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综合练习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在三位宇航员老师的授课内容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跳动的心肌细胞②乒乓球停留在水中,浮力几乎消失③花朵折纸在水膜上慢慢绽放④向水膜中继续注入水变成水球⑤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得到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⑥将半粒泡腾片放在水球里产生大量气泡A.①③④ B.③⑥ C.①④⑥ D.只有⑥2、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 B. C. D.3、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和人身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 B.取用固体粉末C.振荡液体 D.连接仪器4、下列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不正确的是序号物质鉴别方法ANH3和N2闻气味B蔗糖、面粉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C过氧化氢溶液、蒸馏水加入少量二氧化锰,观察现象D木炭粉、四氧化三铁观察颜色A.A B.B C.C D.D5、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烟花绽放 B.民间剪纸C.雕刻蛋壳 D.纸张粉碎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加热液体 B.取用粗盐C.连接仪器 D.溶解固体7、下列历史典故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A.火烧连营 B.司马光砸缸 C.曹冲称象 D.铁杵磨成针8、以下诗词中,体现了化学变化的是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9、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风吹草动 B.百炼成钢 C.披荆斩棘 D.滴水成冰10、2021年6—8月,奉贤博物馆展出了一批三星堆出土的珍贵文物,有青铜器、玉石器、金器、象牙等。古人制作这些物品的过程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A.冶炼金属 B.雕刻玉石 C.锤打黄金 D.打磨象牙第Ⅱ卷(非选择题70分)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1、加热时,可能导致试管、烧杯等玻璃容器破裂的原因有:(1)玻璃容器________有水,未经擦干就加热;(2)容器底部与________________接触;(3)给烧杯、烧瓶加热时,底部没有垫上________________;(4)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________________;(5)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立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里。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______量出体积。3、下列哪些性质可以鉴别以下各种物质,请将有关的序号填在横线上: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1)厨房里的糖水和盐水______。(2)氧气和水______。(3)铜丝和铁丝______。(4)医用酒精和水______。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化学实验需要实验仪器,我们必须认识仪器并学会正确使用仪器。现有如下仪器:(1)用仪器名称回答:①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指出:写仪器名称,下同)②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______;③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______;④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______;(2)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给液体药品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给物质加热时,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______、______和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______。5、请将下列错误操作可能产生的后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用字母表示):A.腐蚀标签B.试管炸裂C.沾污试剂D.引发火灾(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___________;(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他试剂___________;(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___________;(4)用嘴吹灭酒精灯_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在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以后,请你填写下列空格(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_____________,结论:_________;(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一根小木条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如图所示)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在_________处的木条烧得最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温度最高;(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_____,迅速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发现____________,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__________。2、化学小组受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蜡烛的化学史》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进行了一次探究。(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Ⅰ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______Ⅱ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______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Ⅲ______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1)实验Ⅰ得到的结论是______。(2)补全实验Ⅱ的实验现象______。(3)实验Ⅲ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得到“蜡烛燃烧的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碳”这一结论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结论与反思)(4)蜡烛燃烧为______变化。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______。(5)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2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2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______。3、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中,做了如下实验:(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_______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这证明蜡烛___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那么在实验中石蜡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________。(2)向焰心斜向插入一支细短玻璃管,发现玻璃管中无明显现象(如图B)在玻璃管的上端管口点燃,上口产生火焰,这说明焰心物质可以燃烧,同学们对焰心的成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进行探究,请你完成其中的步骤。(提出问题)焰心物质含有什么气体?(查阅资料)氧气不足时,蜡烛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石蜡蒸气遇冷会凝结为白色固体。(猜想与假设)假设Ⅰ:焰心气体只含一氧化碳假设Ⅱ:焰心气体只含石蜡蒸气假设Ⅲ: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设计实验方案)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假设______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_______,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_______,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______,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________,说明假设Ⅲ成立。(获得结论)经过同学们的反复实验,确定了焰心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和石蜡蒸气。(反思与交流)焰心处之所以会产生一氧化碳,原因是____________。4、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编号主要实验操作实验现象1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2加入2mLNaOH浓溶液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3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4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5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解释与结论)(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编号)。(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反思与评价)(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黑色物质含有碳酸盐。5、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1)实验一: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二:同学们仿照教材11项的实验,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1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蜡烛的蒸气未燃烧(3)实验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进行实验)如图表所示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硫酸铜粉末变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_。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①补全上表中的实验结论。②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该实验与图2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4)(结论与反思)①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着物理变化,请你以上述蜡烛燃烧的现象举例说明___________(合理即可)。-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详解】①在显微镜下观察跳动的心肌细胞,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②乒乓球停留在水中,浮力几乎消失,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③花朵折纸在水膜上慢慢绽放,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④向水膜中继续注入水变成水球,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⑤在水球中注入一个大气泡,得到一正一反的两个人像,没有新物质产生,不属于化学变化;⑥将半粒泡腾片放在水球里产生大量气泡,是由于产生了气体,属于化学变化;故选⑥,故选D。2、C【详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图中所示操作错误;C、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3、A【详解】A、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不能超过试管的三分之一,试管与桌面成45度夹角,故选项A符合题意;B、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用钥匙或纸槽,不能用手拿,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C、给试管里的液体震荡用无名指与小拇指夹住试管下面部分,其余三个手指握住试管上段,用手腕的力量去振荡试管,可保证液体不会溅出,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D、往试管口塞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的方法:左手拿试管,右手拿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橡皮塞往试管口慢慢转动塞入,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面上,拿塞子用力往试管内硬塞,这样易将其压破,刺伤手,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4、D【详解】A:氨气有刺激性气味,氮气无味。可用闻气味方法鉴别。A正确。B:蔗糖溶于水,面粉不溶于水。鉴别方法可以取样,加水溶解,观察现象。B正确。C:过氧化氢溶液,加二氧化锰,迅速分解产生氧气;蒸馏水加二氧化锰则无明显现象。C正确。D:木炭粉、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不能用观察颜色的方法鉴别。D错。综上所述:选择D。
【点睛】5、A【详解】A、烟花绽放涉及物质的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B、民间剪纸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C、雕刻蛋壳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D、纸张粉碎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选A。6、C【详解】A、加热烧杯中的液体,需要垫石棉网,不应该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B、瓶塞需要倒放,避免污染桌面,故B不符合题意;C、连接仪器时,用水湿润玻璃管进行旋转连接,故C符合题意;D、量筒不能用于溶解药品,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7、A【详解】A、火烧连营,发生了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司马光砸缸,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曹冲称象,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铁杵磨成针,只是形状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A。8、C【详解】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其中千磨万击描述的是竹石的外部形态,与化学变化无关;B、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述的是乐器的弹奏,无新物产生,属于物理变化;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其中烈火焚烧涉及到物质的燃烧,必然产生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述的是自然景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9、B【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详解】A、风吹草动,空气流动,草随之摆动,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B、百炼成钢是金属冶炼,有物质的燃烧,涉及化学变化,选项符合题意;C、披荆斩棘,改变物体的形状,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D、滴水成冰,水结成冰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是物理变化,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10、A【分析】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详解】A、冶炼金属是将金属矿物质转变为金属单质的过程,该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B、雕刻玉石只是改变了玉石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捶打黄金只是改变了黄金的形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打磨象牙改变的是象牙的的形状和大小,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填空题1、(1)外壁(2)酒精灯灯芯(3)石棉网(4)略向下倾斜(5)冷水洗涤【分析】冷热受热不均,容易导致试管、烧杯等玻璃容器破裂。(1)玻璃容器外壁有水,未经擦干就加热会导致受热不均而炸裂。(2)容器底部与酒精灯灯芯接触,内焰部分温度低,外焰部分温度高,会导致受热不均而炸裂。(3)给烧杯、烧瓶加热时,底部没有垫上石棉网,因仪器受热面积大,会导致受热不均而炸裂。(4)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没有略向下倾斜,可能会导致冷凝水导流回试管底部引起炸裂。(5)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立即用冷水洗涤,会导致玻璃容器炸裂。2、广口瓶细口瓶量筒【详解】为方便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细口瓶中。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故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用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点睛】3、(1)④(2)②(3)①(4)③【分析】(1)糖水和盐水在颜色、状态、气味上的差别不大,但是糖水是甜味,盐水是咸味,因此选择④(2)氧气是气体,水是液体,状态不同,故选择②(3)铜丝在一般情况下先紫红色,铁丝呈现银白色,故选择①(4)医用酒精在气味上具有一定的刺激性香味,水则是无味液体,故可以通过气味区分,故选择③【点睛】4、(1)胶头滴管烧杯集气瓶铁架台(2)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外焰内焰外焰【解析】(1)①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②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反应容器是烧杯;③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的是集气瓶;④可以起固定支撑作用的仪器是铁架台。(2)给固体药品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倒流至试管,导致炸裂试管;给液体药品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给物质加热时,点燃酒精灯,观察到酒精灯的火焰可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其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5、(1)A(2)C(3)B(4)D【解析】(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液体会溢出,腐蚀标签,故选A.腐蚀标签。(2)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吸取其它试剂,会将其它试剂带进,沾污试剂,故选C.沾污试剂。(3)加热后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冷热不均,试管炸裂,故选B.试管炸裂。(4)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导致火灾,故选D.引发火灾。三、实验探究1、浮在水面上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外焰内焰焰心a外焰水雾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和二氧化碳【详解】(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会浮在水面上,故填浮在水面上;蜡烛浮在水面上不下沉,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填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2)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由外向内分别是外焰、内焰和焰心,故填外焰、内焰和焰心;把一根小木条放在蜡烛的火焰上方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a处的木条烧得最黑,故填a;a处是火焰的最外层,a处的木条烧得最黑,说明a处,即外焰的温度最高,故填外焰。(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燃着的蜡烛的上方,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故填水雾;迅速取下烧杯向其中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的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2、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白烟燃烧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化学电灯通电发光放热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详解】(1)外焰处的铁纱窗出现红热的环,内焰及焰心处的铁纱窗无明显变化,说明外焰温度高,故填:蜡烛火焰外焰的温度高于内焰及焰心处温度。(2)伸入焰心的导气管引出白烟,白烟燃烧,说明焰心处有可燃性物质,故填:白烟燃烧。(3)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检验蜡烛燃烧是否有水生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蜡烛燃烧生成了新物质,为化学变化。化学现象中包含发光、发热,许多物质燃烧时都伴随着发光、放热的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没有生成新物质,不属于化学变化,故填:化学;电灯通电发光放热。(5)实验Ⅲ是该小组同学对如图2所示实验的改进,与如图2所示实验相比,实验Ⅲ的优点是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故填:能够同时检验是否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3、三外焰化学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Ⅰ没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有蓝色火焰有白色固体焰心处与氧气接触少,燃烧不充分(合理答案均可)【详解】(1)点燃一支白色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现象如图A,内焰部分没有变色,这证明焰心温度低,火焰最外层变成黑色,说明外焰温度最高;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并有水珠生成,说明生成了新物质,所以证明石蜡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石蜡受热熔化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石蜡燃烧过程中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实验中石蜡受热熔化和燃烧这两种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的新物质生成;(2)设计实验方案: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蓝色火焰。取一较长的细玻璃管,用湿冷毛巾包住中部,将玻璃管下端插入焰心,上端用火柴点燃,若观察到玻璃管的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说明焰心气体含有一氧化碳;石蜡蒸气遇冷凝固,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无白色固体,说明焰心气体不含有石蜡蒸气,所以假设Ⅰ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没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Ⅱ成立;若观察到玻璃管另一端管口有蓝色火焰,取下长玻璃管,打开湿毛巾,观察到玻璃管内壁有白色固体,说明假设Ⅲ成立。反思与交流:火焰的焰心部分与氧气接触不充分,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化碳。4、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O2(N2可以不填)2、5H2O、CO2、O2常温下N2化学性质不活泼,不与其他物质反应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有气泡生成,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分析】(1)根据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题意,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进行分析解答;(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可结合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5)由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进行下列5个实验,进行分析解答;(6)根据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7)根据碳酸盐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详解】(1)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故要除去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故填:2NaOH+CO2=Na2CO3+H2O;(2)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除去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故填:检验只用O2是否会使镁条变黑;(3)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浓硫酸检验吸水性,能除去水蒸气,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氧气,故填:O2;(4)证明“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加入2mLNaOH浓溶液,镁条始终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企业采购管理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 2025年中国轨道交通安全系统行业市场深度评估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 2025年度体育赛事赞助合同价款调整与品牌推广策略
- 中国主动脉腔内介入器械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 2025年虚拟磁带库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高考志愿填报风险评估与应对合同
- 强力咳喘散行业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战略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度国际矿石贸易结算与风险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项目顾问服务协议
- 2025年中国整体产权转让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酒店宾客意见表
-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说课课件
- NB/T 11261-2023煤矿冻结孔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 《铸造用增碳剂》
- 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完整版)
- 线下庭审申请书
- 萃取技术 多级逆流萃取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课件【部编】
- 盆景造型经验
- 2023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威风堂堂进行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