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_第1页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_第2页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_第3页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_第4页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与实施细则TOC\o"1-2"\h\u6889第1章总则 6180431.1目的与依据 6159111.2适用范围 6126491.3防治原则 6113951.4责任与义务 620869第2章大气污染防治规划 783862.1防治目标 7134872.2防治重点 7324292.3实施路径 7121112.4政策措施 820938第3章工业污染源治理 8278143.1行业排放标准 8304283.1.1钢铁行业排放标准 8252913.1.2火电行业排放标准 8282813.1.3石化行业排放标准 8203363.1.4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 823553.1.5建材行业排放标准 8194243.1.6纺织行业排放标准 8251293.2污染防治技术 8148033.2.1烟气脱硫技术 87593.2.2烟气脱硝技术 861603.2.3除尘技术 993183.2.4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912693.2.5汞污染治理技术 9228523.2.6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 998163.3污染源监管 974963.3.1污染源排查与监测 9105953.3.2环保执法检查 9204783.3.3企业自行监测与信息公开 9251753.3.4信用评价与失信惩戒 992153.3.5环保税收政策 949523.3.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933373.4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 9232193.4.1设施运行维护 9193763.4.2操作人员培训 931333.4.3设施运行记录与档案管理 9275813.4.4设施定期检查与维修 958173.4.5防止设施运行异常与处理 9293123.4.6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污染防治设施功能 923916第4章移动源污染防治 993644.1车辆排放标准 9284834.1.1制定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提升各类车辆排放限值。 9181584.1.2强化新车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我国市场销售的新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941534.1.3对在用车辆实施排放检测,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实施淘汰或改造,保证在用车辆排放达标。 974624.1.4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低排放或零排放汽车的发展。 10283834.2汽油车污染防治 10141814.2.1加强汽油车尾气排放控制,推广使用电控燃油喷射、三元催化转化等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10284674.2.2对汽油车实施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车辆排放控制系统正常工作。 10297844.2.3严格执行汽油车排放限值,对超标排放的汽油车进行处罚,并要求车主进行整改。 10320454.2.4鼓励淘汰老旧汽油车,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高排放汽油车的更新换代。 10174.3柴油车污染防治 10114314.3.1提高柴油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高压共轨、柴油颗粒过滤器等先进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 1078884.3.2加强柴油车生产企业的监管,保证新车排放控制系统质量。 10229214.3.3对在用柴油车实施严格检测,对超标排放的车辆进行处罚,并要求车主进行整改。 10191874.3.4推广清洁柴油技术,鼓励使用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减少柴油车排放污染。 10210944.4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 10101564.4.1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涵盖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主要类型。 10104744.4.2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施登记管理,保证机械的排放达标。 1056804.4.3鼓励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力等。 10242644.4.4强化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提高机械使用寿命,降低排放污染。 10269954.4.5对违反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处罚,并要求使用者进行整改。 106922第5章生活源污染防治 10216795.1城市扬尘污染防治 11130415.1.1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控制 11213235.1.2提高道路扬尘治理水平 11273365.1.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11319705.2燃煤污染防治 11139075.2.1优化能源结构 1136935.2.2强化燃煤设施污染治理 11158185.2.3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11312045.3生活垃圾焚烧污染防治 11213645.3.1严格垃圾焚烧厂建设标准 1161035.3.2加强垃圾焚烧过程污染控制 11100865.3.3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 11129975.4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 12127865.4.1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管 1287685.4.2推广高效油烟净化技术 12211875.4.3强化餐饮业布局规划 127202第6章农业源污染防治 12209326.1农业生产排放控制 12215856.1.1加强农业生产排放监管 1262036.1.2农药、化肥施用管理 1220406.1.3农田保护与治理 12275866.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12140986.2.1畜禽养殖场布局优化 125166.2.2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2101696.2.3养殖环境监管 13152086.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13267876.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1310406.3.2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3298566.3.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1355916.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13264126.4.1农作物秸秆利用 13274416.4.2农膜回收利用 13292506.4.3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1329212第7章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1320707.1财政支持 13183057.1.1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投入。各级应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合理安排资金,保证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 13326157.1.2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污染源治理、监测能力提升、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支出。 13181017.1.3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14285407.2税收优惠 14220177.2.1调整税收政策。对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产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14105197.2.2对节能环保型产品给予消费税减免。鼓励消费者购买低排放、节能环保的产品,引导绿色消费。 14246577.2.3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471327.3金融支持 14116487.3.1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 14133047.3.2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资金支持。 1455927.3.3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大气污染防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 14230597.4信用体系与激励机制 14129917.4.1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信用体系。对企业和个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表现进行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信用体系,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 14204397.4.2设立大气污染防治奖励机制。对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321717.4.3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加大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透明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 1413704第8章监测与预警 1460988.1监测网络建设 14106288.1.1监测站点布局 1420938.1.2监测设备配置 15145038.1.3监测能力提升 15273378.2监测数据管理 15201958.2.1数据收集与传输 1590908.2.2数据审核与处理 1544978.2.3数据共享与公开 15306088.3预警体系构建 1564648.3.1预警指标体系 15196078.3.2预警模型与算法 15284338.3.3预警等级划分 152768.4应急响应与联动 1545798.4.1应急预案制定 15126428.4.2应急响应启动 16107078.4.3部门联动与协作 1655438.4.4社会参与与宣传 161252第9章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 16185399.1政策法规宣传 1635369.1.1宣传对象: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市民,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政策法规宣传。 166789.1.2宣传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重视。 16138899.1.3宣传方式: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 163959.1.4宣传效果评估: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宣传策略,保证宣传效果。 16225419.2环保知识普及 16110979.2.1普及对象: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企事业单位员工等,普及环保知识。 16279509.2.2普及内容:包括大气污染成因、危害、防治措施等,提高全民环保素养。 16296839.2.3普及方式:通过举办环保讲座、展览、竞赛等活动,以及制作环保宣传品,普及环保知识。 17154939.2.4普及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普及效果,优化普及内容和方式,提高普及效果。 17182029.3社会参与与监督 17188609.3.1公众参与: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大气污染防治,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群众力量。 17116339.3.2监督渠道:建立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设立投诉举报、网站等,方便公众监督。 1721479.3.3信息公开:及时公开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信息,提高企业和社会的透明度。 17191309.3.4社会监督:鼓励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监督,形成舆论压力。 1762379.4环保志愿者与公益活动 1717759.4.1志愿者招募与培训:面向社会招募环保志愿者,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 17134299.4.2志愿者服务:组织志愿者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宣传、监督等活动,发挥志愿者作用。 172889.4.3公益活动开展: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公益活动,提升社会影响力。 1762959.4.4激励机制:建立志愿者和公益活动激励机制,表彰优秀志愿者和公益活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78765第10章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 173171010.1法律责任 17593910.1.1违反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责任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182680710.1.2行政责任:对违反大气污染防治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警告、罚款、责令停产整顿、吊销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 182996810.1.3民事责任:因大气污染造成他人损害的,侵权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 181921110.1.4刑事责任: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8793110.2纠纷处理机制 18325610.2.1大气污染纠纷处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8135410.2.2当事人可以依法自行协商解决大气污染纠纷。协商不成的,可以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申请调解。 18688810.2.3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大气污染纠纷,对符合条件的申请进行调解。 181997010.2.4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调解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81715610.3法律援助与公益诉讼 181497110.3.1当事人在大气污染防治纠纷中,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难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18315510.3.2符合条件的法律援助申请,法律援助机构应当予以批准,为申请人提供法律援助。 183148910.3.3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组织提起大气污染公益诉讼,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18704910.4信用信息公开与惩戒措施 182679210.4.1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将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纳入信用信息系统,依法公开相关信息。 182248110.4.2对纳入信用信息系统的单位和个人,在资金支持、项目审批、市场准入等方面采取限制或者禁止措施。 18786410.4.3对严重违反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实施失信惩戒,包括但不限于限制高消费、限制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等。 19第1章总则1.1目的与依据为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措施及其实施细则。1.2适用范围本措施及其实施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本市各级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应当遵守本措施及其实施细则。1.3防治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强化源头防控,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提升大气环境质量。(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针对不同污染源和污染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保证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实效。(三)主导,社会共治。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强化企业主体责任,鼓励公众参与,形成大气污染防治合力。(四)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产业,促进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1.4责任与义务(一)各级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实施目标责任制。(二)生态环境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对大气污染源的监管,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三)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四)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大气污染防治义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大气污染。(五)鼓励和支持大气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大气污染防治水平。(六)各级部门应当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第2章大气污染防治规划2.1防治目标为保证我国大气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实现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不断提升,本规划明确以下大气污染防治目标:(1)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35微克/立方米以下。(2)到203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以上,PM2.5平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立方米以下。(3)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治理,显著改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2.2防治重点根据我国大气污染现状,本规划将以下领域作为防治重点:(1)工业污染源治理:加强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推进工业炉窑整治。(2)移动源污染防控:提升燃油品质,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加强船舶、飞机等排放控制。(3)城乡面源污染治理:强化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秸秆焚烧等污染源防控。(4)重点区域协同治理: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3实施路径为实现防治目标,本规划采取以下实施路径:(1)优化产业结构:严格环境准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低碳产业。(2)调整能源结构: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煤炭消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提升污染源治理水平:实施大气污染源清单管理,推进污染源治理技术升级。(4)强化监测预警和执法监管:完善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提高执法监管能力。(5)推动区域协同治理:建立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防治。2.4政策措施为保证规划实施,制定以下政策措施:(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修订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震慑力。(2)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及有关部门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3)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需求。(4)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企业环保意识,推动企业加大污染治理投入。(5)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6)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第3章工业污染源治理3.1行业排放标准为有效控制工业污染源,保障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我国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类行业的排放标准:3.1.1钢铁行业排放标准3.1.2火电行业排放标准3.1.3石化行业排放标准3.1.4有色金属行业排放标准3.1.5建材行业排放标准3.1.6纺织行业排放标准3.2污染防治技术针对工业污染源,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1烟气脱硫技术3.2.2烟气脱硝技术3.2.3除尘技术3.2.4有机废气治理技术3.2.5汞污染治理技术3.2.6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3.3污染源监管为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管理,保证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我国采取了以下监管措施:3.3.1污染源排查与监测3.3.2环保执法检查3.3.3企业自行监测与信息公开3.3.4信用评价与失信惩戒3.3.5环保税收政策3.3.6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3.4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为保证工业污染源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治理效果,企业应加强以下管理工作:3.4.1设施运行维护3.4.2操作人员培训3.4.3设施运行记录与档案管理3.4.4设施定期检查与维修3.4.5防止设施运行异常与处理3.4.6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污染防治设施功能第4章移动源污染防治4.1车辆排放标准4.1.1制定严格的车辆排放标准,参照国际先进水平,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提升各类车辆排放限值。4.1.2强化新车准入制度,要求所有在我国市场销售的新车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4.1.3对在用车辆实施排放检测,对不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实施淘汰或改造,保证在用车辆排放达标。4.1.4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推动电动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低排放或零排放汽车的发展。4.2汽油车污染防治4.2.1加强汽油车尾气排放控制,推广使用电控燃油喷射、三元催化转化等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4.2.2对汽油车实施定期检查和维护,保证车辆排放控制系统正常工作。4.2.3严格执行汽油车排放限值,对超标排放的汽油车进行处罚,并要求车主进行整改。4.2.4鼓励淘汰老旧汽油车,通过补贴等方式,促进高排放汽油车的更新换代。4.3柴油车污染防治4.3.1提高柴油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高压共轨、柴油颗粒过滤器等先进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4.3.2加强柴油车生产企业的监管,保证新车排放控制系统质量。4.3.3对在用柴油车实施严格检测,对超标排放的车辆进行处罚,并要求车主进行整改。4.3.4推广清洁柴油技术,鼓励使用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减少柴油车排放污染。4.4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防治4.4.1制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标准,涵盖挖掘机、装载机、叉车等主要类型。4.4.2对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施登记管理,保证机械的排放达标。4.4.3鼓励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清洁能源,如天然气、电力等。4.4.4强化对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维修和保养,提高机械使用寿命,降低排放污染。4.4.5对违反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处罚,并要求使用者进行整改。第5章生活源污染防治5.1城市扬尘污染防治5.1.1强化建筑工地扬尘控制(1)严格落实施工现场围挡、道路硬化、裸土覆盖、喷淋降尘等防尘措施;(2)推广建筑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扬尘排放情况。5.1.2提高道路扬尘治理水平(1)定期对城市道路进行冲洗、湿扫,减少道路扬尘;(2)推广使用低尘道路施工技术及材料。5.1.3加强城市绿化建设(1)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2)加强绿化带、防护林带的建设与维护,降低扬尘污染。5.2燃煤污染防治5.2.1优化能源结构(1)推广清洁能源,逐步减少煤炭消费;(2)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5.2.2强化燃煤设施污染治理(1)实施燃煤锅炉、工业炉窑等污染源提标改造;(2)推广高效脱硫、脱硝、除尘等技术,降低污染物排放。5.2.3推进煤炭清洁利用(1)发展煤炭洗选加工,提高煤炭品质;(2)推广民用散煤清洁化利用技术。5.3生活垃圾焚烧污染防治5.3.1严格垃圾焚烧厂建设标准(1)严格执行垃圾焚烧厂设计、建设规范;(2)提高垃圾焚烧厂自动化、密闭化、清洁化水平。5.3.2加强垃圾焚烧过程污染控制(1)优化焚烧工艺,保证燃烧充分;(2)实施脱硫、脱硝、除尘等治理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5.3.3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制度(1)推广垃圾分类,减少垃圾焚烧量;(2)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5.4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5.4.1加强餐饮业油烟排放监管(1)严格执行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2)定期开展油烟排放监测,保证油烟排放达标。5.4.2推广高效油烟净化技术(1)推广应用静电式、湿式等高效油烟净化设备;(2)定期对油烟净化设备进行清洗、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5.4.3强化餐饮业布局规划(1)合理规划餐饮业布局,避免油烟污染影响居民生活;(2)严禁在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设置产生油烟污染的餐饮业。第6章农业源污染防治6.1农业生产排放控制6.1.1加强农业生产排放监管(1)建立农业生产排放监测体系,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进行实时监控。(2)制定严格的农业生产排放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排放污染物的限值要求。6.1.2农药、化肥施用管理(1)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2)优化化肥施用结构,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6.1.3农田保护与治理(1)加强农田土壤污染防治,保证农田土壤环境质量。(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农田水土流失。6.2畜禽养殖污染防治6.2.1畜禽养殖场布局优化(1)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区域,控制养殖规模。(2)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环评制度,保证新、改、扩建项目符合环保要求。6.2.2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推广畜禽粪便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2)鼓励养殖场实施粪便资源化利用,提高粪便利用率。6.2.3养殖环境监管(1)加强养殖场环境监管,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2)建立健全养殖废弃物排放监测体系,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6.3农村生活污染防治6.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2)推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适用技术,降低处理成本。6.3.2生活垃圾处理与资源化利用(1)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垃圾分类收集。(2)推广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减少垃圾填埋量。6.3.3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农村环境质量。(2)加强农村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6.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6.4.1农作物秸秆利用(1)推广秸秆还田、饲料化、能源化等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2)严厉打击违法焚烧秸秆行为,减少大气污染。6.4.2农膜回收利用(1)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农膜回收率。(2)推广环保型农膜,减少农膜残留。6.4.3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1)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处理能力。(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与运营。第7章大气污染防治保障措施7.1财政支持7.1.1加大大气污染防治财政投入。各级应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合理安排资金,保证防治措施得到有效实施。7.1.2设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研发、污染源治理、监测能力提升、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支出。7.1.3优化财政支持政策。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给予税收减免、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7.2税收优惠7.2.1调整税收政策。对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相关产业的企业,给予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7.2.2对节能环保型产品给予消费税减免。鼓励消费者购买低排放、节能环保的产品,引导绿色消费。7.2.3对淘汰落后产能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耗能的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3金融支持7.3.1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项目的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大气污染防治项目提供信贷支持,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7.3.2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资金支持。7.3.3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大气污染防治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鼓励企业发行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7.4信用体系与激励机制7.4.1建立大气污染防治信用体系。对企业和个人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表现进行信用评价,将评价结果纳入信用体系,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7.4.2设立大气污染防治奖励机制。对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取得显著成绩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7.4.3强化环境信息公开。加大大气污染防治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透明度,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监督。第8章监测与预警8.1监测网络建设8.1.1监测站点布局为全面、准确地掌握大气污染状况,应根据地理环境、污染特征及人口分布等因素,科学规划监测站点布局。保证监测站点覆盖城市、乡村、工矿区等各类区域,形成立体化、多层次的大气污染监测网络。8.1.2监测设备配置监测站点应配置符合国家标准的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设备,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等污染物监测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8.1.3监测能力提升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同时加大监测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监测能力,满足大气污染防治需求。8.2监测数据管理8.2.1数据收集与传输监测站点应按照规定频次收集监测数据,并通过网络实时传输至上级环境监测部门。保证数据传输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8.2.2数据审核与处理环境监测部门应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审核,对异常数据进行排查、核实,并及时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8.2.3数据共享与公开建立监测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通。同时依法公开监测数据,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透明度。8.3预警体系构建8.3.1预警指标体系根据大气污染特征,建立完善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空气质量指数(AQI)、污染物浓度等指标,为预警提供科学依据。8.3.2预警模型与算法研究开发适用于我国大气污染特征的预警模型与算法,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8.3.3预警等级划分根据预警指标和预警模型,将预警分为不同等级,明确各级预警的启动条件和应对措施。8.4应急响应与联动8.4.1应急预案制定各级应制定大气污染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响应程序、措施和责任主体,保证在突发大气污染事件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8.4.2应急响应启动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等级要求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大气污染影响。8.4.3部门联动与协作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应急响应联动机制,形成合力,提高应对大气污染事件的能力。8.4.4社会参与与宣传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加强环保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应急能力,共同应对大气污染挑战。第9章宣传教育与社会参与9.1政策法规宣传宣传教育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环节,首要任务是加强政策法规的宣传。本节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9.1.1宣传对象:针对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广大市民,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政策法规宣传。9.1.2宣传内容: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标准规范等,提高全社会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认识和重视。9.1.3宣传方式:运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覆盖面。9.1.4宣传效果评估:定期对宣传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宣传策略,保证宣传效果。9.2环保知识普及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对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9.2.1普及对象:面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企事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