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四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书写的代表,承载了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信息,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经济等面貌。右图所示的这一甲骨文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A.元谋人遗址B.陶寺遗址C.二里头遗址D.殷墟遗址2.《春秋公羊传》记载:“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这反映出当时A.礼乐制成为典型的政治特征B.兄终弟及制度已遭废弃C.嫡长子拥有王位继承优先权D.神权与王权结合较密切3.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4.《韩非子·五蠹》中有: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一主张体现了A.与时俱进B.道法自然C.内儒外法D.和而不同5.秦统一不仅体现在“尽并兼天下诸侯”,还体现在君主与地方政治联结层面上。这一“联结层面”是指A.实现了文字的统一B.全面推行郡县制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D.统一六国迁贵族6.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A.旨在禁止儒学的传播B.毁灭了六国的历史记录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7.下列各项能够佐证汉武帝雄才大略的是①实行“推恩令”②采取“与民休息”政策③派遣张骞通西域④设立五经博士,尊崇儒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8.13世纪时,我国有一部官修史书,分为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5卷,约500万字,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该史书的编写体例发端于A.《春秋》B.《战国策》C.《汉书》D.《史记》9.诸葛亮在平定南中的过程中,将部分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这些举措A.促进当地经济开发B.导致社会矛盾激化C.加快北方人口南迁D.造成土地过度开垦10.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员“南染吴越,北杂夷虏”。这可说明当时A.民族交融得到加强B.胡言夷语成为主流C.文化冲突空前加剧D.汉文化走向了衰落11.六朝时期,长江中游的民众改良了中原地区的“长辕犁”制成新的“短辕框犁”,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这说明,当地的开发A.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B.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C.取决于北方人口的不断南迁D.致使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12.隋朝统一后,在各地建立了许多义仓。其目的是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B.保障朝廷物资供应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D.备灾救灾稳定社会13.唐朝中后期,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藩镇名义上从属于中央,实际上导致“土地、民赋非天子有”。这一局面开始出现于A.平定突厥后B.安史之乱时C.黄巢起义后D.五代十国时14.由于门阀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上品与下品同社会等级制度结合得愈来愈紧密。上品的含义由单纯评定人才优劣的等级称谓蜕变为代表士族身份等级的标识。材料所述的选官制度为A.世卿世禄制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军功爵制15.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巩固完善中央集权制度C.有利于专制皇权的加强D.建立了科学的行政体系16.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鄘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李白C.杜甫D.白居易17.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边疆管理B.开凿了丝绸之路C.促进了中外交流D.扩大了唐朝疆域18.北宋建立后,武将中只有狄青当过枢密副使,这已是武将能做的最高官职了。像唐朝那样出将入相的事,在宋朝是不可想象的。这主要是因为北宋A.统治秩序非常稳定B.推行崇文抑武政策C.科举取士名额增多D.士人关心国家政事19.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A.加重人民的负担B.实现了富国强兵C.使北宋加速衰亡D.加强了社会管控20.北宋政权长期积贫积弱,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绍兴和议D.靖康之变21.《辽史》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賦、军马之事。”材料描述的是A.中书门下省B.南北面官制C.猛安谋克制D.“四等人制”22.金朝初期,凡猛安谋克户,平时从事“畋渔(捕鱼)射猎”,战时自带器甲,以猛安谋克为单位,编成军队,应征出战。这反映出猛安谋克的特点是A.南北分治B.等级森严C.兵民合一D.因俗而治23.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忽必烈为了加强国家的统治效能,对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之势。这体现了元朝A.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B.行政机构的设置十分混乱C.集权与分治的有机统一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局面24.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回回形成于A.秦朝B.元朝C.汉朝D.唐朝25.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这一现象可以用来佐证A.南方经济得到发展B.政治中心完成东迁C.北方社会动荡不安D.游牧民族势力扩张26.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13世纪的中国)文化和科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的信仰”。材料中“哲学的探讨”是指A.克己复礼B.阴阳五行C.程朱理学D.道教思想27.自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终因为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而被废除。下令废除且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的皇帝是A.汉高祖B.唐太宗C.宋太祖D.明太祖28.下图是15世纪前期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次远洋航行路线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这次远洋航行是A.郑和下西洋B.鉴真东渡C.张骞通西域D.玄奘西行29.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这几十年,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这反映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发B.农民起义爆发C.土地兼并严重D.皇室内部混乱30.冯尔康先生认为,雍正帝的政治才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比较了解下情,二是比较了解自己,三是建立在这种了解基础上改革政治的抱负”。雍正帝比较了解下情主要得益于A.内阁制B.奏折制C.军机处D.议政王31.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但其实这一时期清朝也初显了统治危机,表现在A.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B.倭寇危害严重C.白莲教起义屡屡发生D.八王之乱爆发32.明初设立了严格的服饰礼仪制度,以辨尊卑贵贱。可是到了明朝后期,织金妆花等王府、仕宦人家品服,商贾工农之家一概穿着。这反映了当时A.经济发展影响世俗生活B.社会成员等级界限消失C.反传统成为思想界主流D.封建礼法规范不复存在33.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务实学风,形成了一股积极进步的新思潮。这一思潮A.旨在推翻封建制度B.引发了社会的变革C.具有民主启蒙色彩D.摆脱了儒学的束缚34.《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向往天不收、地不管的生活,对头上的紧箍儿耿耿于怀,成佛后首先想的是把它打个粉碎。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是A.反对重农抑商B.追求个性自由C.反对民主政治D.追求男女平等35.《天工开物》不仅记录并总结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领域的生产实践经验及工艺技术成就,而且注意从现象中发现本质,在科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不少成就。它的作者是A.利玛窦B.徐光启C.宋应星D.徐弘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第36题14分,第37题16分,共30分。)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的广泛运用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发展。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政治格局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格局所代替,新贵族不满足于经济力量的增加,谋求更多的政治权力。私学的兴起以及文化典籍流落民间,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士作为一种新阶层的出现加速了这一进程。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诸子之学为其政治目标服务,谋求特定利益。这一时期,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周夷、戎、狄、蛮不断争战,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和而不同的文化趋同,这就为文化的多样性奠定了基础。-摘编自胡林涵《浅谈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机制》材料二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对外开放。随着国门的打开,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的文化、物产、科技、工艺等沿着这条大道不断地传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更远的欧洲。正如史籍所载:“伊吾之右,波斯以东,商旅相继,职贡不绝”。到了唐代,更进入到“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在长安,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通过海陆两途,中国的丝绸、瓷器、金银器、火药等物品及造纸、炼铜等技术,都相继传播到东亚、中亚、西亚及欧洲。其中“遣唐使”是将中国唐朝文化向外传播中的一支独特的队伍,他们除了完成官方的外交使命外,随团成员还有许多留学生、学问僧以及医生、工匠等,他们都带着任务来学习盛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以唐朝的政治制度和律令制度为样板,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出现了“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新气象。-摘编自武斌《汉唐:中华文化的魔力图》(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繁荣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世界的影响。(8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材料二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城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的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实物史料上的文字为甲骨文,而甲骨文最早出现于商朝时期,所以这一实物史料最有可能出土自商朝的遗址,即殷墟遗址,故选D项。2.C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在推选继承人时,坚持“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让嫡长子“置于特殊的地位”,即嫡系、嫡长子有继承王位的优先权,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礼乐制,排除A项;“已遭废弃”不合史实,周代的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占卜、祭祀、鬼神等信息,排除D项。3.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故选D项。A项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是儒家思想,排除。4.A根据材料“周文王行仁义而能统治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亡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世异则事选A项。“道法自然”是道家的主张,不是法家韩非子的主张,排除B项;“崇德尚贤”是儒家的主张,与法家韩非子主张变革的思想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C项;“和而不同”是儒家的思想主张,不属于治国策略,也与法家思想不一致,排除D项。5.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广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君主或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文字、货币及度量衡不属于地方政治方面,排除A、C两项;D项“迁贵族”不能体现君主与地方政治层面的联结,排除。6.C根据材料“焚书坑儒之后······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文化专制的表现,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不是材料主旨,均排除。7.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民休息”是汉初的治国政策,排除②,故选C项。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的历史,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故选D项。春秋是编年体史书,排除A项;《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排除B项;《汉书》是纪传体史书,但成书时间晚于《史记》,排除C项。9.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葛亮将居住在山地的各族人民“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有利于促进南中地区的经济开发,故选A项。诸葛亮的这一举措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排除B项;当时的南中地区指的是巴蜀之南,“北方人口南迁”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开垦程度,排除D项。10.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材料中“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大都出现了双语或多语现象,尤其汉族人“南染吴越,北杂夷虏'”,是当时民族交融时代特色的表现,故选A项。“胡言夷语成为主流”“汉文化走向了衰落”均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文化冲突”,排除C项。11.B材料体现的是长江中游民众通过改良耕地工具,使之更适合在丘陵山地翻耕,从而扩大了耕地面积。说明当地的开发得益于因地制宜的技术革新,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技术革新,未涉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排除A项;C项夸大了北民南迁的作用,故排除;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12.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仓是旧时各地汉族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是在隋开皇五年创立的,是一种由国家组织、以稳定统治秩序为目的的民间储备方式,故选D项。A、B、C三项均不是隋朝建立义仓的目的,均排除。13.B根据材料“从边地到中原出现诸多大小藩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这些藩镇管辖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有些藩镇独立性很强,故选B项。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平定了突厥,而藩镇割据出现于唐中后期,排除A项;唐末爆发黄巢起义,排除C项;五代十国,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14.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故选B项。其他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均排除。15.C材料反映出三省分割了相权,且事事需要皇帝定夺,这有利于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C项。材料并未强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建立科学的行政体系,排除A、D两项;三省六部制旨在加强皇权,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16.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安史之乱”和诗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可知,这位诗人是杜甫,故选C项。这首诗不是杜牧、李白或白居易的作品,排除A、B、D三项。17.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为中日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贡献。玄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为中印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因此鉴真和玄奘都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故选C项。18.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于唐末以来武将擅权的教训,北宋初期的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崇文抑武”政策,武官自此难以掌握政府各部门的最高权力,故选B项。统治秩序稳定与不重用武将的联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科举制度和士人对治国的关心,排除C、D两项。了百姓负担,故选A项。材料与富国强兵和社会管控无关,排除B、D两项;王安石变法暂缓了北宋的衰亡,排除C项。20.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导致了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故选D项。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排除A项;安史之乱是唐朝时期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B项;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排除C项。3030.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时期,推行奏折制度,皇帝通过奏折制度了解实情,了解官员,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内阁制设置于明朝,排除A项;雍正时期,设置军机处,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C项;议政王大臣制度在清朝初年就已经出现,排除D项。21.B根据材料“官分南北”“契丹”“汉人”可知,材料是对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故选B项。其他选项都不符合材料内容,均排除。22.C材料反映的是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这是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符合当时女真族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促进了女真政权的壮大,故选C项。其他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23.C根据材料“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的行省制,该制度体现了元朝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统一的特点,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行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元朝行政设置的混乱,排除B项;“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局面”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故选B项。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内容,均排除。知,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即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自北宋建立后,我国政治中心便已完成东迁,排除B项;游牧民族的扩张,导致北方社会动荡和北人南迁,间接推动了南方的发展,排除C、D两项。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即程朱理学,故选C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排除A项;“阴阳五行”形成于春秋时期,在两汉经学中逐渐得到发展,排除B项;道教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在汉朝和魏晋南北朝,排除D项。高权重,排除A项;唐太宗时的中枢机构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排除B项;宋太祖时的中枢机构是二府三司,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是正副宰相,排除C项。28.A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这次远洋航行是从中国的沿海地区出发,穿越印度洋,最远抵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航行应该是郑和下西洋,故选A项。鉴真东渡是抵达日本,与图示内容不符,排除B项;张骞通西域是在陆上,不是远洋航行,排除C项;玄奘西行是在唐朝,排除D项。29.C根据材料中的“王府庄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勋戚贵族庄田比明初增加4.7倍”可知,明朝中后期,藩王和勋贵进行了大规模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白云区】18-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班组长如何做好的安全管理工作(5篇材料)
- 11 种树郭橐驼传第2课时 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 刑法分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刑法保护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湘潭大学
- 修理厂安全生产月活动总结(35篇)
- 粮油长期供货合同模板
- 放牛合同到秋简单
- 合同收款审计方案
- 隶书-课件教学课件
- 《哲学复习课件》课件
- 毕业设计(论文)-青皮核桃去皮机结构设计
-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申请表格
- 《多项式》教学设计
- 调试记录【可编辑范本】
- 根本死亡原因判定课件
- 中国古钱币课件
-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2022年七年级数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中职《金属加工与实训-基础常识与技能训练》 第4章 金属热加工基础(上) 云天课件
- 班级管理案例范文(精选6篇)
- DB11T 695-2017 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 DB51∕T 5012-2013 四川省白蚁防治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