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_第1页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_第2页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_第3页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_第4页
专题六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1节 植被与土壤 2025年高考地理基础专项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5年高考地理专项复习第1节植被与土壤目录知识点1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壹知识点2土壤的组成及形成因素贰知识点3

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叁知识点1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壹影响因素植物形态或分布热量水平分布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垂直分布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水分湿生植物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旱生植物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光照喜光植物对光照需求量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部的马尾松等喜阴植物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教材知识萃取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1.植被类型及特征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森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终年[1]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高大茂密,物种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常绿阔叶林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主要分布在[2]________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高温多雨亚热带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景观特征森林常绿硬叶林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森林常绿,乔木多[3]______叶片,具有光泽,无毛、稍硬落叶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和多雨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亚寒带地区叶子呈[4]______针状续表革质第二章类型气候特征分布地区景观特征草原热带草原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主要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荒漠热带荒漠全年[5]__________主要分布在热带沙漠气候区荒漠景观,植被稀疏,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耐旱的形态与结构温带荒漠冬冷夏热,降水稀少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续表高温少雨第三章2.植被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植被类型叶特征根特征指示环境原因水生植被柔嫩硕大不发达水生环境水分充足旱生植被细刺状发达干旱环境水分不足(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分布反映[6]______土壤环境,碱蓬的分布反映[7]______土壤环境。酸性碱性变式1

主要植被类型及影响因素

[人教必修1-P84—86知识变式]下图是我国某区域植被覆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教材素材变式1.甲、乙、丙依次是(

)

CA.森林灌丛、荒漠、草原

B.草原、荒漠、森林灌丛

C.森林灌丛、草原、荒漠

D.草原、森林灌丛、荒漠【解析】图示区域位于我国四大区域的过渡地带,干湿状况的差异变化较大。甲、乙、丙三地逐渐深入内陆,降水逐渐减少,植被分布最可能是森林灌丛、草原、荒漠,C正确。2.影响甲、乙、丙植被更替的主要因素是(

)

AA.降水

B.地形

C.热量

D.光照【解析】甲、乙、丙三地由东南向西北递变,降水逐渐减少,且植被类型所需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故影响植被更替的因素是降水,A正确;图示区域地形有一定的差异,但植被的演替与地形的变化并不吻合,B错误;图示区域位于暖温带向中温带的过渡地带,其景观变化与热量的差异关联不大,C错误;图示区域光照条件都比较优越,D错误。变式2

植物特征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教必修1-P85活动变式]植物性状是指植物在演化过程中为实现生存效率最大化产生的一系列植物属性,如叶片大小、枝干形态等。性状变异能提高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云贵高原某喀斯特天坑因环境封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与坑外地表相比植物多样性更丰富。某团队在该天坑不同坡向布设样带调查植被性状的变异程度。下图示意该天坑样带分布。据此完成3—4题。3.植被类型最丰富的是(

)

DA.样带甲

B.样带乙

C.样带丙

D.样带丁【解析】第一步,分析题干。影响植被类型的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由材料可知,该地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典型特征是地表水不易储存,水分是制约植被生存的重要因素。第二步,分析选项。样带甲和乙位于阳坡,蒸发旺盛,水分条件差,植被较少,A、B错误。样带丙和丁地处阴坡,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且坡度较缓,利于水分的储存;与样带丙相比,样带丁还经过一小段陡崖,有崖面植被,植被类型更丰富,C错误,D正确。4.样带甲的植被叶片普遍偏厚,主要是为了适应(

)

DA.强烈光照

B.夜间冷害

C.异常高温

D.干旱缺水【解析】叶片薄厚和光照关系较小,A错误;该地位于云贵高原,纬度较低,海拔较高,当地出现长时期异常高温的可能性小,夜晚温和,不易受冷害影响,B、C错误;样带甲地处阳坡,蒸发旺盛,且坡度大,土层浅薄,土壤不易储水,植被叶片较厚能够储存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环境,D正确。知识点2土壤的组成及形成因素贰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空气、水分。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主要影响土壤质地。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气候——直接影响岩石风化和生物作用,进而影响土壤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地貌——地形坡度影响土壤发育厚度;山地垂直水热变化也会影响土壤垂直变化。3.土壤的形成过程2.土壤的形成因素教材知识萃取1.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与养护2.土壤主要的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成土母质土壤发育的[1]______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貌海拔: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2]______分化。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3]______物质垂直明显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气候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影响土壤的分布规律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续表3.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变式1

土壤的性质

[人教必修1-P89知识、P92活动变式]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坡河谷谷坡上的土壤垂直带谱。据此完成1—2题。教材素材变式1.图中M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CA.黑土

B.燥红土

C.黄壤

D.寒漠土【解析】该地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南坡河谷谷坡,温暖湿润的西南风在该拐弯处受地形抬升影响,形成大量降水。M地位于谷地,热量较充足,气候整体表现为温暖湿润。结合选项中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气候特征可判断,C正确。选项分析结论A黑土是温带湿润气候草甸草原植被环境下发育的土壤,形成环境较冷湿A错误B燥红土是在热带干热地区稀树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形成环境高温B错误C黄壤发育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环境下,形成环境较为温暖湿润C正确D寒漠土发育在气候严寒干旱的地区D错误2.随海拔变化,各类土壤(

)

BA.最干燥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

B.最湿润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C.最肥沃的土壤出现在最上部

D.最黏重的土壤出现在最上部【解析】该山地坡度较大,坡地的含水量较差,随海拔降低,土壤含水量增加,故最湿润的土壤出现在最下部,A错误、B正确;最肥沃的土壤应出现在水热配合较好的某一坡度内,不在底部或顶部,C错误;最黏重的土壤应是含水量最大的土壤,在最底部,D错误。变式2

土壤的形成因素分析

[人教必修1-P90活动、P95自学窗变式]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某科研团队以广东省佛冈县为研究区,通过采集与分析土壤样品发现,研究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下图示意研究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硒含量垂直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5题。3.土壤中硒元素主要来源于(

)

AA.成土母质

B.土壤酸碱性

C.土壤有机质

D.地表植被【解析】硒元素属于矿物养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A正确;土壤酸碱性、有机质、地表植被会影响硒元素的含量,但并不是硒元素的来源,B、C、D错误。知识链接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指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的松散碎屑。物理性质改变所形成的疏松风化物,是形成土壤的基本原始物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4.在三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表层土壤硒含量均高于深层土壤的原因是(

)

DA.地下水蒸发挟带硒元素在地表不断积累

B.地壳运动导致含硒物质抬升至地表分解C.农产品生长后期大量施用含硒元素化肥

D.生物循环促进土壤深层硒元素到达表层【解析】当地为湿润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提示】淋盐作用强),会造成硒元素的淋失,不会导致地表硒元素积累,A错误;地壳运动影响范围较大,若含硒物质在地表分解,各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土壤含硒量应大致相同,与图中数据不符,B错误;由材料可知,研究区内土壤中硒元素以自然来源为主,受人为因素影响小,C错误;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硒元素,储存在体内,枯枝落叶分解时又将硒元素释放到土壤表层,使硒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D正确。5.采集土壤标本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为确保实验数据的精确性,可采取的措施是(

)

C①采样位置要兼顾典型性和均匀性

②采样选择在降雨过程时段内进行③每次采集前要清理工具上的泥土

④封装标本应保留根系石块等杂物【解析】土壤采样采取典型地块布点的方法,取样位置分布在具有代表性地块内,同时也考虑空间分布的均匀性,避免特殊性和局限性,①正确;采样时应避开降雨过程,减少地表径流所挟带的非研究区域土壤物质的干扰,②错误;采集完每个样本后,都要对采样工具上的泥土进行清理,才可用于下个样品采集,避免前后两个样本的混杂,③正确;样本封装前应剔除杂物,减少后期因杂物导致的测重误差,④错误。故选C。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知识点3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叁教材知识萃取变式1

土壤的蓄水功能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教必修1-P93知识变式]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均降水量478.3

mm。土壤水分状况是制约该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长期研究发现,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下图示意该县某地草类、灌木、乔木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分布。据此完成1—3题。教材素材变式1.甲、乙、丙三种植被分别对应(

)

BA.草类、灌木、乔木

B.乔木、灌木、草类

C.灌木、乔木、草类

D.乔木、草类、灌木【解析】三种植被相比,乔木根系最深,树冠最大,蒸腾作用最强,耗水量最大,且该地气候干旱,林地植被覆盖度较差,透光性好,地表蒸发量大,土壤含水量小;草本植被根系较浅、地上植冠小,蒸腾作用弱,耗水量小,土壤含水量大。B正确。2.三个监测点的土壤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大致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原因是(

)

CA.地下水埋藏浅

B.浅层水蒸发量大

C.植被根系截留

D.植被覆盖率低【解析】由材料可知,植被根系深度、密度及植冠大小深刻影响土壤水分分布。植被根系主要集中于土壤表层,对地表水的下渗起到了截留作用,使根系附近土壤含水量较大,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大致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C正确;黄土高原沟壑区气候干旱,地下水埋藏深,A错误;浅层水蒸发量大会使土壤表层含水量较小,但不会使深层土壤呈现图示变化,B错误;该地乔木高大,树冠大,对水分需求量大,植被覆盖率相对较低,而灌木、草类植被覆盖率不低,D错误。3.维持区域稳定的土壤含水量宜(

)

B①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

②建立以灌—草为主体的植被系列③倡导植被的自然恢复

④倡导植被的人工恢复【解析】建立完整的植被演替系列,有利于从高、中、低层等不同角度维持土壤含水量,而植被种类少,生态系统难以稳定,①正确、②错误;倡导植被的自然恢复,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小,利于土壤含水量的稳定,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2

改良土壤的措施及影响

[人教必修1-P94图5.22变式]秸秆还田是指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秸秆覆盖土壤或碎混、堆积发酵后施入土壤。2022年,江苏某乡村秸秆还田后,小麦却出现了空壳、缺穗、死麦等现象。据此完成4—5题。4.秸秆还田的最主要目的是(

)

A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土壤孔隙度

C.保持土壤水分

D.提高土壤温度【解析】秸秆还田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A正确;粉碎的秸秆孔隙较大,与土壤混合后,会增加土壤孔隙度,但不是最主要的目的,B错误;秸秆覆盖表层,可保持土壤水分,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错误;秸秆还田不能提高土壤温度,D错误。5.江苏某乡村秸秆还田使小麦出现空壳、缺穗、死麦的主要原因是(

)

C①秸秆还田发酵产生微生物会争夺土壤养分

②秸秆碎混导致土壤疏松,出现严重旱情③秸秆含有虫卵,可诱发农作物病虫害

④秸秆腐烂后呈酸性,使土壤板结【解析】秸秆还田后发酵产生微生物会争夺土壤养分,导致土壤养分供应不足,①正确;秸秆碎混还田会导致土壤疏松,土壤水分易蒸发,出现严重的旱情,②正确;秸秆含有虫卵,可诱发农作物病虫害,③正确;土壤呈酸性不会造成土壤板结,④错误。故选C。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规律总结土壤板结的主要原因1.农田土壤质地黏重,耕作层浅;2.有机物料投入少;3.塑料废弃物污染;4.长期单一地偏施化肥;5.农业机械碾压导致上层土壤结构板结;6.有害物质的积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