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1法硕刑法蔡雅奇刑法是百法之父(公法),民法是百法之母(私法),奠定了整个法学专业基础的框架,法理学是所有法律科目的总根基,法理学要学两次,第一次最开始学,打好基础,第二次在学完所有法律科目后学,更好体会。客观题分数占比40%,主观题分数占比60%,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写多练,侧重学习主观题。所有的过失犯罪都存在与之相对应的故意犯罪(例如:过失杀人与故意杀人,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刑法只有在规定完故意犯罪之后才可以规定过失犯罪,不能只规定过失犯罪,不规定故意犯罪,即“刑法以打击故意犯罪为原则”。所有的故意犯罪不一定有与之相对应的过失犯罪(例如:盗窃罪,强奸罪…)刑法学刑法分两部分,总则和分则。总则讲的是一般基础理论,分则讲的是具体罪名。总则分三部分:一、刑法概述:讲的是刑法一般基础考点,包括刑法的渊源、属性、解释、基本原则—罪刑法定、适用刑法平等、罪刑相适应和差距化;效力范围—空间效力(属地管辖、属人管辖、保护管辖、普遍管辖)、时间效力(从旧兼从轻原则);二、犯罪论:定罪,犯罪特征,包括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的分类、构成理论、基本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过程,包括犯罪的停止形态,即未完成形态,完成了称既遂,没完成称预备、未遂、中止;犯罪的共同形态、罪数形态。三、刑罚论:量刑。静态的刑罚,包括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量刑的主体是审判机关(法院);量刑包括5种制度,累犯(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自首(一般自首和特别自首,主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坦白(被动归案后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立功(一般立功和重大立功,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数罪并罚(发现漏罪,先并后减;犯新罪,先减后并)、缓刑(定罪不量刑,缓刑犯没有服过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假释,考验期满原判刑罚执行完毕;行刑的前提是判决生效,完成了定罪和量刑;行刑制度包括减刑—直接缩减刑期、假释—假定符合一定条件可以提前释放;刑罚消灭—实效制度和赦免制度,法定最高刑不满五年的有期徒刑追诉时效经过5年,法定最高刑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追诉时效经过10年,法定最高刑十年以上追诉时效经过15年,法定最高刑无期徒刑、死刑追诉时效经过20年,20年以后认为还必须追溯的话要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绪论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因为犯罪的主要法律后果市刑罚,所以,刑法又称犯罪法或者刑罚法。刑法的渊源在我国,刑法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刑法典,即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内容的法典。我国现行刑法典于1979年制定、1997年修改并于1997年10月1日延续至今。2、单行刑法,是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其后果或者刑法某一事项的法律。在1997年刑法典之后,我国曾颁布过一部单行刑法,即1998年12月颁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至今只有一部(单行刑法与刑法典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3、附属刑法,是指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目前,我国的附属刑法一般只重申刑法典的内容,没有确立新的犯罪与法律后果的具体内容。刑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刑法包含上述3种形式的刑法,狭义的刑法特指刑法典。理论上将刑法典称为普通刑法,单行刑法和附属法典被合称为特别刑法。当犯罪行为同时触犯普通刑法和特别刑法条文时,应适用特别刑法优于普通刑法的原则;当犯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特别刑法条文时,应适用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刑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本身是刑法典的一部分,因此,既然刑法典是刑法的渊源,刑法修正案就不再是刑法的渊源。刑法的特征1、调整范围的广泛性。刑法在保护的利益与调整的对象上比较广泛,刑法保护一切对我们社会生活至关重要的利益,而其他法律仅涉及某一方面或者某一层面的利益与关系。2、调整对象的专门性。刑法主要规定犯罪,以及运用刑罚的方法与犯罪作斗争、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而其他法律则各有自己的任务和实现的方法。3、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刑罚轻者可以剥夺被告者的财产、自由,重者可以剥夺被告人的生命。刑法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对犯罪行为的法律后果上,这种法律后果的严厉性是其他法律如民法、行政法所不能比拟的。违反刑法的后果是刑罚制裁,包括剥夺财产、自由、政治权利乃至生命。4、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正因为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决定了刑法需要遵循明确性和谦抑性原则,要求适用刑罚的前提具体化、明确化、尽量限制刑罚的适用。作为保护社会的“最后手段”,只有当其他部门法不能充分保护某种社会关系时,才能由刑法调整。所以,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和兜底法。刑法的任务和机能一、任务:1、惩罚任务,即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2、保护人民、社会和国家。二、机能:1、规制机能,即维护社会秩序的机能;2、保护机能,即保护国家、社会和个人利益的机能;3、保障机能,即保障公民个人不受国家刑罚权的非法侵害并保障犯罪人不受刑法规定之外的刑罚处罚的功能。罪刑法定原则,既要求罪的法定,也要求刑的法定。犯了罪以后应当接受什么样的刑罚,应当由刑法明文规定,换言之,不得对犯罪人判处刑法规定之外的其他刑罚。刑法的体系和解释体系:我国现行刑法采用大陆法系的法典模式,刑法典分“总则”、“分则”两编,此外还有一条附则。解释:1、按照解释的效力,刑法解释可以划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都是有权解释,立法解释的法律效力更高,学理解释是无权解释,虽然没有法律效力但是具有参考性意义。2、根据解释的方法,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文理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说明,论理解释是根据立法的精神与目的对条文进行说明。一般认为,论理解释包括目的解释、扩大解释、缩小解释、当然解释、比较解释和历史解释等等。论理解释只有在文理解释解释不通的时候才需要进行,如果文理解释能解释情清楚,就不需要论理解释。02法硕刑法蔡雅奇刑法的基本原则一、罪刑法定原则。《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法律”一词在这里指的是成文法。内容:1、罪刑法定化,即犯罪和刑法必须事先由法律明文规定。这里的法律,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法令,通常是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对于已经废止的法律,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犯罪行为发生之后生效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犯罪行为,只有在其处罚轻于犯罪行为发生时生效的法律的场合才能适用于该原则。意味着,新法原则上不得溯既及往,除非新法有利于被告人。2、罪刑明确化,即对于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犯罪产生的法律后果,都必须做出具体的规定,并用文字表述清楚。“文字”二字表明应当是成文法。3、罪刑合理化,即要求合理确定犯罪的范围和惩罚的程度,防止滥施刑罚,禁止采用过分的、残酷的刑罚。比如死刑,我国执行方式只有2种,枪决和注射,不能使用鞭刑、车裂、凌迟、五马分尸等残酷的方式。要求:禁止适用习惯法,禁止(不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但不禁止扩大解释,禁止重法溯既及往(轻法可以),禁止绝对的不定期刑。体现:1、在刑事立法方面,刑法总则规定了犯罪的一般定义、共同犯罪要件、刑罚的总类、刑法运用的具体制度等;刑法分则明确规定了各种具体犯罪的构成要件及其法定刑,为正确定罪量刑提供准备、完备的法律标准。2、在刑事司法方面,废除了刑事司法类推制度,要求司法机关严格解释和适用刑法,依法准确定罪量刑。即立法权、司法权都要受约束,立法权约束司法权,但立法权本身也必须受约束。如果国家机关的权利不受约束,将导致人权遭受到无限制的侵犯。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刑法》第4条规定:“对于任何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里的“平等”指的是相对平等,平等适用刑法指的是司法平等。要求:平等地保护法益、平等地认定犯罪、平等地裁量刑罚、平等地执行刑罚。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内容:1、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客观的犯罪行为及其危害结果相适应,换言之,应按照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实际危害程度决定刑罚的轻重。“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罚当其罪,罪刑相当”。2、刑罚的轻重与犯罪人主观恶性的深浅、再次犯罪危险性的大小相适应。刑法的效力范围主要包括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我国刑法关于空间效力的规定: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其他原则为补充的综合性原则。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在中国领域内的效力。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即在中国领域内犯罪,一律适用属地管辖。《刑法》第6条规定:“属地管辖权: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中国刑法”。1、“领域”二字包括领陆、领水、领空,还包括我国领域的自然延伸,即无论何地,只要悬挂我国国旗的船舶、航空器都属于我国领域。2、属地行为之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而且二者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就可以。3、在未遂犯的场合,行为地和行为希望结果发生地、可能发生结果之地,都是犯罪地;在共犯的场合,共同犯罪行为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或者共同犯罪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我国领域内,就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发生。4、“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主要指《刑法》第11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就算在中国领域内犯罪,也应当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人,既包括外交官及其配偶,也包括外交官的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没有豁免权)。刑法在中国领域外的效力,有属人管辖权、保护管辖权、普遍管辖权。属人管辖权,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原则上追究,例外情况不追究”;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在中国领域外犯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中国刑法。保护管辖权,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中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例外。“双重犯罪原则”,按照中国刑法和犯罪地的法律都认定是犯罪的行为才可以,犯罪地的法律,而非犯罪人所在国的法律。普遍管辖权,对于中国缔结、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国际性犯罪),中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中国刑法,而非国际公约。普遍管辖权的前提:实施了国际性犯罪的外国人出现在中国,中国才具有管辖权。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凡在中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依然可以依照中国刑法追究,如果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先免后减,原则上免除,例外情况减轻)。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生效时间:1997年的10月1日刑法的失效时间:依然生效中,至今未失效刑法的溯及力:1、从旧原则,即只能根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刑法不具有溯既及往的效力;2、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只能根据行为当时有效的法律定罪处罚,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现行法律;3、从新原则,即刑法对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具有溯既及往的效力;4、从新兼从轻原则,即新法一般具有溯既及往的效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处罚较轻时,仍适用旧法。我国刑法第12条对刑法溯及力采取从旧兼从轻原则,该原则只适用于未判决的犯人,不适用于已决犯。如果新法轻,旧法重,但是根据旧法做出的判决已经生效,则判决继续生效。犯罪概念犯罪的定义:《刑法》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按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犯罪。”“但书”,就是反面规定。《刑法》第13条在“但书”部分明确规定“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犯罪。”就是从反面强调何种行为不是犯罪,其中的“情节”是指行为过程中影响行为的法益侵害性的各种情况,如法益的性质、行为的方法、行为的结果等,但不应包括行为前后的表现;至于“情节是否显著轻微”,则应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不认为是犯罪”是立法上不认为其构成犯罪,司法上自然不能将其作为犯罪处理。如果说《刑法》第13条的文本,即“但书”前面的内容,从正面规定了什么是犯罪,那么“但书”则从反面说明了什么不是犯罪。正反两方面的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加准确理解犯罪概念。“不认为是犯罪”,即连犯罪都不是,而不是指不需要接受处罚的犯罪。犯罪的基本特征1、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犯罪必须是人的具体行为;犯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而必须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基本特征)2、刑事违法性:意味着违反了刑法。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只有同时被刑法明文规定为犯罪时才是犯罪;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本质特征,某种行为之所以被刑法用刑罚所禁止,就在于其具有社会危害性,而具有刑事违法性作为犯罪的基本特征,则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必然要求。(法律特征)3、应受刑罚惩罚性: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对于违反了刑法的犯罪行为来说,则要承担刑罚处罚的法律后果;犯罪是适用刑罚的前提,刑罚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应受刑罚处罚性表明,如果一个行为不应当受刑罚处罚,便意味着它不是犯罪。犯罪、定罪、量刑,定罪是前提,定罪才能量刑。违法不一定是犯罪,但犯罪一定是违法,确切地说,犯罪是最严重的违法。(后果特征)03法硕刑法蔡雅奇犯罪构成概念: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成立犯罪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具体来说:1、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的必备要件,即所有犯罪,想成立犯罪,都必须具备犯罪构成;2、犯罪构成的诸要件是由刑法规定的,具有法定刑;3、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适用刑罚法律后果的前提,只有满足不同要件,才能对犯罪做出刑罚,只有犯罪,才能判处刑罚,定罪是量刑的前提。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区别:犯罪概念回答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具备哪些基本属性(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犯罪构成进一步回答犯罪成立需要具备哪些法定条件并通过犯罪构成、主客观要件具体确立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抽象与具体。犯罪构成的意义:一、犯罪构成作为法律规定的确立犯罪的要件,它是定罪量刑的法律准绳。具体而言:1、是否成立犯罪的标准,罪与非罪;2、成立一罪还是数罪的标准;3、区别此种犯罪与彼种犯罪的标准;4、通过确定是否犯罪、一罪与数罪、此罪与彼罪、罪轻与罪重,为正确量刑提供根据。二、强调依据犯罪构成量罪定刑,有利于贯彻法治原则,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准确地惩罚犯罪。三、在刑法理论中,犯罪构成是刑法理论的核心和刑法理论体系的基础。犯罪构成作为研究法定的犯罪成立要件的理论,它把刑法总则和分则规定的犯罪成立的要件加以归纳、抽象,使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了犯罪论的理论体系。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一般而言,任何一种犯罪都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认定过程是先客观、再主观。犯罪的认定过程是客体→客观→主体→主观;犯罪发生过程是主体→主观→客观→客体。由于这4个方面的要件概括了各种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共性,所以称其为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即所有犯罪都必须具备的4个要件。犯罪构成的分类基本的犯罪构成和修正的犯罪构成。基本的犯罪构成,指的是刑法分则条文就某一犯罪的基本形态所规定的犯罪构成;修正的犯罪构成,指的是以基本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并对之进行补充、扩展所形成的犯罪构成。通常包括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犯罪预备、未遂、中止)和共同犯罪形态(帮助犯、教唆犯)。2、标准的犯罪构成和派生的犯罪构成。标准的犯罪构成又称普通的犯罪构成,指刑法条文对具有通常社会危害程度的行为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因为刑法通常以此作为基准设置处罚,所以也作为处罚的基准形态。派生的犯罪构成,指以标准的犯罪构成为基础,因为具有较轻或较重的法益侵害程度而从标准的犯罪构成中派生出来的犯罪构成。相对于标准犯罪构成而言,它属于处罚减轻或加重的形态,包括减轻的犯罪构成和加重的犯罪构成。减轻,在法定刑幅度以下,不含本数,比如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减轻处罚是在3年以下,不含3年;加重,在法定刑幅度以上,包含本数,比如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加重处罚是在10年以上,包含10年。“减轻”对应“从轻”,“加重”对应“从重”,比如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从轻处罚包含3年,从重处罚包含10年。可见,从重和加重可以发生数字重合,但是从轻和减轻则不可能发生数字重合。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之一,行为之所以构成犯罪就是因为侵害了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内容:1、犯罪客体是某种社会生活利益;2、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生活利益;3、犯罪客体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生活利益。犯罪客体的意义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正确理解、适用法律,有助于认识犯罪的本质特征、准确定罪和量刑。因为犯罪的客体是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它能反映或者揭示出某一刑法条文的目的或者宗旨,这对于正确理解、适用该条文具有指导作用。例如绑架罪和抢劫罪,既侵犯了人身权,也侵犯了财产权;爆炸罪,侵犯了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公共安全…因此,研究客体有助于准确把握每一种犯罪的性质,准确地定罪量刑。犯罪客体的分类对犯罪客体可按其范围大小划分为三种: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一、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的总体。二、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共同侵害的社会利益,犯罪的同类客体概括的是某一类犯罪的共同属性,是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基础;同类客体对于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法学分则部分按照同类客体把所有犯罪分为十章,每一章侵犯的客体是一样的。三、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所直接侵害的某种特定的社会利益。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直接客体的数量,可分为:1、简单客体,即某一犯罪只侵害一个利益,比如故意杀人罪,只侵犯了生命权;2、复杂客体,即某一犯罪侵害两种以上的利益。两种以上的利益中,主要的利益称为主要客体,次要的利益称为次要客体。比如绑架罪,同时侵犯了人身权和财产权,在人身权和财产权中,人身权属于主要客体;抢劫罪也是同时侵犯了人身权和财产权,财产权属于主要客体;爆炸罪同时侵犯了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公共安全4中客体,公共安全是主要客体。如果一个犯罪侵害了2种以上的客体,主要客体直接决定了该罪的归宿。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是指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人、物或信息。一般而言,犯罪对象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当刑法条文中明确规定为行为对象的犯罪对象,它就是该条文规定的犯罪构成的必要因素。比如,故意杀人罪,对象是人,客体是生命权;盗抢手机,对象是手机,客体是财产权。所有犯罪都侵犯了客体,但并非所有犯罪都有对象。例如脱逃罪,客体是司法监管秩序,但是没有对象。犯罪对象与组成犯罪之物不同,用于贿赂、赌博的财物,是组成贿赂罪、赌博罪之物,不是贿赂罪、赌博罪的犯罪对象;犯罪对象与犯罪所生之物不同,伪造的公文对于伪造公文罪而言、制造的毒品对于制造毒品罪而言属于犯罪所生之物,不是犯罪对象;犯罪对象与犯罪所用之物不同,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诈骗,该伪造的信用卡属于用于犯罪之物,不是犯罪对象。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1、犯罪对象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侵犯或直接指向的具体事物(人、物、信息),而犯罪客体是法律所保护的为犯罪所侵害的社会利益,二者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犯罪客体寓于犯罪对象之中,揭示犯罪的本质,而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载体。犯罪行为对犯罪客体的侵害,往往是通过侵犯或指向犯罪对象来实现的。例如通过杀人侵犯生命权客体、通过盗抢手机侵犯财产权。2、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之一,而犯罪对象仅是犯罪客观方面中的选择性要素之一。犯罪客体是所有犯罪行为都必须具备的,而犯罪对象只是部分犯罪具备的,则不是所有必须具备的。犯罪对象虽然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但也有极少数犯罪,如组织、领导、参加恐怖组织罪,脱逃罪等,就不存在犯罪对象。可见,犯罪对象不是其犯罪构成的必要要素。3、任何犯罪都必然侵害一定的社会利益,即侵害一定的客体,但是犯罪对象不一定受到犯罪的侵害。例如,盗抢枪支、弹药罪的犯罪对象是枪支、弹药,在犯罪过程中不一定会受到毁坏。犯罪客体是抽象的、看不见的,是背后的利益,犯罪对象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具体的人、物、信息。一种客体可以表现为多个对象,一个对象可以反映多种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说明犯罪活动外在表现形式的诸客观事实.它一般包括危害行为、行为对象、行为的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要素。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必要要素,其余的则是选择性要素。即所有犯罪都必须具备危害行为,但是不一定具备结果、时间、地点、方法。比如说,行为犯是不需要结果的,但是结果的出现可以影响量刑;但是结果犯就必须要结果。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人作用于社会、危害社会的唯一途径,没有它就不可能有犯罪。犯罪的客观事实具有可观察、描述的特性,因此刑事立法都是以描述客观方面的方式来规定犯罪的,刑事司法也是主要以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来认定犯罪、评价犯罪的危害性和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支配之下实施的危害社会并被刑法禁止的身体活动。1、必须是人;2、必须是有意识支配的;3、必须是被刑法禁止的。特征:1、危害行为是人的身体活动或动作,包括积极的活动与消极的活动(即作为与不作为)。2、危害行为是人的意识支配的产物和表现,如果没有人的意识支配,则不能认为是危害行为。3、危害行为侵犯的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这是它的实质内容。现代刑法禁止对思想的定罪,所以任何犯罪都不能缺少危害行为,无行为即无犯罪,无犯罪即无刑罚,也就是说,刑罚处罚的是人的行为。分类:危害行为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1、作为,是指积极的行为,即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某种被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当为而为”2、不作为,消极的行为,即行为人消极地不履行法律义务而危害社会的行为。“当为而不为”不作为犯罪的成立条件:一、行为人负有某种特定的义务(有义务)。义务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上的明文规定,比如父母抚养子女义务、子女赡养父母义务。2、行为人职务上、业务上的要求,比如游泳教练、驾校教练有保护学员的义务,消防员有灭火义务,医生有救死扶伤的义务。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比如主人上班期间保姆有照看小孩的义务,监护人对自己监护的精神病人有监管的义务。4、行为人自己先前行为具有一定危害结果的危险的,负有防止其发生的义务。比如致使他人落水的,有救护义务。二、行为人能够履行义务(有能力)。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是穷困潦倒的成年子女无能力赡养父母。三、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由于不作为而引发的结果)。不作为犯的分类:纯正不作为犯、不纯正不作为犯。1、纯正不作为犯,又称真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行为构成了法定的犯罪行为本身就是不作为的犯罪,如遗弃罪、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丢失枪支不报罪、不解救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罪。2、不纯正不作为犯,又称不真正不作为犯,是指行为人因不作为而构成了法定犯罪行为本身应是作为的犯罪,如因不作为构成的故意杀人罪,抢劫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对于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险状态。分类:1、广义的危害结果,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一切损害事实,既包括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和不属于构成要件的结果,既包括危害行为的直接结果,也包括间接结果。2、狭义的危害结果,特指刑法规定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结果,包括标准犯罪构成的结果和派生犯罪构成的结果,既包括物质性的、有形的、可以具体观测的结果,也包括非物质性的、无形的、难以具体观测的结果,既包括实害结果(结果犯),也包括危险结果(危险犯)。危害结果在刑法中的意义一、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1、所有的过失犯罪都要求发生法定的物质性危害结果才构成犯罪,“过失犯只能是结果犯,无结果则无犯罪”。2、另外也有一些故意犯罪把发生法定结果规定为构成要件要素。二、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既遂与否的条件。三、危害结果是某些犯罪加重法定刑的条件。比如强奸致人死亡、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抢劫致人重伤死亡,都是加重法定刑。四、发生某些实际损害的可能性作为:1、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2、某些犯罪既遂的条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必然)引起与被引起的联系。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地位: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因果关系对承担刑事责任的意义:确认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果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能把某结果归责于行为人,但是,即使存在因果关系,也不意味着对结果必然负刑事责任。因为刑事责任是主客观相统一的,仅仅认定存在因果关系是不够的,还需要认定是否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其他条件,如主观条件以及主体资格等。“有因果关系的不一定有刑事责任,有刑事责任的肯定有因果关系。”刑法中因果关系的特点一、客观性。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相对性。原因与结果是相对的,某一现象既是前一现象的结果又是后一现象的原因,因此需要从整个因果链条中抽出一对现象来研究。三、必然性。因果关系一般表现为两种现象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合乎规律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这是因果关系基本的和主要的表现形式。四、复杂性。1、一果多因。比如,甲辱骂乙,乙本身患有心脏病,因受辱骂气急攻心而死亡。2、一因多果。比如,甲寻衅滋事将乙打死,受害人乙的母亲因痛失亲子自杀。3、多因多果。不作为的因果关系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如果履行自己的作为义务就能够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不履行该作为义务而致该结果发生的,认定具有因果关系。“具有结果回避可能性”刑法中特殊情形因果关系的认定一、对于因果关系,在认定时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认识。二、认定因果关系的焦点是非常态情形(偶然联系)。1、在特定条件下行为导致结果,如殴打行为与被害人患有疾病等特异体质的情况竞合,发生死亡结果;2、行为人与被害人行为相遇导致结果,如私设电网遇到被害人钻电网触电身亡;3、两行为相接导致结果,如强令工人违章作业造成事故;4、数行为共同作用导致危害结果,如数人共同殴打一人致其死亡。三、采取因果关系客观说不能推向极端,应试中一般采用条件说。条件说,指的是如果没有A就没有B,A就是B的原因,A和B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原则上,存在条件关系就具有因果关系,但当介入因素独立地导致结果发生时,则应否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介入因素通常包括4类情形:1、自然事件;2、被告人的行为;3、第三者的行为;4、被害人自身行为。比如,杀人后,把被害人送往医院,本来医院足以挽救被害人的生命,但是医院发生火灾,把被害人烧死了。此时,死亡结果的介入因素是自然事件,杀人与死亡结果之间因果关系中断了。比如,殴打他人过程中,被害人自杀,此时死亡结果的介入因素是被害人自身的行为。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在一般情况下,刑法对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不作特别的限定,所以它们通常不是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但是,如果刑法把时间、地点、方法明文规定为某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时,它们就成为构成该罪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这些条件的有无也就成为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例如,《刑法》第341条第2款就把“禁猎期”(时间)、“禁猎区”(地点)和“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规定为非法狩猎罪的客观要件。只有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或者使用特定狩猎工具、方法狩猎的,才构成犯罪。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和单位。1、动物或者其他物体不能称为犯罪主体;2、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3、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即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负刑事责任的生理基础。有辨认能力不一定有控制能力,有控制能力一定有辨认能力,可见,辨认能力是基础,控制能力是关键。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是完全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二、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防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承担刑事责任。这是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1、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有上述法定8种性质的“行为”就应该负刑事责任,而不管他所涉及的“罪名”是什么。比如,15周岁绑架,不需要负刑事责任,但是在绑架过程中撕票致人重伤或死亡,就需要负刑事责任;2、这里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包括刑法分则所规定的“以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达到重伤程度)”论处的情形;3、这里的抢劫罪既包括《刑法》第263条所规定的一般抢劫罪,也包括第267条第2条所规定的抢劫罪,还包括第289条规定的抢劫罪,但不包括第269条的转化型抢劫罪。转化型抢劫罪,指的是盗窃、诈骗、抢夺后为了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犯罪。“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后,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如果仅仅以暴力相威胁,或虽使用暴力,但仅仅造成对方轻伤的,都无罪”三、不满14周岁的,不负刑事责任。这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四、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另根据《刑法》规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是减轻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五、因不满16周岁不予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责任年龄的计算:已满14、16、18周岁,是指过了该周岁生日第二日起认为已满14、16、18周岁。04法硕刑法蔡雅奇司法解释中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规定(P18-19)一、不认为是犯罪的情形;二、认为是犯罪的情形。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认识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常来说,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也就具备了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或者说被法律推定为具备这种能力,即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但有些人由于精神上或生理上的缺陷而丧失或减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法律对此特殊情况做出了规定: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认定精神病人无刑事责任能力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1)医学标准,行为人患有精神病;2)心理标准,行为人在行为时完全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或者控制能力。2、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正常负刑事责任,无需从重,更不能从轻。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又聋又哑的人指的是既聋且哑的人,单独聋或者单独哑都不算。)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一般主体,指具有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法定构成要件的自然人,即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体。特殊主体,指除了具有一般犯罪主体所要求的成立条件外,还必须具有某些犯罪所要求的特定身份作为其构成要件的自然人主体。作为特殊犯罪主体的身份,只是针对该犯罪的单独实行犯而言的,教唆犯与帮助犯甚至共同实行犯,则不受特殊身份限制。例如:女性不能构成强奸犯,但是女性可以作为强奸犯的教唆犯和帮助犯;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的实行犯,但能构成贪污的教唆犯。国家工作人员范围:1、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2、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3、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4、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认定基础:国家工作人员的核心是从事公务,即关系到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并具有裁量性、判断性、决定性的事务,单纯的机械性、体力性活动不是公务。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特征:1、在特定条件下行使国家管理职能;2、依照法律规定从事公务具体包括:1)依法履行职责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依法执行审判职责的人民陪审团;3)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等农村、城市基层组织人员;4)其他由法律授权从事公务的人员。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的要件:1、单位犯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团体,既包括国有、集体所有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合资经营、合作经营企业和具有法人资格的独资、私营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只有独资、私营企业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其他单位不一定需要具有法人资格)2、单位犯罪在主观特征上表现为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单位决策程序决定,体现单位的整体意志。3、单位犯罪在行为特征上表现为由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为本单位或者单位的全体人员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4、单位犯罪以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为限。凡是法律未指明该罪的主体包括单位的,只有自然人可以构成该罪,单位不能构成该罪。可见,单位犯罪具有法定性。对单位犯罪的处罚1、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判处刑罚,即对单位一般实行“两罚”原则。2、刑法分则有特别规定只实行“单罚”的,依照规定。从刑法现有的规定看,在单罚的场合一般只处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3、依照司法解释规定,单位实施犯罪以后,单位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宣告破产的,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或者主管人员的刑事责任,对该单位不再追溯。犯罪主观方面罪过,即犯罪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危害后果所持的故意或者过失的心里态度,是犯罪主观方面的最主要的内容,在定罪量刑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犯罪主观方面的内容(罪过形式):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行为人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所造成的结果所持的心里态度,它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心理因素。其中,故意或者过失是犯罪构成主观方面的必要要素,犯罪目的是某些犯罪(指直接故意犯罪)成立所必须具备的要素,犯罪动机一般不是犯罪的要件,但它对量刑起着重要的影响。犯罪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关系根据主客观相统一的原理,确定行为构成犯罪必须具备:1、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既不得主观归罪,也不得客观归罪;2、罪过(故意或过失)与犯罪行为必须具有同时性。二者缺一不可。无罪过时间包括意外事件和不可抗力意外事件具有3个特征:1、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果;2、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造成的结果既无故意也无过失;3、这种损害结果的发生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可抗力,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特征: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故意犯罪只需要认识到社会危害性,不需要认识违法性”;2)意志因素,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分类:犯罪故意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1、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希望结果发生,表现为行为人对这种危害结果的积极追求,把它作为自己的目的,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努力。2、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所谓放任结果发生,就是听其自然,纵容危害结果的发生,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虽然不积极追求但也不设法避免。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异同相同点:1、从认识因素看,都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2、从意志因素看,都不排斥结果的发生。不同点:1、从认识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认识程度有所不同。在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在间接故意的情况下,行为人认识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2、从意志因素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明显不同。直接故意是希望(积极追求);间接故意则是放任(任凭事态发展)。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更强。3、特定的危害结果是否发生对二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在直接故意的场合,即使追求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实际发生,通常也应当追究预备、未遂的罪责;在间接故意的场合,如果没有实际发生特定危害结果,就无所谓犯罪的成立。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都只能是结果犯,意味着无结果则无犯罪。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种类: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1、疏忽大意的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城市照明设施采购招标委托合同模板3篇
- 洗手的课程设计
- 研学旅行烘焙课程设计
- 瑜伽室门口课程设计门牌
- 机械电子学课程设计
- 2024年电子商务平台销售经理聘用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微电影拍摄制作与新媒体营销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液化气销售区域独家代理合同3篇
- 疫情绘本主题课程设计
- 2024年度搬家运输服务合同范本30篇
-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上册《习作:有你真好》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三篇
- 10S507 建筑小区埋地塑料给水管道施工
- 2024年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手册15例
- DL∕T 1882-2018 验电器用工频高压发生器
- DL∕T 802.7-2023 电力电缆导管技术条件 第7部分:非开挖用塑料电缆导管
- 品味化学电源发展史
- 代收个人款项声明书
- 货源保障协议书
- JBT 14685-2023 无油涡旋空气压缩机 (正式版)
- 2024会计事务所保密协议范本
- 2024年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各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