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录-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2014年2017年2014年2017年2014年2017年农、林、牧、渔业0.020.020.320.311.381.41工业0.630.501.301.171.031.10建筑业0.640.730.940.901.101.09批发和零售业1.161.051.481.500.860.88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91.140.971.130.940.92住宿和餐饮业1.030.871.071.100.981.0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4.093.730.670.930.330.28金融业2.852.551.121.290.530.51房地产业3.473.281.551.730.290.2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733.661.151.230.310.24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833.661.621.660.190.1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831.761.451.330.710.72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0.520.491.641.740.980.98教育1.421.321.141.060.870.92卫生和社会工作1.561.511.131.090.840.8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2.922.600.770.850.590.59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51.440.960.880.880.91数据来源: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3.4本章小结本章第一节通过分析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北京、天津和河北三地工业领域的40个具体产业,对2012~2016年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分工指数进行测算,对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第二节通过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分工日趋成熟,产业协同度不断提高。第4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在于推动区域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京津冀三地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产业协作积极推进、产业链分工态势开始显现,但仍存在许多难题亟须解决。4.1.1主导产业同质同构从区域整体来看,三地产业分工程度有所提升,但是津冀两地产业同构现象依然存在。本文采用产业分工指数(Krugman,1991)来衡量地区间产业协同化水平。2012~2016年,京冀两地产业分工指数最高,京津次之,津冀最低。这表明,京冀两地的产业同构化程度最低,产业协同度最高;而天津与河北产业同构化程度最高,协同度最低。具体来看,2012~2016年,京津的产业分工指数从0.7603上升到0.9596,京冀的产业分工指数从1.0060上升到1.1424,表明京津、京冀的产业同构化程度在逐渐降低,产业协同化水平在不断提升。而津冀两地的产业分工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由2012年的0.6497上升至2013年的0.6769,2014年以来呈下降态势,2016年为0.5603,说明津冀两地产业同构现象有所突出(见图4-1)。对于三地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北京属于服务型区域,“知识+服务”型经济占比较高;天津属于加工型区域,高技术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优势;河北属于资源型区域,正在经历资源型工业去产能的关键阶段,高新技术类产业正在快速崛起。因此,三地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有所显现,但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产业链协作机制是形成三地产业优势互补、协同联动的关键举措。图4-12012~2016年京津冀区域产业分工指数数据来源: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从细分行业情况来看,三地工业分工格局尚未形成,能源供应、黑色金属冶炼、电子设备、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环节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工。根据产业分工指数筛选出京津、京冀、津冀排在前10位的行业,得出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分工指数均低于0.3,位于分工不明显阶段。其中京冀、京津工业分工程度相对较高,津冀两地同构现象相对严重。第二,京津两地在能源供应、汽车制造、黑色金属冶炼等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业分工。2016年京津两地产业分工指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0.1990),汽车制造业(0.169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1484),食品制造业(0.04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396)。从2012~2016年的研究时段来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产业分工指数始终居前,说明京津两地在能源供应与高端制造环节分工明显,有望形成梯度匹配的区域产业链。第三,京冀两地在黑色金属冶炼、汽车制造、能源供应、电子设备制造领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分工格局。2016年京冀两地产业分工指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152),汽车制造业(0.207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0.1813),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001),金属制品业(0.0528)。第四,津冀两地工业分工格局尚不明显。2016年津冀两地产业分工指数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66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04),汽车制造业(0.0380),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0378),食品制造业(0.0341)。整体上工业细分行业的产业分工指数均低于0.1,且在2012~2016年的研究时段内变化不明显,说明津冀两地间产业分工合理度欠缺,产业同构现象明显。综合来看,京津和京冀的产业分工指数高于津冀两地,北京的工业结构差异化程度明显高于津冀,津冀仍存在同构现象(见表4-2)。表4-22016年京津冀三地细分行业的产业分工指数京津京冀津冀行业门类行业分工指数行业门类行业分工指数行业分工行业分工指数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0.19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215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668汽车制造业0.1694汽车制造业0.2075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0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1484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0.1813汽车制造业0.038食品制造业0.0414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100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037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396金属制品业0.0528食品制造业0.0341金属制品业0.0375化学原料和化工制品制造业0.0393纺织业0.0337化学原料和化工制品制造业0.0365纺织业0.0362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32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0.03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0.031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0.026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027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0289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0.0252数据来源:2013~2017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第4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4.1.2产业集群布局分散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京津冀区域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产业总体发育不足,产业主要集中在各类园区、开发区和高新区,园区之外产业发展相对落后。而产业园区的发展只是实现了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园区间和企业间缺乏实质性的联系与合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同时,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平台(“2+4+46”)总体太多,这还不包括分散疏解部分,加之缺乏总体顶层设计,有限的产业被分散承接,导致产业疏解转移的多而形成协同的少,产业疏解转移更多体现在物理空间上的挪移,尚未形成产业集聚、产业联动和产业协作效应。另外,河北承接转移的产业多为钢铁、家具、服装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其产业升级转型的引领作用有限。4.1.3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链不衔接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一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虽将产业升级和转移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率先取得突破。然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产业及其空间布局却缺乏顶层设计,导致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具有趋同性,阻碍了产业链的区域空间布局。另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只做产业发展规划,而不做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规划,且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各自的主导产业,未能形成基于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分工。津冀两地之间、河北各地之间主导产业构成、数量比例与空间分布等趋同化程度较高,结构差异较小,导致产业竞争大于产业协作,很难形成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格局。如三地都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但没有明确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哪几个环节,没有形成基于研发-制造-销售的产业分工格局。4.1.4落后地区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竞争新北京功能定位以后,京津冀,面临承接产业转移,有实力和技术好的企业最看重市场和发展机会,较落后地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对核心城市的积极性不高,不太可能迁出较弱、技术落后、污染高的,高消费企业对外转移积极性高。北京、天津合作意愿强烈,而河北在参与合作的过程中没有突出的优势,这将进一步加剧河北吸收产业的落后状态。4.1.5京津冀发展差异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制约了创新成果的实施和转化。三地创新研发能力差距与产业梯度差距相互作用,不仅导致新产品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的不均衡,而且导致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不均衡,制约了京津冀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地区的实施和转化。创新成果转化缺乏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京津冀地区自筹资金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发展严重不足,由技术转让专家培训的技术转让服务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区域内创新成果和技术的转让受到了阻碍。公共服务水平落差大,导致项目及人才难以在河北落地。区域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多集聚在京津两地,较大的落差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河北的企业很难招聘到领军人才和高技术人才,这也制约了产业链在区域内的布局。4.2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4.2.1京津冀产业创新和产业辐射带动不足据美国学者波特的产业发展阶段理论所涉及工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即以下四个步骤:生产要素主导、投资要素主导、创新主导、财富主导。京津冀产业发展正处于其第一和第二阶段,尚未完全进入第三阶段的创新领导。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引进、银行贷款和要素投资的结合。没有独立的研发机构,中小型企业存在低投资、低成本和研发技术水平低、收入和利润的税收低等现象。这主要集中在销售商品时,缺乏创新产业和企业的辐射功率难以大规模推动产业发展和协调发展。4.2.2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缺乏利益驱动为了解决区域内的发展差距,有必要在行政区域化和户籍人口管理制度的框架内划定市场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界限。市场划定边界,北京、天津和河北各级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搭建工业聚集区,以吸引投资。让市场竞争和政府的财政资源汇集在一起,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京津冀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情况,划定公共服务的界限,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的产业集聚,形成一种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在地区创造价值,努力创建成为财政资源集中的政府。京津冀地区实际上很少有商业合作项目,公共服务、住房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也会存在中断的现象。这表明政府的行政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京津冀地区不可能建立起促进区域循环积累与合作发展的开放体系和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4.3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主导产业同质同构、产业集群布局分散、产业分工不合理,产业链条不衔接、落后区域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竞争、京津冀发展差异导致的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等。发现存在问题的原因在于京津冀产业创新力和产业辐射带动不足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缺乏利益驱动。第5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PAGE22–第5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5.1优势互补,避免产业同质化从区域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来看,北京在教育、科研和高技术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属于知识技术型区域。天津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具有优势,属于加工型区。河北在原料产出、工业、重化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属于资源型地区。通过合理的区域分工合作,使得区域内不同区域间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链在区域内的扩展和延伸,逐步形成循环的产业发展模式。5.2提高资源利用率产业聚集发展5.2.1产业协同发展要做好产业分工总的来说,京津冀地区要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就要充分发挥这三个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利用率最高的分工合作。就产业间的综合分工来说,北京在第三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天津和河北的高度互补性方面具有很好的承接功能。因此,北京必须集中精力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以便更好地为区域、国家和整个世界服务,同时实现产业转移,让产业发展保持活力。天津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坚实的产业基础,应该继续以国家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功能为标准,充分发挥出产业基础和优势,提高现代制造业和重工业的创造发展水平。河北应该提高产业竞争力,在升级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同时,对于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该加强培育,对于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水平体系,使河北成为京津地区农产品供应的坚实后盾。注重产品和功能专业化、专门化,做好产业内的分工协调,通过合理的分配产业内资源,加强京津冀地区各大小企业的分工合作。5.2.2地区产业发展注重资源交流产业协同发展直接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出现产业转移,转入地的积极性较高。然而,转出地的产业转移也导致税收收入转移,必须有着明确的体制安排,转出地的利益应该被被妥善考虑到,各地政府的积极性应该由双方地区的利益来激发。为此,应通过促进资源共享、人才流动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来加强三个区域经济利益之间的联系,为产业协同发展提供良好基础。京津冀三地想要促进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动和分配,就要做到按照自主协商和中央协调的原则,全面平衡利益关系,合理界定利益在各地区之间的分配。立足区域整体发展的需求,引导京津城际交通、科教资源、医疗机构和现代服务业向河北延伸,合理布局跨行政区交通和共建园区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平台项目,推动基础设施跨行政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建设好成本分担和收益共享的机制。鼓励北京、天津向河北地区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从单方面承接企业转移变为双向合作转变,通过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区域整体利益的最大化。5.3促进产业布局合理化5.3.1大力发展产业集群要在京津冀地区形成研发、创新、加工和创造的完整价值链,资本、技术和人才应该由京津地区向河北地区进行辐射扩散,河北省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将会逐步得到提高。想要提高整个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以及制药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应该不断创新和研发科学技术。北京和天津的研发活动和互助服务应该不断地进行改善,以提高其产品价值链的利润率,并且,在售后服务方面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提高该地区生产的高端产品在国内和全球市场的竞争能力,使得京津冀地区参与全球产业竞争的能力进一步增强。5.3.2加发掘产业特色,促进产业特色发展想要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就有必要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使得优势产业集中在适当的区域,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产业集群发展的多种模式,引导各区域形成具有不同发展和竞争力特征的产业集群。鼓励上游和下游企业的集中分配,以便在较小地理区域的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在合理的劳动分工和促进规模扩张的过程中,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效率和市场反应能力。5.4资源要素无障碍流转,实现共赢从发展条件来看,京津冀地区产业合作已有良好基础。促进本地区的快速发展是每个城市的总体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区要树立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理念,在加强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各地区之间的资源要素流转。北京和天津应该放弃大城市的态度,与河北其他城市开展密切合作。河北所有城市都要有开放的视野和共同的发展精神。京津冀地区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势必要把狭义的行政区域概念剔除,实现各个地区之间要素资源的流转。5.5培养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发展要实现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就要建立并健全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制定好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鼓励高新技术的运用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改造和提升;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产学研相结合,优势互补。支持企业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从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到销售的全过程计算机化,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适应性。5.6本章小结本章节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措施。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可先从产业发展上入手,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同质化,最大限度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做好产业的分工,注重各地区之间产业的资源交流。各地区产业发展需要发展特色产业,吸引不同的资源流转,注重发展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来促进产业发展。结论结论本文分析了2012~2016年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数据,通过对京津冀三地产业分工指数进行测算,对于京津冀三地的四十多种不同行业的数据,分别对其进行了区域产业度的分析和具体产业度的分析,通过数据来了解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情况。本文主要通过现状、问题、原因和对策四个方面来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从指数均值方差来看,2012~2016年,京冀的分工指数均值方差最大,京津次之,津冀最低,表明京冀分工指数的离散程度最高,津冀最低,意味着津冀的产业分工态势更为均衡稳定,即两地间产业同构态势将长期持续。2012~2016年,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趋于合理,产业分化程度和协同效应显著提高。特别是京津冀地区区域分工程度大幅提升,计算机、通信等电子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协同度不断提升。但是,京津冀部分产业分工程度低、产业同质化程度高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的步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问题从京津冀三地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工作实效来看,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因素,在推进产业转移、产业一体化以及构建创新链分工体系的协同发展进程中,仍然面临着众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京津冀地区机制体制改革问题刻不容缓。从整个区域来看,产业分工程度有所提高,但津冀产业同构现象仍然固化。产业集群发育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分散疏解导致对河北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不强。缺乏基于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的顶层设计和专项规划。落后区域产业发展与发达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竞争。创新研发能力与产业梯度的巨大落差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的原因京津冀地区缺乏产业创新和产业辐射带动,难以发挥产业协调发展和规模化发展的带动作用。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发展受利益驱动影响较小,难以建立促进区域循环积累、协同发展的开放体系和产业分工合作的发展模式。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产业优势互补,避免出现产业同质化现象。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合理的分工,既要适合地方的具体情况,又要实现跨部门协同和产业分工协作,同时要按着中央统一原则协商和协调,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合理界定利益共享,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和配置。为了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竞争力,有必要积极发展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在区域上的集中发展,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使得具有不同发展和竞争力特征的产业集群发展出最大的产业效益。城市的总体目标应该是促进快速的区域发展,发展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的理念,在增强经济实力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制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产业技术政策,大力开发新技术,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赵延文.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回顾及展望(2014—2020)[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1):58-62.[2]赵霄伟.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多重困境与韧性应对[J].区域经济评论,2020(06):71-79.[3]孙久文,卢怡贤,易淑昶.高质量发展理念下的京津冀产业协同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6):20-29.[4]臧雷振,许乐,翟晓荣.京津冀劳动政策的差异与协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2):1-9.[5]柳天恩,田学斌.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成效与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1):116-128.[6]孙久文.京津冀协同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9(04):25-31.[7]屈庆超.数据上的京津冀产业链布局[J].北京观察,2019(11):30-31.[8]马海涛,黄晓东,罗奎.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的政策格局及评价[J].生态学报,2018,38(12):4424-4433.[9]叶振宇.京津冀产业转移协作的实现机制探讨[J].当代经济管理,2018,40(08):43-46.[10]刘戒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动力来源与激励机制[J].区域经济评论,2018(06):22-28.[11]颜廷标.区域特质、产业分工定位与实现机理——以京津冀产业协同为例[J].河北学刊,2018,38(03):155-160.[12]张亚鹏.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反思:一个整体框架设计[J].区域经济评论,2018(02):75-80.[13]李国平.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定位及空间格局[J].前线,2017(12):92-95.[14]魏丽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困境与思考[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5):117-126.[15]张杰,郑若愚.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的多重困局与改革取向[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7,21(04):37-48.[16]赵秀娟.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河北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17]杨志云,毛寿龙.制度环境、激励约束与区域政府间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个案追踪[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7(02):97-102+127-128.[18]邬晓霞,卫梦婉,高见.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J].生态经济,2016(2):84-87.[19]邵亦文,徐江.城市韧性:基于国际文献综述的概念解析[J].国际城市规划,2015,30(02):48-54.[20]陆大道.京津冀城市群功能定位及协同发展[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租赁合同范本(设备)
- 2024年度工业机器人销售与服务合同
- 手工制作课件
- 2024年度租赁合同涉及工业用地短期租赁3篇
- 2024年度国际贸易代理与供应链管理协议
- 2024年度物流服务合同与货物运输安全保障承诺
- 2024年度企业销售合同管理制度实操指南
- 2024年度网络安全合同:企业信息安全保障合作2篇
- 2024中国石化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国际工程咨询限公司总部社会招聘2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正式版)JTT 1218.4-2024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设备维修与更新技术规范 第4部分:轨道
- 2024-2030中国半导体用气体质量流量控制器(MFC)市场现状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小学阶段英语阅读理解 可直接打印电子教案
-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 机加中心绩效管理考核专项方案
- 室内环境检测培训题库(含答案和解题分析)
-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意见不同怎么办》
- 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
- NY-T 3213-2023 植保无人驾驶航空器 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 MOOC 财务管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GB/T 43638-2024周围神经功能障碍法医临床鉴定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