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福建版 2025年春)_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福建版 2025年春)_第2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福建版 2025年春)_第3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福建版 2025年春)_第4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综合测试卷(人教福建版 2025年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到隋统一前近300年的分裂割据状态,实现了自西晋以来中国的又一次统一,在位期间励精图治,获得了“开皇之治”的赞誉。他是()A.隋文帝 B.隋炀帝 C.李世民 D.唐玄宗2.隋朝制定“输籍法”,下令州县官吏“大索貌阅”,即将本人体貌与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重新核定户籍。通过全国性大规模检括户口,检出大量的隐漏人口。隋朝这种举措()A.体现了赋役繁重、统治严苛 B.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C.反映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表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3.含嘉仓是隋唐时期国家最大的粮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上述材料反映了隋朝()A.建筑技术高超 B.洛阳盛产粮食C.科举效果明显 D.社会经济发展4.杨坚在掌握北周政权的时候,就“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他做了皇帝以后,更是“勤于为治”。杨坚具有的优秀品质是()A.勤俭治国,减省刑罚 B.厉行节俭,励精图治C.爱惜民力,轻徭薄赋 D.知人善任,以民为本5.秦汉以来,地方机构里面的属员,都是由地方官自己委任,这叫做辟署。隋文帝废除了这一制度,所有地方政府机构里面的官吏,一概由中央委任。隋文帝此举旨在()A.提升官员素质 B.创立科举制度C.减轻人民负担 D.加强中央集权6.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7.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河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8.大运河的开通,使南方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大兴(今西安)、洛阳,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材料表明大运河的修建()A.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C.推动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D.使人民付出沉重代价9.下面的表格资料可以用于研究()①在大兴、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粮仓,如含嘉仓是当时最大的国家粮仓,积储丰富。②每月役使200万人营建东都洛阳,征调百余万民工修建大运河,三征辽东。A.隋朝的兴亡 B.唐朝的兴亡 C.北宋的兴亡 D.元朝的兴亡10.秦朝时,广大农民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十分沉重……隋炀帝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材料认为秦、隋两朝灭亡的共同原因是()A.国家连年征战 B.统治残暴,矛盾激化C.农民起义频发 D.大兴土木,不惜民力11.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下面最能反映唐太宗“先存百姓”治国理念的措施是()A.减轻劳役,减省刑罚 B.励精图治,重用贤能C.注重文教,编修图籍 D.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12.唐太宗的大臣和将领,有着不同的出身和背景,有的以前是农民起义的将领,有的曾效力于他的政敌,但唐太宗注重他们的才干,不计前嫌,用其所长。这说明唐太宗注重()A.用人唯贤 B.轻徭薄赋 C.发展生产 D.整顿吏治13.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690年2月,武则天于洛阳城宫殿策问贡士,各地精英云集洛阳,考生有上万人之多。武则天采取这一措施有利于()A.提高儒家地位 B.扩大统治基础C.推动教育发展 D.提高臣属能力14.唐玄宗即位后,曾把新上任的县令200余人,重新召集到大殿上,亲自出题考试,将不及格者放归原籍,让他们重新学习。这反映了唐玄宗()A.重视官吏素质 B.推崇科举考试C.注重文化发展 D.推行税制改革15.下面的工具出现后,其造型不断演变,到唐朝时基本定型,为后世所沿用。它反映了()A.耕作工具的改进 B.种植经验的推广C.开凿水渠的需要 D.冶铁水平的提高16.下面的图片印证了唐代的()A.农业生产状况 B.社会风气变化C.商业繁荣程度 D.手工业制作水平17.有学者据史料对唐朝人口进行统计,形成了唐朝人口统计表(部分,如下)。该时期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时间人口数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约1235万人726年(唐玄宗开元十四年)约4142万人7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约4814万人A.重视科教文卫事业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C.创立三省六部制度 D.经济发展、社会稳定18.唐三彩是盛唐气象的一个缩影,它继承了秦汉以来彩塑的写实风格,又创造性地运用低温铅釉绚丽斑斓的色彩和略带夸张的手法。这折射出唐朝手工业注重()A.传承与创新 B.交流与互鉴 C.封闭与守旧 D.包容与开放19.唐代的“和亲”多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到长安求婚。李世民在位时,就有多位唐朝公主嫁给少数民族上层人士。这一现象()A.从根本上改善唐代民族关系 B.有利于唐与各民族友好往来C.反映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20.唐太宗时将龟兹乐、高昌乐、高丽乐等国内少数民族和外国的乐舞列于十部乐。这反映了唐代()A.皇帝贪图享乐 B.文化兼收并蓄C.统治由盛转衰 D.崇文抑武方针21.诗歌是历史的重要载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适合这些唐诗的主题是()A.民族交融,相互学习 B.经济繁荣,国库充实C.文教昌盛,人才辈出 D.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2.“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唐诗人王建在《凉州行》中描写了当时“胡汉交融”的景象:凉州一带,过去不识稼穑的胡人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而东都洛阳的人家,研习胡乐成为一种风尚。这反映了()A.隋唐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B.少数民族音乐仅流行于洛阳C.胡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D.四方少数民族仰慕中原文化23.新罗仿唐制设立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和子史要籍成为新罗学生的必读书。后又仿唐朝制度设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24.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这主要表明()A.唐朝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B.唐朝中外交流不断加强C.唐朝中后期手工业衰落 D.唐朝对外影响日益扩大25.如果把唐朝的兴衰过程用一个抛物线形状描述(如下图),那么①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唐蕃会盟26.天宝初年,中央禁军仅12万人,而边疆10个军镇拥兵49万。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拥兵达20万。材料旨在说明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A.天宝年间朝政日趋腐败 B.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C.玄宗后期边疆形势紧张 D.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27.唐朝末年,刘允章在《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C.唐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 D.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的原因28.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记载:“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五代之乱,朝廷威令不行,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强夺枉杀,无复人理。”五代时期这种局面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尖锐 B.宦官专权的结果C.民族政权并立 D.藩镇割据的延续二、非选择题(共4题,其中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共44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经济繁荣、文教昌盛、国力强大。有学者认为,唐朝盛世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可以说唐朝兴盛的最重要原因在于用人,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盛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摘编自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鼎盛时期的治世名称。(2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中关于唐朝兴盛原因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30.学校开展“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项目式学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史料实证——交往情况】材料一既有保障各民族自治权的“分地治理”,也有增进各民族之间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宽容包容”,还有加强与其他民族关系的“联姻联盟”和促进各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文化交流”。这些方式的运用,有助于唐代政府维护边疆稳定,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摘编自《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材料二(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4分)【历史解释——人口增长】材料三贞观十三年至开元二十八年唐朝户数变化情况古代的人口统计主要有“丁口”和“户口”两种,“丁口”是纳税单位,“户口”是全国所有的人口。——据冻国栋《中国人口史:隋唐五代时期》绘制(3)根据材料三,概括从贞观十三年到开元二十八年唐朝户数的变化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4分)31.你所在的学习小组为进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学习成果的展示,搜集整理了下列史料,请你完成相应任务。(12分)材料——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整理(1)结合所学知识,填写图一名称,并简述这一工程的价值。(4分)(2)选出最适合用来探究“唐朝中外交往”的两则史料。(写图片序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外交往的特点。(4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兴盛的原因。(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历史名词简介遣唐使日本遣唐使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画艺术、建筑技术、社会风俗、佛教等,并将这些知识带回日本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各有分工,彼此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曲辕犁唐朝发明并推广,由11个部件构成,设计精妙,轻便灵巧《大唐西域记》记载了玄奘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风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等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名词,根据简介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名词,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一、1.A2.B3.D4.B5.D6.B7.B8.B9.A10.B11.A12.A13.B14.A15.A16.D17.D18.A19.B20.B21.A22.A23.C24.B25.A26.D27.C28.D二、29.(1)“开元盛世”。(2)【示例】判断:同意。理由:唐朝兴盛时期的皇帝,在执政时都极为重视人才的作用,唐太宗选用了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才,出现了“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唐玄宗也重用贤能,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出现了盛世局面。所以说大量杰出人才为唐朝的兴盛提供了有力保障。30.(1)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等。(2)交往范围广;交往领域全面;对外交往频繁;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等。(3)变化:户数在不断增长。原因:唐朝前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出现盛世局面;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励精图治等。31.(1)名称:隋朝大运河。价值: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2)史料:图五、图六。特点:交流领域多;交往范围广;双向性;文化影响力深远等。(3)继承隋朝的遗产;实行开放兼容的外交政策;完善科举制,选拔人才;确立先进的制度;积极进行技术革新;社会风气开放;民族交融;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32.【示例】观点:对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论述:唐朝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还有很多的留学生和留学僧等。日本派出的遣唐使有十几批,最多的一批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