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1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2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3页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学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有关故事、轶事和传说大禹治水与水利技术的传说在夏代之前的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成灾,大地一片汪洋,人们流离失所,苦不堪言。面对这场巨大的灾难,部落联盟首领舜任命大禹负责治水。大禹接受使命后,深知责任重大,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始了治水之旅。大禹首先对洪水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勘察。他翻山越岭,蹚河过川,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在考察过程中,他发现洪水泛滥的原因不仅仅是降雨量过大,还与河道不畅、地势低洼等因素有关。于是,大禹决定采用疏导为主、堵截为辅的治水方法。他带领民众,手持简陋的工具,如石斧、石铲等,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治水工程。在治理黄河时,大禹根据山脉地形,开凿龙门,让河水从狭窄的峡谷中流过,从而降低了河水泛滥的程度。为了开凿龙门,大禹和民众日夜奋战,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传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路过家门,听到妻子分娩时的痛苦呻吟和婴儿的啼哭,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一幕让大禹心中涌起柔情,但想到治水任务紧迫,他还是忍痛离开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十多岁,跑过来拉他回家,大禹只是深情地抚摸了一下儿子的头,又继续赶路了。除了开凿河道,大禹还带领人们修筑堤坝。这些堤坝并不是简单地阻挡洪水,而是根据水流和地形进行巧妙设计。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堤坝修得高而厚,同时设置了排水口,当洪水来袭时,一部分洪水被阻挡在堤坝之外,一部分则通过排水口缓慢地流入河道,避免了洪水对周边地区的一次性冲击。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也使大片土地得以重新开垦,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这次治水过程中所运用的水利技术,如河道开凿、堤坝修筑等,成为了夏商周时期水利工程的重要经验。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在治理其他河流和灌溉农田方面,都借鉴了大禹治水的方法。例如,在商周时期,一些城市的建设会考虑到排水系统,其原理就是根据大禹治水时疏导水流的思想设计的,在城市的道路两旁和城墙下设置排水渠道,使雨水和生活污水能够顺利排出,保证城市的卫生和安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传奇故事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鼎盛阶段,青铜铸造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有许多与青铜铸造相关的传奇故事。在商朝,有一位著名的青铜工匠名叫欧冶子(传说人物,也有说法认为他是春秋时期人,但类似的能工巧匠在商周时期普遍存在)。欧冶子从小就对金属铸造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天赋。他跟随师傅学习青铜铸造技术,勤奋刻苦,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随着技艺的不断提高,欧冶子开始尝试创新。当时,商朝的贵族们对青铜礼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造型精美,还要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欧冶子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为一位贵族铸造一件用于祭祀祖先的鼎。他深知这件鼎的重要性,于是精心准备。欧冶子首先挑选了最好的铜矿石和锡矿石,通过多次冶炼和提纯,得到了纯度极高的铜和锡。在铸造过程中,他运用了独特的配方,使青铜的质地更加坚韧,色泽更加光亮。为了使鼎的造型独特,欧冶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进行设计。他从自然界的万物中获取灵感,将鼎的耳部设计成了饕餮纹的形状,这种神秘而威严的图案象征着神灵的力量;鼎的腹部则雕刻了精美的云雷纹,寓意着天地之间的神秘联系。在铸造工艺上,欧冶子采用了分铸法和失蜡法等先进技术。分铸法可以使鼎的各个部分分别铸造,然后再进行组装,这样可以制作出更加复杂的造型。失蜡法的运用则使得鼎的纹饰更加细腻,一些精细的线条和图案通过失蜡法能够完美地呈现出来。经过数月的努力,欧冶子终于完成了这件青铜鼎。当鼎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它的精美所震撼。鼎身闪耀着金色的光芒,纹饰栩栩如生,仿佛有生命一般。这件鼎成为了商朝青铜礼器中的杰作,被贵族们视为珍宝,在祭祀等重要仪式中使用。在周朝,青铜铸造技术进一步发展,并且与周朝的礼仪制度紧密结合。传说周公旦为了规范周朝的礼仪,亲自参与了一些青铜礼器的设计。周公旦认为,青铜礼器不仅仅是一种祭祀用品,更是传达周朝天命和道德观念的载体。他要求工匠们在铸造礼器时,要严格遵循一定的规格和图案象征。例如,在铸造编钟时,周公旦规定了编钟的大小、形状和音律的关系。工匠们根据他的要求,经过反复试验,终于铸造出了一套套音质优美、音准准确的编钟。这些编钟在演奏时,能够发出和谐悦耳的声音,象征着周朝社会的和谐与有序。而且,编钟上的铭文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铭文记载了周朝的历史、祭祀仪式、赏赐等内容,成为了研究周朝文化的重要资料。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技术和这些传奇故事,不仅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青铜文化在政治、宗教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精美的青铜制品,是夏商周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杰出代表,它们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审美观念。甲骨文的发现与解读轶事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在清朝末年,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在耕地时,经常会挖出一些刻有奇怪符号的龟甲和兽骨。这些农民并不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只是觉得它们有些奇特。最初,这些甲骨被当作药材“龙骨”出售。一些药店收购了这些“龙骨”,并将它们磨成粉末,用于治疗一些疾病。有一天,一位名叫王懿荣的学者生病了,他在派人去药店买药时,偶然发现了这些“龙骨”上的符号。王懿荣是一位对古文字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入研究的学者,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于是,他开始收集这些有字的甲骨,并对上面的文字进行研究。随着王懿荣收集的甲骨越来越多,他发现这些甲骨上的文字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祭祀、占卜、天文、历法、战争等方面的记载。例如,其中有一些甲骨记载了商王向上天询问是否会下雨、庄稼收成如何等问题,还有一些记录了商朝与周边方国的战争情况。王懿荣试图解读这些文字,但由于甲骨文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文字体系,解读工作非常困难。在王懿荣之后,许多学者都加入了甲骨文的研究行列。其中,刘鹗也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刘鹗在王懿荣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甲骨。他出版了《铁云藏龟》一书,这是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刘鹗将自己收集的甲骨拓片公之于众,为更多的学者提供了研究资料。学者们在解读甲骨文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他们通过对比甲骨文中的符号与已知的古代汉字的相似之处,以及结合甲骨文中上下文的内容来推测文字的含义。例如,有一个甲骨文中频繁出现的符号,经过反复研究,学者们发现它在一些祭祀相关的语句中出现,并且与其他表示祭祀对象和祭祀方式的符号有联系,最终推测出这个符号可能是表示“祭”字的一种古老写法。经过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甲骨文的解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解读成果为我们了解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例如,通过甲骨文的记载,我们知道了商朝的政治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有众多的官员协助他管理国家,还有占卜师在决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化方面,我们了解到商朝人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祖先和各种神灵,经常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保佑;在社会生活方面,甲骨文记录了当时的农业生产、狩猎活动、商业贸易等内容,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商周时期人们的生活场景。周公制礼作乐的故事周公旦是西周初期一位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辅佐周武王建立西周,在周武王去世后,又继续辅佐年幼的周成王,稳定西周的政局。周公旦最为人所熟知的功绩之一就是制礼作乐。西周建立之初,天下初定,但社会秩序还比较混乱。周公旦深知,要想让西周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体系。于是,他开始着手进行“制礼作乐”的伟大工程。在“礼”的制定方面,周公旦以周族原有的传统习惯法为基础,结合了夏商两代的礼仪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整合和创新。他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国家政治层面来看,有祭祀之礼、朝觐之礼、封国之礼等。祭祀之礼是西周礼仪制度的核心之一,周公旦规定了不同等级的人祭祀不同的神灵和祖先,祭祀的时间、地点、仪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天子可以祭祀天地、四方神灵和祖先,诸侯只能祭祀本国的山川和祖先,而且祭祀的规模和祭品的种类都要低于天子。朝觐之礼则规范了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关系,诸侯需要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表达对天子的忠诚。在社会生活层面,周公旦制定了冠礼、婚礼、丧礼、相见礼等。冠礼是男子成年的标志,在举行冠礼时,要举行一系列复杂的仪式,包括加冠、取字等环节,通过这些仪式,男子被赋予了社会责任和家族使命。婚礼则强调了婚姻的重要性和家族联姻的意义,规定了婚姻的程序,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这些礼仪规范了男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保障了婚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丧礼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不同等级的人丧礼的规格也不同,包括丧服的种类、守孝的时间等都有严格规定。相见礼则规范了人们日常交往中的礼仪,如见面时的揖拜、称呼等,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关系。在“乐”的创作方面,周公旦组织了一批乐师,根据西周的政治和文化需要创作了大量的乐曲。这些乐曲与礼仪相结合,在不同的礼仪场合演奏不同的音乐。例如,在祭祀天地等大型祭祀活动中,演奏的音乐庄严肃穆,能够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让人们感受到神灵的威严和祭祀的庄重;在宫廷宴会等场合,演奏的音乐则轻松欢快,体现了君臣之间的和谐。周公旦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西周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通过“礼”明确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角色,通过“乐”来调节人们的情感和社会氛围,使“礼”和“乐”相辅相成。这一制度对西周乃至后世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周时期,人们严格遵守周公旦制定的礼仪制度,社会秩序井然,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后世的儒家学者也对周公旦的制礼作乐推崇备至,将其视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典范,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和传承。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的传说与故事在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政治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也流传着许多与天文历法相关的故事。夏朝时期,有一位名叫羲和的天文官,他负责观测天象和制定历法。羲和对太阳的运行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每天都会在特定的地点观测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根据长期的观测,羲和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轨迹是有规律的,而且这种规律与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他根据太阳的运行制定了一种简单的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的一个回归年为周期,将一年分为四季,每个季节又分为三个月。为了方便人们记忆和使用,羲和还将每个月与一些自然现象或农事活动联系起来。例如,他规定春季的第一个月是万物复苏的时候,适合播种一些早熟的作物;夏季的第二个月是天气最热的时候,要注意灌溉和防暑等。商朝时期,人们对天文现象的观测更加细致。据传说,当时有一位名叫巫咸的占星师,他不仅能够准确地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还认为这些天文现象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在商朝,每当发生日食或月食时,商王和臣民们都会感到惊恐,认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警示。巫咸则会通过占卜等方式来解读这些天文现象所蕴含的意义,并向商王提出建议。有一次,商朝发生了一次日食,天空突然变黑,太阳被黑影逐渐吞噬。商王急忙召见巫咸,巫咸通过复杂的仪式和占卜,认为这次日食是因为商朝近期在祭祀方面有所懈怠,惹恼了神灵。于是,商王下令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向神灵祈求宽恕。到了周朝,天文历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周公旦在制定礼仪制度的同时,也对天文历法进行了完善。他召集了一批天文学家,对星辰的位置和运行规律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周公旦等人发现,星辰的位置在不同的季节和时间会发生变化,而且有些星辰的位置变化可以作为确定季节和时间的标志。例如,他们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在一年中会绕着北极星旋转一周,当斗柄指向东方时,就是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