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8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①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2.用斜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翻译下列句子。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若柳絮因风起。4.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尊君在不不: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元方是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太丘舍去
去:
(2)门外戏
戏:(3)相委而去
相:
(4)元方入门不顾
顾: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期
日
中。(2)元
方
入
门
不
顾。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11.读了原文,你知道元方在修身方面的主张是什么?12.选文重在以元方的做法告诫后来人做人做事要合乎道义。你认为元方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思而不学则殆殆:14.翻译下列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启示?阅读《论语》选段,然后回答文后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6.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择其善者而从之()
(4)吾日三省吾身()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译文:18.在《〈论语〉十二章》中,就学习方法而言,孔子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19.《弟子规》和《论语》都是对人们德行教化的儒家经典,“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这是钱文忠教授在其著作《解读〈弟子规〉》上的题词,这一题词揭示了学习《弟子规》的要义,即:传承文化,。(要求填四个字,形成对偶)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20.划分句子停顿(每句一处,用“/”标注)。与儿女讲论文义黄琬幼而慧2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俄而雪骤()
②讲论文义()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琼以状闻()2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23.语段甲中的谢道韫和语段乙中的黄琬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乙]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③汤④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指张溥。②钞,通“抄”。③沃:浇、洗。④汤:热水。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如是者六七始已(4)即焚之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26.[甲][乙]两文讲述了两个儿童的故事,[甲]文侧重表现谢道韫的,[乙]文侧重表现张溥的。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太丘舍去()(2)元方入门不顾()(3)及事讫()(4)须期乃入()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29.【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30.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注释】①志:记,记住。②说:(shuì)劝说。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思而不学则殆
殆:(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3)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好:(4)是不亦善学乎
善: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D.君但志之而不思之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3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节选自王充《论衡·别通》)【注释】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读书经历。④道:先王之道。3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的“说”,同“悦”,是愉快的意思,表现了学习的快乐。B.“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是迷惑的意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应该要相结合。C.“犹为闭暗”的“闭暗”指闭塞不明,表现了读书人博览群书的重要性。D.“足行迹殊”的“殊”是特殊的意思,表明了不同的经历所见到的东西也不相同。3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了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个句子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38.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乙两文谈的都是①的话题。甲文中,孔子从②、③和④三个方面来谈;乙文则论述⑤的重要性。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②。”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节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损:减损。③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传不习乎
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3)商好与贤己者处
好:
(4)与善人居
居:(5)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40.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日三省吾身。(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42.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②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③。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④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镒:二十两。②事亲:侍奉亲人。③就狱:接受处分。④承承:谨慎小心。43.解释加点字(1)田子为相
为:
(2)造朝还金
还:44.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B.母亲说:“你安心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C.母亲说:“你安稳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D.母亲说:“你安全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45.文中田母说“子其去之”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46.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的田子,更是被其母亲的所深深折服。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4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融儿大者九岁
时:时常B.融谓使者曰
谓:告诉,对……说C.冀罪止于身
冀:希望D.寻亦收至
至:到达48.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49.本文中孔融的两个儿子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元方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曲突徙薪客有过①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②,傍有积薪③。客谓主人曰:“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④有火患。”主人嘿⑤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⑥在于上行⑦,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⑧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⑨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⑩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⑪而请之。(选自《汉书·霍光传》)【注】①过:拜访。②突:烟囱。③薪:柴草。④且:将要。⑤嘿:同“默”。⑥灼烂者:被火烧伤的人。⑦上行(háng):上席。⑧录:记录,此处指邀请。⑨乡:同“向”,先前。⑩亡:同“无”。⑪寤:同“悟”,醒悟。5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俄而,家果失火()
(2)乡使听客之言()(3)今论功而请宾()
(4)主人乃寤而请之()5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傍有积薪
应傍战场开B.主人嘿然不应
公欣然曰C.乡使听客之言
其不善者而改之D.而不录言曲突者
相委而去52.请将文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53.从这则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值:恰逢,赶上。②郡:古代的行政区划,这里指城。5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B.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C.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 D.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55.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荀巨伯所行邪
岂:难道B.贼既至
至:到达C.不忍委之
委:委屈D.遂班军而还
遂:于是,就5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2)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光不敢谩①语司马光年五六岁,弄青胡桃。女兄欲为脱其皮,不得。女兄去,一婢子以汤脱之。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光曰:“自脱也。”光父适见,诃之曰:“小子何得谩语!”光自是不敢谩语。【注】①谩(mán):欺骗;蒙蔽。5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女兄去
(2)一婢子以汤脱之(3)女兄欲为脱其皮
(4)光父适见58.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女兄复来问脱胡桃皮者59.翻译下面句子。光自是不敢谩语结合上文中的故事,说一说你的阅读收获。专题08文言文阅读(考题猜想)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①公欣然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2.用斜杠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翻译下列句子。①白雪纷纷何所似?②未若柳絮因风起。4.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答案】1.高兴的样子相比2.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①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②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4.对兄女的答案满意。因为文章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表明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1)句意:太傅高兴地说。欣然:高兴的样子。(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这句话的大意是: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即”作为动词,表示“就是”的意思,后面跟着的是对前面提到的人物的补充说明,后断开;“公大兄”“无奕”指同一个人,“女”指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指一个人,后断开。故停顿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①重难点词语有:何,什么;似,像。②重难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乘、趁。4.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谢朗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的回答是“未若柳絮因风起”。两个人的回答应该说各有千秋。但是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可以看出,这里补充交待谢道韫的身份,用意在于暗示谢太傅对道韫才气的赞赏。因此,谢太傅对兄女(谢道韫)的答案满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2)尊君在不不: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7.元方是从哪两个方面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答案】5.约定同“否”6.(1)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2)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7.从信用和礼貌两个方面反驳。【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相约;(2)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6.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舍:放弃等候;去:离开;乃:才;(2)惭:感到惭愧;引:拉;不顾:不回头看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面对父亲友人的责骂,元方先指出友人没有按照规定到来,这是失信于人;在指出友人在儿子的面前骂他的父亲是毫无礼节的表现。由此可见,元方从“信”和“礼”两方面来反驳他父亲的友人的。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问题。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太丘舍去
去:
(2)门外戏
戏:(3)相委而去
相:
(4)元方入门不顾
顾: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1)期
日
中。(2)元
方
入
门
不
顾。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友人惭,下车引之。11.读了原文,你知道元方在修身方面的主张是什么?12.选文重在以元方的做法告诫后来人做人做事要合乎道义。你认为元方在哪些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答案】8.离开嬉戏,玩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回头看9.(1)期/日中。(2)元方/入门不顾。10.(1)和别人约好了一起走,把别人丢下就走了。(2)友人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以示亲近。11.讲诚信,守礼仪。12.①懂得“信”“礼”的重要;②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③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2)句意:在门外玩耍。戏:嬉戏,玩耍;(3)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4)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1)句意: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期”为动词充当谓语成分,“日中”为名词,作宾语。故断句为:期/日中。(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主语“元方”,谓语部分“入门不顾”;故断句为:元方/入门不顾。10.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抛弃,舍弃。(2)惭:感到惭愧。引:拉,要和元方握手。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当友人怒斥陈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认为与人约定时间就应按时到达,这体现了他对诚信的重视;而面对友人对自己父亲的责骂,元方毫不客气地指出其无礼之处,说明元方非常看重礼仪规范。所以,元方在修身方面主张以诚信为本,以礼仪待人。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人物形象。首先,元方聪慧明理,懂“信”懂“礼”。年仅七岁的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礼指责,能够迅速做出回应,指出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他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准确地抓住了友人的错误所在,显示出超出年龄的聪慧和对是非的敏锐判断力。其次,元方勇敢正直、落落大方。在面对友人的怒斥时,元方没有畏惧退缩,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维护父亲的尊严,毫不留情地批评友人的过错。这种勇敢正直的品质,在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未必能看到,值得我们学习。最后,元方坚守原则。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下车引之”,试图挽回局面,但元方“入门不顾”。这表明元方在是非面前坚守原则,不会因为对方的一时认错就轻易妥协。这种坚定的态度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能轻易动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1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不亦说乎说:(2)人不知而不愠愠:(3)思而不学则殆殆:14.翻译下列句子。(1)吾日三省吾身。(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5.从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启示?【答案】13.同“悦”,愉快生气,恼怒疑惑14.(1)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2)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15.示例:学习要按时复习;学习要学思结合。【解析】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不也很快乐吗?说:同“悦”,感到快乐;(2)句意: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愠:恼怒;(3)句意: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殆:疑惑。1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日:每日;省:反省;(2)温:温习;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可以凭借;师:当老师。1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知:学习要经常复习。结合“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温习旧的知识点,会的新的体会,要善于总结和思考。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学习时要善于思考,这样才不会迷惘或困惑。结合以上分析组织答案即可。阅读《论语》选段,然后回答文后问题。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6.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1)人不知而不愠()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择其善者而从之()
(4)吾日三省吾身()17.翻译下面文言语句。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译文:18.在《〈论语〉十二章》中,就学习方法而言,孔子强调得最多的是什么?19.《弟子规》和《论语》都是对人们德行教化的儒家经典,“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这是钱文忠教授在其著作《解读〈弟子规〉》上的题词,这一题词揭示了学习《弟子规》的要义,即:传承文化,。(要求填四个字,形成对偶)【答案】16.生气,发怒。真诚,诚实。优点,好的方面。反省。17.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的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只是天际的一片浮云,毫无意义。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18.学习要经常复习,要正确处理好学习与思考的关系。19.示例:传递文明(延续文明传播文明等)。【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为: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愠:生气,发怒;(2)句意为: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信:真诚,诚实;(3)句意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善:优点,好的方面;(4)句意为: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反省。17.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①重点字词:不义:用不正当的手段;于:对于;如:像;②重点字词:饭:吃;疏食:粗粮;水:冷水。1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根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传不习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知,孔子强调了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初次接触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进行复习,通过反复学习和实践来巩固所学,从而达到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知,这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单纯地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而一味地思考却不学习,也会陷入危险。因此,孔子强调学习必须与思考相结合,通过思考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综上所述,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就学习方法而言,最为强调的是复习的重要性以及学思结合的必要性。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以及补写句子。补写句子时要根据语义使用对偶的手法进行补写。“学习弟子规,将文化落地为文明”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准则,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这一题词强调了通过学习《弟子规》来传承文化,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文明行为。据此可补写为:传播文明/化育人心/培育文明。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乙】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选自《后汉书·黄琬传》【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20.划分句子停顿(每句一处,用“/”标注)。与儿女讲论文义黄琬幼而慧21.解释下列加点字。①俄而雪骤()
②讲论文义()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琼以状闻()2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②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23.语段甲中的谢道韫和语段乙中的黄琬性格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答案】20.与儿女/讲论文义黄琬/幼而慧21.急文章的义理相比听说22.①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②(黄琬)说:“为什么不说日食之后剩下的太阳像月初的新月?”23.相同:都聪明机智。启示:人的思维不应拘泥于固定的模式,而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意近即可)【解析】20.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①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根据语意完整原则来断句。“与儿女讲论文义”句意: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与儿女”与“讲论文义”语意层次清楚。故语句停顿为:与儿女/讲论文义;②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根据语意完整原则来断句。“黄琬幼而慧”句意:黄琬从小就聪明。“黄琬”与“幼而慧”语意层次清楚。故语句停顿为:黄琬/幼而慧。2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①俄而雪骤。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②讲论文义。句意为:讲解文章的义理。文义:文章的义理;③撒盐空中差可拟。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④琼以状闻。句意为: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闻:听说。2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①兄女:他哥哥的女儿。未若:不如。②何不:为什么不。言:说。余:剩余的部分。月之初:初升的新月。本句为省略句,“曰”应为“琬曰”,译为:(黄婉)说。23.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甲】文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是咏雪的佳句,得到了她叔父的称赏。结合“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公大笑乐”可以推知,谢道韫虽然当时年纪不大,但善于观察事物且机智聪慧。她敏锐地抓住了“雪”与“柳絮”都轻而白的特征,吟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乙】从“琬年七岁”“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可以看出,黄琬小小年纪,也是善于观察事物,他并不纠缠于如何具体介绍日食,而是用一个比方“像初生的新月”,巧妙地解决了难题,表现出机智聪慧的特点。综上所述,两人都表现出聪慧机智的特点。启示人们:人要放开思维、开动脑筋,对待问题,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去思考和分析。意对即可,答案不唯一。【点睛】参考译文:【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
黄琬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太后召见他问他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当时)年仅七岁的黄琬在旁边,说道:“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呢?”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报告太后,并且认为黄琬十分与众不同,便十分喜爱他。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乙]溥①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③汤④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明史·张溥传》)[注释]①溥:指张溥。②钞,通“抄”。③沃:浇、洗。④汤:热水。2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俄而雪骤(2)撒盐空中差可拟(3)如是者六七始已(4)即焚之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未若柳絮因风起。(2)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26.[甲][乙]两文讲述了两个儿童的故事,[甲]文侧重表现谢道韫的,[乙]文侧重表现张溥的。【答案】24.(1)急
(2)大体
(3)这,这样
(4)烧,焚烧25.(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起舞。(2)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手指手掌磨出了茧子。26.文学才华聪明机智勤奋刻苦【解析】2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1)句意为:雪下得紧了。骤:急。(2)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体。(3)句意为: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是:这,这样。(4)句意为:然后就焚烧它。焚:烧。2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重点词有:未若,不如;因,凭、趁;起,飞舞。(2)句中重点词有:管,笔管;指掌,手指和手掌;茧,茧子。26.本题考查理解内容。解答此题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即可。从【甲】文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可知,谢道韫的比喻新奇,故可知甲文侧重表现谢道韫的聪慧机敏和出众的文学才华。从【乙】文句子“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等语句可知,他反复抄写不怕辛苦,乙文侧重表现张溥的勤奋刻苦。【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张溥从小就爱好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用手抄。抄写后朗读一遍,然后就焚烧它。又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管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了,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他读书的房门命名为“七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27.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太丘舍去()(2)元方入门不顾()(3)及事讫()(4)须期乃入()2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29.【甲】【乙】两文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但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的正面例子。30.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还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答案】27.离开回头看完毕才28.(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郭伋认为(这样做)对孩子们失信了,于是停留在野外的亭子里,等到约定的日期才进城。29.做人要讲信用郭伋守信30.示例:①要有礼貌;②要勇于改正错误;③要容许别人改正错误;④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⑤对儿童也要说话算数;⑥做人要言行一致。【解析】2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离开。(2)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3)句意:等到事情办完。讫:完毕。(4)句意: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乃:才。2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非”:不是,表示否定判断。“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委”:丢下、舍弃。“去”:离开。(2)“为”:因为。“违信”:违背信用。“违”,违背。“信”,信用。“遂”:于是、就。“止”:停留、栖息。“须”:等待。“期”:约定的日期。“乃”:才。29.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主旨、和表达方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明确文章的结构思路、写作特色、作者思想意图等。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知,甲文中友人不按约定时间到达,从反面表达不守信用的主题;根据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级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可知,乙文从正面写郭级即使是答应孩子的事情也要做到守信。30.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启示。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做人要讲诚信守时且要有礼貌。友人一开始无信无礼,但“友人惭,下车引之”,勇于改正错误,这也告诉我们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根据乙文“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可知,成人要为儿童作出好的表率,郭伋即使面对儿童也说话算数,言行一致,做到了言出必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同时也说明对儿童也要遵守承诺,不能因为对方是孩子就轻视自己的言行。【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郭伋刚到任时去视察,到达西河美稷,有几百个儿童,各自骑着竹马,在路旁拜迎。郭伋问:“你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把他送到城外,问“使君什么时候再回来”。郭伋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约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必须等到约定日期才进城。他就是这样做人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选自《<论语>十二章》)【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①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②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选自《李生论善学者》)【注释】①志:记,记住。②说:(shuì)劝说。3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思而不学则殆
殆:(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3)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好:(4)是不亦善学乎
善:3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学而不思则罔 C.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D.君但志之而不思之3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34.【甲】【乙】两文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这对我们的学习有怎样的启发?【答案】31.疑惑以……为快乐喜爱,爱好善于32.A33.(1)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34.他们都认为善于思考的人才是“善学者”。启发: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果方法不正确,可能事倍功半。就像【乙】文中的那位“好学而不得法”的王生,即使记住再多老师讲的知识,如果不去思考,也只能是个两脚书橱而已。【解析】3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不解。殆:疑惑。(2)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以……为快乐。(3)句意: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好:喜爱,爱好。(4)句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善:善于。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连语,表承接;B.连词,表转折;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转折;故选A。3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疑惑。(2)君,你;但,只是;志,记住;成,成就。34.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和主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甲】文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见孔子认为学习要学与思相结合,要有正确的方法,并注意取长补短;【乙】文中,“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可见李生也是认为学贵善思,认为要择善而从之;可从“学贵善思”或“不耻下问”或“择善而从之”选择其一,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与平常积累的学习心得,有理有据地进行阐述即可。开放性答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应该向比我们优秀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善于请教,听从他人好的建议。【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感到疑惑不解。”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乙】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①,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②者也。儒生不博览,犹为闭暗,况庸人无篇章之业③,不知是非,其为闭暗,甚矣!此则土木之人耳目俱足,无闻见也。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故入道④弥深,所见弥大。(节选自王充《论衡·别通》)【注释】①类:种类。②痈:毒疮,这里指失去嗅觉的鼻病。③篇章之业:读书经历。④道:先王之道。35.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亦说乎”的“说”,同“悦”,是愉快的意思,表现了学习的快乐。B.“学而不思则罔”的“罔”是迷惑的意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应该要相结合。C.“犹为闭暗”的“闭暗”指闭塞不明,表现了读书人博览群书的重要性。D.“足行迹殊”的“殊”是特殊的意思,表明了不同的经历所见到的东西也不相同。36.把甲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7.“学而时习之”与“温故而知新”都提到了温习学过的知识这一问题,两个句子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38.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甲乙两文谈的都是①的话题。甲文中,孔子从②、③和④三个方面来谈;乙文则论述⑤的重要性。【答案】35.D36.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37.“学而时习之”强调按时温习,侧重于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强调温习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侧重于温习学过的知识的作用。38.学习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博览群书【解析】35.本题考查字词理解。D.足行迹殊:因为行走的痕迹不同。殊,不同。不是“特殊”的意思。故选D。36.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愠,生气、恼怒。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乎,吗。37.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这句话强调了按时复习的重要。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温故而知新”意为: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句话强调的是温习学过的知识对于学习新知的重要作用。这是学习方法的指导。3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文中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学习的方法,强调要按时复习,要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态度。因志同道合的人来和自己一起学习而高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讲的是学习兴趣,以学习为乐趣,才能学有所获。根据乙文中的“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可知,乙文论述的是博览群书的重要性。故两文谈的都是学习的话题。甲文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三个方面来谈。乙文论述的是博览群书的重要性。【点睛】参考译文: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乙:人如果不广泛阅读,就会不了解古今,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知道是非对错,就像眼睛瞎了、耳朵聋了、鼻子堵塞一样。儒生如果不广泛阅读,就会变得闭塞愚昧,更何况那些没有学问的人,不知道是非对错,他们的闭塞愚昧就更严重了!这就像泥塑木雕的人一样,虽然耳目俱全,但却无法听见和看见。涉水浅的人只能看到虾,稍微深一点的可以看到鱼和龟,更深的地方可以看到蛟龙。因为行走的痕迹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也不同……因此,人对于道理的理解越深,所看到的就越伟大。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赐也日损②。”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识其地,视其草木。”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③,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节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商:“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损:减损。③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1)传不习乎
传: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善者:(3)商好与贤己者处
好:
(4)与善人居
居:(5)为人谋而不忠乎
谋:40.请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日三省吾身。(2)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42.甲乙两文共同谈到了交友的话题,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在交友方面你有哪些收获?【答案】39.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善者:好的地方,优点。好:喜欢。居:在一起。谋:谋划事情。40.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41.(1)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2)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地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啊。42.示例:交朋友要讲诚信,要和品质高尚的人做朋友。我认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点很有必要。他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很难发现自己的缺点,需要旁人的帮助才能认识到。所以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并修正错误是有效的。(意思相近即可)【解析】3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传: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2)句意为: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善者:好的地方,优点。(3)句意为: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好:喜欢。(4)句意为: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居:在一起。(5)句意为: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谋:谋划事情。40.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本句句意为: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则”是连词,其前断开。“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是并列结构的语句,中间应断开。根据句意,节奏应划分为: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41.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吾:我。日:每天。三:泛指多次。省:反省。(2)句重点词语:是以:所以。必:必须。慎:谨慎。4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甲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告诉我们与朋友交往要诚信,要学习旁人的长处,改正自己的缺点;乙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告诉我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在分析时找出具体文段,分析含义并结合个人理解谈谈看法即可。示例:我认为交友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点睛】参考译文:【甲】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必定有一个人能成为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也有和他们相同的缺点就加以改正。”【乙】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己贤明的人在一起,子贡喜欢谈论才质比不上自己的人。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了;不了解本人,看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君主,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说:“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会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②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③。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曰:“宜尔子孙承承④兮。”言贤母使子贤也。【注释】①镒:二十两。②事亲:侍奉亲人。③就狱:接受处分。④承承:谨慎小心。43.解释加点字(1)田子为相
为:
(2)造朝还金
还:44.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B.母亲说:“你安心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C.母亲说:“你安稳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D.母亲说:“你安全地得到这些金子?”田子说:“这是我私受的钱财。”45.文中田母说“子其去之”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回答)46.阅读完全文后,我们认识了一位的田子,更是被其母亲的所深深折服。【答案】43.为:担任还:归还44.A45.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46.知错就改深明大义、大公无私、教子有方、正直严厉等【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田子担任宰相。为,担任。(2)句意:上朝归还金子。还,归还。44.本题考查文言翻译。重点词有:安,怎么;得,得到;对,回答;受,接受;俸禄,当官的俸禄。正确翻译为:母亲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田子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故选A。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文中,田母在得知田子带回的金是俸禄所得后,认为当宰相三年不可能只有这些金,认为田子为官的方式存在问题。田母说“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明确指出如果作为臣子不忠诚,那就是作为儿子不孝顺。田子带回的金子可能并非完全通过正当途径所得,这体现了他作为臣子可能存在不忠的行为,而这种不忠也同时违背了孝顺的原则。田母秉持着忠义孝悌的价值观,认为田子的行为既不符合为臣之道,也不符合为子之德,所以让他“去之”,即拿走这些金子。4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文中田子在母亲指出他的不当行为后,“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从这里可以看出田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体现了田子知错能改的品质。第二空:田母看到儿子带回百镒金后询问来源,当得知是俸禄所得时,田母说“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田母深明大义,她清楚为官应廉洁奉公,不能接受不义之财,否则就是不忠不孝,体现了她对道德规范的深刻理解和坚守;同时也展现出她教子有方,以严厉的言辞教导儿子要走正道,及时纠正错误;她的正直严厉也体现在毫不留情地指出儿子的问题,要求儿子必须改正,这种坚决的态度令人钦佩,可见田母是一位深明大义、教子有方、正直严厉的伟大母亲。【点睛】参考译文: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吗?像你这样做官,不是我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尽心尽力,要真诚。不合法度的财物,不要拿进家门。作为臣子不忠诚,这就是作为儿子不孝顺。你把这些金子拿走。”田子很惭愧地走了出去,上朝退还金子,然后请求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的母亲很贤德,赞赏她的大义,就赦免了田子的罪,让他重新担任宰相,把金子赏赐给他的母亲。《诗经》上说:“好好教育你的子孙谨慎小心啊。”这是说贤德的母亲能使子女贤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②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③戏,了无遽容④。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被收:被逮捕。②中外:朝廷内外。③琢钉:古时候一种儿童游戏。④遽(jù)容:恐惧的脸色。4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融儿大者九岁
时:时常B.融谓使者曰
谓:告诉,对……说C.冀罪止于身
冀:希望D.寻亦收至
至:到达48.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2)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49.本文中孔融的两个儿子和《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元方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他们分别有哪些过人之处?【答案】47.A48.(1)两个孩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惶恐的脸色(样子)都没有。(2)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49.孔融的两个儿子:年纪虽小,但处变不惊,安定从容,无所畏惧,审时度势,能预料到灾祸的到来。元方:懂礼识义、勇敢正直、善于言辞。【解析】4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A.有误,句意: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时:当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简易劳动合同范本:劳务派遣专用
- 国际贸易合同专业术语大全
-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协议
- 花鳖养殖基地供应合同签订
- 度硅钙板吊顶工程项目合同承包合同
- 市场调研服务合同范文汇集
- 绿色建筑合同之五项标准
- 2025年办公环境租赁安全合同
- 工程承包合同样本:设计合同详解
- 房地产买卖合同公证协议
- 2023年设备检修标准化作业规范
- 光伏电站除草服务(合同)范本【详尽多条款】
- 2023年考核银行安全保卫人员真题与答案
- 储能全系统解决方案及产品手册
- (高清版)DZT 0309-2017 地质环境监测标志
- 人员转移安置实施方案(公司重组)
- 病历书写相关法律法规
-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方案
- 老年人误吸与预防-护理团标
- 输气场站工艺流程切换操作规程课件
- 青少年网络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