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_第1页
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_第2页
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_第3页
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_第4页
资源回收利用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势,就地转化开发医药产业。张家港市人民政府于2021年4月19日以张政复飞翔医药产业园各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规划统一运至区内张家港市飞翔环保科中全市危险产生量排名前5的类别分别为:含铜废物HW22(32.41万吨)、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06(25.72万吨)2022年底,全市共有持有有效期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企业91家,2),处置和综合利用能力,张家港市飞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35000万元,在现有机溶剂废物、HW11精(蒸)馏残渣、HW16少部分接管至富淼污水处理站。新建废水处理工程采用“微电解+芬顿反应+厌氧3司委托苏州清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张家港市飞翔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源回评技术导则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了该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45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类产业第四十三条“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第6款“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和高效利用技术设备开发制造、利用处置中心建设和(或)运营”本项目属于危险废弃物处置建设项目,为鼓励类项目。符合2《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鼓励建设电、热、冷、气等多种能源协同互济的综合能源项目。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预处理和处置设施……”。飞翔医药产业园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构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及发展体系。本项目作为园区内配套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因此,本次规划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相符。符合3《太湖流域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04号)第二十八条:禁止在太湖流域设置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水环境综合治理要求的造纸、制革、酒精、淀粉、冶金、酿造、印染、电镀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产项目,现有的生产项目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应当依法关闭。在太湖流域新设企业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清洁生产要求,现有的企业尚未达到清洁生产要求的,应当按照清洁生产规划要求进行技术改造,两省一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检查。本项目位于太湖流域三级保护区内,为危险废弃物处置建设项目,属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不属于造纸、制革、酒精、淀粉、冶金、酿造、印染、电镀等排放水污染物的生产项目。符合4《苏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无废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通过“无废城市”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废”产业,探索本项目对废有机溶剂进行回收,将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溶剂回收工艺成熟稳定,项目产生的废气、废水均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处理,针对风险源配备风险防范设施。符合6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建立资源耦合共生的经济发展模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发挥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的积极作用。推动一般工业固废产生强度下降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稳步提升,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持续加强,生活源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不断升级,建筑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农业固体废物多元利用途径逐渐畅通。健全全环节覆盖的管理制度体系,全方位支撑的技术研发体系,全渠道畅通的市场运营体系和全过程保障的监督管控体系,全面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水平。5《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国办函[2021]47号文)第十八条规定: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规模化发展、专业化运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等部门定期发布危险废物相关信息,科学引导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发展。新建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设施处置能力原则上应大于3万吨/年,控制可焚烧减量的危险废物直接填埋,适度发展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鼓励采取多元投资和市场化方式建设规模化危险废物利用设施;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开展专业化建设运营服务,努力打造一批国际一流的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本项目为扩建项目,根据飞翔医药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实际废有机溶剂处置需求,建设年回收利用废有机溶剂共20000吨的处理能力。符合6《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2021年修订)第二十七条规定:“各类污水处理设施产生的污泥应当进行安全处置,不得随意堆放和弃置,不得排入水体;属于危险废物的,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置。污泥的收集、贮存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第四十三条规定:“太湖流域一、二、三级保护区禁止下列行为:(一)新建、改建、扩建化学制浆造纸、制革、酿造、染料、印染、电镀以及其他排放含磷、氮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和第四十六条规定的情形除外。”本项目位于太湖流域三级保护区内,为危险废弃物处置建设项目,属于环境基础设施项目。本项目废溶剂回收过程次生危废包括蒸(精)馏残液、废分子筛、过滤废液,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废液、污泥,实验室废液等由企业自行焚烧处理,废活性炭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再生利用,废包装桶委托有资质的废桶回收单位处置,不外排;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理。本项目扩建后全厂污水排入新建污水处理站,采用“微电解+芬顿反应+厌氧反应+A/O+生物膜+RO”工艺处理后17280t/a回用,4320t/a接管至富淼科技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与零排放系统,处理后最终回用,不排放。且无条例禁止的其他行为。符合7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7《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2019修正)》第五条国家鼓励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回收处理再生资源,鼓励开展有关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第十二条再生资源的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全过程应当遵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本项目对废溶剂进行再生利用,废溶剂收集、储存、运输、处理等全过程应当遵守相关国家污染防治标准、技术政策和技术规范。符合8《关于加快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联节[2016]440号)1.绿色化发展,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将绿色化理念贯穿到再生资源产业链的各环节和全过程,从回收、分拣、运输,到加工、循环化利用、再制造以及废物处理处置,严格执行环保、安全、卫生、劳动保护、质量标准,推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善环保制度,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推进清洁生产,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2.循环化发展,推进产业循环组合。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科学规划,统筹产业带、产业园区的空间布局,鼓励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建立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产品链紧密结合的循环经济联合体,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条,提升再生资源产品附加值,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3.高值化发展,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向高值化利用转变,确保再生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再生产品附加值,避免低水平利用和“只循环不经济”。修订完善再生资源产品相关标准体系,鼓励使用经过认定后的再生资源产品。采用再制造新品抵押,实施再制造工程。着力加强再生资源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本项目废溶剂收集、运输、贮存、再生利用过程严格执行环保、安全、卫生、劳动保护、质量标准,废水、废气、噪声实现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项目建设将提升张家港市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促进实现张家港市区域危险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9《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HJ1091-2020)/符合9.1总体要求1.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应遵循环境安全优先的原则,保证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全过程的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2.进行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技术选择时,应在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法规及行业的产业政策要求。3.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的选址应符合区域性环境保护规划和当地的城乡总体规划。4.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应遵守国家现行的相关法规的规定,同时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计划、环境保护责任、排污许可、监测、信本工程是张家港市固体废物处置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环保工程。因此,对工程本身的二次污染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强有力的治理措施,以确保各项排放指标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标准。本项目所采取的溶剂回收工艺主要为精馏回收,工艺采取减压精馏、共沸精馏等方式对原料进行提纯、分离有效组分,最终达到相应的国家产品标准,并依托现有焚烧炉装置处理精馏回收过程产生的废气、精馏残液及废水浓缩后的高浓度废液。符合8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息公开、环境应急预案和环境保护档案管理等制度。5.应对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各技术环节的环境污染因子进行识别,采取有效污染控制措施,配备污染物监测设备设施,避免污染物的无组织排放,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妥善处置产生的废物。6.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应满足国家和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与排污许可要求。7.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物作为产品的,应符合GB34330中要求的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相关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包括该产物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特征污染物含量标准和该产物中特征污染物的含量标准。当没有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时,应以再生利用的固体废物中的特征污染物为评价对象,综合考虑其在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中的迁移转化行为以及再生利用产物的用途,进行环境风险定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来识别该产物中的有害成分。根据定性评价结果开展产物的环境风险定量评价。环境风险定量评价的主要步骤应包括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建立评价场景、构建污染物释放模型、构建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模型、影响评估等。对于无法明确产品用途时,应根据最不利暴露条件开展环境风险评价。本项目回收产物符合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则综合利用产物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按照相应的产品管理进行出售。回收产物没有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采用“定向利用”的方式时,直接提供给使用其作为替代原辅料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治理的单位。9.2主要工艺单元污染防治技术要求1.进行再生利用作业前,应明确固体废物的理化特性,并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以防止固体废物在清洗、破碎、中和反应等过程中引起有毒有害物质的释放。2.具有物理化学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应首先进行稳定化处理。3.应根据固体废物的特性设置必要的防扬撒、防渗漏、防腐蚀设施,配备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噪声控制等污染防治设施,按要求对主要环境影响指标进行在线监测。4.产生粉尘和有毒有害气体的作业区应采取除尘和有毒有害气体收集措施。扬尘点应设置吸尘罩和收尘设备,有毒有害气体逸散区应设置吸附(吸收)转化装置,保证作业区粉尘、有害气体浓度满足GBZ2.1的要求。5.应采取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特定行业排放1.本项目采取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大气污染物排放应满足特定行业排放(控制)标准的要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恶臭物质扩散,周界恶臭污染物浓度应符合GB14554的要求。2.产生的冷凝液、浓缩液等废液进行有效收集后依托现有焚烧炉处置。废活性炭、废包装桶等交给有相应资质和处理能力的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处置。3.废水经新建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后优先循环利用。4.设备运转时厂界噪声符合GB12348的要求。符合9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控制)标准的要求。没有特定行业污染排放(控制)标准的,应满足GB16297的要求,特征污染物排放(控制)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6.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恶臭物质扩散,周界恶臭污染物浓度应符合GB14554的要求。7.产生的冷凝液、浓缩液、渗滤液等废液应进行有效收集后集中处理。处理后产生的废水应优先考虑循环利用;排放时应满足特定行业排放(控制)标准的要求;没有特定行业污染排放(控制)标准的,应满足GB8978的要求,特征污染物排放(控制)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要求。8.应防止噪声污染。设备运转时厂界噪声应符合GB12348的要求,作业车间噪声应符合GBZ2.2的要求。9.产生的污泥、底渣、废油类等固体废物应按照其管理属性分别处置。不能自行综合利用或处置的,应交给有相应资质和处理能力的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处置。10.危险废物的贮存、包装、处置等应符合GB18597、HJ2042等危险废物专用标准的要求。9.3监测1.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企业应定期对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品进行采样监测,监测频次应满足以下要求:(1)当首次再生利用某种危险废物时,针对再生利用产品中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频次不低于每天1次;连续一周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在该危险废物来源及投加量稳定的前提下,频次可减为每周1次;连续两个月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频次可减为每月1次;若在此期间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危险废物来源发生变化或再生利用中断超过半年以上,则监测频次重新调整为每天1次,依次重复。(2)当首次再生利用除危险废物外的某种固体废物时,针对再生利用产品中的特征污染物监测频次不低于每周3次;连续二周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在该废物来源及投加量稳定的前提下,频次可减为每月1次;连续三个月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频次可减为每年1次;若在此期间监测结果出现异1.本项目按照要求对再生利用产品中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监测频次不低于每天1次;连续一周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在该危险废物来源及投加量稳定的前提下,频次可减为每周1次;连续两个月监测结果均不超出环境风险评价结果时,频次可减为每月1次;若在此期间监测结果出现异常或危险废物来源发生变化或再生利用中断超过半年以上,则监测频次重新调整为每天1次,依次重复。2.企业按照相关要求制定运营期监测计划,定期对场所和设施周边的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进行采样监测,以判断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是否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常或固体废物来源发生变化或再生利用中断超过半年以上,则监测频次重新调整为不低于每周3次,依次重复。2.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企业应在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中,按照相关要求,定期对场所和设施周边的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进行采样监测,以判断固体废物再生利用过程是否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废有机溶剂再生技术通则》(T/ZGZS0301-2023)/符合10.1废有机溶剂收存技术要求①应根据废有机溶剂特性选择不易破损、变形、老化,且能够有效防止渗漏和防止挥发的专用包装容器②应分类收集废有机溶剂,妥善选择废有机溶剂的盛装和倒运设施,避免废气无组织排放。③废有机溶剂再生企业应建设与再生工艺相匹配的实验室,具备与有机溶剂品质和组分分析相适应的检验分析能力。废有机溶剂在入厂前应进行取样化验和试验评估,核实其种类及环境安全要求。废有机溶剂再生前和再生后均应测定闪点,确定火灾危险性类别。本项目危险废物要根据其成分,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专门容器分类收集。危险废物的运输严格按照危险货物运输的管理规定进行危险废物的运输,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可能造成的环境风险。收集运输应采用专用的密闭式收集容器。厂区入口处现有项目已设置化验室,本项目进厂废物可在此进行废物鉴定与化验工作。符合2.运输①废有机溶剂运输应符合HJ2025相关规定,拥有能保证安全运输的设施设备。属于危险化学品的废有机溶剂的运输还应符合危险化学品运输、禁运相关管理规定。②废有机溶剂运输车辆应具有防暴晒、防雨淋、防静电和防高温等安全设施。应根据废有机溶剂的特性和数量,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应急处理设备及尾气阻火器。高挥发性废有机溶剂的运输车辆应设置废气回收接口。③废有机溶剂的运输路线不应穿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含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域。禁止与具有毒性、腐蚀性或与其具有反应性的物品混运。在搬运或泵送废有机溶剂时,应防止包装容器损坏或泄漏。本工程不设置危险废物运输车队,交由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运输公司进行危险废物的运输工作。危险废物运输单位按照国家和当地有关危险废物转运的规定进行运输。运输车辆具有防暴晒、防雨淋、防静电和防高温等安全设施。应根据废有机溶剂的特性和数量,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应急处理设备及尾气阻火器。危险废物的运输采取公路运输的方式。飞翔环保选用专用转运车,按时到各危险废物存放点收集、装运盛有危险废物的包装容器,并选用路线短、对沿路影响小的运输路线,避免在装、运途中产生二次污染。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3.贮存①废有机溶剂贮存库、罐区、生产区的防渗应符合GB18597的规定。②废有机溶剂应根据其化学特性选择合适的包装容器、贮存设施,应符合GB50016、GB50160GB51283、GA1511、GB15603中储存库和储存罐的储存量、防火等级、防火间距、道路、安全疏散等规定。配备防火墙、门、窗和防火卷帘等防火设施;按照GB/T50493的相关规定,配备有毒气体及可燃气体检测报警、静电消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红外热成像视频监控等装置。应在醒目位置对储存库的防火等级和危害特性进行标识。应在入口处设置安全和职业危害风险和劳保用品佩戴要求告知牌。③挥发性废有机溶剂的装卸应采取全密闭(或尾气收集处理)且液下装载等方式,宜采用冷凝吸附、吸附+吸收、膜分离+吸附等高效油气(溶剂)回收技术。不应采取喷溅式装载。④废有机溶剂不应敞口存放,槽、罐、库等无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废气宜按照GB37822或地方挥发性有机废气宜按照GB37822或地方相关标准的规定,优先设置集中收集设施后进行处理。本项目收集的危险废物为废有机溶剂,采用储罐、吨桶、200L塑料桶进行储存。进场的危险废物通过电子磅称重,分类计量、化验室取样试验,并对产废企业网上申报的数据进行核对,核对无误后,进行工艺选择,需要做试验确定处理工艺的应取样制定处理工艺,确认后,给出编码,送到进场废物暂存区进行接收、临时储存。待检验后运至罐区,通过管道泵入储罐。本项目对储罐、装卸尾气进行收集,采用碱洗+除雾+活性炭吸附处理后达标排放。符合10.2废有机溶剂再生技术要求1.废有机溶剂再生宜选择常压蒸馏、搅拌蒸馏、薄膜蒸馏、减压精馏、萃取精馏等组合工艺,蒸馏系统如采用真空泵,不宜采用皮带传动。精馏残液宜优先循环利用后进行处理。冷凝过程产生的不凝气,宜先经冷凝吸附回收后,再采取喷淋+除湿+吸附工艺处理。本项目废有机溶剂再生宜采用常压蒸馏、减压精馏等工艺。冷凝过程产生的不凝气送至危废焚烧炉处理。符合2.再生有机溶剂调配灌装机入口处应设置可收缩集气罩、侧吸风集气罩加卷帘门等收集措施,废气处理满足相关排放要求后高空排放。再生有机溶剂调配灌装机入口处设置侧吸风集气罩等收集措施,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符合3.废有机溶剂再生工艺及其装置应符合HG20571的规定,涉及化工专用设备应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废有机溶剂再生工艺及其装置符合HG20571的规定,涉及化工专用设备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符合4.废有机溶剂再生宜采用DCS或PLC等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具有危险性或产生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应具备遥控或隔离操作功能。应根据HAZOP分析和LOPA分析结果,建立安全仪表系统,按照GB/T50770的规定,监控工艺生产过程。废有机溶剂再生采用DCS自动化控制技术。对于具有危险性或产生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具备遥控或隔离操作功能。符合5.5、废有机溶剂再生产生的废水应分类收集、分质处理、分级回用,优先循环利用。根据废水的可生化性,宜选用物化+生化+三效蒸发的工艺。有机物浓度大、高毒性、高色度、难生化的废水预处理工废有机溶剂再生产生的废水先经浓缩,浓缩废液进行焚烧处理,浓缩后的废水采用“微电解+芬顿反应+厌氧反应+A/O+生物膜+RO”工艺,废水处理后17280t/a回用,4320t/a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艺宜采用铁碳微电解+芬顿组合技术;预处理后废水宜选择厌氧池和好氧池联合(A/0)复合式生物反应器(HBR)、膜生物(MBR)、膜过滤、高级氧化(如芬顿)技术组合,高级氧化(如芬顿)过程用到的双氧水应当存放于甲类仓库内。废水排放应符合GB8978、行业以及地方标准的间接排放要求。污水排入城镇排水管网时,应符合GB/T31962等标准要求。接管至富淼科技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与零排放系统,处理后最终回用,不排放。6.应在废有机溶剂再生工艺车间、储存库、储存罐、泵等挥发性气体产生源设置废气收集净化装置有机废气宜选择冷凝、吸附、洗涤、RTO、焚烧等处理方式,优先回收有价物:含卤素废有机溶剂挥发性废气采用焚烧处理时,温度应不低于1100C,停留时间大于2s;废气进入RTO、焚烧炉废气管道宜设置止回阀。应根据废气化学特性,配备监控设备及安全设施。废气排放应遵守GB1297、GB14554、GB37822的规定。废有机溶剂再生工艺车间不凝尾气采用焚烧处理,焚烧炉温度不低于1100℃,停留时间大于2s。储存罐、泵等挥发性气体产生源设置废气收集净化装置,采用碱洗+除雾+活性炭吸附处理后达标排放。符合《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2020)/符合11.1选址要求1.危险废物焚烧设施选址应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并综合考虑设施服务区域、交通运输、地质环境等基本要素,确保设施处于长期相对稳定的环境。鼓励危险废物焚烧设施入驻循环经济园区等市政设施的集中区域,在此区域内各设施功能布局可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调整。本项目为废溶剂回收利用项目,废溶剂回收过程次生危废包括蒸(精)馏残液、废分子筛、过滤废液,污水处理过程浓缩废液、污泥,实验室废液等由企业自行焚烧处理,企业位于飞翔医药产业园,现有焚烧炉符合产业园相关规划要求。符合2.焚烧设施选址不应位于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本项目依托现有焚烧设施,不涉及国务院和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及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符合3.焚烧设施厂址应与敏感目标之间设置一定的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应根据厂址条件、焚烧处置技术工艺、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扩散因素等综合确定,并应满足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要求。本项目计算所得卫生防护距离位于现有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不需要重复设置。因此,全厂环境防护距离为原厂界外100米。目前在此范围内没有居民点以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今后该防护距离范围内也不得新建居民、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符合11.2技术指标要求1.焚烧炉高温段温度≥1100℃。经设计单位核算,回转窑焚烧炉一燃室温度:≥850℃,回转窑焚烧炉二燃室温度:1113℃符合2.烟气停留时间≥2s。经设计单位核算,二燃室烟气停留时间3.1s≥2s。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3.焚烧效率≥99.9%。经设计单位核算,焚烧效率≥99.9%。符合4.焚毁去除率≥99.99%。经设计单位核算,焚毁去除率≥99.99%。符合5.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5%。经设计单位核算,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5%。符合6.烟气一氧化碳浓度(mg/m3)(烟囱取样口):1小时均值≤100;24小时均值或日均值小于等于80。一氧化碳浓度(mg/m3)1小时均值小于等于28。符合7.焚烧炉应配置辅助燃烧器,在启、停炉时以及炉膛内温度低于表1要求时使用,并应保证焚烧炉的运行工况符合表1要求。本项目依托现有回转窑焚烧炉已配置天然气辅助燃烧器。符合8.焚烧烟气净化装置至少应具备除尘、脱硫、脱硝、脱酸、去除二噁英类及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功能。本项目依托现有项目一套“SNCR系统+急冷+干法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器+两级湿法脱酸”的焚烧烟气组合方式净化工艺,具备除尘、脱硫、脱硝、脱酸、去除二噁英类及重金属类污染物的功能。符合9.焚烧炉排气筒高度在焚烧处置能力为300~2000kg/h,排气筒最低允许高度为35m。现有项目焚烧处置能力为1389kg/h,排气筒依托现有35m排气筒。符合10.排气筒周围200米半径距离内存在建筑物时,排气筒高度应至少高出这一区域内最高建筑物5米以上。依托现有35m排气筒高度已高出这一区域内最高建筑物5米以上。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符合12.1贮存设施选址要求1.贮存设施选址应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建设项目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飞翔环保贮存设施场址满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划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要求,贮存设施不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在溶洞区或易遭受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贮存设施东侧有一条小河,高于其最高水位线以上。全厂卫生防护距离为原厂界外100米卫生防护距离,目前在此范围内没有居民点以及学校、医院等敏感目标,今后该防护距离范围内也不得新建居民、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符合2.集中贮存设施不应选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不应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3.贮存设施不应选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及其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禁止贮存危险废物的其他地点。4.贮存设施场址的位置以及其与周围环境敏感目标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12.2贮存设施污染1.一般规定①贮存设施应根据危险废物的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包装形式和污染物迁移途径,采取必要的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不应露天堆放危险废物。本项目回收的废溶剂入场后储存于罐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储存于现有危废仓库内。1、贮存设施采取必要的防风、防晒、防雨、防漏、防渗、防腐以及废气收集治理措施,未露天堆放危险废物。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控制要求②贮存设施应根据危险废物的类别、数量、形态、物理化学性质和污染防治等要求设置必要的贮存分区,避免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接触、混合。③贮存设施或贮存分区内地面、墙面裙脚、堵截泄漏的围堰、接触危险废物的隔板和墙体等应采用坚固的材料建造,表面无裂缝。④贮存设施地面与裙脚应采取表面防渗措施;表面防渗材料应与所接触的物料或污染物相容,可采用抗渗混凝土、高密度聚乙烯膜、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贮存的危险废物直接接触地面的,还应进行基础防渗,防渗层为至少1m厚黏土层(渗透系数不大于10-7cm/s或至少2mm厚高密度聚乙烯膜等人工防渗材料(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cm/s或其他防渗性能等效的材料。⑤同一贮存设施宜采用相同的防渗、防腐工艺(包括防渗、防腐结构或材料),防渗、防腐材料应覆盖所有可能与废物及其渗滤液、渗漏液等接触的构筑物表面;采用不同防渗、防腐工艺应分别建设贮存分区。⑥贮存设施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2、贮存设施内设置了贮存分区,液体危废采用桶装,避免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接触、混合。3、贮存设施内地面、墙面裙脚、堵截泄漏的导流沟等均采用了坚固的材料建造,表面无裂缝。4、贮存设施地面与裙脚采取了表面防渗措施;表面防渗材料为环氧地坪与所接触的物料或污染物相容,采用的防渗层厚度及渗透系数符合上述防渗要求。6、贮存设施已措施防止无关人员进入。2.贮存库①贮存库内不同贮存分区之间应采取隔离措施。隔离措施可根据危险废物特性采用过道、隔板或隔墙等方式。②在贮存库内或通过贮存分区方式贮存液态危险废物的,应具有液体泄漏堵截设施,堵截设施最小容积不应低于对应贮存区域最大液态废物容器容积或液态废物总储量1/10(二者取较大者):用于存放可能产生渗滤液的危险废物的贮存库或贮存分区应设计渗滤液收集设施,收集设施容积应满足渗滤液的收集要求。③购存易产生粉尘、VOCS、酸、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危险废物贮存库,应设置气体收集装置和气体净化设施;气体净化设施的排气筒高度应符合GB16297要求。1、贮存库内不同贮存分区之间采用了过道方式。2、在贮存库内有液体泄漏堵截设施,堵截设施最小容积应不低于对应贮存区域最大液态废物容器容积或液态废物总储量1/10(二者取较大者);危险废物贮存库设计了渗滤液收集设施,收集设施容积应满足渗滤液的收集要求。3、已设置气体收集装置和气体净化设施;气体净化设施的排气筒高度符合GB16297要求。符合3.贮存罐区①贮存罐区罐体应设置在围堰内,围堰的防渗、防腐性能应满足要1、贮存罐区罐体设置在围堰内,围堰的防渗、防腐性能应满足要求。2、贮存罐区围堰容积满足其内部最大贮存罐发生意外泄漏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②贮存罐区围堰容积应至少满足其内部最大贮存罐发生意外泄漏时所需要的危险废物收集容积要求。③贮存罐区围堰内收集的废液、废水和初期雨水应及时处理,不应直接排放时所需要的危险废物收集容积要求。3、贮存罐区围堰内收集的废液、废水和初期雨水排入本次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不排放。12.3贮存过程污染控制要求1.一般规定①在常温常压下不易水解、不易挥发的固态危险废物可分类堆放贮存,其他固态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或包装物内贮存。②液态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内贮存,或直接采用贮存池、贮存罐区贮存。③半固态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或包装袋内贮存,或直接采用贮存池贮存。④具有热塑性的危险废物应装入容器或包装袋内进行贮存。⑤易产生粉尘、VOCs、酸雾、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和刺激性气味气体的危险废物应装入闭口容器或包装物内贮存。⑥危险废物贮存过程中易产生粉尘等无组织排放的,应采取抑尘等有效措施。1、符合贮存要求。2、液态危险废物装入容器内贮存。3、半固态危险废物装入容器或包装袋内贮存。6、本项目危险废物贮存过程中不涉及粉尘。符合2.贮存设施运行环境管理要求①危险废物存入贮存设施前应对危险废物类别和特性与危险废物标签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一致性进行核验,不一致的或类别、特性不明的不应存入。②应定期检查危险废物的贮存状况,及时清理贮存设施地面,更换破损泄漏的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和包装物,保证堆存危险废物的防雨、防风、防扬尘等设施功能完好。③作业设备及车辆等结束作业离开贮存设施时,应对其残留的危险废物进行清理,清理的废物或清洗废水应收集处理。④贮存设施运行期间,应按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建立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并保存。⑤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建立贮存设施环境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设施运行操作制度、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等。⑥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依据国家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结合贮存设施特点建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隐患排查制度,1、危险废物入库前对危险废物类别和特性与危险废物标签等危险废物识别标志的一致性进行核验,不一致的或类别、特性不明的不予存入。2、定期检查危险废物的贮存状况,及时清理贮存设施地面,更换破损泄漏的危险废物贮存容器和包装物,保证堆存危险废物的防雨、防风、防扬尘等设施功能完好。3、作业设备及车辆等结束作业离开贮存设施时,对其残留的危险废物进行清理,清理的废水收集处理。4、贮存设施运行期间,按要求建立了危险废物管理台账并保存。5、已建立贮存设施环境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设施运行操作制度、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等。7、已建立贮存设施档案,包括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并定期开展隐患排查;发现隐患应及时采取措施消除隐患,并建立档案。⑦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建立贮存设施全部档案,包括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监测和环境应急等,应按国家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进行整理和归档。监测和环境应急等。12.4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1.贮存设施产生的废水(包括贮存设施、作业设备、车辆等清洗废水,贮存罐区积存雨水,贮存事故废水等)应进行收集处理,废水排放应符合GB8978规定的要求。2.贮存设施产生的废气(含无组织废气)的排放应符合GB16297和GB37822规定的要求。3.贮存设施产生的恶臭气体的排放应符合GB14554规定的要求。4.贮存设施内产生以及清理的固体废物应按固体废物分类管理要求妥善处理。5.贮存设施排放的环境噪声应符合GB12348规定的要求。1、本项目场地、车辆冲洗废水,罐区初期雨水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2、产生的废气的排放可达到GB16297和GB37822规定的要求。3、产生的恶臭气体的排放符合GB14554规定的要求。4、产生以及清理的固体废物已按固体废物分类管理要求妥善处理。5、排放的环境噪声符合GB12348规定的要求。符合12.5环境监测要求1.贮存设施的环境监测应纳入主体设施的环境监测计划。2.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和HJ819、HJ1250等规定制订监测方案,对贮存设施污染物排放状况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3.贮存设施废水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指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4.HJ1259规定的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贮存设施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设应符合HJ164要求,监测因子应根据贮存废物的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且能表征危险废物特性的指标,地下水监测因子分析方法按照GB/T14848执行。1、环境监测已纳入环境监测计划。2、已制定监测方案,对贮存设施污染物排放状况开展自行监测,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3、废水污染物排放的监测方法和监测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4、地下水环境监测点布设符合HJ164要求,监测因子应根据贮存废物的特性选择具有代表性且能表征危险废物特性的指标,地下水监测因子分析方法按照GB/T14848执行。符合12.6环境应急要求1.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必要的培训和环境应急演练,并做好培训、演练记录。2.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营者应配备满足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要求的应急人员、装备和物资,并应设置应急照明系统。3.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或恶劣天气预警后,贮存设施所有者或运1、现有项目已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必要的培训和环境应急演练,并做好培训、演练记录。本项目扩建后对预案进行修订。2、厂区已配备了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要求的应急人员、装备和物资,并设置了应急照明系统。3、相关部门发布自然灾害或恶劣天气预警后,贮存设施所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营者应启动相应防控措施,若有必要可将危险废物转移至其他具有防护条件的地点贮存。有者或运营者应启动相应防控措施,若有必要可将危险废物转移至其他具有防护条件的地点贮存。《危险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技术规范通则》(DB32/T4370-2022)/符合13.1入场分析1.应结合拟接收危险废物特性和采用的综合利用与处置工艺确定危险废物入厂接收标准。2.废物的包装及运输应符合HJ2025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入厂、综合利用与处置过程的采样应符合HJ/T20的有关规定。3.应设置化验室,并根据制定的危险废物入厂接收标准及经营规模、进料条件等因素配备相应化验人员和检测能力。4.应根据危险废物特性,合理制定检测方案,明确检测因子、方法及频次,并按照“一厂一档”方式建立危险废物电子数据库,数据保存10年以上。1、企业结合拟接收危险废物特性和采用的综合利用与处置工艺确定危险废物入厂接收标准。2、废物的包装及运输符合HJ2025的相关要求,危险废物入厂、综合利用与处置过程的采样应符合HJ/T20的有关规定。3、本项目依托现有项目化验室,并根据制定的危险废物入厂接收标准及经营规模、进料条件等因素配备相应化验人员和检测能力。4、根据危险废物特性,合理制定检测方案,明确检测因子、方法及频次,并按照“一厂一档”方式建立危险废物电子数据库,数据保存10年以上。符合13.2贮存1.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和管理应符合GB18597的相关要求,符合危险品管理性质的危险废物应按照国家危险品管理要求进行贮存管2.涉反应性、易燃性等高危险性废物应缩短贮存周期,并保证对其包装完整性、表面温度等状况进行巡查的便利性,巡查次数不少于每班2次,在过程若出现发热、胀桶等异常现象应立即按应急预案妥善处置,巡查及处置记录应保存10年以上。3.含挥发性有机物或挥发毒性物质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配备废气收集及处理系统,并符合GB37822和DB32/4041的相关要求。1、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建设和管理符合GB18597的相关要求,符合危险品管理性质的危险废物应按照国家危险品管理要求进行贮存管理。2、本项目废溶剂涉及易燃性危险废物,储存于储罐内。3、本项目废溶剂为挥发性有机物,贮存设施配备废气收集及处理系统。符合13.3物化处理中和工艺装置和管路应根据物料特性和反应条件选择防腐蚀、耐温抗压材料,并安装液位pH和温度在线监控系统。本项目废溶剂回收预处理含中和工艺,设置3台中和釜,中和装置和管路根据物料特性和反应条件选择防腐蚀、耐温抗压材料,并安装液位pH和温度在线监控系统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13.4综合利用产物要求1.应建立综合利用产物的生产台账记录制度,内容包括综合利用产物生产时间、名称、数量、流向(使用单位及用途)等,并进行月度和年度汇总。2.综合利用产物不应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及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使用,也不应用作与人体直接接触产品的替代原辅料,或流向饮用水、食品、药品、养殖及种植等相关行业。满足国家专用标准和国家、地方许可的除外。3.作为产品管理的综合利用产物,应符合GB4330中要求的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与国家相关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包括该产物生产过程中排放到环境中的特征污染物含量标准和该产物中特征污染物的含量标准。当没有国家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时,可参照地方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执行。4.不满足2规定的综合利用产物应根据其使用途径采取以下分级管控措施:采用“再生回用”或“定向利用”的方式时,可在满足相关管理部门要求的前提下,直接提供给使a用其作为替代原辅料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治理的单位;在不采用“再生回用”或“定向利用”的方式时,应按HJ1091的有关要求开展环境风险定性及6定量评价,在环境风险可接受前提下确定综合利用产物的使用行业及用途。有特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污染控制标准或技术规范的,可按特定标准或技术规范执行。5.应按照HJ1091-2020中8.1规定的监测要求及频次,定期对综合利用产物中的特征污染物或有害成分进行采样监测。6.综合利用产物进入市场流通前,应标有符合附录A的综合利用标志,使用说明书上应注明生产厂家名称、来源危险废物类别、主要组分及特征污染因子、使用行业范围及用途等信息。7.综合利用企业应在官方网站或其他便于公众查阅的媒体上,按季度公开综合利用产物相关信息,包括执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及污染控制标准、主要有害杂质含量、综合利用产物流向等,按年度公开使用综合利用产物的企业相关信息,包括综合利用产物的来源、接收量、使用量、贮存量、使用方式等。1、本项目采用精馏工艺进行溶剂回收,污染物排放(控制)符合国家、地方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且产物具有稳定、合理的市场需求。回收产物符合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则综合利用产物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按照相应的产品管理进行出售。回收产物没有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采用“定向利用”的方式时,直接提供给使用其作为替代原辅料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治理的单位。2、项目建成后按要求建立综合利用产物的生产台账记录制度,内容包括综合利用产物生产时间、名称、数量、流向(使用单位及用途)等,并进行月度和年度汇总。本项目溶剂产品符合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按照HJ10912020中8.1规定的监测要求及频次,定期对综合利用产物中的特征污染物或有害成分进行采样监测。产品进入市场流通前,标有符合附录A的综合利用标志,使用说明书上应注明生产厂家名称、来源危险废物类别、主要组分及特征污染因子、使用行业范围及用途等信息。企业应在官方网站或其他便于公众查阅的媒体上,按季度公开综合利用产物相关信息,包括执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及污染控制标准、主要有害杂质含量、综合利用产物流向等,按年度公开使用综合利用产物的企业相关信息,包括综合利用产物的来源、接收量、使用量、贮存量、使用方式等。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18]91/符合14.11.严格涉危项目准入。严格控制产生危险废物的项目建设,禁止审批无法落实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途径的项目,从严审批危险废物产生量大、本地无配套利用处置能力且需设区市统筹解决的项目。严格规范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判定废物危险特性或提出鉴别方案建议。对无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或处置能力严重不足且设区市无法统筹解决的地区,以及对飞灰、工业污泥、废盐等危险废物库存量大且不能按要求完成规范处置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地区产生危险废物的工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本项目为扩建项目,根据飞翔医药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实际废有机溶剂处置需求,建设年回收利用废有机溶剂共20000吨的处理能力。本项目产生的废液、废水处理浓缩废液、污泥依托现有焚烧炉处置,废活性炭委托有资质单位回收再生利用,废包装桶委托有资质废桶回收单位处置。符合14.22.加快建设集中处置设施。认真实施《江苏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方案》,推动各地加快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建设,保障全省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各设区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纳入本地重大环保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布局,加快建成满足本行政区域实际处置需求的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填埋设施和突出类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本项目作为张家港地区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工程,可解决张家港地区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尤其是飞翔医药产业园内现有企业和未来引入医药类企业的危险废物得不到就近安全处置的矛盾。符合14.33.提升设施规模和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标准规范,新(改、扩)建焚烧设施总设计处理能力不得低于1万吨/年,鼓励处置技术多元化发展,优先采用对废物种类适应性强的回转窑焚烧炉或其他技术更成熟、自动化水平高、运行更稳定的焚烧设施。加强技术培训交流,支持引进专业化运营管理团队,提升设施利用处置水平。本项目严格执行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标准规范。符合14.4《江苏省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产生挥发性有机物废气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在密闭空间或者密闭设备中进行。生产场所、生产设备应当按照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要求设计、安装和有效运行挥发性有机物回收或者净化设施;固体废物、废水、废气处理系统产生的废气应当收集和处理;含有挥发性有机物的物料应当密闭储存、运输、装卸,禁止敞口和露天放置。无法在密闭空间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本项目工艺不凝气通过管道收集接入焚烧炉燃烧处理,罐区、包装区域设置废气收集系统,污水站密闭微负压,废气收集后送入废气处置装置采用“碱洗+除雾+活性炭吸附”处理工艺处理后经排气筒排放。次生危废依托现有焚烧炉处理,焚烧炉尾气经烟气净化系统处理后通过厂内35m高排气筒达标排放。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固体废物全过程环境监管工作意见的通知》(苏环办[2024]16号)/符合15.11.落实规划环评要求。化工园区规划环评要对本区域内固体废物产生种类、数量及其利用处置方式进行详细分析阐述,明确源头减量总体目标、具体措施,以及补齐区域利用处置能力短板的具体建设项目,力争实现区域内固体废物就近利用处置。4.规范危废经营许可。核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时,应当符合经营单位建设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要求,并重点审查经营单位分析检测能力、贮存管理和产物去向等情况。许可证上应载明核准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类别并附带相应文字说明,许可条件中应明确违反后需采取的相应惩戒措施。5.调优利用处置能力。各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要定期发布固体废物产生种类、数量及利用处置能力等相关信息,详细分析固体废物(尤其是废盐、飞灰、废酸、高卤素残渣等)产生和利用处置能力匹配情况,精准补齐能力短板,稳步推进“趋零填埋”。省厅按年度公开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等有关情况,科学引导社会资本理性投资;组织对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工艺水平进行整体评估,发布鼓励类、限制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技术目录,不断提高行业利用处置先进性水平。本项目根据飞翔医药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实际废有机溶剂处置需求,建设年回收利用废有机溶剂共20000吨的处理能力。本项目作为园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后能提高区域危废利用处置能力。本项目采用精馏工艺进行溶剂回收,污染物排放(控制)符合国家、地方标准或技术规范要求,且产物具有稳定、合理的市场需求。回收产物符合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则综合利用产物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按照相应的产品管理进行出售。回收产物没有国家、地方制定或行业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的,采用“定向利用”的方式时,直接提供给使用其作为替代原辅料进行工业生产或污染治理的单位。本项目对废溶剂回收得到的产物给与明确并规范表述,论述了贮存、转移和利用处置方式合规性、合理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对策措施。建设单位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度,项目建设后重新核准危废经营许可。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15.26.规范贮存管理要求。根据《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用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或贮存点两类方式进行贮存,符合相应的污染控制标准;不具备建设贮存设施条件、选用贮存点方式的,除符合国家关于贮存点控制要求外,还要执行《江苏省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行)》(苏环办〔2021〕290号)中关于贮存周期和贮存量的要求,I级、II级、III级危险废物贮存时间分别不得超过30天、60天、90天,最大贮存量不得超过1吨。7.提高小微收集水平。各地要统筹布局并加快推进小微收集体系建设,杜绝“无人收”和“无序收”现象。督促小微收集单位履行协助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延伸服务的职责,充分发挥“网格化+铁脚板”作用,主动上门对辖区内实验室废物和小微产废单位全面系统排查,发现未报漏报企业以及非法收集处置等违法行为,及时报告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属地生态环境部门要督促企业依法申报、限期整改,并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非法收集处置等违法行为。对存在未按规定频次收集、选择性收集等未按要求开展试点工作的小微收集单位,依法依规予以处理,直至取消收集试点资格。8.强化转移过程管理。全面落实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实行省内全域扫描“二维码”转移。加强与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电子运单数据共享,实现运输轨迹可溯可查。危险废物产生单位须依法核实经营单位主体资格和技术能力,直接签订委托合同,并向经营单位提供相关危险废物产生工艺、具体成分,以及是否易燃易爆等信息,违法委托的,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受托方承担连带责任;经营单位须按合同及包装物扫码签收危险废物,签收人、车辆信息等须拍照上传至系统,严禁“空转”二维码。积极推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优先选择环境风险较大的污泥、矿渣等固体废物试行。9.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要在出入口、设施内部、危险废物运输车辆通道等关键位置设置视频监控并与中控室联网,通过设立公开栏、标志牌等方式,主动公开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等有关信息。集中焚烧处置单位及有自建危废焚烧处置设施的单位要依法及时公开二燃室温度等工况运行指标以及污染物排放指标、浓度等有关信息,并联网至属地生态环境部门。10.开展常态化规范化评估。建立固管、环评、执法、监测等多部门联合评估本项目废溶剂和回收得到的产品均采用储罐贮存,贮存设施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23)建设。项目全面落实危险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制度、落实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单位在出入口、设施内部、危险废物运输车辆通道等关键位置设置视频监控并与中控室联网,通过设立公开栏、标志牌等方式,主动公开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等有关信息。依法及时公开二燃室温度等工况运行指标以及污染物排放指标、浓度等有关信息,并联网至属地生态环境部门。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机制,各设区市每年评估产废和经营单位分别不少于80家、20家。现场评估原则上应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重点评估许可证审查要点执行情况、新制度和标准落实情况、企业相关负责人危废管理知识掌握情况等。严格评估问题整改,形成发现问题、跟踪整改、闭环销号的工作机制,对企业标签标志、台账管理不规范等问题,督促企业立行立改;对违反许可条件的经营单位,要立即启动限制接收危险废物措施;对屡查屡犯或发现超范围接收、未如实申报、账实不符、去向不明等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移送执法部门。15.312.推进固废就近利用处置。各地要提请属地政府,根据实际需求统筹推进本地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建设。依托固废管理信息系统就近利用处置提醒功能,及时引导企业合理选择利用处置去向,实现危险废物市内消纳率逐步提升,防范长距离运输带来的环境风险。13.加强企业产物监管。危险废物利用单位的所有产物须按照本文件第2条明确的五类属性进行分类管理,其中按产品管理的需要对其特征污染物开展检测分析,严防污染物向下游转移。全国性行业协会或江苏省地方行业协会制定的团体标准若包括危险废物来源、利用工艺、利用产物功能性指标、有效成分含量、特征污染物含量和利用产物用途的,可作为用于工业生产替代原料的综合利用产物环境风险评价的依据,其环境风险评价要重点阐述标准落实情况。严格执行风险评价要求的利用产物可按照产品管理。本项目根据飞翔医药产业园及周边区域实际废有机溶剂处置需求,建设年回收利用废有机溶剂共20000吨的处理能力。本项目作为园区配套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后能提高区域危废利用处置能力,实现危险废物就近利用处置。本项目废溶剂回收的所有产物均明确属性,按产品管理,建设单位设置分析化验室,对其特征污染物开展检测分析,严防污染物向下游转移。符合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符合16.1一般要求1.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具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在收集、贮存、运输危险废物时,应根据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处置经营许可证核发的有关规定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污染防治措施,包括危险废物分析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污染防治措施等;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内部自行从事的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活动应遵照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确保该过程的安全、可靠。2.危险废物转移过程应按《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执行。3.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单位应建立规范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定期针对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危险废物鉴别要求、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危险废物包装和标识、危险废物运输要求、危险废物事故应急方法等。4.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单位应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可参照《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编制应急预案指南》,涉及运输的相关内容还应符合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针对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易发环节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5.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收集、贮存、运输单位及相关部门应根据风险程度采取如下措施:(1)设立事故警戒线,启动应急预案,并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环发[2006]50号)要求进行报告。(2)若造成事故的危险废物具有剧毒性、易燃性、爆炸性或高传染性,应立即疏散人群,并请求环境保护、消防、医疗、公安等相关部门支援。(3)对事故现场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等环境介质应进行相应的清理和修复。(4)清理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废物均应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5)进入现场清理和包装危险废物的人员应受过专业培训,穿着防1、本项目根据危险废物来源单位危险废物产生的工艺特征、排放周期、危险废物特性、废物管理计划等因素制定收集计划。收集计划包括收集任务概述、收集目标及原则、危险废物特性评估、危险废物收集量估算、收集作业范围和方法、收集设备与包装容器、安全生产与个人防护、工程防护与事故应急、进度安排与组织管理等。2、本项目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按其许可证的经营范围组织实施危险废物运输。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护服,并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6.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时应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和感染性等危险特性对危险废物进行分类、包装并设置相应的标志及标签。危险废物特性应根据其产生源特性及GB5085.1-7、HJ/T298进行鉴别。16.2危险废物集1.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进行的危险废物收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危险废物产生节点将危险废物集中到适当的包装容器中或运输车辆上的活动;二是将已包装或装到运输车辆上的危险废物集中到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内部临时贮存设施的内部转运。2.危险废物的收集应根据危险废物产生的工艺特征、排放周期、危险废物特性、废物管理计划等因素制定收集计划。收集计划应包括收集任务概述、收集目标及原则、危险废物特性评估、危险废物收集量估算、收集作业范围和方法、收集设备与包装容器、安全生产与个人防护、工程防护与事故应急、进度安排与组织管理等。3.危险废物的收集应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内容至少应包括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和方法、专用设备和工具、转移和交接、安全保障和应急防护等。4.危险废物收集和转运作业人员应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防护服、防毒面具或口罩等。5.在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转运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防爆、防火、防中毒、防感染、防泄漏、防飞扬、防雨或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6.危险废物收集时应根据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物理形态、运输要求等因素确定包装形式,具体包装应符合如下要求:(1)包装材质要与危险废物相容,可根据废物特性选择钢、铝、塑料等材质。(2)性质类似的废物可收集到同一容器中,性质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应混合包装。(3)危险废物包装应能有效隔断危险废物迁移扩散途径,并达到防渗、防漏要求。(4)包装好的危险废物应设置相应的标签,标签信息应填写完整翔1、本项目危险废物的收集根据要求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内容至少应包括适用范围、操作程序和方法、专用设备和工具、转移和交接、安全保障和应急防护等。2、危险废物收集和转运作业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防护镜、防护服、防毒面具或口罩等。3、在危险废物的收集和转运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包括防爆、防火、防中毒、防感染、防泄露、防飞扬、防雨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4、危险废物收集时根据危险废物的种类、数量、危险特性、物理形态、运输要求等因素确定包装形式。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5)盛装过危险废物的包装袋或包装容器破损后应按危险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6)危险废物还应根据GB12463的有关要求进行运输包装。7.危险废物的收集作业应满足如下要求:(1)应根据收集设备、转运车辆以及现场人员等实际情况确定相应作业区域,同时要设置作业界限标志和警示牌。(2)作业区域内应设置危险废物收集专用通道和人员避险通道。(3)收集时应配备必要的收集工具和包装物,以及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及应急装备。(4)危险废物收集应参照本标准附录A填写记录表,并将记录表作为危险废物管理的重要档案妥善保存。(5)收集结束后应清理和恢复收集作业区域,确保作业区域环境整洁安全(6)收集过危险废物的容器、设备、设施、场所及其他物品转作它用时,应消除污染,确保其使用安全。8.危险废物内部转运作业应满足如下要求:(1)危险废物内部转运应综合考虑厂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转运路线,尽量避开办公区和生活区。(2)危险废物内部转运作业应采用专用的工具,危险废物内部转运应参照本标准附录B填写《危险废物厂内转运记录表》(3)危险废物内部转运结束后,应对转运路线进行检查和清理,确保无危险废物遗失在转运路线上,并对转运工具进行清洗。9.收集不具备运输包装条件的危险废物时,且危险特性不会对环境和操作人员造成重大危害,可在临时包装后进行暂时贮存,但正式运输前应按本标准要求进行包装。10.危险废物收集前应进行放射性检测,如具有放射性则应按《放射性废物管理规定》(GB14500)进行收集和处置。16.3危险废物的贮1.危险废物贮存可分为产生单位内部贮存、中转贮存及集中性贮存。所对应的贮存设施分别为: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用于暂时贮存的设施;拥有危险废物收集经营许可证的单位用于临时贮存废矿物油、1、企业作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本次项目配套的贮存设施为废液罐,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满足GB18597、GBZ1和GBZ2的有关要求。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存废镍镉电池的设施;以及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所配置的贮存设施。2.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选址、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应满足GGBZ1和GBZ2的有关要求。3.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配备通讯设备、照明设施和消防设施。4.贮存危险废物时应按危险废物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分区贮存,每个贮存区域之间宜设置挡墙间隔,并应设置防雨、防火、防雷、防扬尘装置。5.贮存易燃易爆危险废物应配置有机气体报警、火灾报警装置和导出静电的接地装置。6.废弃危险化学品贮存应满足GB15603、《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的要求。贮存废弃剧毒化学品还应充分考虑防盗要求,采用双钥匙封闭式管理,且有专人24小时看管。7.危险废物贮存期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8.危险废物贮存单位应建立危险废物贮存的台帐制度,危险废物出入库交接记录内容应参照本标准附录C执行。9.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根据贮存的废物种类和特性按照GB18597附录A设置标志。10.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关闭应按照GB18597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有关。2、危险废物贮存设施应配备通讯设备和消防设施。3、本项目废液罐区占地约1722.80m2,共设16个171.8m3的储罐,按危险废物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分区贮存。4、罐区配置有机气体报警、火灾报警装置和导出静电的接地装置。5、危险废物贮存期限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有关规定。6、企业建立危险废物贮存的台帐制度。7、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根据贮存的废物种类和特性按照GB18597附录A设置标志。16.4危险废物运输1.危险废物运输应由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按照其许可证的经营范围组织实施,承担危险废物运输的单位应获得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危险货物运输资质。2.危险废物公路运输应按照《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9号)、JT617以及JT618执行;危险废物铁路运输应按《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运[2006]79号)规定执行;危险废物水路运输应按《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交通部令[1996年]第10号)规定执行。3.废弃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应执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有关运输的规定。本项目危险废物运输委托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单位按照其许可证的经营范围组织实施,承担危险废物运输的单位获得交通运输部门颁发的危险货物运输资质。序号相关政策、文件及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4.运输单位承运危险废物时,应在危险废物包装上按照GB18597附录A设置标志,其中医疗废物包装容器上的标志应按HJ421要求设置。5.危险废物公路运输时,运输车辆应按GB13392设置车辆标志。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危险废物时应在集装箱外按GB190规定悬挂标志6.危险废物运输时的中转、装卸过程应遵守如下技术要求:(1)卸载区的工作人员应熟悉废物的危险特性,并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装卸剧毒废物应配备特殊的防护装备。(2)卸载区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和设施,并设置明显的指示标志,(3)危险废物装卸区应设置隔离设施,液态废物卸载区应设置收集槽和缓冲罐。《江苏省重点行业工业企业雨水排放环境管理办法(试行)》/符合17.1总则工业企业应根据厂区地形、平面布置、污染区域及环境管理要求等开展雨水分区收集,建设独立雨水收集系统,实现雨水收集系统全覆盖。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严禁将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接入雨水收集系统,或出现溢流、渗漏进入雨水收集管网的现象。企业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符合17.2初期雨水收集与管理1.初期雨水收集池容积,需满足一次降雨初期雨水的收集。2.初期雨水收集池前设置分流井、收集池内设置流量计或液位计,可将收集池的液位标高与切换阀门开启连锁,通过设定的液位控制阀门开启或关闭,实现初期污染雨水与后期洁净雨水自然分流。因现场局限无法设置初期雨水收集池的污染区域,应设置雨水截留装置,安装固定泵和流量计,直接将初期雨水全部收集至污水处理系统。3.初期雨水应及时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原则上5日内须全部处理到位;未配套污水处理站的,应及时输送至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处理,严禁直接外排。1.现有项目已建1座50m3初期雨水收集池,本次新建1座320m3初期雨水收集池、1座240m3雨水提升池,满足一次降雨初期雨水的收集。2.初期雨水收集池前设置分流井、收集池内设置流量计,可将收集池的液位标高与切换阀门开启连锁,通过设定的液位控制阀门开启或关闭,实现初期污染雨水与后期洁净雨水自然分流。3.初期雨水应及时送至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符合17.3后期雨水收集与管理1.工业企业原则上一个厂区只允许设置一个雨水排放口。确需设置两个及以上雨水排放口的,应书面告知生态环境部门。2.工业企业雨水排放口前须设置明渠或取样监测观察井。3.工业企业雨水排放口应设立标志牌,标志牌安放位置醒目,保持清洁,不得污损、破坏。1.企业厂区东北侧设置一个雨水排放口。2.雨水排放口前设置明渠。3.雨水排放口已按要求规范设立标志牌。4.雨水排放口按要求安装视频监控设备。5.雨水排放口前已安装自动紧急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