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一、选择题1.(2024河南濮阳入学测试)“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和colere,本义为“耕作”“栽培”“哺育”等,在印欧语系kwel字根,则有翻动土地、运转与耕作之意。据此推断,中国文化源头应始于()A.一万多年前新石器时代B.文献与考古中考证出的夏朝C.进入青铜时代后的商朝D.封邦建国体制确立后的西周2.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起先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这一变更主要是因为()A.铁制生产工具的运用B.南方水旱灾难较为严峻C.中心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3.(2024广东一模)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出现了“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的现象。该现象所反映的农业经营方式()A.提高了农夫生产主动性B.破坏了小农经济C.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财税D.缓和了阶级冲突4.(2024湘赣皖长郡十五校第一次联考)曹魏时期的马钧居住在京都,“城内有地可为园,患无水以溉之”,马钧制作工具,可用脚踏或者手摇,既可以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浇灌,也可以排涝。该工具为()A.筒车 B.耧车C.水排 D.翻车5.(2024四川乐山三模)陆游《渭南文集》记载,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苏州、常州)熟,天下足。”上述现象()A.引发经济与政治中心分别B.印证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反映出区域间贩运业旺盛D.说明白宋朝迁都的缘由6.(2024福建泉州一模)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土地利用主要以土地开垦、扩大耕地面积为主要特征;明清时期,则从土地开垦转向农田改良,注意多种经营,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一变更()A.应对了人口急剧增长的挑战B.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C.启动了农产品商品化的趋势D.变更了传统的经济政策7.(2024甘肃一模)《考工记》认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时常,不得地气也。”这是对()A.工匠精神的绝佳阐释B.社会产业分工的精确描述C.地域经济的精确记载D.产品制作所需条件的阐述8.(2024湖南郴州二模)西汉在全国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器”。这说明汉代()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9.(2024福建莆田三模)唐代京兆府(今西安)盛产隔纱,至宋代,“越州(今属浙江)尼皆善织,谓之‘寺绫’者,乃北方‘隔织’耳”。唐代前期的贡品中,彭、汉州(今属四川)有交梭罗,越州有交梭绩,北方不见,而唐代后期绛州(今属山西)今属也上贡了交梭罗。这说明唐宋时期()A.丝织品生产的地域特色强化B.北方丝织业比南方发达C.丝绸工艺存在南北双向沟通D.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10.(2024山东济南二模)在北宋初期,造船场多在江西、湖南等地,所造船只多为“纲船”(漕运船)、座船(官员乘坐船)、战船、马船;北宋后期,造船场多分布在闽、浙等地,大多生产抗风浪实力较强、吃水较深的尖底船。这一变更反映了当时()A.南北经贸发展 B.海外贸易兴盛C.经济重心南移 D.海防建设加强11.(2024河南南阳六市一模)唐代瓷器注意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备整合,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折射出()A.唐宋政治体制的变革B.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C.中国文化心态的变更D.中国制瓷工艺的进步12.(2024河南洛阳二模)明清时期,江南的苏州地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特地织机。这说明苏州地区()A.经济结构已出现变更B.成为江南地区的工商业中心C.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D.丝织业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浇灌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摘编自陈晨《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特长,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运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安排得宜。小农制的特长,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数一数二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缘由。(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并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4.(2024山东济宁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据监生舒镛、举人何瑞龙、监生吴洪、监生许俊、余种德堂、程桂林堂、王大经堂、胡族义堂……(下尚有程、汪等四十家族堂名,兹从略)禀称:黟(今安徽黟县)属僻壤,山高而水迅……生于斯者借为保障,葬其中者冢墓如麟,阴阳二墓两相利赖,以故建文峰,造亭阁,非徒以壮丽瞻,实为万民培命脉。近有李大坤等,只知拿利肥己,罔顾亿万生灵,招纳外民汪宾等入山凿石烧煤。值前宪公(前任县令)出迫禀捕主,虽蒙训谕,坤等知悔,而宾等尚复逡巡境内,勾诱旁边有山之家,重资租赁,冀图冷灰复燃。……境内田少山多,贫民惟借樵采,每日负薪易米,以资口食。即妇女挑柴为生者,亦复不少。若烧石灰,尽用煤石,则卖柴者少,贫民生计更绌。——据《黟县志》指出材料中乡族势力、官府对“入山凿石烧煤”的看法,结合所学学问对这种看法做出合理的说明。答案与解析课时规范练19发达的古代农业和手工业1.A由材料可知,从文化的字根来看,文化的起源是跟种植农作物有关,古代中国农业起源于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故选A项;夏朝时农业已经产生,解除B项;商朝时已经运用青铜农具进行生产,解除C项;西周时期已有完备的土地制度——井田制,解除D项。2.A春秋时期,铁器起先运用,生产力提高,促进了荒地开垦与水利工程建设,与材料中“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起先兴建”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边陲之地的诸侯国”不肯定是南方,解除B项;中心集权制度建立于秦朝,与材料中“春秋时期”不符,解除C项;“水利工程起先兴建”不等于经济实力较为强大,解除D项。3.B材料中的现象指的是东汉田庄经济的经营方式,该方式是土地兼并的结果,破坏了小农经济,故选B项;该经营方式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峻,农夫生产主动性降低而非提高,解除A项;田庄经济下,田庄主与国家争夺农夫与赋税,在肯定程度上削减了国家财政收入,解除C项;豪强地主对于田庄内劳动者的剥削非常沉重,加深了阶级冲突而非缓和,解除D项。4.D曹魏时期的马钧独创了浇灌工具——翻车,故选D项;筒车作为一种浇灌工具出现于唐代,解除A项;耧车是西汉时期的播种工具,解除B项;水排是冶铁时运用的鼓风工具,解除C项。5.B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国家的财税中心在江南地区,故选B项;依据《渭南文集》的记载,由于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分别,才使得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解除C项;宋朝迁都的主要缘由是政治因素,而不是经济因素,解除D项。6.A明清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以及赋役制度的改革等,导致人口急剧增长,人地冲突突出,要求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故选A项;小农经济的渐渐解体是从鸦片斗争以后才起先的,解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解除C项;传统的经济政策即“重农抑商”,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并未变更,解除D项。7.D由材料可知产品制作应当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致,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器物,故选D项;工匠精神只是材料中提及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解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产品制作所需条件,并未提及社会产业分工,解除B项;“精确记载”表述过于肯定,解除C项。8.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由材料“欲及春耕种赡民器”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运用状况,无法对比,解除A项;设立冶铁官、激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解除C项;“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解除D项。9.C唐代隔织生产工艺在浙江与西安均存在,唐代贡品中四川的交梭罗后期也在北方出现,说明唐代丝绸工艺南北沟通频繁,故选C项;题干反映出南北均出现同类丝织工艺,并非强化了地域特色,解除A项;题干不能体现南北丝织业水平的比较,解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南北之间长途贸易活跃的现象,解除D项。10.B从北宋初期到北宋后期,宋代造船场从南方内陆转向东南沿海,船只更适应海上航行,这一变更反映了当时海外贸易兴盛,故选B项;北宋时期南北经贸主要是在陆上开展,不能充分反映题干中的这一变更,解除A项;北宋的造船场都在南方,不能反映当时经济重心南移,解除C项;北宋的外部威逼主要来自陆上的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海防建设加强不符合史实,解除D项。11.C唐代的文化兼容并蓄,与材料中“注意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相符,宋代积贫积弱,“流露出一种孤芳的排外心理”,这说明唐宋文化心态发生变更,故选C项;唐宋都是中心集权制度,解除A项;国际市场范围的扩大,不应当出现“孤芳的排外心理”,解除B项;“唐宋瓷器的不同特点”是风格不同,材料未涉及制瓷工艺的变更,解除D项。12.C材料“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达到了‘五年耕而余二年之食’的水平。丝织业出现了生产绫、绢和罗等纺织品的特地织机”体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说明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指出经济结构其他方面的变更,解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商业发展,解除B项;材料体现了生产工具的进步,但无法证明生产关系变革,解除D项。13.参考答案(1)缘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难频发,严峻影响农业生产,水利浇灌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精耕细作;自给自足;铁犁牛耕。有利因素: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材料一“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水旱灾难频发,严峻影响农业生产,水利浇灌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特征,据材料二“距今五千年之前了”得出,起源较早;据材料二“自粗耕进于精耕”“小农制的特长,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得出,小农经营,精耕细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自给自足、铁犁牛耕。其次小问有利因素,据材料一“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得出,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据材料一“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据材料二“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数一数二了”并结合所学得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14.参考答案看法:乡族势力反对、阻挠外民采煤;官府支持乡族势力,禁止采煤。说明:材料表明,安徽黟县地方乡绅以破坏风水、影响当地习俗为理由,反对采煤;官府认为采煤影响贫民生计,加以严禁。这种看法实质上是二者“重农抑商”,固守小农经济秩序的体现,也反映出官府与乡族势力在地方治理中紧密相连的关系。(说明历史缘由)黟县官府与乡族势力的看法和做法,虽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当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加强了对乡村社会的限制,但客观上阻滞了当地私营采煤业的发展。这也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与时代发展的趋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