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6课《芣苢插秧歌》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芣苢插秧歌内容索引自主预习•积累梳理文本研读•任务探究教考衔接•素养提升主题阅读•群文拓展自主预习•积累梳理芣

苢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清]方玉润[资源助读]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作品背景这首诗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选自《诗经·周南》。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诗经》的305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相关常识《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fú

duō

luō

jié

xié2.一词多义

形容词,茂盛的样子动词,摘取助词,无实义动词,接近形容词,少,寡动词,轻视,看不起形容词,不厚助词,无实义动词,说名词,言辞取得,获得。跟“无”相对。

文白对译

文白对译

歌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插

歌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徐中玉[资源助读]作者简介

诚斋先生——杨万里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主战派领袖张浚谪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谒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栻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终身服膺张浚的教导,他把读书之室命名为“诚斋”,用来明确自己的志向。金。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拔,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有研究。相传有诗两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余首,有《诚斋集》。作品背景《插秧歌》: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相关常识

体诚斋体因杨万里而得名,杨万里号诚斋。他的早期诗歌学习江西诗派,最后摆脱前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取得了更高的成就。诚斋体的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dōu

móu

suō

jiǎ

shì

zā[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dōu

móu

suō

jiǎ

shì

zā2.一词多义

名词,盔甲动词,居第一位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人物第三人称代词,它,指事物名词,人工开凿的沟渠2.一词多义

名词,盔甲动词,居第一位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人物第三人称代词,它,指事物名词,人工开凿的沟渠动词,弯下动词,折断形容词,牢固名词,养牲畜的圈名词,关押犯人的地方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名词活用为动词,满文白对译

文本研读•任务探究课堂精研研读任务一

把握劳动场面,赏析劳动场景[情境导入]

袁枚曾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道出了这首诗的不同一般。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但读起来却能够准确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劳动场面。让我们走进这两首诗,来体会诗歌场面描写的美妙。1.《芣苢》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点拨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些年轻女子相约去采芣苢,她们三五成群,来到原野,一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嫩绿茂盛的芣苢,她们喜笑颜开,一边采,一边谈笑,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唱起了歌,歌声此起彼落,忽远忽近。和风吹拂、歌声互答,令人心旷神怡。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不一会儿,采得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襟将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腰间,最后满载而归。2.《芣苢》这首诗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点拨

《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重点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主要是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的。诗歌反复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3.《插秧歌》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概括。

点拨

抛秧接秧、拔秧插秧、雨中插秧、呼唤休憩、农夫应答。

4.“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两句描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拨

如果说诗歌的前四句是场面描写,是铺垫,那么,这两句是点染。它为人物活动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可见劳作之疲累忙碌,形象地表现了农人的辛苦。研读任务二

赏析诗歌语言,分析表达效果[情境导入]

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家”。他的诗,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的情趣。《插秧歌》是不是具有这样的特点?《芣苢》在语言上又具有怎样的特点?让我们来思考如下问题。5.《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点拨

①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②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6.《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点拨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7.《插秧歌》开头两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在描写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点拨

这两句采用白描的手法,不避重复,田夫、田妇,小儿、大儿,抛秧、接秧,拔秧、插秧,全家上阵,一派忙碌,各有所司,毫不懈怠,形象地展现了农村劳作的繁重辛苦。8.“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点拨

“笠是兜鍪蓑是甲”是比喻手法,“雨从头上湿到胛”是白描。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生动形象,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化板滞为灵动,形象地刻画出劳动者的艰辛。思维提升[比较鉴赏]《芣苢》《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诗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填写下表。诗歌表现手法劳动场面表达情感《芣苢》动作描写,重章复沓,反复吟唱①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②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③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过程

比喻修辞,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整合建构]芣

苢思路整合文章主旨《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赞美劳动的主题。插

歌思路整合文章主旨《插秧歌》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教考衔接•素养提升赏析诗歌的“炼字”艺术[知识阐释]古代诗歌,讲究“炼字”。所谓“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两句中,“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只两句,家人的团结相助,劳动场面的热火朝天,便跃然纸上。古代诗歌“炼字”分类

类示

例传神显旨的词“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的人的可耻嘴脸,他们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这一字凝聚了诗人的感慨和激愤。以动衬静的词“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喧”和“动”以动景衬静景,使境界更为幽深,更好地表现了诗人恬静的内心世界。以动写静的词“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破”字,将静物动态化,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以实写虚的词“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分

类示

例以乐衬哀的词“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中的“碧江”“白鸟”“青山”“艳花”等词写出了春天的美好景象,与下句“何日是归年”的思乡伤感形成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中的“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皎皎”写织女星之明。表颜色的词“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红”一“绿”,将春光渐渐消逝于初夏的来临中的这个过程充分表现出来,暗示时序的转换,青春不再。拟声形象的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中的“嘈嘈”“切切”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顿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技法攻略]1.古代诗歌的“炼字”,一般说来,所炼之字是点明主旨的关键字,或是一首诗一句诗中最精辟、最灵动、最关键的字。高考“炼字”类试题主要是考查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和叠词。2.“炼字”题的设问方式一般是: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②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3.“炼字”题作答的一般模式是: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典题试做]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折

卢照邻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人物、节令,“依依”一词形象地写出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B.主人公因黄莺啼鸣、杨柳吐绿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春天又来了,言语中饱含伤感之情。C.前两联诗人选取了“杨柳依依”“莺啼”“条变”等意象描绘出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D.诗歌尾联委婉含蓄,借折柳表达闺中相思,以“音信稀”表达军中战事之紧。答案

C解析

C项,“描绘出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说法不当。“杨柳依依”“莺啼”“条变”等意象是春天常见的意象,表现的是生机勃勃的画面,诗句中是以乐景衬哀情。2.请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凝”“乱”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凝”本意是凝结,句中形容因惆怅而紧蹙的双眉;“乱”是凌乱的意思,句中形容舞者的服饰。主人公看到叶面的露珠而愁眉不展,看到纷飞的落花而无心起舞,使得舞衣凌乱。“凝”“乱”两字形象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主人公对征人的思念之情。主题阅读•群文拓展品味劳动诗词,崇尚劳动情怀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让我们从古代劳动者身上感受劳动之美,自觉地在实践中丰富对劳动之美的体验,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美德,培养爱惜粮食、心系百姓的人文情怀。[群文阅读]材料一

刘学箕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蹲身擘丛种入土,不问朝昏与亭午。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冻饿愁穷冬。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材料二

春日耕者

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材料三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四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阅读思考1.材料一与杨万里的《插秧歌》在思想情感上有何不同?点拨

材料一的最后六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天下百姓的深切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愤怒控诉。杨万里的《插秧歌》表达了对忙于插秧、热爱劳动的百姓的赞美之情。2.请对材料二的颈联作简要赏析。

点拨

用妇子前来探看,侧面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运用拟人的修辞,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作了铺垫。3.材料三、四都是写劳动的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点拨

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诗人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材料三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四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群文阅读]材料一

刘学箕农夫戢戢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四更乘月躅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蹲身擘丛种入土,不问朝昏与亭午。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冻饿愁穷冬。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取得,获得。跟“无”相对。

[知识梳理]1.读准字音fú

duō

luō

jié

xié[资源助读]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