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1842年清廷本想仿造西式战舰,道光皇帝命大臣将技术图纸交闽、浙、苏三省官员参考,浙江巡抚认为清朝当时的船已经可以抵御外敌,所以不同意,其他人也持相同意见。最终,道光皇帝决定不造新船,这体现了()A.中体西用思想逐渐萌芽 B.中央权威的日益衰弱C.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D.清政府效率较为低下2.《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1843年,英国向中国输入棉布便援引这一条款完成了交易。这一案例说明该条款破坏了中国的()A.领土主权 B.驻军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1875年,英国翻译官马嘉理等率领武装部队私自侵入云南侦察,被当地居民打死。英国以此为借口进行勒索,最终迫使清政府允许英国派人到云南“调查”通商情况,并允许其经西藏到印度,或由印度进入西藏。这一事件表明()A.国民固守传统思维 B.边疆危机日益凸显C.列强开始瓜分中国 D.清廷沦为洋人朝廷5.虎门销烟后,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林则徐发布严禁贩卖鸦片的告示,“无论澳门铺户以及出海商船,并住澳之西洋夷人,一有犯法,皆必从重惩办”,并强调“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1839年9月还亲自巡视澳门,“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这反映了林则徐()A.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B.塞防海防并重的思想C.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D.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6.1841年,中国某部著作对当时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沿革、地理概况、山川河流、民情风俗、政治制度、物产税饷、宗教信仰、文化教育、种族隔闵等进行了介绍,其中重点介绍了英、法、美三个国家的社会风情、政治制度、工艺制造、机械生产、对外贸易和西洋各国相互关系等。该著作的撰写目的最有可能是()A.迎合禁烟斗争的需要 B.解题思路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C.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D.适应当时海禁大开的局面7.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8.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中心转移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10.《南京条约》签订后,钦差大臣耆英按照道光帝的旨意向英方提出照会:英国商民在通商口岸与内地人民交涉案件,英商归英国管理,内人由内地惩处,俾免衅端。英国除广州外,“多得四处通商口岸,系大皇帝逾格天恩”,若他国要求去福州等四处口岸通商,“应由英国与之讲解,俾仍在粤通商,无致生事”。这一交涉()A.体现清廷努力挽救国家主权 B.标志着清朝外交走向国际化C.凸显清政府维护和约的诚意 D.反映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无知11.1871年,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生后,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一方面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另一方面与中方签订《北京条约》,为其吞并琉球布局。这表明,当时中国()A.东南边疆危机显现 B.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宗藩关系面临挑战 D.台湾省国防地位提升12.有学者评论道,鸦片战争以严酷的事实“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下列项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的著作是()A.《梦溪笔谈》 B.《天工开物》 C.《徐霞客游记》 D.《海国图志》二、论述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谭(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谭(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海国图志》写一则简要的书评。(要求:联系背景和内容,评论准确,表述成文。)三、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39年,林则徐赴任广州主持禁烟,途中便派人“先赴海口代访夷情”。至广州后,他又组织有关人士编译《澳门新闻纸》,借以采访夷情。经过调查,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国鸦片贩子于三日内缴交所有鸦片,并声明“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同时,他还意识到“内地兴贩已久,囤积之家定必不少”,于是颁布法令规定:“所有内地民人贩鸦片、开烟馆立即正法,吸食者亦议死罪。”鉴于广州官僚机构的腐化,林则徐还倡导民间组织“绅士公局”,以宣传禁烟及收缴鸦片,并规定“倘有客商违例夹带吸食,许该船户前赴沿途地方官密行首禀”。——摘编自李桂屏《试析林则徐禁烟斗争的特点》材料二19世纪80年代,美法诸国逐渐同意禁向中国出口鸦片。1909年,各国在上海召开了万国禁烟大会,揭开了国际联合反毒禁毒的序幕。与此同时,甲午战争后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提出“不先禁烟,即开矿亦无用也,即练兵亦无裨也”,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宣传禁烟和批评清政府的鸦片政策。国外华文报刊也指出吸食鸦片是民族衰落的主要原因,呼吁华人同胞禁吸鸦片。在当时社会,不仅舆论要求禁烟,国内外禁烟组织活动也相继开展。如在维新变法期间,徐勤等在多地成立戒鸦片烟总会,不仅配制戒烟药丸,还编写、印刷戒烟歌等传示各地。一些乡约民规中也顺应潮流,加入了自禁鸦片、稽查烟馆等内容。至1910年,由资政院议员及学绅界人士组成的中国国民禁烟会在北京成立,并在各地积极协商设立禁烟分会。至此,清末民间禁烟运动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摘编自于海斌《清末民初时期的民间禁烟运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林则徐禁烟运动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民间禁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评价该运动。

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道光皇帝想仿造西式战船遭到官员反对,态度不坚决,思想因循守旧,C项正确。地方官员反对学习西方,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中央权威式微,排除B项;道光皇帝受到地方官员态度影响,仿造态度不坚定,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2.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中国领土主权遭到破坏;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主权遭到破坏,D项正确;领土主权遭到破坏是割让香港岛,排除A项;驻军主权遭到破坏是在1842年到1846年前后四年间,我国领土舟山岛、鼓浪屿被英国军队占据,排除B项;司法主权遭到破坏是领事裁判权,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对英法联军暴行的谴责和对宫殿的描述可知,这描述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项正确;鸦片战争只有英国,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中,侵略者是日本,排除C项;八国联军侵华中不仅仅有英法,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借口马嘉理案,获得在滇藏地区侦察的特权,表明边疆危机逐渐凸显,故B项正确。马嘉理是“私自”入侵侦察,损害中国国家利益,居民将其打死是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行为,故A项错误;列强瓜分中国始于19世纪末,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朝廷,故D项错误。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可知,林则徐具有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故选A项。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之争,排除B项;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材料时间是1839年,排除C项;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由此可知,该著作撰写的目的是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C项正确。禁烟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前,排除A项;鸦片战争失败是在1842年,排除B项;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改变了广州一口通商的局面,“适应当时海禁大开的局面”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7.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地理知识书籍为林则徐了解英国提供认知来源。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受到之前知识体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认识盲目自大闭目塞听,开眼看世界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A项错误;材料强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没涉及开眼看世界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B项;清朝传统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开眼看世界主张与外国交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A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是不科学的,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①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而该学者没有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③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时间,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9.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1846年以来上海的进口货值不断下降,特别提到“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结合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所学可知,列强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故选D项;“阻止了”不合逻辑,应为“减缓了”,排除A项;“转移”不合史实,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一直是近代中国中外贸易的中心,排除B项;“恢复”不合逻辑,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列强停止了商品倾销,传统手工业逐渐解体的趋势无法避免,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英国发动战争侵略中国,以达到其强迫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开放国门的目的,在传统天朝上国思想的影响下清政府把英国的侵略行为当成了单纯的挑衅,这反映了清政府对国际法的无知,D项正确;清政府在条约中丧失了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对近代外交一无所知,排除B项;清政府在交涉中凸显的是天朝上国的观念,而非维护和约的诚意,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871年,琉球漂流民在台湾被杀事件发生后,日本加快了吞并琉球的步伐,一方面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另一方面与中方签订《北京条约》,为其吞并琉球布局。”和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的边疆地区就面临了严重的危机,在东南,琉球是中国的藩属国,不属日本管辖,事件与日本毫无关系,但是日本借口“琉球漂流民”是日本臣民,为“保民”而出兵台湾,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并最终在1879年吞并琉球,边疆危机体现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B项正确;东南边疆危机显现是材料中的现象,而不是实质排除A项;日本将琉球国改为琉球藩使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面临挑战,也只是材料体现的现象,而不是实质,排除C项;台湾设省是在中法战争之后的1885年,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这一代中国人是从地理学开始去了解西方的政治、社会、历史的。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及所学可知,魏源的《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D项正确;《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排除A项;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巨著。书中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在科学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排除B项;《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从本书撰写背景的角度阐述。如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渐加深;西学东渐;有识之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从本书内容、主张的角度阐述。如:在《四洲志》基础上系统介绍西方各国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先进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从本书特色及评价的角度阐述。如:基于西方视角与资料介绍西方,在内容和立场上相对客观;在介绍外国、提出学习西方上有开创性贡献,引领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潮流;仅在器物角度向西方学习,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解析:14.答案:(1)特点:内外结合;重视调查,实事求是;立法保障;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2)历史背景:清政府弛禁鸦片导致鸦片泛滥;列强对鸦片贸易的态度逐渐转变;民族危机日益加剧和民族意识逐渐觉醒;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加深。评价:是先进中国人发起的一次民族自救运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列强侵华势力,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但囿于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这一运动目标的实现具有艰巨性。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解题思路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林则徐认为禁烟重点应是杜绝鸦片来源,便要求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