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解析版)_第1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解析版)_第2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解析版)_第3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解析版)_第4页
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说》

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重点字词:

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d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

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zhD:同“祇”,

只,仅。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骈(pidn)死于槽(cdo)杨(11)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于:在。

槽杨: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一食:吃一顿。食,吃。

或:有时。

粟(sil):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食:喂。

其:指千里马,代词。

是:这样,指示代词。

虽:虽然。

能:本领。

足:足够。

才:才能。

美:美好的素质。

外见(xidn):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显现。

且:犹,尚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求:要求。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

食之:食,通“饲”,喂。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

才能。尽(2):竭尽,发挥出。

鸣:马嘶。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拿。

策:马鞭。

临:面对。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1):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2):大概,表推测语气。

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

知:懂得,了解,认识。

重点句子: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7.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

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赶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

晓它的意思。

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朝■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本文作者是—朝文学家(人名)。

2.理解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朗死于槽杨之间

(2)管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之不能尽其材

(4)箪之不以其道

3.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以体会到“伯乐"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4.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和现实

生活谈谈看法。

【答案】L唐韩愈2.(1)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2)同"饲",喂。(3)

才能,才干。(4)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3.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

埋没,命运悲惨,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所以作者才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答

出任意两点即可)4.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批判;希望统治者能

够发现、赏识、任用人才;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5.主

观条件:把握时机,自强不息。

客观条件: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

-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

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此文通篇托物寓意,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运用比喻,宛转地说明道理,构思精巧,形象生动。

故填空为"唐朝""韩愈"。

2.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1)骈死于槽棚之间:(跟普通的马)•同死在槽棚之间;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

并列;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样)

来喂养它;食:同"饲",喂;

(3)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材:才能,才干;

(4)策之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

用马鞭驱赶。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知"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由"虽有名马,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若无伯乐,千里马只能够被埋没,

然后凄惨的死去”。

综上所述,伯乐对于千里马来说是至关重要,可以说是千里马存活和被赏识的必要条件。

4.本题考查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可知表面上作者是对于千里马的不公的待遇的悲愤,

但是千里马也可以指的是人才,那么这里就是作者对于人才埋没的惋惜的情感;同时在文中,

千里马埋没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伯乐,也就是指的没有能够赏识的统治者,所以这里也体现了

作者对于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批判;同时,我们知道韩愈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作者

通过这篇文章也是表达自己对于那种无法实现抱负的那种悲愤之情。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拓展。

由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可知成为千里马的客观条件是得有伯乐;

由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千里马还需

要能够适合成长的环境,不能够就是简单地和普通马饲养在一起;

以上我们发现是客观原因,所以还可以思考一下主观原因:成为千里马的话,首先自己得有

一定的资质,同时我们知道可能环境不是那么适合自己,所以我们要抓住机遇去到更好地环

境,同时还要有坚强不屈的品质面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

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

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

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

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鸣之而不能鸿其意()(2)地伯乐不常有()(3)才美不外犯)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作者用"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答案】6.(1)通晓(2)表转折,但是(3)同"现",显现7.(1)喂马的人

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2)(喂马的人)握着马鞭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8.用"千里马"比

喻人才,"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解析】6.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句意是: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通:通晓。

(2)“而伯乐不常有”的句意是:但是伯乐不常有。而:但是。

(3)"才美不外见”的句意是:它的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

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

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食(喂)、知(知道)、而(来)”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执(拿)、策(马鞭子)、临(面对)"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8.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主题。《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托物寓意”的文

章,这篇文章以“马"设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

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之情。本文中的“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和发现人才的

人;“食马者"比喻那些愚妄浅薄、埋没人才和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

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

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

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荥人之

手,净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衣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耳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峰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常有B.骈死/于槽棚之间

C.执策/而临之D.策之不以/其道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哪⑵吸

(3)耳____________⑷脸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2.如果想成为"千里马",你认为最需要的主观和客观条件各是什么?

【答案】9.D10.一同有时犹,尚且面对11.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

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无法表现出来。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

吧!12.主观条件:把握机遇,自强不息(创造机遇,有真才实学)。客观条件:适合成长

的环境,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

【解析】9.考查文言句子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

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

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A.句意:千里马经常有,停顿为:千里马/常有,节奏划分正确;

B.句意: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停顿为:骈死/于槽斯之间,节奏划分正确;

C.句意:拿着鞭子面对它,停顿为:执策/而临之,节奏划分正确;

D.句意: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停顿为:策之/不以其道。“策之不以/其道”节奏

划分错误。

故选Do

10.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

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骈死于槽相之间”句意为: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

为并列,一同;

(2)“一食或尽粟一石”句意为: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句意为: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办不到。)且:犹,尚且;

(4)"执策而临之”句意为:拿着鞭子面对它。临:面对。

11.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重点词语:

(1)食;吃;才美:才能和好的素质;"见"通"现"。

(2)其①,难道,表反问语气;其②,大概,表推测语气;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

词,意为"吗";知,懂得,了解,认识。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通译全文,理解文意,r解作者的人生遭遇,分

析作答。要想成为"千里马",既需要客观条件,也需要主观条件。主观上要拥有自信、乐观

向上的态度,不仅要提高自己的各种知识能力,随时都能施展才能,还应该将个人理想的实

现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努力推荐表现自己,得到赏识。客观条件是指环境来谈的。首先要

有适合成长的环境,还要有识才爱才用才的伯乐。从这两个角度来答,答案才完整。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

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I」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

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

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干

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阅读《马说》,完成各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下如小潭

B.骈死于槽杨之呵飞漱其回

C.鸣之而不能懑其意初极狭,才厚人

D.策之不以其道虽有至道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划线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5.填空。

文章运用了的写作手法,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

,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

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6.韩愈借评说千里马,控诉了统治阶级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下而链接材料中的唐太宗在

选拔人才时,是否有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唐太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目:“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②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或患己不能知,安可

诬一世之人。”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致治:治理国家达到大治。③正:只。

【答案】13.B14.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15.托物寓意人才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16.示例:唐太宗没有摧残埋

没人才,从他让封德彝推荐贤能的人的行为,可见他是一位赏识人才,重视人才的人:从他

责问封德彝的话中看,他深知达到国之大治必须重用人才,并责备封德彝不可冤枉当今一世

的人才,由此可看出他是一位能识别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解析】13.考查一词多义。

A.显现'看见;

B.中间'中间;

C.通晓'通过:

D.方法\道理;

故选Bo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

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重点词语:且,尚且;欲,想;常马,普通的马;等,相等,一样;安,怎么;千里,日行

千里。

15.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文中出现了三个形象:千里马、伯乐、食马者。这三者在文中均有象征意义。联系作者怀才

不遇的人生经历可知,千里马象征着人才。伯乐象征着能识别人才,重有人才的人。食马者

象征着昏庸的统治者。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现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对统治者

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批判。借千里马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这是托物言志

的写法。

1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首先表明态度:唐太宗没有摧残埋没人才。结合相关语句进行

分析。"上令封德彝举贤",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见他重视人才,渴望得到人

才;“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当封德彝说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时,唐太宗认为用人跟用

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可见他懂得如何重用人才,即取之所长;"正患

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意思是: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

的人呢?通过他说的话可知,他担心的是不能识别人才,因此可知是一位能重用人才的统治

者。由此总结:唐太宗是一位重视人才、赏识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他没有摧残埋没人

才。

【点睛】参考译文:

《马说》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

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

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门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

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

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链接材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

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太宗说:"用人跟用

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

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

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

B.基真无马邪食之不能尽不材

C.画伯乐不常有鸣之画不能通其意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马之千里者

18.下列有关本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

这也是怀才不遇之人经常用以抒怀之句。

B.文中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同时揭示出千里马被埋没的

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C.文中作者对"食马者""天下无马"的无知妄言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文末的"其真不知马也”

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点明文章主旨。

D.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

"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之人。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

20.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21.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答案】17.C18.B19.只是埋没(辱没)在那些做奴仆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

一起死在马厩里。20.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而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

惋惜,同时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进行了讽刺和控诉。21.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

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解析】17.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凭借'代词,按照;

B.副词,表诘问语气,代词,它的;

C.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去上

D.助词,的\定语后置,不译;

故选Co

18.考查内容理解。

B."食不饱,力不足”是表面原因,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即食马者

不知马。故选B。

19.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祗: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

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槽杨: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20.考查赏析作者感情。

联系"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现了作者对千里马得不到应用的待遇,最终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

的惋惜与不平。

根据"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可知,作者对那些愚蠢的食马者持讽刺和批判的态

度,正是因为食马者不知马,才导致了千里马的被埋没。

21.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态度积极,言之成理即可。如:如果我还没有被“伯乐”

发现,那说明我的才能还不够出众,我要努力完善自己,让自己更加优秀。当然,我也会抓

住一切机会展示自己,给自己创造被“伯乐”发现的机会。

【点睛】参考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

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II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

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良的

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叫鸣,却不能

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

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对比阅读

阅读下列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

手,朝■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栗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之马

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

而捐④五百金!"涓人对口:“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

矣!"于是不能⑤期年⑥,千里之马至者三。

【注释】①君人:君主。②涓(juan)人:官名,俗称太监。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③

安事:犹言"何用"。④捐:白白费掉。⑤不能:不到,不满。⑥期(口)年:十二个月叫"期

年",即一整年,这里指满一年。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班辱于奴隶人之手()(2)多死于槽杨之间()

(3)执策而顺之()(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马考千里者子之不知鱼之乐

B.苏真无马邪?翼若垂天之云

C.率求其能千里也子非鱼,家知鱼之乐

D.有多千金求千里马者去以六月息者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25.《马说》结尾处,作者长叹一声“呜呼",请你谈谈这个叹词背后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6.请简要分析《马说》与《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之不同。

【答案】22.同“祇(只)",只,仅。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面

对。买。23.C24.(1)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正确方法;喂它,不

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2)死马尚且用了五百金购买,更何况

活马呢?25."呜呼”蕴含着作者对有才之士不被重用而被摧残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

人才、不重用人才、摧残人才的针硬控诉;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26.《马说》中

的"千里马"因为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而《千里之马》中的“千

里马”因为君王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祗:同"祇(只)",只,仅。

(2)句意: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3)句意: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临:面对。

(4)句意:天下必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市:买。

2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连接主谓,取消句子独立性;

B.难道,表反问语气/代词,它的;

C.都是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D.介词,用/介词,凭借;

故选Co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重点词:

(1)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

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食,通"饲",喂。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

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鸣:马嘶。通其

意:通晓它的意思。执:拿。策:马鞭。临:面对。

(2)且,尚且;况,何况;生马,活马。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全文分析,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被埋没

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马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是“策之不以其

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

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综上分析,全文借物喻人,把伯乐比喻为知人

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

"呜呼"蕴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

懑和控诉。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26.本题考查内容对比分析。

结合甲文中的"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和"其真

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知,《马说》中的"千里马"因为"食马者"的愚昧无知而饱受摧残,

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最终不能"以千里称";结合乙文

中的"‘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可知,"千里马"

因为遇到了渴求良马、并能听取手下人的意见的君主,被从远方选拔送来,从而得到了赏识

和重用,发挥了自己的才能。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

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

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

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

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

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

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古时有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里一个主管清洁

的人对君王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

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头骨,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

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主管清洁的人回答说:

"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

会有人送来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

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目:“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

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上:皇上,指唐太宗。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2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才美不外见②策之不以其道

28.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9.【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

30.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锦彝存

在哪些问题?

【答案】27.(1)同"现〃,表现(2)用马鞭驱赶28.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

吃下一石粮食。29.人才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30.句子:其真不知马也。

问题:不能知人善用、善取其才;不善于自省,遇事推责。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就不能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

②句意: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策:用马鞭驱赶。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吃

一次。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即可。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

传说,巧妙地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

作者把伯乐比喻为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或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

真正人才,食马者比喻为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

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

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3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乙】文中的封德彝认为,“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即: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是封德彝自

己识别不了人才,却说天下没有杰出人才。所以,用【甲】文中的"其真不知马也(是他们

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来形容封德彝最恰当。

根据【乙】文中唐太宗"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

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来看,封德彝的问题主要是:没有科学的用人观,不能知人

善用,不能善取其才;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遇事就推脱责任。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

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

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

素质就不能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子站在它的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没有千

里马吗?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乙】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

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用人跟用器物一

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

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德彝惭愧地

走了。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析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目:“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日:“请求之。”君遣

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目:“所求者生马,安事

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日:“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

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

3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簟之不以其道策:

②?真无马邪其:

③暗臣闻古之君人闻:

④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以:

3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A.潭西南而望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D.学而时习之

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松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

【答案】31.用马鞭驱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听说;用32.C33.只屈辱

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34.【甲】文中的“千里

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

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解析】3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①句意为: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策:原为马鞭,这里名词动用,用马鞭

驱赶;

②句意为: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③句意为: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闻:听说;

④句意为:有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的人。以:用。

3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

例句句意: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而:表转折;

A.表修饰;

B.表并列;

C.表示转折;

D.表承接;

故选Co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重点字词:祗:通假字,同"只";辱:受屈辱;于:在;骈:一同;槽杨:马厩。

3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甲文:根据"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可知,千里

马不被赏识、重用,只能辱没在奴隶人之手;根据“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可知,千里马不能被善待,好好喂养,因此

显露不出才华。最终"不以千里称也"。

乙文:根据“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可知,君主渴求得到"千里马";当涓人用五

百金买来死马的头,君主很生气时,涓人解释"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

为能市马,马今至矣”,君主听取了他的建议,所以“千里之马至三","千里马"得以脱颖而

出。

【点睛】参考译文:

【甲】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

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

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II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

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

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古时的一位君主,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太监对他说:"请允许

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死,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

返回去把此事回报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所要购求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还花

费了五百金买它呢?"太监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天下必定认为大

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现在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千里马来了好几匹。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

之手,骈死于槽杨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马说》)

【乙】

①王孙圉聘于晋①,定公飨②之。赵简子鸣玉以相®,问于王孙圉曰:"楚之白圻④犹在乎?"

对目:"然。"简子曰:"其为宝也几何矣?”

②曰:“未尝为宝。楚之所宝者,日观射父⑤,能作训辞,以行事于诸侯,使无以寡君为

口实。又有左史倚相⑥能道训典以叙百物,以朝夕献善败于寡君,使寡君无忘先王之业。若

夫白桁,先王之玩也,何宝焉?圣⑦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

(选自《国语♦王孙圉论楚宝》,有删改)

【注释】①王孙圉(yU)聘于晋:王孙圉访问晋国。聘:访问。②飨(x陌ng):用酒食款

待,宴享。③鸣玉以相:弄响身上的佩玉给(王孙圉)看。鸣:弄响。相:本义察看,这

里指给……看。④圻(heng):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⑤观射父:楚国大夫。⑥倚相:人

名,楚国史官。⑦圣:通达事理。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才美不外见多余大喜臼

B.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战于长勺

C.未尝为宝或异二者之为

D.羊为宝也几何矣基真无马邪

3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楚之白坛犹在乎?

37.用"/"为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38.甲文中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39.甲、乙两文都论述了人才的重要性。甲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了千里马

被埋没的原因。乙文用","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请用乙文中原

句回答)

【答案】35.B36.(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来喂养它。(回答“喂马的人不

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亦可)

(2)楚国的白布还有吗?37.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38.作者希望统治者

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能答出希望统治者听取人才的意见,让

其有优厚的待遇等也可。)39.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解析】3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

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见:同"现",显现/看见;

B.于:都是在;

C.为:作为/心理;

D.其:它/难道;

故选Bo

3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

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

(1)食:通"饲",喂。其:指千里马,代词。千里:名词动用,能日行千里。

(2)之:的。玲:系在玉佩上部的横玉。犹:还。

37.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

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意思是:还有左史倚飨,能够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

陈述各种事物。"又有左史倚相"动宾结构,应在"相"后停顿;"能道训典”动宾结构,应在"典"

后停顿;因此断句为: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训典/以叙百物。

3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对统治者的错误做法,从

反面理解,作者则是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

39.本题考查信息筛选。要求用乙文中原句回答。

根据提干”揭示人才之所以成为国宝的原因”的提示,找到乙文"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

则宝之"可提炼出: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意思是:贤能够掌握和评判万事万物,以

辅佐国家的,就将他当做宝。

【点睛】参考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

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杨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

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

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

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

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楚国大夫)王孙圉在晋国访问,(晋国国王)定公设宴招待他,(晋国大夫)赵简子

(佩带着能发出)鸣响的玉来和他飨见,问王孙圉说:“楚国的白布还在吗?"(王孙圉)回

答说:"在。"简子说:"它是宝啊,价值多少啊?"

(王孙圉)说:"没(将它)当成宝。楚国所当成宝的,叫观射父,他能发表(上乘的)

训导和外交辞令,来和各诸侯国打交道,使我国国君不会有什么话柄。还有左史倚飨,能够

说出(先王)的训导和典章,陈述各种事物,朝夕将成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