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第二单元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无数等世计

第1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

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

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稚子弄冰》这首诗写冬天孩子们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作

锌来敲打,声音倒也清越噫亮。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水玉破碎的声音。诗写

得清新明快,稚子的嬉乐与失望,宛然在目。

《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

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

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便的吹奏。诗人即景而

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昼、耘”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4.能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教学难点】

能通过读诗句,想象诗中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谁来说说,在你眼中,童年是什么样的呢?(自由、天真、无忧无

虑……)在同学们眼中童年真是多姿多彩!是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

快乐也好辛酸也罢,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现在,老师将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去宋代感受一下当时人们的童年乐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与同桌交流。

2.(出示7个会认的字)

(D学生齐读,注意读准“磬、陂、漪”的读音。

(2)认读多音字“供二

3.(出示4个会写的字)指名学生读,师正音。

4.学生齐读三首古诗,师正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读完这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种

瓜、小孩子在玩冰、牧童在吹笛子……)大家读懂的还真不少,现在我们就一起来

学习第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板书诗题)

2.大家从诗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四时、田园、杂兴)

(1)(出示相关资料)《四时田园杂兴》是宋代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

组田园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这

首诗就是第三十一首。“兴”在这里读四声,“杂兴”就是随兴而写的诗;“四时”

在这里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题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

的感想。

(2)学生齐读诗题。

3.学生再次齐读全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说说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补充。

(2)理解词语: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昼:白天。

耘田:在田间锄草。

绩麻:把麻搓成线。

儿女:男女。

当家: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童孙:孩子们。

解:理解,懂得。

供:从事。

傍:靠近。

阴:树荫。

(3)结合注释,尝试完整地将全诗的意思说出来。(白天锄地,夜晚搓麻线,农

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小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也在桑树荫附近

学着种瓜。)

4.(播放纯音乐)请同学们伴着这古朴典雅的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边读边想象,说一说这首诗展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1)诗中先写了哪些人物?(村庄男女)他们在做什么?(耘田、绩麻)后面还写

了谁?(童孙)他们在做什么?(学种瓜)

(2)诗中哪些描写让你印象深刻?(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为什

么?(因为这两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从哪里看出来?(小孩子虽然不懂

耕织,但也会学着大人的样子去种瓜。)这两句除了表现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

表现了什么?(农家孩子的勤劳好学)

5.(出示相关图片)你能根据图片的提示背诵全诗吗?试一试。

四、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能说说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吗?(展现了农村紧张繁忙的劳动

生活,主要表达了对天真可爱、勤劳好学的农村儿童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乡村是那么恬美、秀丽,洋溢着一种平和、宁静的气氛。历来许多诗人以描

写乡村生活、田园风光著称,写下了不朽的诗篇,这样的诗,就叫田园诗。同学们

课下可以继续搜集、品读更多的田园诗。

【板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儿女耘田、绩麻]农务繁忙

童孙桑阴学种瓜)

天真勤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穿越到了宋代,在诗人范成大的描绘中,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紧

张繁忙的劳动生活)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勤劳好学)。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

下这首《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再次感受农忙时节农家孩子们的天真快乐。

2.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另一位诗人杨万里,去感受一下冬日里孩子们丰富多

彩的生活吧!(板书诗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古诗,划分节奏。(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锌。敲成/

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题目中的“稚子”是什么意思?(小孩子)“弄”是一个动词,意思应该是(玩)。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主要写的是(小孩子玩冰)。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小孩子到底是怎样玩冰的吧!

(1)齐读诗的第一、二句,结合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早晨,小孩子把冰

从盆里拿出来,把它做成一种打击乐器。)

①从哪里可以看出时间是早晨?(晓)

②小孩子是怎么把冰做成乐器的?(彩丝穿取:用彩丝穿起来)(出示图片)你

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冬日的早晨,小孩子高兴地从金属盆里小心翼翼地把冰

取出来,仔细地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锤敲。)

③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这个小孩子怎样的特点?(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

强)

(2)小孩子把冰做成乐器之后,又有哪些举动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诗的第三、

四句。

①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小孩子敲打“银钻”,声音悠远动听。)从哪里看出声

音悠远?(穿林响)

②为什么最后一句诗说“忽作玻璃碎地声”?(因为一不小心冰碎了。)这里

的“玻璃”,是不是指现在玻璃杯、玻璃窗的玻璃?(不是,是一种玉石。)这里把

冰碎的声音比作了玉石落地破碎的声音,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从这两句诗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子怎样的感情变化?(小孩子瞬间由喜

笑颜开变得失望无比。)你是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忽)

(3)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讲解,你能不能试着说出全诗的意思?(清晨,小孩子从

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用彩色的丝线穿起来当作银锌敲。敲出来的响声像玉磬一

样清脆,穿过树林传得很远,忽然听见冰碎了,发出了像水玉落地破碎的声音。)

这首诗表现了(小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特点)。

三、小结。

多么可爱的孩子呀!如果是你,会有这般奇思妙想吗?

【板书设计】

稚子弄冰悭冰当叫天真烂漫

(穿林响碎地声J

活泼可爱

第三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学习新知识前,我们先请两位同学背诵一下前面学的两首古诗一一《四时

田园杂兴》(其三十一)、《稚子弄冰》。

2.前面我们已经跟着两位诗人,从夏季到冬季,体会到了农村童孙的勤劳好

学和弄冰稚子的顽皮聪明,现在让我们随着另一位诗人雷震,去感受乡村傍晚的

童真童趣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古诗,说一说:诗题“村晚”告诉我们什么?(地点、时间)地点在哪

里?(乡村)时间呢?(傍晚)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乡村的傍晚)。乡村的傍晚发生了

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者。

3.再次齐读全诗。

(1)说说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草、池塘、水、陂、山、落日、寒漪)7

个景物的描写,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水草长

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青山衔着红彤彤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

在粼粼水波中。)所以,这两句诗写的就是乡村落日之景。

(2)止匕时,谁出现在这如画的美景中了?(牧童)他在做什么?(骑着牛,随意吹

着短笛)从哪里看出来随意?(短笛无腔信口吹)怎么理解这句诗呢?(无腔:没有曲

调;信口:随口。意思就是短笛是随口吹奏的,没有曲调。)所以后两句诗的意思就

是(回家的牧童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3)通过感受诗中的场景,你觉得牧童的童年生活怎么样?(无忧无虑)这首诗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闲适自由、无忧

无虑的生活状态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4)再次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多姿多彩、无忧无虑的童年,你的

童年又是什么样的呢?课后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村晚[乡村晚景]无忧无虑

(牧童吹笛,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较多,但讲解详细,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不过,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朗

读环节还是不够多。

第2课《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祖父的园子”是一幅色彩明丽、富有童话色彩的画,这里是“我”童年生

活的地方,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不只是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

了“我”心灵的自由,放飞了“我”的心灵,舒展了“我”的人生。

文章用独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艳、动感十足的画面。第一、二自然

段是由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蝴蝶、金的蜻蜓、绿的蚂蚱、各色鲜艳的花

组成的一幅色彩丰富绚丽而富于生气的画。第十三自然段则是一幅流动的画,

“我”看见黄瓜摘来吃,丢下黄瓜又去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随着作者文

字的描述,一个个画面一一展现,在画面自然转换中,读者能够充分感受作者童

年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课文重点写了作者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的嬉戏生活。祖父在园中栽

花、拔草、种白菜、铲地、浇水,“我”跟随祖父做着看似相同实则完全不一样

的游戏的内容,祖父是劳作,而“我”不是真正的劳作,是“乱闹至于摘黄

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绿蚂蚱,更是孩童的游戏了。玩闹累了,就在园子里

睡下。“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自由的,祖父没有批评,甚至没有一丝责怪,是

完全理解甚至是赞同的。祖父给予“我”足够的宽松氛围,让“我”自由快乐的,

慈爱的祖父允许孩子随便玩闹,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祖父给了“我”心灵

的自由,他的爱放飞了“我”孩子的天性,在他暖融融的爱的包围下,才有了“我”

自由、快乐而又幸福的童年。

本文善用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

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

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

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

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

太阳也不知道。”这段话表面上描写倭瓜上架上房、黄瓜开花结瓜、玉米生长和

蝴蝶飞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实际却是作者把自己自由快乐的心情寄托在它们

身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自己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寄情言外,清新自然。

作者语言选择很有意思,大量使用短句表达情感。文中选择短句营造出轻松

欢快的氛围,表达了自由快乐的感情,读来流畅自然,轻快灵动,亲切感人。再

则,语言儿童化、口语化,更显童年的稚气和童言的天真无忌。

【教学目标】

1.认识“蚱、啃”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晃”,会写“蝴、蝶”等13个

字,会写“蝴蝶、蜻蜓”等12个词语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蝴蝶、蚂蚱、倭瓜等园中景物的图片)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

吗?(学生答)如果现在你有一个大大的园子,里面就有这些动物、植物,你会喜欢

吗?(喜欢)为什么呢?(因为动物很可爱,因为有吃不完的瓜果,因为可以在园子里

玩……)是啊,如果有一个这样的园子,老师也会流连忘返呢!不过,今天我们要去

游览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园子,而是萧红笔下“祖父的园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指导识字:

(1)多音字“晃”:

hudng(明晃晃)hudng(晃动)

(2)正确区分“拔”(拔萝卜)与“拨”(拨打)。

(3)承:注意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3.(出示生字)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4.(出示“蝴蝶、蜻蜓、蚂蚱”等词语)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并划分段落。思考:你觉得祖父的园

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美丽的园子)

2.小组讨论:作者回忆了童年时在祖父的园子里的哪些场景?

3.全班交流:记忆中的园子(第广3自然段);跟着祖父在园子里干活、玩耍

(第4~15自然段);园中的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自由的(第16r7自然段);

在园中玩累了,可以快乐地入梦(第18~20自然段)。

4.(出示第「3自然段)

(1)学生齐读,说说祖父的园中有什么。(昆虫)有哪些昆虫?(蜜蜂、蝴蝶、蜻

蜓、蚂蚱)这里着重写了哪种昆虫?(蜜蜂)作者先是运用了ABB式的叠词,再用比

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蜜蜂的可爱,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2)除了昆虫,园中还有什么?(树)哪些树?(樱桃树、李子树、大榆树)着重写

了(大榆树)。(出示与大榆树相关的句子)仔细默读上面的句子,找出作者描写大

榆树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有什么作用?(勾勒出大榆树的高大和不

容忽视,也写出了大榆树的活力。)

(3)再次齐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此刻你正漫步园中,看到这些富有

生机的景物,是多么陶醉啊。

四、小结。

祖父的园子里有蝴蝶,有蜜蜂,还有大榆树,真是生机勃勃,但是不是只有这

些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发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祖父的园子,看到了里面的小昆虫和

大树。现在,我们将进一步认识祖父的园子,看看祖父的园子里还有什么好玩的、

有趣的事物。

二、精读课文,重点赏析。

1.走近祖父,感受祖父的慈爱。(出示第ris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4~15段,思考这部分主要写了园中的什么?(人)主要是谁?(“我”

和祖父)“我”和祖父在做什么呢?(在园中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浇水。)

(1)这么看来,“我”是一个很能干的孩子啰?(不是)为什么?(因为“我”其

实并不懂怎么干活,都是在捣乱。)从哪里看出来?(重点词:瞎闹、乱钩、马马虎

虎)对于“我”这种“帮倒忙”的行为,祖父有没有生气?(没有)从哪里能看出?(“祖

父大笑起来”“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祖父对“我”

怎么样?(疼爱)真是一位慈爱的祖父,怪不得''我"在园中能如此自由自在。

(2)除了这些,“我”在园中还有哪些乐趣?(摘黄瓜吃、追逐蜻蜓、采倭瓜花、

捉蚂蚱玩)玩腻了,“我”就去帮祖父浇菜,怎么浇的?(把水往天上扬,大喊着:“下

雨啰!下雨啰!”)从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不难看出,“我”此刻无比快乐。

2.走近园中景物,感受作者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出示第16~17自然段)

在园中,除了生活是自由的,还有什么也是自由的?

(1)齐读第16~17自然段,回答上面的问题。(一切都是自由的。)

(2)园子里太阳底下是怎样的景象呢?(出示句子:凡是……回答。)齐读这两

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对阳光、对光明、

对温暖的向往,在‘'我"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都充满活力。)太阳底下除了这个,

还有什么呢?(出示句子:黄瓜愿意……问它。)齐读这两句话,说一说这两句话表

达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我”觉得黄瓜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可以看出

“我”对自由的向往。)

(3)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太阳下的景物,它们都是什么样的?找出相关句

子,与同学交流。(具体参照第17自然段)这些事物集中反映了一种自由快乐的生

活状态,可见,“我”十分向往这种生活,这种生活令“我”感到十分惬意。因此,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快乐地进入了梦乡。

三、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阅读“阅读链接”的内容,说说你对课文有什么新的体会。(从“阅读链接”

的内容可以看出,萧红后来无限怀念祖父,怀念祖父的园子。作者之所以怀念这个

园子,是因为这个园子里有祖父的疼爱、有快乐的童年。由此可见,童年这段幸福、

自由、快乐的生活,在她的生命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以至于让她念念不忘。)

2.童年的生活、童年的回忆永远铭记在心,但是童年一去不返,我们也只能时

刻回味与怀念了。带着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参观了祖父的园子,你一定流连忘返了吧?想一想,你周围有哪些景物也镌

刻着你童年的回忆?试着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园中景物充满活力)难忘童年

园中生活自由快乐J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注重训练学生默读。根据“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

于300字”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根据需要搜索信息。对于这样的长篇,

默读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最终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理解感悟,让学

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阅读的方法,最终达到能自主阅读和理解感

悟的目的。在课堂中,学生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和感悟,深入领悟

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多种读书方式穿插进行,在课堂上,学生时而浏览

课文,时而默读片段,时而在我的引领下深情朗诵,通过个别读、范读、师生对

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四、为了将学生引进文学的乐园,在教学中适时插入《呼兰河传》结尾中的

章节,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同时也弥补了课文的空白。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认为还有不足的地方。存在

的不足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中没有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教师引导得较多。

2.课堂容量偏大,个别地方处理得较为仓促。

第3课《月是故乡明》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写下的文章。老先生以月作为抒情

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特别是对故乡月色的动人描写,抒发

了自己对故乡永远的思念与牵挂。

作者巧妙设题,用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月是故乡明”作为文章的题目,统

领全文,揭示主旨,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增强文章的文化内涵。由于杜甫这句

诗是千古名句,特别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被广为传诵。用它来做题目,更能表达

作者的乡思之情。

作者巧妙安排文章结构。开篇点题,总结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接着由月过渡到山,到水,进而过渡到家乡的

水,过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并通过他乡月亮与故乡月亮的对比,表达自己对故

乡的思念。结尾处短短几句话,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本文的主旨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文章中对于景和事的描述都是为表达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服务的。在文中,作者通过对故乡的月亮的具体描述,表达了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捉知了、看月亮、游玩、做梦这些童年趣事都跟月亮有关,

写这些事也是围绕着月亮来写的,这样更能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在济南、

北京和世界其它地方见到的月亮与故乡的月亮的对比,表达对故乡的深情;作者

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正如作者所说,

“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

亮”;最后作者直抒胸臆“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

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一一

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

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

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一一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

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

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

《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

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dn(燕园)yG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1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1自然段

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o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

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

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

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

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

(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⑷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

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

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

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

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

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

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

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

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

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

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

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

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

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月是故乡明

不识山'赏月不与山联系]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坑边游戏、赏月梦月J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

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第4课《梅花魂》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梅花魂》一课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

华侨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了”引出了对挚爱梅花的外祖父的回忆,然后具体

叙述了反映外祖父喜爱梅花、思念祖国的几件事,最后又借梅花点明了“身在异

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本课的重点是借外祖父的几件事的描述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在外

祖父的心目中,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梅花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象征,爱梅花

就是热爱中华民族,爱梅花就是热爱祖国。课文中写的外祖父的五件事,有的直

接写外祖父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

眼泪,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大哭起来;有的却是通过写爱梅花而间接反映外祖父

的爱国之情,如,对一幅老干虬枝的墨梅图分外爱惜,在离别前把墨梅图送给外

孙女,在快要开船时把绣着血色梅花图案的手绢给了外孙女。

对小学生来讲,本课的难点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

结合与外祖父有关的具体事例感受外祖父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外祖

父挚爱梅花中感受外祖父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

二是准确理解文中提到的外祖父教外孙女的几首诗词,感受其中表达的感

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

东兄弟》中的诗句,意思是: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

故乡的亲人。表达了诗人王维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是王维《山中送别》中的诗句,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能回来吗?

(“王孙”是古代对人的尊称)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

的情怀。“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是北宋诗人秦观的词《浣溪沙》

中的句子,意思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飘飘的,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

边无际落着的雨丝,千条万缕,就和这心里郁积的愁一样多。作者写眼前景物,

观落花轻飘,细雨蒙蒙,触目伤情,用“轻描淡写”的笔法,融情入景,明写景,

实写人的愁怨。

三是准确理解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感悟其中表达的情感。这段话讲了

三层意思:第一层是赞扬梅花那种不怕严寒、不怕“风欺雪压”的品格;第二层

是说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梅花那种“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第三层是

对外孙女的勉励,希望她学习梅花的品格。

四是理解课题。《梅花魂》中的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

梅花的精神就是那种“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

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葬、腮”等8个生字。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情。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能说出对题目的理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

情。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

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

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梅花的图片一)看到梅花,同学们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呢?(“墙角数枝

梅……为有暗香来。”)哦一一大家想到的是王安石写的《梅花》!但是,我们今天

却不是要学习这首诗,而是要学习一篇关于梅花的文章一一《梅花魂》。(板书课

题)看到这个课题,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梅花的魂是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

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师正音。

(2)(出示生词:幽芳、玷污、欺凌等)指名学生带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思考课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读诗词落泪、珍爱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

着梅花的手绢)

2.这些事表达了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爱梅,热爱祖国、思念祖国)

四、精读课文,感悟探究。

1.外祖父是个爱梅、敬梅的人,那你了解梅花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出示梅花图,赏梅,对梅花形成初步印象。(梅花,原产中国,耐寒,冬季或早

春开花,有粉红、白、红等颜色,气味清香。)

3.外祖父喜欢梅花,而且将它和自己的生命融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1)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思考梅花精神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可以用文中的

相关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总结。)

(2)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齐读“几千年来……不肯低头折节。”中华民族

涌现过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图片:岳飞、文天祥、江姐、刘胡

兰、王二小等。简略介绍江姐事迹,配乐《红梅赞况)在和平年代,梅花精神已然

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等等。想到

这些你对梅花魂又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引导理解梅花魂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

精神。)

(3)出示“一个中国人……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想一想:外祖父只是教

育“我”做梅花一样的人吗?(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齐

读这段话。

(4)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激发爱国之情)

4.师朗诵课文,学生画出最受感动的地方,说说理由。(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出

示有关语段,结合言语表达和朗读指导,体验感情。)

(1)出示“每当读到……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什么落泪?

②读到这些思乡诗词,外祖父会想些什么?

③我们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名读。

(2)出示“我五岁那年……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①我们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从哪些词语能体会到外祖父对墨梅图的爱惜?(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外祖父为什么这样爱惜墨梅图?

④怎样读外祖父的话?

(3)学生自由选读受感动的地方,并说说为什么感动。(方法迁移运用,教师放

手让学生自己理解。)

五、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思考:文章除了借写外祖父对梅花的特殊情感,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

眷恋之情外,还表达了什么?(“我”对外祖父的深切怀念。)

六、小结。

童年往事,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时时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你的童年,有什

么难忘的往事呢?与同学交流交流吧。

【板书设计】

梅花魂

读诗词落泪

珍爱里梅图

因不能回国而哭泣,忠贞不渝

赠嗤”里梅图

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

爱国心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因此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找出关于外

祖父的几件事,进一步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同时理解什么是“梅花魂”。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时间让学生读文中的一些重点段落,这仍需进一步改

进。

《语文园地一: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设计这一教学内容的意图

有二,一是通过交际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往事,快乐也好心酸

也好,对于他都有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二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材对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方法、步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提示。在

这些方法、步骤中“根据提问对象提出恰当的问题”是重点,教师要给予恰当的

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在提问之前先列一个提纲,把提问的对象和问题分条写下来;

提醒学生提问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一边听一边

做好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交际中要注意认真倾听,也可以边听边记录。除

此之外,还要重视全班交际后的评议,评议时,应以鼓励为主,适当指出存在的

不足。

【教学目标】

1.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

信息。

2.能根据整理的记录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重点】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

息。

【教学难点】

学习与人交谈的礼仪,懂得如何围绕主题与他人交流,并从中获得有用的信

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v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记者采访的视频)看完这段采访视频,大家认为采访需要注意哪

些技巧?(要有礼貌;提出有用的问题;认真听别人说完;提出新的问题,并耐心等

待别人回答。)嗯,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今天,我们也要来当一回小记者,不过,我们

不是去采访同学,而是去采访我们的父母、邻居等大人,采访的主题就是“走进他

们的童年岁月”。(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个人展示,明确交际要求。

老师邀请一位同学上台来介绍自己采访所用的“问题清单”,说说采访内容。

如果其他同学认为他的采访内容符合主题,而且对其采访的内容也非常感兴趣,

请鼓掌表示支持。如果听完以后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或是觉得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可以大胆举手提问。

2.评价交流,提高口语水平。

(1)鼓励上台展示的同学,大方表达,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音频、

视频等,帮助其他同学更好地了解采访内容。

(2)请同学说一说支持的理由。

(3)在评价交流中进一步肯定采访的重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问,也可以围绕

一个话题提出更多的问题。

(4)思考总结。

小结:最好给大家介绍内容全面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不要只局限于一两

个方面。

三、规范语言,有序表达。

1.回顾教科书提供的信息,明确采访时的技巧:要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

一边听一边做简单的记录,不要随意打断别人,不明白的地方或感兴趣的内容可

以适当追问。

2.照顾在口语交际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规范的语言表达方式,有

一定的句式辅助。

四、模拟演练。

1.现在大家手中都有了问题清单,请以老师为采访对象,来模拟一下采访的

情景吧!

生:老师您好!请问您小时候在哪里上小学?

师:XX学校。

生:那您最喜欢哪个学科呢?

师:我最喜欢的学科是XX。

生:为什么呢?

师:因为这个学科的老师很和蔼,上课很有趣。有一次……(老师讲起小时候

的故事来)

生记录。

2.现在,大家了解采访的流程了吗?(了解了)刚刚老师所说的信息,大家有没

有记录呢?(有)那么,对于老师所说的童年记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回

答)

3.学生自由模拟练习。

五、小结。

想要了解别人的故事,就必须先了解与人交流和倾听故事的技巧。作为小记

者的同时,不要忘记你也是一名倾听者。大家今天回家之后,去采访一下你的爸爸

妈妈或者家里其他长辈吧!记得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板书设计】

走进他们的童年岁月

认真倾听

有条理地表达

【教学反思】

在整个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多样的评价,并引导学生互相评

价,评价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只有鼓励学生大胆评价,积极

营造民主、宽容、和谐的交际氛围,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身心的解放与自由。

这样,他们在交流时才会毫无束缚,畅所欲言,进而迸发出智慧与创造的火花。

《习作一:那一刻,我长大了》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教材由两部分组成:文字和插图。文字部分引导学生围绕“那一亥IJ,

我长大了”进行思考和选择材料,对学生习作和修改提出了具体要求。插图部分

配合文字内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寻找成长中让自己受到感触的那个

时刻。

设计理念:“要求学生把自己受到触动,感到长大的那个时刻写具体,记录

当时的真实感受”。因此本次设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和思想的实际,抒

真情讲真话,自由表达,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2.能自主修改作文,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作文。

【教学重点】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教学难点】

能将从某件事、某个瞬间中受到的触动、得到的成长具体真实地记录下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多媒体播放学生婴幼儿时期的照片,让学生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学生发言,

教师引导。)刚才播放照片的时候,同学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大家看到自

己小时候的照片,脑海里一定闪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成长中的故事。老师看到这些

照片,也感慨万千。转眼间,同学们已经从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娃娃,长成了朝

气蓬勃的少年,长大仿佛就在一瞬间啊!

二、小组讨论,感受成长。

1.小组讨论州•么是长大?你在哪一刻感到自己长大了?那一刻你做了什么事

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你是怎么想的?先请同学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与全

班同学分享。

2.学生汇报交流内容,师引导学生总结。

长大,不仅是年龄的增长、形体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反思,

学会了孝顺,学会了辨明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懂得了责任的真正内涵。

(学生互动交流成长故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

活、思考问题,从而养成说真话、写真实故事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多问

为什么的习惯,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想得具体才能写得具体。)

三、回顾教科书,点拨写法。

1.联系课文《梅花魂》,作者写了关于外祖父的几件事?(读诗词落泪、珍爱

墨梅图、因不能回国而哭泣、赠“我”墨梅图、送“我”绣着梅花的手绢)重点

是什么?作者在写这些事情的时候重点写的是事情的哪个要素?(经过)

小结: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1)要把“经过”部分分成几步,按照一定的顺

序来写;(2)要写清“经过”中的重要情节、场面,给人如经其事、如睹其物之感;(3)

要把主要人物的表现具体清楚地写出来,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2.联系课文《祖父的园子》第17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是怎样

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小结:借助自然景物,移情于景,表达作者对自由的向往和热爱以及对童年的

怀念。引导学生在课文选段中学到写作的方法。

3.从刚才的讨论中选择一件令你成长的故事,将故事的经过写清楚,表达自

己的真情实感。

四、佳作共赏。

1.刚才我们获得了写作经验,根据这些经验,我们来欣赏一篇佳作,看看小作

者是如何体会成长的。

2.教师出示范文,由学生朗读。教师提问:文章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说

说你的理由。

3.教师点拨总结:文章要想感人,就要说真话,诉真情。

五、写作实践,交流共评。

1.出示写作要求:写一件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要把事情的经过写

清楚,还要把自己受到感触、感到成长的那个瞬间写具体,记录当时的真实感受。

2.学生完成习作。

3.学生互评,交流共享。

六、小结。

听了同学们的成长故事,我发现,此时此刻,同学们真的长大了,记得有位名

人说过: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善

于观察,勤于写作,说真话、做真人。

【板书设计】

那-刻,我长大了俨件事'某个瞬间

(受到触动、得到成长

【教学反思】

作文教学就是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写作、点评的过程,通过对学生写作目的

的不断强化,通过学习不同表达方法的训练,尽可能地锻炼、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

和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写好故事,更准确地刻画人物。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平台”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直接抒发感情和在

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抒发感情的两种方法。

2.通过“词句段运用”的学习,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选择情景进行仿写;

了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会照样子写一写。

3.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理解古诗《游子吟》,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

爱。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学会想象句子描写的情景,了

解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和掌握文章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本单元我们认识了古代诗人笔下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萧红一起游览了祖父

的园子,欣赏了季羡林先生故乡的月亮,感受到老华侨浓浓的爱国之情。那么,我

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方法来理解和体会情感的呢?

二、交流平台。

1.齐读教科书第15页“交流平台”中四位同学说的话,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可以通过想象,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来

把握情感;可以通过抓重点语句的方法体会情感;可以通过抓住细节描述,体会作

者的情感。)

2.这些方法都能让我们又快又准地把握文章情感,以后在做阅读理解时,也

可以运用这些方法。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相关句子)

(1)请两位同学读上面的两个句子,并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描写情景的时候,用

到了什么手法?(先总写事物特点,再具体表现)这样的手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

更直观地理解、体会到所描写的情景。)细细品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有没有一

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你感受到了什么?(太阳光的强烈和天气的酷热)

(2)按照这种描写的方法,从下面6个词中选一种情景写一段话,注意要直观

表现出所写情景的特点。

例:慢一一蜗牛在树下往上爬,它爬的真慢啊,等它爬到树梢的时候,花谢了,

叶黄了。

2.(出示相关句子)

⑴学生默读,与同桌交流,这4个句子都有什么特点?(通过两种事物的对比,

凸显其中一种事物的特点。)

(2)你能仿照这种方式写一写吗?

例:这里的饭菜再香,也比不上妈妈做的菜香。

不管你们说得多好,我还是觉得,这个玩具不如我家里那个好玩。

3.上面的两种描写方法,一种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情景的特点,一种让我们

一目了然地把握所写事物,这两种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要记得运用,这可以让你

们的作文既直观易懂又不失技巧。

四、日积月累。

1.齐读《游子吟》,师正音。

2.(出示作者资料)了解诗人孟郊。

3.诗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游子:离家远游的人。吟:诗歌体裁的一种。)这

里的游子指的是(诗人)。

4.我们了解了诗人的相关资料,知道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在这种时候,

他更觉得亲情可贵,于是,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在做什么呢?(缝衣服)从哪

里得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怎么缝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为什

么要密密缝?(因为害怕缝得不牢固儿子回来时衣服已经破了。)因此,慈母手中的

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

来得晚衣服破损。于是,诗人不由感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寸草指(小草,

比喻微小),三春晖是(春天的阳光,这里指母爱),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比喻)的修

辞手法,意思是一一谁说子女那像小草一样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春晖般的慈母

恩情呢?

5.这首诗中,作者回忆了一个极其平常的情景,描写了一位慈母为儿子缝制

衣服的画面,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6.带着对母爱的赞美和尊敬,让我们再次一起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游子吟》。

五、小结。

童年的一个个场景,就像一支支动人的歌,不论我们用多少笔墨,都写不尽这

首动听的乐曲。

【教学反思】

通过让学生对比句子,掌握描写的方法技巧。在课堂上,也有足够的时间让学

生学以致用。在学习《游子吟》时,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意和情感,不

足的是没有让学生练习朗读的时间,无法完全做到在读中感受的教学目标。

第二单无数当世计

第5课《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

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

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

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

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要诸葛

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

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

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

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

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

算,顾全大局。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阴险狡诈。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

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

这是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积

累阅读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

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

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

讲讲这个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