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1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2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3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4页
近5年全国卷2024高考历史选择题13个高频考点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二、汉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举荐理由】2024-2025五年高考15套全国卷,本学问点共出现选择题10道,考查频率67%。【学问点复习】阶段特征总体汉代包括西汉(前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大一统”的实现,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得以巩固。经济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两汉的养精蓄锐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思想文化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独创;文学、艺术大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主干学问排查一、政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中心机构:汉承秦制;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君主专制得以强化。2.地方制度:西汉初期在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酿成“七国之乱”,直到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3.选官制度:察举制。按人口比例举“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供应了参政机会。4.监察制度: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二、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牛耕渐渐普及,出现了耧车,代田法和二牛一人犁耕法;兴修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西汉起先用煤做燃料冶铁;汉代中国丝绸远销欧洲并获“丝国”称号;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表明白手工业的进步。3.商业:专供贸易的“市”出现,但受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政府管理严格;西汉时开通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三、文化:封建文化的发展1.治国思想的演化(1)汉初推崇黄老之学,适应了复原发展经济、巩固统治、“无为而治”的时代须要。(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主见,适应了加强中心集权,巩固统一的时代之需,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科技文化成就(10造纸术:西汉初年出现,东汉蔡伦改进。(2)数学:《九章算术》总结了先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3)天文:张衡独创了浑天仪和地动仪。(40医学: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华佗独创最早的麻醉剂——“麻沸散”。(5)文学:汉赋以楚辞为基础形成半诗半文综合体,西汉司马相如等佳作表现出了大一统时代的文化气度。(6)教化:官方儒学教化体系化、制度化。【真题例证】1.(2024全国Ⅱ卷·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扩散(百戏节目)之属也”。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实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沟通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答案】B【解析】由材料“秦二世曾在宫中观赏,汉武帝在长安实行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可知从秦二世到汉武帝,从贵族统治者到一般民众、乃至从汉人到西域人对这一运动项目的宠爱,体现了角抵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故选B项;材料主要提及秦汉时期的角抵表演,无法体现它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解除A项;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材料还提及到秦二世,时间不符,解除C项;角抵最初是一种作战技能,后来成为训练兵士的方法,又演化为民间竞技,不是劳作技能,解除D项。2.(2024全国Ⅲ卷·25)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全部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冲突【答案】D【解析】据材料“解决……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可知流民问题得到肯定的解决,有利于缓和社会冲突,故选D项;大土地全部制是相对于小土地私有制而言,就是一个地主、领土或贵族私人驾驭大量土地,据材料“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可知是军屯,结合所学军屯属于国家全部制,解除A项;材料“解决军粮供应”说明粮食不是用来销售,解除B项;材料“解决……流民问题。”说明屯田制有利于削减南迁,解除C项。3.(2024全国I卷,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很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减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限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与献礼时,必需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可知对诸侯王在经济上进行限制,进而减弱诸侯实力,故选C项;材料“称为‘皮币’”,而且有定价的,说明不是货币,解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不是思想上的统一,解除B项;材料“‘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说明地方照旧享有租税权,所以没有实现对地方的限制,应当只是加强限制而已,解除D项。4.(2024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力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持续C.现实统治须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由材料“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汲取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可知道家和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须要,故选C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减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除A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解除B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解除D项。5.(2024·全国Ⅱ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需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忱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答案】B【解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税收状况而非农夫的生产热忱,故C项错误;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6.(2024·全国Ⅰ卷·25)表1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1为西汉朝廷干脆管辖的郡级政区变更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冲突渐趋激化B.中心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限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郡国的数量不断增多,结合所学学问,这应当是汉朝减弱封国设置郡县的结果,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只诸侯国的面积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实力也越来越小,对中心集权的威逼日益减弱,中心与地方权力之间的冲突渐渐缓和,A项错误。材料反应的是地方郡国并行制,不是中心官制,B项错误。结合汉武帝时期的时代特征可知,当时匈奴对边疆的威逼越来越严峻,汉武帝通过推恩令缓解了内部王国威逼中心集权的问题,国家综合国力明显上升,有利于解决对外抵挡匈奴侵略的问题,C项正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汉朝汉景帝时期就起先减弱藩国,地方王国限制的区域只可能越来越小,不会越来越大,故选C。7.(2024·全国Ⅲ卷·25)《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变更 B.朝廷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限制了郡县【答案】C【解析】义利观是指如何看待道义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而致富”,而没有提到当时人道义理念的变更,也没有说明两者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工商业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智致富,而且西汉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朝廷不行能注意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B项错误;依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行胜数”可知很多人发家致富,说明当时经济得到复原和发展,故C项正确;“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富有,而这些富人并非都是豪强地主,财宝多也不能说明限制了郡县,故D项错误。8.(2024·全国Ⅰ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说明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五经”大多成书于儒家思想产生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9.(2024·全国Ⅰ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此图反映的是集体劳动的场景,而非个体农户分散的生产劳作状态,故A项错误;此图没有反映出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B项错误;汉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故C项错误;此图反映出汉代豪强地主在庄园内驱使农夫集体生产的情形,故D项正确。10.(2024·全国Ⅲ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整理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解析】汉初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崇尚儒家,故A项错误;“萧何入秦,整理文书”使得汉朝能够驾驭秦朝的制度,所谓“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汉初在驾驭秦朝制度的基础上继承了秦朝有利于国家统治的制度,如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故B项正确;依据“文书之力也”可知充分发挥了文书功能,故C项错误;秦朝的典章制度并非都适用于汉初,官吏仅熟知秦朝典章制度并不能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故D项错误。【强化练习】1.(2024·湖北十一校高三其次次联考·2)西汉初年有相当数量的侯国分布在王国境内,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国境内的侯国渐渐消逝,到西汉末年最终形成“王国境内无侯国”的局面。对这一变更合理的说明是()A.侯国已成为与王国同级的地方行政组织B.汉廷加强中心集权减弱王国力力的结果C.侯国将无法分割王国之下的土地和人民D.汉武帝的地方体制改革使侯国不复存在【答案】B【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推行了推恩令,同时规定侯国不再隶属于王国,归所在县管辖。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心集权,故选B项;西汉侯国始终比王国等级低,解除A项;王国和侯国都是分封的产物,侯国分封后世代沿袭封地和人民,而不是分割王国的土地和人民,解除C项;汉武帝在实行推恩令等措施时,并没有变更地方体制,所以侯国还是存在的,只是已经归所在县管辖了,解除D项。2.(2024·河南洛阳二模·25)西汉成帝时,其母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立、王根等四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前后达九人,甚至出现了“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壹举手”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A.说明官吏选拔制度不完善B.暴露了汉初分封诸侯的弊端C.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汉成帝时期,母族势力强大,外戚占据朝政中的重要位置,是汉朝外戚干政现象的典型体现,而汉朝之所以出现外戚干政现象,是汉朝加强君主专制后,皇帝年弱,皇权空虚的产物,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故选C项;外戚的权力并非通过官吏选拔而来,而是凭借太后势力得到的特权,解除A项;汉初分封诸侯带来的弊端是地方上的王国问题,而非中心朝政的外戚干政,解除B项;家天下观念是指皇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中空后外戚趁虚而入产生的政治现象,而且外戚与皇帝并非一家一姓,属于外族势力,因此与家天下观念无关,解除D项。3.(2024·江西九校高三3月联考·25)下图为汉代画像石《滕州鼓铸打铁》,画的左侧是一座冶铁炉,悬挂的一个巨大鼓风囊囊正向炉中送风,中间有几个冶铸工人在浇铸器物,右边是几个工人在锻打铁器,从图中可以看出汉代()A.劳动场面已有明确分工协作B.利用了先进的水力鼓风工具C.官营手工业冶炼技术先进D.冶铁业已进入手工工场阶段【答案】A【解析】据材料“左侧有一个巨大鼓风囊囊正向炉中送风,中间有几个冶铸工人在浇铸器物,右边是几个工人在锻打铁器。”可知当时冶铁在肯定程度上可以专业化生产,说明劳动已有明确分工协作,故选A项;从汉代画像石图上看,当时运用的是人力皮囊鼓风,并不属于先进工具,解除B项;仅从画像石上不能得出技术是否先进以及何种经营形态,解除C项;手工工场明朝才出现,解除D项。4.(2024·河北唐山一模·2)“苍梧”原为战国楚地,大致在今湘江上游一带。秦朝设苍梧郡,其方位在今湖南东部的湘、资二水流域,南以五岭为限。汉武帝时重置苍梧郡,郡治广信(今广西梧州),辖境则基本移至岭南地区。材料中“异地同名”现象出现的主要缘由是()A.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封建经济的渐趋复原D.统一王朝疆域的北扩【答案】A【解析】题干提到“苍梧”一地从战国没有设置机构到秦朝设置郡,再到汉武帝时期重置该郡名但是辖区由北往南变更的状况,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创新为全面推广郡县制,故选A项;专制皇权加强主要表现在中枢机构及其权力的变更,而不是地方,解除B项;题干主题为地方行政管理,不是经济问题,解除C项;题干说到的苍梧郡辖区和郡治都往南转移了,而不是疆域北扩,解除D项。5.(2024·福建厦门一模·2)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非常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增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均田制遭到破坏B.中心集权日益弱化C.自耕农经济衰退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C【解析】据材料“土地买卖的记载非常常见”,可知大量土地买卖导致土地兼并问题突出,自耕农失去土地大量破产,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故选C项;北魏至唐前期推行均田制,与题干不符,解除A项;西汉时期中心集权日益强化,解除B项;土地买卖兼并与生产效率无关,解除D项。6.(2024·山东济南高三3月模拟考试·2)汉代察举制最初规定各郡国岁举二人。东汉和帝时改以人口为标准,郡国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后又规定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人口满十万每年即可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上述做法()A.保证了选官的公允公正B.利于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C.促进了民族交融D.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答案】D【解析】东汉察举制按人口比例安排名额,并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疆地区倾斜,这说明东汉选拔官员在名额安排上力图公允公正,重视人口稠密地方和边郡治理,这有利于增加地方对于国家的向心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故选D项;“保证了”说法过于肯定,解除A项;政治上的选官制度不能缩小各地区经济文化差距,解除B项;名额向少数民族杂居的边郡地区倾斜,有利于边地的稳定,而不是促进民族交融,解除C项。7.(2024·四川乐山二模·25)图3甘英出访大秦图据图3可知,汉朝通过甘英的活动()A.了解到西亚人文地理状况B.建立了与大秦的外交联系C.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加速了传统宗藩关系形成【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甘英出访大秦的路途图,通过这一路途可以看出,沿途能够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状况,故选A项;图示只是甘英出访大秦的路途客观指示,并未体现具体建交状况,解除B项;由图可知,大秦毗邻“地中海”,位处西亚,不属于汉代版图范围,解除C项;传统宗藩关系中,藩属国需定期向宗主国朝贡,宗主国负有帮助藩属国维护统治秩序的责任,而汉朝与大秦并非宗主国与藩属国,解除D项。8.(2024·江西六校高三3月联考·25)有人讲到古代的一人才选拔制度时,指出:“流风所及,肯定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由此投机矫饰行径渐起,士风为之败坏。”这一制度指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肯定的道德化更易令奸狡之徒竞相奔逐,以刻意伪饰的德行示人,沽名钓誉,以此来博揽声望,求取名利”,可知这一选官制度的选拔标准是德行,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符合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解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解除C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才学,解除D项。9.(2024·陕西商洛一模·25)下图所示是四川省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画面底部有一口盐井,其上井架高耸,两层高的木架上每层站立两人,他们正在利用井架上的滑轮装置,用木桶从井里提取卤水。井架右侧有一个方形大容器,里面装着卤水。容器和一旁的灶房之间,还有一根管道相连。在灶房里,有人正在煮卤。该场景反映了东汉蜀地()A.制盐技术的领先性B.民营手工业的生产状态C.手工制造业的状况D.商品经济渐渐走向旺盛【答案】C【解析】据材料“下图所示是四川省邛崃出土的东汉制盐画像砖”结合图片信息可知,东汉制盐的生产状况,制盐属于手工业,故选C项;图片无法推断技术的领先,解除A项;该场景无法推断是民营手工业还是官营手工业,解除B项;图片仅是东汉蜀地的制盐场景,不能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解除D项。10.(2024·广东肇庆二模·2)《史记》中关于汉代地方特产的记载明显增多,如西北的畜产、安邑的枣、秦燕之粟、蜀汉江陵之橘、淮北常山河济间之蔌、齐鲁之桑麻、渭川之竹、山西木材等。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工商业市镇的出现B.全国性商业流通增加C.重农抑商成果显著D.手工业技艺水平较高【答案】B【解析】《史记》中记载各地的土特产品在原产地是不被重视的,只有流通到别的地方才被称作特产,所以侧面上说明白商业流通的加强,故选B项;工商业市镇的出现是在明清时期,解除A项;重农抑商的结果是市场上商品的数量和种类较少,而不是增多,解除C项;题干中的地方特产多是一些经济作物而不是手工业品,解除D项。11.(2024·山东菏泽高三3月联考中·2)“汉代以后的两千多年里,尽管王朝的更替在所难免,帝国制度却稳如泰山。即便在王朝的末年,士人也很少参与造反,顶多是几个‘落第举子’混迹其间”。这主要由于()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B.郡县制的推广C.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D.科举制的实行【答案】C【解析】据材料“汉代以后、帝国制度稳如泰山,士人也很少参与造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士人参政机会增加,巩固帝国制度,故选C项;依所学,秦朝确立君主专制制度,解除A项;秦朝推广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解除B项;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解除D项。12.(2024·广东深圳一模·2)有学者认为.汉代采纳“王霸道杂之”的统治方式,即“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化”与“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相结合。这一方式体现了()A.诸子百家思想的趋同性B.儒家仁政思想的普适性C.政治意识形态的现实性D.法家治理意识的敏捷性【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化”、“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可知汉代治国是多种流派思想并用,以适应现实须要,故选C项;“趋同”一词夸大,解除A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儒家仁政的普适性,解除B项;据材料“王霸道杂之”可知并未侧重法家的敏捷性,解除D项。13.(2024·江西赣州高三3月摸底·25)东汉时期,民营冶铁业发展快速,冶铁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市场上铁制的农具、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比西汉时期增多。这说明()A.政策影响经济的发展B.农业经营模式的突破C.铁农具已经普及全国D.官营冶铁业发展滞后【答案】A【解析】据材料“东汉时期,民营冶铁业发展快速,冶铁技术取得很大进步,市场上铁制的农具、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比西汉时期增多”,可知,东汉市场上铁制产品增多,说明政府放宽了对铁的生产、销售的限制,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故选A项;东汉时期,农业经营模式并没有出现突破,解除B项;材料只提到汉代冶铁业的发展,并不是铁农具的全国普及问题,解除C项;东汉南阳太守杜诗独创水排,官营冶铁业发展滞后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14.(2024·山西一模·25)据考古发觉统计,至今已发觉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很多地区,北到辽宁、内蒙古,西到新疆、甘肃,南到四川、贵州、广东、福建,东到山东、江苏等地。这说明当时()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已经成熟B.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渐渐推广C.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持平D.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得到了抑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已发觉的东汉牛耕图遗迹有60多处,分布于很多地区”可知东汉时期牛耕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即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渐渐推广,故选B项;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解除A项;结合所学学问,东汉时期,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边疆地区,解除C项;东汉光武帝下诏度田(丈量土地),肯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解除D项。15.(2024·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2)学者冷鹏飞在其著作《秦汉经济史》中写道:“汉武帝即位以后,实行主动有为的经济政策。为了解决对外斗争的财政开支,打击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猖狂活动,西汉政权进行了加强中心集权的财政改革”。这种政策调整导致()A.民间商业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B.商业经济的发展失去更为良性的政策环境C.农、工、商业经济全面衰退D.对少数民族军事行动成功【答案】A【解析】据材料“打击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猖狂活动”可知,这种政策调整对民间商业活动进行了抑制,减弱了其独立发展的空间,使其更加紧密地依附于封建地主经济,故选A项;材料中的政策调整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而该政策自商鞅变法以后就正式实行了,说明在汉武帝调整政策之前,商业经济的发展就已经失去了良性的政策环境,解除B项;此种政策打击了“地方豪强和富商大贾的猖狂活动”,有利于爱护小农经济,并不会导致农业的衰退,解除C项;这种调整动身点之一只是“解决对外斗争的财政开支”,并不针对军事训练,因此不能保证军事行动的成功,解除D项。16.(2024·广东湛江一模·2)据考古发觉,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籍贯、住址、爵位、职业、年龄、妻子、兄弟、姊妹以及牛马、田宅、奴婢、车辆的数量和价值都登记在内。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落实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对民力的限制C.根除王国力力威逼D.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答案】B【解析】据材料“汉代的户籍把每户户主的姓名……都登记在内”可知政府对百姓的基本信息了解具体,有利于对百姓的限制,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对百姓的限制,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政策,解除A项;据所学根除王国力力威逼是通过推恩令,解除C项;登记户主信息不能抑制豪强地主势力,解除D项。17.(2024·山东滨州高三3月模拟考试·3)汉代推行养老礼,对70岁以上以及鳏、寡、独等实行诸如赐酒肉粟米絮帛、宽刑等优待措施,并赐予孝顺父母的百姓以举孝廉、复除租税、赐钱帛、爵位等待遇。此举旨在()A.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B.以孝促忠维护统治C.复原和发展社会经济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答案】B【解析】汉代推行养老礼,对年长的人实行实惠措施,对孝顺父母的百姓以实惠待遇,目的是通过推行孝道促进人们的忠君意识,从而维护统治,故选B项;“对百姓进行社会教化”不是根本目的,根本还在于维护其封建统治,解除A项;养老礼与发展社会经济无关,解除C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也不是根本目的,解除D项。18.(2024·山东青岛高三3月统一质量检测·2)汉初奉行黄老之学,社会经济得到复原发展,但也出现了“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现象。这说明()A.无为而治不符合时代须要B.土地兼并激化了社会冲突C.藏富于民不利于社会稳定D.施政方略也须要因时而变【答案】D【解析】“汉初奉行黄老之学”有利有弊,利在“社会经济得到复原发展”。但也出现了很多富商大贾,限制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命脉,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兼并土地,聚敛财宝,横行乡里,与官府分庭抗礼,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因此,汉武帝变更无为而治,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故选D项;不符合时代须要,与材料中“社会经济得到复原发展”不符,解除A项;材料中“或至兼并”表明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但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后果,解除B项;违反常识,“汉初奉行黄老之学”出现了文景之治,解除C项。19.(2024·河南非凡联盟高三3月调研考试·25)武帝独尊儒术后,世人争相求学,太学生主动上书言事。西汉后期,政局担心,司隶校尉鲍宣因秉公执法得罪丞相,被劾以大不敬下狱,太学生王咸“举幡太学下”“诸生会者千余人”,哀帝迫于舆论压力而赦免鲍宣死刑。据此可知,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严峻减弱B.太学生具有剧烈的社会责任感C.“天人感应”体系被破坏D.大批读书人被政治斗争所利用【答案】B【解析】据材料“太学生主动上书言事”,并用鲍宣事务说明太学生上书言事、反对丞相专权的作用,体现了太学生的社会责随意识、担当意识,故选B项;事务反对丞相专权,在肯定程度上是对君主专制体制的维护,解除A项;董仲舒确立了“天人感应”体系,解除C项;鲍宣秉公执法得罪的是丞相个人利益,并不是针对丞相的专权而为,故不是政治斗争范围,太学生为此上书并不是因为政治斗争,解除D项。20.(2024·河南一般中学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测试·25)许倬云的《汉代农业》载:公元前2世纪中叶在经验了一段相对和平之后,人口快速增加,粮食短缺现象日益明显,这却被错误地归因于农业人口向商业领域的外流,进而为汉武帝摧毁私人贸易扫清了道路。据此可知作者认为()A.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农业领域的劳动力B.重农抑商的措施自汉武帝时起先实施C.汉初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粮食危机D.汉初政府的主动努力使人口大幅增加【答案】C【解析】据材料“许倬云的《汉代农业》载……人口快速增加,粮食短缺现象日益明显”可知作者认为汉初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粮食危机,故选C项;据材料“被错误地归因于农业人口向商业领域的外流”可知作者认为商业的发展争夺了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是错误的观点,解除A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中便有了重农抑商的措施,而非始于汉武帝,解除B项;汉初实行养精蓄锐政策,解除D项。21.(2024·安徽马鞍山一模·25)《后汉书·荀爽传》中提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这表明汉朝()A.治国注意孝道B.孝廉是选官的唯一标准C.儒学垄断教化D.人伦成为统治思想核心【答案】A【解析】据材料“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结合所学,西汉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表明汉朝治国注意孝道,故选A项;依据所学,孝廉只是汉朝察举制重要选拔标准,选项表述肯定化,解除B项;依据所学,汉朝将儒家经典确立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且兴办太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