3.1国内外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3.1.1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各国家和地区纷纷布局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发布的ISO/IEC15288《系统与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标准,为智能制造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制定的智能制造参考架构模型(SMRAM)等,为智能制造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参考。3.1.2国内智能制造标准化现状我国高度重视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国制造2025》、《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等,为智能制造标准化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国家标准层面,我国已发布了一系列智能制造相关标准,如GB/T19580《智能制造系统通用技术要求》等。同时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智能制造标准化活动,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和协同。3.2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3.2.1关键技术标准需求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的深入发展,对关键技术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标准、工业互联网标准、大数据与云计算标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标准等。3.2.2管理与评价标准需求电子信息行业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需要完善管理与评价标准体系。这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标准,以及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效益评价等。3.2.3安全与环保标准需求智能制造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和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行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与环保标准,保障智能制造的可持续发展。3.3标准化体系构建3.3.1构建原则(1)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明确各级标准化组织的职责,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2)系统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梳理智能制造标准化需求,突出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形成系统集成、有序推进的标准化体系。(3)开放合作、兼容共享: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标准,推动国内外标准互认,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合作。3.3.2标准体系框架根据构建原则,构建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符号、计量单位、数据格式等。(2)关键技术标准: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等。(3)管理与评价标准:涵盖企业内部管理、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效益评价等方面。(4)安全与环保标准:涉及智能制造过程中的设备安全、信息安全、环保要求等。(5)应用与实施指南:为企业和部门提供智能制造标准化实施指导。通过构建完善的标准化体系,推动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第4章设计与仿真标准化4.1设计标准化4.1.1设计规范与流程在设计阶段,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设计效率,需遵循以下标准化规范:(1)制定统一的设计规范,包括设计原则、设计要求、设计审查标准等;(2)明确设计流程,包括项目立项、方案设计、详细设计、设计评审等环节;(3)建立设计模板库,规范设计文件格式,提高设计文件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4.1.2设计工具与平台(1)选择成熟的设计工具,如CAD、CAE等,保证设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2)搭建统一的设计平台,实现设计资源的共享和协同设计,提高设计效率;(3)定期对设计工具和平台进行维护和升级,以满足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4.1.3设计质量控制(1)建立设计质量控制体系,对设计过程进行严格监控;(2)采用设计审查、验证和确认等手段,保证设计质量;(3)制定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对设计变更进行有效控制。4.2仿真标准化4.2.1仿真规范与流程(1)制定统一的仿真规范,包括仿真方法、仿真模型、仿真参数等;(2)明确仿真流程,包括仿真前准备、仿真计算、结果分析等环节;(3)建立仿真模板库,规范仿真报告格式,提高仿真结果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4.2.2仿真工具与平台(1)选择成熟的仿真工具,如ANSYS、ABAQUS等,保证仿真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搭建统一的仿真平台,实现仿真资源的共享和协同仿真,提高仿真效率;(3)定期对仿真工具和平台进行维护和升级,以满足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4.2.3仿真质量控制(1)建立仿真质量控制体系,对仿真过程进行严格监控;(2)采用仿真验证、仿真确认等手段,保证仿真质量;(3)制定仿真结果评价标准,对仿真结果进行科学评估。4.3数据管理标准化4.3.1数据分类与编码(1)制定数据分类和编码标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追溯性;(2)建立数据字典,明确各类数据含义、格式和用途;(3)对数据进行统一编码,便于数据存储、检索和分析。4.3.2数据存储与备份(1)选择合适的数据存储设备,保证数据安全可靠;(2)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对重要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3)制定数据恢复和灾难恢复计划,提高数据管理的应急能力。4.3.3数据共享与安全(1)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设计、仿真等环节的数据互通;(2)制定数据访问权限,保证数据安全;(3)采用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第5章制造过程标准化5.1生产计划与调度标准化5.1.1标准化流程建立针对电子信息行业的生产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的生产计划与调度标准化流程。该流程包括生产预测、订单管理、产能规划、生产排程等关键环节,保证生产过程高效、顺畅。5.1.2数据规范化统一生产计划与调度相关数据格式及传输方式,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采用标准化编码体系,提高生产计划与调度的数据处理效率。5.1.3生产计划制定根据市场需求、库存状况、生产能力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采用先进的优化算法,提高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5.1.4生产调度优化结合生产实际,运用智能化调度算法,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实时监控生产进度,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提高生产效率。5.2制造执行标准化5.2.1制造执行系统(MES)建设建立一套符合电子信息行业特点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指令下达等功能,提高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5.2.2工艺标准化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工艺进行标准化,制定明确的工艺参数、操作规程和质量要求,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5.2.3作业指导书制定根据产品工艺要求,编制详细的作业指导书,明确各工序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质量标准,提高作业人员的操作规范性。5.2.4设备管理标准化建立设备管理标准化体系,规范设备维护、保养、维修等环节,保证设备正常运行,降低故障率。5.3质量管理标准化5.3.1质量管理体系构建依据ISO9001等国际标准,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5.3.2检验检测标准化制定检验检测标准,规范检验流程和检验方法,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技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3.3质量控制点设置在生产过程中设置合理的质量控制点,对关键工序和关键环节进行严格监控,防止质量问题发生。5.3.4不合格品处理建立不合格品处理流程,明确不合格品的判定标准、处理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降低不合格品对生产的影响。5.3.5持续改进通过质量数据分析和内部审核,不断优化质量管理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和制造水平。第6章仓储与物流标准化6.1仓储标准化6.1.1仓库规划与设计(1)仓库选址: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生产特点,结合地理位置、交通状况、人力资源等因素,合理规划仓库选址。(2)仓库布局:根据物料特性、存储需求、作业流程等,设计合理的仓库布局,提高仓储空间利用率。(3)仓库设施:配置符合电子信息行业要求的货架、搬运设备、消防设施等,保证仓库安全、高效运行。6.1.2仓储作业标准化(1)入库作业:制定明确的入库作业流程,保证物料信息准确、数量正确、质量合格。(2)存储作业:根据物料特性,采取合适的存储方法,避免损坏、变质等问题。(3)出库作业:规范出库作业流程,提高物料发放效率,保证生产需求。6.1.3仓储管理标准化(1)库存管理:建立合理的库存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保证库存数据的准确性。(2)质量管理:加强对仓储物料的质量监控,保证物料储存过程中的质量稳定。(3)安全管理:加强仓库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6.2物流标准化6.2.1运输标准化(1)运输方式: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物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降低运输成本。(2)运输工具: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运输工具,保证物料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3)运输管理:建立运输管理制度,实时监控物流过程,提高运输效率。6.2.2配送标准化(1)配送流程:制定合理的配送流程,保证物料准时送达生产线。(2)配送管理:加强对配送过程的监控,提高配送服务质量。(3)配送人员:培训合格的配送人员,提高配送效率。6.2.3物流信息化(1)物流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实时共享。(2)物流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3)物流数据管理:加强物流数据收集、分析与利用,优化物流资源配置。6.3信息化管理标准化6.3.1信息管理系统(1)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仓储与物流环节的信息一体化。(2)规范信息录入、处理、传输等流程,提高信息准确性。(3)加强信息安全防护,保证信息数据安全。6.3.2数据标准化(1)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各业务环节数据的一致性。(2)建立数据质量控制机制,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3)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6.3.3信息化设备标准化(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硬件设备,保证信息系统的稳定运行。(2)配置专业的软件系统,提高仓储与物流作业效率。(3)加强信息化设备的维护与管理,降低故障率。第7章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7.1工业互联网平台标准化7.1.1标准化体系构建为实现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高效、稳定发展,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体系。该体系应包括平台架构、数据接口、安全功能、设备接入等方面的标准。7.1.2平台架构标准化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架构进行标准化,明确各层之间的关系,规范数据流动、功能分配等,为平台间的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提供保障。7.1.3数据接口标准化制定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实现设备、系统、应用之间的数据无缝对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降低系统开发和集成成本。7.1.4安全功能标准化针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安全功能,制定相应的标准,包括数据加密、访问控制、设备认证等方面,保证平台运行安全可靠。7.1.5设备接入标准化制定设备接入标准,规范不同类型设备与平台的连接方式,提高设备接入的便捷性和兼容性。7.2数字孪生技术标准化7.2.1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标准明确数字孪生模型的构建方法、数据来源、更新周期等,为模型的准确性、实时性提供保障。7.2.2数字孪生数据标准化对数字孪生涉及的各类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格式、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方面,提高数据处理效率。7.2.3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标准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场景的数字孪生应用,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方案,促进数字孪生技术的广泛应用。7.2.4数字孪生平台接口标准化制定数字孪生平台与其他系统、设备之间的接口标准,实现数据的高效流通,提高平台间的互操作性。7.3云计算与大数据应用标准化7.3.1云计算服务标准化对云计算服务的类型、功能、安全等方面进行标准化,为用户提供可靠、高效的云计算服务。7.3.2大数据技术标准化制定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分析等环节的技术标准,提高大数据应用的质量和效率。7.3.3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应用标准化针对云计算与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方案,推动两者在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中的深入融合。7.3.4数据治理与合规性标准化建立数据治理和合规性标准,规范企业在大数据应用过程中的数据管理、数据保护等行为,保证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第8章智能装备与标准化8.1智能装备标准化8.1.1智能装备分类与定义本节主要对电子信息行业中的智能装备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定义,以便于行业内对各类智能装备的统一理解和标准化管理。8.1.2智能装备功能指标本节从精度、速度、稳定性、可靠性等方面,明确智能装备的功能指标,为评估和比较不同智能装备提供依据。8.1.3智能装备接口与通信协议本节规定智能装备的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以及通信协议,保证不同厂商、不同类型的智能装备能够顺利对接和协同工作。8.1.4智能装备安全规范本节从电气安全、机械安全、功能安全等方面,提出智能装备的安全要求,保障智能装备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8.2技术应用标准化8.2.1分类与定义本节对电子信息行业中的各类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定义,以便于行业内对技术的统一理解和标准化管理。8.2.2功能指标本节从负载、速度、精度、稳定性等方面,明确的功能指标,为评估和比较不同的功能提供依据。8.2.3编程与控制接口本节规定的编程语言和控制接口,以便于开发者和使用者能够快速掌握编程和控制技术。8.2.4安全规范本节从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等方面,提出的安全要求,保证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可靠。8.3设备管理与维护标准化8.3.1设备管理规范本节从设备选型、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环节,制定设备管理规范,以提高设备使用效率,降低设备故障率。8.3.2设备维护策略本节提出针对不同类型设备的维护策略,包括预防性维护、预测性维护等,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8.3.3设备故障诊断与处理本节规定设备故障的诊断方法和处理流程,提高设备故障排除效率,减少设备停机时间。8.3.4设备数据采集与分析本节制定设备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分析的标准,为设备状态监测、功能优化和故障预测提供数据支持。8.3.5设备升级与改造本节对设备升级与改造的流程、方法和技术要求进行规定,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生产需求和技术进步。第9章安全与环保标准化9.1安全生产标准化9.1.1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明确安全生产目标、职责和权限,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保证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生产过程中的安全。9.1.2安全风险防控开展安全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降低安全发生的概率。9.1.3安全培训与教育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安全意识,保证员工掌握相应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9.1.4安全生产设施配置合理配置安全生产设施,如消防设施、防护设备等,保证设施正常运行,提高应急处理能力。9.1.5安全生产检查与考核定期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严格考核安全生产各项指标,保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落到实处。9.2环境保护标准化9.2.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目标和计划,保证生产过程符合国家环保要求。9.2.2污染防治措施针对电子信息行业智能制造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污染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污染物减量化、资源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协议书
- 高速公路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服务2024版合同3篇
- 2024年度模范全文标准二手药品买卖合同
- 邮政快递服务合同
- 全新月结合同范本月结协议月结模板下载
- 2024年度工程安全评估合同4篇
- 企业助贷居间合同
- 2024年度高层住宅工程桩基检测合同2篇
- 2024年度医院高低压配电系统升级改造工程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标的保密条款2篇
- 2024-2025学年山东省莱芜市名校初三全真生物试题模拟试卷(2)含解析
- 网络安全威胁情报分析考核试卷
- 冷高和副高讲解
- 新兴材料对造纸业的影响
- 跟着音乐去旅行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 老年性白内障疾病护理查房课件
- 高风险诊疗技术项目总结报告
- 新型建筑材料论文
- 气道廓清专家共识课件
- 新融合大学英语(II)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江西理工大学
- 年产2完整版本.5亿粒胶囊生产车间工艺的设计说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