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与治理实施方案TOC\o"1-2"\h\u21919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 3313451.1研究背景与意义 3146541.2环境监测与治理现状分析 3126661.3环境监测与治理目标与任务 413710第2章监测技术与方法 47482.1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4282112.2水质监测技术 5209052.3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564182.4噪声监测技术 52153第3章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5227523.1空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5323813.1.1识别方法 5126223.1.2评估方法 6132633.2水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624603.2.1识别方法 696563.2.2评估方法 662793.3土壤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6193603.3.1识别方法 6115113.3.2评估方法 63873.4噪声污染源识别与评估 784093.4.1识别方法 761053.4.2评估方法 728677第4章环境监测网络构建 7152114.1环境监测站点布局 7315284.1.1站点布设原则 7156414.1.2站点布设方法 7325064.1.3站点布设数量 7165534.2监测设备选型与配置 7190334.2.1监测设备选型原则 8212544.2.2监测设备配置 8209834.2.3设备功能要求 8111744.3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 8304014.3.1数据传输系统 8148284.3.2数据处理系统 8153964.3.3数据存储与共享 8263024.4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 8219814.4.1运行管理制度 8296084.4.2人员培训与考核 8289274.4.3质量控制与保障 9277164.4.4设备维护与更新 931300第5章环境治理技术 99655.1空气污染治理技术 9296845.1.1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技术 9183755.1.2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 9163475.1.3移动源排放治理技术 968845.2水污染治理技术 997735.2.1污水处理技术 9155085.2.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9266965.2.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 944495.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9262835.3.1物理修复技术 9136925.3.2化学修复技术 10234655.3.3生物修复技术 10300035.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 10308705.4.1声源控制技术 10250485.4.2传播途径控制技术 10249655.4.3受体保护技术 1012052第6章治理方案设计与实施 1091696.1治理目标与原则 1091626.1.1治理目标 10261146.1.2治理原则 107396.2治理方案设计 11173626.2.1污染源治理 11132536.2.2生态修复 1180256.3治理工程实施 11284866.3.1工程建设 11145136.3.2工程管理 1175036.4治理效果评估与优化 12101206.4.1治理效果评估 12124356.4.2治理方案优化 1228286第7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政策法规 12309817.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 12241357.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2273777.3政策法规对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影响 1328376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化建设 1320168.1信息化建设概述 13100448.2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 13163148.2.1数据采集 13124758.2.2数据传输 1450488.3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 14226428.4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 1421028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提升 1568109.1人才培养与引进 15145989.2技术研发与创新 15279129.3国际合作与交流 15325459.4社会参与与公众监督 1527310第10章环境监测与治理保障措施 153223810.1组织管理保障 152051810.1.1设立专门的环境监测与治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保证工作落到实处。 161958710.1.2制定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 163111710.1.3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治理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162316510.1.4加强部门间的协作与沟通,形成合力,保证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顺利进行。 162155710.2政策与法规保障 162134810.2.1制定和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相关法规,为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16281410.2.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保障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6567910.2.3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污染治理,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161083210.2.4加强与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环境监测与治理经验。 161069310.3资金保障 16846010.3.1加大财政投入,保证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经费充足。 16786010.3.2设立环境监测与治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62814910.3.3鼓励企业自筹资金进行污染治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领域。 16395710.3.4摸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 16136910.4宣传教育与培训保障 161534710.4.1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 16640110.4.2定期举办环境监测与治理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水平。 162514110.4.3加强对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 163192510.4.4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志愿者制度,发挥公众参与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积极作用。 16第1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概述1.1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质量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提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目标。环境监测与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于掌握环境污染状况、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实施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我国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现状,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目标与任务,为推动环境质量改善提供科学依据。1.2环境监测与治理现状分析(1)环境监测现状我国环境监测能力不断提升,监测网络不断完善,监测范围逐步扩大,监测数据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但是环境监测仍存在以下问题:监测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地区监测能力不足;监测手段和技术相对落后,难以满足当前环境管理需求;监测数据共享程度低,信息孤岛现象严重。(2)环境治理现状我国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污染物浓度呈下降趋势。但环境治理仍面临以下挑战:污染源底数不清,污染源监管不到位;治理技术相对落后,治理效果不理想;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不足,环境违法行为仍较普遍。1.3环境监测与治理目标与任务(1)环境监测目标与任务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实现监测网络全覆盖,提升监测数据质量;加强监测技术创新,发展自动化、智能化监测技术;推进监测数据共享,为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2)环境治理目标与任务明确污染源底数,加强污染源监管;推广先进治理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强化环保政策执行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环境保护长效机制,保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通过以上分析,为我国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任务,有助于推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实现绿色发展。第2章监测技术与方法2.1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固定式监测站和移动式监测设备两大类。固定式监测站一般部署在城市的重点区域,采用以下几种技术进行监测:(1)颗粒物监测技术:通过β射线法、微量振荡天平法等方法对PM10和PM2.5等颗粒物进行实时监测。(2)气体污染物监测技术:采用化学发光法、紫外光度法、红外吸收法等方法对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臭氧(O3)和一氧化碳(CO)等气体污染物进行监测。(3)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技术:利用质谱法、气相色谱法等方法对VOCs进行在线监测。2.2水质监测技术水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常规水质参数监测技术:通过电极法、光度法等方法对pH值、溶解氧、浊度、电导率等常规水质参数进行监测。(2)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对有机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3)重金属监测技术: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等方法对水中的重金属进行监测。2.3土壤污染监测技术土壤污染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土壤样品预处理技术:通过土壤采样、筛分、混合等步骤,制备出适合分析测试的土壤样品。(2)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监测技术: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方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进行监测。(3)土壤质量评价技术:通过测定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2.4噪声监测技术噪声监测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声级计法:利用声级计对噪声进行实时监测,获取等效声级、峰值声级等参数。(2)声学传感器法:采用声学传感器对噪声进行监测,通过数据采集器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供后续分析。(3)噪声预测与评估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和预测噪声传播规律,结合监测数据对噪声污染进行评估。第3章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1空气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1.1识别方法本节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和文献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空气污染源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浓度时空分布特征;(2)识别污染源类型,如工业排放、交通排放、生活源排放等;(3)分析污染源排放强度及排放规律。3.1.2评估方法对空气污染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评估污染源排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2)评价污染源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3)分析污染源排放对周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3.2水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2.1识别方法水污染源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流域水质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2)识别污染源类型,如工业废水排放、生活污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等;(3)分析污染源排放强度及排放规律。3.2.2评估方法对水污染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评估污染源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2)评价污染源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3)分析污染源排放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3.3土壤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3.1识别方法土壤污染源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土壤污染监测数据,分析污染物种类、浓度和分布特征;(2)识别污染源类型,如工业固废堆存、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等;(3)分析污染源排放强度及排放规律。3.3.2评估方法对土壤污染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评估污染源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2)评价污染源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3)分析污染源排放对生态系统及人体健康的影响。3.4噪声污染源识别与评估3.4.1识别方法噪声污染源识别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噪声监测数据,分析噪声源种类、强度和分布特征;(2)识别污染源类型,如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3)分析污染源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3.4.2评估方法对噪声污染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评估噪声污染源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2)评价噪声污染源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3)分析噪声污染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4章环境监测网络构建4.1环境监测站点布局环境监测站点布局是环境监测网络构建的基础,其合理性直接关系到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4.1.1站点布设原则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前瞻性、可行性和经济性原则,保证监测站点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区域环境质量状况。4.1.2站点布设方法采用网格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结合区域地理、气象、人口、产业等特征,科学合理地布设监测站点。4.1.3站点布设数量根据区域环境质量目标、污染源分布、监测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监测站点数量,保证监测网络的有效覆盖。4.2监测设备选型与配置监测设备的选型与配置是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关键环节,应充分考虑监测因子、监测方法、设备功能等因素。4.2.1监测设备选型原则遵循准确性、稳定性、实时性、便捷性、兼容性和经济性原则,选择适合我国环境监测需求的设备。4.2.2监测设备配置根据监测站点功能、监测因子和监测方法,配置相应类型的监测设备,如大气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噪声监测站等。4.2.3设备功能要求保证监测设备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低故障率等功能,以满足环境监测数据质量要求。4.3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数据传输与处理系统是环境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和存储监测数据。4.3.1数据传输系统采用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传输方式,保证监测数据实时、稳定、可靠地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4.3.2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对监测数据进行自动校准、质控、统计分析和评价,提高数据利用率。4.3.3数据存储与共享采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长期存储、备份和共享,满足环境管理、决策和科研需求。4.4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是保证监测网络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4.4.1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网络运行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监测机构职责,规范监测工作流程。4.4.2人员培训与考核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实施绩效考核,保证监测数据质量。4.4.3质量控制与保障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4.4设备维护与更新定期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校准和更新,保证设备正常运行,满足监测需求。第5章环境治理技术5.1空气污染治理技术5.1.1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技术在我国,燃煤电厂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脱硫脱硝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目前干法脱硫、湿法脱硫、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等技术已在我国广泛应用。5.1.2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技术针对工业企业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可以采用吸附法、吸收法、冷凝法和燃烧法等治理技术。通过源头控制、过程优化和末端治理,降低VOCs排放。5.1.3移动源排放治理技术对于移动源排放,可以采用尾气净化技术,如柴油车颗粒物过滤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5.2水污染治理技术5.2.1污水处理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水,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进行处理。常见的技术包括:混凝沉淀、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膜生物反应器(MBR)等。5.2.2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针对工业废水,可以采用化学氧化、生物处理、离子交换、膜分离等技术进行治理。针对特定污染物,还可以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5.2.3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养殖业等。采用科学施肥、生态拦截、生物降解等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5.3土壤污染治理技术5.3.1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挖掘替换、固化稳定、土壤蒸汽提取等。这些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污染,可以快速降低污染物浓度。5.3.2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淋洗、化学氧化、化学还原等。通过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实现污染物的降解和解毒。5.3.3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的代谢作用,将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为无害物质。主要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等。5.4噪声污染治理技术5.4.1声源控制技术通过改进设备设计、采用隔声、吸声等措施,降低噪声源的排放。合理规划布局,避免噪声敏感区域与噪声源近距离接触。5.4.2传播途径控制技术采用隔声屏障、声屏障、吸声材料等设施,阻断或减少噪声的传播。利用地形地貌、绿化等措施也能有效降低噪声传播。5.4.3受体保护技术对于噪声敏感目标,可以采用个体防护、建筑隔音等措施,降低噪声对受体的影响。同时加强噪声监测与评估,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第6章治理方案设计与实施6.1治理目标与原则6.1.1治理目标为保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本章提出以下治理目标:(1)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满足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2)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3)修复受损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4)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环境满意度。6.1.2治理原则治理方案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实现源头减污、过程控污、末端治污;(2)科学治理,合理布局,提高治理效果;(3)综合治理,突出重点,保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4)公开透明,民主参与,接受社会监督。6.2治理方案设计6.2.1污染源治理针对不同污染源,设计以下治理措施:(1)工业污染源: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污染物处理效率,实现达标排放;(2)农业污染源: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实施农田退水治理;(3)生活污染源: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保证达标排放。6.2.2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生态环境,实施以下修复措施:(1)土地修复: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治理污染土壤,恢复土地生产力;(2)水环境修复:实施水体治理,提高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3)生态景观建设:加强生态绿化,提升景观品质,构建生态廊道。6.3治理工程实施6.3.1工程建设根据治理方案,开展以下工程建设:(1)污染源治理工程:按照设计方案,推进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治理设施建设;(2)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土地、水体和生态景观修复项目;(3)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能力。6.3.2工程管理加强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1)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规范工程招投标、施工、验收等环节;(2)加强工程监督,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进行检查;(3)落实工程后期管护,保证工程长期稳定运行。6.4治理效果评估与优化6.4.1治理效果评估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效果评估体系,对以下方面进行评估:(1)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2)生态环境质量;(3)资源利用效率;(4)人民群众满意度。6.4.2治理方案优化根据评估结果,对治理方案进行以下优化:(1)调整治理措施,提高治理效果;(2)完善监管制度,强化责任追究;(3)加强科技支撑,提高治理技术水平;(4)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民主参与度。第7章环境监测与治理政策法规7.1国家层面政策法规我国国家层面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主要政策法规如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原则、制度和管理措施。(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限值,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提供了依据。(3)《水污染防治法》:明确了水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提供了法制保障。(4)《土壤污染防治法》:针对土壤污染问题,规定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原则、制度和管理措施。(5)《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要求,以保证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7.2地方层面政策法规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政策法规,以加强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以下为部分地方政策法规示例:(1)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各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制定了相应的地方环境保护条例,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具体的要求。(2)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分地方根据本地空气质量状况,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环境空气质量标准。(3)地方水污染防治办法:各地针对本地水环境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水污染防治办法,强化水环境监测与治理。(4)地方土壤污染防治办法:各地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制定了具体的土壤污染防治办法,保证土壤环境安全。7.3政策法规对环境监测与治理的影响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1)明确了环境监测与治理的目标和任务,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方向。(2)强化了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实施严厉打击,保障环境法律法规的实施。(3)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环境监测能力,为环境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4)推动了环境治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升了环境治理效果,为改善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5)增强了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形成了共同推进环境监测与治理的良好氛围。第8章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化建设8.1信息化建设概述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化建设是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效能、实现环境管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本章主要阐述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框架、目标及实施方案。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实时性,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8.2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8.2.1数据采集数据采集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自动监测设备:部署水质、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自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各类环境数据。(2)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环境信息。(3)人工监测:对自动监测设备无法覆盖的区域,开展人工监测,补充数据采集。8.2.2数据传输数据传输系统负责将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实时、安全地传输至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主要采用以下技术:(1)有线传输:利用光纤、专用网络等有线通信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2)无线传输:采用4G/5G、物联网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远程、快速的数据传输。8.3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负责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支持。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数据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校验、转换等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2)数据存储:采用大数据存储技术,构建环境数据仓库,实现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3)数据分析: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对环境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环境问题及潜在风险。(4)模型构建:建立环境预测、评估模型,为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8.4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旨在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信息的公开、透明,提高环保工作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功能:(1)信息发布:及时发布环境监测数据、治理成果、政策法规等信息,提高环保意识。(2)数据共享:与相关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等共享环境数据,促进协同治理。(3)公众参与:提供环保投诉、举报、咨询等功能,鼓励公众参与环境治理。(4)决策支持:为部门提供环境治理决策支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第9章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提升9.1人才培养与引进环境监测与治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为提升我国环境监测与治理能力,首要任务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通过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加大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的专业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班级志愿者活动的规划与实施计划
-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试卷及答案
- 当前经济环境下的财务挑战计划
- 2025年中考数学考点分类专题归纳之二次根式
- 2023年银行管理(初级)考试模拟练习(含解析)
- 客房五常法培训
- 2024年11月绍兴市2025届高三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 语文试卷(含答案)
- 医疗机构质量管理制度
- 农业合作社员工招募与稳定机制方案
- 油漆作业现场应急处置预案
- 盛世华诞庆祝祖国成立75周年共筑中国梦同庆国庆节课件
- 高级钢筋工职业鉴定考试题库(浓缩300题)
- 以奇幻指引现实-解析《百年孤独》中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 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药品批发企业承运商审计报告
- 2024年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第三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人(高频重点复习提升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城市梁桥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
- 《食品添加剂应用技术》第二版 课件 任务1.2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检索-1标准解读
- 河北省保定市劳动合同范本
- 脱硫计算公式
- 中国儿童有声读物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9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