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1.0.1为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监测工作,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管理有序、成果可靠,在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911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地质特点和相关技术要求编制本地方性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及运营维护期间的监测工作。1.0.3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应编制合理可行的监测方案,精心组织、管理及实施,为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和运营维护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技术支撑。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检定合格,须在有效期内,仪器设备的检定、校验及维护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1.0.5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应具有针对性、动态性、规范性和连续性。1.0.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工作除应符合本规程外,还应符合国家、行业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技术规定。2术语2.0.1工程监测monitoringmeasurement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或远程视频监控等手段和方法,长期、连续地采集和收集反映工程施工、运营线路结构以及周边环境对象的安全状态、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反馈的活动。2.0.2周边环境aroundenvironment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既有轨道交通设施、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桥梁、高速公路、道路、河流、湖泊等环境对象的统称。2.0.3支护结构supportingstructure基坑支护结构和隧道支护结构的统称。基坑支护结构是指为保证基坑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和周边环境的安全,对基坑侧壁进行临时支挡、加固使基坑侧壁岩土体基本稳定的结构,包括支护桩(墙)和支撑(或锚杆)等结构;隧道支护结构是指隧道开挖过程中及时施作的能够使围岩基本稳定的结构,包括超前支护、临时支护、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等结构。2.0.4周围岩土体surroundingrockandsoil城市轨道交通基坑、隧道工程施工影响范围内除工程本体以外的岩土体、地下水等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的统称。2.0.5工程影响分区influencedzoneduetoconstruction根据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受工程施工影响程度的大小而进行的区域划分。2.0.6工程监测等级monitoringmeasurementgrade根据基坑、隧道工程自身、周边环境等风险等级和场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对工程监测进行的等级划分。2.0.7冻结法freezingmethod通过冷冻施工工艺将周围岩土体的水冷冻固结,然后再进行开挖的施工方法。2.0.8基准点benchmark监测时远离变形区域、稳定可靠的基准控制点。2.0.9工作基点workingreferencepoint监测时方便联测基准点和监测点而布设的相对稳定的控制点。2.0.10监测点observationpoint直接或间接设置在变形体上并能反映变形体力学或变形特征的点。2.0.11监测项目控制值controlledvalueformonitoring为满足工程支护结构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控制监测对象的状态变化,针对各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变化量所设定的受力或变形的设计允许值的限值。2.0.12控制保护区controlandprotectionarea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安全和正常运行,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在其结构及周边设定的控制和保护区域。2.0.13自动化监测automaticmonitoring通过监测数据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处理,获得监测对象变形及发展趋势信息的手段。2.0.14稳定性监测stabilitymonitoring为掌握已完成结构后续的变形发展情况而开展的监测工作。2.0.15长期监测regularmonitoring为监控运营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结构变形状况定期开展的监测工作。2.0.16专项监测specificmonitoring为掌握运营期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结构病害段及受外部作业可能影响段的变形状况,在特定周期内针对特定对象而开展的监测工作。3基本规定3.1基本要求3.1.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对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等实施监测是施工安全控制的重要手段,监测数据是验证设计、优化施工参数、分析和预测工程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及其风险趋势的重要依据。3.1.2城市轨道建设期结构稳定性监测是衔接建设期监测与运营期结构稳定性监测、保证监测数据连续性的重要环节。3.1.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期的结构稳定性监测是评判轨道交通工程结构安全及稳定,确保城市轨道交通正常运营的依据。3.1.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应在建设期对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在建设期主体结构完成后及运营期间应对轨道交通永久性结构的变形进行长期监测。3.1.5在控制保护区范围内进行工程作业时,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既有结构进行专项评估和设计,并依据设计要求进行专项监测。3.1.6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期间除应对建设工程进行施工监测外,还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实施第三方监测。3.1.7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量测、现场巡查、远程视频监控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信息采集。3.1.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应遵循下列流程及要求:1理解工程设计、熟悉工程施工方法;2根据工程资料进行现场踏勘;3收集工程周边影响范围内的相关信息资料;4编制、审查监测方案并组织专家论证;5制定监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他管理制度;6布设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7仪器设备校验和元器件调试,监测点初始值采集,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8建立监测信息反馈体系及预警响应体系;9按监测方案开展现场监测工作;10提交监测日报、警情快报、阶段性监测报告等;11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监测工作总结报告及相应的监测成果资料。3.1.9工程监测方案编制前应对工程周边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并对风险评估报告及周边环境调查报告进行现场核验。3.1.10工程监测实施前,应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要求、结合工程特点、施工要求及周边环境调查情况,编制科学合理、风险可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工程监测方案。工程监测方案应包含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建设场地地质条件(附地质剖面图)、周边环境条件(重要建构筑物应注明)和工程风险特点;3监测目的和依据;4监测范围和工程监测等级;5监测对象及项目;6监测点、基准点的布设方法与保护要求,监测点布置图;7监测方法和精度;8监测周期与频率;9监测控制值、预警等级、预警标准、异常状态下监测处理措施及消警处置流程;10监测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11监测信息反馈制度;12监测仪器设备人员的配备;13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及其他管理制度。3.1.11监测项目的选择及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和布设数量应结合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工程周边环境的风险等级以及设计与施工的要求综合确定,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形特征、趋势及规律。3.1.12监测点的埋设应牢固、标识清晰,便于监测,并采取保护措施;对破坏、损毁的监测点应及时恢复,并完善相关手续。3.1.13现场监测应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量测,对需开展实时监测的关键监测项目宜采用自动化监测。3.1.14监测频率、巡查频率和监测周期应根据有关规范、设计技术要求、结合施工方法、施工进度、监测对象特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周边环境以及工程自身风险等综合确定,应能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过程。3.1.15监测数据应及时处理,反馈和报告。3.1.16监测单位应与各参建方建立联动机制。3.1.17当工程施工遇有下列情况时,应编制专项的监测方案:1工程穿越或邻近既有轨道交通设施;2工程穿越重要的建(构)筑物、交通(高速公路、桥梁(涵)、公路隧道、铁路、机场、码头等)设施、重要地下管线及地下人防结构;3工程穿越江、河、湖泊、堤坝等;4工程穿越岩溶、土洞、断裂带等不良地质条件;5采用新工艺或新工法;6其他对周边环境有重要影响需要编制专项监测方案的工程。3.1.18设计方案发生变更时,监测方案(监测项目、现场监测点布设位置及数量等)应同时进行相应调整。3.1.19突发风险事件时应急抢险监测应根据现场需要加大监测范围、加密监测点、提高监测频率或增加监测项目,必要时可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进行实时监测,并保证监测人员安全。3.2工程影响分区及监测范围3.2.1工程影响分区应结合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围护结构型式,根据工程施工对周围岩土体扰动和周边环境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划分,可分为主要、次要和可能共三类工程影响分区。3.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宜参照表3.2.2的进行划分。表3.2.2基坑工程影响分区基坑工程影响分区范围主要影响区(Ⅰ)基坑周边0.8H(含)范围内次要影响区(Ⅱ)基坑周边0.8H~2.5H(含)范围内可能影响区(Ⅲ)基坑周边2.5H~4.0H范围内注:1H—基坑设计深度(m);2基坑开挖范围内存在基岩时,H可为覆盖土层和基岩强风化层厚度之和,当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时,还应考虑外倾结构面的影响;3根据现场具体条件,若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工程影响分区应会同设计单位进行确定。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宜参照表3.2.3的规定进行划分。表3.2.3土质隧道工程影响分区隧道工程影响分区范围主要影响区(Ⅰ)隧道正上方及外侧0.7Hi范围内次要影响区(Ⅱ)隧道外侧0.7Hi~1.0Hi范围内可能影响区(Ⅲ)隧道外侧1.0Hi~1.5Hi范围内注:1Hi—隧道底板埋深;2本表适用于土质隧道,当隧道穿越基岩时,应该按照覆盖土层特征、岩石坚硬程度、风化程度及岩体结构与构造等地质条件综合确定工程影响分区;3本表适用于埋深小于3D(D为隧道洞径)的隧道,大于3D时可参照接近度概念。3.2.4冻结法施工时,联络通道工程影响分区宜参照表3.2.4的规定进行划分。表3.2.4联络通道工程影响分区隧道工程影响分区范围主要影响区(Ⅰ)冻结体地表投影区域次要影响区(Ⅱ)以联络通道中心为圆心,半径20m(且不小于1.5倍联络通道中心埋深)的地表投影区域,冻结体地表投影区域除外3.2.5基坑及隧道工程影响分区的划分界线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并结合当地的工程经验进行调整。当遇到下列情况以及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有特殊要求时,应适当增大工程影响分区界线。1隧道、基坑周边土体以淤泥、淤泥质土或其它高压缩性土为主时,应增大工程主要、次要影响区;2隧道穿越或基坑处于断裂破碎带、岩溶、土洞、强风化岩、全风化岩或残积土等不良地质体或特殊性岩土发育区域,应根据其分布和对工程的危害程度调整工程影响分区界线;3采用锚杆支护、注浆加固、高压旋喷等工程措施时,应根据其对岩土体的扰动程度和影响范围调整工程影响分区界线;4采用施工降水措施时,应根据降水影响范围和预计的地面沉降大小调整工程影响分区界线;5施工期间发现严重的涌砂、涌土、管涌、较严重渗漏水、支护结构过大变形、周边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线严重变形等异常情况时,宜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增大工程主要、次要影响区。3.2.6基坑与隧道工程监测范围应根据工程影响分区,结合基坑设计深度、隧道埋深和断面尺寸、施工工法、支护结构形式、地质条件、周边环境条件等综合确定,并应包括主要影响区和次要影响区。3.2.7矿山法、盾构法区间工程联络通道施工时,周边环境监测范围应以联络通道为中心,向地面竖向投影两侧不小于1.5~2倍隧道底板埋深,且不小于20m。3.2.8地下工程采用钻眼爆破法施工时,爆破振动的监测范围应根据工程周边实际情况、影响区域等通过爆破试验确定。3.2.9当遇岩溶、土洞或强风化地质带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周围环境监测范围应根据以下情况综合分析后确定:1依据地质资料提供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岩溶发育与岩性、地质构造与裂隙的关系及遥感图像地质解译等判定岩溶分布范围和状态;2岩溶地貌和岩溶形态、溶洞与建筑物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3依据调查的地面塌陷史以及可溶岩地区的上覆土层发生地面塌陷范围,预测地面塌陷区域;4地质资料提供的岩溶地段的水文地质情况,地下水的分布特征,补给、径流、排泄情况以及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联系情况;5地质资料提供的强风化地质带分布情况、岩性特征等信息。3.2.10当采用降水、锚杆支护、高压旋喷等施工措施时,应结合现场情况适当扩大周围环境监测范围。3.3工程监测等级划分3.3.1轨道交通工程监测等级的划分宜根据车站基坑、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综合确定。3.3.2明(盖)挖法基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宜根据基坑开挖深度、地质条件、周边环境及工程本体发生变形或破坏、岩土体失稳等的可能性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也可根据基坑设计深度等参照表3.3.2划分。表3.3.2明(盖)挖法基坑工程自身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开挖深度级别调整一级H≥15m不宜调整二级9m≤H<15m对基坑平面复杂、偏压严重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三级H<9m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且基坑周边主要影响区内有重要建(构)筑物的,风险等级可上调一级注:1H—基坑开挖深度(m);2对开挖深度远大于15m的基坑,应会同设计及风险评估等单位进行确定。3.3.3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可根据隧道埋深、隧道开挖断面尺寸来划分,其等级参照表3.3.3划分。表3.3.3隧道工程自身风险等级风险等级划分标准一级超浅埋隧道;超大断面隧道;盾构隧道轴线较长范围处于非常接近状态(近距离)或上下交叠二级浅埋隧道;大断面隧道;盾构始发与接收区段;联络通道三级深埋隧道;一般断面隧道注:1超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大于100m2的隧道;大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在50m2至100m2的隧道;一般断面隧道是指断面尺寸小于50m2的隧道;2近距离隧道是指两隧道间距在一倍开挖宽度(或直径)范围以内;3隧道深埋、浅埋和超浅埋的划分应根据施工工法、围岩等级、隧道覆土厚度与开挖宽度(或直径),并结合当地工程经验综合确定。3.3.4高架线路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分为基础施工和上部结构施工风险等级,基础施工风险等级可根据基础类型及地层情况参照表6划分,上部结构施工风险等级可根据上跨周边环境类型及施工方式参照表7划分,高架线路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应综合基础施工风险等级和上部结构施工风险等级取最高级别确定。表3.3.4-1高架线路工程基础施工自身风险等级地层情况基础类型桩基础沉井基础管桩基础素填土、杂填土三级三级三级淤泥、淤泥质土穿透程度H<6m三级三级三级穿透程度H≥6m二级二级三级粉砂、细砂、圆砾穿透程度H<6m三级三级三级穿透程度H≥6m二级二级三级中砂、粗砂、砾砂三级三级三级黏性土、粉土三级三级三级红黏土、花岗岩残积土、膨胀土三级三级三级碎石土、风化岩三级三级三级溶(土)洞穿越溶洞、土洞一级一级一级下方3m范围内存在溶洞、土洞二级二级二级下方3m范围以外存在溶洞、土洞三级三级三级断层破碎带二级二级二级注:H为基础穿透地层深度。表3.3.4-2高架线路工程上部结构施工自身风险等级上跨周边环境类型工程监测等级桥梁结构形式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高等级公路城市主干道及高架立交桥重要航道(国家航道、地方航道、专用航道)临近35kV以上架空高架线及高压线铁塔城市次干道、一般航道临近35kV以下架空高架线及高压线铁塔,或重要通信光缆无或其他梁式桥和刚构桥单跨跨径≥100m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40m≤单跨跨径<100m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单跨跨径<40m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斜拉桥和拱桥等体系复杂桥梁单跨跨径≥80m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单跨跨径<80m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注:存在体系转换的桥梁(主要指采用悬浇、转体及顶推等施工方法的桥梁),可上调一个等级,不超过一级。3.3.5周边环境重要性分类应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来确定。其分类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划分,也可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及对工程的危害性等参照表3.3.5划分。表3.3.5周边环境重要性分类环境设施类别重要性分类重要设施一般设施地面和地下轨道交通既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和铁路既有地面建(构)筑物省市级以上的保护古建筑,高度超过15层(含)的建筑、年代久远、基础条件较差的重点保护的建筑物,重要的烟囱、水塔、油库、加油站、气罐、高压线铁塔等15层以下的一般建筑物;一般厂房、车库等构筑物既有地下构筑物地下道路和交通隧道、综合管廊、地下商业街及重要人防工程等地下人行过街通道既有市政桥梁高架桥、立交桥的主桥等匝道桥、人行天桥等既有市政管线雨污水干管、中压以上的煤气管、直径较大的自来水管、中水管、军用光缆等,其它使用时间较长的铸铁管、承插式接口混凝土管等小直径雨污水管、低压煤气管、电信、通信电力管(沟)等既有市政道路城市主干道、快速路等城市次干道和支路等水体(河道、湖泊)、堤坝江、河、湖、堤坝等一般水塘和小河沟3.3.6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宜根据周边环境发生变形或破坏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程度,采用工程风险评估的方法确定,也可根据周边环境的类型、重要性、与工程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对工程的危害性按表3.3.6划分。表3.3.6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等级划分标准一级主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二级主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次要影响区内存在既有轨道交通设施、重要建(构)筑物、重要桥梁与隧道、河流或湖泊隧道工程上穿既有轨道交通设施三级主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次要影响区内存在一般建(构)筑物、一般桥梁与隧道、高速公路或重要地下管线四级次要影响区内存在城市重要道路、一般地下管线或一般市政设施3.3.7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可根据建设场地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参照表3.3.7划分。表3.3.7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划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等级划分标准复杂地形、地貌单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发育;特殊性岩土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差;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专门治理中等地形、地貌单元较复杂;不良地质作用一般发育;特殊性岩土不需要专门处理;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一般;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较小简单地形、地貌单元简单;不良地质作用不发育;地基、围岩和边坡的岩土性质较好;地下水对工程无影响注:符合条件之一即为对应的地质条件复杂程度,从复杂开始,向中等、简单推定,以最先满足的为准。3.3.8工程监测等级可参照表3.3.8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三个级别,并应根据当地经验结合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进行调整。表3.3.8工程监测等级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工程监测等级工程自身风险等级周边环境风险等级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一级二级一级二级二级二级三级一级二级三级三级4变形监测控制网4.1一般规定4.1.1变形监测控制网宜分为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和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控制网可由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组成。4.1.2变形监测的平面坐标系统和高程坐标系统宜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采用的坐标系统一致。平面坐标系统以及困难地区的高程系统可采用假定坐标系统。4.1.3变形监测基准点、工作基点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基准点应布设在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且每个监测工程的竖向位移监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3个,水平位移监测的基准点不应少于4个,水平、竖向位移监测基准点可共用标石,有条件时宜与城市轨道交通测量控制点共用。2基准点埋设可采用地表基准点或建(构)筑物上基准点形式,地表基准点宜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建(构)筑物上基准点应选设在基础稳固的建(构)筑物结构上。3当基准点距离所监测工程较远不方便监测作业时,宜在相对稳定且方便直接量测监测点的位置布设工作基点。4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布设在易于长期保存、便于联测和检核的稳定位置,且应设置明显的标识和保护措施。4.1.4基准点和工作基点应在工程施工前埋设,待稳定后方可使用。4.1.5所使用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在使用前均应进行检核。4.1.6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变形监测控制网进行复测,复测周期应根据变形监测控制网点标志的稳定性而定,一般宜为1~3个月,当测区受外界因素影响可能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复测。4.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4.2.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可采用导线网、边角网、基准线和卫星定位等方法,当采用基准线控制时,基准线上应设立检核点。2采用卫星定位方法布设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时,基准点的位置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便于安置接收设备。2)周边障碍物的高度角不宜超过15°。3)离电视台、电台、微波站等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的距离不应小于200m,离高压输电线和微波无线电信号传输通道的距离不应小于50m,附近不应有强烈反射卫星信号的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以及热源等。4)通视条件好,方便采用全站仪等常规方法联测和检核。4.2.2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基准点、工作基点标志设计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基准点的埋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一级变形监测项目的基准点、工作基点宜埋设观测墩和强制归心盘。2照准标志应具有明显的几何中心或轴线,并应符合成像反差大、图案对称等特点。4.2.3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导线网、边角网和卫星定位的最弱点的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的点位中误差。2工作基点相对于邻近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相应等级的点位中误差。3用基线法测定偏差值的中误差不应大于所选等级的点位中误差。4采用导线网、边角网时,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2.3规定。表4.2.3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工程监测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全站仪标称精度水平角观测测回数距离观测测回数往测返测一级±1.5150±1.0≤1/120000±1″,±(1mm+1×10-6×D)944二级±3.0150±1.8≤1/70000±2″,±(2mm+2×10-6×D)933三级±6.0150±2.5≤1/40000±2″,±(2mm+2×10-6×D)622注:1D为监测距离(单位:km)。2当采用更高精度仪器时可适当减少测回数。5当水平位移监测控制网设计为卫星定位时,应满足表4.2.3中规定的相应等级的相邻基准点点位中误差的精度要求,控制网边长的设计须和观测精度相匹配;三级以上的卫星定位监测控制网,宜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其各项精度应满足相应的要求。4.3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4.3.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可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静力水准测量等方法。2采用水准测量、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时,应布设成附合、闭合或结点网,采用闭合路线时,每次应联测3个或以上的基准点。3当使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竖向位移观测时,宜在观测路线的两端分别布设工作基点,且工作基点应采用水准测量方法定期与基准点联测。4竖向位移监测宜选取施工影响区外稳定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二等网高程控制点作为基准点。5基准点可埋设在变形区域外的基岩露头上、密实的砂卵石层或原状土中、稳固建筑的墙体上,受条件限制时,在变形区内也可埋设深层金属管基准点,金属管底应在变形影响深度以下。6地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3个,宜埋设在变形区外稳定的地下结构上,必要时可埋设深层金属管标志。7工作基点应布设在靠近监测目标且便于联测的较稳定位置,并应满足下列要求:1)采用人工挖孔或大钻孔埋设方法设置的地表工作基点,其底部应进入原土层,且钢筋长度不应小于3m、直径不应小于20mm,并应保护。2)设置在建筑物上的工作基点应选择在地铁施工影响区以外、建成时间较长且稳定的建筑物承重结构上。工作基点标志直径不得小于20mm,并应保护。3)设置在隧道中的工作基点宜布设在易于长期保存且稳定的位置。当隧道长度大于1500m时,宜加密工作基点。4.3.2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的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时,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3.2的规定。表4.3.2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主要技术要求工程监测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测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之较差(mm)一级±0.3±0.07二级±0.5±0.15三级±1.0±0.30注:n为测站数。2采用其它方法测设竖向位移监测控制网时,在满足相邻基准点精度要求下,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5明(盖)挖法监测5.1一般规定5.1.1明(盖)挖法的监测对象应包含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及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包含各种变形及应力监测;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围护结构各边(包括长边和短边)中间、阳角、地质条件复杂、结构受力较大、断面尺寸变化、受力复杂、基坑深度变化、邻近建(构)筑物、设施及地下管线等重要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5.1.2监测点布设时应设置监测断面,监测断面的布设应反映监测对象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监测对象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监测断面的位置和数量宜根据工程条件及规模合理确定。5.1.3明(盖)挖法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巡查内容及监测点布设相关内容详见第10章。5.2监测项目及要求5.2.1明(盖)挖法工程监测项目宜参照表5.2.1选择。表5.2.1明(盖)挖法工程监测项目表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围护结构施工阶段注浆加固及坑内预降水阶段基坑开挖及回筑阶段一级二级三级1支护结构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支护桩(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3支护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应测应测宜测4支护桩(墙)结构应力——宜测宜测可测5立柱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6立柱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宜测可测7立柱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8支撑轴力——应测应测应测9顶板应力——宜测可测可测10锚杆拉力——应测应测应测11土钉拉力——宜测可测可测12竖井井壁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13周围岩土体地表沉降宜测应测应测应测应测14坑底隆起(回弹)—宜测宜测宜测可测15支护桩(墙)侧向土压力—宜测宜测宜测可测16地下水基坑外—应测应测应测应测17基坑内—宜测宜测宜测宜测18孔隙水压力—宜测宜测可测可测19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宜测宜测应测宜测可测20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宜测宜测可测注:本表涉及到的等级为监测等级。5.3巡查内容及要求5.3.1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巡查宜遵循的原则:从主要影响区到次要影响区、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全方位巡查。5.3.2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巡查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施工工况、支护结构、监测设施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具体巡查内容宜参照表5.3.2执行。表5.3.2明(盖)挖法基坑施工现场巡查内容表分类巡查内容施工工况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开挖深度、长度、分层高度及坡度,开挖面暴露时间围护结构施工进展情况,支撑结构架设进展情况降水、回灌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设施运转情况基坑边重型设备作业情况,基坑周边有无大面积堆载,超载情况基坑侧壁渗漏水量及发展情况基坑周边场地硬化情况周边地表截、排水措施及效果,坑边或基底有无积水支护桩(墙)后土体有无裂缝、明显沉陷,基坑侧壁或基底有无涌土、流砂、管涌放坡开挖的基坑边坡有无位移、坡顶、坡面有无开裂其他支护结构支护桩(墙)有无裂缝、侵限情况,桩有无缩颈冠梁、围檩的连续性,围檩与桩(墙)之间的密贴性,围檩与支撑的防坠落措施冠梁、围檩、支撑有无过大变形或裂缝支撑是否及时架设盖挖法顶板有无明显变形和开裂,顶板与立柱、墙体的连接情况锚杆、土钉垫板有无明显变形、松动止水帷幕有无开裂、渗漏水情况其他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监测元器件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其他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巡查内容详见第10章5.3.3现场巡查宜安排专人负责,巡查信息应及时在日报巡查记录中进行填写并整理,且与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若发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反馈,巡查日报表格式参照附录C执行。5.4支护结构监测点布设5.4.1支护桩(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设,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10~2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20~30m。2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邻近建(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等重要环境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等应布设监测点。3出入口、竖井、中间风井工程的基坑,边长小于20m的每侧监测点不应少于1个,边长大于20m的每侧监测点不应少于2个。4水平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宜为共用点,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护桩(墙)或边坡顶部。5.4.2支护桩(墙)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的桩(墙)体内布设,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时,布设间距宜为20~4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布设间距宜为40~50m。2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围护结构桩(墙)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3在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及其他代表性部位的桩(墙)体应有监测点控制。5.4.3支护桩(墙)应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围护结构桩(墙)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便于对照分析。2监测点应沿竖向布设监测断面,监测断面监测点的竖向间距应根据围护结构桩(墙)体的弯矩大小及土层分布情况确定,监测点竖向间距宜为2~4m,竖向间距不应大于5m,在弯矩最大处应布设监测点。5.4.4立柱结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和结构应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数量不应少于立柱总数量的5%,且不应少于3根。当基底受承压水影响较大或采用逆作法施工时,应适当增加监测点数量。2宜选择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地质条件复杂处、承受荷载较大处的立柱。3监测点宜布设在便于监测和保护的立柱侧面上。4水平位移监测点应在立柱结构顶部,必要时可在中部增加监测点。5竖向位移监测点一般布置在与立柱刚性连接的顶板表面上。6结构应力监测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受力较大的立柱,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支撑立柱的中间部位或立柱下部的1/3部位,可沿立柱外壁均匀对称布设4个监测点。5.4.5支撑轴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层支撑均应布设监测点,应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监测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2支撑轴力监测宜选择基坑中部、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支护结构受力条件复杂部位及在支撑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支撑。3每层支撑轴力监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每层支撑总数量的10%,且不应少于3根。4监测断面的布设位置与相近的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以及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斜支撑部位应布设监测断面。5采用轴力计监测时(对于钢支撑),监测点应布设在支撑的端部;采用钢筋计或应变计监测时,可布设在支撑中部或两支点间1/3部位,当支撑长度较大时也可布设在1/4点处,并应避开节点位置。5.4.6盖挖法顶板应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选择结构受力复杂部位或具有代表性的断面进行顶板应力监测。2顶板应力监测点宜布设在两根立柱(或边桩与立柱)的跨中部位、立柱(或边桩)与顶板的刚性连接部位,监测时每个监测点纵横两个方向均应进行监测。5.4.7锚杆拉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锚杆拉力监测宜选择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及周边存在建(构)筑物部位的锚杆。2锚杆各层均应布设监测点,应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监测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3锚杆拉力监测时每层监测点的监测数量应为该层总数的3%,且不应少于3根。4监测点的布设位置与围护结构桩(墙)体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5.4.8土钉拉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土钉拉力监测点宜选择在受力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各边中间、阳角、深度变化及地质条件复杂部位宜布置监测点。2各层均应布设监测点,应沿竖向形成监测断面,且监测点在竖向上宜保持一致。3每根杆体上的监测点应布设在有代表性的受力位置。4土钉拉力监测点与土钉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5.4.9竖井围护结构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宜设在锁口圈梁及井壁长边、短边的中间部位,各边的监测点位置宜在同一水平面上。2监测断面原则上沿竖向每3~5m布设一组断面,每个监测断面不应少于2条测线。5.5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5.5.1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表沉降的监测断面应与基坑边线垂直,在阳角、深度变化、地质条件复杂或有代表性的部位应设有监测断面。2每个监测断面的间距宜为10~20m,每个监测断面测点间距宜为3~8m,沿基坑方向第一排监测点距基坑边缘不宜大于2m。3每个监测断面位于主要影响区的监测点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个监测点,其间距宜2~5m。4地表沉降的监测断面宜与围护结构桩(墙)顶水平位移监测点共同组成监测断面。5每个监测断面监测点的数量和布设位置应满足对基坑工程主要影响区和一般影响区的控制,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6基坑两端处监测断面及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应考虑区间施工时监测数据的衔接性。5.5.2周围岩土体深层水平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宜选择基坑各边中间部位、阳角部位、深度变化部位、地质条件复杂部位或有代表性部位。2监测点水平间距宜为20~5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1个。3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围护结构桩(墙)顶部水平位移和竖向位移以及内支撑监测点处于同一监测断面。5.5.3地下水位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下水位观测孔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降水深度、降水的影响范围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在降水区域及影响范围内分别布设地下水位观测孔,观测孔数量应满足掌握降水区域和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2基坑内降水当采用深井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及两相邻降水井的中间部位;当采用轻型井点、喷射井点降水时,水位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央和周边拐角处,监测点的数量应视具体情况确定。3基坑外地下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被保护对象的周边或在基坑与保护对象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当有止水帷幕时,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约2m处。4当降水深度内存在2个以上含水层时,应分层布设地下水位监测孔监测各层地下水位变化情况。5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时,应在其附近增设地下水位监测孔,监测和分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影响。5.5.4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围护结构侧向土压力监测点在土体中沿竖向布置,间距宜为2~5m,下部宜加密。2侧向土压力沿竖向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个土层应至少布设一个测点,且宜布置在各层土的中部。5.5.5孔隙水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地质条件复杂、受力较大、变形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2在竖向布置上监测点宜在水压力变化影响深度范围内,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竖向间距宜为2~5m,数量不宜少于3个。5.5.6坑底隆起(回弹)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坑底隆起(回弹)监测应根据基坑的平面形状和尺寸布设纵向、横向监测断面,断面宜选择在基坑的中央以及其它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断面数量不应少于2个,同一监测断面上监测点纵向或横向间距宜为10~30m。2监测点宜布设在基坑的中央、距坑底边缘的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当基底土质软弱、基底以下存在承压水时,宜适当增加监测点。3回弹监测标志应埋入基坑底面以下20~30cm。5.5.7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点应布置在基坑的特殊地质地段以及周围有重要建(构)筑物时;2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的监测宜采用钻孔埋设分层沉降标;沉降标的设置间距为1~2m;3沉降标在竖向位置上主要布置在各土层的分界面,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应在该土层的中部增加测点;4埋设沉降标时,钻孔的深度应大于基坑底的标高。5.6监测周期及频率5.6.1基坑工程的监测工作周期应从基坑支护结构施工及注浆加固、降水施工前开始,至地下结构施工完成为止,贯穿基坑工程施工全过程。满足下列条件时,可结束监测工作:1基坑回填完成后,可结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2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可结束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3满足设计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5.6.2明(盖)挖法施工中各仪器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宜参照表5.6.2确定。表5.6.2明(盖)挖法施工现场仪器监测频率施工进程基坑设计深度(m)≤55~1010~1515~20>20开挖深度(m)≤51次/1d1次/2d1次/2d1次/2d1次/2d5~10—1次/1d1次/1d1次/1d1次/1d10~15——1次/1d(1次~2次)/1d(1次~2次)/1d15~20———2次/1d2次/1d>20————2次/1d底板浇筑后时间(d)≤71次/1d1次/1d1次/1d(1次~2次)/1d2次/1d7~141次/2d1次/2d1次/1d1次/1d1次/1d14~281次/4d1次/4d1次/2d1次/1d1次/1d>281次/6d1次/6d1次/4d1次/2d1次/2d注:1基坑工程开挖前支护结构施工、施工降水、岩土体注浆加固阶段的监测频率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确定;2有支撑的支护结构各道支撑拆除过程中到拆除完成后3d内监测频率应为1次/1d;3宜测、可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和次要影响区内的周边环境监测频率可视监测数据情况适当降低;4对于分区、分期施工的基坑,可根据施工进度及影响程度,分区或分期调整相应的监测频率。5.6.3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每天不宜少于一次,并做好巡查记录,在关键工况、特殊天气等情况下应适当增加巡查次数。5.6.4工程停工期间,应保持持续监测,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监测及巡查频率。5.6.5当遇到下列异常情况时,应提高监测及巡查频率:1监测数据或巡查出现预警的情况;2场地内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安全;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地表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4突发风险事件的抢险工程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5大暴雨或长时间持续降雨;6邻近工程施工、抽水、超载、震动等周边环境条件较大改变;7出现其他影响工程自身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5.7监测控制值5.7.1明挖法和盖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的监测项目控制值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基坑设计参数、工程监测等级及当地工程经验等确定,并符合表18确定,特殊工程应通过专项评估确定监测控制值。表5.7.1明(盖)挖法基坑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控制值监测项目支护结构类型、岩土类型工程监测等级一级工程监测等级二级工程监测等级三级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H)值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H)值绝对值相对基坑深度(H)值支护桩(墙)顶竖向位移土钉墙、型钢水泥土墙—————30~400.5%~0.6%4~5灌注桩、地下连续墙10~250.1%~0.15%2~320~300.15%~0.3%3~420~300.15%~0.3%3~4支护桩(墙)顶水平位移土钉墙、型钢水泥土墙——————30~600.6%~0.8%5~6灌注桩、地下连续墙15~250.1%~0.15%2~320~300.15%~0.3%3~420~400.2%~0.4%3~4支护桩(墙)体水平位移型钢水泥土墙坚硬~中硬土——————40~500.4%6中软~软弱土————50~700.7%灌注桩、地下连续墙坚硬~中硬土20~300.15%~0.2%2~330~400.2%~0.4%3~430~400.2%~0.4%4~5中软~软弱土30~500.2%~0.3%3~440~600.3%~0.5%3~550~700.5%~0.7%4~6地表沉降坚硬~中硬土20~300.15%~0.2%2~425~350.2%~0.3%2~430~400.3%~0.4%2~4中软~软弱土20~400.2%~0.3%2~430~500.3%~0.5%3~540~600.4%~0.6%4~6立柱结构竖向位移10~20—2~310~20—2~310~20—2~3支护墙结构应力(60%~70%)f(70%~80%)f(70%~80%)f立柱结构应力支撑轴力最大值:(60%~70%)f最小值:(80%~100%)fy最大值:(70%~80%)f最小值:(80%~100%)fy最大值:(70%~80%)f最小值:(80%~100%)fy锚杆拉力注:1H基坑设计深度,f构件的承载能力设计值,fy支撑、锚杆的预应力设计值;2累计值应按表中绝对值和相对基坑深度(H)值两者中的小值取用;3支护桩(墙)顶隆起控制值宜为20mm;4嵌岩的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控制值可按表中数值的50%取用;5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土体分层竖向位移控制值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当地经验综合确定。6盾构法监测6.1一般规定6.1.1盾构法隧道监测宜在盾构隧道掘进面前方200米范围内提前布设好地表沉降监测点,并应对距掘进面前方100米范围内的监测点提前采集初始值。6.1.2盾构法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巡查内容及监测点布设相关内容详见第10章。6.2监测项目及要求6.2.1盾构法隧道工程监测项目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地质条件、工程规模等因素合理确定。盾构法隧道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宜参照表6.2.1选择。表6.2.1盾构法隧道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隧道结构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管片结构水平位移应测宜测可测3管片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4管片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5管片连接螺栓应力宜测可测可测6周围岩土体地表沉降应测应测应测7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8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9管片围岩压力宜测可测可测10孔隙水压力宜测可测可测11联络通道联络通道拱顶(底)沉降应测应测应测12联络通道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13联络通道地面沉降应测应测应测注:联络通道施工期间的监测还应包含影响区域内隧道结构所对应的监测项目。6.3巡查内容及要求6.3.1盾构法隧道施工现场巡查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施工工况、支护结构、监测设施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具体巡查内容宜参照表6.3.1。表6.3.1盾构法隧道施工现场巡查内容表分类巡查内容施工工况盾构始发端、接收端土体加固情况或冻结法冷冻情况联络通道土体加固情况或冻结法冷冻情况盾构掘进位置(环号)盾构停机检修、开仓换刀的时间和位置联络通道开洞口情况、开挖进尺、岩土体情况、洞内渗漏、涌水情况、开挖面稳定情况、降水及地下水抽排情况、支护情况等管片注浆情况其他工程结构自身隧道管片变形、开裂、错台、拼装缝、掉块情况管片渗漏水情况管片注浆情况其他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监测元器件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其他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巡查的相关内容详见第10章6.3.2现场巡查宜安排专人负责,巡查信息应及时在日报巡查记录中进行填写并整理,且与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若发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反馈,巡查日报表格式参照附录C执行。6.4支护结构监测点布设6.4.1盾构法隧道结构拱顶(底)沉降、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盾构法隧道施工阶段,管片结构竖向、水平位移和净空收敛监测点宜布设在同一断面,其断面间距宜为15~30m,或10~20环管片。2在始发与接收段、联络通道附近、左右线交叠或邻近段、小半径曲线段等区段应加密布设监测断面。3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土岩交界部位、围岩软硬不均、围岩偏压等隧道易发生塌陷或不均匀沉降的区段应加密布设监测断面。4盾构穿越交通基础设施、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江、河流湖泊等周边环境条件复杂区段应加密布设监测断面。5每个监测断面宜在拱顶、拱底、两侧拱腰处布设管片结构净空收敛监测点,拱顶、拱底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做沉降监测点,两侧拱腰处的净空收敛监测点可兼做水平位移监测点。6.4.2隧道管片结构应力、管片连接螺栓应力及围岩压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管片结构应力、管片连接螺栓应力及围岩压力监测点应布设为垂直于隧道轴线的监测断面。2监测断面宜布设在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位高、土岩交界部位、围岩软硬不均等隧道易发生塌陷的区段,并与隧道结构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处于同一位置。3每个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5个。6.4.3盾构法隧道区间联络通道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应布置监测横断面,断面间距不宜大于5m且不应少于3个断面,监测点布设在拱顶和两侧拱脚处。6.5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6.5.1盾构法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应沿盾构隧道轴线上方地表布设,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5m~1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10m~30m,始发和接收段应适当增加监测点。2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断面宜为50m~10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间距宜为100m~150m。3在始发和接收段、联络通道等部位及地质条件不良易产生开挖面坍塌和地表变形过大变形的部位,应有横向监测断面控制。4盾构法隧道在土岩交界处、在隧道断面变化处,其相应的地面应设有监测横断面控制,且监测点适当加密。5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数量宜为7~11个,在主要影响区监测点间距宜为3~5m,次要影响区间距宜为5~10m。6.5.2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和分层沉降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地层疏松、土洞、溶洞、破碎带等地质条件复杂地段,软土、膨胀性岩土、湿陷性土等特殊性岩土地段,工程施工对岩土体扰动较大或邻近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地段应布设监测孔及监测点;2监测孔的位置和深度应根据工程需要确定,且应满足如下要求:3监测孔应避免对盾构掘进压力控制产生影响。4应避免管片背后注浆对监测孔的正常使用产生影响。5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宜布设在各层土分界面,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应在该土层的中部增加监测点;6土体分层沉降监测点宜根据工程需要和设计要求确定。6.5.3盾构法隧道孔隙水压力监测点布设应可参照本规程第5章第5.4.6条有关规定执行。6.5.4区间联络通道地表沉降监测断面宜沿联络通道轴线每3m~5m和洞口上方布设,每个断面沿轴线两侧以2m、3m、5m、5m、5m间距各布设1个监测点,且每一个断面轴线上有一个监测点控制,联络通道横断面的数目应能覆盖左右线的边线为宜。6.6监测周期及频率6.6.1盾构法隧道工程的监测工作周期应从始发井注浆加固、降水施工前开始,至隧道结构施工完成为止,贯穿隧道工程施工全过程。满足下列条件时,可结束监测工作:1盾构法隧道完成贯通、设备安装施工后,可结束管片结构的监测工作。2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可结束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3满足设计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6.6.2盾构法隧道施工中管片结构、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仪器监测频率宜参照表6.6.2确定。表6.6.2盾构法隧道工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部位监测对象掘进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开挖面前方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5D<L≤8D1次/2dL≤5D1次/1d开挖面后方管片结构、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L≤5D+L0(1~2次)/1d5D+L0<L≤8D+L01次/(1d~2d)L>8D+L01次/(3d~7d)注:1D—盾构法隧道开挖直径(m),L—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m);L0—盾构机盾体长度(m);2管片结构位移、净空收敛在衬砌环脱出盾尾且能通视时进行监测;3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监测频率宜为1次/(15d~30d)。6.6.3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不应少于1次/d,包括洞内巡查和周边环境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6.6.4工程停工期间,应保持持续监测,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监测及巡查频率。6.6.5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提高监测及巡查频率:1监测数据或巡查出现预警的情况;2场地内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安全;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地表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4突发风险事件的抢险工程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5邻近工程施工、抽水、超载、震动等周边环境条件较大改变;6盾构法隧道临近既有线、隧道、铁路、桥梁、高速公路、机场跑道、堤坝及其它重要建(构)筑物期间;7盾构的始发、接收以及停机检修、换刀期间;8盾构法隧道内的渗水区域及不良地质条件易产生开挖面坍塌和地表过大变形施工的区域;9盾构法隧道内土岩交界区域或岩溶发育地段施工期间;10出现其他影响工程自身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6.7监测控制值6.7.1盾构法管片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的监测控制值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设计参数、工程监测等级及工程经验等确定,并符合表6.7.1-1和表6.7.1-2规定,特殊工程应通过专项评估确定监测控制值。表6.7.1-1盾构法隧道工程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净空收敛监测控制值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管片结构竖向位移坚硬~中硬土10~202中软~软弱土20~303管片结构差异沉降0.04%Ls—管片结构净空收敛0.2%D3注:Ls——沿隧道轴向两监测点间距,D——隧道开挖直径。表6.7.1-2盾构法隧道工程地表沉降监测控制值监测项目及岩土类型工程监测控制值一级二级三级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地表沉降坚硬~中硬土10~20320~30430~404中软~软弱土15~25325~35435~455地表隆起103103103注:本表主要适用于标准断面的盾构法隧道工程。7矿山法监测7.1一般规定7.1.1矿山法工程的监测对象宜包括初期支护、临时支护、二次衬砌、矿山法车站中柱等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地下水、地表及周边环境。7.1.2矿山法车站、区间隧道监测点应按断面布设,监测点位应布设在隧道的拱顶、两侧拱脚处(全断面开挖时)或拱腰处(半断面开挖时),必要时可加密布设,新增设的监测断面宜靠近开挖面。7.1.3矿山法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巡查内容及监测点布设相关内容详见第10章。7.2监测项目及要求7.2.1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应根据表7.2.1选择。表7.2.1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和周围岩土体监测项目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支护结构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应测应测应测2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可测3初期支护结构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4隧道结构拱脚沉降宜测可测可测5中柱结构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宜测6中柱结构倾斜宜测可测可测7中柱结构应力宜测可测可测8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应力宜测可测可测9周围岩土体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10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11土体分层沉竖向位移宜测可测可测12围岩压力宜测可测可测13地下水位应测应测应测14联络通道联络通道拱顶(底)沉降应测应测应测15联络通道净空收敛应测应测应测16联络通道地面沉降应测应测应测7.2.2矿山法施工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宜增加相应的监测项目:1隧道围岩的地质条件复杂,岩土体易产生较大变形、空洞、坍塌的部位或区域,宜增加初期支护结构、二次衬砌应力及围岩压力监测。2根据物探或超前地质钻探若探明有断裂带或其它不良地质条件时,宜增加支护结构应力、围岩压力、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及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3当隧道支护结构因变形较大出现异常裂缝,并存在较大风险时,应进行裂缝监测。4矿山法施工采用钻眼爆破法时,应对爆破振动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既有轨道交通、铁路、桥梁、设备、设施等进行爆破振动监测,根据现场具体要求可增加爆破噪声监测。5矿山法施工采用冻结法时,应对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变形和隧道变形进行监测。7.3巡查内容及要求7.3.1矿山法隧道施工现场巡查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施工工况、支护结构、监测设施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具体巡查内容宜参照表7.3.1确定。表7.3.1矿山法隧道施工现场巡查内容表分类巡查内容施工工况开挖面进尺、步序、核心土尺寸等情况开挖面岩土体的类型、特征、自稳性开挖面地下水类型、渗漏水情况、涌水量大小、水质及颜色开挖面岩土体有无坍塌及坍塌的位置、规模降水或止水等地下水控制效果及降水设施运转情况其他工程结构自身支护体系施作及时性情况超前支护施作情况及效果、钢拱架架设、挂网及喷射混凝土的及时性、连接板的连接及锁脚锚杆的打设情况初期支护结构渗漏水情况初期支护结构开裂、剥离、掉块情况临时支撑结构有无明显变位二衬结构施作时临时支撑结构分段拆除情况初期支护结构背后回填注浆的及时性矿山法车站的中柱施作情况其他监测设施基准点、监测点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监测元器件的完好状况、保护情况其他周边环境周边环境巡查内容详见第10章7.3.2现场巡查宜安排专人负责,巡查信息应及时在日报巡查记录中进行填写并整理,且与各项监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若发现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反馈,巡查日报表格式参照附录C执行。7.4支护结构监测点布设7.4.1矿山法工程的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应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横向监测断面,车站监测断面间距宜为5~10m,区间监测断面间距宜为10~15m。2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点宜布设在隧道拱顶、两侧拱脚处(全断面开挖时)或拱腰处(半断面开挖时),拱顶的沉降监测点可兼做净空收敛监测点,净空收敛采用固定测线法时,测线数宜为1~3条。3拱顶沉降、净空收敛监测点应在初期支护结构完成后及时布设,并应共同组成监测断面。4矿山法分部开挖施工的每个导洞均应布设横向监测断面,且监测断面位置应一致。7.4.2矿山法工程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宜在初期支护结构底板的中部或两侧布设。2底板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宜与拱顶沉降监测点对应,共同组成监测断面。7.4.3矿山法的隧道拱脚竖向位移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周围岩土体存在软弱土层时,应布设隧道拱脚竖向位移监测点。2隧道拱脚竖向位移监测点与初期支护结构拱顶沉降监测点宜共同组成监测断面。7.4.4矿山法的车站中柱结构竖向位移、中柱结构倾斜及中柱结构应力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应选择地质条件复杂、受力复杂或有代表性部位的中柱进行竖向位移、倾斜监测。2进行中柱结构应力监测时,监测数量不应少于中柱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宜在每根柱的同一水平截面均匀布设4个监测点。3中柱结构应力宜与中柱结构竖向位移、倾斜监测点同柱布设。7.4.5矿山法初期支护结构应力、二次衬砌结构应力、围岩压力监测断面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地质条件复杂或应力变化较大的部位布设监测断面时,应力监测断面与净空收敛监测断面宜处于同一位置。2监测点宜布设在拱顶、拱脚、墙中、墙脚、仰拱中部等部位,监测断面上每个监测项目不宜少于5个监测点。3需拆除竖向初期支护结构的部位应根据需要布设监测点。7.5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7.5.1周边地表竖向位移监测点及监测断面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监测点应沿每个隧道或分部开挖导洞的轴线上方地表布设,且监测等级为一级、二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监测等级为三级时,监测点间距宜为10~15m。2应根据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布设垂直于隧道轴线的横向监测断面,且监测等级为一级时,监测断面间距宜为10~50m,监测等级为二级、三级时,监测断面间距宜为50~100m。3地表沉降监测点宜与隧道结构监测点布设在同一断面上。4对于多导洞施工的大断面,宜在每一导洞中线和整体结构中线的正上方地表各布设一排监测点。5在矿山法与盾构法隧道、车站与区间、车站与附属结构、明暗挖等的分界部位,隧道断面变化、施工通道、联络通道、洞口等部位及地质条件不良易产生开挖面坍塌和地表过大变形的部位,应布设横向监测断面。6横向监测断面的监测点布设范围和间距应根据影响区划分确定,主要影响区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次要影响区的监测点间距宜为5~10m,监测点数量宜为7~11个。7.5.2矿山法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及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及监测点布设应符合本规程第6.5.2条的规定。7.5.3矿山法地下水位监测孔布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矿山法地下水位监测孔布设应依据水文地质条件、降水深度、降水的影响范围来确定。2降水区靠近地表水体时,宜在地表水体与隧道之间增设地下水位观测孔。3观测孔的布设间距及数量宜根据工程需要确定,监测孔数量应反映降水区域和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动态变化。7.5.4矿山法联络通道地表沉降监测可参照第6章中周围岩土体监测点布设。7.6监测周期及频率7.6.1矿山法隧道工程的监测工作周期应从注浆加固、降水施工前开始,至隧道结构施工完成为止,贯穿隧道工程施工全过程。满足下列条件时,可结束监测工作:1矿山法隧道进行二次衬砌施工后,可结束支护结构的监测工作。2支护结构监测结束后,且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变形趋于稳定时,可结束周边环境的监测工作。3满足设计要求结束监测工作的条件。7.6.2矿山法工程施工中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的仪器监测频率可按表7.6.2确定。表7.6.2矿山法隧道工程仪器监测频率监测部位监测对象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距离监测频率开挖面前方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2B<L≤5B1次/2dL≤2B1次/1d开挖面后方初期支护结构、周围岩土体和周边环境L≤1B(1次~2次)/1d1B<L≤2B1次/1d2B<L≤5B1次/2dL>5B1次/(3d~7d)注:1B—矿山法隧道或导洞开挖宽度(m),L—开挖面至监测点或监测断面的水平距离(m);2当拆除临时支撑时应增大监测频率;3监测数据趋于稳定后,监测频率宜为1次/(15天~30天)。7.6.3矿山法车站中柱结构竖向位移及结构应力的监测频率:土体开挖时宜为1次/1天,结构施工时宜为(1次~2次)/7天。7.6.4矿山法地下水位的监测频率应根据施工工况、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程度以及地下水控制要求等进行确定,监测频率宜为1次(1天~2天)。7.6.5矿山法爆破施工的监测频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的有关规定,矿山法施工采用钻眼爆破法时,均需对爆破影响范围内的建(构)筑物、桥梁及设施等进行爆破振动监测。重要建(构)筑物、桥梁等高风险环境对象监测频率宜1次/炮。7.6.6工程施工期间,现场巡查不应少于1次/d,包括洞内巡查和周边环境巡查,并做好巡查记录。7.6.7工程停工期间,应保持持续监测,宜根据现场具体情况适当调整监测及巡查频率。7.6.8当遇到下列情况时,应提高监测及巡查频率:1监测数据或巡查出现预警的情况;2场地内存在勘察未发现的不良地质条件,且影响工程安全;3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地表等周边环境发生较大沉降、不均匀沉降;4突发风险事件的抢险工程或事故后重新组织施工;5大暴雨或长时间持续降雨;6邻近工程施工、抽水、超载、震动等周边环境条件较大改变;7隧道内出现涌砂涌水时;8隧道上方地面出现冒浆、冒水,其它有压液体或气体排出时;9无法正常降水施工的矿山法隧道;10矿山法隧道断面变化及受力转换部位;11隧道临近既有线、隧道、铁路、桥梁、高速公路、机场跑道、堤坝及其它重要建(构)筑物期间;12出现其他影响工程自身结构及周边环境安全的异常情况。7.7监测控制值7.7.1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变形、地表沉降控制值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设计参数、工程监测等级及工程经验等确定,应符合表7.7.1-1和表7.7.1-2规定,特殊工程应通过专项评估确定监测控制值。表7.7.1-1矿山法隧道支护结构变形监测控制值监测项目及区域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拱顶沉降区间10~203车站20~30底板竖向位移102净空收敛102中柱竖向位移10~202表7.7.1-2矿山法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控制值监测等级及区域累计值(mm)变化速率(mm/d)一级区间20~303车站40~604二级区间30~403车站50~704三级区间30~404注:1表中数值适用于土的类型为中软土、中硬土及坚硬土中的密实砂卵石地层;2超过50m2的大断面区间的地表沉降监测控制值可参照车站执行。8高架线路监测8.1一般规定8.1.1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工程施工阶段应对其桥跨结构,桥台、桥墩和基础等下部结构以及周边环境进行监测。8.1.2城市轨道交通高架线路工程监测项目应根据结构形式、受力特点、设计要求合理确定。8.1.3遇到下列情况时,应对相关区段的结构进行变形监测:1不良地质作用对结构安全有影响的区段;2因地基变形使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的区段;3地震、堆载、卸载、列车振动等外力作用对结构产生较大影响的区段;4采用新的施工技术、基础形式或设计方法可能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的区段。8.1.4高架线路工程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的相关规定。8.1.5高架线路施工涉及到承台基坑或边坡工程的,地表竖向位移、地下水位、坡(桩)顶竖向位移、坡(桩)顶水平位移等测项的布点及频率宜参照第5章的相关规定执行。8.1.6高架线路周边环境的监测项目、巡查内容及监测点布设相关内容详见第10章。8.2监测项目及要求8.2.1高架线路工程梁桥监测项目应根据表8.2.1进行确定,斜拉桥、拱桥等其他类型高架线路工程结构的监测项目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工程特点确定。表8.2.1高架线路工程监测项目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工程监测等级一级二级三级1支护结构墩台竖向位移应测应测应测2墩台水平位移宜测可测可测3墩柱倾斜应测应测应测4梁体挠度应测应测应测5梁体应力应测宜测可测6周围岩土体影响区内地表竖向位移应测宜测可测7地下水位宜测可测可测8坡(桩)顶沉降应测宜测可测9坡(桩)水平位移应测宜测可测注:当采用预制节段拼装和挂篮施工工法时,应进行钢索内力监测。8.2.2高架线路工程周边环境监测项目应符合本规范第10章相关规定要求。8.2.3施工期间监测,宜重点监测下列构件和节点:1应力变化显著或应力水平较高的构件;2变形显著的构件或节点;3控制几何位形的关键节点;4承受较大施工荷载的构件或节点;5能反映结构内力及变形关键特征等其他重要受力构件或节点。8.3巡查内容及要求8.3.1高架线路工程巡查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施工工况、工程结构自身、监测设施及周边环境的问题,具体巡查内容宜参照表8.3.1确定:表8.3.1高架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巡查内容表分类巡查内容施工工况施工顺序及进度施工临时荷载施加情况非刚性连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设备采购合同范本及其技术参数说明书
- 二零二四年医疗器械设备采购租赁合同
- 北京城市学院《会计信息系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零二四年度瓷砖产品代言人合同
- 2024年度人员招聘服务合同含猎头费与员工培训
- 2024年度房地产营销与销售代理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融资租赁合同详细条款及补充协议
- 辽宁事业单位2024年度护士聘用合同书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某企业租赁某设备进行生产
- 手术疼痛评估
- 工业管道基础知识PPT课件
- GB∕T 29639-2020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运动处方知识点
- 机电队、运转队电工面试题
-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 英语口语绕口令Englishtonguetwisters
- 《八字新大陆》教材内部辅导讲义
- 轴心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系数
- (完整版)《加油站委托管理合同》(标准版)
- 深圳市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提前开工核准)申请表
- 纸箱抗压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