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1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2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3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4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册课时安排:

(-)测量(9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0课时)

(三)四边形(6课时)

(四)有余数的除法(6课时)

(五)时、分、秒(3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七)分数的初步认识(3课时)

(八)可能性(5课时)

(九)数学广角(5课时)

(十)总复习

(H^一)(4课时)

第一周

第一单元测量(单元分析)

(-)单元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2、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通过实际测量,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

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

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三)课时安排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4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1课时

第一课时:毫米的认识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4、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建立毫米的长度概念。

3、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角的硬币、例1的情景图。

学生准备:测量工具。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复习旧知,填空。

2、量一量自己使用的课本或作业本。

3、在长度单位里,除了米和厘米以外,还有什么?

4、圈出毫米,导入:今天我们就先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小单位——毫

米。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旧知,过渡到新知的学习,符

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实践探究

1、探究毫米产生的意义。

(1)小组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①出示例1的情景图,请学生认真观察。

设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通过估计和测量的小组活动,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②引导学生小组进行估计活动。提出活动要求。

③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和评价。用投影出示学生的统计表。

(2)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测量课本的长、宽、厚。

(3)在学生汇报测量结果的基础上得出: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

米表示。板书:毫米的认识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1)提问:观察你们的尺子,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发现,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1厘米=10毫米。

(2)提问:你能用简约的数学语言说一说你的发现吗?(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3)数学游戏——考考你

a.1至2厘米之间是几毫米?

b.5至6厘米之间是几毫米?

c.4至8厘米之间是几毫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得出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小游戏进

行巩固。)

3、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1)请学生观察尺子上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2)找一找

①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和厚大约是1毫米。

②组织集体交流。

(3)试一试的游戏

同桌合作,从课本中数出几页,再用尺子验证,最后数一数1毫米的纸到底

有多少张。

(4)说一说: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是用“毫米”作为单位?

(设计意识:通过比一比、找一找、试一试、说一说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起1毫米的长度概念。)

二、回顾总结

1、提问: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

2、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

毫米;我们生活中的1角硬币、电话卡等的厚度都大约是1毫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

三、巩固测评

1、让学生完成课后“做一做”。

2、要求:先估测,后验证。完成练习一第1题。

3、完成练习二第2题。要求:完成在作业本上。

4、完成练习一第3题。要求:先估测,后验证,再对比。

(设计意图:独立完成练习,检查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1厘米=10毫米

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作业设计:

1、根据算式写得数:

14毫米+56毫米=()毫米=()厘米

2厘米一12毫米=()毫米

2、小调查:练习一第7题

3、怎样才能较准确地知道多少张纸的厚度是半毫米?

教学反思:本节课同学们注意力集中,能够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效果好。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分米产生的意义。

2、通过估一估、测一测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例2的主题图、米尺、10厘米长的铅笔。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1、提问:我们现在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呢?

2、你能给这些单位按照大小排队吗?

3、大家还记得这些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通过给长度单位排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间的关系,激发

学生的求知欲望,为系统整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二、实践探究

1、测量课桌

(1)提问:你们知道课桌有多长吗?谁来说一说?

(2)现在我们一起测量一下课桌到底有多长。

①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

②引导学生选择测量工具。

③小组内交流测量的收获。

(3)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4)小结:经过测量,发现铅笔与纸条的长度正好是10厘米。你们能给这么

长的距离取个名字吗?可以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5)在数学中我们习惯把10厘米叫做1分米。

(6)谁能根据刚才测量的结果用一个等式表达出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课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到分米

产生的实际意义,认识分米,并自主发现厘米和分米的关系。)

2、比一比、排一排。

(1)比-比

①你能在米尺上找到1分米吗?

②用你的拇指按在“0”刻度处,另一只手的食指按在“10”刻度上,感受一下

1分米有多长。

③比一比,量一量。

(2)排一排

①拿出你们小组的纸条和铅笔,把他们排在一起。你知道现在有多长吗?

②设问:那3个呢?4个呢?10个呢?

③谁能说出米和分米的关系?思考回答:1米=10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比-比,量-量的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过程中建立分

米的长度概念,并探究出米和分米的关系。)

三、巩固测评

1、让学生做“做一做”第1题。

重点指导结果的正确表达。

2、完成练习一第4-6题,引导方法。

(通过及时地练习,在交流中掌握单位间的关系和简单的换算方法。)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想一想:1米=()分米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100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分米=()毫米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拓展作业:

1、弟弟身高75厘米,姐姐身高95厘米,姐姐比弟弟高多少分米?

2、一根铁丝原来场9分米5毫米,用去2分米6厘米,铁丝还剩下多长?

3、给你一根跳绳和一把长20厘米的直尺,你能量出你同桌的身高吗?请说明你

的测量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紧密联系实际,教学生学会联系实际用数学,尝试用旧

知识解决新问题,效果较好。不足之处:学生运用时速度慢,以后要多练习。

千米的认识(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情景图中的信息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2、能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建立千米的长度概

念。

3、知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知道“公里”这个名称。

4、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例3的教学主题图。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1、让学生自己做“填一填”练习。巡视、检查及时指正。

2、让学生做“量一量”。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3、用手比划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分别有多长。

(设计意图:通过填一填、量一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为继续学

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实践探究

1、认识千米。出示例3主题图1:爸爸开车带小小和明明出去旅游。

(1)从图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2)大家注意没有?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单位一一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

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初步认识长度

单位千米。)

2、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初步感知米和千米的关系。出示例图。

(1)你们知道运动场的跑道长多少米吗?明确:是400米。

(2)现在正在进行的是1千米的决赛,可是小小和明明确不知道1千米有多长。

(3)1千米就是1000个1米,也就是说1千米等于1000米。此处强调,我们

通常所说的“公里”就是“千米”,1千米=1公里。板书:1千米(公里)

=1000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并

初步感知米和千米的关系。)

3、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感性认识,组织玩“找千米”的游戏。

(1)千米时我们生活中常常用到的长度单位,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小

汽车1小时可以行使80千米,马拉松比赛的长度是42千米195米,等等。

你们能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到千米吗?

(2)组织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千米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深化学生

千米的长度概念。)

三、巩固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题。

(1)独立思考,并自己连一连。

(2)同桌交流自己的连线情况。

(3)自觉订正,纠错。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4题。

(1)说一说自己理解的图意。

(2)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小组活动。

(3)组织学生进行汇报。

只要原因合理,教师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并能在生活情景化的练习中体

会千米的长度概念。)

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作业设计:

1、填空:

测量一把牙刷的长,用作单位;测量一把尺子的厚度,用_____作单位;测

量篮球场的宽,用作单位;测量成都到昆明的铁路的长度,用作单位。

2、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单位。

(1)大树高约10()。

(2)汽车每小时行80()。

(3)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4)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5)大桥长约9()。

(6)双人床长2()。

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求知欲很高,但单位换算错误多,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第二周

千米的认识(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四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走一走”“估一估”等活动,感知1千米的直线距离。

2、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发展估测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1千米有多远

教学准备:师生准备:软尺、卷尺、竹竿

教学互动设计:

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2、填空:

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填一填、量一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旧知,为继续学

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

远。

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

?

(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

4、体验1000米有多远。

带学生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1千米的直线距离,直观感受1千米的长度。)

三、回顾总结。

板书设计:体验1千米有多远

作业设计:

思考题:爸爸带小明坐长途汽车去看爷爷,途中要走388千米。他们早上7点出发

,汽车平均每小时行使80千米,中午12点能到达目的地吗?

教学反思:教学中让学生亲自走操场感受1千米及了解行走大概所需的时间。再

以生活中的路牌感觉与认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

千米的认识(第3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五

教学目标

1、掌握千米与米单位换算德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2、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小组合作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千米与米单位换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换算。

教学准备:

教学互动设计

一、准备练习

1、让学生口答下面练习。

10个1是()。

10个10是()。

10个100是()0

200是()个1。

3000是()个1。

2、填一填

1分米=()厘米10分米=()厘米()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进一步巩固米和千米之间的单位换算,为迁移学习新

知作铺垫。)

二、实践探究

1、出师例5,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位换算德方法。

2、进一步掌握单位换算德方法。

(1)出示练习二第3题,提出要求。

(2)进行集体交流活动。

三、巩固测评

独立完成“做--做”。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3000米=()千米

5千米=()米

作业设计:8千米=()米500厘米=()米

7000米+8000米=()千米40分米=()米

3000米T千米=()米1000毫米=()厘米=()米

想一想:调皮的小蜗牛爬上了一根高6米的竹竿,它白天往下爬4米,晚上往上爬

3米,请小朋友算一算,小蜗牛几天后可以回到地面?

教学反思:

将知识迁移与生活,感觉1千米估记1千米的长度,加深认识与运用。

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第4课时)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记住长度单位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中难点:

1、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记住长度单位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表格(每人一张)

学生准备:学生尺、铅笔等。

教学互动设计:

一、铺垫引入

1、回忆:认识的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想一想、说一说、比

-比它们的长度。

2、说说这些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教师板书。

3、怎样记住它们的换算进率。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准备活动,复习旧知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和各个长度的概念

o)

二、基本练习

1、量一量

(1)同学们两人一组,准备好要测量的物体。

(2)认识长度单位的字母符号。

(3)出示表格。

(4)估算,测量,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练习,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掌握它们之间的

进率关系。)

2、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填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评议。

一块木板长约3()。

一把尺子长约20()。

•栋教学楼高20()。

一只长颈鹿高约6(

小刚身高约125(

一个文具盒厚约3()o

3、完成“填一填”,

4km=()m300cm=()m8cm=()mm40mm=()cm

4、完成练习二第5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千米的认识综合练习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Mm代表毫米cm代表厘米dm代表分米m代表米km代表千米

作业设计:

1、在括号内填入“〉〈或=”

6cm()6dm100mm()10cm3cm=()65mm

180dm()1km4000m()4km9dm()99cm

2、想一想

妈妈有一根1米长的丝带,装饰衣服用了40厘米,装饰裙子又用了52厘

米,还剩下多少厘米?

3、思考题

小红星期天象去动物园,从小红家到动物园有两条路可以走,距离最近的

3200米,其中有200米要步行;一条是6千米,汽车可以直接到达。已知汽车

的速度是每分钟1千米,步行的速度是每分钟100米,请问小红走哪条路更快

9

教学反思:

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学会利用以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较好训练

吨的认识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教学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

(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

(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一头牛妈妈、一匹马爸爸、一头猪姐姐、一只熊哥哥约重多少千克

2、讲故事

师:这些动物们都住在美丽的森林村,森林村是在一条河岸上,这条河,河水很清

,在河对岸也有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白兔、小猴等动物,……。

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师(1)牛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

第十一页,看第十一页的例6。

(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

4、小结:(1)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

(2)1吨=1000千克

5、请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

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

2、汇报

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

三、巩固、运用新知

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作业设计:

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大象的体重是4_____.

2、小猫的体重是5

3、小猪的重量是60

在括号中填上“<、〉、="。

1、1200克()1吨

2、7吨+2吨()8000千克

3、4000千克()4千克

4、1800千克-800千克()1千克

想一想:用甲、乙两个水箱装水,甲箱可以装水12吨,乙箱可以装水9吨。请你

动脑筋,能用这两个水箱量出6吨的水来吗?

教学反思:

通过以生活实物对较,感受与认识吨这一重量单位,了解吨与千克的关系。能

灵活运用吨这一单位。

第三周

吨的认识综合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练习三

教学目标:

1、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3、记住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2、记住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准备:练习三第3题主题图。

教学互动设计:

一、铺垫引入

1、我们学过的质量单位有哪些?

2、1吨、1千克、1克到底有多重?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二、基本训练

1、选择填空

(1)一头大象约重()。A.4克B.4吨C.4千克

(2)7吨和8吨相比。()°A.7吨轻B.8吨轻C.无法比较

(3)1吨水泥和1吨沙相比。()A.1吨沙重B.1吨水泥重C.一样重

2、判断题

(1)爸爸的体重是65吨。()

(2)一辆汽车每个小时行驶60稹o()

(3)一只母鸡重3000克()

三、巩固测评

1、练习三第3题

2、想一想:大象4吨黑熊2000千克

(1)大象比黑熊重多少吨?

(2)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几头黑熊的重量?

板书设计:吨的认识综合练习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

大象4吨黑熊2000千克

(1)大象比黑熊重多少吨?

(2)一头大象的重量相当于几头黑熊的重量?

作业设计:

1、一个苹果和一个桃子共重280克,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共重180克,一个桃

和一个梨子共重230克,一个苹果、一个桃子和一个梨子各重多少克?

2、一头猪重100千克,一头牛重2吨,牛比猪重多少千克?一头牛的重量相当

于几头猪的重量?

3、一只鸡重2千克,一只猴子的体重是这只鸡体重的20倍。这只猴子重多少千

克?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同学们做题速度提高很快,但还是有个别同学需单独辅

导。

生活中的数学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互动设计: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三、巩固测评

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重量单位。

(1)15个图钉大约重10()。

A.克B.吨C.千克

(2)一枚1角硬币约重1()。

A.克B.吨C.千克

(3)1千克大米和1千克棉花比较。()

A.大米重B.棉花重C.一样重

2、填空。

460克+540克=()克=()千克

83千米-13千米=()千米

57克-52克=()克

1千米-900米=()米

小华体重50()200()

(设计意图:通过两道习题进一步建立各个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概念,深化它们

之间的进率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

1克、1千克、1吨

作业设计:

想一想:(把下面的一段话中错误的计量单位找出来,并改正)

今天早晨6小时,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的时间很快刷了牙、

洗了脸;然后吃了约200吨重的早饭;接着,我背起2克重的书包,飞快地奔向

400千米外的学校,速度达到了每小时10米。

在路上,我碰到了体重20克的小个子陈丽,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长1毫米

的钢笔和厚5米的练习本,认真地做起数学作业来。突然,身高143米的班长检查

了我的日记,竟然在我的日记上写了“可笑”二字。我有点发火,可是没办法,谁

叫我昨天的日记作业又没有完成呢?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准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准确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

灵活运用和换算。但在简单单位计算上还不够灵活。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

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4.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会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

2.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

习惯。

课时安排:

加法3课时

减法3课时

加法和减法的验算2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一课时加法两位数加两位数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15、16、17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

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2、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15页主题图和统计表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资料。

教学互动设计:

一、准备练习

1、口算,开火车的形式完成口算题目。

2、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的题目,为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作铺垫

o)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15页主题图。交流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

(设计意图: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进行爱护动物的教育。)

2、探索算法。

(1)出示统计表。说一说自己从表中得到的信息。

(2)进行自主提问活动。

①积极动脑,独立思考。

②组织交流数学问题。

③引导提问,相机板书。

A.哺乳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B.哺乳动物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C.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3)梳理问题

(4)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5)汇报:98+25

(6)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探索算法的活动。

(7)组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活动。

注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着重突破“十位满十”应向百位进1的问题。要

求汇报的小组将竖式板书出来,教师根据板书的情况进行规范书写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理解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探索

并掌握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同时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

问题、解决问题。)

3、巩固算法

(1)出示练习四第3题的主题图。设问: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

(3)汇报小组内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

同时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测评

1、“做一做”第1题。

2、“做一做”第2题。

3、练习四第1题。相机指导,讲评。

4、练习四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算理,减少

错误,提高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

A.哺乳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B.哺乳动物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C.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98+25=(种)

98

+215

123

作业设计:

1、练习四第3题。作业本上完成。

2、不改变算式中的数和加、减号,怎样使等号两边相等?

250-100-50=250-100+50

3、想一想:算式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什么数?

甲=()乙=()丙=()

+甲乙

乙丙

教学反思:学生已有一定的进位加法计算基础,在算理上着重强调相加满10继续

进位,学生很容易理解与掌握,计算准确率较高。

第二课时三位数加三位数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

教学目标:

1、理解三位数加法的算理,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

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笔算方法,经历与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第15页统计表和U算卡片。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开火车口算”

2、练一练抽4人板演,用竖式在课堂练习本上完成。

3、说一说: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个位要和个位对齐、十位要和十位对齐,百位要和百位对齐。

(3)我们应该怎样进位呢?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进位后应该加上进上来的1。

(设计意图:通过“开火车”、练一练、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复习旧知,

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实践探究

1、提出问题。出示统计表。指出:根据统计表内的信息,上节课提出了问题,

我们今天来解决“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这个问题。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376+284

(2)展示算法的多样性。

总结:当我们在不需要得到精确的答案的情况下,可以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

是否合理的时候也可以用估算。估算时,一般都是把加数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或

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口算确定它们的和的范围。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算法,学生估算并认识到估算的作用,掌握三位数加三位

数加法的计算方法,领会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4)探究算法并交流。

(5)指导竖式计算。

(6)口述竖式计算的过程。

3、引导学生验证结果。

4、练习:判断对错

556+307=853()

425+29=715()

三巩固测评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

2、练习五第1题。独立在课堂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

3、练习五第2题。口算

4、练习五第3题。

板书设计:三位数加三位数

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376+284=(种)

376

+21814

660

作业设计:

1、教材练习五第20页、第21页。

2、按规律填数。

(1)2、8、14、()()()。

(2)1、4、7、10、()()()0

教学反思:在计算时,一定要注意三点:1,相同数位要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哪一位上相加满十,要想前一位进一。

第三课时万以内的加法练习

课型:练习

教学内容:教材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巩固两位数和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提高

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引导学生养成计算前后估算的习惯。

3、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准备:练习五的相关图片

教学互动设计:

一、铺垫引入

二、基本训练。

1、练习五第5题

2、练习五第7题,要求独立思考。

3、练习五第6题。要求先自己算一算、连一连,能口算的学生可以尝试口算,完

成后评议。

三、技能训练。

1、练习五第8题。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

2、练习五第4题。

3、练习五第9题。

(设计意图:通过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

板书设计:万以内的加法练习

作业设计:

1、教材第21页第10题。

2、教材第21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有部分同学没有进位,或忘记加进的1,一定要加强训练,多强调。

第四周

第1课时减法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2、23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能正确计算

O

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二、实践探究

1、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517-348

(2)引导学生展示算法的多样化。

(3)指导学生进行竖式计算。

①要把数位对齐,写上减号,从个位减起,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

②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板书一边口述十位14不够减,向百位借1,变

成11-4得7,再减去个位借的1,最后得6。

③集体交流:我们在竖式计算三位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3、引导学生验证估算的结果。

三、巩固测评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1、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苹果树有416棵,梨树有258棵,桃树有169棵。

2、提问题:生汇报。

3、用竖式计算自己提出的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三位数连续退位减法

从昆米到丽江有517千米,我们已经走了348千米,还有多远?

517-348=(千米)

517

-348

169

作业设计:

1、小红做了一道减法题,将减数57两个数字位置交换了,所得的差是154,你能

帮助他求出正确的得数吗?

2、练习册的相关题

教学反思:反思这节课要提高退位减法的真确率必须要做到:20以内退位减法要

非常熟练,计算时要分清哪位要退,哪位不用退,要看清楚被减数变化,再计算。

第2课时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X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

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启发学生敢于说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中间有0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

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

教学互动设计:

•、激趣导入

小明…家从上海出发,打算经过苏州再到南京去旅游,现在他们已经到达了

苏州。假设上海到南京的距离是525千米,上海到苏州的距离是246千米,那么你

知道他们还要走多远才到达南京?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小明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复习I日知为进一步学

习新知作准备。)

二、实践探究

1、提出问题

2、探究算法,解决问题。

(1)学生列算式,1人上台进行板演。

507-348

(2)积极动脑,探究解决问题的多重方法。

学习竖式计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十位上是0怎么借?

引导学生认识:十位上是0就要先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

中借1给个为当10o

板书竖式计算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探索算法的活动,学会并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

算方法,能用竖式进行正确计算,领会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三、巩固测评

1、由于改路,苏州到南京的路缩短了20千米,现在上海到南京的路有505

千米了,那么到苏州以后离南京还有多远呢?

2、练习六第1题。

3、练习六第2题。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中间有0的三位数的减法的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

507-348=

507

-348

159

作业设计:

1、读一读练习六第6题,小明和小红两家与学校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说一说

你是怎样想的。

2、小微正在看一本书,这本书总共有608页,他上周看了255页,这周中看了231

页。小微还有多少也没有看?

教学反思:学生计算不够熟练,不够细心,是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以后要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3课时整百数减三位数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引导学生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口算卡、课件

教学互动设计:

一、铺垫引入

1、口算

2、竖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铺垫练习,为探究新知作准备。)

二、实践探究

1、提出问题

妈妈带小红去买微波炉。微波炉卖185元。妈妈带了500元,还能剩下多少钱?

2、探索算法,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500-185=

(2)积极动脑,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3)指导竖式计算。

个位的0-5不够,向十位借1,十位是0,向百位借1后再借给个位当10个

,这时十位还剩下9,个位变成10-5得5;十位是9-8得1,百位借了1还有4,

4-1得3,最后得到315。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估算,

掌握整百数减三位数连续退位的计算方法,能用竖式进行正确计算,领会哪一位不

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三、巩固测评

1、练习六第4题。

2、游戏:找朋友(练习六第5题)

3、练习六第3题。

板书设计:整百数减三位数

妈妈带小红去买微波炉。微波炉卖185元。妈妈带了500元,还能剩下多少钱

?

500-185=

500

185

315

作业设计:

1、小惠的妈妈带了800元钱到超市买东西,她买了一件365元的衣服,之后

又买了一个168元的电饭锅,这时小惠的妈妈还剩多少钱?

2、教材第26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学生对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几乎空白,理解能力非常差,以后要

多做练习。

第五周

加法和减法的演算

第一课时加法的验算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

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2、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三位数加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进行验算。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出示教材第27页情景图

二、实践探究

1、让学生提出问题。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3、小结:一是把两个数交换位置再加一次;一是用和减一个加数,看结果是

不是等于另一个数。

三、巩固测评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27页“做一做”,要求用两种方法进行验算。

2、完成练习七第1题。

3、完成练习七第2题。

板书设计:加法的验算

作业设计:

1、教材第29页第3题

2、教材第29页第4题

3、用3、7、4三张数字卡片,先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然后组成一个最小的

三位数,最后算一算它们的差是多少?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减法的验算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8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启发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二、实践探究

1、学生根据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售货员阿姨找回17元对不对?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1)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00-183

(2)列出竖式,进行计算。

(3)验算

(4)小结:用被减数减去差,看是不是等于减数;用减数加差是不是等于被减数

O

三、巩固测评

1、独立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题

3、练习七第2题。

板书设计:减法的验算

200-183=

作业设计:

1、完成教材第28页思考题:用0、1、2、--------9,这十个数组成一个加法

竖式。

2、完成教材第31页第9题:把106、107、108、109这四个数填入框中,使

等式成立。

教学反思:

第六周

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

课型:单元复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的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

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3、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整理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熟练掌握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准备: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八的相关主题图。

教学互动设计: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整理和复习第1题的主题图,提问:途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激趣引入,带领学生整理和复习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培养学生整理与归纳的

能力。)

二、整理归纳

1、复习三位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2、复习验算。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三位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并正确计算,

同时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三、巩固测评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1)练习八第2题。

(2)整理和复习第2题。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板书设计: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和复习

作业设计:

1、用900个鸡蛋孵小鸡,上午孵出337只小鸡,下午比上午多孵出118只,你能

提出什么问题?列式计算并验算。

2、书架上层有126车,中层157车,下层95车,你能提出问题吗?列式计算并验

算。

教学反思;

第七周

第三单元四边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

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

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

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

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课时:6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4—36页上的例1、例2,完成“做一做”中的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四边形,了解四边形的特点,并能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

进行分类。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3、通过主题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找出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根据四边形的特点对四边形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吗?你喜欢什么运动?(对学生进行热爱运动、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2、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同桌说或小组说。)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图形。

学生汇报、交流。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四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认识四边形)

(1)下面的图形中,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就把它剪下来。(印发,每人一份)

学生剪完后汇报,并说说理由。

(2)小组讨论。

你发现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2、教学例2。(给四边形分类)

(1)把你剪下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学生独立操作)

(2)还有不同的分法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并说理由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36页的“做一做”中的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汇报)

2、今天我们学习了四边形,掌握了四边形的特点;还能根据四边形的边和角的特

点给四边形分出不同的类型。

板书设计:四色形

出示例1。

四条直的边

四边形有

四个角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复备或分析: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37—38页上的内容,完成第37页上的“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

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认识平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