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3.犯罪区域分布: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状况,包括具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4.亚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体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是局部文化。
6.被害率:是指肯定时空内犯罪案件或经刑事诉讼程序的犯罪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7.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进展阶段上会消失的时
起起伏,波浪式的进展趋势。
8.犯罪高峰年龄: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段。
9.犯罪暗数: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缘由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10.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气,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退和养活诱发犯
罪的因素和缘由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削减犯罪的行为体系。
11.犯罪治安预防:是指以公安保卫部门等特地的社会掌握力气为主体,广阔社会民
众协同进行的旨在维护公共秩序和我国平安的社会管理和掌握的活动与措施。
12.犯罪后预防:是指犯罪分子实施犯罪行为以后,为了防止其重新犯罪,而实行惩
处改造措施,进行心理、人格矫正,订正其不良的心态和行为模式,重塑健康的人格和建
立健康的观念体系。
13.仿照论:是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提出来的一种关于犯罪发生缘由的理论。该理论
认为人会因接受刺激和示意而发生类似的行为。是争论人依照肯定的榜样实施特定动作和
行为的过程的理论。
14.犯罪的时空条件:是指适于犯罪分子达到犯罪目的,躲避抓捕的作案时机和情境。
15.比较分析法:即把犯罪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类因
素进行对比,以发觉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16.犯罪动力:是激起和促使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动力。
17.犯罪缘由:能够引起犯罪发生的各种因素及其过程、结构和作用机制。
18.被害人的刺激性:.被害人本身存在并显露出引起加害人留意,诱发其犯罪行为的特
点。24.犯罪行为:是指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活动表现出来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21.文化冲突:是指在文化传播过程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法律规范不同的异质文
化接触、碰撞而产生的对抗现象
23.犯罪后果:是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的
结果。
24.物防:是指没有科技含量或科技含量较低的加固目标措施。
25.犯罪动态:是犯罪现象在肯定时期内的变化状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犯
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26.环境预防:从争论犯罪产生的缘由和条件动身,在环境设计上堵塞犯罪的可能,或
者造成一种不能实施犯罪的环境,达到限制消退犯罪目的的预防理论。
27.犯罪条件:是指在犯罪情境中那些有利于犯罪产生和进展的各种因素。
28.犯罪规律:指在肯定条件下犯罪升降变化和进展演进的必定趋势。
29.犯罪现象:是指肯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称。
30.犯罪特点:指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现象的特殊性。
犯罪条件:P147指有利于犯罪产生和进展的因素。
犯罪诱因:P148指引发、影响和刺激犯罪人产生犯罪决意的因素,是客观外在的现象。
犯罪动力:P156即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等的
差力关系的称谓。
犯罪根源:P146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缘由。
犯罪因素:P148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
犯罪预防:P280指综合多种社会力气,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退或削减诱发犯
罪的因素和缘由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削减犯罪的行为体系。
人防:P290指犯罪预防主体组织人力、发动群众为犯罪预防实行的相应措施。
技防:P291是采用技术设施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手段。
物防:P290指采纳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重点预防:P289是抓主要冲突的预防方法。
一般预防:P288一般预防的对象是一般的社会成员,尤其要指向可能接受犯罪影响的
潜在犯罪人。
特殊预防:P289指采纳特地措施针对特定对象开展的制止、制约、遏制犯罪的举措。
情境犯罪预防:P314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势,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特
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削减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犯罪饱和法则:P43犯罪的发生率受肯定的法则支配。
1.犯罪学:犯罪学就是争论犯罪问题的综合性科学,精确地讲,犯罪学是争论犯
罪现象及其产生缘由,并据以确立对策防卫社会和改造罪犯的刑事社会科学。
2.犯罪人:犯罪学中的犯罪人,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危害了社会,社会应对其实行
矫治措施的人。
3.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争论方法,研讨社会
结构和社会环境与犯罪之间关系的学说,它侧重于以社会因素解释犯罪缘由。
4.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缘由:作为一个系统的“犯罪缘由"可以定义为:引起犯罪发
生和变化的打算因素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整体。
5.犯罪预防:犯罪预防就是调动社会上的一切乐观因素,限制、消退犯罪的缘由,掌
握"犯罪场",削减或防止犯罪现象的发生。
6.被害人:被害人或刑事被害人,是指其人身和财产权益患病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
(或法人1
8.犯罪猜测:犯罪猜测,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肯定社会内将来犯罪现象的
种类、数量、进展趋势以及特定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内容所进行的有依据的推想
和估量。
9.综合治理社会治安:对社会治安实行综合治理,就是在各级党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组织机关、工厂、学校、部队、街道、农村等全社会各方面的力气,实行政法机关的特地
工作和群众工作相结合,运用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行政的、教育的、文化的、道德
的和法律的等各种手段,预防犯罪,打击犯罪,挽救失足者,教育和爱护青少年,不断消
退产生犯罪的缘由和条件,增加防卫,削减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建设的顺
当进行。。
13.犯罪行为:犯罪学中的犯罪行为是作为单独的,由犯罪人直接实施的具体行为表现
出来的危害社会行为。
14.犯罪类型:所谓犯罪类型,就是指依据肯定的原则或标准,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
犯罪现象划分为不同的犯罪类型。
15.犯罪心理: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犯罪心理处于关键的枢纽位置。人的
行为总是受人的心理活动的调整和支配的,由于犯罪心理的支配作用,人才能实施危害社
会的犯罪行为,从而成为犯罪人。
16.被害人学:被害人学是以犯罪的被害人为争论对象的学科。
17.犯罪场:简要说来,它指犯罪的社会缘由和个体缘由以外的能够制约和影响犯罪发
生的诸因素,包括:时间因素,空间因素,犯罪侵害对象有关状况,犯罪掌握机制弱化状
况。
19.社会帮教:社会帮教是我们我国在对社会治安进行综合治理的实践中,人民群众制
造的一种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气,对违法犯罪人尤其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关心教育的群
众性社会教育管理措施。
20.犯罪动机:犯罪动机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心推动力,是犯罪心理结构的有机组
成部分。是内部心理与外在行为的扭结点。
22.系统论:系统论,就是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对某种"系统”的争论、设计、规划
行组织和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进理的科学。
23.被害性:被害性是被害人首要的基本特征,是指由被害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诸要
素所构成的足以使其被害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反映了被害人简单受害的外表特征
31、1暴力犯罪:是典型的攻击性犯罪。这种犯罪的犯罪行为机制,主要特征是犯罪
行为发生气制剧烈,机制因素中的欲望几乎不接受犯罪行为抑制的干预,拒绝它的约束和
调整,假如说它还有肯定的吸纳,那也是为选择供应策略,是策略意义上的吸纳,主要表
现为适用于攻击是如何得逞,行为实施终了后如何躲避打击和制裁上。
32、罪前情景:所谓罪前情景,就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前所面临的直接促使其形成与其
原有心理结构相适应的犯罪动机和将这种动机转化为侵害行为的外在形势。
33、犯罪测量:犯罪测量是指对各种犯罪数据和资料进行调查统计,进而对一个我国和
地区的程度加以测定,就是用数字来描述犯罪现象的产生进展。
335、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这个概念在犯罪学中一般是指已满14周岁而不满25周岁
的人。这个概念包含"青年"和"少年"两个年龄段的人群,横跨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两
个年龄区域。
43、犯罪学:犯罪学是指在争论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缘由及预防犯罪
的对策的科学。
44、犯罪缘由系统:犯罪缘由系统,又称犯罪缘由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多种彼
此联系相互作用的因素有序动态的构成体系。
45、犯罪被害人:犯罪被害人是指因他人犯罪行为的侵害,直接或间接使身心、经济
或其他基本权利受到严峻损害或侵害的人。
46、犯罪猜测:犯罪猜测是指在正确熟识犯罪现象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
理论和方法,对犯罪现象及其他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争论,从而对将来肯定时空范围内
犯罪现象的数量增减、种类变化等一系列客观项目和微观项目所做的推断与预见。
1、狭义犯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争论,探求犯罪发生的
缘由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犯罪缘由,又称为犯罪缘由学。
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争论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缘由及防控犯罪对策
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争论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其进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缘由及防控
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肯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掌握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退和削减
犯罪缘由,有效地防止、遏制、削减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7、熟识犯罪:就是客观分析犯罪行为及犯罪现象的各种表现形式,科学地熟识犯罪现
象的事实和本质,并演技和发觉犯罪现象与相关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性。
14、现场调查法:是贴近社会生活的实际状况,为查明或验证犯罪缘由、描述犯罪人
的犯罪生涯、分析犯罪文化、提出犯罪预防措施或验证现有措施的效果而实行的争论方法。
15、现场试验法:主要用于推断因果关系,查明某一因素与犯罪发生的关联性或者验
证某项预防措施的实际效果。
16、现场观看法:是一种主要围绕某一犯罪群体的正常活动进行连续性的系统观看,
以猎取分析犯罪心理、犯罪过程和犯罪亚文化的第一手材料的争论方法。
17、社会调查法:是有方案地通过实际调查猎取肯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的原始资料,用
于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缘由和提出犯罪防控对策的争论方法。
18、全面调直:又称普查,即对争论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9、抽样调意: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肯定方式和规章,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
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20、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方案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
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21、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
行具体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22、访谈法:是通过与被调查者进行有目的的直接交谈猎取资料的方法。
23、问卷法:是通过发放和回收问卷收集有关资料的方法。
24、文献法:也称文件法,即通过收集、查阅文件从中猎取资料的方法。
25、统计争论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
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争论的方法。
26、犯罪争论方法:是指可用以争论犯罪现象、缘由及其预防的各种方法的总称。
27、犯罪争论方法论:是指对犯罪争论的思想指导原则和根本看法。它对具体争论犯
罪起指导作用。
28、系统:就是由若干要素按肯定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
29、定性争论:是指对于事物的质的方面的争论。
30、定量争论:是指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争论。
30.1微观争论:即对具体的争论对象进行分析。
30.2宏观争论:是从大的社会系统动身,进行总体争论。
31、总体:是指为肯定争论目的而确定的争论对象的全体。
32、样本:是指由按肯定要求从总体中抽出的单位所组成的集合体。
33、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争论者依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全部单位分成
若干类,每类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肯定比例抽取样本。
34、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争论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
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35、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
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36、非随机抽样:是争论者依据主观推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
象的抽样方法。
37、偶遇抽样:是指调查者到某个地方,遇到哪种状况就选择哪种状况为样本,直到
满意规定的数目为止的方法。
38、推断抽样:是指争论者依据主观推断打算所选样本的方法。
39、配额抽样:是指依据影响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程度主观
推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
40、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争论特征的调查对象,查找未知的具有争论特
征的调查对象,依次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41、试验争论:是指争论者通过系统地把握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看被把握变量对其
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觉这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争论方法。
42、试验室试验法:是指在试验室中,通过严格掌握试验环境和试验程序,把被试留
意力集中在试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试验的方法。
43、模拟试验法:是指在试验室中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境,让被试在其中扮
演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观看被试之间的互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
争论方法。
44、现场试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试验者引发和掌握某种社会
大事,以此吸引被试者的留意力,并观看被试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争论方法。
45、观看法:即争论者直接感知、纪录争论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
46、参与观看:即调查者投身于被调查者的共同生活和活动之中以感知、纪录相关事
实。
47、非参与观看:即争论者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看。
48、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
进行对比,以发觉他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49、封闭式设计:指所提出的问题,均给出选择答案可供选择。
50、半封闭式设计:指在给出答案的同时,留有一个回答空间,即"其他"一项,以
猎取新的信息。
51、开放式设计:指只提出问题,不给选择答案,完全由填表人依据题意自行回答。
52、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质的规定性的方法。
53、描述性分析:是指以频率、平均数、众数等指标陈述事物的整体性特征。
54、解释性分析:即相关分析,是指对事物间具有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
55、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
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56、公共利益:是指特定条件下全部的人对其生存与进展的客观条件的依靠与需要,
即全部的人共同生存、进展的客观条件。
57、群体利益:是指阶级、阶层、组织、集体所特有的利益。
58、犯罪数量:是指肯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59、发案数:指公安机关接报案并立案的总数。
60、判决数:经检察机关批准、审判机关判决数的总和。
61、犯罪率:是指肯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61.1、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61.2、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缘由未渔记载的犯罪数量。
62、肯定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63、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觉由于种种缘由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64、犯罪成员状况:是指犯罪成员的生理及心理状况。
65、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66、犯罪方式: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67、犯罪区域:是指不同区域的犯罪分布状况,包括总体分布和类型分布。
68、犯罪地点:是指实施犯罪的具体场所。
69、犯罪时间:是指犯罪存在年度、月份、时辰的分布。
70、犯罪类型结构:是指按肯定标准对犯罪进行分类的各种有机结合,是整体犯罪现
象中不同犯罪类型的比例关系。
71、犯罪后果:指犯罪行为所引起的客观事物的变化,一般是指其造成的具有危害性
的结果。
72、犯罪动态:是指犯罪现象在肯定时期内的变化状况,一般是指犯罪数量、犯罪率、
犯罪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73、犯罪的起伏律:是指无论犯罪进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进展阶段上会消
失时起时伏、波浪式进展变化。
74、犯罪的消长律:是指犯罪的升降主要取决于社会各种乐观因素与消极因素彼此消
长。
75、犯罪的辐射律:是指犯罪的诱因、手段、方式通过各种信息载体的传播而被集中。
76、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是指在确定了争论目的之后,选择符合争论目标的有
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争论。
77、个案调查:是对一个调查单位相对完整的信息所进行的全面、深化、具体的调查。
78、犯罪人: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危害程度达到了刑事法律规定的事实标准的
一切入。
79、犯罪行为机制:指犯罪行为发生和运行的机制。
犯罪行为的发生气制:P136是产生犯罪的源泉,它由犯罪人的需要。欲望和客观环境
的诱发及刺激因素等构成。
犯罪行为的抑制机制:P138它同犯罪行为发生气制、运作机制对犯罪行为的作用方向
相反,具有抑制、约束作用。
80、机制:是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和有机结合,并形成应具有的功能的一个综合、
抽象的概念。
81、犯罪根源:是指犯罪现象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的终极缘由,也是我们我国犯罪
学学术界习惯上所称的犯罪总根源。
82、犯罪缘由系统:又称犯罪缘由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缘由,由多种因素彼此
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83、犯罪缘由等级:是指由于构成犯罪缘由系统的各种因素,在对犯罪结果的影响中
所起的作用力度和范围不同,从而形成的组类层次的差别。
84、犯罪动力:即推动犯罪发生的内趋力、外诱力及与它们相对应的内控力和外控力
等的差力关系的称谓。
85、犯罪社会心理学理论观点:是指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争论犯罪问题的学说和观点,
其争论对象处于社会学、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
86、犯罪的社会缘由:是社会中那些打算、促使、引起犯罪产生的社会因素的总和,
是指犯罪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引起犯罪的各种具体社会现象。
87、社会化:就是人为适应社会要求,取得社会生活资格,从单纯的生物体向社会成
员转化过程中,获得各种学问、技能、法律规范、进展社会性的具体过程。
88、犯罪的个体缘由: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个人方面的因素。
89、犯罪的心理因素:指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与实施犯罪行为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
和。
90、熟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状况、外部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念性反映。
91、法律规范意识:是指个人对社会法律规范的认知程度及看法,其中主要的是道德
意识和法律意识。
92、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起因,是个人所具有的实
施犯罪行为的决意和依据。
93、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
和。
94、精神病:是指由不同缘由所引起的大脑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精神活动的完整性
和统一性遭到破坏,精神活动明显特别。
95、人格障碍:又称变态人格,是受个体内外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偏离正常的人格畸形。
96、智力障碍:又称精神发育迟滞,即个体在观看力、记忆力、思维力量、想象力量
等方面消失的障碍。
97、犯罪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患病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98、犯罪被害人的被害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被害过程中易被犯罪人选择为侵害对象,
印发犯罪人实施加害行为的诱因、条件和相关因素。分为被害的诱发性、被害的易感性、
被害受容性。
犯罪被害现象:P228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大事所表现出的与犯罪发
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99、被害的诱发性:是指被害人由于自身的刺激行为而招致犯罪人实施犯罪侵害的驱
动性。
100、被害的易感性:是指被害人在犯罪侵害前简单接受犯罪人的诱导,成为犯罪人
选择为侵害对象的特性。
101、被害的受容性:是指被害人在遭到犯罪侵害时表现为一种顺应状态的特性。
102、被害数量:是指在肯定时空没患病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的总数。
103、被害死伤率:指在肯定时空内伤亡的犯罪被害人的数量与该类被害人总数之比。
104、被害后果: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所患病的身体、物质、精神损失以及所引
发的反应。
105、再次被害:是指犯罪被害人在患病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刑事诉讼过程中所受的
损害以及社会、他人的卑视和不公正待遇。
106、被害条件:是指有利于犯罪发生的特定时空环境。
107、犯罪猜测:是指采用猜测学的原理和技术,依据历史和现实犯罪的形势及影响
因素,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犯罪状况、缘由、条件、结构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的测定。
108、犯罪结构:是指依据刑法学或犯罪学原理,对犯罪进行分类确定的比例关系。
109、犯罪手段猜测:指对犯罪分子可能采纳哪些手段进行犯罪,特殊是能够采用哪
些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实施犯罪进行的猜测。
110、犯罪猜测的方法:是指在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对犯罪猜测目标进行定性和
定量的分析,借助各种猜测技术和手段,推断和测定犯罪进展和变化趋势的总称。
111.相关推断法:是依据因果性原理,从已知的相关因素进展和变化趋向推断猜测
目标将来的进展趋势。
112、对比类推法:是应用类推性原理,把猜测目标同其他类似事物加以对比分析,
推断其将来进展趋势的一种推断方法。
113、犯罪意向调查推想:是对调查具有犯罪倾向者将来肯定时期可能犯罪作出的推
断与推断。
114、犯罪预防:是指综合多种社会力气,运用各种手段和措施,通过消退或削减诱
发犯罪的因素和缘由的途径,有效地防止、遏制和削减犯罪的行为体系。
115、疏导性预防:是对有犯罪倾向的风险偏好者,通过教育、劝导和关心,舒缓和
排解他们的郁闷、仇恨、偏激心情,关心他们消退困难和挫折感,促使他们消退犯罪意念,
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116、预防犯罪的直接方法:是指针对已有征兆,或者已经开头而即将发生危害结果
的犯罪行为所实行的预防方法。
117、预防犯罪的间接方法:是指能对人们的客观行为与主观意图发生作用,使其听
从法律,避开受到邪恶的诱惑,依靠人们的意志和学问进行自我约束的方法。
118、情境犯罪预防: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形式,它通过管理、设计等方式,建立一种
特定的预防犯罪环境,在犯罪易发区或高发区,通过削减犯罪机会而预防犯罪。
119、人力防控:是指直接由人力对易发案地段、场所,部位和易受侵害目标所进行
的巡逻和守护。
123、结构的系统性、层次性:是指包含在犯罪缘由中的各种因素是有系统、按层次、
有机地排列组合成一体的,而不是杂乱地堆砌。
124、基本范畴:即基本的类型或基本范围的概念,是各学问领域中的最基本要素,
它们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
125、犯罪因素:是指可能引起犯罪行为产生的一切基本要素,包括犯罪人的素养、
不良环境、不良情境等。
126、犯罪缘由系统:又称犯罪缘由结构,是指引起犯罪发生的缘由,由多种因素彼
此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序动态体系。
127、犯罪产生的历史根源:是指对犯罪的起源起根本性打算作用的因素。
128、犯罪产生的犯罪个人因素是指犯罪人个人自身存在的引起、促成和影响犯罪发
生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人的意识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129、社会结构:是指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的自然组合状态。如社会的阶级结构、经
济结构、文化结构等。
135、心理状态:是个人在肯定时间里、肯定的情境中心理活动的综合表现。
136、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是指犯罪人的心理活动在肯定时间内的综合表现。
138、精神障碍:是指在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大脑活动发生紊乱,导致
熟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地消失障碍的疾病。
139、无责性被害人:指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没有任何法律或道义责任的被害人。又称
为"非参与性被害人"、"无过错被害人"、"无辜的被害人"、"纯粹的被害人"、"典
型的被害人"。
140、有责性被害人:是指由于自身实施了违法行为、犯罪行为、悖德行为,或主观
上有肯定过错而遭致犯罪侵害的人。
141、既然被害人:指已经患病犯罪行为侵害,或者担当了侵害后果的人。
142、潜在被害人:又称为"状态性被害人",是指尚未患病犯罪行为的侵害,但已
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处于被害临界状态的人。
143、机会性被害人:又称"偶发性被害人",是指不具备被害因素和条件,纯粹是
由于偶然性的不幸大事而遭致被害的人。
144、直接被害人:是指犯罪行为的直接承受者。
145、间接被害人:是指没有遭到犯罪行为的直接侵害,但由于与直接被害人有某种
利害关系而使其利益患病损害的被害人。
146、轻浮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言语举动不严厉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47、疏忽型被害人:指受到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患病损害的缘由是由于自身马虎大
意而导致被害的人。
148、轻信型被害人:是指由于生理缺陷或受生活阅历、学问水平所限,简单信任他
人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149、急躁型被害人:是指遇事急噪、不擅长掌握感情、往往实行激烈的方式处理问
题与人际关系的被害人。
150、怯懦型被害人:是指由于胆小怕事、性格脆弱而遭致或可能遭致犯罪行为侵害
的人。
151、贪欲型被害人:是指贪图钱财或贪得无厌地压榨他人的被害人。
152、纵欲型被害人:是指由于沉迷于不正常的性关系而遭致犯罪侵害或可能遭致侵
害的人。
153、孤独型被害人:是指具有孤僻、自命清高、喜爱独处的性格特征的被害人。
154、抑郁型被害人:是指具有抑郁倾向,甚至患有抑郁症的被害人。
155、挫折型被害人:是指正在经受或经受过重大失败、打击,尚未从失败和打击的
苦痛以及压力中摆脱出来而患病犯罪行为损害或可能患病损害的人。
156、流淌型被害人:指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居无定所的被害人。
157、职业型被害人:指由于其职业特征,简单成为犯罪行为的侵害目标的被害人。
158、一次性被害人:指只患病过一次犯罪行为侵害的被害人。
159、重复性被害人:是指受到一次犯罪侵害后,又患病了同样或相像的犯罪行为侵
害的人。
160、多次被害人:指受到第一次犯罪侵害后,又患病了其他类型的犯罪行为侵害的
人。
161、犯罪被害现象:是指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犯罪被害人、被害大事所表现出的与犯
罪发生有关的外部形态和联系。
162、被害人的生活方式特征:指被害人的生活方式与犯罪被害之间的关系。
163、心理学的人格:指个体全部的物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为共性。
164、被害人的身体创伤: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身体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伤。
165、被害人的物质损失:指由犯罪行为所导致的被害人直接或间接的财产损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脑出血的内科护理查房
- 结膜炎治疗及预防
- 老师的感谢信模板汇编6篇
- 2022校园防溺水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方案5篇
- 我的理想演讲稿(15篇)
- 变形记学生读书心得总结13篇
- 律师事务所实习报告锦集七篇
- 暑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家长会80
- 旅游类实习报告范文合集七篇
- 赶海儿歌课件
-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4.2电流的测量》教学设计附反思
- 医保检查自查自纠报告
- 原味英语交流吧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
- 风量计算公式
- 人音版七上册音乐知识汇总
- 幼儿园幼儿教育数学领域核心经验
- proe基础教程(完整)演示文稿
- 行为金融学课后答案1至5章anawer
- 2023年报告文学研究(自考)(重点)题库(带答案)
- 国军淞沪会战
- 2023年湖南体育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