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1页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3页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4页
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2024-2025学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节选自《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推崇。然而,在文化多元交锋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成为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一、坚守文化认同的重要性1.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一个民族若失去文化认同,就会失去灵魂和凝聚力。2.文化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3.文化认同是民族共融的基础。文化认同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二、文化认同坚守的现状与问题1.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空间,面临边缘化的风险。2.文化认同的剥离。在交流与融合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文化认同的剥离。3.文化传承的断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问题。三、文化认同坚守的路径1.强化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守文化认同的前提。2.坚持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3.拓展文化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软实力。以下是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若失去文化认同,就会失去灵魂和凝聚力。B.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C.文化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但并不是唯一的动力。D.文化认同是民族共融的基础,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2.文章中提到的“传统文化的边缘化”是指什么?()A.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空间,面临被淘汰的风险。B.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地位。C.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D.传统文化不再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3.文章第2段提到“文化认同的剥离”,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概括这一现象?()A.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B.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C.传统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失色。D.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被遗忘。4.文章认为,坚守文化认同的路径有哪些?()A.强化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拓展文化空间。B.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民族共融。C.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文化传承。D.培养民族文化支柱、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保护民族文化资产。5.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A.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需要坚守文化认同。B.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面临边缘化风险,需要反思和坚守。C.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是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D.文化的多元交锋需要尊重和推崇,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认同。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科技与人文的交响》在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似乎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快速发展。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甚至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而人文的繁荣也需要科技的支持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网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轻松地了解彼此的历史、艺术、文学等,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工程师的心血,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再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我们对艺术创作的认知。AI作画、AI写作等技术的应用,让机器也能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来,这不仅挑战了传统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也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有人担心这些技术会取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但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们突破自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作品。当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隐私泄露、信息泛滥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只有当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才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总之,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还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与人文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领域,无法相互促进。B.互联网技术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文化交流无影响。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D.随着技术的进步,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无需人文精神的指导。17.关于互联网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B.它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更容易地了解彼此。C.互联网技术阻碍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D.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18.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作者的态度是()A.担心AI会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B.认为AI只能模仿人类的艺术创作,没有创新性。C.认为AI作为辅助工具,能帮助艺术家突破自我,创造新作品。D.认为AI在艺术创作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下列哪一项不是文章提到的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意义?()A.推动社会的进步。B.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C.解决所有社会问题。D.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其人。”越明年,齐国大.TIMES。此人欲得金,持钱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钱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钱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其人。”吏曰:“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子皆盗,其故异也。向曰取金不见人,因谓之曰:’向也子取金不见人,今也子取钱不见人。’则莫之辩也。且子行不成,而归身亡。子何故纤微奸恶,企巧诈人而惑官邪?”齐人耻之。注释:1.鬻:卖出。2.明年:第二年。3.适:去,到。4.初:起因。5.顷:迄今。6.向:从前。7.而:表修饰。8.谓:告诉。9.辩:辨别。10.企:举足;跃。——《吕氏春秋·察今》【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鬻金者之所(适:到。)B.取金之时,不见其人(不见:没有看到。)C.同时,取钱不见人(取:夺。)D.子皆盗,其故异也(盗:盗窃。)【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B.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C.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D.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子行不成,而归身亡。【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齐人的两次行为有什么不同。【小题5】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大女吟范成大大女者,柳氏之少女也,故其诗云:“归家一日愁百端,牢愁固是吾家事。”尝赠其诗云:“大女何年纪,今秋始十八。嫣然一寸愁,常似多髻发。春送征夫去,秋望思妇家。去年湖上别,今日乌衣嫁。相思不到处,飞花满天涯。”(节选自《范石湖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了大女儿的成长过程,抒发了对她的思念之情。B.“嫣然一寸愁,常似多髻发”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女儿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愁绪。C.“相思不到处,飞花满天涯”一句,寓意着女儿不能回家的无奈与寂寞。D.这首诗写法直白,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民歌风韵。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归家一日愁百端,牢愁固是吾家事”这句话在诗歌结构及情感表达上的作用。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要求:请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白部分,并简要说明该诗句的含义或背景。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产生了疑惑,以为是地上的白霜。后两句通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感以及对家的深切怀念。2.《赤壁赋》苏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解析】在这段话中,苏轼借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虽然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自然界的美好却是永恒的,人们应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而不必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或地位。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理解。题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资源集约型社会的构建(节选)资源集约型社会是以集约化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构建资源集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资源集约型社会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转变观念和方式,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理念。第六节语言文字运用Ⅰ1.文中加点的词语“集约化”指的是什么?(3分)A.集中与精细B.集中与概括C.细致与粗放D.细致与规则要求:请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简要说明理由。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刑事诉讼法调整着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关系,涉及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由于普通公民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因此,明确法律边界,了解法律红利,知晓利益受损时的救济途径,对公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些案件虽经调查,最终法院却因其缺乏法律依据而没有进行立案或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无罪释放。此类事件的出现,除了反映出调查取证等程序上的瑕疵,也与法律本身的专业性有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1)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刑事诉讼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普通公民了解法律非常重要。B.近年来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热点事件,有些最终法院没有进行立案或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无罪释放。C.法律本身的专业性导致了一些案件审理的困难,法院不能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为之。D.为了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我们应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2)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法律边界”的认识。八、写作题(60分)题目:题目二:“燃烧与冰封”写作要求:1.遵循题意,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散文。2.体裁、题材不限,可以写人记事、也可以抒发感想。3.分析和说明两个对立的概念——燃烧与冰封,以及它们如何在你的生活或所看到的世界中体现。4.结尾阐明自身的观点或感悟。解析: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对立事物,理解它们的存在和意义。通过“燃烧”与“冰封”两个概念,学生可以思考并阐述生活中的变化与恒定,寒冷与温暖等主题。通过描述个人的经历或观察到的现象,学生需要展示对这两种状态的见解或情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状态背后所承载的意义。学生应明确地表达个人观点或情感,并在文章末尾进行总结,使文章具有层次感。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节选自《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多样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和推崇。然而,在文化多元交锋的过程中,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成为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一、坚守文化认同的重要性1.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基石。一个民族若失去文化认同,就会失去灵魂和凝聚力。2.文化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3.文化认同是民族共融的基础。文化认同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二、文化认同坚守的现状与问题1.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空间,面临边缘化的风险。2.文化认同的剥离。在交流与融合中,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文化认同的剥离。3.文化传承的断层。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层问题。三、文化认同坚守的路径1.强化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坚守文化认同的前提。2.坚持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3.拓展文化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拓展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软实力。以下是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认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认同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一个民族若失去文化认同,就会失去灵魂和凝聚力。B.文化认同有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C.文化认同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但并不是唯一的动力。D.文化认同是民族共融的基础,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答案:C2.文章中提到的“传统文化的边缘化”是指什么?()A.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市场空间,面临被淘汰的风险。B.传统文化逐渐被现代文化所替代,失去了原有的地位。C.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越来越低。D.传统文化不再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答案:A3.文章第2段提到“文化认同的剥离”,下列哪个选项最能概括这一现象?()A.一些人对传统文化产生抵触情绪。B.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下降。C.传统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逐渐失色。D.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逐渐被遗忘。答案:A4.文章认为,坚守文化认同的路径有哪些?()A.强化文化自信、坚持文化传承、拓展文化空间。B.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创造力、促进民族共融。C.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文化传承。D.培养民族文化支柱、弘扬民族文化特色、保护民族文化资产。答案:A5.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A.全球化时代文化多样性受到挑战,需要坚守文化认同。B.传统文化在全球化时代面临边缘化风险,需要反思和坚守。C.文化认同的坚守与反思是当前文化领域的重要课题。D.文化的多元交锋需要尊重和推崇,同时坚守自己的文化认同。答案:B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科技与人文的交响》在当今社会,科技与人文似乎成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快速发展。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认识到这两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和谐共存,甚至相互促进。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而人文的繁荣也需要科技的支持来实现更广泛的传播与应用。以互联网技术为例,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通过网络,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够轻松地了解彼此的历史、艺术、文学等,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互联网技术本身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工程师的心血,体现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再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逐渐改变着我们对艺术创作的认知。AI作画、AI写作等技术的应用,让机器也能参与到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来,这不仅挑战了传统对于创造力的定义,也为艺术界带来了新的活力。虽然有人担心这些技术会取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但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作为辅助工具,帮助艺术家们突破自我,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作品。当然,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技术的进步,隐私泄露、信息泛滥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人文精神的指引。只有当科技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才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总之,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不仅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还能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连接这两者的桥梁,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科技与人文是完全对立的两个领域,无法相互促进。B.互联网技术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文化交流无影响。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D.随着技术的进步,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无需人文精神的指导。17.关于互联网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互联网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共享。B.它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能更容易地了解彼此。C.互联网技术阻碍了全球文化的多样性。D.互联网技术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18.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作者的态度是()A.担心AI会完全替代人类的创造性工作。B.认为AI只能模仿人类的艺术创作,没有创新性。C.认为AI作为辅助工具,能帮助艺术家突破自我,创造新作品。D.认为AI在艺术创作上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19.下列哪一项不是文章提到的科技与人文结合的意义?()A.推动社会的进步。B.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C.解决所有社会问题。D.成为连接科技与人文的桥梁。答案:16.C17.C18.C19.C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细节的把握能力。希望每位考生都能深入思考,准确作答。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其人。”越明年,齐国大.TIMES。此人欲得金,持钱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钱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钱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其人。”吏曰:“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子皆盗,其故异也。向曰取金不见人,因谓之曰:’向也子取金不见人,今也子取钱不见人。’则莫之辩也。且子行不成,而归身亡。子何故纤微奸恶,企巧诈人而惑官邪?”齐人耻之。注释:1.鬻:卖出。2.明年:第二年。3.适:去,到。4.初:起因。5.顷:迄今。6.向:从前。7.而:表修饰。8.谓:告诉。9.辩:辨别。10.企:举足;跃。——《吕氏春秋·察今》【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鬻金者之所(适:到。)B.取金之时,不见其人(不见:没有看到。)C.同时,取钱不见人(取:夺。)D.子皆盗,其故异也(盗:盗窃。)【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B.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C.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D.前乎今子非/见其金/后为盗者/今乎前子非见/其钱今为盗者【小题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子行不成,而归身亡。【小题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齐人的两次行为有什么不同。【小题5】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参考答案:1、答案:C。2、答案:B。3、答案:并且您这次行动不能成功,还会返回时丢了性命。4、答案:第一次是趁人不注意夺取别人的钱金,第二次是在合适的时候去抢。齐人两次都采取了“夺金或钱”的行为,但是时间、环境和对象不同。5、答案:做人要诚实,不要为了小利益而不择手段。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下会有不同的结果。聪明在于运用,巧诈在于欺骗,但真正的智慧在于明白是非善恶,遵纪守法。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大女吟范成大大女者,柳氏之少女也,故其诗云:“归家一日愁百端,牢愁固是吾家事。”尝赠其诗云:“大女何年纪,今秋始十八。嫣然一寸愁,常似多髻发。春送征夫去,秋望思妇家。去年湖上别,今日乌衣嫁。相思不到处,飞花满天涯。”(节选自《范石湖集》)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了大女儿的成长过程,抒发了对她的思念之情。B.“嫣然一寸愁,常似多髻发”一句,形象地表达了女儿因为思念而产生的愁绪。C.“相思不到处,飞花满天涯”一句,寓意着女儿不能回家的无奈与寂寞。D.这首诗写法直白,情感真挚,语言朴实无华,富有民歌风韵。答案:B2.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归家一日愁百端,牢愁固是吾家事”这句话在诗歌结构及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答案:这句话在诗歌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女儿离家情景,引出下文对女儿成长过程及思念之情的描写。在情感表达上,这句话直接点明了诗人家庭寄居他乡的处境以及思念亲人的情感,为诗歌奠定了感伤、愁绪的基调。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题目要求:请根据提示填写下列古诗文中的空白部分,并简要说明该诗句的含义或背景。1.《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夜晚看到明亮的月光洒在地上,产生了疑惑,以为是地上的白霜。后两句通过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作者在外漂泊的孤独感以及对家的深切怀念。2.《赤壁赋》苏轼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解析】在这段话中,苏轼借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来表达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他认为,虽然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自然界的美好却是永恒的,人们应该享受这种自然之美,而不必过于追求物质财富或地位。这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哲学的一种深刻理解。题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解析: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抬头望着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不由得低下头来,心中涌起了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思念。“举头望明月”表达了诗人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关注,而”低头思故乡”则揭示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这不仅是对故乡的简单回忆,也是对过往生活的一种缅怀,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世界。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资源集约型社会的构建(节选)资源集约型社会是以集约化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模式。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严峻问题,构建资源集约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构建资源集约型社会需要我们从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转变观念和方式,大力推广节能减排、绿色消费、循环经济等理念。第六节语言文字运用Ⅰ1.文中加点的词语“集约化”指的是什么?(3分)A.集中与精细B.集中与概括C.细致与粗放D.细致与规则要求:请根据语境,选择正确的答案,并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正确答案:A.集中与精细理由:这里的“集约化”是指在一定范围内集中利用资源,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选项A最能反映这一含义。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刑事诉讼法调整着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关系,涉及多个领域的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由于普通公民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因此,明确法律边界,了解法律红利,知晓利益受损时的救济途径,对公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司法实践中的一些热点事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有些案件虽经调查,最终法院却因其缺乏法律依据而没有进行立案或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无罪释放。此类事件的出现,除了反映出调查取证等程序上的瑕疵,也与法律本身的专业性有关。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法律。(1)下列说法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刑事诉讼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