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_第1页
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_第2页
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_第3页
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_第4页
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初三历史中考考点全套复习提纲(重点版)初二历史(上)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第1课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起止时间是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6—1842.8)一、林则徐虎门销烟:A、英国走私鸦片的原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根本目的:打开中国市场。B、鸦片输入中国的危害(即禁烟的原因):白银大量外流,威胁到清政府的财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官吏更加腐败,军队的战斗力削弱。因此,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C、林则徐禁烟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经过:1839年6月3日到25日,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全部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纪念虎门销烟,联合国确定6月3日为“国际禁烟日”,6月26日为“国际禁毒日”。)二、《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背景(原因):鸦片战争,中国军队失败:(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直接原因、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2)鸦片战争爆发标志: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鸦片战争爆发。(3)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签订2、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建、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使中国丧失领土和关税两大主权)三、鸦片战争影响(危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的影响(详解)】:①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②中国主权遭到破坏,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政治方面);③成为外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材料产地,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经济上);④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社会矛盾);⑤中国开始进入反侵略,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任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鸦片战争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南京条约》中最能体现英国的意图,并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商定税款。【活动与探究】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①清朝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技术落后。②道光帝举棋不定,忽战忽和。③英国国力强盛,武器先进。(其中“清朝政治腐败”是主要原因,也可以说为:腐朽的封建制度阻挡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的进攻)(说明了:落后必然挨打。要毋忘国耻,立志进取)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目的):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过程: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俄美是帮凶。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火烧圆明园。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俄国不要花费一文钱,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

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领土表时间不平等条约名称割占领土范围割占领土面积1858年中俄《爱珲条约》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1860年1864年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千米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中国西北部7万多平方千米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在浙江的一次战斗中,击毙洋枪队头目是美国人华尔,1864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第3课

收复新疆

1、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中亚浩罕国将领阿古柏侵占新疆南部和北部的一些地区。

经过: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分三路进军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先收复乌鲁木齐及其附近的地方,然后攻占吐鲁番,打开通向南疆的门户。1878年,清军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维护了国家统一。为收复伊犁,清政府派人赴俄国交涉,同时,左宗棠做好武力收复伊犁的准备。1881年,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2、新疆行省的设立:

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任命刘锦棠为新疆第一任巡抚。【思考回顾】: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第4课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背景(原因):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力强盛;日本制定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计划。经过(几大战役):黄海战役(此战役中民族英雄邓世昌为国捐躯);辽东战役(此战役后,日军在旅顺疯狂屠杀当地居民,现在旅顺的“万忠墓”就与此有关);威海卫战役(此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影响

内容(掌握)危害影响(掌握)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既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也使中国京津地区和东南地区的安全受到了威胁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增辟通商口岸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本原因);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日本蓄谋已久;清朝武器装备落后。《马关条约》与其他条约的不同之处: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便于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

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八国联军进犯北京。1900年6月,英、俄、美、日、德、法、意、奥八个国家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1901年9月,李鸿章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2、《辛丑条约》:(1)1901年清政府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等国签订。(2)主要内容:①中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反帝活动;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3)影响(危害):(非常重要,熟练准确记忆)《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与其他条约最突出的不同点:列强获得了直接干涉中国内政的特权。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

难忘九一八1、九一八事变:原因: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趁蒋介石围剿红军之机,侵略中国。时间:1931年9月18日。借口:日军蓄意制造“柳条湖事件”,以此为借口,向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在第二天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蒋介石的态度: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结果:四个多月后,东北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锦绣河山,全部沦陷。1932年,日本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以长春为“都城”,溥仪任“执政”。影响: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2、西安事变:爆发的原因:日军进一步侵略华北,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对张学良、杨虎城起到了感召作用(个人因素)。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剿”共(直接原因)。目的:为了逼蒋抗日经过: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的性质:逼蒋抗日的军事行动。(注:不是以推翻蒋介石统治为目的的兵变)解决: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采取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目的:争取一切力量抵抗日本的侵略。解决的依据: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抗日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影响/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局面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第15课

“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1937年7月7日夜间,日军在卢沟桥附近举行军事演习。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蓄意挑动战争的日本军队悍然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意义: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爆发。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原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共的推动。合作表现: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奔赴抗日战场。意义: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3、南京大屠杀:1、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又发动八一三事变,大举进攻上海。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大屠杀,被日军屠杀的中国人达30万。(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2、对南京大屠杀及日本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的认识:战争是残酷的。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掩盖、抹杀侵略事实,可见,日本对军国主义罪行没有真正反省,这是对世界和平的严峻挑战;对此,要牢记日本帝国主义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势力的复活,防止历史悲剧重演。勿忘国耻,警钟长鸣。3、当前日本国内少数右翼分子否定“南京大屠杀”,实质是为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暴行进行掩盖和辩护。不利于今天中日关系友好、正常、健康的发展。日本只有正视鼓起勇气,正视历史,真诚地道歉,才能把握未来。第16课

血肉筑长城正面战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抗战)1、平型关大捷——抗战时的第一次胜利: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东侧伏击,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大批物资。史称“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由八路军取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台儿庄战役——抗战时最重大的胜利:1938年春,日军进攻徐州。国民党将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血战近20天,歼敌一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最重大的胜利。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抗战)3、百团大战——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目的: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主要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经过: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华北两千多公里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意义: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它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大长了抗日军民的志气,在国际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4、敌后战场战略总后方——延安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根据地,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5、中共七大: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抗战胜利前夕)目的: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解决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发展前途问题。时间:1945年4月;

地点:延安内容: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补充了解党的七大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②制定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③通过新党章,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④选举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使党在组织上空前团结。历史意义:这次大会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制定了党的正确路线,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实现了空前的团结,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6、抗日战争的胜利:时间: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的。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受降代表在台北主持受降仪式,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湾50年殖民统治的结束,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促使日本投降的原因:(1)1945年8月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2)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3)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世界意义;(3)中国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行了全民族的共同抗战(根本原因);②战争的正义性,得道多助;③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④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共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援助等

中国抗战的特点:以弱用强;是太平洋战争中的主战场;始终并存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初二历史(下)第三单元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目的: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结果: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意义(影响):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了思想准备。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①(思想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意义: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③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似处:都具有转折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3、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1980年,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1982年,我国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系列法律。(意义: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反映了我国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不断提高,依法办事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第9课

改革开放1、对内改革:(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的重要政策)背景:农村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落后,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政社合一,在计划经济下,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农民缺乏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前提: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开始: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开始。特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作用(意义):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时间:1985年。内容:①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④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⑤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2、对外开放:目的: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分四步: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开放沿海14个沿海城市;规划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省份设立一些开放城市。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作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经济特区的建立:目的:打开对外开放的突破口。1980年,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作用: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增设了海南岛经济特区。1991年,设立上海浦东开放区(现已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实行改革开放。(2)实行改革开放后,针对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在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1987年又为中共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5、中共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道路。所以说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1992年南巡讲话: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主要精神: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发展经济是关键;发展才是硬道理。历史意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2、邓理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2)党的十四大(1992年召开)内容: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3)党的十五大(1997年召开)内容:①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②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历史意义: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初三历史(上)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第10课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一、文艺复兴:1、出现背景:(1)14世纪前后,地中海区域是欧洲贸易最繁荣的地区。(2)当时,意大利兴起了很多城市国家,这些城市商业发达,手工工场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发展工商业富裕起来,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3)新兴资产阶级,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2、时间:14世纪前后。3、概念(内容):新兴资产阶级,非常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要求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4、文艺复兴的定义:新兴资产阶级通过弘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方式,反对教会宣扬的陈腐说教,发起了一场崭新的、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文化运动。人们把这场运动称为文艺复兴。5、文艺复兴的实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6、地区:意大利。7、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人文主义8、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9、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1)、但丁:a、代表作:《神曲》。b、地位:文艺复兴的先驱,意大利人。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2)、达·芬奇:a、代表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b、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大师(绘画)。(3)、莎士比亚:a、代表作:《罗密欧和朱丽叶》、《哈姆雷特》。b、地位:英国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一生创作了三十多部剧本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深刻批判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和社会陋习,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10、文艺复兴的扩展:15-16世纪扩展到欧洲其他地方11、文艺复兴的影响(作用):(1)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2)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二、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海外市场——根本原因;(2)社会根源:欧洲人对财富的渴望和黄金的强烈追求——主要动力;《马可·波罗行纪》一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2、客观及技术条件:地圆学说的流行;地理知识的进步;造船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应用;航路经验的积累。3、经过:(1)、迪亚士:1487年,从葡萄牙出发,到达非洲南端好望角;(2)、哥伦布:1492年,哥伦布受西班牙王室支助,从西班牙起程,开始横渡大西洋。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哥伦布认为欧洲和亚洲隔大西洋相望,始终相信自己到的地方是亚洲的印度,所以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3)、达·伽马: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到达印度;(4)、麦哲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奉西班牙王室之命)率船队,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成功。4、影响:(意义)①新航路开辟以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②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③为欧洲开辟了殖民探索道路,造成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落后。(消极影响)第11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原因:(1)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17世纪时,英国国王竭力推行封建专制,鼓吹“君权神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二、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1)、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2)、制昵业等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牧场和农场。(3)、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成长起来。(4)、有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却从事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而成为新贵族。三、资产阶级同国王斗争的工具:议会四、开始:(1)、时间;1640年(2)标志:查理一世召开长期关闭的议会,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五、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六、领导人:克伦威尔七、新议会召开期间国王和议会双方各自的目的:(1)、国王:筹集军费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2)、议会:反对国王的独裁专制,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八、著名战役:1645年5月的纳西比战役,击溃了王军的主力。九、1649年的两件大事:(1)、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2)、英国成立了共和国。十、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克伦威尔掌握了政权后,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十一、宫廷政变:(1)、背景:克伦威尔去世后,查理二世复辟,复辟的斯图亚特封建王朝对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使得人人自危,怨声载道。(2)、时间:1688年。(3)、结果:推翻了专制统治,另立新的国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十二、《权利法案》的颁布:(1)、目的: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2)、时间:1689年。(3)、内容:a、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明确的制约。b、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经济方面);也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军事方面);c、规定国王既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法律方面)(4)、作用:为限制国王的权利提供宪法保障,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确立。十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意义):(1)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2)确立了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3)、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4)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5)、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第12课

美国的诞生一、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1、英属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形成。2、英国为使北美殖民地永远作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竭力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3、北美殖民地人民的不满,反抗情绪日益高涨。4、英国殖民者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政策,双方矛盾越来越尖锐。(根本原因:英国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者压迫北美人民。)二、其他相关知识:1、美洲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2、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个数:13个。3、北美的殖民地居民的来源:英国移民、印第安人、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非洲来的黑人奴隶。三、独立战争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四、独立战争的开始:1、时间:1775年4月。2、标志: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枪声五、第一届大陆会议的内容:1、决定组建军队同英国军队战斗。2、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六、《独立宣言》的发表:1、时间:1776年7月4日(后来7月4日被定为美国国庆日)2、机构:大陆会议。3、内容:a、痛斥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b、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们有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C、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4、意义:《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七、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1、时间:1777年,2、结果:英军五千人投降。3、意义:a、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b、美国在国际上获得了法国和荷兰的军事援助。八、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九、美国的1787年宪法:1、时间:1787年。2、内容:a、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b、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c、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大权。d、根据宪法,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十、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既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又是一场民族解放运动。十一、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1、国内意义:(1)、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2)、实现了国家的独立,(3)、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4)、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国际意义: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十二、评价华盛顿:他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使美国赢得了独立,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第13课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法国大革命:1、法国大革命:(1)、18世纪时,法国社会等级森严,全体社会成员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资产阶法国大革命级和农民在内的第三等级,政治上无权,却要供养生活腐朽的上层等级。(2)广大农民生活困苦,人民怨声载道。(3)王室挥霍无度,国家财政陷于破产。2、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1789年,国王召开三级会议筹款。3、法国大革命的爆发:(1)时间:1789年7月14日(7月14日是法国的国庆日)。(2)、标志: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监狱。4、《人权宣言》的发表:内容:a、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b、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5、1792年发生的两件大事:a、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历史上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b、国王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6、法国大革命的高潮: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权。(1)、背景:a、欧洲国家借口处死路易十六,侵略法国。b、法国国内形势动荡不安。C、巴黎人民再次发动武装起义。(2)、历史意义:a、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b、平息了国内叛乱。C、把法国大革命推向高潮。7、法国大革命的领导者:罗伯斯庇尔8、法国大革命高潮的结束:a、时间:1794年7月。b、标志: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9、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a、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b、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c、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d、是最大最彻底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二、拿破仑和他的帝国:1、拿破仑上台的历史背景:a、大革命高潮结束后,资产阶级期望稳定统治秩序。b、对外战争仍在进行,人民生活没有摆脱困境。C、政局依然动荡。2、拿破仑夺取夺权的时间:1799年(他发动“雾月政变”)。3、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建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正式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4、拿破仑巩固统治的措施:a、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b、发动对外战争,多次打败反法联盟军队,乘胜扩大了法国的疆域,控制了欧洲的很多地方。5、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a、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b、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这是其政权倒台的根本原因)。6、拿破仑帝国的覆亡:1814年,拿破仑被欧洲反法联军赶下台,法国的封建王朝复辟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8课

美国南北战争独立后美国领土的扩张:经过半个多世纪,美国领土扩张成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的大国。独立后,美国南北双方经济的发展:北方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南方的种植园经济都发展起来了,但在劳动力问题上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战争的爆发的原因:19世纪中期,围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南(种植园经济)北(资本主义工业)两种经济制度不可调和。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就任美国总统。战争的爆发:a、时间:1861年4月。b、标志:南方一些洲联合起来,宣布组成一个独立国家,号称“南部联盟”。战争初期北方失利的原因:a、准备不足。b、缺乏优秀将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发表:a、背景:军事上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政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b、时间:1862年9月。c、内容:规定从1863年元旦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d、意义:(1)、宣言的发表,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2)、广大黑人欢庆解放,踊跃报名参军,北方军队因此获得雄厚的兵源。南北战争的结束:1865年。林肯的贡献(评价林肯):(1)、维护了国家的统一。(2)、解放了黑人奴隶。南北战争的性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11、南北战争胜利的意义:(1)废除了奴隶制度,(2)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3)为以后资本主义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一、俄国废除农奴制:1、原因或背景:a、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b、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C、农奴的处境十分悲惨,暴动频繁。2、时间: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4、内容:a、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b、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C、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5、改革的方式:自上而下。6、改革的前提: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7、改革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8、改革的意义:a、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b、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9、改革的局限: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二、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1)19世纪中期的日本国内社会状况:是一个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天皇大权旁落,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西方列强对日本的侵略:a、1853年,美国入侵日本,要求谈判“通商”,否则立即开战。b、1854年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同意开放港口。(3)国内矛盾

激化:a、西方势力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

,幕府统治岌岌可危

。b、部分中下级武士接受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主张武力推翻幕府统治。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方式:自上而下。4、目的:改变日本的落后面貌,巩固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5、领导者:明治天皇。6、内容:a、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C、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7、积极意义:(1)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2)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3)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8、消极影响:强大起来的日本,很快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初三历史(下)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

慕尼黑阴谋:一、慨况:1.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945年9月2.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德国进入波兰,英法宣战→日本签署投降书3.交战双方:法西斯国家(德意日)-反法西斯国家4.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矛盾尖锐。一战后,德国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长,强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意大利和日本也不满足一战后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挑起了战争的爆发。(同一战一样)(2)、直接原因:受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打击,导致了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进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加速了战争的爆发。(3)、其它原因:英法等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进一步膨胀,对战争的爆发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5、性质:这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6、特点: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战争二、战争酝酿(慕尼黑阴谋和绥靖政策)

1、慕尼黑阴谋①时间:1938年9月;②地点:德国的慕尼黑;③与会国:英、法、德、意。④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天内将苏台德等地割让给德国⑤影响:这一事件标志着英法等西方大国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纵容了德国的侵略,加快了二战的爆发。

2、绥靖政策:(1)原因:a、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b、西方大国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侵略矛头引向苏联;

(2)定义: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断进行侵略活动,这使西方大国的利益受到一定损害。西方大国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不满,但又害怕法西斯国家的战争讹诈。他们想把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因此,他们对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这种政策被称之为“绥靖政策”。(3)目的:英、法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求得一时太平。4)实质:英法等西方大国想将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希望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5)顶峰:慕尼黑阴谋;(6)影响:a、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b、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的力量;c、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二、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初期阶段:1、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发动突然进攻,美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即欧洲战场)2、重要事件:1940年4、5月占领包括法国在内西欧和北欧,并轰炸不列颠。意加入德一方。二、战争的扩大(1941年):1、苏德战争爆发:时间:1941年6月,德国突然发动对苏联的侵略战争。重要战役:莫斯科保卫战(苏军取得莫斯科战役的胜利,打破了不起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德军在欧洲的第一次大败)2、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重要事件:日本偷袭珍珠港,美12月8日,对日宣战。第7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

(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A、背景:①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②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广泛愤怒;③英美苏等国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向联合;B、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家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C、内容: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打败法西斯国家。D、意义:《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团结了反法西斯力量,为最终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础E、影响:①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局;②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雅尔塔会议:时间:1945年2月;目的:德国败局已定,为了协调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与会国: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内容:①打败德国后对其实行军事占领,彻底消灭德国的法西斯主义;②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③成立联合国;评价(影响):①进一步协调了盟国的行动,加速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②同时,也对二战后形成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二、最后胜利:

(一)背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加强,逐渐扭转了战争形势。(二)、战争的转折(1942年7月):

1、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1、时间:1942年-1943年2月。2、结果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3、意义:推动整个战争形势的变化,是欧洲战场(苏德战场)的转折,也是二战重要转折点。

2、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1、时间:1944年6月。2、情况:1944年6月6日,盟军组织了诺曼底登陆战,在欧洲开辟了第二战场。3、意义:第二战场的开辟,解放了欧洲各国,使法西斯德国陷入了两面被夹击的境地,加速了其败亡。3、欧洲战场的结束:1、1954年4月,苏军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自杀。2、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4、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中途岛海战。5、北非战场的转折:阿拉曼战役。

6、战争结束(亚太战场):1、条件:a、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b、苏联也对日宣战。C、中国等亚洲各国人民对日本展开猛力的进攻。2、结果: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注意: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三、二战的影响:(一)总体:1、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浩劫,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2、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彻底改变了世界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1)消极影响:使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无数的财产被毁,给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浩劫。(2)积极影响:①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生与发展。(如原子弹技术导致了原子能的应用,导弹技术导致了航天技术的发展。)②受苏联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如中国、越南、朝鲜、蒙古、东欧八国等二战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③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纳米比亚等国二战后走上独立道路。)

(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和启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①、这场战争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反法西斯国家建立了同盟;③、各国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过了法西斯国家的力量。

(2)启示: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团结起来力量大;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灾难,我们要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等。

(四)补充:两次世界大战异同之比较。

相同点:1、根本原因:都是由于帝国主义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影响:都带来了灾难和破坏。战后都形成了以战胜国为主导的国际新秩序。

不同点:1、性质:一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二战是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2、目的:一战的目的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二战的目的是打败法西斯。第四单元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第八课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时间发展特点或发展特征产生原因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南部发展尤为迅速,呈现一片繁荣景象。1美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占据了广阔的国际市场。2美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术成果,改进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和军事工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3政府采取措施,改善人们生活,创造比较有利的发展环境。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受到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1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暴露。2中东产业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引发了1974-1975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初1美国经济缓慢回升。2受到通货膨胀的困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1经济形式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2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美国政府调整经济政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美国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在保持低通胀,低失业率和减少财政赤字的同时,发展速度名列西方发达国家的前列。2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3美国经济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新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1进行社会经济改革。2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促进了以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3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第九课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发展一.西欧经济的发展:1.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为了对付苏联,给予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量援助;②西欧国家发挥高素质劳动力的优势,利用美国的援助;③采用最先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或经济发展概况:①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大体达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②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3.欧洲的联合:①20世纪60年代:“欧洲共同体”成立。建立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用:对成员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②20世纪90年代:“欧盟”的成立。成立的时间:1993年。成立的基础:“欧洲共同体”。内容:<1>欧盟各国将逐步使用单一的货币——欧元;<2>欧盟成员国内部人员资本和货币可以自由流通;<3>不同国家的人可以只有的在任何一个成员国工作学习或居住;<4>欧盟力求在外交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步调一致。作用:欧盟成立之后,欧盟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性质: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二.日本的崛起:1.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美国在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20世纪50年代,美国处于本国的需要开始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④日本政府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⑤引进最新科学技术成就;⑥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2.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二十年: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在钢铁、汽车、船舶、电器等许多重要生产领域,日本都各列世界前列;②1974-1975年以后:日本经济发展一度减缓。原因是: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是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3.日本经济发展的表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地位得到加强。4.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①1964年东京成功举办奥运会;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第六单元: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第12课:亚非拉的奋起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一)印度的独立:

①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

1、19世纪中期:印度民族大起义2、20世纪20-30年代:新高潮

3、二战后初期:独立运动高涨

②印度独立:

1、时间:1947年

2、方案:印巴分治(“分而治之的政策”:1947年,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但决定把原来的印度分离成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实行分治。)3、印巴冲突:印巴分治导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严重矛盾和冲突,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造成了印巴之间的严重对立4、印度宣布独立。(领导人:尼赫鲁)

5、建国:1950年印度共和国;1956年巴基斯坦共和国

(二)独立后的振兴:

1、印度的巨大发展——工农业和科技有显著发展;1956年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主权回归。2、韩国、新加坡成为现代化国家。

二、非洲民族独立的浪潮(二战后)

1原因:(1)二战结束后,非洲大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民族独立的浪潮。(2)帝国主义在非洲殖民体系一步步走向瓦解。埃及的独立(北非):

a、开始:非洲的独立从北非开始。b、时间:1952年。c、领导人:纳赛尔。D、结果:1、1952年,埃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革命力量发动了武装起义,赢得了埃及的真正独立。2、收回苏伊士运河:1956年

3、独立运动的高潮:a、20世纪50-60年代;30多个国家。

b、1960年:17个国家独立“非洲独立年”。

4、独立运动的深入开展:70-80年代。

殖民统治结束的标志:1990年3月纳米比亚独立。意义:1990年,纳米比亚赢得了独立。这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历史的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三、打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打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历史:时间:19世纪初(1816年)。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殖民国家:葡萄牙、西班牙。

2、打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①古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时间:1959年、推翻美国的傀儡政权。

领导人:卡斯特罗。措施:发展经济,实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大庄园制;没收美国垄断资本在古巴的工矿企业。

②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1999年底、美国。第13课:动荡的中东地区一、中东地区的特点:战火频仍、动荡不安。

二、战火频仍的中东:中东问题的产生:1、一战后:一战后,英国获得了巴勒斯坦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大批流亡的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历史背景见书小字部分P75页)2、二战后:(1)、二战后,在美英等国的支持下,联合国不顾阿拉伯国家的强烈反对,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的决议。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2)、1948年,犹太国家以色列建国,英国结束“委任统治”。随着犹太人国家以色列的建立,1948—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发生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中东问题由此产生。3、四次中东战争:(见书小字部分P76页)。二、中东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1、中东局势长期动荡的原因:慨述:中东局势的长期动荡,是由于这一地区错综复杂的矛盾。一方面,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是各个历史时期世界列强的必争之地。列强的介入,使这一地区的矛盾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中东地区存在着严重的矛盾;(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问题。)

具体:1、地理因素: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2、大国因素:列强从自己利益出发,在此进行长期角逐;(重要根源)

3、历史因素:1948年以色列建国,不断进行领土扩张;

4、资源因素:对珍贵水资源的争夺也加强了冲突;

5、宗教因素: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都将耶路撒冷看作自己的“圣城”;宗教信仰不不同,加深了双方的裂痕;(最棘手的问题)6、种族因素: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冲突;7、中东关键问题:巴以冲突;(领土争端是其实质)小结:中东问题的复杂性:大国插手地区事务,使领土争端问题严重;历史渊源深,复杂的民族矛盾,宗教斗争;争夺水资源。大国争夺是中东冲突的重要根源;阿以争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