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1页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2页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3页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4页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2)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作为政府官员,要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但官商交往要相敬如宾,不能称兄道弟,更不能狼狈为奸。②由于钻石稀少而价格昂贵,尤其是比较大粒的钻石,一般人都不敢问津。③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很多创作素材。④这是一位已故著名作家的作品,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有发表,这次出版对编辑来说也有点敝帚自珍的意味。⑤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巴西一只美洲豹在喝水纳凉时制服了一条鳄鱼,场面令人咋舌。⑥李克强总理的回信如同空谷足音,使得吉林大学白求恩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守望相助的正能量传遍社会的每一个角落。A.①③④ B.①④⑥C.②③⑤ D.②⑤⑥解析:①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之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用错对象,不合语境。②不敢问津:指对高贵的、深奥的事物不敢过问和尝试。符合语境。③下里巴人:本来是指古代楚国的一种通俗的歌曲,后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与“阳春白雪”相对。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④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不合语境。⑤令人咋舌:形容让人惊异、畏惧,以致不敢出声。符合语境。⑥空谷足音: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物。符合语境。答案:A2.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与马英九会面时指出,尽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B.北京时间14日凌晨,法国巴黎发生多起枪击和爆炸事件。巴黎检察长莫兰北京时间15日凌晨两点左右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恐怖袭击目前已造成至少129人左右死亡,352人受伤,其中99人重伤。C.周国平在谈到阅读经典的重要性时说:“经典名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检验和一代代读书人的选择,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这非常重要。”D.歌手尹相杰因再次涉毒被抓引起公众关注。明星吸毒绝非个例,复吸者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发生超过20起明星涉毒事件,其中不乏著名演员、导演的身影,这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解析:A项,关联词使用不当。“尽管”改为“不管”。B项,不合逻辑。删掉第二个“左右”。C项,偷换主语。在“就像给一个人的精神‘打底子’”前加一个主语“阅读经典”。答案:D3.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解析:A项,“笑纳”是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此处用来指自己收下别人的礼物,不恰当。B项,“绵薄”是谦辞,指自己薄弱的能力。“绵薄之力”是一种较为谦虚的表达方式,尽管帮助了,却说是只帮助一点点,一般用于自己。此处用来形容别人,不恰当。C项,“光临”是敬辞,称宾客来到。此处用来形容“我”,不恰当。答案:D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__①__,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就会对自然资源盲目开发,甚至竭泽而渔,__②__,从而断送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因此,__③__,是确保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否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答:①②③解析:材料是围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开发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展开的。第一空,由后面的“而忽视质量的改善”,可知此处应该填“只注重经济的增长”等相关内容。第二空,强调的是盲目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的后果,可填“势必破坏自然环境”等相关内容。第三空,应该以结论的形式,明确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主题,可填“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相关内容。答案:①如果只注重经济的增长②势必破坏自然环境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一些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对孩子发火,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这样做,父母不仅无法帮助孩子纠正自己的错误,反而会使孩子走入歧途。反之,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一定就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控制情绪,并不是要父母压抑或掩饰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不适当的教养行为。父母要想孩子身心健康,就一定要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①对孩子发火不一定会使孩子走入歧途。②。③。解析:解答此题,需正确理解事件内部的逻辑关系。“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只是为“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提供一个融洽的亲子环境,而非“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父母情绪的好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唯一因素。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除了要在控制情绪上花费精力,还要将精力投入到其他有益的事项中。答案:②父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不一定能帮助孩子改正错误③不是把全部精力用在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上就能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二、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代赠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E.芭蕉和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各有各的哀愁,各有各的诉求。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答:【参考答案】1.DE[D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错,“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现象,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E项“各有各的哀愁,各有各的诉求”错,“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2.(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2)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的相思之愁。【李商隐】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三、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产生于西周的礼乐政治活动而非原始宗教仪式,是政坛言说的产物,与歌并不同源,但却有着歌的一些元素。不过,它们的联系不在文字形式而在音乐。在西周,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为朝廷官员,言说对象为君臣,言说内容自然也不能脱离政治,故“诗”一开始就承担着政治言说的特殊功能。《国语·周语上》载厉王时的邵公说:“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可见诗在西周时期的功能是补察时政。周代的礼乐政治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礼乐教化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所以周代设有专门的机构来负责这一工作。《礼记·孔子闲居》载孔子说:“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之所至,乐亦至焉。”可见,在周代,战国以前的人将诗看做是礼乐的一部分,诗所承载的是礼乐道德的价值取向。歌则不同。早期的歌的本质是音乐,适合抒情而不适合言事。歌是一种大众表达情感意愿的形式,而非专门用来表达和传播礼乐伦理道德,不可能用来教化百姓。因而,原有的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然已不能满足教化需要。于是,有了“诗”这一专门用于朝廷政治文体的产生和“歌”向“诗”的转变。这一转变,在“歌”之外确立了一种新的韵文形态,即诗的形态。这一形态与歌不同:一是它的本质不再是音乐而是“文学”;二是诗一产生就被赋予了政治君臣关系、政治言说的性质。这一性质,除决定“诗”最初的作者主要应是朝廷的官员外,还确立了“诗”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性。因而,诗的言说主体的身份是朝廷官员而非普通百姓,言说的内容为政治而非个体的情感。三是诗多非即时即事的言说,多先为文字创作。且由于政治演说形式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故诗句式齐整,口语成分和杂言较少,如《大雅》《小雅》。由于原始宗教祭祀少不了乐,音乐在原始宗教中具有神圣性,又能起着愉悦作用,所以,适应着礼乐政治而产生的“诗”,很自然地继承了宗教礼乐仪式之歌“音乐+语言”这一形式。将诗与音乐结合,有助于提高诗的地位。另外,当时的书写工具不发达,借助音乐可以使诗便于传播,更广泛地发挥教化作用。诗与音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承担礼乐政治的职能。不过,即使是使用文字与音乐结合这一形式,诗也与歌不一样。歌的语言和音乐的融合是原生态的存在。歌产生时,音乐与语言是相伴相随的,没有音乐不能谓之歌。诗则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由于诗纳入了周代“乐”的系统,音乐和诗的对接才被固定下来,但配诗之乐是后来附加的。(选自赵辉《歌与诗的起源及原始功能异同》,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诗是政坛言说的产物并为西周的礼乐政治服务,与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不同源。B.诗与歌虽然在原始功能上不同,但诗却有歌的一些元素,它们的联系方式只在音乐。C.“歌”向“诗”的转变,是因为原有的歌在形式上不能满足通过礼乐教化臣民的需要。D.诗是先有文字,后来配乐用于仪式的演唱,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解析]A“起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的的歌”于文无据。C以偏概全,不光是“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D中“而歌产生时是先有音乐,后来才有语言的”是不准确的。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诗在当时社会承担着政治言说的两方面功能,一是可以补察时政,二是向臣民灌输礼乐伦理道德观念。B.第一段中引用《国语》和《礼记》,论证了“诗”的产生与当时统治阶级的礼乐政治活动的紧密联系。C.通过与“歌”的大量比较分析,本文重点论述了“诗”的起源、作用和所承担的更多的社会功能。D.本文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歌”无法满足统治者教化百姓的需要,因而才产生了“诗”这种形式。[解析]重点论述了“诗”分析不当,本文只是论述了诗、歌二者的起源以及各自功能。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