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_第1页
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_第2页
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_第3页
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_第4页
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TOC\o"1-2"\h\u26039第1章总则 4238131.1预案目的 439801.2适用范围 442471.3编制依据 4240031.4预案体系 430406第2章组织机构与职责 555932.1组织机构 5305282.2领导小组职责 5246652.3工作小组职责 5249772.4基层组织职责 515115第3章预警与信息发布 679793.1预警信息来源 6187733.2预警信息处理 637513.3预警信息发布 6237963.4信息发布渠道 66706第四章地震避险 785084.1避险原则 7272014.1.1安全第一原则:地震避险应将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避险行动不会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 7259734.1.2及时性原则: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启动避险预案,保证人员及时、有序地进入避险状态。 7243204.1.3稳定有序原则:在地震避险过程中,要维护现场秩序,保证人员稳定、有序地开展避险行动。 7100074.1.4科学合理原则:根据地震避险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避险方式、路线和场所。 736094.2避险场所选择 7171384.2.1室内避险场所:选择具有结构强度高、支撑稳定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狭小空间,避免选择靠近高大家具、玻璃门窗等易发生二次伤害的区域。 7122224.2.2室外避险场所:选择开阔、平坦、无高大建筑物的地带,如操场、公园等,避免选择靠近电线杆、广告牌等潜在危险区域。 7113944.2.3避险场所标识:在明显位置设立避险场所标识,提醒人员及时进入避险状态。 7320434.3避险行动指南 7176674.3.1室内避险行动: 7214884.3.2室外避险行动: 7307204.4特殊情况处理 8196454.4.1人员受伤:发觉受伤人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同时报告现场指挥人员,请求支援。 8126524.4.2通讯中断: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按照预案中的既定路线和方式,尽快恢复与外界的联系。 8106494.4.3疏散困难: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安排专人负责协助疏散,保证避险行动的顺利进行。 885934.4.4火灾等次生灾害:在地震避险过程中,如遇到火灾等次生灾害,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 824221第5章疏散组织 895525.1疏散原则 8209025.1.1安全第一原则:保证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疏散过程中应避免发生二次灾害。 875595.1.2及时性原则:接到地震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疏散组织工作,保证人员迅速、有序地疏散。 842665.1.3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人员特点、建筑结构等因素,制定不同类别的疏散方案,指导疏散行动。 857935.1.4统一指挥原则:成立疏散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疏散工作,保证各部门、各环节协同配合。 8316255.2疏散计划 8270295.2.1制定疏散计划: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结合建筑物结构、人员分布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 814295.2.2疏散计划内容:包括疏散时间、疏散路线、疏散方式、集结地点、人员分工等。 825235.2.3疏散计划审批:将疏散计划报请相关部门审批,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851575.2.4疏散计划演练: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检验疏散计划的可行性,提高人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941375.3疏散路线 9273695.3.1设计疏散路线:根据建筑物结构、人员分布等情况,设计合理、安全的疏散路线。 9204665.3.2疏散路线要求:疏散路线应简洁明了,避免交叉、拥堵,保证人员快速疏散。 9235305.3.3疏散路线标识:在疏散路线上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人员按照指定路线疏散。 9302035.3.4疏散路线维护:定期检查疏散路线,保证畅通无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9246495.4疏散引导与组织 9247125.4.1疏散引导:在疏散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引导,保证人员按照疏散计划有序疏散。 9103055.4.2疏散组织:成立疏散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完成疏散任务。 997025.4.3疏散信息发布:通过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和疏散指令。 9255935.4.4疏散集结:指定集结地点,组织人员到达集结地点后进行清点,保证不漏一人。 993165.4.5疏散保障:为疏散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如食品、水、急救用品等,保证人员基本生活需求。 921546第6章应急救援 938326.1救援队伍组织 9267856.2救援资源配置 10174406.3救援行动指南 1092516.4救援协调与联动 1026821第7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11307977.1医疗救护组织 11202577.1.1救护机构设置: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影响范围,合理规划医疗救护机构的布局,保证各级救护组织高效运作。 1185257.1.2救护队伍构成:组织专业医疗救护队伍,包括医生、护士、志愿者等,明确各救护人员的职责和任务。 11128007.1.3救护设备与物资: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护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保证救护过程中物资充足。 1122317.2医疗救护资源 11201737.2.1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医疗救护人员,保证灾区医疗救护需求得到满足。 11122347.2.2物资资源:储备足够的医疗救护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救护车辆等。 11320767.2.3信息资源:建立医疗救护信息平台,实现救护资源的共享与调度。 11258017.3卫生防疫措施 1166477.3.1灾区卫生防疫: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管理,开展病媒生物防治,预防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11257057.3.2饮用水卫生:保证灾区饮用水安全,加强对水源的监测、保护和消毒工作。 11797.3.3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11203187.4医疗救护与防疫协调 11319027.4.1组织协调:建立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的协调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11239417.4.2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实时掌握灾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情况。 1264087.4.3联动协作:各级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 1217225第8章生活保障与恢复重建 1220088.1生活保障措施 1290028.2生活物资供应 12157158.3临时住所安排 12298488.4恢复重建规划 137689第9章宣传教育与培训 13211149.1宣传教育内容 1323159.1.1地震基本知识 13304909.1.2避险与疏散技能 1339289.1.3自救互救方法 1362239.1.4应急心理调适 14239369.2宣传教育形式 14118069.2.1媒体宣传 14231409.2.2社区活动 14161629.2.3学校教育 14185379.3培训组织与实施 14270069.3.1培训对象 14259069.3.2培训计划 14215489.3.3培训实施 1492599.4培训效果评估 15214689.4.1知识测试 15170039.4.2实操演练 15101869.4.3满意度调查 159914第10章预案管理与更新 15567610.1预案备案与公布 152221210.1.1预案备案 151155810.1.2预案公布 152116810.2预案演练 152161810.2.1演练计划 152937310.2.2演练组织 163202010.2.3演练评估与总结 163241210.3预案修订与更新 162657310.3.1修订原则 161345410.3.2修订程序 165810.4预案实施保障 162626810.4.1人员保障 163115710.4.2物资保障 161801410.4.3资金保障 17114010.4.4制度保障 17第1章总则1.1预案目的本预案旨在规范地震发生时的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2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地震灾害的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各级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均应参照本预案开展地震避险与疏散相关工作。1.3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国家地震应急预案》;(3)《地震安全性评价条例》;(4)《城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编制指南》;(5)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1.4预案体系本预案分为四级,分别为:(1)国家级预案:指导全国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2)省级预案: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3)市级预案: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4)县级预案:指导本行政区域内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工作。各级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相互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体系。第2章组织机构与职责2.1组织机构为保证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成立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分为三级: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基层组织。2.2领导小组职责领导小组负责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指挥和协调调度。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和修订地震避险与疏散预案;(2)组织、协调各部门和单位参与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3)部署地震预警、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4)指导、督促工作小组和基层组织开展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5)协调应急救援力量,统筹调度救援资源;(6)组织对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的总结和评估。2.3工作小组职责工作小组负责具体实施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其主要职责如下:(1)制定本小组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计划;(2)组织本小组人员参加地震避险与疏散培训;(3)开展地震预警、监测和信息报告工作;(4)指导基层组织进行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5)协助领导小组协调应急救援力量,调度救援资源;(6)收集、整理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资料,及时向上级报告。2.4基层组织职责基层组织负责本地区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的具体实施,其主要职责如下:(1)宣传地震避险与疏散知识,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2)组织本地区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3)建立健全地震预警、监测和信息报告机制;(4)及时向上级报告地震预警信息及灾情;(5)协助工作小组和领导小组开展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6)落实地震避险与疏散工作要求,保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第3章预警与信息发布3.1预警信息来源预警信息的获取主要依赖于地震监测和预测机构提供的权威数据。我国预警信息来源主要包括: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各级地震局、地震预警研究所等官方监测机构;国际地震预警组织,如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联合会(IASPEI)等国际组织发布的地震信息;以及与我国建立地震信息交换机制的国家和地区的地震预警信息。3.2预警信息处理预警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接收、数据分析、预警级别判定和预警信息编制等环节。对从各预警信息来源获取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过预警分析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根据地震发生的可能性、震级、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预警级别的判定。根据判定结果编制预警信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3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发布遵循“及时、准确、权威”的原则。在接收到预警信息后,各级地震部门应迅速启动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将预警信息及时发布给各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预警信息发布时应明确地震发生的可能时间、地点、震级、影响范围及可能造成的损失,为和公众采取紧急措施提供决策依据。3.4信息发布渠道信息发布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间通信渠道:通过各级地震部门建立的专线通信网络,迅速将预警信息传递至相关部门。(2)公共信息发布渠道: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手段,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3)应急广播系统:启动应急广播系统,在地震影响区域内循环播放预警信息,保证预警信息覆盖到每一位居民。(4)现场发布:在地震易发区域设立预警信息发布点,通过现场广播、警示标志等方式,向现场人员发布预警信息。(5)特殊渠道:针对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通过内部通信系统、消防广播等特殊渠道发布预警信息。第四章地震避险4.1避险原则4.1.1安全第一原则:地震避险应将人员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证避险行动不会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4.1.2及时性原则:地震发生时,应迅速启动避险预案,保证人员及时、有序地进入避险状态。4.1.3稳定有序原则:在地震避险过程中,要维护现场秩序,保证人员稳定、有序地开展避险行动。4.1.4科学合理原则:根据地震避险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避险方式、路线和场所。4.2避险场所选择4.2.1室内避险场所:选择具有结构强度高、支撑稳定的房间,如卫生间、厨房等狭小空间,避免选择靠近高大家具、玻璃门窗等易发生二次伤害的区域。4.2.2室外避险场所:选择开阔、平坦、无高大建筑物的地带,如操场、公园等,避免选择靠近电线杆、广告牌等潜在危险区域。4.2.3避险场所标识:在明显位置设立避险场所标识,提醒人员及时进入避险状态。4.3避险行动指南4.3.1室内避险行动:(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地震情况。(2)迅速躲避到安全地带,如桌子下、卫生间等。(3)用手护住头部,避免被坠落的物品击伤。(4)保持呼吸道畅通,避免窒息。4.3.2室外避险行动:(1)保持冷静,迅速判断地震情况。(2)迅速跑向开阔地带,远离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3)避免在疏散过程中发生拥挤、踩踏。(4)如遇特殊情况,按照现场指挥人员指示行动。4.4特殊情况处理4.4.1人员受伤:发觉受伤人员,应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同时报告现场指挥人员,请求支援。4.4.2通讯中断: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按照预案中的既定路线和方式,尽快恢复与外界的联系。4.4.3疏散困难: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安排专人负责协助疏散,保证避险行动的顺利进行。4.4.4火灾等次生灾害:在地震避险过程中,如遇到火灾等次生灾害,应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第5章疏散组织5.1疏散原则5.1.1安全第一原则:保证人员安全为首要任务,疏散过程中应避免发生二次灾害。5.1.2及时性原则:接到地震预警信息后,立即启动疏散组织工作,保证人员迅速、有序地疏散。5.1.3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人员特点、建筑结构等因素,制定不同类别的疏散方案,指导疏散行动。5.1.4统一指挥原则:成立疏散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疏散工作,保证各部门、各环节协同配合。5.2疏散计划5.2.1制定疏散计划:根据地震风险评估,结合建筑物结构、人员分布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疏散计划。5.2.2疏散计划内容:包括疏散时间、疏散路线、疏散方式、集结地点、人员分工等。5.2.3疏散计划审批:将疏散计划报请相关部门审批,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5.2.4疏散计划演练:定期组织疏散演练,检验疏散计划的可行性,提高人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5.3疏散路线5.3.1设计疏散路线:根据建筑物结构、人员分布等情况,设计合理、安全的疏散路线。5.3.2疏散路线要求:疏散路线应简洁明了,避免交叉、拥堵,保证人员快速疏散。5.3.3疏散路线标识:在疏散路线上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人员按照指定路线疏散。5.3.4疏散路线维护:定期检查疏散路线,保证畅通无阻,及时排除安全隐患。5.4疏散引导与组织5.4.1疏散引导:在疏散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引导,保证人员按照疏散计划有序疏散。5.4.2疏散组织:成立疏散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协同完成疏散任务。5.4.3疏散信息发布:通过广播、短信等方式,及时发布地震预警信息和疏散指令。5.4.4疏散集结:指定集结地点,组织人员到达集结地点后进行清点,保证不漏一人。5.4.5疏散保障:为疏散人员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如食品、水、急救用品等,保证人员基本生活需求。第6章应急救援6.1救援队伍组织救援队伍的组织架构应遵循高效、灵活的原则,保证在地震发生时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救援队伍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救援队伍的整体工作,制定救援策略和决策。(2)专业救援队伍:包括地震搜救、医疗救护、消防、工程抢修等专业队伍,负责具体救援任务的执行。(3)志愿者队伍:负责协助专业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进行群众疏散、物资发放等辅助性任务。(4)培训与演练:定期组织救援队伍进行业务培训及实战演练,提高队伍的应急响应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6.2救援资源配置为保证救援工作的高效开展,救援资源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分配:根据地震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和程度,合理分配救援资源,保证救援需求得到满足。(2)重点保障:优先保障关键救援设施、设备和物资的配置,如救援车辆、医疗器械、通信设备等。(3)预案储备:提前储备必要的救援物资和设备,保证在地震发生后迅速投入使用。(4)动态调整:根据地震救援进展和需求,及时调整救援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6.3救援行动指南救援行动指南旨在为救援队伍提供明确的行动指导和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救援任务分配:明确各救援队伍的具体任务和责任区域,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2)救援程序:详细阐述救援队伍开展搜救、医疗救护、工程抢修等任务的步骤和方法。(3)安全防护:强调救援人员在救援过程中应遵循的安全规定,保证自身安全和受灾群众的安全。(4)信息报告:规定救援队伍在救援过程中应向上级报告的信息内容、频次和方式。6.4救援协调与联动为实现救援力量的高效整合和协同作战,救援协调与联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救援指挥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救援指挥体系,保证救援指令的快速传达和执行。(2)多部门协同:加强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多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3)信息共享: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传递救援进展、受灾情况等信息,为救援决策提供依据。(4)联动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联动机制,保证在地震灾害面前迅速调配救援资源,提高救援效率。第7章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7.1医疗救护组织7.1.1救护机构设置:根据地震灾害的特点和影响范围,合理规划医疗救护机构的布局,保证各级救护组织高效运作。7.1.2救护队伍构成:组织专业医疗救护队伍,包括医生、护士、志愿者等,明确各救护人员的职责和任务。7.1.3救护设备与物资:配备必要的医疗救护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保证救护过程中物资充足。7.2医疗救护资源7.2.1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医疗救护人员,保证灾区医疗救护需求得到满足。7.2.2物资资源:储备足够的医疗救护物资,包括药品、医疗器械、救护车辆等。7.2.3信息资源:建立医疗救护信息平台,实现救护资源的共享与调度。7.3卫生防疫措施7.3.1灾区卫生防疫:加强灾区环境卫生管理,开展病媒生物防治,预防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7.3.2饮用水卫生:保证灾区饮用水安全,加强对水源的监测、保护和消毒工作。7.3.3食品卫生: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7.4医疗救护与防疫协调7.4.1组织协调:建立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的协调机制,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推进。7.4.2信息共享: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实时掌握灾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情况。7.4.3联动协作:各级医疗救护、卫生防疫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救援能力。注意:本章节内容仅作为地震避险与疏散组织预案的一部分,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8章生活保障与恢复重建8.1生活保障措施本节主要针对地震后生活保障措施的制定与实施。保证震后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具体措施如下:(1)启动紧急救助机制,保证受灾群众在震后第一时间获得食物、饮水、衣物等基本生活物资;(2)加强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疫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受灾地区的饮水安全和食品卫生;(3)开展心理援助,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创伤;(4)保障特殊人群的生活需求,如老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针对性的救助和关爱。8.2生活物资供应震后生活物资供应是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生活物资储备库,提前储备足够的食物、饮水、衣物、帐篷等物资;(2)制定生活物资分配方案,保证物资公平、合理地分配给受灾群众;(3)加强与地方社会团体和企业的协作,拓宽生活物资供应渠道,保证物资供应充足;(4)建立生活物资运输绿色通道,保证物资快速、安全地运达受灾地区。8.3临时住所安排在地震后,临时住所的安排对于受灾群众的生活。具体措施如下:(1)选择安全、交通便利、环境相对较好的地点作为临时住所;(2)合理规划临时住所的布局,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空间充足;(3)加强临时住所的安全管理,预防火灾、盗窃等安全的发生;(4)提供基本生活设施,如供水、供电、卫生设施等,保证受灾群众的生活质量。8.4恢复重建规划震后恢复重建工作是对受灾地区长远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如下:(1)制定详细的恢复重建规划,明确重建目标、任务和时间表;(2)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如学校、医院、道路等;(3)合理布局受灾地区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5)提高受灾地区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未来的地震灾害防御奠定基础。第9章宣传教育与培训9.1宣传教育内容宣传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地震基本知识、避险与疏散技能、自救互救方法、应急心理调适等方面。具体内容如下:9.1.1地震基本知识地震的定义、成因及分类;地震波的传播及其影响;地震预测与预警知识。9.1.2避险与疏散技能室内避险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外避险原则与行动指南;疏散路线的选择与行走技巧;疏散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9.1.3自救互救方法紧急情况下如何进行自我救援;互救原则与操作技巧;救援器材的使用方法。9.1.4应急心理调适地震灾害对心理的影响;应对地震灾害的心理调适方法;心理援助与支持途径。9.2宣传教育形式宣传教育形式应多样化,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接受度。具体形式如下:9.2.1媒体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地震知识普及;制作宣传教育视频、海报、宣传册等资料。9.2.2社区活动开展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举办地震知识讲座、培训班;设立地震知识宣传栏、展览。9.2.3学校教育将地震知识纳入学校课程;开展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培训教师和学生的地震应急救援能力。9.3培训组织与实施培训应针对不同对象,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保证培训效果。具体组织与实施如下:9.3.1培训对象部门、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社区居民、志愿者;学校师生。9.3.2培训计划制定年度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师资等;根据培训对象的特点,调整培训内容和形式。9.3.3培训实施采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过程和效果。9.4培训效果评估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以检验宣传教育与培训工作的成效。具体评估方法如下:9.4.1知识测试通过书面考试、口头提问等方式,检验培训对象对地震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测试结果,找出培训内容的不足之处。9.4.2实操演练观察培训对象在地震避险与疏散演练中的表现;评估培训对象实际操作能力和应急反应能力。9.4.3满意度调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