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6讲评价运用材料观点目录TOC\o"1-3"\h\u01考情分析·备考策略 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504真题感悟·命题洞见 7【考点考情分析】【备考策略】1.立足文本内容,强化筛选比对近年来,该题型几经变化,具体题型逐渐丰富。但是,无如何变化,“请结合材料”这一答题基本要求都不会改变。换言之,现有的题目考查虽说带有高阶思维的特点,但仍停留在对文本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上;一些复杂题日虽为考查考生的迁移运用能力,但仍无法摆脱用文本材料获取信息来分析、评价这一基本能力,其本质仍是文本材料信息的理解、筛选、加工与整合。因此,准确、全面地归纳概括材料的信息要点是其最基础的能力与工作。2.建立内外联系,明确文本思想建立文本内思想或观点,与文本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重要关键。只有内外相结合,评析方向才不会脱离文本内的思想。3.强化教考衔接,提升解题能力信息类文本教考衔接题,本质上是属于迁移运用题。要用信息类文本中的思想观点及方法,去分析文本外的事物或现象,必须先梳理信息文本的思想内容,明确其信息文本重要的观点。这是解题的重中之重。总之,评价运用材料类试题是在对文本材料信息的筛选、比对基础上带有高阶思维特点的综合性试题,我们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要熟悉课文中的相关知识,又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强化对信息的理解和分析。【备考策略思维导图】【知识导图整体框架】【主要考法归纳】评价运用材料观点部分主要有两个细化设题角度。两个细化考向都着重关注于运用文本观点解决实际问题,这需要我们能够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材料之间关系】新高考信息性文本阅读题选用的材料,往往是围绕同一话题而呈现出来的多则材料。这些材料虽话题相同,但侧重点、角度各异。比较材料异同就是要扣住这"同”中之“异”,从而把握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各则材料之间的关系大概有以下几种类型:【对应课本联系】教考衔接要求我们熟悉课文中的相关知识。通过梳理文本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思路,提升评价运用材料观点的能力。【教考衔接举例分析】教考衔接内容:《说”木叶“》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答案启示:1.理解语句,要考虑语句采用的手法。2.要概括语句内容。3.要联系时代背景【答案】①“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②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人生之秋、忧国伤时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文体贯通举例分析】文体贯通内容:2023新课标工卷古代诗歌阅读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湖上晚归宋·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赤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菜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答案】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亮明观点)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结合观点具体分析)【考点解读】本考点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文本内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文本外的社会现象或观点、言论,注重考查考生在新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能用文本中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实际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要求。解答这类题目,要吃透文本观点,合理进行迁移运用。【考点突破】【考法探究】例:(2021新高考Ⅰ,T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中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题思路】第一步,任务定向。分析情境材料,明确核心的任务指向。本题情境材料是嵇康的诗与顾恺之的评论,首先要理解情境材料的意思:嵇康诗“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描述的是两个动作,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是针对把诗句内容转化为画而言的。然后明确任务指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任务中“对此的理解”的“此”指的是“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诗句)和“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说画)两句话,题目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运用文本中的观点来阐释这两句话的内容。第二步,信息定位。检索文本关键信息,找出情境材料和文本的契合点。显然,情境材料与文本的中心话题“诗画异质”有关。因此这一步应先从材料中找出关于莱辛“诗画异质”的主要观点,然后再分析情境材料和文本观点的契合点。嵇康的诗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中“目送”是一个持续性的动作,“手挥”可以是一刹那的动作,也可以是一串连续性的动作,这体现了莱辛“诗画异质”观中诗歌宜于叙述动作的观点。莱辛认为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手挥”可以是一刹那的动作,所以画“手挥五弦易”。“目送”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包含了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画“目送归鸿难”。第三步,思路定准。确定答题思路,组织答案,分条规范书写。明确“答法”:①引用文中观点;②结合观点,对这两句话进行解读。【高考真题分析】评价运用材料观点考点主要包括三个考向,分别是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现象和运用文本观点解读题干问题。此类试题是信息筛选整合的进阶版,需要用到高阶思维,相对来说试题难度较大,不易得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试题的常见考法和评价运用材料观点的必备知识。接下来,我们精选2021、2022年相应真题,希望同学们从真题中熟悉考法,掌握考题规律,真正提升做题效率和应试能力。【高考真题示例】(2021新高考Ⅰ,T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①根据莱辛的观点,绘画宜于描写静物而诗歌宜于叙述动作,“手挥五弦”和“目送归鸿”这两句诗都含有动作;②而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③与“手挥五弦”相比,“目送归鸿”包含更长的时间先后承续的过程,所以更难以被转化为绘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两句,通过诗歌文字可以让人想象到诗人目送鸿雁飞去,双手拂动琴弦的画面。而呈现在画面上,由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塑只能表现最小限度的时间,所画出、塑出的不可能超过一刹那内的物态和景象,绘画更是这一刹那内景物的一面观”,所以画“手挥五弦易”,因为琴不移动,手指也可以抓住某一刹那的动态进行描绘;而“目送归鸿”则是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画家只能画出诗人遥望高飞的鸿雁的姿态,却无法画出“目送归鸿”的连续画面,故说画“目送归鸿难”,符合材料一“画只宜于描写静物”“动作不宜于画,因为一幅画仅能表现时间上的某一点,而动作却是一条绵延的直线”和材料二“绘画只表达空间里的平列,不表达时间上的后继”的观点。(2021新高考Ⅱ,T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答案】(1)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的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2)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3)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4)他们应当学习网络基准意识中“等效意识”“反身意识”“价值意识”和“契约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个合格、文明的青年网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谈对某种现象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这种现象的性质,亮明自己的观点。如针对为炫技故意植入病毒的行为,明确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网络行为规范,更触犯了法律强制性的禁区,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接着可以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依据原文“网络空间还需要每个人对网上的其他人给予应有的尊重。简言之,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由于青年是网民的主体,其网络行为对网络空间的文明状况有极大影响,因此引导他们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无疑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可以分析出这样的青年不懂得“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缺乏必要的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导致网络行为失范;然后可以分析他们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些网络规范。依据原文“网络行为者既不要有意作恶,也不能无意为恶,如在网上进行攻击、谩骂,诋毁他人的名誉,或侵犯他人的安全、自由、隐私和利益等”,可见他们违反了“五不”原则中的“不伤害”,属于无意作恶,侵犯了他人的安全和利益;最后分析应当如何教育规范这样的青年的网络行为。依据网络基准意识中的“等效意识”,“当线上虚拟世界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时,要将其视为与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因此需要一视同仁地对我们线上和线下的行为提出道德规范要求”,这些青年应当明确线上线下的道德失范行为具有等效的实际影响;依据“反身意识”,“一个人的不当行为有可能损害到他人时,转换视角去设想当自己是这种行为的受害人时会有什么样的切身之痛”,他们应当学会换位思考,从而约束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依据“价值意识”,“意识到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价值负载,从而关注信息技术使用的道德效应”,他们应当明白不当使用网络可能会产生负面价值;依据“契约意识”,“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来规范各自权利和义务成为重构信任机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些青年应当通过契约意识明白自己需要承担的义务。(2022新高考Ⅰ,T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答案】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在关注自身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人,体现了理性思辨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②“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体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民族性更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自己不喜欢的,也不要强加给对方,这两句话体现了换位思考的古代哲学大智慧。然后结合材料一分析“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的意义。这两句话之所以能成为国际社会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装进准则,是因为这两句话中蕴含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也就是说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我们除了要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可知,《论语》中的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人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且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所以在今天依然有它的价值。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可知,《论语》中的法则推行到国际社会,这是用中国的实践经验来解决国际的问题,体现了特殊到普遍的发展规律。【高考真题实践】(2024新高考Ⅱ,T5)“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这在中国航天人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①从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到中国航天人通过“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任务持续深入地探索月球,以及对月背的研究,都展现了全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探索精神。②他们在国际会议上分享探月任务的进展,邀请国际社会合作,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③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科学探索,取得了多项世界第一,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科学家有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对这句话,可以分成两部分来理解。首先,“科学无国界”强调的是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理应为全人类服务,展现的是一种开放态度。而材料一中火箭的各级分离、飞船的对接、鹰号的着陆等细节,突显了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成就和技术复杂性。材料二介绍了中国“嫦娥四号”探月任务的计划和进展。材料三则聚焦于“嫦娥四号”任务的成功实施,特别是“玉兔二号”在月球背面的探测成果。整体来看,文章通过对比历史与现状,展示了人类在探月领域的不断探索和进步。这种探索精神,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无国界”的;此外,在材料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第一次登月这一盛事,获得了全人类关注;而材料二最后还提到“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可见中国在取得月球探测领域领先地位的同时,并没有闭门造车,搞封闭战术,而是秉持着和国际合作的开放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开放和合作的“无国界”态度。而“科学家有祖国”体现的则是科学家的爱国精神但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从材料中检索与此相关的信息。比如,材料三“‘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等内容,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为了国家科技发展不懈奋斗的精神,以及对于中国在探月领域的不断进步的自豪。这些,都体现了“科学家有祖国”的爱国精神。(2023新高考Ⅱ,T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024-2025学年浙江省杭州地区(含周边)重点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综合测试(一)英语试卷含答案
- 《美术基本种类》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集合大合集【人员管理】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汇编大合集【人力资源管理篇】十篇
- 单位管理制度合并汇编人员管理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汇编【职员管理】十篇
- 高中语文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
- 单位管理制度范例选集【职工管理篇】
- 案例:伊通河中段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仿真植物施工方案
- 开题报告-基于Stm32扫地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
- 装配作业指导书
- 教代会会场背景(红旗)图片课件
- 脑出血护理查房-中医院
- 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现状、速率、机制和潜力研究实施方案细则
- 公众责任保险知识培训教育课件
- 深基坑事故案例
- 中国茶文化(中文版)
- 02J401钢梯安装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