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马说》教学设计

©Vol.1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

十二章、《诫子书》、《狼》、《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陋室铭》、

《爱莲说》、《河中石兽》、《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

思书》、《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

《周亚夫军细柳》、《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庄子》二则(《北冥

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等文言文课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

法,养成了一定的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

《马说》这篇文章语言精练、感情强烈、节奏感强,学生较喜欢读。但学生阅历尚浅,

对韩愈的“不平之鸣”还无法感同身受。另外,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

的理解、欣赏和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Vol.2

教学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并积累“食”、“见”、“策”等实词和“其”、“之”、

“也”等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教学重点)

2.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3.通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文章所阐明的

深刻寓意。(教学难点)

4.联系现实,辩证思考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反思封建社会人才观的局限性,激发主

动积极的人才发展意识。(拓展延伸)

©Vol.3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Vol.4

教学时长

1课时

©Vol.5

教学环节

一、温故知新明写法

师导入:初一下学期我们学习了《爱莲说》,老师想问问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的《马

说》和《爱莲说》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文章体裁、写作手法)

【明确】

(1)都是“说”的文体。“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

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种写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

征意义,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激发人们的想象,曲折、深沉、含蓄地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

【板书】

托物寓意

二、涵泳语言揣语气

1.参考课文注释,把字音标到课文相应的位置。全班齐读。

【明确】祗(zhi)、骈(pidn)、槽(cdo)木历(11)粟(su)>石(ddn)、

食(si)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i)也、见(xian)

2.提醒学生在朗读时注意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句首表假设、转折、总结等词

后要有所停顿。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

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

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三位同学各翻译一段的加点字词和整段句意,再请一位同学翻译所有的“虽”、

“以”、“而”(标蓝),一位同学翻译所有的“之”、“滨”(标红)。

【第一自然段】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根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明确】

字义:祗(同“只”,仅)、骈(两马并驾)、槽杨(马槽)、称(出名)

段意: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

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棚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朗读指导】

(1)品句末叹词“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问:句末的“也”字能去掉吗?

__不能去掉,“也”字既舒缓语气,又加强了作者对千里马受屈、埋没的不幸遭遇

无限惋惜、慨叹,语气极为低沉。

【板书】

伯乐不常有

【第二自然段】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明确】

字义:或(有时)、见(同“现”)、且(犹,尚且)、等(等同)、安(怎么)

段意: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

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

能和美德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朗读指导】

(1)品排比“不”

千里马食不果腹,形销骨立,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丧失了天生的高贵和

尊严,不免令人心生悲凉。这三个“不”字应读得越来越激越,越来越愤懑。

(2)品句末叹词“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问:“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这是一个反问句,要用谴责、诘问的语气来读,表达了作者满腔的愤激不平

【板书】

千里马难千里

【第三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

字义:材(才能,才干)、临(面对)

段意:饲养马的人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

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朗读指导】

(1)“临”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引导学生从字形来探讨“临”的生动含义)

A.《说文解字》

btl)

陶,立篦盛也。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

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是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举例:《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B.由居高临下看的意义,引申为上对下、地位尊贵者对地位低下者的监视、统治、治

理。

举例:《左传•襄公二六年》:“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

小结:文章中的“临”不是简单的“面对”,而是驭马者面对真正的千里马视而不见,

居然摆出居高临下、悲天悯人、不可一世的神态,慨叹“天下无马”。这将驭马者的有眼

无珠和千里马不为人识的悲哀刻画得入木三分。

问:应该用什么语气读“食马者”所感慨的“天下无马!”?

——用专横、嘲讽、同情的语气来读。

(2)谁“鸣”,“鸣”的是什么?

千里马因悲伤而鸣。既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又有对食马者无情鞭打的不满,还

有对伯乐的呼唤。

(3)品排比“不”。

“食马者”驱使马不得法,喂养马不足量,嘶鸣不解马的嘶鸣之意,实在是一窍不通、

无知浅薄。

(4)品句末叹词“也”,自由声情并茂地朗读。

“其真无马邪?”是对“食马者”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逼人之势。“其真不知马

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的抨击与鄙视。

【板书】

食马者不识马

【明确: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不以千里称也(用,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但是)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表承接,不译)

执策而临之(表修饰,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执策而临之(代词,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用作音节助词,不译)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代指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指驱赶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副词,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推测,大概)

4.全班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板书】

惋惜、不平、愤慨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对比来区分一词的多义,通

过疏通段意来体会“千里马”的形象内涵,通过字形溯源来感受“食马者”的无知愚昧,

通过朗读指导来增强学生的语感。

三、知人论世悟寓意

L请同学们合上课本,独立思考两分钟后,请一列同学依次填补下列挖空处。

文章先正面提出观点“,”,然后笔锋一转,用

“,”从反面展开论述。以

“,”写千里马的遭遇,以

“,”写千里马的特征。然后,以

“”写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以

",,”写千里

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接着,用

“,,“写食马

者的愚妄行为。最后,用“”点出了全文的主旨。

2.课堂的一开始,我们说了这篇文章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那作者所“托”的对

象有哪些呢?

【明确】“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3.作者借这些对象分别暗指了什么人?“说”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华、有才能的人。“食

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上的有才之士受到不公平

的待遇,遭遇不幸的处境。

【板书】知贤识才者少、有才之人难出头、统治者埋没人才

4.由物及人,作者对这些人寄予了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对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行为的讽刺、愤怒和控诉;希望统治者能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板书】怀才不遇、讽刺控诉

5.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和他自己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补充材料】

韩愈(768—824年)在贞元-I-一年至十六年(795-800年)之间写下《马说》一文,

时正值其初登仕途。

(1)生不逢时:

在科举制众多的取士科目中,进士科是最荣贵的,且录取人数很少。即使录取为进士,

也不能马上授予官职,还需要通过吏部考试才能得到职务;否则就得在地方长官如节度使

的推荐下,先充任其幕僚,再寻机会到中央任职。由于进士录取人数少,加之任职之路关

卡重重,士人竞争便十分激烈。

(2)仕途坎坷:

科考遭遇:韩愈19岁、21岁、23岁都参加了科考,均落榜。25岁第四次科考才通过。

仕考遭遇:韩愈中进士后参加了吏部的考试,考了三次都不中。

自荐失败: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依附于节度使幕下。

(3)不合流俗:

不同于传统经典文章讲究“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表述原则,

韩愈“不平则鸣”的文学观十分重视真实而自由地抒发情感。

韩愈的性格倔强刚正,“鲤言无所忌(《新唐书》)。他在《与冯宿书》中说:“仆在

京城一年,不一至贵人之门。人之所趋,仆之所傲。与己合者,则从之游。不合者,虽造

吾庐未尝与之坐。”

设计意图:结合文章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手法来创设问题,加深学生对托物寓意写法的

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通过补充介绍韩愈的生平资料和相关作品,学生能更好地了解

作者的创作背景,从而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四、百家争鸣议人才

小组讨论,根据课文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来来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如何阐述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你还知道哪些人才被知贤识才者起用的例

子?

【参考】

《马说》第一段论述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强调伯乐的重要作用;第二段进一步论

述光会识马还不够,还要善于按照千里马“能跑也能吃”的特点去喂养它;第三段更进一

步提出不但要会驾驶马、喂养马,还要能“通其意”,即懂得马。

举例:刘备三顾茅庐、姜太公钓鱼、萧何月下追韩信、曹操赤脚迎许攸等。

2.你完全赞同“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吗?尝试思考“伯乐识马”的局限

性。

【参考】

(1)从“伯乐”推演一①“善识马”并不等于“善用马”;②有了伯乐,千里马的价

值就能实现吗……

(2)从“然后”推演一①置“马”于被动的位置;②识才用才的权力仅限于伯乐……

一-联系韩愈:韩愈经历了三次科考失败、三次仕考失败,还是很快就从失意中自我

调整过来,继续努力奋进,四处上书献诗文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