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1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2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3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4页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高一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一、单选题1.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在反周势力强大的商奄故地;政治、军事经验十分丰富的姜尚被封在反周势力非常强大的夷人故地。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周天子的直属区域 B.是奖赏开国功臣的需要C.主要目的是监控少数民族 D.意图建立王畿的“藩屏”2.河姆渡遗址发现成堆的稻谷、谷壳、稻叶、稻秆等,最厚处达七八十厘米。在江南地区稍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稻谷的遗迹有较为普遍的发现,在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碳化谷粒,证明早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以上事实表明我国()A.水稻种植足以满足民众生活 B.南稻北粟的种植格局基本奠定C.江南地区率先迈入文明时代 D.先民对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巨大3.史载“殷人尊神”,大事小事几乎无不求神问卜。周人灭商后,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论。这一变化()A.奠定了宗法制的思想基础 B.体现了神权与王权的结合C.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 D.标志着人文精神已经成熟4.良渚古城底部铺有40~60米宽的多层石块,为上方草包泥式的高台奠定了坚固的基础,高台之上有宫殿遗址。古城外约8公里范围内,分布着多座人工堆筑的高地,其上均是聚落遗址,但没有发现类似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大量干栏式建筑遗存。这集中反映了()A.南方巢居建筑文化的演进 B.城市营建遵循儒家礼制C.民居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D.良渚文化阶级分化明显5.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 B.彩绘陶器 C.玉器 D.骨器6.考古工作者在良渚古城南北主干道的钟家岗古河道中获得北方传统作物遗存粟米7粒、枣核1粒。这一发现说明当时()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B.南北方的生业经济相似C.早期国家势力向北扩张 D.区域文化可能存在交流7.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 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 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8.周武王褒封先代之后,称为“三恪”,以示对先代君王的尊敬。对此,《论语》指出:“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据此可知,“三恪”之封()A.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B.强化了周朝的中央集权C.反映出对殷商平民的优待 D.意在扩大王室宗法范围9.据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良渚文化呈现早期国家特征 B.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制C.原始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良渚文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10.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是目前所见龙山文化最大的城址。古城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重结构组成,城防设施完备,规模宏大。石峁人在修建城墙过程中,将玉钺(兵器)、玉牙璋(礼仪性兵器)等玉器嵌入墙体或埋入墙根,有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希望城址安稳永固。由此表明,当时()A.定居生活出现 B.建筑技术明显进步C.私有制已产生 D.国家形态初步具备11.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2公里的一处沙岗上,考古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其中5座伴有随葬器物。以M092墓葬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由此可见当时该地()A.阶级矛盾对立较为突出 B.殡葬文化已经形成体系C.已有一定程度社会分化 D.成为东北地区文明起源12.下图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双唇小口尖底瓶。有学者认为它用于祭祀,具有礼器性质,故将其喻为“文明的火花”。该学者得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A.生产工具的进步 B.社会分工的出现C.阶级阶层的分化 D.早期国家的形成二、论述题13.以下两幅图片()A.说明西周礼乐文化更为兴盛 B.体现了王权与神权逐渐分离C.可探究汉字的发展演变历程 D.表明商周贵族社会习俗相似商朝甲骨文西周青铜祭祀铭文三、材料题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考古学上的龙山文化是中原地区早期国家和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中发掘的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等都被权力阶层所独有,在陶寺遗址的墓葬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此外,陶寺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乱葬墓,死者或被弃于灰坑,或被作为人牲用来祭祀或被夯筑于城墙中,有的甚至是多人从葬。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材料二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中,甘肃大地湾群落以一个长方形主室为中心,两侧备有一侧室,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无论是面积、质量还是结构都首屈一指。在这一时期的姜寨等遗址中,除作为群落中心的准都邑有墙垣或其他防御性设施外,其他聚落已没有了这些设施,在这些聚落中,还发现了相对独立的军事将领和巫觋人员。此外。在良渚文化区的大型墓中,有精致的玉铖等高级殉葬品,中型墓中玉铖的制作工艺与形制与之相比略逊一筹。在此时的大汶口基地中,石钺、玉铖与作为贯通天地神人法器的骨牙雕筒同时出土,说明这一神权与政权结合的传统至夏、商、周三代依然如故。——摘编自马新《群落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原始社会晚期的考古发掘为依据,概述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和文明的特征。

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初年周天子把政治、军事才能出众的周公旦、姜尚分封到反周势力强大的地区,其主要目的是拱卫王畿之地,故D项正确。周天子分封建立的诸侯国不是周天子的直属区域,A项错误;分封制可以起到奖赏开国功臣的作用,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周王朝统治,而非监控少数民族,C项错误。2.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000年前(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在7000年前,我国就开始人工栽培水稻,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对世界农业发展贡献巨大,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生活问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的水稻,没有体现北方的粟的种植,排除B项;文明时代开始于夏朝,国家的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殷人通过“求神问卜”的方式为政权提供神学支撑,但周人主张天命不在神,在于统治者的德,进而将政权的合法性从神转向德,重塑了政权的合法性来源,故C项正确;宗法制的思想基础是基于父系血缘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而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德”,排除A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指的是国家大政与神祇占卜等有关,材料未体现出,排除B项;从尊神到敬德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觉醒,而不是成熟,排除D项。4.答案:D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得出结论:良渚古城内有宫殿遗址,这通常与高级统治阶层或贵族阶层相关,而古城外则是聚落遗址,表明存在不同的居住区域和可能的阶级差异。此外,宫殿遗址和高台建筑的存在也暗示了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阶级分化的存在,D项最佳;从题中所涉及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干栏式建筑,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南方巢居建筑文化的演进,A项有一定道理;从材料中涉及的石块、草包泥、干栏式建筑等,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居民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C项有一定的道理;题目中并未提及儒家礼制或相关思想对城市营建的影响,因此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B项;故答案为D项。5.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其精美的磨光黑陶为代表器物,A项正确;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大汶口等文化中,代表器物是彩绘花纹的陶器,排除B项;红山文化玉器依据造型和题材可以分为动物形玉类和几何形饰玉类,良渚玉器的造型、装饰技艺都有一定的创新,但都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是黑陶,不是骨器,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D解析:在长江下游文化遗址良渚古城发现了北方作物遗迹,说明新石器时代晚期南北方文化存在交流,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不同区域文化的联系和相似,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统一性,A项错误;稻作农业是良渚文化的主要产业经济,材料只列举了少量粟米、枣核遗存,不能说明南北方生业经济相似,B项错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尚不能直接定义为早期国家,C项错误。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新石器时代,辽宁、湖北和山西等地的遗址都出现龙的形象,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产生了龙崇拜观念,故选C项;材料只是说明新石器时代部分地区出现龙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故排除A项;龙的形象源于生活中的动物,且材料并未探讨龙的形象来源问题,故排除B项;各地对龙的崇拜具有相似性,说明当时区域文化之间存在一定的交流,但“频繁”程度过重,与史实不符,故排除D项。8.答案:A解析:考查分封制。材料所述周武王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有利于团结有势力的异姓贵族,使“天下之民归心”,从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与分封制不符,故排除B项;先代之后并非指“殷商平民”,而是指先代君王后代,故排除C项;材料所述仅是对先代君王后代的分封,与周王室并不存在宗法关系,故排除D项。9.答案:D解析:考查中国早期文明。根据材料“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陶器……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可知,良渚文化时期,不论是玉器的制作种类还是陶器的制作,都可以看出当时的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并非早期国家特征,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私有制的相关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体现良渚文明手工业的发展,并非说明原始民主政治遭到破坏,故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据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类选择题,时空是:新石器晚期。据材料“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和规模宏大的外城等三重城垣构成”及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晚期,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材料中陕西神木石遗址符合这一时期文化特点,该遗址已经具备了初步国家形态,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建筑技术进行比较,看不出有明显进步,排除B项;私有制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单个家庭的出现,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11.答案:C解析:A.材料只能看出阶级分化,不能看出阶级矛盾,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随葬品数量差异,不涉及殡葬文化体系的形成,排除;C.根据“后套木嘎遗址位于吉林大安市红岗子乡永合村西北约2公里的一处沙岗上,考古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26座,其中5座伴有随葬器物,以MO92墓葬出土的遗物最为丰富”解题思路可知,材料中墓葬随葬品出现差异,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排除;D.材料只能说明东北地区文明产生,不能说明材料遗址东北地区文明起源,排除。故选:C。12.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题干“祭祀”“具有礼器性质”,并结合所学可知,祭祀往往是特定阶层或群体所从事的具有象征意义和规范的活动,这反映了社会中存在着具有特殊地位和权力的阶层,从而体现了阶级阶层的分化,C项正确。生产工具的进步通常体现在工具的材质、制作工艺和功能的改进等方面,而双唇小口尖底瓶不能直接体现生产工具的进步,排除A项;社会分工的出现主要指不同人群从事不同的专门劳动,如农业、手工业等的分离,此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分工,排除B项;早期国家的形成需要具备的条件较多,如政治上公共权力的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