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维护民族团结,教育是基础。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各个学段有机渗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有助于学生从中受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熏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课堂教学;民族团结;核心素养;中华民族共同体;小学语文教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学生尊重中华民族优秀文明成果。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有了解并尊重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小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学科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小学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的内容,有许多描写各民族风土人情的文章。这些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部分教师在实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遵循“先形象,再伴随抽象,逐渐抽象,逐步升华”的原则。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更多的是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出发,未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性不足。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对民族文化的认知比较懵懂,民族文化对他们而言比较陌生。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地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民族文化知识,并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渗透,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民族团结意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每个学段教材的民族团结知识深挖不足,导致学生对民族团结知识的体验不足,很难全面了解各民族的独特文化。三是教育的实效性不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其教育意义是指导学生的思想和实践行为,让他们长大以后为促进各民族团结友爱、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但是有的语文教师在授课时习惯采用平鋪直叙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兴趣,导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目标不能很好地实现,降低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质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个学段都涉及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课文,大部分课文还配备了符合文义的单幅或多幅彩色图片。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引导学生近距离接触民族文化,探寻民族的历史、习俗等。教师结合课文的内容、插图、课后习题,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及汇报,有助于提升学生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保持“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上,增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提倡在课堂教学中达到知识与价值塑造相统一[1]。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因材施教。一、以插图或图画开启学生民族团结的认知之旅低年级学生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在教学中,教师认真观察可以发现,学生拿到课本后往往会先看书中的插图。为此,教师可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探究民族文化的兴趣,唤醒他们观察、提取、重组、建构信息的意识,以书中的插图开启他们对民族团结教育知识的认知之旅。例如,一年级上册《我是中国人》是小学入学教育单元“我上学了”中的第一课。这一课是全册书的开始,大开本的插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借助这一插图,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用“我是
族,我看到了
”的句式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合视频中的升旗仪式,介绍天安门、五星红旗、56个民族生活习俗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同胞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人。课后布置实践拓展型作业:收集材料,画一画你喜欢的民族服饰或风俗习惯。通过课内外整合,学生不仅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还了解各个民族的服饰、风俗习惯不尽相同,感受到各民族的团结友爱以及作为中国人的自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有这样一句话:“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可见,教材中的插图发挥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教育的知识。例如,二年级上册《难忘的泼水节》一课讲述的是1961年周恩来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故事。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和热情,体现了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以及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们对周恩来总理的崇敬与爱戴。按照以往的教学习惯,有的教师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简单介绍泼水节,然后开启课文教学,往往会忽略课文插图。笔者认为,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插图信息,在此基础上,利用插图进行教学导入。师:同学们,从插图中你们能看出这是哪个民族吗?生1:傣族。师:你是从哪里看出这是傣族?生2:傣族妇女喜欢将长发盘于头顶,在头发上插上鲜花。她们的上衣又短又紧身。师:你观察得真仔细。哪个同学说说周总理手上拿的是什么?生3:他一只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只手拿着柏树枝。师:为什么周总理要拿着这些东西与傣族人民在一起呢?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进行学习。教师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阅读有方向、有目标。有目标就有动力,当学生学习了字词、品读了句子、掌握了课文内容后,教师可布置实践型作业:了解傣族泼水节的民族活动,用表格或画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引导,能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实现从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表达的转换,既训练了语言和思维,又提高了学生对傣族民族节日的认知。又如,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一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生字,并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在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图画并写上相应的词语。上课伊始,教师可激趣导入,让学生“辨画猜节日”(如图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下面我们就做个“辨画猜节日”的游戏,比一比谁看得最仔细,猜得最准确。贴春联领红包(春节)赛龙舟挂艾草(端午节)吃月饼赏月亮(中秋节)(揭题: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传统节日》,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图1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导入环节图示教师通过事先布置学生搜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图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运用词语。课后,教师还可以继续充实课前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小组间交流学习成果,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理解,激發学生的爱国热情。二、以阅读仿写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每个年龄段都包含有前一段思维的因素。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发展趋向平衡,学生对需要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他们能借助直观的形象,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从而把握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课本中的一个画面或场景,能让学生的认知由课本过渡到多彩的生活,加深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新颖生动的仿写表达自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让学生学中有感、感中有情,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将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于心中,潜移默化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时,教师可用希沃白板出示各个民族的服饰,让学生连线对应的民族,初步感知这所小学的不同之处。接着从新鲜的词语入手,让学生圈出不常见的词语,从而感受到这所学校学生、环境、活动的特别,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百花齐放。然后从词到句,让学生品读“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和“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两只猴子”这两句话,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来上学的快乐、团结,以及这所学校的特别;通过仿写(1)“
,从
,从
,从
,有
,有
,有
,还有
。”(2)“这时候,。最有趣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提升对“各个民族的孩子在祖国这棵‘大青树下,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团结友爱,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的认识。又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主要描写了白族小姑娘和阿妈在云南洱海月光下散步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展现的是母女间温馨甜蜜、情景交融的画面,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授课结束时,教师可设计仿写练习:想象你和妈妈也在云南洱海边走边看月亮,一路走到大青树下的小学。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呢?这样有助于学生迁移知识,并通过阅读与仿写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亲如一家”等道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三、以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信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活跃,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并以解决问题而告终。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炼聚焦民族团结的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升华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促使学生自觉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2]。六年级上册《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中记叙了作者第一次访问草原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感,描绘了草原美丽的风光、蒙古人民马上迎客的英姿、主客联欢的欢乐场景及依依话别的四个场景。每个场景都写得很生动,体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民俗美,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情谊。在“依依惜别”教学环节,教师可让学生演一演蒙汉人民惜别的场景,使学生通过表演“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等场面,从“蒙汉情谊”中深刻地感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体会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维护民族团结,牢固树立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又如,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以“风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和《藏戏》四篇文章。不同的人文地域有不同的民俗风情,这也是课本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可通过“感受多彩民俗,领悟共同情感”这一主题,设置如下页图2所示的学习任务群。通过以上一系列任务驱动,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民俗风情,领略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指针式温控仪表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信托业务与先进制造技术考核试卷
- 2025年中国玻璃磨边抛光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基础岩石破除施工方案
- 化学矿在电子器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餐饮店长培训课程设计
- 2025年度汽车零部件股权转让协议工商局示范文本
- 2025年度游戏引擎版权授权与定制开发合同
- 2025年度酒店总经理聘用合同书-酒店客户关系管理
- 咖啡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实践考核试卷
- 公司费用预算表格模板(详细版)
- 华为经营管理-华为市场营销体系(6版)
- 2023年中国育龄女性生殖健康研究报告
- 钢结构加工厂考察报告
- 发电机检修作业指导书
-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习题答案 第五版
- 废旧物资处置申请表
- GB/T 37234-2018文件鉴定通用规范
- GB/T 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
- 质量检查考核办法
- 云南省普通初中学生成长记录-基本素质发展初一-初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