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公务员山西申论35_第1页
地方公务员山西申论35_第2页
地方公务员山西申论35_第3页
地方公务员山西申论35_第4页
地方公务员山西申论3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申论35申论二、给定资料1.2012年3月30日,中国统一的12333劳动保障咨询日。记者在山西现场发现,农民工成为当地人社和劳动部门最为关注的群体。但是,现场的农民工都坦然,真正融入城市,还很艰难。上午8八点半,太原南宫广场上早已摆出了各个劳动部门的宣传摊位,骤然转变的温度没有降低前来咨询的民众的热情。山西省人社厅、太原市人社局的多个部门都在发放有关农民工维权的宣传材料,工作人员也在详尽解答着排队的民众的困惑。所发放的资料简单、到位,涉及农民工用工权益保障的方方面面。“什么是农民工?”“农民工进城求职一般程序有哪些?”“进城务工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农民工工资怎么确定?”……“用工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在哪儿?”。面对政府加大力度的保障,在当地一个建筑工地当泥瓦工的王向明说:“国家现在一直在出台关注我们这个群体的政策,外部环境挺不错的。”今年46岁的王向明,来自吕梁兴县一个山路崎岖的农村,五年前和妻子一同来到太原打工,家里有三个孩子还在上学。夫妻二人省吃俭用,仍然不能完全满足家用。去年,争气的大女儿考上了重点大学,荣耀之余心里至今犯难。“孩子只能助学贷款加勤工俭学。”王向明说,“今年听说户口上已经和市民上没啥区别了,但是衣食住行,我们都不行,更别说买房了。我感觉这辈子能在城市扎根都是不可能的。”有王向明相同困惑的人,并不是少数。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工中80%是单纯劳动力迁移,而非家庭迁移,家庭生活重心仍保留在农村。农民工期待能够在城市留下来,但事实是大部分农民工在年老、生病、失业时仍将返回农村。中华全国总工会2011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有1亿人,其中超过90%都不愿意再回农村老家,融入城市成为他们最大的梦想。2.少小离家、游移无根的“工漂族”,有着怎样的就业心态?记者采访发现,存在这么几类:其一,“盲目尝试”型。2012年春节后,来自安徽阜阳的90后农民工彭良从上海一家快递公司辞职了,结束了这份为期仅半年的工作,想跟着老乡先去学个厨师。而这已是他两年多来在上海的第四份工作了。他说,不断换工作的原因,一是对目前的收入不满意,其次是想趁着年轻多在几个行业里千千,以便能好好学习技术。不过,他告诉记者,到目前他还是没想好自己以后要干什么。其二,“一心赚钱”型。老家在山东菏泽农村的王美2012年没回老家过年:从2011年腊月十三到2012年正月初十的20多天时间里,他以临时工身份在上海一汽车企业做车间钳工。“春节期间有高工资啊!”他得意地算给记者听:“除夕之前每天110元;大年初一至初三每天330元,初四至初八每天220元,夜班工资是每班55元。”打一个“春节工”,除去生活费,净挣4000元,这让他感觉很值。很多年轻的农民工进城打工,看重的是城里能赚到比老家种地更多的钱。其三,“着眼长远”型。“城市毕竟不一样,收入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机会多、发展空间大。”来自安徽省毫州市利辛县的王帅帅告诉记者。相比于很多同乡,他的条件要好得多,父亲在老家做生意,家境殷实,但高中文化的王帅帅还是选择到大城市“见世面”“长见识”。不管是茫然还是清醒,冲动还是理性,很多新生代农民工与“农村”的距离日趋疏远。问卷调查显示,52.2%的受访者丝毫没有务农经历,在15~30岁的农民工中,无务农经历者更高达55%。“这样漂来漂去像个游民,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也渴望有固定的工作和生活,但不管怎样,我不想再像父母这一代人那样在农村种田了。”90后农民工魏胜一说。事实上,农村也已经没有留置新生代农民工的物质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16~25岁的90后农民工中,41.4%没有承包地、36.4%没有宅基地;26~30岁的80后农民工中,35.4%没有承包地、33%没有宅基地。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说,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和土地的感情要更为淡漠,在城里安居乐业、做城里人已成为他们新的憧憬。郭娜对“户口”的期盼10岁的郭娜个子不高,圆圆的脸蛋,长得很健康,2012年刚上四年级,是历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一名女生。郭娜与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一样,自己照顾自己。郭娜的父母5年前来到济南务工,在历城区化纤小区外租了间店铺,做起了电动车锁具的生意。为了让郭娜离学校近一点,父母在学校附近租了两间房子,20多平方米,添置了一些简陋的家具,一家人就住下了。虽然郭娜从上学开始一直在济南生活,但至今她的户口还在老家沂水。如果不是放寒假,郭娜一天的日程安排大抵如此:6点钟,一家准时出门,各奔东西。在学校门口买两个包子一份豆浆当早点。7点40分,郭娜准时坐在教室里,把头天晚上的作业放在桌子角上,准备上早自习。上课的时候,郭娜听得很认真,笔记记得很仔细。中午,别的孩子都回家吃饭,而郭娜在学校食堂办了饭卡,两荤三素吃得很开心。下午的下课铃声响起,郭娜背起书包向自行车房走去,只有此时郭娜才感到她与其他同学的差别。不少同学上学放学都有父母来送来接,而她从来都是自己骑车上学放学。下午5点10分,完成一天课程的郭娜骑上自行车,回到自己家里。父母忙生意回家晚,她必须自己找饭吃,而家门口的小餐馆是她经常光顾的地方。郭娜的爸爸妈妈也是经常在外面吃完晚饭才回来,早的时候八九点,晚的时候要到11点。“我做完作业,放在桌子上,爸爸妈妈回来后,再忙再晚都会认真检查作业,并在上面签字。”郭娜说。郭娜的乖巧懂事让老师陈晓很是怜爱,但陈晓心中也有一个还不能对郭娜说的秘密,“她不是济南户口,最终还得回老家去参加中考、高考。”实际上,陈晓一直催促郭娜的父母办理户口迁移,但她也明白,这并非易事。3.虽然“工漂”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但不可否认,这一现象对当前的用工荒而言是雪上加霜。不少企业主反映,工厂每周都有人进进出出,很多人在辞掉上份工作后并未迅速展开下份工作,由此形成了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待业群体,放大了用工缺口。要有效应对“用工荒”,必须正视“工漂族”的诉求。记者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诉求非常多元,尽管收入还是影响其工作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但打工的目的绝不是单一的“挣钱养家”。其职业诉求与现实境遇存在四大落差。落差一:当前农民工的实际工作强度较大,与其期望值存在巨大落差。问卷调查显示,被访农民工中,42.2%的人每天实际工作8小时以上,48.6%的人每周需要加班,有10.8%的人每周加班时问在16小时以上;而期望加班的人却只有11.2%。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太累”成了继“收入”之后、农民工对工作不满意的第二因素,比“没前途”的负面影响还大。落差二: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多元,而现实工余生活显得单调。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新生代农民工对精神层面的需求远高于其父辈。来自云南楚雄、26岁的祝森平在江苏昆山的一家电子厂打工,他抱怨说,单位从未组织过集体活动,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就是上网,“不开心”。不少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能“过得更多彩”,但调查显示,农民工所在单位经常组织集体活动的比例不到20%,多数人娱乐活动除了上网,就是聚餐、看电视、打牌。落差三: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地位的意愿比较强烈,而现实中,其职业流动呈现“水平化”。成为创业者和管理人员是很多新生代进城务工者职业发展的意向,但农民工就业的“短工化”同时还伴随着职业“水平化”,即无论是在用工单位内部,还是通过跳槽在用工单位之间转换,其职业地位都难有实质性的提高。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工在上一份工作期间,在薪酬待遇、技术等级、管理地位等方面没有新的收获,在职业地位上获得提升的少之又少。落差四:逐渐脱离土地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开始将自己的未来放在城市,但严格的户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碍着他们的城市梦。“新华视点”栏目与公众网的联合调查显示,在以21~30岁务工者为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65.3%的子女长期在老家,长期在身边的只有33.1%,而子女在务工地读书的就更少有了,只有13.7%。如此落差之下,“迁徙复迁徙,工漂还工漂”的局面便难以避免。“短工化的‘工漂’倾向对新生代农民工和用人单位都有不利影响,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农民工自身一起努力。”上海农民工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人赵建德说。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是一个重大而迫切的问题。民政部在今年年初专门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要求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的农民工服务管理平台,做好农民工社区就业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的权利。业内人士认为,当务之急是要规范就业环境,提高劳动者收入,并促进住房保障、教育、文化等各类公共资源的公平分配。而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也表示,希望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学习父辈认真、负责和踏实的就业态度,“其实,用工荒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向卖方的转变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当抓住机会,找准定位改善自身命运”。4.已经在城里打拼了多年的黄先生,因为干得一手木工活,数年来终于在景德镇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每个月数千元的收入,让这位来自乐平市的29岁汉子觉得,自己虽然不是城里人,但荷包里的“银子”却不比城里的工薪族少。于是今年年初,黄先生便将孩子和妻子都接到了景德镇。然而,因为没有城市户口,他的孩子想要进入城里的热点学校读书就没有其他孩子那么“顺当”了。黄先生说,自己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在城里落上户口,也让孩子顺顺利利地享受一回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相对于黄先生,1971年出生的都昌人曹义双则更加幸运。1988年,曹义双从做泥工开始,凭着自己的勤劳与智慧,最终在景德镇办起了一家建筑维修企业。如今,曾被评选为景德镇市优秀农民工的曹义双,已通过购房即可落户定居的政策,成为一名真正的景德镇市市民。但他还经常挂念着自己手下那100多名农民工兄弟的“城市生活”。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有消息显示,当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有1.64亿人,其中约六成是新生代农民工。为推动农民工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近日,民政部发布《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结果在网上引发热议。网友“浪遏飞舟”称,“居委会对外来人员无关痛痒,我在务工地交税十余年,却从未享受到半点社会福利和便利,这才是政府应考虑的外来人员的悲哀之所在。”还有不少网友表示,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升学、就业、社保等方面也应该享有与辖区居民一样的待遇。农民工进城后,首先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租房和子女求学等问题。但这往往牵涉到地方的财政实力,要全部落到实处,还需要一个过程。来自景德镇市总工会的信息显示,在景德镇市,每年有约18万来自乐平、鄱阳、都昌等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其中又以25岁至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力。而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大多都更加迫切地想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5.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就业,在社区生活,这就是被称作“农民工”的群体。官方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的农民工有1.64亿人,其中约六成是新生代农民工。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率由当时的不足20%上升到如今的50%,但人口的城市化却存在巨大弹性,对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城市只是他们暂时的栖息地。有多少农民工最终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至今未见有详细的数据报告。“比例极低,在一些改革比较成功的地区,这一比例可能会达到10%左右,越是大城市,比例越低,曾经有过调研数据,在有的特大城市,农民工成为市民的比例为百万分之一。”一位长期关注三农问题的学者告诉记者。在城市,农民工的工作多是城市居民不愿意从事的苦活、累活、脏活,不仅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得不到保障,并且面临着随时可能失业的风险,而每到年底,农民工讨薪等问题就突显出来。近三十年的户籍改革之后,许多地方户籍制度的作用在弱化。但进城务工人员发现,虽然他们取得了一纸户籍,但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等方面,仍然被排除在城市居民之外。在个别特大城市,户籍的高墙深壑依然壁垒森严。“一方面在逐步剥离,一方面与户口挂钩的东西却越来越多。以北京为例,买房买车没有户口都要受到限制。”胡星斗说。在这些特大城市,户口不再是空洞的文书证明,而是转化为了真金白银。一位北漂族曾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在教育方面,如果你没有北京户口,就要为孩子预留庞大的教育经费,幼儿园的各种赞助费在2万左右,小学、中学阶段,每年的赞助费、借读费等也要四五千元;在住房方面,没有北京户口就不能同当地人一样享受经济适用房红利,只能高价买进商品房,而二者之间每平方米的价格差为4000~6000元;消费方面,外地人买车首付40%,本市户口只需首付20%……此外,北京冠绝全国的医保、社保,外地人也只有靠边站的份儿。利益催生需求,现实永远比剧情精彩,倒卖“留京指标”,以办“假户口”行骗牟利等事件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除却户籍之外,偏见和歧视也让进城务工人员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同工不能同酬,缺乏相应的培训指导和晋升机会,在认同和文化心理层面,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之间的隔阂仍然关山重重。“极强的心理忍受能力,任劳任怨,这是老一代农民工的普遍特质,而新生代农民工则完全不同。”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并不认可这种“宿命”,他们的耐受力较低,视野开阔,维权意识较强,对物质有一定追求,很多人从小在城市长大,没有乡土观念,更适应城市生活。一项调查显示,约84.5%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从事过农业,30%多在农村没有承包地,40%多没有宅基地,92.3%不愿再回农村。社会学家华东理工大学教授曹锦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多地少,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一直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根本矛盾之一。无论是长期以来二元户籍制度的安排,还是延长土地承包期不搞私有化的安排,亦或是农村宅基地和自建房不得作为财产性收入自由流通的安排,都是为不能完全被城市吸纳的农村劳动力留下一条返乡的通道,为大面积的经济回缩留下退路。而以往,老一代农民工在遇到经济波动时能顺利退回农村,避免了社会动荡。与父辈不同,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按既定通道退回。一旦遇到经济“硬着陆”或“软着陆”,新生代农民工将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为社会稳定埋下隐患。无论是从社会公平还是长期维稳来考量,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这一问题都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农民工这一特定称谓或将退出历史舞台。而在农民工如何退出历史舞台的策略方面,官方和学界还存在一定分歧。6.2011年4月26日上午,省工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开幕,来自全省各条战线上的600余名一线职工、工会工作者、优秀模范人物齐聚一堂。首次有11名农民工代表参会,他们将代表全省200多万农民工提出建议。其中,80后农民工代表董林在分组讨论中提出了三个建议,全部与“二代农民工”有关,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讨论。来自西山煤电集团杜儿坪矿的董林,28岁时就已经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这个从曲沃县杨谈乡沟东村走出来的代表,关注的焦点也全部来源于周边的农民工兄弟。“现在农民工就业还是比较困难,找不到工作的农民工还有不少。”董林经常在火车站、汽车站看到一些扛着包袱的进城农民工,在交谈中得知,很多人都是“盲目”进城,有时候半个月一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建议,各级工会会同相关部门提供一些平台,让农民工一下火车就能获取招工信息,同时建立更多的技术培训基地,让农民工有一技之长,更容易找到工作。对于农民工收入问题,董林表示,尽管近几年各部门加大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处罚力度,但不少中小企业仍然存在拖欠现象。而在一些正规企业中,农民工与正式职工“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也有出现。“现在工会正在推行工资集体协商,我觉得应该为农民工单独召开协商会,确定收入水平和支付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工资低、常被拖欠的问题。”他说。因为年龄原因,董林接触的农民工多是80后,这部分同龄人希望尽快融入城市,但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让很多人身在城市,“心被隔在城外”。他建议,相关部门给二代农民工一个融入城市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养老、住房的保障制度,让更多农民工安心城市工作,真正以城市为家。7.“农民工”这一早已约定俗成的称谓,或许将退出中国历史舞台了。近日,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和农民工输出大省河南的省委书记,都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广东省委书记汪洋1月3日提出,广东将加快研究并适时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根据职业和工作年限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居民真正融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表示,“农民工”这样的称谓本身就带有歧视色彩,呼吁社会慎用这一称谓。农民工:期望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工”是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通常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他们是城市最基层的建设者。然而,城乡二元结构在制度安排上造成农民收入水平低、生活水平低、社会保障程度低等现象长期存在,外来人员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也时有发生。来自山东的刘杰在珠三角一些城市里干过餐厅服务员、保洁员,也在超市当过促销员,还在一家儿童游乐场当过游艺机操作员。30多岁的她说,在广东生活了十多年,早已习惯了“农民工”的称谓,但内心深处更希望能够被视为一个“城里人”。和刘杰一样,在珠三角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看来,政府部门出台取消“农民工”称谓的政策措施,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在东莞一家印刷机械制造企业担任技术员的马奎说,在很多人印象里,“农民工”除了吃苦耐劳外,往往还被视为文化程度不高,有时还会和脏乱差、缺乏法律意识相联系。他们建设了城市,却难以融入城市,他们播种了果实,却很少分享成果。民政部:农民工政治经济文化权益没得到有效保障民政部2012年1月4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意见>指出,按照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将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公共卫生、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优抚救济、社区教育、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社会治安等社区服务项目逐步向农民工覆盖。《意见》称,农民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出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城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还没有得到有效保障,社会生活还未得到必要理解和尊重。《意见》称,当前,中国外出农民工有1.64亿人,其中约六成是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户籍在农村,但长期在城市就业,在社区生活,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希望能够像当地居民一样参与社区管理,享有社区服务。《意见》提出,发挥好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和条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意见》要求,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让农民工同城市居民一道共享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8.城镇化趋势的不断加速让大批农业人口进入城市,有的买房有的租房,他们已不再依赖土地而生存。农村人口的市民化也随着城市化的到来而到来,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他们被冠以“新市民”的称谓。但那些来自于传统生活观念占绝对支配地位的农民工们仍然感到了焦虑和不适应,尽管他们在城市生活,可并没有融入城市,在骨子里仍把自己当成外地人。进城的农民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买房进入城市。这部分农民主要是有一定收入基础的农民。他们进城是为了在城市的环境下生活,也有为了子女教育买房定居。二是,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生产方式或者干脆脱离农业生产,在城市经商和从事服务业,这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农民工和现在的新生代农民工。还有一种是通过上大学最后留在城市工作,这部分人通过四年大学生活,认同城市文化、习惯城市生活,但由于人脉关系少交际圈狭窄也没能融入城市。农民进城融入城市一方面是制度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对城关区多个社区辖区内流动人口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社区已将进城人员纳入城市管理,在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已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另一方面能否融入城市和融入城市的时间长短,更多的因素在于进城人员本身。这就要求“新市民”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去学习城市社会规范,适应城市社会生活并最终融入市民群体。9.受城乡文化差异的影响,新市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往往与城市居民“格格不入”,从而产生很多困扰和不和谐。这也从一个层面阻碍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院子里,生面孔一多,就保持不住环境卫生了,连治安情况都会变差。还是少租给这些人住。”8月21日,在一只船社区辖区内的一栋老楼院里,六十多岁的张奶奶和邻居在聊天。张奶奶说,他们家楼下租住了一个外来户,整了一个蜂窝煤炉子放在门口,做饭,烧水全用它。不但存在安全隐患,还弄得楼道里乌烟瘴气,天天堵塞。“他们家太不讲究了,把腌菜坛子,破木箱子……什么垃圾都往楼道里摆,又不是自家村上的院子。这农村来的,生活习惯就是和城里人不一样。”张奶奶埋怨说。农村与城市在劳动生活方式、物质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等巨大差异让进城人员一时难以适应。城市生活的快捷便利、城市中人们的交往往往以交换为前提,城市的人际关系淡漠等,这些让进城的农民十分不习惯。在农村他们习惯了平缓的生活方式,人们交往亲密又频繁。他们不习惯与城市居民一样以淡漠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城市的种种带给了他们许多的困惑。城市居民的难以亲近也带给了他们很深的印象。他们很难走出自己的观念。城市的理念只能以一种缓慢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大脑。他们的人是在城市中生活,但是他们的心理依然保留在农村时的状态。从他们每隔一段时间便回乡就可以证明这一点。生活习惯是长期养成的,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改变,但是较长时间的不改变成为进城人员难以融入城市社区生活的障碍。走访过程中,很多居民表示,流动人口的行为方式太“乡土”,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诸多不便。在资本全球扩张的巨大推动力之下,中国社区也逐渐开始了近代化直至现代化的进程,社会全面转型。目前,我国沿海城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必须看到,广大农村社会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乡土社会的原貌,城乡差别不但表现在经济上,更主要的则在于其数千年不变的乡土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上。这样一来,城乡不同的文化形态就给农民工市民化划下了一道鸿沟。容易出现的情况有,农耕社会传统经验的失灵,导致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很迷茫,进而造成了城市生活秩序的紊乱。比如对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的破坏:由于农民工没有遵守城市公共秩序的“经验”,他们习惯于在城市中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遵守交通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城市的形象。10.农村中的生活文明准则我们可以以田园化来概括。它体现出来的是单个家庭的自给自足,与外界的交流主要限定在本村之内或是以亲戚关系联系起来的有限范围。这种交流比较自然,很少带有功利的目的。而城市生活文明准则可以用商品化来形容。它所体现的是以家庭之间或家庭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特征的,相当一部分的交往建立在商品关系之上。因此人们交流过程中有太多顾虑。进城的农民要想尽快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就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适应这种商品化的生活方式。对于这个话题,很多学者表示,农民在城市中的种种不适应,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经验。这需要一个磨合和学习的过程。一位人士指出,“社会文化的不同要求农民工不断地扬弃本身的传统行为方式,逐渐接受城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进而按照这样的规范和准则来行动,而这一过程要经历三个阶段:先是对城市文明本能的抗拒,然后开始学习和模仿;最后达到吸收和整合,直至融入城市生活。这就是农民市民化的必经阶段。然而,为了缩短这样的过程,农民工需要在进入城市之前提前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基础教育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研究表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占78.40%,高中、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度则分别占73.19%、66.96%和60.77%。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越高,适应性就会越强。同时,当今社会大学教育已经由早期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令人担忧,因为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让农民提前了解现代社会,有准备的适应现代社会,进而减少对于城市社会的文化排斥和错误理解。帮助农民工正确树立城市生活的价值观,以便于他们更早的进入市民生活模式,顺利完成城镇化的进程;还在于知识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资本之一。知识匮乏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因此,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发展职业教育并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将会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起到很大帮助。作为城市已经开始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将外来人口纳入城市管理。在这一方面,兰州市城关区多个街道社区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比如,南稍门社区今年起推动“六心工程”,来创建流动人口示范化社区。据书记李英介绍,社区实施了均等化服务,引导和鼓励城市居民和农民工正常交往。“我们采取了多重管理和服务措施来帮助新市民改变传统观念,并引导、鼓励农民工在社会交往上以积极自信的态度融入市民群体。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种问题的出现。”三、申论要求第1题、阅读给定资料,归纳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的困境。[要求]简明扼要,准确、全面。200字左右。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当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是城市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社区建设的受益者,有融入城市生活的期盼,希望能够像当地居民一样参与社区管理,享有社区服务。发挥好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组织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和服务,改善农民工生活环境和条件,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睦相处,尽早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既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和统筹城乡发展、有序推进城镇化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采取有效措施,把城市社区建设成为开放包容、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让农民工同城市居民一道共享我国改革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成果。答案解析:第2题、根据给定资料,简要概括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义。[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400字左右。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1)收入水平难以明显提高。(2)没有稳定的居住地。绝大多数农民工家庭聚居在房租低廉的城乡结合部地区,且居住地不稳定。(3)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受户籍制度、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教育政策等多方面的制度排斥,外来农民工及其家庭还不能与户籍居民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4)城市归属感低。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接触、交往的困难,以及交往、接触的困难阻碍了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价值认同观念的形成,造成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低。答案解析:第3题、根据给定资料,请谈谈如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并提出具体措施。[要求]具体、有针对性、切实可行,500字左右。我的答案:我的答案:参考答案:第一,逐步消除制度障碍,促进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一是要逐步将子女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与户籍剥离。二是推行居住证制度,将居住证视为公民拥有定居权的合法证明,并允许公民自由、方便地获取居住证。实现居住证制度对流动人口全覆盖,发挥好居住证制度在人口调控、人口管理和人口服务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三是完善以居住证制为载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的配套政策,逐步扩大对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内容,最终实现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待遇。第二,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一是政府部门应开办以提高劳动技能为主的流动人口职业培训和以提高文明素质为主的“市民学校”,增强农民工对城市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