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申论模拟10_第1页
安徽申论模拟10_第2页
安徽申论模拟10_第3页
安徽申论模拟10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申论模拟10多项填空材料五1.2006年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4天,平均每天工作9.8小时。每周工作7天的比例占53.5%,每天工作8—12小时的比例占50.5%,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比例达6.5%,大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来实行工作和休息制度。2005年底,深圳市在企业工资发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欠薪企业达653家,欠薪总额达1亿多元。2006年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46.4%的农民工工资可以当月发放,52.4%的农民工工资推迟发放,余下的1.2%的农民工不清楚工资何时发放。拖欠时间最久的长达31个月。据调查,30%的农民工的身体都受到过工作环境的侵害。一些企业劳动环境恶劣,加班时间长,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无法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入托问题,没有提供相应的培训等因素,直接导致了农民工的高流失率。2.目前,应对民工荒的问题,用工企业与政府必须联手解决。作为企业特别是相对发达地区的企业,需要为民工创造更好的劳动就业环境,要像对待“城里人”一样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必要的福利待遇。作为企业家,也应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决不能依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生产低档次的产品,挤占低端市场,而是要依靠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附加值的不断提高来实现,否则将无法支付不断增加的用工成本。产品的升级换代,一来依靠更为熟练的技术工人,但更多地应该依靠技术进步手段来实现。作为为企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政府,需要依靠法律和行政的手段,规范劳动力流动与就业的行为,创造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社会化的劳动保障,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市场化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做好就业引导,提供更为完善的劳动伤残救济保障体系,完善劳动保护监管职能和手段。政府,作为管理者,所应该做的就是服务与负责。3.如今,中国的经济大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GDP总量有超过日本的趋势。日本有一点与中国很不同,就是在每个大都市里面都看不见“农民工”独特的身影。1955年到1975年,日本平均每年有72.5万“农民工”进入城市,转入非农产业部门工作。与中国今天的情形类似的是,日本当初的“农民工”也面临着从工资到保险与城市工待遇不平等的问题。但日本竟用20年的时间完成了“农民工”的转型,或者说是在20年的时间里化解了“农民工”问题。日本的做法简单说来,首先是户籍制度决定了“农民工”的移动自由。在日本,不存在所谓“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问题。也没有户口本,只有所谓的“誊本”。一个人准备长期出行到外地的时候,只要把自己的“誊本”从当地政府登记迁出,再于14天之内到所到之地政府登记即可。这种自由往来的户籍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和经济的发展。其次,日本城市的住房制度也让“农民工”安定下来。在日本的城市里面,有公营住宅、住房公团等对中低收入家庭居住进行保障的住房制度。这种住宅中有的当初就是为了接受“农民工”而兴建的。再次,日本采取的是全民保险制度,进城的“农民工”都要加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事故保险、雇用保险等。这种一视同仁的保险制度,看起来是增加企业的负担,实际上是确保了企业的劳动力来源,让企业不至于出现“劳工荒”。第四,最为重要的应该是日本的教育制度。日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学龄儿童转迁之后,必须在3天之内到当地教育委员会报到,由其安排入学。他们不存在借读和赞助入学问题,更不存在要回到当地参加高考的问题。重要的在于,日本这些化解“农民工”问题的制度并不是在日本经济发达以后实施的,而是在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就开始逐步实施的。因此,说这些制度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公允的。三、申论要求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分别回答下列问题。第1题、清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二的第1个材料的内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这则材料反映了我国快速老龄化的发展现状将会使我们面临未富先老的困境,在不久的将来将要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和资源压力的问题。答案解析:第2题、请用一句话,说明材料五的第1个材料中所提供的数据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数据集中反映了我国企业用工环境非常恶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本质问题。答案解析:第3题、请用一句话,说明材料三从整体上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由劳动过剩转向劳动短缺且主要缺少符合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问题。答案解析:第4题、“材料三”中提到,“有人说目前珠三角等地有‘民工荒’,这个说法有歧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谈谈你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这一表述的理解。要求:准确、简明,不超过250字。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地区民工数量短缺,便被认为是“民工荒”。这样的说法并不准确。实践证明,在劳动力数量充足的情况下,也会出现“民工荒”,但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工荒”。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求职人群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代农民工逐渐返乡,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点,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有技术的活,没有人能干;没技术的活,没人愿意做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所谓的“民工荒”。所以说,有些地方的“民工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工荒”。答案解析:第5题、参考给定资料。结合社会实际,谈谈作为农民工输入地的上海,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民工荒”。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简洁,措施得当,具有可操作性,限400字以内。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一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及市政府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和措施,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措施,加快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进程。二是建立健全劳动制度和法规,积极创造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尽快取消对农民工不公平乃至歧视性的规定,保障农民工在城镇的合法权益。三是积极宣传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导企业加强管理、优化工作环境,督促企业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四是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政策法规宣传活动,鼓励其参与政治活动,维护自身权益;积极组织对农民工的各项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素质。五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全面搜集并分析掌握劳动力市场信息,及时向农民工和农民工输出地披露,以引导和规范劳动力流动和就业,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之不足。六是加强精神文化工作,增建体育娱乐等公共设施,以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满足其情感需要,要特别关注和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的特点、新的需求,做好对他们的安抚、稳定工作。答案解析:第6题、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全面分析,自拟题目;(2)论述深入,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3)字数800—1200字。______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积极应对多措并举创造新一次“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十几年的高出生率带来了改革开放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廉价的成本,得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优势,实现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出生率的效果逐渐显现,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由沿海扩展到内地。尤其是2010年各地“用工荒”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单纯由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带来的第一次“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依靠廉价劳动力起飞的我国经济到了转变思维的时刻。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多措并拳,我们还能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先进科技和科学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当前“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将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转移到依靠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上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二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普及力度,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职业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推动培训学校产学合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城市劳动力供给、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延缓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丧失的速度,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赢得时间。三是高度重视“人口红利”,将应对当前“人口红利”期消失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提到战略层面上来。首先要把解决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权益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广“新农合”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减轻人口供养负担;最后要逐步转变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转变,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四是促进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当前人口转变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所创造的财富,发展规模养老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清除劳动力转移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分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