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附中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类似,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地壳厚度可达80千米。其环境之独特,可与地球南、北极并列,被称为“第三极”。在青藏高原上,许多巨大的山脉次第隆起,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因此,这次大碰撞堪称5亿年来最重要的造山事件。然而,大碰撞的“洪荒之力”还没有释放完毕。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至此,中国大地上出现了显著的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为第一级阶梯;海拔为1000~2000米的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等,构成了第二级阶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中国地理格局就此形成。三级阶梯的差异,使得地貌景观极富变化。万千山岭、大美江河,就在这三级阶梯上依次显现。大碰撞对中国的影响不止于地貌。科学家们发现,作为大碰撞的最大产物,青藏高原的上空生成了一台超级“风机”,它将颠覆原本控制中国的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但是“意外”还是降临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南亚季风、东亚季风都被“抽吸”进入大陆。南亚季风裹挟着大量的水汽弥漫群山。气流或从山间峡谷鱼贯而入,形成汹涌的水汽通道;或在喜马拉雅山脉南缘聚集,形成大量降水。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但大自然是追求平衡的,烟雨江南诞生的同时,青藏高原也阻挡了印度洋水汽的北上。地处内陆而干旱少雨的中国西北地区变得更加干旱。不仅如此,冬季,强劲的西风也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不得不改变路径。它吹起西北沙漠中的沙尘,沿着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向东推进,沙尘颗粒在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降落,形成了黄土堆积厚度最高达400米的黄土高原。烟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气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国的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就此成形。高原“抽风机”重塑了中国的气候。一座“超级水塔”又在高原上竖立起来,中国的水系也将为之一变。随着海拔的上升,青藏高原大气层中的水汽凝结,形成了大量降雪。降雪日积月累,压实形成冰川,厚度可达数百米,犹如绝境长城。其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如一条条巨龙,沿着山谷倾泻而下,又好像树枝一样延伸,漫流无际。青藏高原究竟有多少冰川?答案是4万多条。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青藏高原还拥有地球上海拔最高、数量最多的高原湖泊群。如此众多的冰川、湖泊,再加上地下水、地表河流,青藏高原化身为一座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超级水塔”。当水塔的闸门打开时,水流便可以高屋建瓴之势向四周奔流,中国乃至亚洲的水系布局由此奠定。在中国西北部,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向河西走廊,塔里木河则汇入塔里木盆地,它们各自滋润出一片绿洲。在中国东部,黄河、长江顺着三级阶梯奔流而下,孕育出中华文明;在中国西南部,澜沧江、怒江、独龙江、雅鲁藏布江、象泉河、狮泉河及孔雀河,流出国门,成为亚洲诸多文明的源泉。最后该轮到生命登场了。可是,像青藏高原这样的高寒之地,又将如何对生命产生影响呢?西藏阿里扎达盆地,沟壑纵横,看起来干旱荒芜,了无生机。2010年,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几块化石,它们属于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豹类——布氏豹。一些科学家认为,豹亚科动物起源于青藏高原,它们曾走下高原,进入东亚、南亚,演化出了古中华虎、云豹;后又进入美洲,演化出了美洲豹;还进入非洲,演化出非洲狮、花豹。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原来,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上的动物们为适应寒冷的环境,不断演化,譬如长出厚厚的皮毛。距今260万年前,大冰期降临,原本温暖的北极地区变得寒冷。但在青藏高原上的动物们早已适应寒冷的环境,包括北极狐、披毛犀在内的动物,顺利从青藏高原扩散到北极,并开辟出了全新的家园。如今,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土地上,在众多的垂直山地之间,依然生活着中国40%的维管植物、43%的陆栖脊椎动物,堪称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基石。大碰撞碰出了一个“大中国”,并影响到中国的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等诸多方面,且这一影响目前还在继续。(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C.“超级水塔”的“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不同所进行的分类。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桑木扁挑殷金来父亲有三根扁挑,一根桑木的,一根竹子的,一根荔枝木的。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直直的,无论挑怎样重的东西,都是一副平直的身板。桑木扁挑有些特别,它一副弯曲的样子。挑货物时,弯弓向上,担子放在两头的卡子上,担子过重,扁挑两头就向下垂;担子过轻,两头翘起,也不好挑担。但是父亲喜欢这样一根扁挑。挑在肩上,扁挑会随着人的步子上下跳动,随着压力的大小或高或低地起伏。人跟着扁挑的跳动掌握着节奏,担子和人保持协调了,就会举重若轻,身轻如燕,再重的担子也变得欢快轻盈。这根扁挑跟着父亲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已经由原来的梨白变成陈白苍朴之色,但是桑树的经脉纹络却更加清晰。随着岁月的增长,它也像父亲一样历练出了风吹雨打的痕迹。这是它的年轮和生命闪烁光芒的时刻,是一根扁挑最精力充沛的时候。父亲说,桑木扁挑日子越老,韧性越好,经受过风霜雪雨的锻打,筋骨弥坚。就是完全变成了一张弓,卸下了担子,也能立马恢复回去。相反,刚做的扁挑还没有韧性,还没能锻炼出一副好筋骨,易脆易裂,挑担子容易折断。父亲为了找到一根好扁挑的料,费尽了心机。直到发现这一棵野桑树时,眼前一亮。那根野桑弯曲着,起满大小不一的树疙瘩,但父亲却一眼看出了这是一根做扁挑的好料,立即用镐挖回去,请木匠把它削出来,满意得嘿嘿直笑。自此父亲就把这根扁挑拿在手里,再没丢过。扁挑和父亲形影不离,大小的担子,轻重不同的农活,扁挑都是父亲的肩。父亲把自己和扁挑捆在一起,肩上有扁挑压磨出的痕迹,扁挑上有父亲捏出来的印子。父亲和扁挑十分默契,父亲前倾,扁挑就向后收着。父亲上坡,扁挑就向前拽着。担子重了,扁挑就在父亲肩上垂下来又立即向上举着,给父亲留出缓气轻松的空隙。父亲凭着和扁挑的这种肝胆相照,把日子的春播秋收紧紧地捏在手里,把家挑在了肩上。农村的扁挑经常互相借来借去,特别是农忙播种季节。那次金树哥请活,来到我家借扁挑。他看来看去,看中了父亲那根经常挑担子的桑木扁挑,立即拿在手里眼馋着说:“二叔,我拿这根。”父亲犹豫着把桑木扁挑递给他,告诫道:“不习惯挑担子,最好改用别的扁挑。”金树哥连连答应,心里并不以为然。夜色时分,就听金树哥在我家屋外气愤愤地大声说:“这是根什么扁挑,一担谷刚挑在肩上,就掉在地上,把家伙什儿摔坏了不说,还耽误了一天活路。”这根看上去十分听话的扁挑,看样子也是会发脾气的呢!父亲笑眯眯地说:“金树,挑担子得顺着它的性儿,和扁挑形成默契,扁挑在肩上才会听话,成为你的好帮手。你刚学挑担子,最好用平直的扁挑,稳当一点。等到肩磨习惯了,能吐气换气了,能轻松地左右换肩了,再用这根扁挑。你现在力道火候都还欠缺,用这根扁挑,就显得力不从心。”父亲和桑木扁挑心领神会的默契,是日积月累一天天搭在一起磨出来的。“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柔桑破芽,叶片长到铜钱大小,就到了一年最为繁忙的蚕桑季了。这个时候,父亲就不分昼夜地开始抢时间,挑着担子把肥料送到地里,再腾出时间,把蚕箔、竹筐、蚕架挑到河边清洗消毒。蚕子睡一眠的时候,又挑着担子提前到亲戚家寻找编蚕蔟的稻谷草。到了蚕子四龄,就放下一切农活,白日黑夜,把桑叶用扁挑从地里一挑一挑地挑回来,把蚕沙一挑一挑地运到院坝里储存。这个时候,也正是包谷洋芋争先恐后长个儿的时候,(1)父亲一天就像一阵溜烟,被庄稼撵着在跑,肩上的担子从没空过。蚕子放大食时,父亲的担子更重了。遇着雨天,连着雨水也一起放在担子里挑回来,扁挑也随时向下低垂佝偻着身子。父亲也有空担的时候,那一年正是蚕子炼叶的时候,一阵倒春寒,地里的桑叶都蔫了。父亲出去一整天,挑着一副空担子回来了。那夜父亲的担子里只有倒春寒的冷雨,担子看上去显得十分焦愁沉重,挑绳在扁挑上拧成一团,湿漉漉的桑木扁挑显得瘦骨伶仃。蚕季忙完后,父亲就可以把这根扁挑搁在地垄之间休息。一边叼着烟斗,一边有滋有味地喝着母亲送来的酽茶,十分惬意地看着抽穗拔节的庄稼。(2)歇下来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亲的身边,吸着地气,像有一条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动,身子骨涨着精神,更显得光洁白润。父亲在忙,扁挑跟着在忙。父亲早晨出去挑着希望,傍晚挑回来充实和收获。不但有阳光还有雨水,有充盈还有亏损。但是父亲并不在意,只要这根扁挑没有搁下,担子就不会搁下,就一直能挑着担子迎送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上学后,我很少再注意那根角落里的扁挑。再后来,有几次从单位回家,突然发现那根桑木扁挑不见了。我问两鬓斑白的父亲,父亲说,你二哥拿去给人挑泥块,已经坏了。我的内心突然觉得失去了什么,良久地看着父亲。父亲依然在忙这忙那,扛着年迈的腰身。那根桑木扁挑终因有了一些年代,再无法承受过重的担子。(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竹子和荔枝木的扁挑都有一副平直的身板,而桑木扁挑却是一副弯曲的样子。意在表现父亲喜好挑战有难度的事情。B.桑木扁挑由原来的梨白变成陈白苍朴之色,是因为岁月的增长和风霜雪雨的侵蚀,然而它的筋骨却因此被锻打得坚不可摧。C.文章引用《诗经》中的“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是为了说明桑木扁挑的来历。D.桑木扁挑在父亲肩上与他配合默契,但到了金树哥手上就变得似乎有“脾气”了;说明父亲摸透并顺应了桑木扁挑的习性。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一眼看中那棵弯曲着的野桑树,断定它是一根做扁挑的好料,这是源于父亲经年累月挑担子积累下来的直觉和经验。B.文章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桑树扁挑,写出了桑木扁挑和父亲形影不离、彼此心领神会的协调和默契。C.在父亲“找好料—削扁挑—不离扁挑—借扁挑—蚕季扁挑忙”等生活场景中,桑木扁挑既是结构线索,也是情感寄托点。D.文章语言朴实,笔调细腻,情感真挚。通过对父亲劳动生活的回忆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根桑木扁挑的怀念与赞美之情。8.请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父亲一天就像一阵溜烟,被庄稼撵着在跑,肩上的担子从没空过。(2)歇下来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亲的身边,吸着地气,像有一条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动,身子骨涨着精神,更显得光洁白润。9.文章反复出现的“桑木扁挑”有哪些丰富的内涵?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节选自荀子《劝学》)材料二: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节选自徐幹《治学》)【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顾所由来A则杳B然C其远D以其难E而懈之F误G且非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B.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属和石头,又指用来镌刻文字、颂功记事的钟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C.学者,古今异义,在文中是指“求学的人”,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一样。D.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神的总称”,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B.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C.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D.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2)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14.分析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治学的思路。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②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注】①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②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③卧龙跃马:指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代指诸葛亮和公孙述。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感慨光阴荏苒。B.颔联视听结合写所闻所见,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表现出夔州一带的现状。C.颈联刻画了夔州的典型环境,“野哭”富有时代感,“夷歌”具有地方性。D.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16.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艰难”二字具体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客人把自己和曹操进行了对比:曹操当时是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而你我只是“”,曹操当时是“,”,而你我只是举匏樽以相属。(2)古诗词中的“猿猴”意象并非信手而用,大都寄寓了某种情怀。比如杜甫的《登高》中“”,借猿啼营造悲苦凄清气氛;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借猿啼表达凄凉之情: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猿啼凄清的环境。(3)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达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一句以小字称人,表达对英雄的赞佩,有亲切之感。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数字技术发展和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字”从遇见你》都是其中的典型。这些纪录片虽然时长短,但内容丰富多彩、制作精良。中国纪录片网负责人张延利认为,微纪录片回应着新媒体时代观众对于精简影像的需求。一方面,短小的篇幅适应碎片化传播,也更加贴近快节奏生活之下的受众偏好;另一方面,微纪录片可以在电视、主流视频网站、短视频平台以及社交媒体多个平台上播出,形成四方聚力的互动传播模式,最终达到“”的传播效果。《“字”从遇见你》第一季共25集,每集用5分钟的轻巧体量一个汉字,再由每5个字组成一个主题,高度浓缩又生动形象的语言,让绵延千年的文字故事更加通俗易懂。《穿越时空的古籍》在每集12分钟里分别讲述了9个小故事,每一集的故事都紧扣“古籍活化”这个话题。“千年来,‘中国’二字从内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国号,来自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在全世界,这种穿越时间的,也是个仅有的特例。”这是《“字”从遇见你》由“中”而阐发的见解,也同样适用于今日历史文化纪录片对观众的积极影响。中华民族正是在接续不断的文明传承中汲取养分、开枝散叶,历史文化纪录佳片也将成为勾勒文明经纬、延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的优质载体。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相时而动

蚍蜉撼大树

聚集

一以贯之B.应运而生

四两拨千斤

聚焦

一脉相承C.相时而动

四两拨千斤

聚集

一脉相承D.应运而生

蚍蜉撼大树

聚焦

一以贯之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千年来,“中国”二字从内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国号,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B.千年来,从来自内心的渴求,到成为固定的国号,“中国”二字是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C.千年来,从内心的渴求,直到固定的国号,“中国”二字来自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D.千年来,“中国”二字从内心的渴求,直到成为固定的国号,都来自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共识。20.下列选自《红楼梦》的语句,与文中结尾画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B.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C.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D.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里的圆缺就是指“月相”变化。①,就是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在一月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在有规律地变化着,月相也在不断变化。②,且不透明,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它与太阳相对位置不同(黄经差),便会呈现出各种形状,出现不同的月相。如日月黄经差为90°时,太阳落山,月球已经在头顶,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这时被太阳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被我们看到,称之为“上弦月”。上弦月和下弦月,蛾眉月和残月(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蛾眉月”称为“残月”),③,但它们出现的时间、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蛾眉月和上弦月分别出现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西的,即西半边亮;残月和下弦月分别出现在黎明和后半夜的东边天空,它们的“脸”是朝东的,即东半边亮。月相变化是周期性的,每29.53天完成一次从新月到残月的变化周期,也叫一个朔望月周期。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下列对文中“月相变化规律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相变化是由于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而形成的。B.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月”是“蛾眉月”。C.我们可以利用日月黄经差来判断月相,当黄金差为180º时称为“满月”。D.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地球上的人们无法看到月球,这时的月相称为“新月”。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媚的阳光下,秋风拂过,落木萧萧,翩然飘落,人行道上渐渐织起令人心醉的金色地毯。许多道路都进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刻。今年,这幅“落木画卷”将让市民共享。上海市杨浦区绿化市容局宣布,江湾城路即日起暂时调整清扫保洁模式,打造全市首条“落叶不扫”道路,用“无边落木”与“秋槐落蕊”来留住秋日况味。公告一出,赢得环卫工人的一片喝彩之声,市民们也纷纷驻足流连,打卡拍照,并为市政部门的“浪漫情怀”点赞。针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B3.C4.第一问: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第二问:影响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5.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错。原文是“不仅豹亚科,许多‘北极动物’同样起源于青藏高原”,可见“北极动物”中有一部分起源于青藏高原,“北极动物”范围大,并不是仅仅指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降雨骤减”错。原文是“在北纬30°附近的亚热带地区,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不断从高空下沉至地面。温度越来越高,水汽也越来越不易凝结,难以形成降雨。受此影响,北纬30°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从北非到西亚,几乎连成一片。如果没有意外,同样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也会比现在干燥得多”,可见造成北纬30°附近亚热带地区受行星风系控制干旱少雨;青藏高原的出现改变了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的气候,但青藏高原并未造成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其他地方“降雨骤减”,因为这些地方本来就是干旱少雨的。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错。原文是“青藏高原诞生的同时,大碰撞的力量也开始向外围扩散。此前已经有了一定海拔高度的另一些地方也受到挤压,进一步抬升,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可见应是“进一步抬升”,而非“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B.“大兴安岭”错。原文是“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东,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为第三级阶梯”,可见应是“大兴安岭以东”;D.“平原地区……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错。原文是“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平原地区”与“高原地区”地形不同,因而行星风系的控制会有变化,不能得出“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的结论。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一问:东部季风区背靠内陆高原,面向海洋。根据原文“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可知东部季风区高温多雨。第二问:根据“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青藏高原,比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夏季,高原表面吸收的太阳能不断加热地表上方的空气。大气受热上升,地面气压降低,高原开始“抽吸”外围的气流进行补给,一个大型‘抽风机’制造完成”“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东亚季风从海洋深入中华腹地,充沛的水汽驱散了北纬30°的干旱,一个烟雨江南诞生了”,可知青藏高原影响了大气循环;东亚季风被“抽吸”进入大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形成大量降水。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的能力。科普文是指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文章。其要素应该包含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和通俗性。①科学性:在介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运用较多的科学术语和科学研究成果。如本文介绍青藏高原的形成对中国地貌、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这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在介绍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时,用到了一个术语——行星风系,“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这些都体现出了文章的科学性。②逻辑性:从根本成因到后续影响,主次分明,逻辑清晰。文章先介绍青藏高原的成因,“约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撞击速度极快,能量极大,引发了超大幅度的地表隆起。地球上最高、最年轻的高原——青藏高原诞生了”,然后依次介绍对地貌的影响,对气候、水系、生命的影响,地貌影响到了气候,气候又影响到了水系,最后影响到生命,环环相扣,逻辑清晰严谨。③严谨性:对关于科学判断的陈述加以适当界定,列出关键数字,更加精准。如“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将以一种非常规律的方式流动,这便是行星风系”中“如果不考虑地形等诸多因素”使表达严谨;如“囊括了地球上14座8000米级山峰、绝大多数的7000米级山峰,以及数不胜数的5000~6000米级山峰”中“囊括”“绝大多数”也体现了表达的严谨性,而诸多数字的罗列则体现出精确性。④通俗性: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运用打比方等手法,将青藏高原的特点等专业性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如把青藏高原比喻为一座大型“抽风机”,生动地解释了青藏高原是如何影响到中国北纬°附近地区的气候的,体现了文章的通俗性。6.D7.D8.(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在整个蚕桑季,不分昼夜地抢时间劳作的繁忙和辛苦,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这句话采用通感、比拟的修辞手法,把歇下来的桑木扁挑当做父亲最亲密的伙伴,写出了它的昂扬乐观,传达出桑木扁挑跟着父亲辛勤劳作后的自豪和骄傲。9.①桑木扁挑历经锻打,筋骨强韧,承受极限的能力强。懂得进退收缩,始终保持着乐观昂扬的姿态。②桑木扁挑和父亲形影不离,默契协调,心意相通。父亲前倾,扁挑就向后收着。父亲上坡,扁挑就向前拽着。担子重了,扁挑就在父亲肩上垂下来又立即向上举着,给父亲留出缓气轻松的空隙。父亲忙,扁挑也跟着忙。③桑木扁挑象征着父亲的形象:勤劳、朴实、坚韧、乐观,寒来暑往,父亲都把家挑在肩上,挑着希望、充实和收获,也挑着艰辛、亏损和沉重。④桑木扁挑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挑担的人只有经过历练,肩磨习惯了,动作熟练了,力道火候都掌握到位了,才能轻松自如地挑起那把桑木扁挑。【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意在表现父亲喜好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分析错误,此处作者强调父亲喜爱弯曲的桑木扁挑,意在突出父亲的独特。B.“然而它的筋骨却因此被锻打得坚不可摧”过于绝对。从文章的最后一段“有几次从单位回家,突然发现那根桑木扁挑不见了。我问两鬓斑白的父亲,父亲说,你二哥拿去给人挑泥块,已经坏了”可知,桑木扁挑最后是坏了,可见其并非坚不可摧。C.“为了说明桑木扁挑的来历”说法错误,引用诗句意在表现蚕桑季是父亲最忙碌的时节。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通过对父亲劳动生活的回忆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那根桑木扁挑的怀念与赞美之情”分析错误。应该是通过对桑木扁挑的回忆和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1)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比喻为“一阵溜烟”,突出了父亲忙碌的状态。而“被庄稼撵着在跑”则突出了父亲为了在农忙时抢时间的繁忙。“肩上的担子从没空过”则是表现了父亲劳作的辛苦。正是通过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父亲在整个蚕桑季的繁忙和辛苦,蕴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敬佩之情。(2)“歇下来的桑木扁挑,就躺在父亲的身边,吸着地气”“身子骨涨着精神”将桑木扁挑拟人化,桑木扁挑就如父亲的一位亲密伙伴,在跟着父亲辛勤劳作后充满着自豪。而“像有一条小溪在里面汩汩流动”“更显得光洁白润”与“身子骨涨着精神”之间视觉与心里感受的互通,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桑木扁挑的昂扬乐观。整个句子传达出桑木扁挑跟着父亲辛勤劳作后的自豪和骄傲。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桑木扁挑无疑是文章中的重要物象。桑木扁挑中蕴含着多重意蕴。从文中第二段“这根扁挑跟着父亲也不知道有多少年月了,已经由原来的梨白变成陈白苍朴之色,但是桑树的经脉纹络却更加清晰。随着岁月的增长,它也像父亲一样历练出了风吹雨打的痕迹。这是它的年轮和生命闪烁光芒的时刻,是一根扁挑最精力充沛的时候。父亲说,桑木扁挑日子越老,韧性越好,经受过风霜雪雨的锻打,筋骨弥坚。就是完全变成了一张弓,卸下了担子,也能立马恢复回去”可以总结出:桑木扁挑历经锻打,筋骨强韧,承受极限的能力强。懂得进退收缩,始终保持着乐观昂扬的姿态。从文中第三段“自此父亲就把这根扁挑拿在手里,再没丢过。扁挑和父亲形影不离,大小的担子,轻重不同的农活,扁挑都是父亲的肩”“父亲和扁挑十分默契,父亲前倾,扁挑就向后收着。父亲上坡,扁挑就向前拽着。担子重了,扁挑就在父亲肩上垂下来又立即向上举着,给父亲留出缓气轻松的空隙”“父亲和桑木扁挑心领神会的默契,是日积月累一天天搭在一起磨出来的”可以看出:桑木扁挑和父亲形影不离,默契协调,心意相通。从最后一段“父亲在忙,扁挑跟着在忙。父亲早晨出去挑着希望,傍晚挑回来充实和收获。不但有阳光还有雨水,有充盈还有亏损。但是父亲并不在意,只要这根扁挑没有搁下,担子就不会搁下,就一直能挑着担子迎送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可以总结出:桑木扁挑象征着父亲的形象:勤劳、朴实、坚韧、乐观,寒来暑往,父亲都把家挑在肩上,挑着希望、充实和收获,也挑着艰辛、亏损和沉重。最后,通过第四段中父亲对金树的教导,“挑担子得顺着它的性儿,和扁挑形成默契,扁挑在肩上才会听话,成为你的好帮手。你刚学挑担子,最好用平直的扁挑,稳当一点。等到肩磨习惯了,能吐气换气了,能轻松地左右换肩了,再用这根扁挑。你现在力道火候都还欠缺,用这根扁挑,就显得力不从心”可知,桑木扁挑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挑担的人只有经过历练,肩磨习惯了,动作熟练了,力道火候都掌握到位了,才能轻松自如地挑起那把桑木扁挑。10.ADF11.C12.D13.(1)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专一的缘故。(2)学习就好比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14.①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②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③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顾”为动词,回顾,后接宾语“所由来”,结构完整,应在A处断开;“杳然”和“远”都是形容词,根据句意判断,这里说的是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的情况,由“则”领起,故应在“远”后断开,即D处断句;“以”是因为,介词后接宾语“其”,指学习的路,后面的“之”与“其”是同指,且“之”作“懈”的宾语,其后应断开,故应在F处断开。故三处断句为:ADF。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和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C.“‘学者’意思一样”错误,“学者”,在文中是指“学习”,“者”在这里是判断句中表停顿,不译;“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是指“求学的人”,两者意思不一样。句意: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D.正确。“神明”,神的总称;/精神得到提升。句意: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达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整散结合”分析错误,第五段只有整句,没有散句。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上”,向上;“下”,向下;“用心”,因为心思;“一”,专一。(2)“则”,就;“无以”,没有办法来……,无法做到;“懿”,美好的。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论述思路的能力。材料二最后一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参考译文:材料一: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材料二: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15.D16.“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诗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该句意思是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登高》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然后根据题干的提示“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围绕“艰难”二字作深入分析。这种“艰难”首先体现在开首二句,用“岁暮”和“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其次体现在“五更”二句,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再次体现在“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千家的恸哭传彻四野,景象凄惨,“野哭”“夷歌”都使诗人倍感悲伤。最后还体现在“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17.驾一叶之扁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杜鹃啼血猿哀鸣渌水荡漾清猿啼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