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甘肃省兰州五十一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再偷最后一次魏东侠石海坡村俊杰多,不争气的人也有,比如魏忠正。王大娘隔三差五叫他到家里吃饭,他就从他的破窝棚里蹦出来,哼着小曲一路跟去。让村人受不了的是,就是对他这样好的人,他也贼不走空。谁家有红白事,是魏忠正最活跃的日子。往往人家的事还没办完,他窝棚里却安置不下了。他也怕,所以偷的东西都塞进裤裆,裤腰一挽,神不知鬼不觉贴着墙根跑。其实主家什么都看见了,却故意睁只眼闭只眼。当然也有计较的追了来,这样就总能翻一堆回去。肉、菜、粉条、面、烟、酒、糖果、茶……甚至有时连烧纸都偷,他说万一死个着紧的,他也哭哭去。魏忠正最初没名字,大家都叫他屎娃儿,是后来一个卖布的老头给他取的。那天大集。石海坡大集名震四方,方圆几十里的商人顺着九条道沟涌来,汇聚在这个别名九龙口的集市上。屎娃儿穿梭在头户市,两列马牛猪羊令他无从下手。屎娃儿溜达到珠宝街,想,这些值钱,可一时半会变不成钱。屎娃儿最后相中了卖布的摊子。偷哪匹呢?屎娃儿混在围观的人群里琢磨。后来被挤得有点不耐烦了,顺手抄起一匹猛拽。哪想卖布老头挺鬼,每匹布底端都缝了布条,拴在支摊子的竹竿上。屎娃儿见失了手,便急出了汗,想跑,却被摊主一把抓住。屎娃儿当场尿了裤子。有同村人说:“说来这孩子也可怜,爹娘是谁都不知道,从小吃百家饭,断顿的时候,短不了偷。”“这布又不当吃喝。”摊主说着,手里多了把剪子。屎娃儿“扑通”跪下了,“俺想过年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说着哭了。老头深思地看了屎娃儿会儿,叹一声说:“好,就白给你裁两米。”再逢集,屎娃儿早早赶到集上等卖布人,他要帮人家照看摊子。到了中午,卖布人留他吃饭,说:“屎娃儿多脏?贼也脏,做人要干净。你们这里大都姓魏,那就姓魏吧,名字叫忠正,忠厚直正,可不能再偷东西了。”魏忠正拼命点头。魏忠正从此再也没有偷过东西。十三四岁,已有一把子力气,队上谋个差事,帮乡邻干点活,自然有饭吃,有衣穿。加上五天一个大集,卖布老头雷打不动地请他打牙祭,日子美着呢。这天又是大集。魏忠正和往常一样等在卖布的地方,可临近中午了,老头也没出现。魏忠正的肚子“咕”一叫,才想起抬头看天,这一看更饿了。后来,来了一位神秘女人,盯了他半天,凑上来小声说:“别等了,老姜出事了,他被鬼子抓了,被捕前给我留了条,叫我务必跑一趟告诉你。”魏忠正一时没反应过来,“老姜?”女人说:“嗯。”魏忠正就流泪了,他一把扯住女人问:“关哪了?”“杨吕池炮楼。”魏忠正一天没吃东西。他知道鬼子是侵略者,干尽了坏事,人在他们那里准得死,乡亲们都恨透了他们。有一次鬼子许诺给他好东西吃,要他带路,他都没有答应。现在怎么办呢?躺在草席上,瞪着眼,一动不动,心里忽然冒出个声音:我要偷,再偷最后一次,我要把姜爷爷偷出来。想到这儿,他一下蹦起来,兴奋地吃了仨窝头,然后跳进李老黑的院子,偷了他的猎枪,乘着夜色直奔二里地外的杨吕池村。炮楼附近,枪声大作。魏忠正激动了,一定是有人来救姜爷爷了。果然,他看见有人驾着姜爷爷往这边跑呢,后边正是白天那个找他的女人举枪掩护。月亮底下,姜爷爷似乎受了伤,腿一瘸一拐的,魏忠正刚想心疼地叫声爷爷,又怕鬼子听见,就使劲朝姜爷爷的方向跑。这样跑着,他忽然看到一个鬼子朝姜爷爷的后背瞄准,他慌了,下意识摸到猎枪开关,对准那鬼子,一搂,走火了,枪响了,却不知有没打着。他吓坏了,想跑,腿却被定在地上一样。被惊着的鬼子对准他的方向狠狠地开枪,他就倒下了。后来听到一片喊杀声,还听到姜爷爷喊:“忠正,忠正——”他躺在姜爷爷怀里,身子越来越小。姜爷爷生气地问:“谁让你来的?哪来的猎枪?”他虚弱地睁开眼,竟不好意思地笑了,红着脸说:“偷的。”姜爷爷埋怨地看着他说:“怎么又偷东西?”说着反而把他搂紧了。他看着姜爷爷,充满歉疚,“爷爷,就这一回……这最后一回了。”姜爷爷猛地抱起渐凉的他,“爷爷信,忠正啊,快跟爷爷回家。”说着老泪纵横,那泪一行行打在魏忠正歪了的小脸上。(选自2016年5月25日《衡水晚报》)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状写“石海坡村俊杰多”,一是突出魏忠正是个不争气的人;二是为了体现魏忠正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B.小说写魏忠正在别人家办红白事时,总是设法偷一些东西,即使对他好的人,他也持贼不走空的原则,可看出他的无情无义。C.小说在塑造魏忠正形象时采取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先极写魏忠正的不良习惯,再突出其思想变化,而牺牲自己救人的行为令人敬佩。D.小说写姜爷爷发现了魏忠正偷布的行为,但当魏忠正辩解说要给王大娘做件新衣裳时,他虽深思,但最后还是相信了魏忠正。2.姜爷爷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3.试探究小说结尾写魏忠正之死的意蕴。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摘编自《<宋诗选注>序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饒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心一境林清玄小时候我时常寄住在外祖母家,有许多表兄弟姐妹,每次相约饭后要一起去玩,吃饭时就不能安心,总是胡乱地扒到嘴里咽下,心里尽想着玩乐。这时,外祖母就会用她的拐杖敲我们的头说:“你们吃那么快,要去赴死吗?”这句话令我一时呆住了,然后她就会慢条斯理地说:“吃那么紧,怎么会知道一碗饭的滋味呀!”当时深记着外祖母的话,从此,吃饭便十分专心,总是好好吃了饭再出去玩。从前不觉得这两句话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长大以后,年岁日长愈感觉这两句寻常的话有至理在焉,这不正是禅宗祖师所说的“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那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吗?“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一心一境是疗治人生的波动、不安、痛苦、散乱最有效也最简易的方法,因为人的乐受与苦受虽是感觉真实,却是一种空相,若能安住于每一个当下,苦受就不那样苦,乐受也没有那么乐了。可惜的是,人往往是一心好几境(怀忧过去,恐慌未来),或一境生起好几种心(信念犹如江河,波动不止),久而久之,就被感受所欺瞒,不能超越了。不能活在一心一境之中,那是由于世人往往重视结局,而不重视过程,很少人体验到一切的过程乃是与结局联结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吃饭时品味米饭的香甜,又何以能深刻地品味人生呢?一个人若不能深入一碗饭,不知蓬莱米、在来米,甚至糯米的不同,又如何能在生命的苦乐中有更深切的认识?因此吃饭、睡觉、喝茶,看来是人生小事,却能由一心一境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也就能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曾经有人问一位禅师说:“什么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禅师说:“在痛苦时就承受痛苦,在该死的时候就坦然地死,这便是解脱痛苦最好的法门。”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又有一位禅师问门人说:“寒热来时往何处去?”门人说:“向无寒暑处去!”禅师说:“冷时冻死你,热时热死你!”这世界原来并没有一个无寒暑的地方可以逃避生之恸,因此最好的方法是水里来、火里去,不避于寒热,寒热自然就莫可奈何了!这也是一心一境。时人的苦恼就是寒冷的时候怀念暑天,到了真正热的时节,又觉得能冷一些就好了。晴天的时候想着雨景之美,雨季来临时,又抱怨没有好的天色,因此,生命的真味就被蹉跎了。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当然,人的生命历程如果能像苏东坡所说的:“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那是最好的情况。可惜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没有无事、早寝、安步、晚食的人了。因此如何学习以“一心一境”的态度生活,就变得益发可贵。苏东坡在《春渚纪闻》里还说:“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闲散难。忍痛易,忍痒难。人能安闲散,耐富贵,忍痒,真有道之士也。”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我觉得要处贫贱、安劳苦、忍痛苦都是一样难的,唯有一心一境的人,能贫富、劳闲、痛痒,皆一体观之,这才是真正的“有道”。活在每一个过程,这是真正的解脱,也是真正的自在,“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禅语也可以说:“痛苦时痛苦,快乐时快乐。”这使我想起元晓大师说的话,他说:“纵使尽一切努力,也无法阻止一朵花的凋谢。因此在花凋谢时好好欣赏它的凋谢吧!”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汽车广告说:“从零加速到一百公里,只要六秒钟!”这广告使我想起外祖母的话:“你驶那么紧,要去赴死呀!”活在苦中,活在乐里;活在盛放,也活在凋零;活在烦恼,也活在智慧;活在不安,也活在止息。这是面对苦难的生命最好的方法。(选自《心有欢喜过生活》)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篇从小时候不专心吃饭写起,得出人应当活在当下的感悟。作者从生活细节中得出了大的人生见地,具有“启迪式的东方韵味”。B.作者认为一心一境能够治疗人生的不安与痛苦,一个人如果长时间地处于一心多境,就容易被感受欺骗,永远无法超越了。C.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将贫富、劳闲、痛痒一体观之,做一个真正的有道之人。D.作者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现代人生存中面临的各种苦恼,并给予人文关怀,意蕴深远,发人深省。2.文中的“一心一境”有多重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本文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4.文言文阅读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擢进士第一,授修撰,累迁少詹事。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曰清君心,遵祖制,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帝不省。王贵妃薨,久不卜葬,正春以为言。命偕中官往择地,得吉。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曰:“贵妃诞育元良,奈何以天下俭乎?”奏上,报可。琉球中山王遣使入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否亦宜诏福建抚臣量留土物,毋俾入朝。”帝是之。四十年,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正春议黜学贤,谪之麟,而不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劾正春徇私。正春求去,不许。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诗教复劾正春,正春疏辩,益求去。帝虽慰留,然自是不安其位。寻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天启元年起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抗论忤魏忠贤,被旨谯责。明年,御史赵胤昌希指劾之,正春再疏乞归。帝以正春尝为皇祖讲官,特加太子少保,赐敕驰传,异数也。时正春年逾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正春风度峻整,终日无狎语,倦不倾倚,暑不裸裎,目无流视,见者肃然。(节选自《明史•翁正春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B.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C.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D.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迁,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左迁专指降官贬谪,比如白居易就曾左迁为九江郡司马。B.薨,是死的意思。古代天子去世叫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亡曰不禄,百姓亡称死。C.吏部,隋唐、五代时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管天下文职官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类似的说法还有乞骸骨、乞身、解印、解甲归田等。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翁正春才学过人,敢于直谏。万历二十年,考中进土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后又担任皇帝的讲官。他曾经向皇帝提出八点忠告,却没被采纳。B.翁正春审时度势,建言得当。他知道琉球中山王已经归附倭寇,就建议皇帝和他们断绝往来,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C.翁正春为官正直,不惧权贵。虽然韩敬的党羽很恼恨翁正春,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有罪。后来又拂逆魏忠贤,被下旨责备。D.翁正春严肃庄重,作风正派。他气质风度峻肃,整天不讲轻慢的话,即使疲倦也不东歪西靠,眼睛不四处乱看,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进士邹之麟分校乡试,私举子童学贤,为御史马孟祯等所发。(2)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乡闾艳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3)春冬之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回清倒影。(郦道元《三峡》)(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5)最是一年春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7.微写作在西班牙举行的一场自行车赛上,车手伊斯梅尔·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而此时他身后的竞争对手奥古斯汀·纳瓦罗拒绝超越对手,慢慢地跟随其身后。后来,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婉拒。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①这一消息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发表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②请发挥想象,描写当时比赛终点的场景。要求:具体、形象,有画面感。③请以“对手”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8.古今中外的文化名人往往有着某种特殊的审美爱好,而这又常常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创作与人生。如“李白与酒紧密相连;陶渊明与菊紧密相连;林逋与梅紧密相连;杜甫与……紧密相连;巴金与……紧密相连。请自选一个人物,仿照下面的示例,写一段文字,至少运用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个字。沈从文与水紧密相连。水是他创作的源泉,是他灵魂的栖息地。他的文字如水一般通透澄明,浸染了湘西水土独有的气息。他的心灵如水般柔情缱绻,充满了对故乡一草一木的热爱与眷恋。他的人生如水般波澜起伏,书写了一个乡下人成长的传奇。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诗经·氓》中,男子虽“抱布贸丝”,却是“来即我谋”商量婚事,文中用来解释一字,没有当即答应有所拖延的原因的一句是“______”。(2)在《劝学》中,作者通过例举借助“舆马”和“舟楫”分别可以“致千里”和“绝江河”的事例,从而引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3)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两句,记叙了作者在巴山楚水沦落年久的经历。

参考答案1、1.C2.①促使魏忠正的思想性格发生变化。姜爷爷是魏忠正思想变化的关键人物,正因为姜爷爷对魏忠正好,才让魏忠正感受到人间的温暖;姜爷爷的教诲让他改变了以前的陋习,知道了要做一个忠厚直正的人。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姜爷爷的被捕,引出了后面魏忠正偷枪营救,最后牺牲的故事。3.①照应了题目“再偷最后一次”;②悲剧往往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开给人看,写魏忠正之死增强了悲剧意蕴,令人感动深思;③丰富了人物性格,突出了魏忠正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增强了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④在平凡故事的叙述中见奇崛,体现了故事的高潮。【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立足考查“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A项,“小说开头状写‘石海坡村俊杰多’,一是突出魏忠正是个不争气的人”错,为后文他的成才以及壮烈牺牲铺垫张本,这是欲扬先抑法,对比中突出人物的转变;“为了体现魏忠正思想变化所具有的社会环境”错,魏忠正是因为卖布老头才产生了思想变化,这是个体的帮助而非环境影响。B项,“可看出他的无情无义”错,这里只是表现贼不走空,从后文他去救卖布老头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D项,“他虽深思,但最后还是相信了魏忠正”错,卖布老头最后送给魏忠正两米布是因为听见“这孩子也可怜,爹娘是谁都不知道,从小吃百家饭”,出于对魏忠正的怜悯和同情,谈不上信任。故选C。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的作用:1、对主要人物的烘托/对比/反衬作用在一部小说中主人公是红花,次要人物和配角就是绿叶,这是一种烘托的手法。经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烘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到达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也就是说,次要人物能够将本来单调的故事情节烘托得活灵敏现,凸现人物质量,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愈加鲜明明晰。2、推动情节发展或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反复出现串起情节在一些小说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常常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常常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经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交融在一同,推进情节开展。他们的呈现主要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3、暗示社会环境或深化主旨、升华主题4、提供具体环境,渲染氛围,奠定基调。很多小说会呈现大众局面,这些局面中的大众,大多是不重要的次要人物。正是这些次要人物的呈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详细环境,起到了渲染氛围、奠定感情颜色基调的作用。(群众场面)5、自身的意义和作用。回答本题,应注重从两个方面思考,即姜爷爷在小说情节结构上的具体作用和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首先概括人物形象具有的特点:忠厚善良、有方法智慧、乐于助人。然后从对人物的影响和帮助而言,正是因为姜爷爷的出现才让魏忠正走上正路,姜爷爷起衬托作业。情节结构方面来看,很多情节安排都与姜爷爷有关,首先是偷布,其次是原谅和帮助,最后听说姜爷爷被捕后只身勇敢地去救,直到牺牲,很多故事都与姜爷爷有关联。3.本题考查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情节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交代或突出环境,给读者以某种感受;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结构上看照应了标题和开头:“爷爷,就这一回……这最后一回了”照应了标题“再偷最后一次”,“石海坡村俊杰多”,也包括魏忠正。从内容表象上看:小说最后写魏忠正为救爷爷而牺牲了性命,令人惋惜、敬重,极富感染力。从人物形象方面看,姜爷爷给予魏忠正温暖,使得他不再偷窃,而当姜爷爷被抓时,他不顾一切的去偷枪营救,突出了魏忠正知恩图报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从主题思想而言:笔墨新奇刚健,于细微处寓大义,从平淡中见奇崛。悲剧美是一种崇高之美,悲剧结尾能震撼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坚定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2、1.D2.C3.A【解析】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有误,第一段说“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可见南宋时就出现了,并非是“宋代以后”,同时并非全是“世态炎凉”,还有“市价涨落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有误,文章第三段的开头说“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B项,“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文中说的是“近体诗”,选项扩大了范围;“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错误,第一段最后作者的评价是“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C项,“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有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不仅仅是“公安派”,选项以偏概全;“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有误,无中生有。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对文章论证方式、论证结构的把握。C项,“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错误,选项弄错了方向,本文的论说对象是“宋诗”,写明诗的目的是为了宋诗服务的,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其目的应是突出宋诗学唐诗而不像唐诗,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公安派’……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只是捧宋诗超过盛唐,捧得苏轼超过杜甫,并没有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3、1.C2.①活在当下的勇迈精神,重视过程。一心一境能把“过去”与“未来”截断,使困难不能牵住,使痛苦不能动摇。能在平凡中见出不凡,以实践的态度契入生活,而得到自在。②直面生活中的痛苦,深刻品味痛苦。一心一境都是解脱痛苦的最好法门。世间苦难原无可避,直面痛苦,痛苦也就无可奈何了。③对眼前时节的美好期待。一心一境能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但在没一个关键时节都能怀抱美好期待。3.①语言风格既平时朴素,又典雅隽永,开篇由小故事引入,不加雕饰,亲切自然。后半句语言典雅,充满禅意②句式整散结合。如文章结尾多用短小的整句,既能准确地表达意蕴,又富有节奏,铿锵有力。③运用引用手法:如文章多处引用禅语和苏轼的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C项,“苏东坡《春渚纪闻》中的观点是对一心一境最好的诠释”表述错误。依据原文第18段“这是苏东坡的至理名言,但我的看法有些不同”可知,表明作者观点与苏东坡是不同的,所以“最好的阐释”不正确。故选C。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也就是解题即理解含义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考虑:(1)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主旨:与主旨(中心)的关系(点明中心、揭示主旨)。文题直接揭示或形象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有的文题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作品主要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表明写作对象。有的以人或物作为文题的文章,其题目里指出的人或物就是文章的写作对象。(4)标题本身就是行文线索的。(5)兴趣: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生动形象、新颖含蓄、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引起阅读兴趣。做理解标题的内涵的题目,与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但不同之处在于命题者是想考查考生能否体悟到文本哪些内容体现了标题深刻的意蕴。因此做此类题一定要立足于全文内容,深入体会文章层次与内涵,之后根据题干筛选内容,合理概括即可。具体而言,根据原文第五段“‘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可知,“一心一境”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把“过去”与“未来”截断,在平凡的生活中安住于每一个当下。依据原文第十一段“痛苦或死亡是人人所不愿见到或遇到的,但若不能深刻品味痛苦,何尝能知道平安喜乐的真滋味?若不能对死亡有所领会,又如何能珍惜活着的时候呢?”可知,“一心一境”即为直面痛苦,明白世间之事不可避免,坦然活在过程当中。依据原文第十六段“一心一境是活在每一个眼前的时节,是承担正在遭受的变化不定的人生,那就像拿着铁锤吃核桃,核桃应声而裂,人生的核桃或有乏味之时,或有外表美好、内部朽坏的,但在每一个下锤的时节都能怀抱美好的期待”可知,人生变化无常,在直面苦难之时,仍要对未来满怀期待。3.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从结构、句式、表现手法等方面赏析文章语言的独到之处,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即可。根据文章整体结构可知,这篇文章前三段为叙事,其余为说理。叙事部分讲述作者小时候的故事,简洁自然,轻松平常;说理部分则由这个故事展开,充满诗意和禅意。文章句式长短结合,原文第二十一段连用几个富有韵律的四字短句,为文章增添了音韵美。根据原文第四段、第九段、第十段、第十二段、第十四段、第十七段、第十八段和第十九等段可知,文章多次引用名人名言,借此更加深刻地表达主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4、1.C2.D3.C4.(1)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2)翁正春的母亲百岁生日,他率领子孙举杯献酒,祝她长寿,乡里人都赞美羡慕他。【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三十八年十一月日有食正春极言阙失不报明年秋万寿节正春献八箴”,这句话的含义是: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这段话主要是叙述事情,有时间“三十八年十一月”“明年秋”,有人物“正春”,有事件“日有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断句即可。根据对选项断句的辨识,故答案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乞归,封建时代官员请假回家的专用语”有误,应是“请求辞职回乡”。故答案选D。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翁正春是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文章第二段说的是“顷之,言官发韩敬科场事,正春坐敬不谨,敬党大恨”,意思是“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可见选项中“但他坚持认为韩敬在科场徇私舞弊”错误。故答案选C。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分”,分管;“私”,对……徇私;“为——所”,表被动,被;“发”,告发。(2)“奉觞”,举着酒杯;“艳”,赞美羡慕,形容词意动;“之”,代词,他。【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翁正春,字兆震,侯官人。万历二十年(1592),考中进士第一名,授职为修撰,升任少詹事。万历三十八年(1610)十一月出现日蚀,翁正春极力陈述朝廷的过失,皇帝没有答复。第二年秋天,万寿节,翁正春提出八点劝告:即清净君王的心绪,遵循祖制,振奋国家纲纪,信赖臣僚,珍重贤才,节俭开支,体恤百姓,重视边防。皇帝并不省悟。王贵妃去世,许久不占卜葬地事宜,翁正春因此谏言。皇帝命令宦官去选择墓地,选取到了好风水的墓地。宦官却以此事烦杂费事而责难翁正春,翁正春非常愤怒地说:“贵妃生育了太子,为什么让天下人俭慢对待她?”启奏皇帝,答复可以。琉球中山王派遣使者朝贡,翁正春称:“中山王已归附倭寇,现在的使者多是倭人,贡物大都是倭国的器物,断绝与其往来比较好;要不然,也可以下诏让福建的地方官约略留下一些土物,不要让他们到京都朝贡。”皇帝对此表示赞同。万历四十(1612),进士邹之麟分管乡试,对举人童学贤徇私,被御史马孟祯等人告发。翁正春提议废黜童学贤,贬斥邹之麟,却不涉及主考官。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于是弹劾翁正春徇私。翁正春请求辞官,皇帝不同意。不久,言官告发韩敬在科举考场上的罪行。翁正春治韩敬不恭谨的罪名,韩敬的党羽很恼恨。亓诗教再次弹劾翁正春,翁正春上奏争辩,更加恳求辞官。皇帝虽然安慰挽留了他,他却从此不安心自己的职位。不久,改派到吏部,负责詹事府,以侍养的名义回乡。天启元年(1621),出任礼部尚书,协助掌管詹事府的事务。言论拂逆了魏忠贤,被皇帝下旨责备。第二年,御史赵胤昌迎合魏忠贤而弹劾他,翁正春再度上奏请求辞官回乡。皇帝因为翁正春曾担任皇祖的讲官,特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赐与敕令乘驿车驰归,在这当时可算例外。当时翁正春已经年过七十,母亲百岁,他率领子孙孝敬老母,乡里人都赞美他。翁正春的风度峻肃,整天没有轻慢的话,疲倦了从不东斜西靠,暑天不裸露身体,眼睛不四处张望,看见他的人无不肃然起敬。5、1.C2.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错误,尾联“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的心情。故选C。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切分关键信息,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本题要求赏析颈联的精妙之处。从整体上看,诗歌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同时,诗人贬官,位卑言轻,对李景俭升任行军司马有称羡之意,遣词贴切,语意明晰。“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恐年岁之不吾与则素湍绿潭艰难苦恨繁霜鬓绝胜烟柳满皇都赢得仓皇北顾士不可以不弘毅苟利国家生死以【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