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资源普查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900字】_第1页
【中药资源普查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900字】_第2页
【中药资源普查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900字】_第3页
【中药资源普查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900字】_第4页
【中药资源普查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4900字】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药资源普查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中药资源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从历史上流传至今,始终致力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不断发展与进步。因此通过中药资源普查为促进中药资源发展提供了稳定保障。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药资源普查研究进展1.1中药资源起源时期中药资源的实践活动很早便已经开始,原始时代祖先采集药物时便已经了解相关植物药。进入氏族公社时期,弓箭、狩猎与捕鱼等行为使人们积累了解了关于动物药,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矿产和冶金,由此发现了矿物药。汉代以前,中药资源便有了文字的记载。春秋期间,药物增扩到100多样。战国期间,在《山海经》中收载所达药物数目就已有124种,其中包含药性、功效、用途等。又到了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记载达到242种。秦汉期间,组织医学家汇集共同整理汇集,共收载药365种,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主要记录药物的道地性。1.2唐朝中药资源普查与《新修本草》的编撰根据历史记载,在唐代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普查。唐朝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快速。但后来因社稷分裂,南北方交流受阻,药品的流通也开始出现混乱的局面。随着代用品的涌现,唐朝政府组织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普查,所涉及范围也很广[1]。据历史资料表明,药物考察的地域收载于文籍有13道133州之多,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中药资源普查,具有重要意义[2]。这时也就是《新修本草》的编撰时期。唐朝在进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之前,社会上采用的中药专书是陶弘景编撰的《本草经集注》,由于各国之间开始沟通频繁,在书籍传播过程中被人们效仿,出现用药混淆等情况。唐代显庆二年,医药学家苏敬向朝廷申请编撰一本药物学专书,这也便是《新修本草》的由来。《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是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也是以政府名义编撰的药典。作者苏敬。在编撰时,获助于全中国的力量,朝廷要求征募各地中草药的标本,并按照标本描画药图,编写图经。分为正文、图、图经三部分。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正文二十卷,目录一卷,图经二十五卷,图七卷,目录一卷。本书是在《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基础上增添新药品种,涉及类型共可分为九类。共收药850种。其中考据过去本草经卷所记录有错处的药物400余种。70年后陈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两者共计唐朝开拓利用中药资源已至1500余种。张新悦等人提到其药品种类同时也含有新加药物、外来药物和岭南药物等[3]。在新增药物中,有许多药物具药食同源之功效,如芹菜,具有提神健脑,润肺止咳的功效;又如山楂,是心脑血管的保护剂。沿用至今还有萝卜、茴香、香蕉、桑葚等;外来药物比如乳香、没药、胡黄连等,在谭晓蕾,彭勇整理研究共收录96种外来药物[4];岭南药物与“广药”产地基本一致,刘小斌等总结了有关岭南药物共记载了47种,包含药性、功效和对药物品种的区分[5]。此书体现了唐代药物调查的成绩。除《新修本草》之外,借助此次普查还编写了《新修本草附图》、《新修本草图经》。《新修本草》的出现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但是因为当时科技水平的有限所以不能将所有的药材都包含其中。同时关于《新修本草》是不是有过二次编撰与修改,在尚志钧的记载中予以否认,此番论证是根据《新唐书·艺文志》的记载中得出[6]。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首次大规模中药资源普查以及《新修本草》的编撰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颁布后也成为中国和日本等国医生的必修课本。这些都是唐代本草学的成就,创造药学著作历史成绩。1.3宋朝中药资源普查与《本草图经》的编撰宋代对医药事业非常重视,《新修本草》问世之后,唐玄宗不断对其补疑难,解疑难。嘉祐五年完稿时所达到的蕴含药量已有1082种。但在这期间,发现文字不能将药物准确表达,因此北宋时期便开始了又一次药物资源调查。著有官方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和《本草图经》。《本草图经》完整有20卷,目录1卷,涵盖了全国150多个州郡所产药物和外来药物780种,并在其中635种药名下绘制药图933幅[7];且详细记载了药材的来源产地和药用部位等,在金久宁另一篇发表的文章中对《本草图经》的中药材产地进行了考证[8]。在《本草图经》中还记录很多主要的化学物质,记叙了物质的制备。对历史、自然、经济等方面也有记述。不仅如此,书中对动物、植物标本的描绘,都在关联科目中占据前沿。《本草图经》中的内容详细体现了那时药物的形状。彭华胜等认为,《本草图经》展现了每种药的性状特征[9]。该书先编辑图片后引用文字,参考文献有200多种[10]。举全国之力,并继承借鉴前人的经验集大成完成了这一本著作。在这部《本草图经》中,医学家苏颂引用的多是对民间来说是便、廉、验的药方,且为简便易得的[11]。由此可见,医学家苏颂在编撰这本著作时,始终是以济世救民为出发点。在这本著作中有很多启示沿用至今,如苏颂发现在饮食和体质之间的禁忌对现代人保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2]。《本草图经》是唐宋时期进行两次中药资源普查的巨大成果,使之后进行资源普查工作获得一手资料。宫晓燕等指出此书有着“存疑不妄改,从今不迷古,疑误当改正”的编纂特点,体现了苏颂实事求是,理性辨误的特点[13]。综上闫琪所述《本草图经》辨析真伪优劣、扩大完善药源、提供临床以经验,为祖国发展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1.4李时珍《本草纲目》对中药资源普查发展的影响在明代,人人熟知的《证类本草》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李时珍,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通过实地考察27年,《本草纲目》问世。李时珍,自1565年起便去往各地采集药品标本和记录处方。查阅了历史上各类医学书籍,终于完成了192万字的《本草纲目》并被后人尊称为“药圣”。李时珍对于中药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15]。观察和试验是基本方法,李时珍无论是在药物的气味,还是主治等都尽可能涉及每个方面。在全面总结药物的同时也会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在专业方面,李时珍创立了纲目体系;制定了本草规范;完善了药物品种;分析了本草疑误。所编撰的《本草纲目》共有52卷,约200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附带图片1100多幅,附带处方11000余首。这一时代,栽培药物已达到200余种。与此同时,《本草纲目》还归纳了一些药物的应用,例如延胡索可镇痛。这部医药巨著系统归纳了国家明代药物学的伟大成绩,把明朝所达到的医药水准提高到一个全新的层次,已被译成多种语言文字的表达,西方称此书为“东方医学巨著”,李时珍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为中药资源普查提供了资料。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药资源普查研究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进行了四次大规模全国范围内的普查,第四次尚在进行之中。2.1前三次中药资源普查研究进展在尹春梅、王良信发表的文章中记载,由卫生部组织历经两年从1958-1960年,由肖培根教授带领38位年轻人开展国家主要药用植物的调查。[16]。5万多标本数目,常用中药材500多种。全面涵盖了关于中药的组成成分、炮制方法、药效等内容的归纳整理。同时也编撰一些地方性中药志、中药材手册等资料,完成了200万字的4卷《中药志》编撰出书。也是首部学术著作。第二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是中草药活动。时间节点是从1969-1973年。本次普查除了需要摸清家底,也开始开发利用药物资源。在此次活动种,群众可主动参与,由此多了很多赤脚医生。同时在这次活动的重要成果就是编写了很多的《中草药手册》。这次活动之后,各省市都有它的出版。这本手册的实用性强、真实可靠,涉及范围也非常广泛。但是这次活动也存在着不足,为了不断收集药源,不论药材成熟与否就大量采集,致使药材被大量破坏。学者还发表了一些文章呼吁药材的保护,阻止乱砍滥伐的现象发生。前两次采取部分区域调查,为开展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积攒资料。第三次在1983年,也是涉及区域最广泛的一次。由中国药材公司牵头完成,各地约4万人左右参与。这次普查使中药资源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系统的分析。据调查结果显示:国家药物资源种类达到12772种,其中植物11118种,动物1574种,矿物80种。经过普查,大致涉及国家30个省份、市、自治区及分属市、县药物品种,划分六大行政区分别为西南区、中南区、华东区、西北区、东北区、华北区。西南中南含有药物品种较多,东北华北较少。由于各省、区在考察中选取品种数目的差别,以致于有些省份在统计品种上出现减少趋势,如黑龙江省、海南等省,均待进一步补充。同时,根据第三次普查结果,中药除了防病治病,还与现代科学技术相配合,以保健为主的健康产业新局面已形成。2.2第四次全国性中药资源普查概述《人民日报》记载第三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距第四次间隔三十年之久,中药资源数目、地域特点、质量等有了很大的变革[17]。据《报告》阐述,起始于2011年,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已涵盖我国31个省(区、市)的942个县[18]。我国所包含的野生药物品种种类将近1.4万种,另外还有500多栽培植物、1600余市场药材品种。因考虑到中药材的质量保护,普查工作还计划开展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建设。据了解目前成立了28个基地,总种植药物面积超6万亩,并对种子种苗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培育繁殖。不仅如此,通过收集古书文献和口头资料,整理中医药传统常识1万余条。国家中药资源普查为我国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未来方向,且在我国维持生态环境,改进生态环境等方面具备首要地位;为国家完善和构建我国传统药物知识信息体系奠基了扎实的底子[19]。小结与展望新中国成立前后所进行的中药资源普查为中药资源未来打好了扎实的根基。新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北斗技术进行动态监测从而实现实时监测资源[20];3S技术可以区分有害药材品种[21];手机版定位可以预知样地信息等,说明了中药资源已然在世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国家的建设上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22]。中医药的对外沟通与合作逐渐增加,国际影响也在持续扩散,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出发,确定地域和气候条件,忌一哄而上,不考虑中药资源的优劣性。孙菲菲等强调对于中药资源的发展要注重创新和继承、方案的明确以及技术的完善[23]。从历史迈向未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上的不断投入和中药知识的不断普及,其最终的目标是为人民的健康服务。参考文献[1]傅维康.世界药学史上之创举──唐代药物大普查和《新修本草》[J].医古文知识,2000(04):28-29.[2]金久宁.唐宋时期的中药资源调查与官修本草[J].中国现代中药,2014,16(11):937-941.[3]张新悦,王莹.《新修本草》的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中药,2019,21(03):399-403+408.[4]谭晓蕾,彭勇.《本草纲目》收录外来药物的整理研究[J].中药材,2014,37(11):2099-2102.[5]陈虹,刘小斌.《新修本草》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整理[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06):578-580.[6]尚志钧.《新修本草》辑复本:第2版[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7]赵典,沈贤娟,黄泽豪.从苏颂自序看《本草图经》写作特点及学术思想[J].河南中医,2020,40(09):1336-1339.[8]金久宁.宋《本草图经》草木部所述植物药主要产地及集散地考略[J].北方药学,2009,6(3):25-28.[9]彭华胜,王德群,郝近大,等.宋代《本草图经》的药材质量优劣评价观[C].合肥:第十八届全国药学史暨本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159-164[10]尚志钧.《本草图经》特点及其评价[J].中药材,1990(10):46-48.[11]蔡景峰.论苏颂的医学思想和方法的特点[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04):358-366.[12]胡亚男,赵树明,李萍,等.《本草图经》果部药物研究特色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2):1691-1692[13]夏洪生,宫晓燕.《本草图经》与《伤寒论》药物比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1991,7(3):38-39.[14]闫琪.从《本草图经》看苏颂对祖国药物学的贡献[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97,20(1):18-19.[15]赵坤.李时珍与《本草纲目》[D].云南师范大学,2007.[16]尹春梅,王良信.中药资源调查的历史及展望[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0,25(04):272-276.[17].我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J].医药工程设计,2011,32(06):3.[18]黄璐琦.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A].中国药学会、烟台市人民政府.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中国药学会、烟台市人民政府:中国药学会,2011:40.[19]陈小宝.浅议普查中药资源[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