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第十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解析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一种与情感、知觉、记忆与思维相关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这本是人类的骄傲。日前,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作诗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面对人工智能(AI),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会受到挑战吗?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其对于文学的模仿高度依赖数据库,越是海量数据,越有助于人工智能的学习,“薇薇”这类写诗的人工智能程序,学习过的古诗,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虽说如此,但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其实我们今天讨论人工智能与文艺的关系,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而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某种程度上,值得担心的是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人文的步步蚕食。(选自《光明日报——当文艺创作遇上人工智能》)材料二:①人工智能(AI)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它已不再局限于一般性工作领域,那些包含绘画、作曲、写诗以及写剧本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比如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它可以主持节目、创作诗歌、唱歌作曲、撰写新闻等。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②要回答这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是什么?以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轻而易举的模仿某位画家所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变成了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深度学习主要通过建立类似于人脑的分层模型结构,对输入数据从底层到高层的逐级提取,从而能很好地建立从底层信号到高层语义的映射关系,而且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③那么,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和人类的艺术创作又有什么不同呢?虽然人类艺术创作的过程很复杂,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一定的规律,比如可以用郑板桥所谓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来简要概括。而AI艺术创作过程与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较为接近的可能就是第二个步骤“胸中之竹”了,都是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等。这里涉及到的是人工智能对人的思维的模仿,“机器思维是计算机对感知到的外界信息和自身的内部信息进行加工,研究包括知识的表达、组织和推理方法,启发式搜索策略,人工神经网络等。”当然二者也不是完全相同的,AI艺术创作在调动知识储备的时候仅仅是调动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建模,这些数据与AI本身是没有什么关系的,AI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它只是按照主人的要求进行工作而已。然而,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胸中之竹”不仅是对客观的知识、素材进行选择加工,还与艺术家本人的生活经历、思想价值等都不无联系,这应是二者之间的重大区别。另外,AI艺术创作的“眼中之竹”仅仅是编程人员输入进去的数据,数据库越大,深度学习方式越优化,其体现出的智能就越强。人类艺术创作中的“眼中之竹”则不仅仅关系到所看或者所学的知识、素材,还与艺术家的生活体验密切相关。④所以,就目前来看,我们会发现人工智能所写的诗歌或歌词更多是在掌握了写诗或写歌词的一般技巧和规律之后对词语的堆砌,也就是说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因为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手中之竹”对于AI艺术创作来说,可能仅仅是对某种艺术风格建立模型之后的复制,这种复制对于它来说轻而易举,而且具有某种程度地机械性。然而,“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⑤归根结底,目前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所依据的主要还是对大数据的深度学习,然后建立某种模型,而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节选自《人民日报》)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创作是通过人脑进行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而机器人的诗歌写作只是一种模仿行为。B.人工智能在“阅读”上远远超出所有诗人,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创作出一首诗。C.人工智能正以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人工智能掌握。D.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力,能根据数据建立某种模型进行艺术创作。2.(3分)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这也是人工智能写作无法进行模仿的。B.人工智能通过深度学习能够发现大数据中的复杂结构,可见,深度学习是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机制中的重要步骤。C.人工智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学习”,掌握创作的技巧规律后,就能依据模型对各种艺术风格进行复制和个性化创作。D.人工智能艺术创作只能是人类给予、输入、编程;而人类艺术创作既可以是前人总结,也可以是亲自体验所得。3.(3分)下列各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第⑤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如果要画苹果,就应先调动数据库中的苹果数据,然后逐级提取所需数据建立模型进行绘画创作。B.微软机器人小冰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C.“文学是人学”,人性是永远无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部分,只要灵魂没有枯竭,我们就不必担心文学会衰亡。D.微软机器人“画家”小冰,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不仅具有IQ(智商),还开始具有EQ(情商)。4.(4分)两则材料在论证特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两个文本概括分析。5.(6分)齐小军即将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面对人工智能(AI)对绘画领域的冲击,他深感忧虑。请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对他进行劝导。【答案】1.A2.C3.D4.(1)论点提出方式:两则材料都是设问开篇,引发读者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2)论证结构上:两则材料都是层进式结构,先提出问题——人类艺术创作会不会受到挑战”,之后从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方面分析问题,最后都提出了希望。(3)论证方法上: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分别举例机器人薇薇和小冰,都将人类的创作特点和人工智能的创作特点进行了对比。(4)论证语言上: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都准确、严密。如材料一中使用“估计、一些、基本、某种程度上”等;材料二中使用“某些、一般、可能、某种程度”等。5.(1)深入了解AI绘画的原理:AI绘画风格只是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是对某种艺术风格的复制,只是某种程度地机械性模仿,其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2)应对绘画(人类)保持自信:人类艺术创作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富有个性化,这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这是AI无法替代的。(3)端正对AI的态度:必须警惕科学对绘画的影响,无须担心人工智能画画,而应当心人性的智能化,坚持人类独有的创新性,不要对绘画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导语】这篇阅读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文艺创作领域的影响及其局限性。材料一通过“薇薇”写诗实例,指出AI虽能模仿文艺创作,但欠缺人类情感和深层次的创造力。材料二详细剖析AI的创作机制,强调其依赖海量数据和深度学习,与人类艺术创作的内在情感和个性化特质有本质区别。文章总结,两者的核心差异在于创作源于情感与经验的个性,AI尚无法替代人类的艺术创作。整体呈现对人工智能的理性分析,倡导在科技进步中保持人文自信。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创作出”错误。由原文“人工智能在‘阅读’上可以远远超出所有诗人,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但这种组合不是创作”可知,人工智能是“组合”一首诗,而不是“创作”一首诗。选项曲解文意。C.“已被人工智能掌握”错误。由原文“那些包含绘画、作曲、写诗以及写剧本等具有创意性的艺术创作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可知,原文是“已被某些人工智能掌握”。选项扩大了范围。D.“具备了一定的思考力”错误。由原文“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可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深度学习,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但不具备思考能力。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个性化创作”错误。由原文“对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要学习大量的艺术知识,让自己形成巨大的数据库,再按照相关程序从底层到高层逐级提取所需要的数据,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可知,人工智能不能进行个性化创作。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画家”小冰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而原文说“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这与原文观点违背。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论证的结构思路的能力。(1)材料一开篇说到“面对人工智能(AI),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会受到挑战吗”材料二说到“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所以两则材料都是设问开篇,引发读者对“人工智能问题”的关注。论点提出方式相同。(2)材料一首先提出“面对人工智能(AI),人类传统的文艺创作会受到挑战吗”这一问题,然后说到“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说明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最后提出“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人文的步步蚕食”,提出希望。材料二首先提出“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人类艺术创作时代是否终结”这一问题,然后②③④这三段从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机制、人工智能的艺术创作和人类的艺术创作的不同方面分析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第⑤段总结“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即提出希望。所以两则材料都是层进式结构。(3)材料一中写到“清华大学语音与语言实验中心作诗机器人‘薇薇’创作的诗歌令社科院的唐诗专家无法分辨,有31%的作品被认为是人写的”,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人工智能的写作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写作’”“诗歌所展现的语言的优美与丰富的人类内心世界,永远无法被量化、被标准化”将人类的创作特点和人工智能的创作特点进行对比。材料二中写到“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它可以主持节目、创作诗歌、唱歌作曲、撰写新闻等”,也运用了举例论证。“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因为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将AI创作诗歌和人类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手法。所以两则材料的论证方法相同。(4)材料一写到“估计是《全唐诗》五万首的几何倍数之上,故而可以在表面上,进行一些有模有样的模仿”“它可以按照基本的诗歌规则组合出一首诗”“某种程度上”,其中使用了“估计”“一些”“基本”“某种程度上”等词语,使语言准确、严密。材料二写到“这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按照建立起来的某种模型进行所谓的艺术创作”“而且具有某种而且具有某种程度地机械性”,其中使用了“一些”“某种”“某种程度”等词语,,使语言准确、严密。所以,从论证语言上看,两则材料的论证语言都准确、严密。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1)由原文“以人工智能创作绘画为例,它通过深度学习,可以轻而易举的模仿某位画家所辛苦创造出来的绘画风格,绘画风格变成了一种可以计算和叠加的网络模型”“AI艺术创作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可知,通过深入了解AI绘画的原理可知,AI绘画风格某种程度只是地机械性模仿,其只能掌握艺术创作中的共性,而没有个性。(2)由原文“人类艺术创作更多的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所以我们在对科技抱有乐观主义的同时更应对人类保持自信”“个性是由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共同构成的”“‘手中之竹’对于人类来说却充满了更多的探索性和不确定性,因而也充满了创新性”可知,人类艺术创作是源自内心情感的宣泄,富有个性化,这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民族、时代、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而这些是AI无法替代的,所以,应对绘画(人类)保持自信。(3)由原文“其实我们今天讨论人工智能与文艺的关系,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人工智能开始文艺创作,而是我们对于文艺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某种程度上,值得担心的是反向人工智能,即人性的智能化,不是机器人变成了我们,而是我们变成了机器人。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人工智能,也许就是在注视着未来的自己,我们必须警惕科学对人文的步步蚕食”可知,必须警惕科学对绘画的影响,无须担心人工智能画画,而应当心人性的智能化,坚持人类独有的创新性,不要对绘画的理解趋向人工智能化。(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沈从文从我家中到那个新的学塾里去时,①路上我可看到针铺门前永远必须一个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又可看到一个伞铺,大门敞开,作伞时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又有皮靴店,大胖子皮匠,大热时总腆出一个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用夹板上鞋。又有剃头铺,任何时节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又可看到一家染坊,有强壮多力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站得高高的,手扶着墙上横木,偏左偏右的摇荡。又有三家苗人打豆腐的作坊,小腰白齿头包花帕的苗妇人,时时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一面引逗缚在身背后包单里的小苗人,一面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我还必需经过一个豆粉作坊,远远的就可听到骡子推磨隆隆的声音,屋顶棚架上晾满白粉条。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每天上学时,我照例手肘上挂了那个竹书篮,里面叠着十几本旧书,尽管书页被我翻得皱巴巴的,但书皮都被我用彩纸仔仔细细地包好。在家中虽不敢不穿鞋,可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既然到了溪边,有时候溪中涨了小小的水,就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直到水深齐膝处为止。再过去一点就是边街,有织篮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小凳子上,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篮子。(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②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的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这个小学徒跨在一条大板凳上,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饮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③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我最欢喜天上落雨,一落了小雨,若脚下穿的是布鞋,即或天气正当十冬腊月,我也可以用恐怕湿却鞋袜为辞,有理由即刻脱下鞋袜赤脚在街上走路。但最使人开心事,还是落过大雨以后,街上许多地方已被水所浸没,许多地方阴沟中涌出水来,在这些地方照例常常有人不能过身,我却赤着两脚故意向深水中走去。若河中涨了大水,照例上游会漂流得有木头、家具、南瓜同其他东西,就赶快到横跨大河的桥上去看热闹。桥上必已经有人用长绳系定了自己的腰身,在桥头上呆着,注目水中,有所等待。看到有一段大木或一件值得下水的东西浮来时,就踊身一跃,骑到那树上,或傍近物边,把绳子缚定,自己使快快的向下游岸边泅去。另外几个在岸边的人把水中人援助上岸后,就把绳子拉着,或缠绕到大石大树上去,于是第二次又有第二人来在桥头上等候。我欢喜看人在洄水里扳罾,巴掌大的活鲫鱼在网中蹦跳。④一涨了水,照例也就可以看这种有趣味的事情。照家中规矩,一落雨就得穿上钉鞋,我可真不愿意穿那种笨重钉鞋。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味。(节选自《沈从文别集·自传集》有删改)文本二: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生在中国已经不再是天朝大国,而是积衰积弱的时代,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节选自葛兆光的《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上学记>序》)【注】2006年出版的口述历史作品《上学记》,讲述了何兆武流在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的求学经历,也显示出他对自己见证的几乎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反思。在为《上学记》撰写的序言中,上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从何兆武的故事出发,谈到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6.(3分)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不同身份人物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强烈的好奇心,他也从中了解到了现实生活的多元化。B.铁匠铺小孩子一系列动作、风箱发出的吼声以及火炉放出的臭烟和红光,表明打铁难度大和小孩子的慌张。C.文中多次写到作者喜欢赤脚走路,最让他开心的是雨后故意走入深水区,这表现了孩子烂漫的天性。D.沈从文写上学路上的见闻,同他在《边城》里写湘西的风情一样,都是运用白描的方法刻画乡村风貌。7.(3分)下列对文中标序号句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永远必须”既突出了针铺的特征,也展现了老人稳坐门前的安然,岁月一片宁静。B.“舞动”显轻松优美,“扬起”显举得高高,“落下”显精准熟练,学徒动作一气呵成。C.干鱼与酸菜散发着诱人的味道,“我”大快朵颐,写出了孩子好吃的天性,充满童趣。D.涨水对于成人世界是一种灾难,童年的“我”却在人们打捞物资中看出了无穷的乐趣。8.(4分)在文本一中,原本是一条普通的上学路,作者是如何写出“新鲜”之感的?9.(6分)葛兆光虽是就何兆武的《上学记》展开评论,但其思考的却是那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其中亦包括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文本二的理解。【答案】6.B7.C8.①从内容来看,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如针铺的老人、伞铺的学徒、皮靴店的皮匠、剃头铺、染坊的苗人、豆腐作坊的苗妇人、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这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和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在溪水中行走、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运用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想象它好像在招呼人们吃它;作者还通过仔细看在想象中满足吃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9.①文本二中,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这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②葛兆光认为人的精神生活应有理性生活,也应有感性生活,比如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上学路上总是贪玩,展现了孩子的天性:爱玩,好奇。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导语】沈从文的《上学路上的“新鲜事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童年时期上学路上的各种见闻。这些见闻不仅反映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百态,也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好奇和热爱。葛兆光在《上学记》序言中则从何兆武的求学经历出发,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和社会责任,强调了精神生活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两者共同反映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社会的思考。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小孩子的慌张”错,原文“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的分量前倾后倒”“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这些关于打铁的描写体现的是劳动的艰辛。故选B。7.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C.“‘我’大快朵颐”错,“过屠门而大嚼”意思是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文中也有“仔细看看”,说明并未真正吃到。而“大快朵颐”指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能力。①从内容来看,虽然是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但作者带着儿童的好奇观察,描写内容丰富而细致。作者通过对上学路上各种店铺和人物的细致描写,如针铺的老人“戴了极大的眼镜,低下头来在那里磨针”、伞铺的学徒“十几个学徒一起工作,尽人欣赏”、皮靴店的皮匠“大而黑的肚皮(上面有一撮毛!)”、剃头铺“总有人手托一个小小木盘,呆呆的在那里看剃头师傅刮脸”、染坊的苗人“踹在凹形石碾上面”“偏左偏右的摇荡”、豆腐作坊的苗妇人“刻刻口上都轻声唱歌”“用放光的红铜勺舀取豆浆”、豆粉作坊的推磨声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细节描写增添了新鲜感。②同时,作者还描写了自己在上学路上的各种活动,如赤脚走路“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在溪水中行走“把裤管高卷,书篮顶在头上,一只手扶着,一只手照料裤子,在沿了城根流去的溪水中走去”、观看铁匠打铁、观察人们打捞漂流物等,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使得这条普通的上学路充满了“新鲜”之感。③此外,儿童视角也增添了新鲜感,如看到小饭铺门前柜台上摆的饭钵,“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充满儿童的好奇和想象;而且作者还“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也过了瘾”,带着孩童的天真和快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思想内容的能力。①文本二中,“对于理性始终的追求和对于社会始终的责任,也许是我们同情地理解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关键”“在战乱中一边上学,一边观察社会,上学也许既是一个学知识,成为有技术的专业人员的过程,可也是一个成为有社会关怀的知识分子的过程”,葛兆光通过对何兆武《上学记》的评论,探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强调了他们对于理性和社会责任的追求。文本一中沈从文的童年经历也体现了这一点。沈从文在上学路上观察社会,了解各种劳动场景和人物活动,比如他学会了打铁的程序,“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铁器的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这是对知识的获取;“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这是思想的丰富和成熟;还有“有段时间我经常做梦,我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铁匠,为每户人家都制作了农具,村里的生活越过越好。还梦到自己变成了教书先生,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蹦蹦跳跳地来上学,听到悦耳的读书声”,这体现了他朦胧的社会责任感,渴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上学路上”不仅是他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他培养社会关怀的过程。沈从文通过这些经历,逐渐形成了对社会的深刻理解和责任感,这与葛兆光所说的“让精神生活成为心底的基石”相契合。沈从文的经历和成长过程,正是那一代知识分子在动荡时代中不断追求理性和社会责任的缩影。②文本二中“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这“另外一个天地”指的是对自由的渴求,对天性的解放。文本一中沈从文不喜欢穿鞋,“一出了大门,即刻就把鞋脱下拿到手上,赤脚向学校走去”,体现了对自由的渴;“不管如何,时间照例是有多余的,因此我总得绕一节路玩玩”,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就是好奇,于是沈从文每天的上学路上充满了童趣。这样的精神生活给了沈从文极大的满足,也奠定了他的思想基础。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族皆有功业。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以力妇教也。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当时之务,不兴土功,不作师徒。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皆知其末,莫知其本真。(节选自《吕氏春秋·上农》)材料二: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信可以守战也。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王者得治民之至要,故不待赏赐而民亲上,不待爵禄而民从事,不待刑罚而民致死。夫国危主忧也者,强敌大国也。人君不能服强敌、破大国也,则修守备,便地形,抟民力,以待外事,然后患可以去,而王可致也。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今世主皆忧其国之危而兵之弱也,而强听说者。说者成伍,烦言饰辞,而无实用。夫国庸民以言,则民不畜于农。故惟明君知好言之不可以强兵辟土也,惟圣人之治国作一、抟之于农而已矣。(节选自《商君书·农战》)10.(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妃率九嫔A蚕于郊B桑C于公田D是以春秋冬夏E皆有麻枲F丝茧之功G以力H妇教也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务,致力于,与《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的“务”意思相同。B.敬,慎重,与《谏太宗十思疏》“思慎始而敬终”的“敬”意思不同。C.服,使动用法,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D.而,表转折,与《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的“而”用法不同。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之所以重农业而轻工商业,是担心百姓没有安居之心,当国家遭遇危难之时而无人防守。B.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也都非常重视农事,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C.重视农业是古代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统治百姓方法的关键,所以英明的君主应使百姓专心于农事。D.如果君主总是听从说客的空洞议论来役使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喜爱农耕,国家也不能强兵辟土。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2)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14.(3分)两则材料都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其重要性体现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DG11.B12.B13.(1)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2)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耕。14.①可以得地利而富国;②使民心淳朴端正;③使百姓安土重迁,为国守战。【导语】材料一强调古代圣王通过重视农业来指导民众,认为农业能让百姓安土重迁,专心耕作,提高产出,避免国家因民心不稳而受损。通过天子率领农耕、后妃养蚕等方式来倡导重农理念。材料二指出明君当专注农业,以强兵固国,避免听从空谈误导,强调让民“归心于农”是治国之要,因为这能让民众朴实守信,国家更安全和强盛。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去养蚕,到公田去采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绩麻缫丝之类的事情要做,以此来尽力于对妇女的教化。“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后妃率九嫔于郊蚕”,中间不能断开,所以B处断开;“桑于公田”承接前面的主语,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公田桑”,中间不能断开,所以D处断开;“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枲丝茧之功”动宾结构完整,应独立成句,“是以”表示总结,置于句首,“春秋冬夏”为状语,修饰动词谓语“有”,宾语为“麻枲丝茧之功”,所以G处断开。故选BDG。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首先是致力于农业。/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B.错误,相同,都是“慎重(对待)”的意思。句意: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农时,珍惜时光。/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C.正确。句意:君主不能使敌人降服,攻破大国。/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D.正确,不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句意:但是他们浮夸的言辞没有实际用处。/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后稷曰:‘所以务耕织者,以为本教也’”,只是引用了后稷的话,即“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没有说“后稷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错误,根据材料一第2段“是故当时之务,农不见于国,以教民尊地产也”,只是说正当农事大忙之时,百姓不得在都城中出现,并不是说大夫和士族“禁止百姓在农忙之时出现在都城中”。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农”,从事农业;“徒”,只是;“地利”,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贵”,使动用法,使……高尚。(2)“是以”,因此;“修政”,治理国家;第二个“一”,使动用法,使……专心于。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结合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即古代圣王用来引导其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于农业,百姓从事农业能够让土地生产出粮食;结合材料二“是以明君修政作一,去无用,一之农。然后国家可富,而民力可抟也”,即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事。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集中。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得地利而富国。②结合材料一“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即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结合材料二“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即百姓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淳朴,内心纯正。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使民心淳朴端正。③结合材料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即百姓从事农业则家产就会变得繁多,家产繁多就会担心迁徙,担心迁徙就会老死故乡而没有其他的考虑,如果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会随意迁徙,随意迁徙国家遭遇患难之时就都会想着远走高飞,从而没有安居之心;结合材料二“避农,则民轻其居,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即如果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由此可概括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可以使百姓安土重迁,为国守战。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古代圣王用来引导其百姓的方法,首先是致力于农业。百姓从事农业不只是让土地生产出粮食,而且是使他们的心志高尚。百姓从事农业则家产就会变得繁多,家产繁多就会担心迁徙,担心迁徙就会老死故乡而没有其他的考虑。相反,百姓舍弃农业从事工商家产就简单,家产简单就会随意迁徙,随意迁徙国家遭遇患难之时就都会想着远走高飞,从而没有安居之心。
后稷说:“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织,就是因为它是教化的根本。”因此,天子亲自率领诸侯耕种田地,大夫和士族也都有各自的职事。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百姓不得在都城中出现,以此来教育他们重视田地里的生产。后妃率领九嫔到郊外去养蚕,到公田去采桑,因而一年四季都有绩麻缫丝之类的事情要做,以此来尽力于对妇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织布却有衣穿,妇女不种田却有饭吃,男女交换劳动所得便能够维持生活,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重对待农时,珍惜时光,不是年老不能够停止劳作,不是患病不能够休息,不到死日不能够舍弃农事。
所以正当农事大忙之时,一定不要大兴土木,不要进行战争。连续侵夺民众农时,就会导致严重的饥荒发生。田中到处是闲置的农具,农民有的闲谈,有的唱歌,从早到晚,百姓无心于劳动,那么损失很多的粮食。人们都知道事物的末节,却没有谁知道农业是根本。
材料二:
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所以下令百姓把心放在农业上。百姓专心务农,那么民众就淳朴,内心纯正,百姓诚实便可以用来守城作战。逃避农耕,那么民众就会轻视自己的居住地。轻视自己的居住地,就一定不会替君主守土作战。
称王天下的君主掌握了统治百姓方法的关键,所以不等君主实行赏罚百姓便亲附于君主了,不等君主封爵加禄而百姓便从事农战了,不等君主使用刑罚而百姓就拼死效命了。国家面临危亡,君主忧虑的是因为遇上强大的敌国。君主不能使敌人降服,攻破大国,就要修整用于防御的设施,利用地形,集中百姓的力量来应付外来的战事,这样灾难才可以消除了,而称王天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因此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应专心于农业,去除那些无用的东西,使百姓专心于农事。这样国家就能富强,百姓的力量也可以集中了。
现在国君都担心自己的国家危亡、军队薄弱,却竭力听说客的空洞议论。说客们成群结队,但是他们浮夸的言辞没有实际用处。如果国家根据他们的言论使用百姓,那么百姓就不会喜爱农耕。因此只有英明的君主知道空谈不能使军队强大,开疆辟土,只有圣明的人治理国家专心于农业,集中百姓的力量罢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小题。因雨和杜韵王阳明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客途最觉秋先到,荒径唯怜菊尚存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注】正德元年(1506),王阳明上疏论事,得罪宦官刘,被贬贵州龙场驿丞,途中写下此诗。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韵”指依照他人诗作的押韵创作的诗,本诗既使用了杜甫诗工整端严的“韵”,也写出了杜甫诗沉郁顿挫的“神”。B.第三句的“生白发”用语新奇巧妙,既是拟人,也是比喻:秋雨打在江面上,激起的水雾苍苍茫茫,就像是沧江生出的白发。C.全诗皆从主观写景,意象丰富,笔触细腻,没有明诗常见的理学味道,以情驭笔,充满感人肺腑的艺术魅力。D.整首诗综合运用了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等手法,将客途所见之景与由此引发的情感表达得细致动人。16.(6分)《文心雕龙》中说,诗文应“情以物迁”,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情感变化。【答案】15.C16.①由首联描写傍晚疏雨打柴门、入残荷的景色抒发自己被官场黑暗势力排挤打压的苦闷抑郁。②转为颈联描写荒径所见的菊花来表达自己虽受到挫折打击却绝不会改变内心高洁的坚贞不移。③最后通过回忆家乡耕钓、短蓑长笛的画面突出了思念家乡、归隐田园之情。【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秋雨中旅途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被贬途中的孤寂与思乡之情。首联描写雨景,展现秋雨的凄凉;中间表达对现实的感慨及旅途的萧瑟;尾联通过回忆故园的安宁淳朴,寄托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景交融,深刻而感人。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全诗皆从主观写景”错误,“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既有主观感受中的“暗”,也有对客观景物疏雨、柴门、残荷、石盆的描写,所以并非全部从主观写景。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联“晚堂疏雨暗柴门,忽入残荷泻石盆”,描绘了傍晚时分,疏雨洒落在柴门上,雨水又忽然流入残荷中,泻入石盆的景象。这一画面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此时诗人因上疏论事得罪宦官而被贬贵州龙场驿丞,正处于人生的低谷。这样的景象触发了诗人内心被官场黑暗势力排挤打压的苦闷抑郁之情,这种情感的产生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互交融的结果,体现了“情以物迁”。②颈联“荒径唯怜菊尚存”,诗人在荒僻的小路上看到了依然绽放的菊花。菊花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高洁、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人处于被贬的困境之中,但看到菊花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绽放,这让诗人联想到自己,尽管遭受挫折打击,却不能改变内心的高洁品质。这里的菊花成为了诗人情感的寄托,引发了诗人对自身坚守高尚品质的感慨,情感由苦闷抑郁转为坚定不屈,再次体现了“情以物迁”。③尾联“却忆故园耕钓处,短蓑长笛下江村”,诗人回忆起故乡的耕钓生活,那里有短蓑和长笛,充满了宁静与闲适。此时,诗人在异乡的艰难处境与对故乡美好生活的回忆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故乡的画面唤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是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怀念所引发的,是客观事物引发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变化,充分体现了“情以物迁”。(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暑期快来了,李老师发短信给语文课代表,用了《荀子·劝学》中的“,”,希望她登高望远,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来表现洞箫音乐的艺术效果,其实早在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中就已经用到了相似的意象和手法来表现箜篌音乐的艺术魅力。(3)“玉”在日常用语中经常出现,如“宁为玉碎”包含着宁折不弯的爱国气节,“化干戈为玉帛”包含着团结友爱的风尚。“玉”也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化作佳句,而且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其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两句是:“,。”【答案】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昆山玉碎风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跂”“妪”“壶”“珍羞”。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近日,中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与韩国国防部就第十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达成一致,双方于2023年11月22日在韩国共同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11月23日举行交接仪式。韩方向中方移交25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及相关遗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70多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9个月A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B、浴血奋战,据统计,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②2023年11月23日上午,迎着凛冽的寒风、纷飞的雪花,载着第十批迎回的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空军歼-20飞机,稳稳降落在辽宁省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并缓缓通过水门。机场一侧,烈士亲属、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港澳台同胞等上千名代表屏息肃立。国旗为盖,军机为驾,礼兵为伴……25位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历经七十余载,终于回到故土。③出征时,英雄们肩负重任、保家卫国;归来时,祖国山河锦绣、C。④从2014年起,我国连续十年共迎回了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让长眠异国他乡的英雄回归阔别多年的祖国。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3分)下列句子中的“缓缓”与文中加点的“缓缓”,意义和意境相同的一项是(
)A.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B.银渚盈盈渡,金风缓缓吹。C.独有月亮,却缓缓地出现在寒夜的空中。D.去的时节甚是匆匆;回来的时节甚是缓缓,其故何也?20.(3分)“异国埋忠骨,山河盼英魂。”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18.A.艰苦卓绝
B.前赴后继
C.国泰民安19.C20.D【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众所周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极其不易,中国人民志愿军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奋战才取得胜利,故此处可填“艰苦卓绝”。艰苦卓绝:形容极其艰难困苦,很不平凡。B处,结合“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据统计,现已确认的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可知,此处强调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浴血奋战的精神,故此处可填“前赴后继”。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勇往奋斗,后继有人。C处,此处照应“出征时,英雄们肩负重任、保家卫国”,如今归来时,祖国山河锦绣,国家安定,人民幸福,故此处可填“国泰民安”。国泰民安: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形容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同词异境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文中“缓缓”是慢慢的意思,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悲伤的氛围,表达了对人民志愿军烈士的敬爱之情。A.“游女长歌缓缓归”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女子在春天的田野中唱着歌,快乐地走回家中。B.通过银渚盈盈、金风缓缓的描绘,创造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C.“独有月亮”“寒夜”是在营造一种寂静、凄凉、伤感的氛围,表达一种哀伤之情。D.是慢慢的意思。故选C。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这句话是上文的一个总结句,引出下文“迎回了938位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的遗骸”的现实行动,放在④处最为合适。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是姚贵文下午工作的关键。炭火的热力让坚硬的豆腐迅速膨胀,(云南)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由风干和发酵打造出的特殊味道。蘸豆腐的调料各有不同,但是对姚贵文来说,豆腐本身的质地才是最重要的。河谷地区的温暖很容易让豆腐发酵,而适度的干燥又让它们不至于腐败,对于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的微妙关系,姚贵文比任何人都要敏感。在建水最著名的大板井旁,女人们单靠手指的合作,就构建起一条豆腐的流水线。始建于明代初期的大板井,直径达到罕见的3米,几百年后依然不失活力。做豆腐的各个环节都和水密切相关,大板井水是天然的软水,甘甜并且富含矿物质,周围的豆腐坊因此受益。②,但是姚贵文的豆腐也用大板水。因为建水有专门的送水人,尽管自来水是现代生活的标志,③。拥有128口水井的建水人很懂得水,中国人相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这一点就仿佛水对豆腐的塑造,两者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共通。在姚贵文和王翠华夫妇眼里,每一颗豆腐都很珍贵,它们能够帮助自己供养子女,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在1000多年里,北方民族伴随着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尽管深植于这片西南边陲的富饶之地,也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21.(5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一盆烧得恰到好处的炭火
②虽然远离大板井
③可建水人依旧偏爱井水22.伴随着北方民族的数次迁入,豆腐代表的中原饮食文化,不仅深植于西南边陲的这片富饶之地,并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气质。【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流域径流调节》课件
- 等离子显示面板用滤光器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抽水马桶水箱用浮球市场洞察报告
- 电子管特性测试仪市场洞察报告
- 涂改笔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声学测量仪表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
- 第二单元(知识清单)-六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复习(统编版)
- 婴儿用维生素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电气设备用电枢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件 项目六 汽车辅助电器设备
- 国家职业技术技能标准 5-02-03-02 野生植物保护员 人社厅发201512号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及处理课件(完整版)
- 学校食堂食品验收制度
-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3课-美国内战-【课件】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作业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朝鲜半岛局势演变
- 整本书阅读《平凡的世界》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
- 第5课 推动高质量发展
- 紫罗兰永恒花园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