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的说课稿_第1页
登高的说课稿_第2页
登高的说课稿_第3页
登高的说课稿_第4页
登高的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登高的说课稿登高的说课稿1《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一)用对联导入。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二)研读课文。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其答案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此问题设计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三读,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4、四读,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诗中有景有情,学生在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5、五读,感悟朗读,品悟音乐美。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诵读是涵咏陶冶情操的最佳途径。我将其分三步完成:先自由诵读,用心感悟,借声传情;再配乐朗诵,在悲凉的背景音乐中个别诵读,互相点评,互相欣赏;最后,播放名家范读。登高的说课稿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教学目标:1、直观把握杜甫七言律诗的形式美;2、品味诗歌意象的情感内涵;3、感受杜甫的诗圣情怀。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古代诗人中谁被誉为“诗圣”?——杜甫。哪位诗人被梁启超先生称为“情圣”?——杜甫。这并不是说杜甫在谈情说爱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说杜甫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ppt展示:“杜工部被后人上他徽号叫做‘诗圣’。诗怎么样才算‘圣’,标准很难确定,我们也不必轻轻附和。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极熟练,能鞭辟到最深处,能将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样子,能象电气一般,一振一荡的打到别人的心弦上,中国文学界写情圣手,没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圣。”——梁启超《情圣杜甫》)。“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登高》一向被认为是杜甫写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诗。向来“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明代的胡应麟认为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们今天就通过《登高》这首最好的杜诗来看看杜甫是如何当得上“诗圣”、“情圣”的徽号的。二、整体感知。听名家朗诵。全班齐读(指导朗读,语速要慢,读出那种苍凉悠远的情韵)。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时所写,此时家国破碎,身世飘零,但杜甫是一个用生命来作诗的人,他对自己写诗的要求非常严格,晚年尤其如此,“晚节渐于诗律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直至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太符合了。不仅颔联、颈联对仗,整首诗都对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联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不仅上下句对得极其严格工整,还有当句对,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对偶,像“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且从写景来看,一写天,一写地,这也是一种“对”,像这样的诗就是把对仗这种功能发挥到了极致。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板滞之感,非常地流畅自然,不见刻意为之的痕迹。从写诗的技巧上来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称得上是“诗圣”,写诗的圣手。引申: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从总体的结构上看,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它的意象营造。二、品味意象。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寓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找出意象:风、天、猿、渚、沙、鸟。哪个字是关键?——“哀”,猿啸声给人的感觉总是凄厉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但是不是一味地悲凉呢?不是。这两句一句写天,一句写地,推开一个异常广阔的视域。由于境界开阔,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浓郁的萧瑟悲凉变成一种悲壮,这说明杜甫写景是大手笔,给人一种很强的力度感,很刚劲,这也是诗圣本色。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象:落木、长江。“落木”给人一种生命凋零的感觉,杜甫在写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颓。“萧萧”、“滚滚”一写声响,一写动态,使人如闻风吹木叶的窸窣之声,如见长江的波涛翻滚之状。它们与“无边”、“不尽”两个拓展时空的词语搭配,创构出一个宏大、苍凉、悲壮、指向无限的'意境。结合首联和颔联来看,首联14字中包含6种意象,意象密集,节奏急峭,而随之而来的颔联却只有落木、长江两个意象,这一密一疏,既显示了句法的变化,又为第三联的抒情做好了准备。这里我要讲一讲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以及宇宙意识在诗歌中的表现。“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就是整个空间,“宙”就是整个时间,“宇宙”就是整个时空及其包含的一切。我要引入“时空对”这个概念。顾名思义,时空对就是时间与空间相对组成一联。杜甫惯用时间与空间来组织对仗,《登高》表现得最为明显。颔联上句写无边落木,是写空间的,下句写不尽长江,看似也是写空间,实际上这句诗中包含的是时间意识、历史意识,因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时间的象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把有限的个人放到无尽的时空中,写出了人面对“无限”时所产生的苍茫感受,凸显了渺小的个人在宇宙中的处境,此真可与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其他举例: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难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达他的宇宙意识。这样的宇宙意识使杜诗整体上境界广阔,内涵深远。三、体悟情感。一二联是寓情于景,三四两联则是直抒胸臆。当然,这种直抒胸臆也是在前两联营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发的深沉复杂之情。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一联是明显的“时空对”,上句以“万里”显空阔,写流落天涯之远,下句用“百年”尽一生,写暮年身体多病。“万里”、“百年”都是写自己面对“无限”的无奈与痛楚,饱含身世之悲与家国之思。万里——远离京城,眷念朝廷;常作客——漂泊无定;百年多病——年老体衰多病;独登台——羁旅孤独。此联还隐含着两个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马相如。一联14字包含如此丰富的情感内涵,沉郁而深广,确是写情圣手,梁启超没有夸张。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进一步感叹世事艰难,为国事忧心过计,同时慨叹自己的贫病不得志,甚至连借酒浇愁也不能够,更增一层愁苦、无奈与悲凉。大家由这联诗再回过头去看看蒋兆和先生画的那张杜甫像,静静地体会体会杜甫的胸襟和情感。四、总结。读懂一首诗是不容易的,走进一个诗人的内心尤其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的内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过来讲,只要你理解了他,走进了他,他就会开阔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这就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诗歌、领会诗圣情怀的道理。古人讲: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体到《登高》这首诗:高——时空相对、胸怀宇宙。大——取象宏伟、境界空阔。深——感受丰富、情感深沉。写出《登高》这样登峰造极的诗歌的诗人,我当然要尊称他为“诗圣”、“情圣”。登高的说课稿3《登高》这首诗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唐诗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诗。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重要作品;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则是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也就是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下面我将从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想进行说明。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生也将采用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开展学习活动。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的要求,我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的教学过程我将设计为如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重阳节,本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与亲人一同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半生怀才不遇,晚年穷愁潦倒,孤独在外漂泊,已然走到了他生命的秋天。而让他时刻不忘的国家此时也是战乱频仍。重阳佳节独自登上高楼,面对万里江天,面对一片衰败,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共同去领略诗圣的才情,触摸其慷慨的灵魂。(二)整体感悟,把握诗歌。在整体感悟环节,将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首先我会配乐范读诗歌,通过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给他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学生听读后自由朗读并结合注释体味,就能对《登高》一诗的悲哀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整体认知,并在诵读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感,体味诗歌的音韵美。(三)研读写景的诗句,品味深邃的意境。《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应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此问题设计承接上环节顺势而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时,阅读经验、知识积淀有限,大多数学生只能理解到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而理解到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这个层面则存在困难。因此,我先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自然之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人悲国家、社会之秋的情怀。具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我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的两个问题:首联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广阔深远的图景,请你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登高秋景图。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以上的两个问题设计解决诗歌是怎样写景的问题。学生通过联系和想象,把枯燥的文字还原成立体可感的画面,领略诗中天地萧飒悲凉、凄清的景像,品味其深邃悠远的境界,从而把握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登高望远时内心的无尽的悲凉,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四)研读抒情的诗句品味深沉的感情。此时可结合多媒体展现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二年,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台赋诗,想岁将百年,生命将尽,而命途多舛,壮志难酬,而对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而言,政治前途如此暗淡,无异于要了诗人的性命,今诗人头发花白,命将尽而事业无成,不由悲从中来,悲叹个人生活的困顿同时,更加悲叹政治生命的困顿,实为悲叹个人人生之秋。此教学环节意在让学生对诗歌有更深入的体会和深切的感悟,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此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抓住尾联中的“艰难”一次并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讨论、分析。艰难在这里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初中时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艰难,更写出了诗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推己及人的伟大胸怀。由此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悲秋”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风雨飘摇,破败不堪,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年老多病,大自然的秋风萧飒,即个人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文本的表层罢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平等主体参与讨论,最后只进行简要的梳理。(五)课堂小结。在最后,我将对本课进行总结:“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自然秋景的悲伤,有对自身命运的嗟叹,更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读这首诗,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明代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确实如此。”(六)作业设计:要求学生课下研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并以小课题的形式写出一篇关于杜甫专题的研究小论文。布置这项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二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的成果,培养学生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登高的说课稿4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二)知人论世。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六)拓展延伸。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七)课堂小结。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八)、作业。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颔联:落木。长江。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登高的说课稿5一、说教材。《登高》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目标是鉴赏唐代诗歌。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李白的古体诗和杜甫的两首诗歌。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诗歌鉴赏的方法,本节课结合以上三首诗歌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赏析.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准确、全面地把握诗歌的内涵,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根据大纲要求和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赏析情景交融艺术特点。2、过程与方法: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说教法。这课的教学,主要采取如下方法:1、以读代讲。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去读,调动学生读的兴趣。在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在读中品评语言。2点拨议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讨论,平等对话,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3、规律总结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规律总结,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三、说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学生特点分析:我校普通班的学生特点,聪明,不好学;积极,不主动;想学,习惯不好。因此学习中需要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2、渗透式指导法:在教学中将鉴赏诗歌的规律方法不断的提出,使学生在自觉中掌握学习方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四、说教学过程。这节课我是按“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背诵、默写)—练习归纳总结—作业”进行教学的。1、导入新课: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巧用导语,有助于将学生注意力拉回课堂,为此我设计这样的方法导入“秋天是个神秘的季节,仿佛一个遗世独立的清丽女子,像一本耐人寻味的书,不管什么时候读,都会别有情味。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伤别,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那么杜甫笔下的《登高》又是怎样一番情致呢?让我们进入作品尽情品味吧。”2.新课传授。结合鉴赏诗歌的五个步骤,我的设计如下:。第一步:知人论世。第二步:读诗歌浅层意:。1.教师范背诗歌.此设计意在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背诵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让学生对《登高》一诗的情感基调有个感性的认知。2.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此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进行诵读指导,让学生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节拍、韵脚,体味本诗音韵低沉的特点。3.学生自由朗读后结合注释默读。此教学设计本着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宗旨,目的是让学生思考,领悟诗歌的大意。此环节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中的掌握吟诵的方法,将学生带入一种低沉悲哀的情境中。第三步:把握意象,品味意境。1.自读全诗之后,根据注释,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分析诗歌的浅层意思。2.从第一层出发,设计如下的三个问题。(1.)这四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2)这八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诗人分别用哪些词语来描绘它们?(3)这四句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传达出诗人当时怎样的感情?意思却十分丰富,含有八层意思,大家能不能找出来?以上的问题设计从两个层面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教学是逐步深入的过程,鉴赏文本应把握文本背后的思想内核,情感内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四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此问题所涉及的层面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了解杜甫的.经历和诗作风格,因此在讨论和总结起来并不难。第五步:鉴赏本首诗歌的艺术特点。这点采用规律总结的教法,请学生自我总结.3当堂成诵。在完成探讨景、境、情关系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此设计有利于实现教学大纲中要加强学生的积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一教学目的。4达标测试:此环节的设计是为高考名句名篇默写题型服务的。体现了教学中讲练测相结合的方式。本题目设计再次巩固了本课的重难点。6课堂小结:请学生自我总结,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同时再次总结关于诗歌鉴赏的答题规律,体会情景交融艺术特点。最后由教师进行全面总结。7关于作业。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把《登高》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此作业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又巩固了学生对本首诗歌的理解.五、说板书设计。板书就是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本课重难点、即景情境的关系,清晰明了。六、说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既是对话就不能训话,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去朗读、去感悟、去探究、去积累、去运用,一堂好的语文课应充分体现这十六个字: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读读写写。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登高的说课稿6《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二、学情分析。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三、教学目标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知识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写作背景,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四、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五、教法、学法分析。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六、教学过程分析。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二)知人论世。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六)拓展延伸。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七)课堂小结。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八)、作业。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七、板书设计分析。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颔联:落木。长江。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八、教学反思分析。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敬请批评指正!登高的说课稿7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本课釆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釆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釆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谢谢大家!登高的说课稿8《登高》这首诗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第三单元“笔落惊风雨之诗从肺腑出”。全诗通过诗人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一单元侧重要求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鉴赏时,要注意知人论世;同时要注意在朗读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唐诗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意义非凡。这一阶段的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感受过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而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说出诗歌的极致魅力,尤其是杜甫诗歌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但学生的能力主要还是停留在初读和泛读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在形成之中,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诗歌创作的影响。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过程与方法。1、通过知人论世法和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2、诵读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诗歌鉴赏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据此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景、境、情的关系。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诗歌中意象包含的情感。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体会诗歌的悲凉气氛和诗人的深广的忧思。根据新课标和大纲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悲秋的同时,体现出的忧国忧民之情,这也是本诗的关键。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深沉的痛苦以及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打算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朗读学习法会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在研读部分,我还会采用提问法、点拨法以及小组合作讨论法,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法上:根据本篇文章的特点和高一学生的学情,本着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宗旨,我采取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我认为,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是上好一门课的前提和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则是最关键的一环,为了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我的教学过程。【环节一、传承文化,导入新课】。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方式,询问学生关于重阳节的认知,让学生联系自己之前的`诗歌积累,谈谈感受,进而引出课题——《登高》。我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大家知道重阳节吗?学过哪些有关重阳节的诗?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阳,又叫“重九”。由于“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常在此日进行祭祖和敬老活动,所以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与三月初三“踏春”相对应,重阳还被称“踏秋”,这一天全家都要一起登高“避灾”以求长寿,还会插茱萸、喝酒赏菊,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小学时我们学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环节二、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杜甫人生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所谓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沉而不浮,郁而不薄”《白雨斋词话》所谓顿挫,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义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表现为纡徐斗健,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见相融。语言刚健遒劲,音调铿锵有力,章法曲折变化。【背景介绍】。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飘零,写这首诗时已是漂泊的第八个年头,正流寓夔州,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秋天,这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趁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社会动乱让诗人“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最后耳聋齿落)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环节三、纠正字词,吟诵课文】。我会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自由的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同时边读边解决字词和主要内容这两个问题。读毕,我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字词方面,我会对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字词进行重点强调。如:啸、鬓等。【指导诵读】。1、老师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2、师再朗诵,学生跟读.3、指导诵读。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板书诵读要领)。(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为了更好地诵读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作者,然后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孟子曾经说过:“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环节四、赏析诗歌,体会情感】。《登高》是一首七言律诗,共有八句,这八个诗句,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是写景,后四句是抒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采用教师点拨、合作谈论的教学方法。我会给学生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找一找诗人为何而“悲”?我将在学生讨论结果即诗歌的颈联和尾联的基础上继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这两联。内容一: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我会让学生首先在了解“万里”和“百年”这两一词语意思的基础上明确本句诗的含义: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并通过朗读法让学生体会诗人常年漂泊在外的悲苦心情。内容二: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里我会引导学生着重赏析“艰难”“苦”“新停”三个词,重点赏析“艰难”二字,引导学生在分析出“艰难”在指个人艰难的基础上还有国家艰难。从而让学生体会诗人在国事衰微、个人潦倒的生活际遇中任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进而引申至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熏陶。这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揭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内容三: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我会首先让学生明确“落木萧萧”和“不尽长江”属于作者表达的意象。针对“落木萧萧”“不尽长江”两个意象,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歌留下的空白,同时主要是让学生领悟诗人在面对落叶飘零,大江东去时的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内容四: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环节五、分析手法,总结技巧】。清代著名诗人、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品味这话的含意,不外两点:一是一切写景状物的文字都是作者表情寄意的载体,二是一切景物又必然引起作者情感波动,进而付诸文字,形成景语。景与情,情与景,二者相因相成,不可分离。这首诗最大的写作特点便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环节六、比较阅读,提升思维】。1、《望岳》和《登高》横向比较,理解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内容与情感。2、《沁园春长沙》和《登高》纵向比较,理解时代对作者的影响。七、说板书设计。以简笔画加文字的形式,让学生们体会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提升审美能力,加深对诗歌的理解。登高的说课稿9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八个方面进行说课。《登高》选自劳动教育出版社全国中等职业技术通用教材版语文第七单元《古代诗词五首》中的第三首。在缤纷灿烂的唐代诗苑,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花王之一。《登高》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犹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它被誉为“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充分体现了杜甫的人生情怀和律诗风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初中起点的模具、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敢于表达,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学习兴趣不高、探究能力不强、审美意识欠缺。2、能力目标: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培养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念。教学重点:把握诗歌中景、境、情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悲秋的真正含义,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语言与情感的巧妙结合。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诗要反复地读”,只有通过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所以我将采取诵读法,通过多种方式的反复吟诵,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使其进入诗歌的情境。在本诗的鉴赏中,由于学生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我将运用讲析法和点拨法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所以我还将使用讨论法使学生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学生将采用诵读品味法、自主探索法、小组合作法开展学习活动。课前准备。课前准备分为自读课文,信息整合,分组合作,推选代表四步骤。首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班级qq群进行课前预习,然后让学生运用手机、图书馆资料查找跟杜甫相关的知识信息,接着以寝室为单位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最后每个寝室推选一位学生代表作为课堂发言人。(设计理念:旨在运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播放背景音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独自登高的场景,学生以情景剧的形式表演诗人登高,引领学生较快地走进文本。(二)、知人论世。本环节由学生结合课前预习任务自主完成,设计一个问题: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杜甫。回味杜甫漂泊的人生经历和他忠君爱国、心系天下的情怀,引入本诗写作背景。(设计理念:为下文的诗歌鉴赏奠定基础。)。(三)、沉浸文本、整体感悟。在整体感悟环节,以学生自主品读为主。我会紧扣朗诵,发挥诵读传情达意,移情会意的作用。首先我会配音听读诗歌,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萧瑟的水墨动画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并了解杜甫律诗抑扬顿挫的形式美。再次角色饰演、移情诵读,师生点评,体会情感,要求学生找出诗歌的诗眼。(设计理念:通过多种方式的吟诵让学生体会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四)、分析意象、品味意境。(设计理念:旨在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意象—意境—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理解诗人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教学重点。)。(五)、合作交流,探讨情感。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命将尽而事业无成。在重阳佳节这天,诗人独自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悲叹景色之秋,悲叹个人命运之秋时,更加悲叹国家之秋。.这一过程,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领悟诗人悲壮而不伤感,愁苦而不消沉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大多数学生只能领悟诗人从悲自然之秋到悲人生之秋的过程,教师把握教学难点,围绕课堂的核心问题追问“诗人为何而悲”,结合诗人创作背景,以“艰难苦恨”的理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从小我到大我的飞跃,由悲人生之秋到悲国家之秋的提升。(设计理念:通过思考、合作、点拨、体悟这一逐层深化的.过程,完成感性体验和理性思考,达到审美体验的高度。)。(六)、拓展延伸。秋天是中国古代诗人经常吟咏的意象,想一想我国古代诗歌中有关秋天诗句的描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设计理念:体会不同诗人对待秋的不同情感,强化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诗风的理解。)。(七)、课堂小结。回顾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学生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八)、作业。找出《登高》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述,字数不少于100字。写景:首联:风、天、猿(悲自然之秋)。渚、沙、鸟。颔联:落木。长江。抒情:颈联:万里、多病、独登台(悲人生之秋)。尾联:艰难苦恨、潦倒新亭(悲国家之秋)。(设计理念:主要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感情发展。)。在本堂课授课结束后,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1、引领学生用多种方式品读文章,让学生沉浸文本,获得情感体验。2、通过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由于学生基础不一,个别学生没能深刻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登高的说课稿10师:《鹅》是神童的诗,据说骆宾王当时只有8岁,就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很牛。《春眠》就是孟浩然的,这位老兄晚上听听风雨,早上看看落花,很惬意,至于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历来有误解(老师解释“床“的意思,井栏)。生:诗圣。师:为何杜甫叫诗圣,而不叫诗仙?生;诗仙是李白,师:哦,诗仙被李白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佛呢。生:诗佛被王维抢去了。师:为何不叫诗鬼呢。生:诗鬼被李贺抢去了。师:为何只叫诗圣呢?看来诗圣没人要。称为圣人的只有孔子,还有猴子。生:齐天大圣孙悟空。师:诗圣是说诗歌写的呱呱叫,超凡入圣,作品好,还有。生:人品好,诗人中的圣人。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生:就是爬山游览。生:思念亲人和朋友。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师:这是王维登高思亲。重阳节也叫。生:老人节。师:所以登高。生:老人希望长寿,为自己祝福。师:写这首诗时,杜甫经历了生活的沧伤,没有信用卡也没有家,没有24小时热水的家,岁月留给他是更深的伤痛,他生活的幸福指数极低。不幸出诗人,(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师:这首诗就是登高所见和登高所感,哪几句是所见,哪几句是所感。(生回答)。师:老师说了,登高是在秋季,能在登高和秋之间填一个词吗?生:悲、叹。生:伤、哀。师:反正不可能是颂、赞这类很阳光的词。生:很急的风,并且很冷,只有在高处能有这样的体验,登得越高风越大。生:天很高,在秋季,天高气爽,写出了秋季的特点,在高处更写出天之高远。师:唐代陈子昂不是也登高吗,也写了一首很牛的诗。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在高远的地方,衬托个人的弱小和渺小。生:猿猴的叫声凄凉,只有在高处,再加上风吹过来,会听得更加清晰,还是写登高。生:很高兴的声音。师:你说这些猴子当时在谈恋爱。生:当时李白是很愉悦的心态,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里的猿声是自然高兴的,清亮的。但杜甫的这里的猿声是悲哀的,生:因为诗人的心中有悲伤的情感,所以听猿猴的叫声作者也是悲伤的,把自己的情感移到了猿的叫声。生:还写了站在高处,才能看清水中小洲的清澈和沙地的雪白,用冷色调的词语更写出了环境的凄清和空旷。生:还出现了一只鸟?师:这是怎样的一只鸟?生:是盘旋飞翔的鸟,师:在杜甫的眼中,这只鸟怎么会用飞回这个词?生:找不到家的鸟,是无家可归的鸟,可能风太急了,这只鸟无法落下来,只能盘旋。师:这似乎已经不是一只鸟,而是。生:杜甫自己生活的写照,他就是只孤单离群的鸟。师:杜甫是一只孤单的老鸟,在另外一首诗中,杜甫也把自己比作一只鸟,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把身世飘零,灵魂愁苦的自己比作不天地间的一只沙鸥,高天大地,是如此苍茫辽阔,一只沙鸥又是如此的微弱渺小,两相比照,诗人那种孤独落寞,漂泊无依的哀痛显而易见。师:第一联就是登高悲季节之秋。第二联还是跟深秋有关,说说相关句子和景物。生:写了登高见到的壮阔的场面,深秋季节,落叶飘零,无边写出落叶多,乱,满眼都是。生:萧萧下是叶子下落的声音,有种凄凉伤感的'味道。生:落叶归根,回到故乡。而杜甫却只能漂泊,很无奈。生:落叶飘零,是衰败的迹象,杜甫自己就是衰败的落叶,生命的枯萎。生: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长江浩瀚的气势,震天的声响。给人很强的震撼和力度。师:老师有个疑问,前面说渚清沙白是说水很浅,这里怎么会出现江水滚滚来,按照常理,秋天是枯水期,长江滚滚来好像不太现实?你们怎么解释(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很有探究性)。生:杜甫看到秋天的江水可能跟现在不一样。生:不一定是当时所见,诗人由眼前的浅浅的江水,想到了汹涌气势的长江,是一种虚写,是他的想象。生:当时杜甫的情绪比较激动,头脑中出现了想象的画面也是可能的,反正只要有气势就行。师:这样是有道理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有可能从眼前的一枝一叶想到无边落叶,诗人的描写不一定要写实,有时可以夸张和虚写。关于这一点,古人也有相关的论述。(出示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师:出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大家怎么看?(学生讨论)。师: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而命曰《江南春》……”师:这里确实有诗人的想象,毛泽东写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是想象,不能当真。我们要理解诗人,尤其是伟大的诗人。师:这一联萧萧落木和滚滚江水叠加在一起,给人的印象是?生:人生的短暂、渺小跟时空的永恒空旷做对比,突出时光飞逝的伤痛。生:对比写出生命的脆弱,更添悲秋情怀。师:前两联主要是登高悲叹季节之秋,隐藏了自己漂泊生活的体验。生:悲秋。师:只有一悲,还差七悲,差多了!(出示即“万里,地之远也;秋,()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也;百年,齿暮也;多病,()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也”。学生自己填写交流,这环节是这节课很好的设计)(学生自由填写,相互交流)。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离家远,不能回去,悲秋,季节冷,古人有悲秋的情怀。生:作客,命运惨,常作客指的时间长。生:百年,年龄大,年老。多病,身体差,登台,行动难,独,无所依。师:悲远,悲秋、悲凉、悲离,悲老;悲身,悲孤,悲怨。所有与悲有关的词语我老杜都遇到了。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生:时事艰难,国家动荡,忧国忧民,生:自己苦,国家更苦,一切都是苦,生:诗人恨自己年老体弱,满头白发,不能为国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无能。生: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艰辛,还想着国家,一腔爱国热情。师:而这些苦闷无人知晓,只能添加自己的苦闷,古人一般是。生:借酒消愁。生: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连浊酒就是很差的,酒都没法喝,生:这里的新停就是刚刚停,人越是悲伤的时候,却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时候,更能写出凄苦和郁闷。生:爱国。师:只有伟大的心灵和伟大的人格才能诞生伟大的作品,杜甫是一种平凡的伟大,是一种接地气的草根的伟大,是一种可以接触和学习的伟大,他身逢乱世,深味着人生的苦难,推己及人,成为人民苦难的代言人。这一点足以让我们仰望。(出示杜甫年轻时指点江山的作品《望岳》,比较学习)。登高的说课稿11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会使我们的灵魂更有深度、广度。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唐朝大诗人杜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杜甫的《登高》。一、说教材: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颠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杜甫和李白又以其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唱出了唐诗最美的乐章。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第二单元集中选录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的七首诗歌,其中杜甫诗就有三首,这三首诗均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之作,感情深沉,韵律华美,有如百年佳酿,至甘至醇。而《登高》又最能代表其“沉郁顿挫”之诗风,极具审美特质。(出示课件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写于唐代宗天历二年秋天的重阳节,当时杜甫流浪到了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以水急、风大、猿多著称。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都相继辞世。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可唐朝,地方军阀们趁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然一处混乱。在如此之境中,具有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的杜甫,一人拖着病体登高,写下了本诗。风疾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本诗首联起笔扣题,几种景物不以任何关联词语组合在一起,视角由高及低,由远而近,动景和静景相衬,生灵情状对举,构成鲜明生动的意象之美。把人带入一种天高地远、寂寥空旷的意境,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秋意。颔联将源远流长的长江与广袤无垠的天地绾接,以时间和空间立体交叉的手法,工稳对仗中创造出了超越现实的博大宏伟、深沉凝重的意境,引发深沉的感慨。颈联依然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时空交融写法,流露感情的真实底蕴――一联八意,意意言悲,字字珠玑,如泣如诉。尾联以生活细节见长。从侧面,我们看到了在重重悲苦的重压下的杜甫,仍心系人民,心忧国家,这份深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足以让人泣下。本诗感情之深厚丰富已让人感喟不已,而四联又皆对仗工稳,(出示课件三)明代擅长音律的诗论家胡应麟称赞本诗为:“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许印芳《律髓辑要》中又做了如下评价:“七言律八句皆对,首句仍复用韵,初唐人已创此格,至老杜始为精密耳。”也难怪它以“律细”而冠绝古今。(出示课件四)。针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还有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要求: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并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出示课件五)。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能力目标(重点):1、培养颂读诗歌的能力。2、赏析情景交融,沉郁顿挫的艺术特点。情感目标(难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启迪爱国主义情怀。其中,能力目标是教学重点,情感目标是教学难点。二、说教法与学法。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诗是最适于吟诵的。本课主要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进行教学;学生则在吟诵和联想描摹中体味理解。三、说教学设计。本课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程序如下:1、导入新课:因课前已印发了资料《杜甫的一生》《杜甫诗歌名句集》,并布置了预习,用猜猜出他是谁的课件导入,既可以对杜甫多一层理性认识,又可以把学生的目光、思想集中在杜甫身上,为下一步的漫谈作者作品做铺垫。2、漫谈作者作品:这一环节用漫谈的方式完成了知识目标,并充分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3、指导诵读理解,走入诗境:这一环节从整体感知到逐联解读入境,从理解到想像描摹,从诵读到体味吟咏,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引导点拨,教给学生四则读诗之法,即知人论世,披词入情,想像入境,感受韵律。同时,指导学生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理解“意境”“沉郁顿挫”“情景交融”等概念。在这一环节中,主要用吟诵法和引导点拨法,以突破教学重点。4、课堂拓展: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教育,首先应育人,其次才在育才。杜甫崇高的人格,深广的忧思,豁达的心胸,无不可以启开我们的思想之门,情感之闸,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更是思想的沉淀,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完臻。因此,我选取了他的晚年作品《江汉》,要求学生诵读想像,描摹杜甫的形象,并寄一语给杜甫,来表达自己的情思。如此,便把学生对杜甫的理解、崇拜等感情内化为自己思想情感的一次累加,潜移默化中启迪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5、小结:这一环节主要对杜甫晚年创作特点作一总结,使学生形成一种整体认识,以便于学生能站在更高的视角自读杜甫的诗作。最后以深情的配乐背诵做结,学生可在音乐和文学的双重美感中得以情感的陶冶,也是一次艺术修养得以提升的机会。6、作业:为杜甫写一二百字的小传。这既是一次小练笔,又是一次资料、思想、情感的整理,可以说是对本课的一种课外延伸。四、总结: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优美的旋律,是人格的净地。有人说:“读诗可以使人巧慧。”我要说,读杜甫的诗,可以使人变得深沉、真诚。谢谢大家!登高的说课稿12《登高》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3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深邃的人生感悟。本诗是作者晚年流落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