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_第1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_第2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_第3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_第4页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实务手册TOC\o"1-2"\h\u13352第1章项目概述与前期准备 4207311.1旅游景区项目背景 4138031.2项目前期筹备工作 4139021.2.1项目策划 4172111.2.2选址 4243531.2.3规划与设计 4155131.2.4融资 4258911.2.5政策审批 4274921.3政策法规与产业环境分析 4207301.3.1政策法规 439351.3.2产业环境 5159141.4项目可行性研究 534631.4.1市场可行性 5325441.4.2技术可行性 5293021.4.3经济可行性 5190751.4.4环境可行性 5196761.4.5社会可行性 51094第2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5186522.1旅游资源分类与特点 520592.1.1旅游资源分类 5315752.1.2旅游资源特点 6183902.2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 611192.2.1调查方法 6269152.2.2调查技术 6108562.3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671292.3.1评价指标 7235442.3.2评价方法 74362.4旅游资源评价报告 713285第3章市场分析与定位 7292083.1市场调查与预测 7154513.1.1市场调查方法 713923.1.2市场调查内容 8202933.1.3市场预测 8277763.2目标市场与客群分析 899323.2.1目标市场 8315783.2.2客群分析 818063.3竞争对手分析 8196593.3.1确定竞争对手 8292363.3.2竞争对手分析 8190803.4旅游景区市场定位 888483.4.1景区特色 918853.4.2品牌形象 988203.4.3价格策略 910633.4.4营销渠道 922484第4章规划设计原则与总体布局 9321084.1规划设计原则 9189374.1.1合理性原则 937774.1.2保护性原则 9229924.1.3可持续性原则 988044.1.4参与性原则 9106414.1.5创新性原则 958194.2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1058524.2.1空间结构 1042344.2.2交通组织 106374.2.3景观视线 10266584.3功能区域划分 10152104.3.1核心景区 10207034.3.2旅游服务区 10201674.3.3休闲度假区 1055434.3.4生态保育区 10196974.4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 10231114.4.1生态环境保护 10214624.4.2景观设计 1043274.4.3绿化配置 11289704.4.4环境设施 113050第五章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 11172155.1旅游产品类型与特点 1161285.2旅游产品策划与创新 11136955.3旅游产品设计要素 1299475.4产品组合与价格策略 1224030第6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271696.1交通组织与规划 12273296.2给排水与电力设施规划 1328086.3通信与信息化建设 13197506.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31426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3269057.1环境影响评估 13151217.1.1分析旅游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估规划与开发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1399097.1.2评估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水资源、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要素的影响。 13311247.1.3对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4205457.1.4结合景区特色和规划目标,制定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为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4277247.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4200117.2.1优化景区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保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 1410187.2.2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管。 1461317.2.3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对景区特有物种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1494157.2.4强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4105577.3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14193207.3.1分析景区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保证资源利用的有序进行。 1411867.3.2强化景区资源节约意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14116487.3.3建立景区资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实时掌握资源动态,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14230457.3.4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引导游客参与资源保护,实现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赢。 14129397.4环保教育与宣传 14216097.4.1开展景区环保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14234107.4.2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对景区环保政策和成果的宣传力度。 14295967.4.3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 1424897.4.4加强与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环保教育与宣传工作。 1414401第8章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 15296978.1智慧旅游发展概述 15237878.2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 15141068.2.1通信网络规划 15280228.2.2智能终端规划 15124408.2.3云计算平台规划 15219508.3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设计 15304878.3.1智能导览系统 1529088.3.2智能预约与购票系统 1596178.3.3智能安全监控系统 15210188.3.4智能住宿与餐饮系统 1667708.4数据分析与营销策略 16228468.4.1数据采集与分析 1641818.4.2客源市场分析 1681458.4.3营销渠道拓展 16259918.4.4品牌建设与推广 1616535第9章旅游安全与应急预案 16206769.1旅游安全管理体制 1626439.2安全风险评估与预防 16299059.3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 17121649.4旅游处理与理赔 174567第10章运营管理与服务质量提升 172887110.1运营管理模式与组织架构 171911910.2服务质量标准与规范 173263410.3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172598710.4营销推广与品牌建设 18第1章项目概述与前期准备1.1旅游景区项目背景旅游景区项目是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作用。本章将从地理位置、资源特色、历史文化、市场潜力等方面对旅游景区项目背景进行详细阐述。1.2项目前期筹备工作项目前期筹备工作包括项目策划、选址、规划、设计、融资、政策审批等环节。以下是具体内容:1.2.1项目策划项目策划是对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目标市场、产品体系、盈利模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项目策划报告。1.2.2选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等因素,保证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1.2.3规划与设计规划与设计要遵循生态优先、特色鲜明、可持续发展原则,结合地形地貌、文化底蕴、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方案。1.2.4融资项目融资可采用投资、企业投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方式,保证项目资金充足。1.2.5政策审批项目需按照国家及地方政策法规,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土地使用、建设规划等。1.3政策法规与产业环境分析1.3.1政策法规分析国家和地方政策对旅游景区项目的影响,包括旅游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等。1.3.2产业环境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市场竞争格局、市场需求等,为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1.4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从市场、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1.4.1市场可行性分析目标市场的需求、竞争态势、市场规模等,预测项目未来市场前景。1.4.2技术可行性评估项目所需技术及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成熟度,保证项目技术方面的可行性。1.4.3经济可行性计算项目投资、运营成本、收入、利润等经济指标,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1.4.4环境可行性分析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制定环保措施,保证项目符合环保要求。1.4.5社会可行性评估项目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就业、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贡献,保证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第2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2.1旅游资源分类与特点旅游资源是指能吸引游客前来游览、观赏、体验、度假、休闲等,具有一定旅游价值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为了更好地进行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首先应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了解其特点。2.1.1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可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2)人文旅游资源:包括古迹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民俗风情等。(3)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艺术、民俗活动等。2.1.2旅游资源特点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1)地域性:旅游资源受地域环境、气候、文化等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2)独特性: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因素。(3)可创造性:旅游资源可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喜好进行创新和开发。(4)可持续性:旅游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2资源调查方法与技术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旅游资源现状,为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需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和技术。2.2.1调查方法(1)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旅游规划、开发、研究成果等资料,为实地调查提供基础信息。(2)现场考察法:实地考察旅游资源,了解资源现状、特点和价值。(3)访谈法:与当地旅游部门、景区管理人员、社区居民等进行交流,获取旅游资源相关信息。(4)问卷调查法:向游客发放问卷,了解游客对旅游资源的满意度、需求和建议。2.2.2调查技术(1)地理信息系统(GIS):用于旅游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和可视化。(2)遥感技术:获取旅游资源地表信息,分析旅游资源分布和生态环境状况。(3)全球定位系统(GPS):用于旅游资源地理位置的精确测量。(4)网络大数据分析:收集网络上的旅游评论、图片等信息,分析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游客满意度。2.3资源评价体系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是判断旅游资源价值、潜力、开发适宜性的重要手段。构建科学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2.3.1评价指标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包括以下指标:(1)旅游资源质量:包括资源美感度、独特性、稀有性、完整度等。(2)旅游资源规模:包括资源面积、容量、游览时间等。(3)旅游资源组合: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组合效果。(4)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包括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环境、政策支持等。2.3.2评价方法(1)定性评价: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和评价。(2)定量评价:运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3)综合评价: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旅游资源价值。2.4旅游资源评价报告根据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结果,编写旅游资源评价报告,内容包括:(1)旅游资源概述:介绍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特点等。(2)旅游资源评价:详细阐述旅游资源质量、规模、组合、开发条件等方面的评价结果。(3)旅游资源开发建议:针对旅游资源特点、优势、存在问题等,提出合理的开发策略和措施。(4)旅游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强调旅游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提出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第3章市场分析与定位3.1市场调查与预测为保证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成功,进行市场调查与预测是的一环。本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3.1.1市场调查方法文献资料法:收集相关政策和行业报告,了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问卷调查法:针对潜在游客进行问卷调查,获取游客需求及满意度等信息;实地考察法:对景区周边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法:咨询行业专家、学者,获取专业意见和建议。3.1.2市场调查内容游客需求:分析游客对景区的需求,包括景点类型、旅游产品、服务水平等;市场规模:预测景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游客接待量;市场趋势:分析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如旅游消费升级、个性化需求等。3.1.3市场预测利用历史数据,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等预测未来市场趋势;结合景区特点和外部环境因素,对景区的市场潜力进行评估。3.2目标市场与客群分析明确目标市场和客群,有助于景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3.2.1目标市场确定景区的主要客源地,如周边城市、国内其他地区及国际市场;分析不同市场的消费水平、旅游需求等特点。3.2.2客群分析按年龄、性别、职业等划分游客群体;分析不同客群的旅游动机、消费习惯、出行方式等。3.3竞争对手分析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有助于景区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3.3.1确定竞争对手分析与景区同类型、同等级别的旅游景区;关注潜在竞争对手,如新兴景区、周边景区等。3.3.2竞争对手分析产品特点:分析竞争对手的产品类型、品质、价格等;市场份额:了解竞争对手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市场份额;营销策略:研究竞争对手的营销手段、推广渠道等。3.4旅游景区市场定位景区市场定位是景区规划与开发的核心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3.4.1景区特色确定景区的核心竞争力,如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突出景区特色,打造独特的旅游产品。3.4.2品牌形象建立景区品牌形象,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广告、线上线下活动等手段,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3.4.3价格策略根据景区定位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考虑不同客群,推出多样化的价格优惠政策。3.4.4营销渠道利用互联网、旅行社等多元化渠道,扩大景区市场覆盖;加强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共同推广景区。第4章规划设计原则与总体布局4.1规划设计原则4.1.1合理性原则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景区的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各方面条件,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1.2保护性原则尊重和保护景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迹和景观资源,保证规划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4.1.3可持续性原则注重景区的长期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4.1.4参与性原则鼓励公众参与景区规划设计,充分考虑游客需求,提高景区的使用价值和游客满意度。4.1.5创新性原则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创新,充分挖掘景区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竞争力。4.2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4.2.1空间结构总体布局应遵循“一心、多点、多轴”的空间结构,即以核心景区为中心,多个旅游景点为支撑,通过交通轴线连接各个景点,形成完整的空间格局。4.2.2交通组织合理规划景区内外交通,保证景区交通的便捷、安全、舒适,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2.3景观视线充分利用景区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规划合理的景观视线,提升游客的视觉享受。4.3功能区域划分4.3.1核心景区核心景区是景区的灵魂,应重点保护和发展,包括主要景观、历史文化遗迹等。4.3.2旅游服务区旅游服务区应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满足游客需求。4.3.3休闲度假区休闲度假区应充分利用景区资源,提供休闲度假产品,如温泉、康体养生等。4.3.4生态保育区生态保育区是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加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不合理的开发活动。4.4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4.4.1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景区内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大气等方面的保护,保证景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4.2景观设计景观设计应与景区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充分体现景区特色,提升景区的整体景观效果。4.4.3绿化配置合理配置景区绿化,提高景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丰富景观层次。4.4.4环境设施环境设施应与景区景观相协调,满足游客需求,同时注重环保和节能。第五章旅游产品策划与设计5.1旅游产品类型与特点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需求而提供的各种服务与体验的集合。根据旅游产品的基本属性和旅游者的消费目的,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观光旅游产品:以游览名胜古迹、领略自然风光为主要目的,强调视觉享受和知识性。(2)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休闲、娱乐、养生为主要目的,强调身心放松和舒适体验。(3)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以体验地域民俗风情、了解历史文化为主要目的,强调文化内涵和参与性。(4)红色旅游产品:以传承革命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目的,强调历史教育和精神洗礼。(5)特种旅游产品:如探险、徒步、摄影等,以满足特定兴趣和需求的旅游者。旅游产品的特点如下:(1)无形性:旅游产品主要表现为服务,无法触摸和感知。(2)异质性:旅游产品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不同旅游者对同一旅游产品的体验可能完全不同。(3)不可储存性:旅游产品无法像实物产品那样储存和转移。(4)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在同一时间和空间进行。5.2旅游产品策划与创新旅游产品策划是对旅游产品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和设计,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旅游产品策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市场导向:充分了解旅游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旅游产品。(2)差异化:突出产品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3)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产品形式创新:如线上线下结合的旅游产品、虚拟现实旅游等。(2)产品内容创新:如深挖地域文化,开发特色体验项目。(3)产品组合创新:将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进行组合,形成复合型旅游产品。5.3旅游产品设计要素旅游产品设计包括以下要素:(1)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活动等,是旅游产品的核心。(2)旅游设施:包括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影响旅游者的出行体验。(3)旅游服务:包括导游、咨询、安全保障等,提升旅游者的满意度。(4)旅游活动:组织各类旅游活动,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感和体验感。5.4产品组合与价格策略产品组合策略是指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合理配置旅游产品资源,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组合。价格策略是旅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的方法。(1)产品组合策略: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市场需求。(2)价格策略:采用市场渗透定价、差别化定价、捆绑定价等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在制定产品组合与价格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企业实力等因素,实现旅游产品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定价。第6章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6.1交通组织与规划本章首先关注旅游景区的交通组织与规划。合理的交通规划是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充分考虑景区的地形地貌、游客流量、环境保护等因素。规划应明确景区内部交通流线,合理布局各级道路,保证游客出行便捷、安全。应完善景区与外部交通的衔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还需关注公共交通设施的配置,如停车场、换乘点等,以及非机动车道和步行系统的建设。6.2给排水与电力设施规划给排水与电力设施是景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给排水规划应保证景区供水安全,满足游客及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需求,同时注重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保护水资源环境。电力设施规划要考虑景区用电需求,保证供电稳定,适当预留发展空间。应提倡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对环境的影响。6.3通信与信息化建设通信与信息化建设对提高景区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规划应保证景区内通信网络全覆盖,包括移动通信、固定电话等。同时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智能旅游管理系统,提供在线预订、实时导航、智能讲解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6.4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应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合理设置餐饮、住宿、购物、休闲娱乐等设施。餐饮设施应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注重食品安全和卫生;住宿设施要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提供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购物设施要展示地方特色,满足游客购物需求。休闲娱乐设施应丰富多样,包括文化、体育、娱乐等项目,提升游客的休闲体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注重空间分布的合理性,避免过度集中或分散,保证景区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第7章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7.1环境影响评估环境影响评估是保证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环节。本章首先对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7.1.1分析旅游景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评估规划与开发活动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7.1.2评估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活动对当地水资源、土壤、大气、生物多样性等环境要素的影响。7.1.3对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生态破坏等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7.1.4结合景区特色和规划目标,制定环境影响评估指标体系,为景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7.2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了保护旅游景区的生态环境,本章提出以下具体措施:7.2.1优化景区规划布局,合理划分功能区域,保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协调。7.2.2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生态保护的责任主体,加强对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管。7.2.3采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加强对景区特有物种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7.2.4强化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能力,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7.3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为实现旅游景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章提出以下策略:7.3.1分析景区资源特点,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规划,保证资源利用的有序进行。7.3.2强化景区资源节约意识,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3.3建立景区资源监测与评估体系,实时掌握资源动态,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7.3.4推广绿色旅游理念,引导游客参与资源保护,实现旅游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共赢。7.4环保教育与宣传为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本章提出以下环保教育与宣传措施:7.4.1开展景区环保主题教育活动,提高游客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7.4.2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加大对景区环保政策和成果的宣传力度。7.4.3组织环保志愿者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7.4.4加强与学校、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合作,共同推进环保教育与宣传工作。第8章智慧旅游与信息化建设8.1智慧旅游发展概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旅游已成为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的新趋势。智慧旅游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体验。本节将从智慧旅游的概念、发展历程、国内外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概述。8.2信息化基础设施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础。本节主要介绍如何规划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通信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平台等,以满足智慧旅游发展需求。8.2.1通信网络规划通信网络是智慧旅游的基础支撑,主要包括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景区地形、面积、游客量等因素,保证网络覆盖范围和质量。8.2.2智能终端规划智能终端是游客与智慧旅游系统互动的重要载体。规划时应关注终端设备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功能,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8.2.3云计算平台规划云计算平台为智慧旅游提供数据存储、处理和分析能力。规划时应根据景区业务需求,合理选择云计算服务模式,保证平台功能和安全性。8.3智慧旅游应用系统设计智慧旅游应用系统是提升游客体验、提高景区运营效率的关键。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智慧旅游应用系统的设计。8.3.1智能导览系统智能导览系统为游客提供实时、准确的导航和讲解服务。设计时应结合景区特色,开发多样化的导览内容,提升游客体验。8.3.2智能预约与购票系统智能预约与购票系统可提高景区运营效率,减少游客排队时间。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简化购票流程,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8.3.3智能安全监控系统智能安全监控系统为景区提供实时监控和预警功能,保证游客安全。设计时应关注监控系统的高清、全覆盖、智能化等特点。8.3.4智能住宿与餐饮系统智能住宿与餐饮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舒适的住宿和餐饮服务。设计时应注重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8.4数据分析与营销策略数据分析是智慧旅游发展的重要手段,可以为景区提供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8.4.1数据采集与分析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收集游客行为、消费、评价等数据,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游客需求,为景区营销提供依据。8.4.2客源市场分析分析游客来源、旅游偏好、消费水平等,为景区精准定位客源市场,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8.4.3营销渠道拓展结合线上线下渠道,利用互联网、社交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