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_第1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_第2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_第3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_第4页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汽车行业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方案TOC\o"1-2"\h\u16754第1章项目背景与概述 3239361.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 3241821.2研发与推广的意义和目标 44253第2章技术路线与标准体系 4321902.1技术路线概述 49102.2标准体系构建 5170852.3技术创新与突破 510946第3章硬件研发与集成 5316583.1智能传感器研发 5166353.1.1传感器选型与设计 541263.1.2传感器融合技术 6122553.2车载计算平台与硬件架构 6107063.2.1计算平台选型与设计 6282273.2.2硬件架构设计 641573.3硬件系统集成与优化 625213.3.1系统集成技术 6138473.3.2系统优化与验证 6325363.3.3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 612307第4章软件系统与算法研究 7229384.1软件架构设计 7179984.1.1模块化设计 7103144.1.2层次化结构 777434.1.3微服务架构 7276664.1.4实时性与安全性 7105494.2算法研究与实现 774024.2.1感知算法 791174.2.2决策与规划算法 71234.2.3控制算法 850354.2.4通信算法 899034.3系统集成与调试 8271624.3.1系统集成 8173784.3.2系统调试 8159044.3.3故障排查与优化 875764.3.4安全性评估 89671第5章智能驾驶与辅助系统 896995.1环境感知系统 8302825.1.1感知技术概述 87235.1.2雷达感知技术 9215485.1.3摄像头感知技术 9273165.1.4激光雷达感知技术 9310015.2决策与控制策略 9171185.2.1决策算法概述 915025.2.2控制策略设计 977815.2.3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 9104785.3辅助驾驶功能开发 9253245.3.1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 9261965.3.2自适应巡航控制(ACC) 9198135.3.3紧急制动辅助(AEB) 9297045.3.4自动泊车辅助系统 107562第6章车联网与大数据应用 10301986.1车联网技术概述 1098016.2数据采集与处理 10325746.2.1数据采集 10129306.2.2数据处理 10108716.3大数据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 10268256.3.1驾驶辅助系统 11268686.3.2智能交通系统 11281606.3.3车辆故障预测 11269816.3.4个性化服务 11179316.3.5车联网安全 1114408第7章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11109957.1安全性分析 1143507.1.1系统安全 1156697.1.2驾驶安全 11195967.1.3乘员安全 12216867.2可靠性设计与测试 128387.2.1可靠性设计 1217577.2.2可靠性测试 12248257.3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 12112487.3.1风险评估 12264547.3.2应急预案 1310162第8章系统测试与验证 13308818.1测试场景与工况设计 13211778.2系统级测试与验证 1353678.3实车试验与数据分析 1330497第9章商业模式与推广应用 14180869.1商业模式摸索 14255989.1.1产品定位与价值主张 14241759.1.2收入来源与盈利模式 14217939.1.3成本结构与控制 14262829.2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 1566949.2.1市场规模 15114199.2.2市场竞争格局 15324969.2.3需求预测 15311109.3推广应用策略与措施 15186779.3.1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 1585109.3.2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15307379.3.3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15312959.3.4合作伙伴与生态构建 1611953第10章项目管理与保障措施 161320910.1项目组织与管理 16117410.1.1项目管理架构 162437410.1.2项目团队建设 162470810.1.3项目进度管理 163154810.1.4质量管理 16629910.2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 162345410.2.1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162205010.2.2共享研发资源 16745110.2.3协同创新 172485110.3政策支持与产业环境优化 172181110.3.1政策支持 172269910.3.2产业环境优化 17381210.3.3市场环境建设 17第1章项目背景与概述1.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现状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行业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汽车产品,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创新的热点。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得到了及企业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自动驾驶、车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进展,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2)产品形态日益丰富。各类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相继问世,包括自动驾驶出租车、无人配送车、智能公交等。(3)产业链日益完善。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网络通信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融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生态。(4)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如《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等。1.2研发与推广的意义和目标研发与推广智能网联汽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提高交通安全。智能网联汽车能够有效降低交通发生率,提升道路运输安全性。(2)缓解交通拥堵。智能网联汽车具备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功能,有助于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通行效率。(3)促进节能减排。智能网联汽车能够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降低汽车排放,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将带动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本项目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突破智能网联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自主创新能力。(2)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3)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4)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推广应用,提升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渗透率。第2章技术路线与标准体系2.1技术路线概述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技术路线的规划。本研究围绕智能感知、决策控制、信息交互及安全技术等核心领域,提出以下技术路线:(1)智能感知技术:以高精度传感器为基础,结合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实现车辆对周边环境的全面感知。(2)决策控制技术: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对复杂交通场景的理解与预测,为车辆提供安全、高效的驾驶策略。(3)信息交互技术:通过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信息交互,提高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降低交通风险。(4)安全技术:从硬件、软件及网络等多方面,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保证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可靠。2.2标准体系构建为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构建以下标准体系:(1)基础标准:包括术语与定义、技术要求、测试方法等,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2)产品标准:针对各类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保障产品质量。(3)方法标准: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生产、检验、试验等过程,提高产业整体水平。(4)安全标准: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标准,保证行车安全。(5)服务标准: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售后服务、数据安全等方面,制定相关标准,提升用户体验。2.3技术创新与突破(1)智能感知技术创新:突破高精度传感器技术,实现车辆对周边环境的精确感知;研究多源数据融合算法,提高感知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决策控制技术创新: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对复杂交通场景的理解与预测,提高驾驶决策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信息交互技术创新:研究高效的车联网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实时信息交互,提升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4)安全技术创新:从硬件安全、软件安全、网络安全等多方面,构建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功能。(5)跨学科融合创新: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动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第3章硬件研发与集成3.1智能传感器研发3.1.1传感器选型与设计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对高精度、高可靠性传感器的要求,本章从传感器选型与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各类传感器的功能、成本、尺寸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选取适用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传感器。同时对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及工艺进行研究,以提高传感器的精度、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3.1.2传感器融合技术为了提高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感知能力,本章对多传感器融合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预处理、特征提取、数据关联和目标融合等关键技术。通过优化传感器布局和融合算法,实现车辆对周边环境的高精度感知,提高行驶安全性。3.2车载计算平台与硬件架构3.2.1计算平台选型与设计本章针对智能网联汽车对高功能计算平台的需求,从计算平台的选型与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对当前主流的计算平台进行功能、功耗、成本等多方面对比分析,选取适合智能网联汽车的计算平台。对计算平台的设计原理、硬件架构和功能优化进行研究,以满足车辆实时性和高效性的需求。3.2.2硬件架构设计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系统的复杂性,本章对硬件架构设计进行研究。主要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接口电路、电源管理等方面的设计。通过优化硬件架构,实现硬件资源的高效利用,降低系统功耗,提高系统可靠性。3.3硬件系统集成与优化3.3.1系统集成技术本章对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系统集成技术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硬件模块的选型、接口定义、通信协议等方面。通过合理的系统集成,实现各硬件模块的高效协同,提高系统功能。3.3.2系统优化与验证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章对系统优化与验证方法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硬件参数调整、散热优化、抗干扰能力提升等方面。通过仿真和实车测试,验证硬件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和可靠性。3.3.3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硬件系统的产品质量,本章对生产制造与质量控制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生产工艺优化、质量检测方法、故障分析与排除等方面,以提高硬件系统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第4章软件系统与算法研究4.1软件架构设计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汽车产品,其软件系统架构设计是实现汽车功能高度集成与协同的核心。本节重点阐述智能网联汽车的软件架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1模块化设计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将各功能模块进行划分,便于开发、维护和升级。模块间通过标准化接口进行通信,提高系统可扩展性。4.1.2层次化结构软件架构采用层次化结构,分为硬件抽象层、操作系统层、服务层和应用层。层次化设计有利于降低各模块间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4.1.3微服务架构在服务层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各功能服务进行拆分,实现独立部署、扩展和升级。微服务架构有助于提高系统可维护性,降低故障影响范围。4.1.4实时性与安全性针对智能网联汽车的特殊需求,软件架构设计充分考虑实时性和安全性。通过采用实时操作系统、安全协议和加密算法等措施,保证系统在各种场景下的稳定运行。4.2算法研究与实现智能网联汽车依赖于多种算法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功能。本节主要研究以下几种关键算法:4.2.1感知算法感知算法主要负责环境感知,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数据融合、目标检测和识别等。通过深度学习、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实现车辆对周围环境的准确感知。4.2.2决策与规划算法决策与规划算法根据感知结果,制定相应的驾驶策略和路径规划。主要包括路径规划、速度规划、避障策略等。通过优化算法和模型预测等手段,实现安全、高效的驾驶决策。4.2.3控制算法控制算法根据决策与规划结果,对车辆进行精确控制。包括车辆动力学模型、横向控制、纵向控制等。采用PID控制、滑模控制等方法,实现车辆稳定行驶。4.2.4通信算法针对车联网场景,研究车辆与车辆、车辆与基础设施之间的通信算法。包括无线通信协议、数据压缩与传输、网络拓扑优化等,提高车联网通信效率。4.3系统集成与调试系统集成与调试是保证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内容:4.3.1系统集成将各功能模块、算法和硬件设备进行集成,构建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通过持续优化模块间接口、通信协议等,保证系统高效、稳定运行。4.3.2系统调试对集成后的系统进行调试,包括功能测试、功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等。通过模拟实际驾驶场景,验证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4.3.3故障排查与优化针对调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故障排查和优化。通过调整算法参数、优化系统配置等措施,提高系统整体功能和用户体验。4.3.4安全性评估对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数据保护等方面。通过安全风险评估、安全测试等手段,保证智能网联汽车软件系统的安全性。第5章智能驾驶与辅助系统5.1环境感知系统环境感知系统作为智能驾驶与辅助系统的基石,其核心任务是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与理解。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5.1.1感知技术概述环境感知技术主要包括雷达、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技术。通过这些传感器,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的全面监测。5.1.2雷达感知技术介绍雷达感知技术的工作原理、类型及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如自适应巡航控制(ACC)、紧急制动辅助(AEB)等。5.1.3摄像头感知技术分析摄像头感知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如车道保持辅助(LKA)、交通标志识别(TSR)等。5.1.4激光雷达感知技术探讨激光雷达在环境感知中的优势,如高分辨率、远距离探测等,以及其在自动驾驶中的关键作用。5.2决策与控制策略决策与控制策略是智能驾驶与辅助系统的核心,本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5.2.1决策算法概述介绍常见的决策算法,如基于规则、基于机器学习等,分析各自优缺点及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5.2.2控制策略设计分析控制策略的设计方法,如PID控制、模型预测控制(MPC)等,以及在不同驾驶场景下的应用。5.2.3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探讨行为决策与路径规划在自动驾驶中的作用,包括碰撞避免、车道变更、交叉口通行等。5.3辅助驾驶功能开发辅助驾驶功能开发旨在提高驾驶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5.3.1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介绍LKA系统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及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5.3.2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分析ACC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如启停、跟车、超车等。5.3.3紧急制动辅助(AEB)探讨AEB系统在紧急情况下的制动策略,以及与前方车辆、行人等的避撞技术。5.3.4自动泊车辅助系统介绍自动泊车辅助系统的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及在智能驾驶中的应用。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智能驾驶与辅助系统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第6章车联网与大数据应用6.1车联网技术概述车联网,即车载移动互联网,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智能互联。它涵盖了多种技术领域,如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车联网技术起到了的作用,为驾驶安全、交通效率、信息服务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6.2数据采集与处理6.2.1数据采集智能网联汽车在运行过程中,会实时产生大量数据。数据采集是车联网与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车辆数据:包括车辆状态、驾驶行为、能耗数据等。(2)环境数据:包括道路状况、交通信号、天气情况等。(3)通信数据:包括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的通信数据。6.2.2数据处理采集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实时处理,以便为驾驶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数据处理主要包括以下环节:(1)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重复值等,提高数据质量。(2)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格式、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数据视图。(3)数据挖掘:通过算法分析数据,挖掘潜在价值,为智能网联汽车应用提供依据。6.3大数据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以下列举了部分典型应用场景:6.3.1驾驶辅助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驾驶行为、道路状况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为驾驶员提供智能辅助,如车道保持、碰撞预警、自适应巡航等。6.3.2智能交通系统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交通管理部门实现路况预测、拥堵缓解、信号优化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行效率。6.3.3车辆故障预测通过对车辆运行数据的挖掘,可以提前发觉潜在的故障风险,为车辆维护提供依据,降低故障率。6.3.4个性化服务基于用户驾驶行为、喜好等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化的信息服务、娱乐服务、出行服务等,提升用户体验。6.3.5车联网安全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车联网通信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发觉异常行为,防范网络攻击,保障车联网安全。通过以上应用,车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为智能网联汽车带来了更高的安全功能、更优的驾驶体验和更高效的运行效率,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创新发展。第7章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7.1安全性分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一代汽车产品,其安全性。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进行分析:7.1.1系统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的系统安全主要包括硬件安全、软件安全和网络安全。在硬件安全方面,需保证各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设备的可靠性;软件安全方面,要防止系统软件被恶意篡改,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网络安全方面,需采取加密、认证等手段,防止数据泄露和外部攻击。7.1.2驾驶安全智能网联汽车的驾驶安全包括自动驾驶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识别、判断和决策能力。需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大量实际道路测试,以提高其在各种工况下的应对能力,降低风险。7.1.3乘员安全在智能网联汽车中,乘员安全依然是首要关注的问题。需对车辆的结构设计、安全气囊、预紧式安全带等被动安全设备进行优化,以降低发生时乘员受伤的风险。7.2可靠性设计与测试7.2.1可靠性设计智能网联汽车的可靠性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系统复杂度,提高各模块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2)冗余设计:对关键部件进行冗余设计,保证在某些部件出现故障时,系统仍能正常运行。(3)故障诊断与隔离:设计故障诊断系统,实时监测各部件的工作状态,发觉故障后及时进行隔离,防止故障扩大。7.2.2可靠性测试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需开展以下可靠性测试:(1)环境适应性测试:包括高温、低温、湿度、盐雾等环境下的可靠性测试。(2)耐久性测试:对关键部件进行长时间的负载测试,验证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3)电磁兼容性测试: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系统稳定可靠。7.3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7.3.1风险评估针对智能网联汽车,需建立全面的风险评估体系,包括以下方面:(1)系统风险评估:对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2)驾驶风险评估:对自动驾驶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风险进行评估。(3)乘员风险评估:对车辆在各种情况下的乘员受伤风险进行评估。7.3.2应急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以下应急预案:(1)系统故障应急预案:针对系统硬件、软件和网络故障,制定相应的维修和恢复措施。(2)交通应急预案:明确在各类交通发生时的紧急处理措施,降低损失。(3)数据泄露应急预案:建立数据泄露应急处理流程,保证用户隐私和国家安全。第8章系统测试与验证8.1测试场景与工况设计为保证智能网联汽车在多种环境下的功能与安全性,本章针对不同场景与工况进行详细设计。测试场景主要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及特殊环境等,以全面覆盖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工况设计则包括正常行驶、紧急制动、变道、超车、交叉口通行等,以模拟驾驶员在实际驾驶过程中的操作行为。8.2系统级测试与验证系统级测试与验证旨在评估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功能,包括环境感知、决策规划、控制执行、车联网通信等模块。具体测试内容包括:(1)功能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如障碍物检测、路径规划、车速控制等。(2)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在各种工况下的响应速度、准确性、稳定性等指标。(3)兼容性测试:检验系统在不同硬件平台、操作系统、网络环境等条件下的兼容性。(4)安全测试:保证系统在各种故障情况下的安全性,如传感器故障、通信故障等。8.3实车试验与数据分析实车试验是验证智能网联汽车功能与安全性的关键环节。本节通过对实车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估系统在实际道路行驶中的表现。(1)试验场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道路场景,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乡村道路等。(2)试验方法:采用实际驾驶员操作和预设工况相结合的方式,对车辆进行连续、重复的测试。(3)数据采集:记录车辆在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功能指标,如行驶速度、加速度、横向偏移、通信延迟等。(4)数据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评估系统在实际行驶中的功能表现,发觉潜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对系统测试与验证的详细设计与实施,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与推广应用提供有力保障。第9章商业模式与推广应用9.1商业模式摸索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其商业模式摸索。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9.1.1产品定位与价值主张智能网联汽车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集成先进的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产品价值主张聚焦于提高出行效率、降低能耗和减少交通。9.1.2收入来源与盈利模式智能网联汽车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车辆销售、售后服务、数据运营和广告等。盈利模式则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1)差异化定价策略,根据用户需求和消费能力,提供不同配置的车型;(2)增值服务,如车辆远程监控、维修保养、道路救援等;(3)数据运营,挖掘用户数据价值,为企业等提供数据支持;(4)广告推广,利用车联网平台,为广告主提供精准营销服务。9.1.3成本结构与控制智能网联汽车的成本主要包括研发、生产、销售、运营等环节。为降低成本,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1)规模效应,提高产量,降低单位成本;(2)产业链整合,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共同降低成本;(3)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功能,降低能耗和维护成本;(4)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降低人力和管理成本。9.2市场分析与需求预测9.2.1市场规模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市场潜力巨大。根据相关数据预测,未来几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9.2.2市场竞争格局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纷纷布局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主要竞争对手包括传统汽车企业、互联网企业和新兴创业公司。9.2.3需求预测消费者对出行安全和便捷性的需求不断提升,智能网联汽车市场前景广阔。预计未来几年,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将呈现以下特点:(1)年轻消费者成为主要购车群体,对智能化、科技化产品有较高接受度;(2)一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消费者对智能网联汽车的需求较高;(3)安全、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将成为消费者购车的重要因素。9.3推广应用策略与措施为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推广,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措施:9.3.1政策支持与市场引导(1)加强与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推动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推动产业健康发展;(3)利用政策优势和市场需求,引导消费者购买智能网联汽车。9.3.2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1)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功能和安全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