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信息类阅读2025年高考专题复习任务1
信息理解与推断知识萃取
信息类文本阅读要求的一个基本能力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理解信息、梳理信息、比较信息、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高考时,还考查利用文本信息进行推断,利用文本信息解决文本内和文本外的某些问题。
解答该任务的客观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种设误陷阱:信息遗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先后倒置、表述绝对、答非所问、指代有误、观点混淆、主次混淆、或然必然混淆、未然已然混淆、因果关系错乱、忽略条件或强加条件造成判断错误与推理牵强等。
该任务的主观题,一般既需要筛选,又需要整合,常见考法有概括侧重点、寻找原因、说明表现、梳理过程、提出对策、总结特点、比较异同等。解答该任务的主观题,通常有两种方法:①“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②“提炼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往往能从文中找到现成的词语甚至句子组织成答案。专题学习任务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反映出的气候变化、雨水多寡和霜期长短,是古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业耕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如何不违农时,如何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两千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在中华民族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
在农耕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农耕生产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所谓大自然节律,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所谓农耕生产节奏,就是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二十四节气标示的气候变化,迄今仍是中国人和自然之间漫长的农耕关系的续演,其中的传承意义深远而厚重。
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容磨灭的文化价值。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所以,二十四节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还有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亲近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积极态度,这种文化价值是永远也无法磨灭的。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对于当代的中国人,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因为,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自然认知的独特性、适应自然的实践活动之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摘编自谭汝为《“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
材料二: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说文解字》将“满”字释为“盈溢”,有“充满”“饱和”“足够”之意。“小满”,顾名思义,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红楼梦》十三回里,秦可卿死前给王熙凤托梦曰:“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向记者介绍,“小满”节气名称的由来与农作物的生长态势有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萧放解释说,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同时也是孟夏的第二个节气。此时,农作物小有收获,北方地区的小麦等夏熟作物正是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小得盈满”之际,所以将此时的节气称为“小满”。
孟夏四月,新丝行将上市,正是桑事最为繁忙之际,《清嘉录》有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为了祈祷养蚕有个好收成,蚕妇们都会拜一拜蚕神,供上酒水、鲜果和丰盛的菜肴。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江浙一带丝业发达,往往要演戏酬神,谓之“小满戏”。这戏也是有讲究的,不可语“私”,不可语“死”,既是怕神灵怪罪,也是为了给自己讨个祥瑞的兆头。
至今,中原地区还保留着小满日赶集的传统,称为“小满会”。《二十四节气志》介绍,“小满会”在小满当日或错后一两日,这天的集市热闹喧天,仿佛是庄稼人的“嘉年华”。对于乡村孩童来说,可以在“小满会”的集市中疯跑、闲逛、看热闹,还可以缠着大人买玩具和小吃。火烧、油条、花米团、水煎包、胡辣汤、糖葫芦……那些小吃摊儿,是孩子们关于“小满会”的童年记忆。大人们眼看就要卖力气收麦子了,也正好趁着“小满会”打打牙祭,解解馋。
“小满会”是乡情乡味的大卖场。有种子,有农具,有牲口,也有即将派上用场的消夏用品。规模大一点的“小满会”,还搭戏台,请戏班,可以热热闹闹看大戏。“小满会”也似乎是麦收之际的一次“战前”总动员。割麦子、捆麦子、囤麦子用的木耙、镰刀、篮筐、簸箕、麻绳、卷席纷纷登场。
虽然现今大型收割机陆续取代了传统的麦收农具,“小满会”也逐渐失去了置办农具、备战麦收的功能,但它依然是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
小满有三候:初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初候苦菜秀,意思是,小满前后正是吃苦菜的时节。二候靡草死,意思是,细软的草在强烈的阳光下开始枯死。三候麦秋至,初夏是麦子成熟的季节,而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节,因此古人也称初夏为麦秋。古人认为,三候有着象征意义。《逸周书·时训解》曰:“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意思是,如果苦菜不开花,则贤人潜伏不出;如果靡草不枯死,则国内盗贼泛滥;如果气候不变热,则阴气太凶恶。
古人以五谷为养,且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于是便将这种心情寄托于节气。因此,小满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
麦已小熟,天未大热,此时正是乐享生活“小满足”“小确幸”的好时节。(摘编自夏瑾《小满:小得圆满
人生佳境》)选材特色
本篇阅读材料选择议论性文章,说明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并讲述了小满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材料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引导考生增强文化自信。第5题引用《红楼梦》中的人物故事,要求考生结合文章观点分析,体现了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1.[信息理解·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农耕社会中,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人们的生活节奏与大自然节律是同步的。B.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已无法指导农业生产。C.古人认为物盛则衰、物极必反,从这个意义上看,小满蕴含了“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的哲学智慧。D.“小满”是依据北方的小麦等夏熟作物在孟夏的第二个节气呈现籽粒灌浆饱满、将熟未熟的状态而得名。【解析】“已无法指导农业生产”的表述错误。材料一第4段中提到“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并非“已无法指导”;且材料一第1段提到“直到今天,它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更是直接表明它的指导功能仍在。2.[信息推断·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它引导着我们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然。B.民间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出了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C.“初候苦菜秀”具有象征意义,意思是苦菜开花时国内贤臣便可去除奸佞,使国泰民安。D.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价值,材料二可看作是对材料一的具体阐述。【解析】“可去除奸佞,使国泰民安”错误。据文中“如果苦菜不开花,则贤人潜伏不出”可推知,苦菜开花时节,应是“贤人不再潜伏”,并非“贤人去除奸佞”。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CA.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C.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D.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概括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是“小满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A项,展现了忙碌的劳动场面。不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B项,展现了乡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之乐。不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C项,表现了诗人对眼前和乐安宁生活的满足。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D项,展现了全家齐上阵的紧张、忙碌的劳动状态。不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故选C。4.[信息筛选与整合·迁移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导语”]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②让人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③让人们领悟传统哲学智慧,并拥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平和的心态。④展现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联结乡土人情。(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可知,本题要求结合两则材料,分析二十四节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第二步,筛选相关信息。可从材料中圈点勾画出相关结论性的语句。①从材料一第1段“二十四节气是科学的……仍在指导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及气象研究”可知,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人们的农业生产生活。②从材料一第3段“二十四节气不仅……而且鲜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可知,二十四节气让人们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③从材料二第1段“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可知,二十四节气让人们领悟传统哲学智慧。④从材料二第3—5段可知,二十四节气展现了一方水土的节气习俗,联结乡土人情。第三步,归纳整理答案。合并归纳相应的要点,然后分条陈述。5.[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红楼梦》]结合材料二,分析下面材料中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4分)
《红楼梦》是一部蕴含了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书中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尽情展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如焦大,他本是贾府功劳最大、资格最老的奴仆,但他自恃功高,自称“焦大太爷”,在主子安排他深夜驾车时,竟大发脾气,骂安排任务的总管赖二,骂贾蓉、贾珍,甚至一路骂到贾敬,最后被人绑了填了一嘴土和马粪,颜面尽失;而凹晶馆赏月联诗时,史湘云不满足于眼前美景,还想要坐在船上吃酒赏月,林黛玉劝史湘云“事若求全何所乐”,并说不能称心的不只这一人一事,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宝玉,都各有不能遂心之事,尽显其为人通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古人认为“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天道,焦大在贾府因为劳苦功高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最终自取其辱。②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林黛玉并没有像史湘云那样还想在欣赏眼前美景的基础上做更高的要求,并深刻体会到过于追求完满,人生则无乐趣的道理。③小满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所有人各有不能遂心之事,林黛玉才能对眼前之事看得通透。(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满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个性化解读。第一步,把握题干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二中描述的“小满”节气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第二步,分析题目材料。分析《红楼梦》材料中不同角色的言行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第三步,结合材料分析。将材料二的观点与本题《红楼梦》材料结合,在组织答案时,既要有材料二相关观点的概括,又要有《红楼梦》材料中所涉及人物及其言行的分析。①从材料二第1段“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也是训诫后代的哲学”可知,古人认为“物盛则衰,物极必反”是天道。焦大在贾府因为劳苦功高就忘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最终自取其辱。②从材料二第1段“小满是一个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节气……由此看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可知,小得圆满,才是人生好的境界。林黛玉并没有像史湘云那样想在欣赏眼前美景的基础上做更高的要求,并深刻体会到过于追求完满,人生则无乐趣的道理。③从材料二第9段“古人以五谷为养……小满既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可知,小满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正是因为认识到了所有人各有不能遂心之事,旅居客寄的林黛玉才能对眼前之事看得通透。任务2
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知识萃取
重要概念指文中重点论述的对象。该任务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①以客观题的形式,让考生分辨选项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理解的正误;②以主观题的形式,让考生结合文本给某概念下一个定义。
解答概念类客观题,必须依据文本相关内容,准确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指主要构成概念的要素的总和,即概念的本质特点。外延,指概念涉及的对象的范围等。
解答下定义题,就是用简短明确的语句揭示概念的内涵,即揭示概念的特点或本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定义格式,“被定义概念”+“是”+“种差”(事物的本质特征)+“属概念”(包含被定义概念范围的上一级概念)。
②找到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从文中寻找关键词,注意概念的外延。
③注意不使用比喻,不使用否定句式,不出现循环定义(如:压力是面对压力情境时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等。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材料一:
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全面、系统地重建中国古史的目标不是将考古学维系在了传统的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的范围之内,而是从更广义的视角重新定义了史学的涵义,从而奠定了考古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学术中的独立地位。这一目标一直以来为中国的考古学者所继承、发扬,从而形成了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
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不断获取新的资料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一。强调史料的扩充有两方面的涵义:首先考古发掘是获取新史料的重要方法,傅斯年、李济都极为重视科学的田野考古发掘。殷墟的科学发掘获得了大批的考古材料,从而大大扩充了殷商史研究的内容。其次,新史料既然是以重建古史为目标,其内容必定广泛、全面。归纳起来,殷墟发掘所获取的考古材料包括了建筑遗址、墓葬等遗迹现象;甲骨刻辞及在器物上刻划书写的古文字资料等方方面面。新中国成立后,夏鼐主持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之时,十分重视通过田野发掘积累考古材料。他在一个时期内把中国考古学的重点放在田野考古工作上,在重要的考古遗址开展长期的田野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史探索的内容。
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扩张新的工具,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二。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范围内的考古学出现了“技术革新”,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被更多地应用到了考古学的研究中。中国考古学也很快引入了碳十四、热释光,光谱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孢粉学,古动植物学,航空、遥感等一系列新的科技手段综合研究考古遗存。尤其是碳十四实验室的建立和大批碳十四标本数据的测定,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奠定了基础。
强调考古学以重建古史为目标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三。随着田野发掘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考古资料的积累丰富,苏秉琦于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提出重建中国史前史的设想。苏先生还具体提出了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方法,就是“以区系观点为纲,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社会分析”。如果说傅斯年、李济所提出的“古史重建”还仅仅是一个目标的话,那么随着考古材料的丰富,中国考古学从苏秉琦开始具体将这一目标逐步付诸实践。
中国考古学的世界性视野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四。夏鼐强调“中国考古学是世界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秉琦则提出中国考古学要“走向世界,面对未来”。苏先生还从方法论的角度着重指出建设世界的中国考古学“要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诸方面采取若干切实可行的、持之以恒的重大措施步骤”。张光直从世界史的角度出发,提出世界文明演化的两种模式,他将“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演化方式看作是“世界式的”文明演化方式,从而充分肯定了中国考古学在世界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一个很高的起点。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和大量新考古学文化的发现,原本不清楚的史前文化线索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考古学逐渐转向了以探索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为目标的文化史式的研究。许多考古报告仅仅是按照文化史研究的需要对发掘资料进行了简化的整理,而很少涉及诸如聚落、环境、动植物等方面的信息。这种负面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这是后话。(摘编自张海《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早年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
材料二:
殷墟是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经历90多个春秋。综合看来,殷墟考古主要有以下收获:一是基本搞清了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安阳西北洹水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形成周边约36平方公里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其中,小屯村东北为宫殿宗庙基址,有明显的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建筑格局,小屯村北发现有制玉作坊,小屯村南发现有制作青铜器的铸铜作坊遗址。二是发现了洹北商城。盘庚迁殷之初的商城位于洹水北岸保护区北部,城内四周有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城内北部分布有以房址、水井、灰坑为代表的居民点。三是青铜器等商代文物的大量发现。殷墟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青铜器,包括礼器、酒器、兵器、乐器等。除青铜器外,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四是甲骨文的发现。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殷墟是殷商历史的主要确定地。由于时代较早,历史文献记载过于简略,殷商历史除商王谱系以外的更多细节无从知晓。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向我们展现了殷商历史。在通过甲骨文确定殷商历史的诸多学者中,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甲骨文单字,提出了至今仍被学界遵守的甲骨分类。王国维将甲骨文字与殷商历史研究相结合,对甲骨中的商王谱系与文献进行实证研究,使殷商历史成为信史。已被释读的甲骨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方方面面,如阶级与国家方面、社会生产方面、思想文化方面等,全方位展示了商代丰富的历史,极大弥补了商代文献的不足,对中国早期历史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摘编自张新斌《殷墟考古的主要收获和重要意义》)选材特色
本篇阅读材料选择议论性文章,说明安阳殷墟的发掘、研究、收获及考古学意义。引导考生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本篇阅读材料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重建中国古史是中国历朝历代考古学者的研究目标,这个研究目标的确立对中国考古学发展影响深远。B.作为考古学家,夏鼐跳出了文献史学和金石学研究的局限,重视通过对遗迹的现场发掘丰富历史认知。C.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开阔了历史学家的视野,科学技术进步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提供有力支撑。D.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尤其是借助对甲骨文的释读丰富了我们对殷商历史细节的了解。【解析】“重建中国古史是中国历朝历代考古学者的研究目标”理解错误。根据材料一第1段“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所形成的科学……学术中的独立地位”,这里强调的是立足于“早年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基础上的“重建中国古史”的目标。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BA.殷墟的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研究成果为重建古史提供了丰富资料。B.侧重文化史式的研究,延缓了中国考古学正常发展,这说明文化史式研究价值不大。C.殷商的研究成果提升了中国考古学的地位,为世界文明演化模式研究提供中国样本。D.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已经具备了城市的形态功能,各功能区布局合理,井然有序。【解析】“这说明文化史式研究价值不大”说法无中生有。依据材料一最后一段“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考古学逐渐转向了以探索考古学文化时空关系为目标的文化史式的研究……这种负面的影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来看,文化史式研究确实有负面影响,但不能得出文化史式研究的价值不大的结论。3.[概念的内涵·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范畴的一项是(3分)(
)
BA.李济根据席尔氏的《陶器工业百科全书》中的公式,结合殷墟陶器自身的特点设计了一个计算陶器“视比重”和吸水率的公式。B.武王灭商,是商周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典籍《书·顾命》称“用克达殷,集大命”。“达”读为“挞”,含有武王征服四方,鞭挞商国之意,以隐晦笔法记录了此段历史。C.通过研究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有关禹的记载“天令禹尃(敷)土、隓(堕)山、叡(浚)川”,印证了《史记·夏本纪》中大禹治水事迹之可信。D.梁思永在美国学习考古学专业,曾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基德,学成后于1930年夏天回国,后来参加了对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解析】本题涉及“殷墟传统范畴”这一核心概念。材料一节选部分从四个方面阐释了“中国考古学的殷墟传统”,即材料一中第2—5段开头具有分论点性质的语句。A项,是对第3段观点的补充。B项,武王灭商的历史事件记载在《书·顾命》,而《尚书》是先秦诸子作品,不属于殷墟考古学范畴。C项,是对第2段观点的补充。D项,是对第5段观点的补充。故选B。4.[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学习任务”]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田野考古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田野考古学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1分),获取实物资料(1分),研究历史(1分)的考古学分支学科(1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解答本题,需要明确题干中所说的“下定义”的格式,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第二步,明确答题范围。筛选文中与“田野考古学”相关的信息,即在材料一的第2段。第三步,结合文本概括。首先明确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分支学科。结合“以田野发掘为基础,不断获取新的资料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之一……获取了大量的考古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古史探索的内容”,据此可概括为:田野考古学是以科学方法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研究历史的考古学分支学科。5.“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而对“何以中国”的回答离不开考古学。请结合材料,概括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对“何以中国”这一追问作了哪些回答?(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以田野发掘为基础,勾勒出了殷墟都城总体布局和结构,逐步还原了更加全面、真实的商代文明。②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完善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推动“重建古史”目标付诸实践。③殷墟甲骨文的研究释读,让殷商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约100年。(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全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阅读题干可知,题目要求根据材料概括“安阳殷墟的发掘与研究”如何解释“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第二步,明确答题范围。本题答案主要集中在材料二和材料一。第三步,结合文本概括。①结合材料二第1段“一是基本搞清了殷墟的总体布局和结构……”可知,以田野发掘为基础,勾勒出了殷墟都城总体布局和结构,逐步还原了更加全面、真实的商代文明。②结合材料一第3段“采用科学的方法,不断扩张新的工具,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是殷墟的史学传统……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奠定了基础”可知,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完善了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编年研究,推动“重建古史”目标付诸实践。③结合材料二第1段“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可知,殷墟甲骨文的研究释读,让殷商历史成为信史,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任务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特点知识萃取(一)分析论点、论据
信息类文本的论点和论据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厘清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即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需要关注的是,这几年高考更注重对论据体现的论点的提炼等方面的考查。
如果信息类文本是论述文,可以把文本内容简略地分为“论”和“述”两个方面:“论”是文本的观点,包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论点,以及用来做论据的引用、事例等体现的观点等;“述”是具体的分析和论据等。本任务主要考查的就是“论”与“述”、“论”与“论”、“述”与“述”三方面的关系。(二)分析论证特点
论证的特点可以从五个角度分析: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论证语言、论证思路等相关内容。1.论证方法
解答论证方法类试题,要结合材料中的例子展开阐释。论证方法表达效果链接教材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论证更加浅显易懂。《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对比论证正反对比,突出观点。《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举例论证有代表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和权威性。《谏逐客书》《六国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引用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文采。《说“木叶”》《六国论》《改造我们的学习》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改造我们的学习》类比论证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容易为读者接受。《邹忌讽齐王纳谏》2.论证结构
解答论证结构类试题,需要明确指出具体的论证结构,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论证结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六国论》)、分总式结构、总分总式结构(《修辞立其诚》)、正反对比式结构、层进式结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和并列式结构等。3.论证方式
解答论证方式类试题,需要结合材料指出论证方式。常见的论证方式有立论、驳论以及立论驳论相结合。论证方式内涵链接教材立论针对论题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开宗明义,点出时代需要工匠精神,确立自己的观点。驳论先摆出别人的观点,通过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来证明别人观点的错误性,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最后一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立论驳论相结合针对论题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拿来主义》:将不同现象进行归类,直接予以批驳,确立自己的观点。《不求甚解》: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4.论证语言
解答论证语言类试题,要判断各种语言特点,如语言平实、朴素自然(《修辞立其诚》),语言幽默风趣(《拿来主义》),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说“木叶”》),语言严谨、论证严密(《改造我们的学习》)等。5.论证思路
解答论证思路类试题,可依据如下公式:首先提出……论点/论题,然后从……角度/方面,运用……论证方法强化了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得出……的结论。
论证特点类试题,又包含对比分析多则材料的论证特点,分析单则材料的论证特点。解答该类试题,要综合考虑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证方式、论证语言、论证思路等内容。实战演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材料一:
作为两种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文学和图像之间既存在对立或相互竞争的一面,也存在合作或相互模仿的一面。一方面,语词的时间性使其在叙事上具有图像叙事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而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不可避免地给文学叙事带来冲击;另一方面,为了强化叙事效果,两者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彼方叙事策略的影响,进而突破自身媒介的限制展开故事。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关注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
文学受图像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故事内容或题材的选取上。敏锐的现代作家往往会因某幅图像带来的视觉震撼而产生创作冲动,借语词将图像内容部分或整体地转译、再现出来,形成故事从图像到文字的同质异构转化。鲁迅先生在《示众》中,对于看客语言及动作的细致刻画可追溯到医学课堂上“鉴赏这示众的盛举”的国人。相比语词解读的私人性,图像解读的公共性创造了一个主客体转换的空间,受众由解读主体变成被解读与被言说的对象。正是在这个基于图像而创设的空间中,充当看客的、愚钝麻木的同胞给鲁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使他意识到国民劣根性的根深蒂固。
除了直接转译图像内容之外,文学家还注意到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劳拉·里斯曾将宣传广告语比作“钉子”,而将视觉形象比作“锤子”,指出只有依靠“图像之锤”才能更准确有力地将“产品之钉”嵌入消费者的大脑。文学创作中,可对颜色、形状等造型艺术的表现媒介加以利用,从而引发受众视觉层面的联想。鲁迅的小说中有大量对于颜色的运用,如《药》中“红红白白的”破灯笼映照下,老栓从“碧绿的”包中掏出“红的”人血馒头,一连串颜色的对比描写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使受众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凸显封建社会的黑暗及人的麻木与愚昧。
此外,文学作品中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和故事三维空间,也可形成视觉层面的“图像之锤”,使受众产生深刻的体悟和持久的印象。通过弱化或消隐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而将多种意象并置组合,从而形成类似“视觉锤”的空间画面感。在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中,故事的时间序列被消隐甚至切断,作者视线移动所形成的空间场景为读者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图景。随着“镜头”的缓慢移动,由外到内、由远及近,破窗、半枯的槐树、老紫藤、方桌、败壁、床板等一系列意象被逐个呈现在受众眼前,故事的线性发展被中断,此刻会馆的沉寂与破败强化了“我”当下际遇的无望和艰难。故事场景的再现性描写及建构的空间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语词叙事达到空间立体化效果。(摘编自李小君、龙迪勇《从图像到文学:中国现代小说的空间叙事》)
材料二:
我们一直强调图像对文学的冲击和遮蔽,却忽略了文学自身的特性。今天,我们要有勇气去挖掘并强调文学功能的异质性,即它在图像时代不同于以往时代、也不同于其他艺术样式的特有功能。
首先,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传递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图像传播的发达使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无障碍化,人人都可以借助自媒体分享经历和观点,文学已成为公共领域的个人实践。文学的功能更多地指向敞开自我而非给出意义。比如,属于网络类型小说之一的职场小说,凭着实用、好看、贴近草根、展示成功而成为大众的新宠。
其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媒介是文学最具区别性的特质和优势,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图像凭着多维立体的成像方式将所有信息一股脑儿地抛向观众,共时的具体化和多义性使人们面对图像时需要认知、筛选和领悟,越是多元就越要强调核心,而这一过程是借助语言完成的。图像时代信息的发达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更迅捷、更直观地了解世界、感受世界,然而,我们也因此被表象轰炸得眩晕而无法接近世界的本质。图像的局限性在于无法将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一层层地揭示出来。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罗中立的《父亲》如果去掉标题,画面中的老者不过是中国几亿农民肖像的典型。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其画作才更具撼人心魄的力度。图画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而语言在此是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文学的这种钩沉本质的认知作用对图像来说是不可替代的功能。(摘编自刘巍《图像时代的文学功能》)选材特色
本篇阅读材料是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联系现实生活,围绕图像与文学的关系,讲述了各自的观点,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第5题采用社会生活情境,给出利用文中的观点来劝说同学的任务,非常契合新课标中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的要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传统小说注重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当代小说通过模仿图像叙事、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获得新的发展。B.鲁迅在《示众》中刻画的看客群体,既是围观杀人场景的主体,同时也是被审视的客体,成为鲁迅解读、批判的对象。C.图像传播的发达对文学产生较大影响,当下的文学作品尤为重视个人经验的展示,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D.图像时代,自媒体的流行让文学写作与阅读、观看变得很容易,而职场小说的火热说明文学的新功能得到公众的认同。【解析】“而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说法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第2段“与二十世纪文学注重历史思考与现实批判不同,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个体经验的传递代替道德情操的弘扬成为作品的主题”,重视个人经验展示,不代表就不愿意进行历史思考和现实批判。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图像与文学的不同,都承认图像对文学造成了冲击,也都赞成或倾向于赞成图像与文学之间存在合作关系。B.我们常用“眼花缭乱”表达对复杂图像的观感,这表明图像虽然直观、形象,但也容易让人迷失在庞杂、多元的图像信息之中。C.马致远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借助语词来营造场景画面,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会馆的描写有相似之处。D.罗中立的画作标题“父亲”具有点睛之妙,如果改为“农民”,人们对画作的解读将大不相同,这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解析】“说明语言使图像产生了多义性”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第3段“只因标题的点睛,‘父亲’脸上的皱纹才更显沧桑……而语言在此是帮助人们清除理解的障碍”,说明个别语言的提示性或暗示性会对图像的解读起到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正如该段开头所说“语言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3.[论据·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论证》]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BA.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洛神赋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照曹植的名篇《洛神赋》而创作出来的绝世精品。B.某同学在公众号中谈到,观赏文征明的名画《兰亭修禊图》时,想起学过的课文《兰亭集序》,更觉画作情韵悠长。C.魏晋至隋唐时期,诗与画是分离的,题画诗也并非题在画内,虽然画作本身已经不知所踪,但诗歌依然流传至今。D.英国学者豪厄尔斯认为在“视觉世界”里,公众离开了图像几乎寸步难行,“按图索骥”已经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解析】解答本题,需要先概括材料二的观点,材料二的观点是: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一是当下文学的功能越来越细致、切实,越来越指向个体经验而非给出意义;二是当下文学能使人们在图像的多义中找到核心。B项,由观赏名画到想起名篇,又由名篇的内涵反观画作,更觉画作情韵悠长,体现了文学语言帮助人们清除对画作理解的障碍,使画作不只是一个被看到的对象,也是内涵深刻、需要解读的意义载体,因而更觉情韵悠长。A项,强调画家对文学作品的模仿。C项,强调诗画分离后诗歌流传的时间长。D项,强调图像在视觉世界的重要性。这三项都不涉及文学在当下的独特功能。故选B。4.[论证方法+论点·迁移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三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点来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请分析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所包含的相似点及论证的事理。(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相似点:锤子能产生冲击力,而图像具有视觉冲击力;锤子能使钉子深入木板,而图像能使广告语深入脑海。②事理:图像在唤起知性、强化记忆方面具有强势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一步,寻找相关内容。解答本题,先找到劳拉·里斯“图像之锤”这一比喻的位置,并确定这一比喻与前后语句的关系。该比喻出现在材料一第3段。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本题有两个小问题,可从比喻论证的方法和比喻论证的作用角度入手答题。第三步,组织答案内容。从比喻论证的方法看,锤子具有冲击作用,可以使钉子嵌入物体中。而图像像锤子,具有视觉冲击力,可以使广告语深入脑海。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从比喻论证的作用看,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比喻论证需要论证的观点。根据这一比喻论证的位置可知,这一论证是为了证明“图像在唤起知性和强化记忆方面的强势作用”。5.有同学表示,自己非常喜欢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但并不喜欢读原著,因为图像比语言文字更有意思。请你根据材料劝说他多读原著,列出要点即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文学借鉴图像的叙事策略,同样能带给读者强烈的在场体验和具象的画面感。②文学在揭示心理、洞察本质方面优势明显,在阅读原著之后再观看电视剧,能获得更深的理解和更美妙的体验。(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运用文中信息解决具体问题。第一步,明确题干要求。题干要求根据材料劝说同学多读原著,即需要回答出读原著的好处。第二步,确定答题角度。题干提到“看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和“读原著”,对应材料中的“图像”和“文学”。两则材料都有关于“图像”和“文学”的关系的说明。回答读原著的好处,可从语言文字或文学在图像时代的特有功能入手,归纳相关要点。第三步,组织答案内容。根据材料一第1段“比如,当代小说受图像的影响,突破传统小说关注的因果线性逻辑和语词叙事的时间性,追求图像的直观性和在场感,从而凸显故事的空间维度,达到不同以往的艺术境界”,可得出答案①。根据材料二第3段“而语言有能力使非语言信息语言化,使图像符码化,人们透过语言解码去感受、理解、提升图像。语言具备将并不现成、也不确定的东西加以分离、辨别、归置的能力,从而到达事物本质的深度”,可得出答案②。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微软小冰出版诗集给诸多领域带来新挑战,挑战之一就是将“作者是什么”的困惑再次带到文学理论面前,使之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
小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验证了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不过是一个现代神话,他/她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在文学批评中,一劳永逸的思维懈怠就是将文学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生平、感情、心理和趣味关联起来,这就不再需要思考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
作者作为文本的过去,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能发现,《俄狄浦斯王》的价值、意义、美感并非根源于那个叫索福克勒斯的作者,也并非根源于作者和解释者所处的历史时代,而是源自作品自身结构、语言和各种辅助手法。文学面向未来,那里作者已死,文本的意义犹在。
即使在面向现实的写作中,作者的意义也是可疑的。巴尔扎克被誉为最伟大的小说家,而他只不过是历史的书记。文学就是记录现实、摹写现实,文学的意义就是现实的意义,巴尔扎克越过了他自己,越过了作者,将文学的意义与现实勾连起来。作为书记员的作者,也就只剩下诚恳、忠实的美德。
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恰恰是巴尔扎克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家,而非那些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证明了,“写作是中性、组合和间接的空间,我们的主体已经从中溜走;写作也是一个否定性的空间,那里以身体书写的确定身份开始,却又以所有身份的消失告终”。读者、批评家只是在书本的符号交织物中寻找写作安放于其中又在其中被不断否定的意义。作者作为文本意义的终极指定者,在书写的始发处就是存疑的。回到文学的原始出发点,从来就不是回到作者动笔写下文本第一字符的时刻。福柯在《作者是什么?》中恰如其分地举出了两个例证: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当我们借助马克思的理论分析文本时,我们回到了比作者更加久远、更加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当我们借助弗洛伊德的理论窥探文本的内在心理时,我们追述的是作者不能自我主宰的无意识童年。批评的目的也就不在于重建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内心经验也渺不可寻,剩下的只是一个功能性存在,将诸多文本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互文性观照。在“作者之死”留下的巨大空间中,话语才在这个空间中敞开它的不确定意义。文本只是话语表演的舞台,而不是作者留下的痕迹。
巴特和福柯在理论结构上杀死了作者作为文本创始者的意义。正是“作者之死”,留给了人工智能展开其创作的可能。文本的书写不再是作者的专有特权,而是话语结构方式的无穷可能。人工智能在巴特和福柯之后,在最后的生物学意义上给了作者最为致命的一击。罗兰·巴特的躯体书写也不再成为必要,作者不再是一个将一系列相关文本聚集在一起的名字,而是一个代码:AI。
福柯在他的理论中,区分了作为独特个人的实际作者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建构起来的理论性符号作者,依然保有了作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存在。人工智能的出现将使得作者的生物学价值也受到巨大冲击。对于人工智能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读者和批评家们不再需要追寻作者是谁,出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情感遭遇,有什么样的趣味;甚至更不需要去追寻它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创伤。一言以蔽之,作者的身份彻底消解之后,它提供了一个我们去重新认识那些作者渺不可寻、时空不甚清晰的文本的另一种可能。诗可以言,诗即言。无论是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我们的孔子,都没有借助作者来说诗,但诗依然有它的价值。(摘编自徐晓军《文本的中性: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
材料二:
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早表现为对于文学和艺术上的反介入的零度主张,后来表现为对于一种无意指活动性特征、中性、客观性的认识,再后来它被从结构论符号学上定义为对由二元对立的词项构成的聚合体的破除以及在此认识基础上形成的片段式写作风格与审美追求,最后它甚至可以被我们理解为是他的人生态度。巴特对于“中性”的“欲望”如此之持久,研究如此之深入,我们不禁要问,他的用意何在呢?他说,“对于中性的思考是一种办法,为的是——无拘无束地——显示在时代抗争中的自身风格”,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即彼的意指的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不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为人处世方面,他的这种努力无异于一种修炼。这一点似乎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巴特在学术上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考和谦恭、向别人学习的原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古代文化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一部分观念为其坚持和不断完善“中性”思考起到了一定的借鉴和印证作用,他的中国之行也为他实践自己的这种思考提供了契机。(摘编自张智庭《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与中国》)选材特色
材料一用微软小冰出版诗集引出讨论话题——文本的中性,指出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材料二则讲述了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与中国的关系。第8题联系了教材中课文,增强了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引导考生重视教材,重视课堂学习。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作者是什么”的困惑早已存在,运用人工智能的文学创作使这一问题再次摆到文学理论面前,成为必须直面的问题。B.如果将文学作品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经历、情感、趣味等关联起来理解,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复杂性、多样性。C.罗兰·巴特有意选择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萨拉辛》来论证作者已死的观点,是为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D.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最终可以理解为他的人生态度:摆脱二元思维模式,遵循无拘无束的风格去生活。【解析】B项,“就无法理解作品的复杂性、多样性”曲解文意,原文“在文学批评中,一劳永逸的思维懈怠就是将文学的意义、价值与作者的生平、感情、心理和趣味关联起来,这就不再需要思考文学的复杂性、多样性”强调的是“不再需要思考”,而不是“无法理解”。C项,“是为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理解错误,原文“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却又以所有身份的消失告终’”表明,并不是为了“否定前卫的现代与后现代作家”,主要是为了论证“罗兰·巴特借助巴尔扎克的《萨拉辛》宣布作者已死,这显然并非随机的选择”的观点。D项,“遵循无拘无束的风格去生活”理解错误,原文为“而在摆脱冲突性的二元思维模式以避开非此即彼的意指的同时,‘我希望依循这种细微的差异去生活’。这就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可见并不是无拘无束,而是“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心态”。故选A。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CA.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与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福柯的“作者是什么”观点相同。B.《作者是什么?》中举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事例,否定作者作为文本主体的存在这一观点。C.亚里士多德没有追述索福克勒斯,而是借助文本发掘文学的意义,展现《诗学》的意义。D.正是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理论,让如微软小冰这样的人工智能创作有了理论支撑。【解析】“展现《诗学》的意义”理解错误,根据原文“我们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就能发现,《俄狄浦斯王》的价值、意义、美感……而是源自作品自身结构、语言和各种辅助手法。文学面向未来,那里作者已死,文本的意义犹在”,亚里士多德借助文本展现的是《俄狄浦斯王》的价值、意义、美感,而不是“展现《诗学》的意义”。8.[论据·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如何论证》]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BA.讲授屈原的楚辞《离骚》,教师先展示屈原的生平介绍。B.交流《红楼梦》的阅读感受,同学们讨论王熙凤的出场语言。C.观看曹禺的话剧《雷雨》,主持人开场介绍曹禺的创作背景。D.翻开鲁迅的小说《药》,同桌就告诉说夏瑜的原型是秋瑾。【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材料一的主要观点。材料一主要探讨了“人工智能对作者文学的挑战”的问题。对于人工智能文本的阅读与分析,读者和批评家们不再需要追寻作者是谁,出生于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社会,拥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情感遭遇,有什么样的趣味;甚至更不需要去追寻它的童年经历和无意识创伤。A项,追寻了作者的人生经历,不符合材料一的主要观点。B项,强调的是直面文本,并没有去追寻作者的经历与写作背景等,符合材料一的观点。C项,追寻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与材料一观点冲突。D项所列举的现象,强调了对作者创作过程、创作背景的考量,与材料一观点冲突。故选B。9.[论证思路·迁移教材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单元导语”]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本题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答题时,需要调动知识积累,对材料二进行分析。第二步,明确答题角度。可从论述角度、论证的逻辑层次、论述的详略等角度入手分析材料二。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材料二共六句话:第一句阐述了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第二句提出疑问——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的研究目的;第三句引用罗兰·巴特自己的话,点明了研究目的;第四句是作者对罗兰·巴特研究的评价;第五句,作者进一步强调了罗兰·巴特研究的价值以及对我们的影响;第六句补充中国文化和他的中国之行对“中性”思想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第一句)阐述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二至五句)概括了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研究的目的与价值;(第六句)补充中国文化和他的中国之行对“中性”思想的作用。
①首先阐述了罗兰·巴特的“中性”思想的内涵和发展过程;②然后用问答的形式阐明罗兰·巴特追求“中性”的用意;③最后补充中国文化和他的中国之行对“中性”思想的作用。(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意思对即可)10.人工智能创作与“作者之死”理论之间有何关联?请结合材料一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者之死”理论给了人工智能创作以理论支撑,人工智能创作和“作者之死”理论都认为作者只是功能性存在,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②“作者之死”理论依然保有作者的生物学意义;③人工智能创作的作者是AI,连生物学意义都不存在,作者身份彻底消失。(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第一步,把握题干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人工智能创作与“作者之死”理论之间的关联,所以需要在原文中找到论述两者内容的语句,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第二步,明确答题范围。根据题干,本题内容在材料一中。第三步,结合文本分析。结合材料一第6段“巴特和福柯在理论结构上杀死了作者作为文本创始者的意义。正是‘作者之死’,留给了人工智能展开其创作的可能”,可知这里指出了“作者之死”理论给人工智能创作提供了依据。结合材料一第2段“小冰在某种程度上似乎验证了结构/后结构主义理论:作者不过是一个现代神话,他/她只是一种功能性的存在”,以及第3段的“作者作为文本的过去,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可知,人工智能创作和“作者之死”理论都认为作者只是功能性存在,并非文学价值的根源所在。结合材料一第7段“福柯在他的理论中……依然保有了作者生物学意义上的主体存在”,可知“作者之死”理论依然保有作者的生物学意义。结合材料一第6段“人工智能在巴特和福柯之后,在最后的生物学意义上给了作者最为致命的一击……作者不再是一个将一系列相关文本聚集在一起的名字,而是一个代码:AI”,可知人工智能创作的作者是AI,连生物学意义都不存在,作者身份彻底消失。任务4
赏析文本技法和风格知识萃取
目前,信息类阅读的选文呈现“多样化”倾向,因此文本的技法和风格考查也更加多样。我们以说明类文本的具体考查为例(论述类文本的技巧考查可参考“任务3”中的相关内容),把说明类文本常见的考查角度与答题技法梳理如下。1.说明顺序
解答这类试题,首先,要注意文本的显性要素,比如首先、其次、再次等标志性词语;其次,区分说明对象的性质(事物说明文,一般采用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最后,弄清时间、空间、逻辑顺序的内涵及其特征。2.说明方法
这类题一般要求辨析说明方法并分析作用。解答这类题,需要注意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相关考点的答题范式,一般采用“具体方法+展开说明+表达效果”的范式展开论述。3.段落作用
这类题一般包括分析行文结构与段落层次的作用。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注意相关语段的位置,其次明确语段使用的特定技法或具体的说明方法,最后结合语段的具体内容加以阐释。首段: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事理,领起下文,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总领全文中间段:承上启下,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尾段:
总结全文,呼应开头4.语言品味与风格赏析
解答这类题,注意从词语的选择、句式的使用等角度品味语言,从准确、严密或生动形象等角度赏析语言的特点,从简明朴实或生动形象等角度品味文本的整体风格。段落的作用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我昨天刚握过世界女子壁球冠军的手,她把她的微生物组传给我,现在我又把它传给了你。”吉尔伯特一边说,一边和我握手。
“凭借这双手我就能变成壁球‘高手’了吗?”我问道。
“只是右手而已,”他说,“如果你是左撇子的话,我只好说声抱歉啦。”
我们与鬣狗、大象和獾一样,会把细菌的气味释放到周围的空气中,其实我们也释放了细菌本身。我们所有人都在不断地向外界播撒自己的微生物。坐在吉尔伯特的车上,我会把微生物留在车座上。现在我靠在他的厨房料理台上,在上面留下了微生物,其中写满了我的信息。为了分析这些信息,吉尔伯特最近擦拭了家里的开关、把手、厨房料理台、卧室地板。他的研究团队招募并培训了六组家庭。这项名为“家庭微生物组计划”的研究表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来自其家庭中的每个人。人们手上的微生物会附着在开关和把手上,脚上的微生物会覆满地板,皮肤里的微生物则蹭上了厨房台面。所有这一切都以惊人的速度发生。其中三名志愿者在研究过程中变更了住处,而他们的新住所也迅速有了老房子里的微生物特征,即使换到了酒店房间也是如此。在进入新地方的24小时内,我们自己的微生物便覆盖了这个地方,使其成为自身的映射。当别人试图让你觉得“宾至如归”时,人们真的都没有什么自主权,因为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
我们也会改变室友身上的微生物。吉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彼此之间所分享的微生物要多于分开居住的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如果家里养狗的话,微生物之间的连接还会增强。狗把微生物从户外带入室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物种库,丰富了家庭微生物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发现这些啮齿动物变得对各种过敏原都不那么敏感。这些灰尘大餐让小鼠的肠道增加了一百多种细菌,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原侵害。
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我原本以为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一个‘子集’,”她说,“然而,真相让我大吃一惊。二者之间很少甚至没有重叠的部分,室外空气中充满了来自植物和土壤的无害微生物,室内空气中则含有大量不成比例的潜在病原体,主要来自患者的口腔和皮肤。”可以说,患者把自己浸泡在了“自己的有害微生物汤”里,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式很简单:开窗通风。新鲜空气会带来无害的环境微生物,占据病原体的生存空间。但是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洁净存在矛盾。
我们一直试图从建筑物和公共空间中排除微生物,但也许是时候欢迎它们光临了。2014年,团队参观了一栋闪亮而崭新的大学建筑,他们从教室、办公室、卫生间等300个场所收集灰尘样本。分析表明,许多设计会影响灰尘中的微生物,比如房间的大小、房间之间的连通关系、被占用的频率、通风方式等。几乎每种建筑设计选择都会影响建筑物中的微生物生态,从而影响居住者的微生物生态。或者正如温斯顿·丘吉尔说过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塑造了我们。”格林认为,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同样,我们可以在其他领域看到类似的实践。农民可以在田垄边缘种一排野花,从而增加授粉昆虫的数量。格林希望找到类似的建筑设计窍门,从而提高有益微生物的多样性。
吉尔伯特同意格林的想法,而他有着更宏伟的计划。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而不是直接喷洒或涂抹在墙壁上。他在建筑师赞助的几件作品中精心设计了新风系统,使流经它们的空气穿过一面种满绿植的墙壁。绿植上捆满了微生物小球,小球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微小的裂缝和凹点。这些小球在充满有益细菌并能滋养细菌的营养液内浸泡过。这不仅是一道养眼的景观,同时也可以过滤空气。
另外最重要的是,他还组织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该团队正在接触研究海洋、草原、洪泛区的科学家,试图说服他们共享样本和数据。团队的终极目标是通过给定温度、植被、风速和光照条件等基本变量来预测生活在某个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种类。他们最近甚至到白宫请愿,希望推动各方的协调,促成不同领域间科学家的合作,开发出用于微生物组研究的更好的工具。
是时候思考微生物应用的更大的图景了!参与研究的家庭已经同意让研究人员擦拭他们的房子;水族馆的经理能够像关心他们的宝贝海豚一样,关心水族箱中的隐形生命;医院也在认真考虑往墙壁上添加,而不是消灭微生物;建筑师和官员可以在品尝高级料理的同时,讨论粪便移植的话题……人们迎来了新时代的开端,大家终于准备好去拥抱这个充满微生物的世界!(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选材特色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有益和有害的众多种类,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本篇阅读材料节选自与“微生物”相关的一部科普著作,能够丰富考生的科学知识,引导考生关注微生物应用的更大图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A.“微生物会首先帮我们制造一个‘家’”,指的是在我们的心理适应新住所之前,我们携带的微生物已经先行占领了这个新的住所。B.“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是室外空气中微生物群落的一个‘子集’”,指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包含了家家户户室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C.“通过‘生物信息化设计’可以控制这个过程”,指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的形态来影响室内微生物的生态,提高其多样性。D.“他想在建筑物内‘播种’细菌”,指的是让空气穿过微生物小球,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过滤空气。【解析】B项,“家家户户”扩大范围,根据原文第6段“团队中的生态学家杰西卡·格林对漂浮在医院普通病房内的微生物进行了研究”可知,这里指的是室外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包含医院普通病房内空气中的微生物群落,并不是指家家户户的住宅。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7段可知,“这个过程”指的是前文丘吉尔所说的“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塑造了我们”,即我们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建筑物从而影响室内微生物的生态,进而影响我们自身的微生物生态,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D项,“利用小球上密密麻麻的微小的裂缝和凹点来吸附污染物”于文无据,根据原文第8段的“使流经它们的空气……也可以过滤空气”只能得出“利用微生物来过滤空气”的结论。故选A。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DA.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拥有与其他成员相同的微生物组。B.医院特意设法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其实是不正确的。C.接触更广泛的微生物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的过敏性炎症。D.养宠物的家庭比不养宠物的家庭拥有更多的微生物物种。【解析】A项,“相同”错误,根据原文第5段的“吉尔伯特的团队发现,同居一室的不同人……而一对夫妇在微生物层面也更相似”可知,应为“相似”。B项,“是不正确的”错误,原文第6段只是说“医院特意把微生物引入病房的想法与我们惯常认为的保持医院洁净存在矛盾”,这并不意味着医院的这种做法错误。C项,“可以有效抑制人体自身的过敏性炎症”错误。根据原文第5段的“他们做了一个实验:把这些与狗相关的尘埃中的微生物喂给小鼠……且其中至少有一种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过敏原侵害”可知,抑制过敏性炎症只是在小鼠实验中得到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直接能源ATP》课件
- 幼儿园工作总结笑容满园
- 探索学术之路
- 公司人员述职报告汇编9篇
- 幼儿园工作总结传递温暖收获微笑
- 2023-2024年项目部安全培训考试题含答案(培优B卷)
- 2023年项目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题附答案(研优卷)
- 《电厂职业病防治》课件
- 激发学习动力教学策略报告
- 中医理疗师年度总结
- 体检营销话术与技巧培训
- TSG 07-2019电梯安装修理维护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制度文件表单一整套
- 养殖场巡查制度模板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五年级(上)期末数学试卷
- 建设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形成性考核2(占形考总分25%)-国开(SC)-参考资料
- 《期货市场发展之》课件
- 酒店旅游业OTA平台整合营销推广策略
- 淋巴水肿康复治疗技术
- 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副省级)及参考答案
- 零星维修工程 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10KV电力配电工程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