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1-2022学年安徽省滁州市滁州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滁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12月)试卷高一语文试题(仅在答题卷上指定范围内作答)一、现代文阅读(共3大题,满分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作为“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孔子的文艺观主要通过他对《诗经》的评论提出,因此又被称作“诗教”观。一般认为,孔子“诗教”文艺观重“教”,即侧重于“诗”(文艺)的社会教化作用与伦理实践意义。从文艺的社会作用层面讲,身处“礼崩乐坏”的春秋动荡年代,出于实现社会理想的需要,孔子尤为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力图发挥文艺在蓄养健全人格、构建和谐社会上的独特功用。从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层面讲,要求两者完善和谐,甚至更重内容。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武》《韶》两乐相比,《武》颂攻伐,虽然形式也完美,但不如歌颂仁政的《韶》乐那样“尽善尽美”。从文艺批评标准的层面讲,孔子明确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无邪”即“中正和雅”,要求的是作品在缘情、言志时不要太直露,而应适度。同样,“无邪”仍然是从突出“文治合一”的社会教化论申发的,关涉孔子对文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理想的追求。②孔子“诗教”文艺观在重“教”的同时并不忽视“诗”。一方面,孔子并非就文艺论文艺,而是将其作为培植理想人格、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他又并非简单将文艺视为教化的工具,而是充分认识到了其所具有的“文以发蒙”“以美养善”的社会效益。正是以上两点,构成了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产生了根本影响。“兴观群怨”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一特色。“兴”即“引譬连类”“感发志意”,强调通过譬喻,使人联想、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观”即“观风俗之盛衰”“考见得失”;“群”指“群居相切磋”“和而不流”;“怨”指“怨刺上政”“怨而不怒”。其中,“兴”是“观”“群”“怨”的基础,四者虽均以实现“诗教”的社会功用为目的,但又必须以尊重文艺独特的审美规律为前提。③我们可以从“教”与“诗”两个层面洞悉其对重塑当代中国文化的智慧启迪。首先,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在地性”或实践品格。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省和总结,《论语》言“诗”都十分接地气,目的都在强调文艺树正气、凝人心的社会教化意义。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最重要一脉,孔子儒学在此不仅彰显出开创性、典范性价值,更淬炼出后世文艺载道安邦、经世致用的实践品格和人文精神。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孔子及儒家的文化自觉。④其次,孔子尤为看重“以诗为教”“以美养善”的“会通性”。“诗教”必须以尊重文艺自身的特殊性、审美规律性为基础,否则就会失去它所特有的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魅力。孔子十分重视文艺“不言之教”的特质,在讲文艺的社会作用时,始终把“兴于诗”作为前提和基础。由此以来,中国文艺逐步确立“诗缘情”“诗言志”的主流传统,汇聚刘勰、王昌龄、王夫之、王国维等人智慧的中国特色的“意境”理论,也正是赓续孔子的文艺思想发扬所得。⑤今天的文艺家们按照美的规律去激活文论传统的生命力,进而在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异质文化因子的基础上,再续中华民族自信、自觉和自豪的心魂。(选自王杰泓《诗与教》,《光明日报》2018年5月7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孔子对于《诗经》的评论被称为“诗教”观,这也是“仁学”的有机组成部分。B.“兴观群怨”体现了重“教”也重“诗”的文艺观,是孔子文艺观的鲜明特色。C.立足于现实生活,强调社会教化意义,这是孔子“诗教”文艺观的最突出特点。D.“诗言志”的文艺传统、自古以来的文艺理论,都是孔子文艺思想影响的产物。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文章首段通过引用孔子对《韶》《武》的评价,论证了孔子更重文艺内容的观点。B.文章通过举例论证,阐述了“教”与“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二者的有机统一。C.文章基于延续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场,论述了“诗教”观对于重塑当代文化的意义。D.文章以孔子“诗教”观对传统文艺有重大影响为前提,论述了孔子文艺观的特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孔子更看重文艺的道德教化功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当时的社会理想息息相关。B.从社会功用层面看,“诗教”的文艺观强调“诗”的文艺审美,也是为了更好地“教”。C.“诗教”文艺观的“在地性”体现了“教”的层面,“会通性”体现了“诗”的层面。D.重塑当代中国文化,须从社会教化的“教”,逐渐过渡到尊重文艺自身审美规律的“诗”。(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1958年,茹志鹃写成了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就在小说发表三个月之后,茅盾向读者推荐了它,这--给她以起死回生的力量。茹志鹃因《百合花》而成名,在荣誉面前,她考虑的是更艰苦的攀登。她以茅盾的鼓励为动力,在创作园地里开始了更加辛勤的耕耘。茅盾文章发表的第二年,是她创作丰收的一年。六十年代以后,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文艺界的风浪也一阵紧似一阵。对茹志鹃作品的评价分歧愈来愈大,否定意见在逐步升级,甚至要求她放弃自己的风格,去攀登重大题材的高峰,去描写“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在众说纷纭面前,她有点拿不准,感到无所措。1960至1961两年,茹志鹃已离开编辑岗位,从事专业创作,却只写了四篇小说《三走严庄》《同志之间》《阿舒》《第二步》。1963-1964年,文艺界更加充满火药味,束缚乃至扼杀文学创作的清规戒律越来越多。许多长于写重大题材的作家都遭到了批判,何况茹志鹃?“在这风风雨雨中,我惶惶然,茫茫然了,不知怎么奋斗才好了。”她陷入了极度痛苦之中。两年间,只写了《月牙初上》和《回头卒》。《回头卒》是她“文化大革命”前写的最后一篇小说,写得艰苦极了。一篇作品不是发自作家心灵深处,还有什么生命力呢?1964年以后,她除写小量散文外,就近乎搁笔了。这对于一个风华正茂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痛心疾首的事啊:“我内心是着急、焦虑的,但是无计可施。因为当时形势要求的,正是我所不能的。我不会处理尖锐的矛盾冲突,不善于写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也极少写过反面人物等等,我愿意克服这些弱点,来适应政治形势的需要(当时称作时代的要求),可是秉性是难移的。”实际上茹志鹃创作上的荒芜,早在“文化大革命”前三年就已经开始了。在动乱的年代,像她这样以写“儿女情”“家务事”著称的女作家当然不能幸免,她被戴上“文艺黑线的尖子”“文艺黑线的金字招牌”等帽子,遭到了无情的批判。乌云散去,晴空朗朗,茹志鹃终于迎来了百花争妍的春天。她从上海人民出版社调到《上海文学》,任编委,同年被选为上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8年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上空白,生活却在延续,感情是延续的。”一个在艺术海洋里顽强探求的人,是不会徒劳的。茹志鹃的追求,果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丰收的硕果。茹志鹃作品中的鞭挞,有其深度和力度,在同类作品中也是高出一筹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在流血,眼中充满了泪水。作家的鞭挞依然是属于她自己的。她说:“我不知不觉地在作品中也使用起批判这一武器。……我发现歌颂固然需要洋溢的热情,而鞭挞需要的热情则十倍于歌颂。而且这种热忱,不是洋溢的、轻松的,它灼灼于内,到了使人心痛的程度,然后才流于笔端。”从歌颂到鞭挞,这一变化说明,一个作家的思想观点,观察社会的方式、角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某一个历史阶段,某一个人生的里程中不能为人们所强求。茹志鹃“文化大革命”后的作品,在艺术手法上除保留原来的精粹之外,也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收到了可喜的效果。茅盾在逝世前几年,虽然已剩下不多的力气,却仍然关心茹志鹃的创作。以其微弱的余光读了她的许多近作,称为由《百合花》般的清新、俊逸“演变为耐咀嚼有回味的静夜的箫声”。茹志鹃沿着前辈作家为她指明的路,走过了荆棘丛生的沟沟壑壑;又带着无限的思念之情,走向新的生活。(摘编自孙瑞珍《茹志鹃传》)材料二1977年,《上海文艺》复刊在即。我调回编辑部时,茹志鹃早已参加了复刊的筹备工作。她那时非常忙,亲自组稿、审稿、改稿、发稿。巴老劫后复出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杨林同志》就是由茹志鹃一手编发的。邓友梅的获奖小说《我们的军长》更是在她启发、催逼、帮助下写出来的。当时还在工厂劳动的宗福先最早的文学作品也是送给茹志鹃看的。一位作协老同事的儿子也经常送稿请茹志鹃指点,而当时那位同事被错划为“反革命”还在农场服刑。十几年后,这位同事的儿子以优异成绩出国深造,他一说起在自己被打入另册时,是茹志鹃伸出温暖的手,就激动不已……我总感到,茹志鹃身上有一股正气,不骄不娇,无私真诚,对上从不媚颜,对下从不施压,她表里如一,严于律己,宽厚待人。(选自《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材料三茹志鹃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极其贫困。由于两岁丧母,父亲离家出走,她只得随祖母辗转沪杭两地,靠手工劳作勉强糊口。11岁才上小学。祖母去世后,被孤儿院收养。后进上海妇女文化班学习。……进入新时期以后,茹志鹃的视野变得更宽广更深邃,作品“从微笑到沉思”,温存中透出辛辣,热情里蕴含冷峻,创作风格有所发展。(选自百度百科)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茹志鹃的短篇小说《百合花》,先后寄出去两次,都被退了回来,最后在茅盾的推荐下,起死回生,终于在《延河》上发表了。B.因为要写重大题材,表现“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1960至1961年间,茹志鹃特意离开编辑岗位,去从事专业创作。C.十年浩劫无法浇灭茹志鹃的创作激情,其间她依然能取得较大的成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茹志鹃的处境有所改变,迎来了人生的春天。D.从心灵的微笑到深沉的思索,茹志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文章记录了时代的变异和创作上的迂回曲折,思想上的矛盾痛苦、向往和追求。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十年代初,文艺界对茹志鹃作品评价的分歧,令她感到苦闷,找不到写作方向。B.1963-1964年,文艺界对茹志鹃的批判,使她极度痛苦,无法发自内心写作。C.茹志鹃坚守自己的创作秉性,不改变自己以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1964年前后,就近乎搁笔了。D.茹志鹃的作品加大了对现实鞭挞的深度和力度,作品的视野变得更宽广而深邃,她在艺术手法上进行了一些可贵的尝试,创作风格有所发展。6.材料二选文的标题是“风雨百合花--怀念茹志鹃”,请结合三则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风雨百合花”的理解。(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满分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无花果孙犁①我读高中时,有一门课程是生物学精义,原著作者是日本人,忘记了名字,译者汤尔和,民国初年是很有名的人物。讲师还是在初中时教我们博物的张老师,河南巩县人,我对他印象很好。②这本书很厚,商务印书馆出版,布面精装,很长时间才学完了。我每次考试,分数不少,但现在除去记得一个“门得耳定律”,其余内容,完全忘记了。③我还记得,讲到无花果时,张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一次校园。校园也是新建立起来的,地方很小,占了操场的一角,雇了一个工人。不知为什么,在我的印象中,这所中学,从校长、训育主任、庶务员到这个校园管理工人,表情都非常严肃,脸总是板得很紧,问一句,说一句,从来没有一丝笑容。在校园中,我们轮流着看了无花果和含羞草,张老师热心地在一旁讲解着。但是,无花果留给我的印象并不深,还不如含羞草。后来也很少再见到这种植物。④四十三岁时,我病了,1958年春季,到青岛休养。青岛花木很多,正阳关路的紫薇,紫荆关路的木槿,尤为壮观,但我无心观赏。经过夏天洗海水浴,吹海风,我的病轻了一些,到了秋末冬初,才细心观察了一下病房小院的景色。这原是什么阔人的别墅,一座三层的小楼,楼下是小花园。花园无人收拾,花卉与野草同生。东墙下面,有几株很大的无花果,也因为无人修剪,枝杈倾斜在地上。⑤天气渐渐凉了,有些为了来避暑的轻病号都走了,小楼就剩我一个人。有一个护理员照料这里的卫生。她是山东蓬莱县人,刚离家不久,还带有乡村姑娘的朴实羞怯味道。虽然不管楼房以外的卫生,却把小花园看做她的管理范围,或者说是她的经济特区。花,她可以随便摘了送人,现在又把无花果的果实,都摘下来,放在楼下一间小房里。⑥我因为有病,不思饮食,平日有了水果,都是请她吃。有一天,她捧了一把无花果,送到我的房间,放在桌子上说:“我也请你吃水果!”⑦我说:“你知道,我不爱吃水果。”⑧她说:“这水果不同一般,能治百病,比崔大夫给你开的药还有效!”⑨我笑了笑说:“我不相信,没听说无花果可以治神经衰弱。”⑩她说:“到这里来的人,都说是神经衰弱。表面看来,又不像有病。究竟什么是神经衰弱?为什么我就不神经衰弱?”⑪我说:“因为你不神经衰弱,所以也没法和你说清楚(后来我还是跟她详细说了症状)。”⑫她听了,笑了起来,说:“那样,无花果治不了你的病。不过,它还可以开胃口、补肚子。你也别不给我面子,好歹吃一个。”⑬她说着从桌子上捡了一个熟透了的深紫色的无花果,给我递过来。正当我伸手去接的时候,她又说:⑭“要不,我们分吃一个吧。你先尝尝,我不是骗你,更不会害你。”⑮她把果子轻轻掰开,把一半送进我的口中,然后把另一半放进自己的嘴内。这时,我突然看到她那皓齿红唇,嫣然一笑。⑯这种果子,面面的,有些甜味,有些涩味,又有些辣味。⑰吃了这半个无花果,最初几天,精神几天。不久,我又感到,这是自寻烦恼,自讨苦吃。我把这一段心路历程写了下来,放在家中抽屉里,不久就“文化大革命”,造反派把这些东西抄了去,还派专人到青岛去调查,当然大失所望。⑱“文化大革命”,同院的人,把我养的好花都端了去。他们花没养活,有些好的瓷盆也都给打碎了。这些年,社会秩序不好,经常有人进院偷花,我就不再花钱买花。有时自己种些草花,有时向邻居要些芽子栽种。后邻刘家有一棵大无花果。在天津,这种花并不名贵,市民家里,常常有之。我向他要了一小盆,活了,但冬天又冻死了。后来又插了一棵,有了经验,放在有炉火的屋里,现在已经长得像棵树了。它无甚可爱,只是春天初叶早,很鲜很嫩,逗人喜欢。放在屋门口,我每天晒太阳的地方,与我为伴。家里人说,叶子有些怪气味,劝我把它移开些。我说算了吧,不妨事的。⑲“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老伴去世,我很孤独寂寞,曾按照知道的地址,给那位蓬莱县的女同志写过一封信,没有得到回信。在那种时候,人家怎么会回信呢?算来,她现在(指1987年)也该是五十多岁的人了。⑳芸斋主人曰:植物之华而不实者,盖居十之七。而有花又能结果实者,不过十之三,人类实赖以存活。至于无花果,则植物之特异者耳,故只为植物学者重,并略被观赏焉。(有删改)7. 下列对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从学生时代初见“无花果”写起,不疾不徐,既写出了作者对当年学校生活淡淡的回忆,也为后文做铺垫。B.本文由无花果说到人,全篇文章的语言呈现出清新生动而又典雅的特色,引人反思,而又回味无穷。C.文章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细节等描写,展现了护理员朴实体贴、热情开朗而又天真可爱的性格特点。D.这篇回忆性文章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在追忆自己生命中与“无花果”有关的人与事,其实是状物写人、借物抒怀。8. 除开头和结尾外,文中还有两处写到了无花果,请结合文本,分别阐述这两处“无花果”的象征意义。9. 孙犁是当代深情关注人性美、发现人性美、书写人性美的作家之一,本文中表现出了“我”的哪些人性之美?又是如何得以表现的?请结合文本内容作简要说明。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去国,余靖论救之,尹洙请与同贬,欧阳修移书责司谏高若讷,由是三人者皆坐谴。襄作《四贤一不肖诗》,都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庆历三年,仁宗更用辅相,亲擢靖、修及王素为谏官,襄又以诗贺,三人列荐之,帝亦命襄知谏院。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三人忠诚刚正,必能尽言。君有过失,不救之于未然,传之天下后世,其事愈不可掩,此之谓彰君过,愿陛下察之,毋使有好谏之名而无其实。”夏竦罢枢密使,韩琦、范仲淹在位,襄言:“陛下罢竦而用琦、仲淹,士大夫贺于朝,庶民歌于路,至饮酒叫号以为欢。且退一邪,进一贤,岂遂能关天下轻重哉?盖一邪退则其类退,一贤进则其类进。众邪并退,众贤并进,海内有不泰乎!虽然,臣切忧之。天下之势,譬犹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注】、扁,难责效矣。”以母老,求知福州,改福建路转运使,开古五塘溉民田,奏减五代时丁口税之半。进知制诰,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开封府。以枢密直学士再知福州。徙知泉州,距州二十里万安渡,绝海而济,往来畏其险。襄立石为梁,其长三百六十丈,种蛎于础以为固,至今赖焉。又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闽人刻碑纪德。治平三年,母丧,丁忧。明年卒,年五十六。乾道中,赐襄谥曰忠惠。(节选自《宋史•蔡襄传》)【注】和:秦和,古代名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B.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C.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D.

襄喜言路/开而虑正人难久立也/乃上疏曰/朝廷增用谏臣/三人一日并命/朝野相庆/然任谏非难/听谏为难/听谏非难/用谏为难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在本名以外所取的表示德行成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名字,如苏轼字子瞻。B.

谏官,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为规劝之意。C.

丁口,即男子人口,既是统计人口的基本计量单位,也是派征丁银、徭役的依据单位。D.

丁忧,按懦家传统孝道观念,朝廷官员遭逢父母去世,须辞官回家守丧,叫丁忧。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蔡襄是非分明。对范仲淹等四人和高若讷的过往,以及后来余靖、欧阳修等人的升官,他均作诗表示祝贺。B.

蔡襄忠心劝谏。他认为一邪被贬退其同类也应被贬退,一贤被进用其同类也应被进用,这样国家才能安定太平。C.

蔡襄体恤民情。他在福州和泉州为官期间,开塘灌田、奏减賦税、立石为桥、植松庇路,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和好事。D.

蔡襄深受赏识。他做过留守推官、馆阁校勘,掌管过谏院,担任过知府以及转运使等官职,死后被賜谥号为忠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鬻书者市之,得厚利。契丹使适至,买以归,张于幽州馆。②医虽良术,不得尽用,则病且日深,虽有和、扁,难责效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秋兴八首(其三)杜甫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注】①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元帝时位至丞相。多次上疏陈述自己对朝廷政策的意见。③刘向:汉朝经学家。宣帝时任谏大夫,曾因反对宦官而下狱,免为庶人。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诗人在江楼中坐看青翠山峰。B.连续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旧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燕子依然展翅飞来飞去。C.全诗既有静景,又有动景,以动衬静,这种静带给人看似宁静却并不宁静的心绪。D.本诗与必修③中的《秋兴八首(其一)》的景物整体色调、情感基调是一致的。15.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满分6分)1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鸟和鱼来表达自己对园田和自由生活的向往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2)苏轼在《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3)屈原《离骚》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给予深深同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17-19题。大型商场中的书店,有着独特的生存模式,例如地方政府为促进文化繁荣提供财政补贴;书店内搭售文创产品、咖啡等增加收入。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下,书变得了,它被抽象化,变成一种被供奉的商品。一家书店的开业,大家讨论的是怎样把书店变成“产品”,这种观念的一个前提就是:书本身并不重要。然而,在这种“文化空间”下,依然有一些书店坚持把书作为书店最根本、最核心的存在价值。上海的季风书园、南京的先锋书店和北京的万圣书园,都靠的精神获得了读者的口碑。这样的书店,本身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成为读者的精神家园。他们更接近文化,更远离商业。市场的逼迫一直都在,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供应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人们会对巴黎的莎士比亚书店和花神咖啡馆,是因为那里曾经有过海明威、萨特这样的文化人出没。即便是巴黎这样著名的城市,也会因为这样的文化地标而多几分魅力。任何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都不是靠大型建筑而的,而是(),最终才能闻名于世。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举重若轻集腋成裘津津乐道风生水起B.举重若轻锲而不舍夸夸其谈声名鹊起C.无足轻重集腋成裘夸夸其谈风生水起D.无足轻重锲而不舍津津乐道声名鹊起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城市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B.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供应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C.如果一个城市不能这样为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D.一个城市如果不能为这样的书店提供支持,至少应该有包容之心,而不能再雪上加霜。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靠一个个这样的书店,靠一个个文化名人,经过漫长的积淀B.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这样的书店,靠一个个文化名人C.靠一个个文化名人,靠一个个这样的书店,经过漫长的积淀D.经过漫长的积淀,靠一个个文化名人,靠一个个这样的书店20.下面是某地医药图书馆一则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并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经过一年的建设,我省第一个市级医药图书馆即将胜利开馆了。叩谢您一年来对市医药图书馆建设的抬爱和支持!开馆以后,市医药图书馆全体员工将竭诚为您效命。近日,市医药图书馆已开通微信公众号,您可以在微信上搜索“市医药图书馆”公众号并关注它。您进入公众号后,可在线阅读图书、期刊,也可在线办理书目查询及图书续借等业务。该公众号难免有不完善之处,欢迎您对公众号的改进提出浅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下面是以栗褐色为主色调的“安徽省乡土文化研究会”徽标,请写出该徽标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20个字。五、写作(本题共1题,共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为什么而奋斗,70年如一日:一腔热血赢得一场胜利,一个身影成就一段传奇,一个名字铭记一种精神,两弹一星引爆一个时代,18个手印变革一种制度,两袖清风团结一个民族,千万身躯捍卫家园平安,时刻坚守抗去病毒入侵,舍身忘我撑起民族脊梁。我们永远铭记,正是这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七十年。未见春华,哪得秋实,奋斗是通往梦想的通行证。以上材料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推出的宣传片《致敬最美奋斗者》的片头语,它触发了你对青春和时代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和解析1.C2.D3.D4.D5.C6.①“百合花”可理解为茹志鹃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