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1页
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2页
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3页
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4页
专题10 文学文本阅读模拟特训(知识梳理+考点精讲精练+实战训练)(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0文学文本阅读试题汇编模拟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故乡的槐树王琪故乡的村头,有一棵树冠巨大苍虬蓊郁的槐树。躯干不高,却有几搂粗细。就是在我离家之后这些年,也走了不少地方,所见的槐树,还很少有可以同故乡村槐媲美的。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村槐掩映的场院,曾经是我童年欢乐的世界。清明时分,我和小伙伴就缠着祖父缚秋千。他总是笑笑的,寻出犁上的套绳,携我们到槐树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开始,我上秋千还有点怯,祖父就一前一后地推着秋千,念叨着《送马马》的山歌。渐渐,我可以一屈一伸,自个儿荡得很高了。树干也以同样的节奏,上下忽闪着,嫩绿的叶片泛着春阳,像无数欢乐的眼睛。我只觉得自己长了羽毛,像槐树上筑巢的鸟儿似的,飞过了绿的云团,看见远处的山了。我低头见祖父伫候在秋千下,那神色是夸我荡飞得高呢,还是担心我摔下?他两只手总微微前伸,像要随时接住掉下来的我似的。其实,我不正是在槐树伸出的胳膊上悠荡,栖在故乡的怀抱里吗?尔后,在熏风细雨里,嫩绿的叶片即深浓得呈青绿色了。傍晚,枝枝梢梢,暴出了淡黄的槐米,米粒似地浮荡着繁星的海。那浓烈的有点清苦味的芬芳,简直使整个故乡都沉浸的春夜的微醺之中,清晨,被风摇落的花瓣,在场院里软柔柔地铺了一层。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希冀故乡有一个美丽如花的丰年。自从我背上干粮到十里外的镇上念书,那如花的童年便流逝了。为了换得课本和铅笔,我不得不在星期天到山野里去采药。听说槐树的英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那么灰暗、粗糙的树皮,那么巨大的树冠,慷慨地赐予我和小伙伴们多少花和果!尽管用它做药材卖是极廉价的,却也给了它的孩子们多少生活的滋养!古槐开的花虽然很香,可结的果实却十分苦涩。祖父说,槐果虽然味苦,却不但可以入药,还能够酿酒呢!待我重返故乡,已经是几年之后了。我伫立于村槐下,沐浴着纷纷扬扬的槐花,深情中有一种沉重感。祖父已经去世,而我这长孙又没能送葬,总觉愧疚不已。在我眼前,儿时缚过秋千的树股似在抖动了,绿叶间又似科垂满了圆筒状的荚果。我记着祖父的话,品着槐香,是清苦的药味呢,还是微醺的酒香?村槐在风雨里,在四季交替中,经历了多少年月?听祖父讲过,是先人捡的野槐栽的,很是远久,可惜不能向祖父仔细问及树的年龄了。一阵芬芳从清风中扑来,直沁肺腑,依旧是儿时记忆里那股浓烈、美丽。抬眼望去,村槐又苍老了几许,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着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有删改)1.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2.文章围绕“槐树”主要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3.请简要分析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答案】1.内容上写出了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即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表达了对村槐和祖父的赞美。结构上与首段对故乡和槐树的思念形成呼应,结构完整。2.槐树上荡秋千、槐树下嬉戏、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3.抒发对故乡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思念,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作者写槐树,更是写祖父,扎根山塬,挚情奉献,这是村槐和祖父的共同特征,槐树“它那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塬的土地”,祖父也是“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表达了作者对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结构上与开头“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对故乡和槐树的思念形成呼应,使结构完整。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的叙事线索是“村槐”。记叙的三件事,“起先把套绳挽成一团儿,牵住一头;然后侧身用胳膊划一个有力的弧线,绳团便高高飞向横着的树股;最后,打了结,绑了一截棍儿,就可以荡飞了”,槐树上荡秋千;“我和小伙伴们,赤脚欢跑在这花的暖床上,追逐着,打着滚,直裹一身槐香。又把花瓣用手掬在一起,积成一座座小的香山;或者学着祖父在山地里点种,把花瓣一撮撮种下”,槐树下嬉戏;“听说槐树的荚果、种子,还有槐花,也都是药材,就一年两季守着村槐,春采其花,秋采其果,索得一点读书的费用”,采集槐树花果换读书费用。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感主旨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本题文章题目为“故乡的槐树”,“槐树”是本文的线索,第一段“每行走于山野,或读书于窗下,凡触得一个‘槐’字,我思乡的心,便被村槐那广阔的浓荫所拥抱了”,最后一段“我如此地思恋着故乡的村槐。曾伴我长大的槐树,也一定知道我的思恋,也在想念着它的游子呢!在这又一度春深的季节”,体现作者和故乡和槐树融为一体,体现了他对故乡槐树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从文章第五段可以看出,作者写槐树实则赞美祖父,槐树“虬劲的露出地面的根须,深深扎入故乡山的土地”,“正是它对山塬的挚情,才可以有一个年年度度把花和果如此奉献给人间的壮举”,作者由眼前的槐树想到了祖父,“由此,我想到了祖父那双青筋暴鼓的茧手,深深插入泥土,紧紧攥着泥土的动作,是那么执著而有力,显示着生命的经久”,古槐一样的祖父,一生只是奉献,不求回报,赞美了村槐和祖父扎根山塬、倾情奉献的精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张爱国1985年大年初三,一大早,我们堂兄弟姐妹十一人就冒雪来到二十里外的大姑家。每年的这一天都是我们最盼望的,因为我们在大姑家有好吃好喝的,还可以疯玩。今年更不一样,三伯家的大哥腊月结的婚,新嫂子是第一次到大姑家,按风俗,大姑是要给她备个鸡腿子的。嫂子有鸡腿子,依大姑的性格,我们也不会没有。一进大姑家的门,我就看见大姑家的大桌子和小桌子上都摆好了油果、麻饼和方片糕等茶点。大姑高兴坏了,先是拉着嫂子一番嘘寒问暖,又一个个摸摸我们的脸,和她比比高,然后叫我们坐席,吃茶。我年龄小,往年都是坐小桌子的,不料大姑却说:“国子,你今年十二岁了,该坐大桌子了。”我高兴得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当大姑笑着捧来一大盆热气腾腾的鸡腿子时,我们一个个眼光呆直——这几年家里虽然养了几只鸡,但除了年三十晚上,至今连一块鸡皮都没吃过。“这是你的,云儿。”大姑首先将一个鸡腿子放到嫂子面前,笑着,又像是命令,“你吃,一定要吃。”然而,当看到大姑放到我们面前的鸡腿子时,我们的眼光突然暗淡——这些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昨天晚上,奶奶一再告诫我们:“明天到你大姑家,大姑一定给你们准备了鸡腿子,你们要看有没有拴红头绳。没拴,你们就吃;拴了,就是你大姑借来的,不许吃!”奶奶眼睛红红的,“你们去了,你大姑恨不得把她腿上的肉挖给你们吃,可是,唉……”原来,这些鸡腿子只是大姑借来做做样子的,是为了尊重“一桌无二席”的习俗。“大姑,我茶点吃饱了,吃不下。”我姐似乎吞了一口口水,笑着,把她的鸡腿子放到盆子里。“我也饱了,大姑。”胖姐跟着说。大姑看着她俩,张了张嘴,却没有说话,转而对嫂子说:“云儿,你吃,我撕给你吃。”大姑三下两下将嫂子的鸡腿子撕碎,还将一块鸡腿肉塞进她的嘴里。我看着嫂子吃。虽然她想努力保持新媳妇的矜持,想尽量把嘴巴张得小一点,但只要鸡腿肉一进嘴,她嚼上三两下就吞进肚子里。我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目光又落到我的鸡腿子上:油晃晃的,散发着热气,热气里全是鸡肉的香味,直钻鼻孔。那根红头绳已浸透油水,变成暗红色,刺眼得很,可恶得很。大姑又到厨房里忙去了。门外,谁家放起了鞭炮。弟弟妹妹们开始闹起来。我悄悄指着我的鸡腿子,低声对身旁的胖姐说:“我这个怎么没拴红头绳?”胖姐看了看,惊异地说:“对呀,你的怎么没拴?”“我今年十二岁,第一次坐大桌,大姑有意让我吃的吧?”我说,“奶奶说,没拴红头绳就能吃,对吧?”“嗯。你运气好,吃吧。”胖姐看着我的鸡腿子,咂了咂嘴。大姑过来时,发现我还在啃鸡腿骨上的那一小块脆骨,很吃惊,却连忙笑着走开。不一会儿,我姐悄悄把我叫到大姑家后院,一把揪住我的耳朵:“谁叫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你知道大姑借了多少家才借来这些鸡腿子的?”我姐恨不得一口把我吞掉。“我的没拴红头绳,能吃。”我疼得龇着牙,“胖姐也看到的,真没拴。”“扯谎!”我姐丢开我的耳朵,伸手从我口袋里掏出那截油乎乎的红头绳,“扯谎!打嘴!”我姐一巴掌打来。我急忙躲开。我姐又一把揪住我的耳朵,狠狠一拧。“啊——”我一声惨叫——我的耳朵本已冻伤,被她这一拧,撕心般地疼。我哇哇大哭。我姐也哭了,用袖口擦我耳朵上的血:“谁叫你好吃的?你把大姑借来的鸡腿子吃了,叫大姑拿什么还人家?你不懂事,你不知道心疼大姑,你不知道大姑都没了大姑父……”“我的两个心肝儿。”大姑压抑着哭声跑出来,一把抱过我和我姐,将脸紧紧地贴在我们的脸上,眼泪决堤一般,“都怪大姑,大姑没本事……”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有删改)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一进大姑家的门,“我”首先看到的就是茶点;当大姑捧来鸡腿时,我们又一个个眼光呆直,可见当时生活的贫困。B.文章写了两次口水,在鸡腿子面前,“我姐”是“似乎吞了一口口水”,“我”是“狠狠地吞下几口口水”,二人年龄不同,反应也有差异。C.文章写大姑从厨房出来,看见“我”在啃鸡腿骨上的一小块脆骨,吃了一惊,又笑着走开,神情转换里传达出她对侄儿的疼爱。D.文章写现在去给大姑拜年,她仍会给每人准备鸡腿子,可我们“早已不再稀罕”,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5.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气候和地点,大年初三、冒雪、大姑家等富有生活气息的词句,让读者很快进入特定的年代、气氛之中。B.文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写“我”像泥鳅一样挤进哥哥姐姐们中间,写大姑的眼泪像决堤一般,生动贴切,能准确传达出人物心理。C.文章补叙头天晚上奶奶对我们的反复告诫,写她的眼睛红红的,说话时欲言又止,这一情节与后文姐姐说出大姑没了姑父形成照应。D.文章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虽着墨不多,却将大姑好客、热情、慈爱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6.本文中间写“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7.本文为何以“拴红头绳的鸡腿子”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D5.D6.①制造波澜,避免平铺直叙。本文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后面突然写“我”的鸡腿子上没拴红头绳,出人意料,造成情节跌宕起伏之美。②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还有胖姐作证,这才有了下文“我”心安理得吃鸡腿子、谎言被揭穿以致挨打等情节。7.①设置悬念。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一探究竟。②作为线索。“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③突出主题。“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不忘艰苦岁月,珍惜幸福生活。【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说明生活富裕之后,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曲解文意。我们早已不稀罕吃鸡腿子,是因为生活富裕之后,鸡腿子变得平常,可以经常吃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很容易忘记曾经的贫困。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D.“肖像描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对大姑的肖像(外貌)进行描写。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这一突转在情节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可知作答时要抓住“突转”一词分析。所谓“突转”,指情节的陡转、突变。可从在内容和结构方面的作用分析。内容上,文章前面写我们面前的鸡腿子上“都拴着醒目的红头绳”,中间却写“我”面前的鸡腿子上没有拴红头绳,这种陡转,出乎读者意料,使得文章波澜顿起。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之所以“我”的鸡腿子没拴红头绳,是因为我的贪吃,吃的欲望驱使“我”把鸡腿上的红头绳藏了起来,从而引出了“我”贪吃鸡腿子、拉人作证、姐姐对“我”的严惩、大姑因自责而落泪等情节,将情感推向了高潮。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本文的标题颇为新奇,“拴红头绳的鸡腿子”又贯穿全文,对文章的主旨表现也有作用,因此可从悬念、线索、主题三方面作答。在设置悬念方面,看到题目,使读者产生疑问,餐桌上的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违背生活常理,为什么鸡腿子用红头绳拴着,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令人想要探出究竟,促使读者读下去。在线索方面,文中多个段落写到了“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拴红头绳的鸡腿子”贯穿全文始终,这样写使小说情节紧凑,结构完整。在主题方面,之所以有“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因为当时生活贫穷,“拴红头绳的鸡腿子”是物质匮乏时期的真实写照,文章结尾写到“直到现在,每年去给大姑拜年,七十多岁的大姑都要给我们准备一个鸡腿子,虽然我们早已不再稀罕吃它”可知以此为题,可以提醒人们虽然生活富裕了,但是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岁月,要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鲨鱼的头伸在水面上,它的脊背也正在露出来,老头儿用鱼叉攮到鲨鱼头上的时候,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鲨鱼在海里翻滚过来。老头儿看见它的眼珠已经没有生气了,但是它又翻滚了一下,滚得自己给绳子缠了两道。老头儿知道它是死定了,鲨鱼却不肯承认。接着,它肚皮朝上,尾巴猛烈地扑打着水面,两颚格崩格崩响,像一只快艇一样在水面上破浪而去。海水给它的尾巴扑打得白浪滔天,绳一拉紧,它的身子四分之三都脱出了水面,那绳不住地抖动,然后突然断了。老头儿望着鲨鱼在水面上静静地躺了一会儿,后来它就慢慢地沉了下去。“它咬去了大约40磅。”老头儿高声说。他想:它把我的鱼叉连绳子都带去啦,现在我的鱼又淌了血,恐怕还有别的鲨鱼会窜来呢。他不忍朝死鱼多看一眼,因为它已经给咬得残缺不全了。鱼给咬住的时候,他真觉得跟他自个儿身受的一样。他想:但是我已经把那条咬我的鱼的鲨鱼给扎死啦。我从来没看过这么大的“Dentuso”。谁晓得,大鱼我可也看过不少呢。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啦。这要是一场梦多好,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独自躺在床上的报纸上面。“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别想啦,老家伙。”他又放开嗓子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8.写鲨鱼去咬死鱼的时候,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9.老头儿用鱼叉攮鱼的时候,“他攮进的地方,是两只眼睛之间的那条线和从鼻子一直往上伸的那条线交叉的一点,”说明了什么?10.文中有这样的话:“‘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为什么消灭了还说是打不败?谈谈你的理解。11.文中老头儿对自己说“还是把船朝这条航线开去,有了事儿就担当下来”,这里的“事”是指什么事?“担当”是什么意思?【答案】8.凶猛,无所畏惧。9.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10.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11.文中“有了事”的“事”是指再遇上鲨鱼或风浪等危险。“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分析】8.本题考查学生提取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的能力。相关信息为:鲨鱼飞快地逼近船后边。它去咬那条死鱼的时候,老头儿看见它的嘴大张着,看见它那双奇异的眼睛,它咬住鱼尾巴上面一点的地方,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运用了神态描写“嘴大张着”和外貌描写“奇异的眼睛”,以及行为动作和声音“牙齿咬得嘎吱嘎吱地响”,可见凶猛可怕,无所畏惧。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分析句子含义时尽量回归原文段扩展范围,这样有助于理解表达的意思。“他听得见那条大鱼身上皮开肉绽的声音”,可见老头这一动作行为——“攮”的力度和效果;“事实上并没有这两条线”“但那儿正是脑子的所在”说明老头儿有丰富的捕鱼经验,他能确定要害处;“有的只是那又粗大又尖长的蓝色的头、两只大眼和那咬得格崩崩的、伸得长长的、吞噬一切的两颚”,面对凶猛无比的鲨鱼,老头勇敢无畏;因为那儿是鱼的脑子;“老头儿就朝那一个地方扎进去了。他鼓起全身的气力,用他染了血的手把一杆锋利无比的鱼叉扎了进去。他向它扎去的时候并没有抱着什么希望,但他抱着无比的决心和十足的恶意”,在鲨鱼面前,老头是虚弱的,但内心无比强大,对抗鲨鱼时无畏无惧,专注用心,毫不犹豫。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句子含义扥能力。这句话是桑地亚哥的内心独白,也是小说的核心精神,它生动地揭示了桑地亚哥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观与价值观的反映。这句话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奋斗,是与命运做不懈的抗争。人生下来虽然面临种种自然与社会的挑战,也许这些挑战强大到足以把人的肉体消灭,但一个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艰难险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远是胜利者。小说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虽然最终没能保住大马林鱼,但在与鲨鱼搏斗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是精神上的胜利者。可见消灭的是人的生命,打不败的是人的精神斗志。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词语含义的能力。照应上文“别想啦,老家伙。”他想的是上文信息“‘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想:不过这条鱼给我弄死了,我倒是过意不去。现在倒霉的时刻就要来到,我连鱼叉也给丢啦。‘Dentuso’这个东西,既残忍,又能干,既强壮,又聪明。可我比它更聪明。也许不吧,他想。也许我只是比它多了个武器吧”,可见“有了事”的“事”是指鲨鱼、风浪等危险处境、带着捕获的大马林鱼回去的路途中各种有可能的遭遇,“他又放开嗓子说”“担当下来”,可见“担当”是指要勇敢顽强地去斗争、搏斗,“我”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不倒,“我比它更聪明”虽然现在丢了鱼叉等武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村主任陈国炯富村的村主任抢着当,穷村的村主任没有人当。乡里来了干部要招待,村里穷,又偏僻,连饭店也找不到一个,因此,只好到村主任家里吃。炒几个鸡蛋杀一只鸡,搞几个小菜买瓶酒,这钱就得村主任自己掏,当上村主任没钱花不说,还要赔钱,这种村主任谁愿意当。老村主任(年纪只有三十多岁)进城打工去了,打工虽辛苦,但不像在村里辛苦了一年还见不着钱。老村主任特意带回二条香烟,几斤小糖,据说烟是每条一百五十元左右的一枝笔,糖是大白兔奶糖,老村主任陪着笑脸给一村老少发烟分糖,条件是要村民千万别选他当村主任。一村老少抽着老村主任的烟,嚼着老村主任的糖,就要买老村主任的情。因此,脑子里飞快地转起来,想,那选谁呢。不知是哪个蹦出一句:要不我们就选铁墩。一句戏言拨亮了一村老少的眼睛。选举村主任时,铁墩票数高居榜首,一村人心里美,也把个铁墩惊呆得额头冒汗,更叫从乡里来主持选举的干部左右为难。乡干部问铁墩,你能不能当?铁墩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清了。铁墩的老婆知道这是村民对铁墩的戏弄,而乡干部的问题恰恰是对铁墩的轻视,于是铁墩的老婆没好气地说:群众这么信任我家铁墩,铁墩能不当吗?乡里的干部是希望铁墩说,不当或当不来的,但想不到半途杀出个程咬金。乡里的干部没辙了,就这样铁墩成了村主任。当了村主任后,铁墩真来了劲,一连几天像皇帝巡视疆域般把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踏了个遍,还一次次地蹲在光秃秃的小山岗上抽着劣质烟,又像狗一样在几个小山岗上窜来窜去,好像地质队在探测宝矿。村里人见了都笑了,说铁墩当上村主任还真像个村主任了,双手背在屁股上,走路都迈八字步了,铁墩听了嘿嘿地憨厚地笑笑,不做任何申辩。那天吃过早饭,铁墩说要进城去找找木头,木头是这个小村除老村主任外的唯一在城里打工的人。铁墩的老婆问铁墩,你能找得到吗?铁墩说,上次木头说他在一家花圃工作,这么小个城,就这么几个花圃,怎会找不到呢。铁墩老婆把家里所有的积蓄210元钱都拿出来了,塞进铁墩的口袋里,说,就这么多了,只能是碰碰运气了。然后为铁墩抻抻衣角,拍打去衣服上的尘土,投给铁墩两束无奈而含有鼓励的目光,铁墩似出征的将军,毅然进城去了。铁墩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木头,木头在花圃里锄草施肥,工资虽不高,但拿的是花花绿绿的现钱。铁墩与木头站着说话,木头双手拄着锄头柄,抽着铁墩递给他的劣质烟。听完铁墩的话,木头的脸色并不好看,显露着为难的表情。铁墩也显得无奈,但铁墩还是把木头当救星了,目光中满是祈求。两个人僵持了好一阵,铁墩硬硬地蹦出一句话:你就说我这个村主任与他谈生意,否则约不到他的。木头毫无把握地说,那我去试试看。铁墩又递给木头一支烟,自己也点了一支烟,然后说,在哪里请客你帮我安排一下,我进城少,找不到合适的。木头听了说,其实我也不懂,但我听他们讲石牛大酒店不错。铁墩问要多少钱。木头说大概要一千多元吧。铁墩一听就呆了,他伸手捏捏老婆给他的钱,像被蛇咬了般难受。木头看出铁墩的表情,问你带了多少钱。铁墩说210元钱。铁墩反问木头,你有多少钱,先借我用一下。木头期期艾艾有点不舍,铁墩见状又说,算是借给我个人的,一定还你。木头见铁墩说到这个份上了,不借也说不过去了,就说,我也只有400多元。铁墩一算计,不到七百元。木头说不喝酒差不多。铁墩说请老板怎么能不喝酒呢。两人没有说话了,只有浓浓的烟雾从两人的嘴里吐出来,铁墩把吸了半截的烟重重扔在地上,用脚狠狠地捻了几下,叹了口气对木头说,你等我,我去想办法。一切顺利,花圃老板听说是与他谈生意,很高兴,就准时赴约。铁墩话没多说,就先给花圃老板敬酒,喝的是白酒,闷声不响地连干了三杯。花圃老板感到奇怪,摸不准今天这个看上去有点傻乎乎的,又穿戴得土里土气的对手是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铁墩站起来要干第四杯时,突然昏厥过去了,人就软软地倒了下去,把桌上的杯盘打落了几个。花圃老板吓得不轻,急忙把铁墩送到医院,用疑惑的眼神盯着木头。木头知道老板在询问他,就把铁墩的想法告诉了老板。铁墩想把村里的几百亩荒山野岗种上板栗,铁墩说种上板栗的话,他们村不出几年就会脱贫致富了,但他们现在拿不出买树种的钱,铁墩想请花圃老板用树苗参股。铁墩听说过谈这种生意要先请客的说法,铁墩准备宴请花圃老板,可铁墩与木头两个人的钱加在一起还是不够。最后铁墩就去卖血,因为血抽得多了点,加上请老板喝酒时喝得太猛,就昏倒了。老板听了,很感动,双眼有些潮湿了。老板还说,凭着村主任的这种精神,我不参股也要支持你们村的发展。铁墩出院后,村里的几座山岗就开始翻土。种上板栗后,铁墩就在几座山上穿梭,像狗一样忠心地守护着一棵棵板栗苗。身后总是跟着一大帮人,主任主任地叫。村里人都说铁墩真像个村主任。12.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村里穷,又偏僻”,既是人们不想当村主任的原因,同时也为铁墩努力改变山村的贫穷面貌埋下伏笔。B.铁墩高票当选村主任,说明村民对他充分了解,充分信任;而乡里来的干部却看不起铁墩,希望他不要当村主任。C.铁墩听说请一次客要花一千多元,先是呆了,后来又觉得难受,这一表情变化形象地写出了他内心的震惊与羞愧。D.村民们说“铁墩真像个村主任”,类似的话小说中前后出现两次,但村民们这两次说话的语气和感情却大不相同。13.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铁墩的形象特点。14.从曲折性的角度看,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与《边城》(节选)有何不同?【答案】12.B13.(1)外拙内秀。铁墩给人的印象是“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清”,但实际上他做事很有主张,有自己的思路;为脱贫致富,他有谋划,有策略。(2)敢担当,善作为。铁墩当上了穷村的主任后,毅然挑起了脱贫致富的重担,实地考察,想方设法托人联系上城里的花圃老板,引进板栗树苗,带领村民致富。(3)不拘小节,重实干。村里人嘲笑铁墩架势像个村主任,“双手背在屁股上,走路都迈八字步”,铁墩只是笑笑,并不理会;而在致富问题却真抓实干。(4)一心为公。为了引进树苗,铁墩搭上了家里仅有的积蓄,去借钱,去卖血,拼着命陪苗圃老板喝酒,其一心为公的精神感动了苗圃老板。14.(1)《村主任》的情节较为曲折,故事性强。铁墩当村主任从不被信任到赢得信任是一个转折;铁墩进城找木头,借钱,卖血,席间晕倒,感动老板,故事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2)《边城》(节选)淡化故事情节,具有散文化倾向。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注重描写边城明净的风光,淳朴的民风,以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B.“铁墩高票当选村主任,说明村民对他充分了解,充分信任”错误。“铁墩高票当选村主任”其实是村民想看他的笑话,并非信任他,从后文“铁墩的老婆知道这是村民对铁墩的戏弄”,“村里人见了都笑了,说铁墩当上村主任还真像个村主任了”可以看出。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从人物的语言、行为、细节、心理等描写入手。根据原文“铁墩结结巴巴连话都说不清了”的描写,以及“当了村主任后,铁墩真来了劲,一连几天像皇帝巡视疆域般把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踏了个遍,还一次次地蹲在光秃秃的小山岗上抽着劣质烟,又像狗一样在几个小山岗上窜来窜去,好像地质队在探测宝矿”的记叙,可知铁墩外表看起来笨拙,但内心里是有谋划的人。根据原文“铁墩想把村里的几百亩荒山野岗种上板栗,铁墩说种上板栗的话,他们村不出几年就会脱贫致富了,但他们现在拿不出买树种的钱,铁墩想请花圃老板用树苗参股”可看出,铁墩是一个敢担当、敢作为的人,他毅然挑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重担,想方设法联系城里的花圃老板,让脱贫致富的梦想走向现实。根据原文“铁墩听了嘿嘿地憨厚地笑笑,不做任何申辩。”以及想方设法联系花圃老板谋划脱贫致富的相关行为可以看出,铁墩是一个不拘小节,注重实干的人根据原文“种上板栗后,铁墩就在几座山上穿梭,像狗一样忠心地守护着一棵棵板栗苗”以及“铁墩见状又说,算是借给我个人的,一定还你”还有“铁墩听说过谈这种生意要先请客的说法,铁墩准备宴请花圃老板,可铁墩与木头两个人的钱加在一起还是不够。最后铁墩就去卖血,因为血抽得多了点,加上请老板喝酒时喝得太猛,就昏倒了”的相关记述,可看出铁墩是一个一心为公的人。1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分析小说情节特点的能力。分析题干,“从曲折性的角度看”,给出了解答的切入点,要从概括情节入手,总结情节在“曲折性”方面的表现;“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与《边城》(节选)有何不同”是要求有比较,做答时,要两篇文章兼顾,分别点出各自在情节的“曲折性”上体现出来的特点。《村主任》的情节发展脉络大致是:憨憨的铁墩在村民的嘲笑中当选村主任——铁墩倾尽家里仅有的积蓄进城托人联系花圃老板——钱不够,铁墩又借钱又卖血——和花圃老板谈生意,铁墩因卖血后喝酒太猛昏倒——花圃老板深受感动,合作成功——铁墩收到村民认可。从情节发展来看,故事环环相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情节较为曲折,故事性很强。《边城》本身是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而节选内容更是淡化故事情节,具有散文化倾向。小说中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着重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同时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他本来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南渡后却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辛弃疾南归后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于是皇帝对他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艰辛”“悲辛”“辛酸”“辛辣”,真是五内俱焚。南宋朝廷将他闲置了20年。辛弃疾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这真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1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见山,要言不烦地指出了辛弃疾独特的历史地位:“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C.“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概括了辛弃疾忠心为国却屡遭排挤的原因。D.文章通过塑造辛弃疾的形象特征,来揭示他由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16.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辛弃疾不同风格的词作串联起他的人生经历,凸显了辛弃疾的个性风采。B.文章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及读者的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C.文章引用辛弃疾的词作,调动读者已有的阅读经验,加深读者对词人生平操守的理解。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作者对辛弃疾的同情和惋惜。17.“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结合上下文,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8.哪些因素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词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15.B16.D17.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因而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18.①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②辛弃疾特殊的人生历程;③辛弃疾的才能和思想。【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B.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词风变化来写的”错误。文章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行伍经历、为官经历和心路历程来写的。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第三段中‘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运用比喻修辞”错误。“钢刀利剑”和“羊毫软笔”是借代。故选D。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时候要做到“句不离段,段不离章”,把句子放到具体语境以中并做到联系文章的主体内容与思想情感去理解。联系上下文“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与后文“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可知,“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是指辛弃疾归宋后,由于赵宋王朝主和苟安,他不被重用,反而被剥夺了抗金的权力。而联系下文“他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是指政治上失意后辛弃疾只能借填词作赋来表达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根据文末“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宋朝特定的历史背景;根据尾段“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可知促使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又一主要因素之是其特殊的人生历程;根据文中作者在提到辛弃疾诗词时对辛词的评价“笔走龙蛇”,“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我们仍能从他的词中感受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可知辛弃疾本身就有非常高的作诗才能;而作者处处引用辛词处处表现其复杂、痛苦、深沉、激愤的情感可看出,引导辛弃疾成为一代爱国诗人的,还有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的思想。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回忆中的大运河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晚年的他从海南流放归来,没有按朝廷惯例到蜀地的一个叫玉局观的道观挂职,而是一路向南,再向东,朝着江苏的方向直奔而来。我对他来江苏的具体路线,已记不清楚。只记得他沿着大运河,最后进入常州。正是天气最闷热之际,船舱里更热,热得只能光膀子,也就是我们南京人说的“赤大膊”。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江苏境内的大运河,最早只是与战争有关,为了去征伐别人,为了称霸,为了开疆拓土。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当年的江南,水网四通八达,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再以后,为了走近路,便有了人工开挖的邗沟,路程由此大大缩短,南北距离被拉近了。古邗沟是江苏境内大运河非常重要的一段,虽然最初只是为了军事,为了定鼎中原,实际效果则是极大地方便了百姓,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出行。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因为吴王夫差,因为隋炀帝,因为这两个既传奇又具悲剧性的人物,江南的命运就此改变。不管怎么说,大家都会明白,大运河的功远远大于过。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过去的很多年,大运河都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皇家政权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必须要依靠大运河,必须要管理大运河。事实上,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真正要回忆大运河,我会更多地联想到古代游子,想到当年的南船北马,想到南来北往的文人。大运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它不是始终畅通。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到了明清之际,北方的大运河,渐渐地已失去了通航能力。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在大学读研究生。我们出门访学,去了苏州,到范伯群先生家,请他为我们上课,讲完课,付了五元钱的课酬。范先生一边在收据上签字,一边说我跟你们先生是好朋友,为他的学生上课,还要这样,真是不好意思。然后,大约也是范先生的主意,劝我们干脆坐船去杭州,觉得这样更有诗意。那时候,老作家汪静之先生与黄源先生还健在,我们计划中要去杭州拜访他们。于是就上了去杭州的夜航船。因为年轻,也没觉得这样旅行,会有什么样的意义。好像是上了船就聊天喝酒,然后就睡觉,进入了黑甜之乡。醒来时,已经到了杭州境内。旭日初升,景色很美,想到船舱外去看看风景,可是刚走出去,便被臭烘烘的气味熏了回来。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京杭大运河杭州段,被污染得不像样子,河水黑乎乎的,漂浮着各种杂物。我们当时并没有感到诗意,感到的是诗意的消逝。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两岸风景如画,灯光五颜六色。站在船头上,与陆文夫【1】先生通了一会手机,向他老人家问好。陆文夫是家父的挚友,那好像也是我最后一次与他聊天。(取材于叶兆言【2】的同名散文)注释:【1】陆文夫:作家,曾任苏州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叶兆言:作家,其祖父是中国文学界元老叶圣陶先生,其父叶至诚曾任江苏省文联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B.吴国军队要想远征,要想逐鹿中原,就要考虑如何将长江与淮河打通C.唐朝诗人皮日休甚至把隋炀帝修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D.大运河带给我们的联想,更多的还应该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大运河方便了百姓生活,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作者肯定了其历史功绩。B.作者第二次夜游古运河,豪华的条件、优美的景色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C.文章结尾写到自己与陆文夫先生最后一次聊天,隐含着作者淡淡的遗憾与怀念。D.本文语言浅近自然而又意蕴丰富,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又引人思考回味。21.作者为什么说“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请结合上下文具体说明。22.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答案】19.D20.B21.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2.本文标题为“回忆中的大运河”,作者围绕大运河展开了哪些“回忆”?意图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③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回忆的意图: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对大运河丰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成语的能力。A.“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语境中形容苏东坡受欢迎的盛况,合乎语境,正确。B.“逐鹿中原”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语境中形容吴国军队远征,合乎词意,正确。C.“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语境中强调把两人做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待,合乎语境,正确。D.“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也用来指众多的平常人。语境中和“普通人”表意重复,错误。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赏析艺术手法的能力。B.“豪华的条件……让他非常惬意,精神为之一爽”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是“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精神立刻为之一爽”,可见“豪华”前的“过于”是表达不喜欢的情感,选项曲解文意,情感态度相反。故选B。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从文中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一方面欢迎他,另一方面,当然也是想见见伟大的苏东坡的风采。于是大家见到了裸着上身的东坡先生,他老人家袒胸露腹,从船舱里走了出来,向常州人民拱手致意,同时嘴里忍不住念叨:‘这样欢迎,折煞人也!’”可见答案①大文豪苏轼的言行举止亲民、随性、自然。从第三段“我喜欢这样一个热情的场面,总是无法忘了大运河边的这一幕。天气那么湿热,挥汗如雨。人群中一定也有许多光着膀子的男人,他们站在运河边上看风景,对着诗人指指点点。而今天的我们,却是穿越了接近千年的时光,欣赏着风景中的他们。我要是个画家,就要将这个场面画出来,毕竟这是大运河上最有人文温度的一个场景,光是用文字记录下来,远远不够”中可见答案②百姓对大文豪热情欢迎,仰慕热爱。从第四、五、六、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其中之一是这么写的: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中可见答案③这一和谐融洽的画面是对文化“以人不以境”的生动诠释,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内涵、写作意图的能力。第一问回忆的内容:①“苏轼来到常州,受到民众热烈欢迎”源自第二段“常州人民听说苏东坡来了,立刻万人空巷,都来到运河边上”。②“乾隆皇帝下江南写诗纪念苏轼”源自第四至七段“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常州,想到苏东坡,崇敬之情顿起,便写诗纪念。在运河边舣舟亭附近,他老人家居然一连写了三首诗”。③“吴王夫差、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历史功过”源自第八、九等段“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就是大运河的第一锹,是春秋时期的吴王夫差开挖的”,第九段“事实上,人工开挖大运河,自吴王夫差的第一锹开始,从来就没真正停止过。秦朝和汉朝,以及后来的南北朝,大运河一直在断断续续挖掘,越挖越远,越挖越长。因此,隋炀帝在古邗沟的基础上,花了六年时间完成的京杭大运河,也只是充分利用了前人成果”。④“包括自己在内的游子、文人乘船往来大运河的往事”源自后数四段“我有过两段大运河上的亲历,一次是从苏州去杭州,一次是在苏州古运河上夜游。第一次的舟行说来非常奇特,那是三十多年前”“第二次是在苏州夜游古运河,完全是另一种感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时间是新世纪,第一次过于简陋,虽然睡卧铺,却又脏又乱又差。第二次过于豪华,有吃有喝有空调,还有人唱昆曲。走出船舱,清风扑面……”。第二问回忆的意图通过过渡总阶段可以确定答案。比如,结合“说起历史上的大运河,总是会首先想到苏东坡。作为一个文化人,苏东坡让后人永远怀念”“乾隆皇帝的这首诗,强调了以人为本。在他眼里,大运河也就这样,重要的应该是人,是苏东坡本尊。中国古代的京杭大运河,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千百年来,南来北往,无数游客匆匆走过,早就习以为常了。没人太把大运河当回事,大运河就是今天的高速公路,就是今天的高铁。对于古人来说,大运河也谈不上多伟大,它就那样”“我们今天很喜欢说大运河的文化含量,文化也是慢慢才形成的。有时候,文化也就那么回事,人文化成,文化这玩意要是离开了人,什么都不是”等处得出答案:对大运河所承载“人文化成”文化精神的思考与怀念。依据“自从有了火车,一个旧时代结束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时间开始有了全新的意义,不过仍然还有不同的理解。民国时期,丰子恺先生从家乡去省城,乘火车只要四个小时,可是他宁可坐船。坐船要四天,他认为这样可以看到更多的风景。快还是慢,这可以是人生的两种选择。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喜欢快,喜欢快捷。然而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希望会慢一点,为什么不能慢一点呢?”得出答案:对大运河丰厚文化意蕴的怀念与向往。从“遥想当年,北方人南下,到今天的江苏淮安境内,必须下马坐船,从此开始一段行舟的诗意生活。南船北马是古代南北交通最常见的出行方式。长途旅行中,与颠簸的马车相比,船上的感觉可能会舒适一些,磨墨题诗也方便得多”中得出答案:对与大运河相关的诗意生活方式消逝的怅惘和无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高速公路上的森林[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冷有千百种形式、千百种方法在世界上移动:在海上像一群狂奔的马,在乡村像一窝猛扑的蝗虫,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小孩们好像专心一意地吹着肥皂泡泡,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最后马可瓦多决定了:“我去找柴火,说不定能找到。”他在夹克和衬衫间塞进了四五张报纸,以作为御寒的盔甲,在大衣下藏了一把齿锯,在家人充满希望的目光的跟随下,深夜走出门,每走一步就发出纸的响声,而锯子也不时从他大衣里冒出。到市区里找柴火,说得倒好!马可瓦多直向夹在两条马路中间的一小片公园走去。公园里空无一人,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这才是要去的地方,”小米开尔说,“森林!那里就会有木柴了!”他从一出生就住在城市里,从来没看过森林,连从远处看的经验也没有。说到做到,跟兄弟们组织起来:一个人带斧头,一个人带钩子,一个人带绳子。跟妈妈说再见后就开始寻找森林。走在路灯照得通亮的城市,除了房子以外看不到别的:什么森林,连影子也没有。也遇到过几个行人,但是不敢问哪儿有森林。他们走到最后,城里的房子都不见了,而马路变成了高速公路。小孩就在高速公路旁看到了森林:一片茂密而奇形怪状的树林淹没了--望无际的平原。它们有极细极细的树干,或直或斜;当汽车经过,车灯照亮时,发现这些扁平而宽阔的树叶有着最奇怪的样子和颜色。树枝的形状是牙膏、脸、乳酪、手、剃刀、瓶子、母牛和轮胎,遍布的树叶是字母。“万岁!”小米开尔说,“这就是森林!”弟弟们则着迷地看着从奇异轮廓中露头的月亮:“真美……”小米开尔赶紧提醒他们来这儿的目的:柴火。于是他们砍倒一株黄色迎春花外形的杨树,劈成碎片后带回家。当马可瓦多带着少得可怜的潮湿树枝回家时,发现暖炉是点燃的。“你们在哪里拿的?”他惊异地指着剩下的广告招牌。因为是胶合板,柴火烧得很快。“森林里!”小孩说。“什么森林?”“在高速公路上,密密麻麻的!”既然这么简单,何况柴火又用完了,效仿孩子们还是值得的。马可瓦多又带着锯子出门,朝高速公路走去。公路警察阿斯托弗有点近视,当他骑着摩托车做夜间巡逻时应该是要戴眼镜的:但他谁也没告诉,怕因此影响他的前途。那个晚上,阿斯托弗接到通知说高速公路上有一群野孩子在拆广告招牌,便骑车去巡查。高速公路旁怪模怪样地张牙舞爪的树木陪着他转动,大近视眼的阿斯托弗细细察看。在摩托车灯的照明下,撞见一个大野孩子攀爬在一块招牌上。阿斯托弗刹住车:“喂!你在上面干什么,马上给我跳下来!”那个人动也不动,向他吐舌头。阿斯托弗靠近一看,那是一块乳酪广告,画了一个胖小孩在舔舌头。“当然,当然。”阿斯托弗说,并快速离开。过了一会儿,在一块巨大招牌的阴影中,照到一张惊骇的脸。“站住!别想跑!”但没有人跑:那是一张痛苦的面像,因为有一只脚长满了鸡眼。“哦,对不起。”阿斯托弗说完后就一溜烟跑掉了。治偏头痛药片的广告画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头,因痛楚用手遮着眼睛。阿斯托弗经过,照到攀爬在上方正想用锯子切下一块的马可瓦多。因强光而眼花,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阿斯托弗好好研究过后说:“喔,对,斯达巴药片!这个广告做得好!新发现!那个带着锯子的倒霉鬼说明偏头痛会把人的脑袋切成两半!我一下就看懂了!”然后很满意地离开了。四周那么安静而寒冷。马可瓦多松了一口气,在不太舒适的支架上重新调整位置,继续他的工作。在月光清亮的天空中,锯子切割木头低沉的嘎嘎声远远传送开来。23.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可瓦多一家人在寒冷中呼出的气息像各种云雾,既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也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反映沉重的生活,堪称“含泪的笑”。B.小米开尔从童话书中获得灵感,做出去森林里砍柴的决定,这一细节十分符合其儿童的身份,天真又勇敢,也使得后文情节展开合理化。C.“马可瓦多蜷缩着静止不动,抓住大头上的耳朵,锯子则已经切到额头中央”,这幅画面看似滑稽,但实则蕴含着作者对马可瓦多的同情。D.本文开篇从全知视角出发,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为我们讲述了马可瓦多的一次‘幸运’的经历,其形式与主旨与卓别林的许多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处。24.小说多次提到“寒冷”,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23.D24.①“寒冷”是对外部环境特征的强调,开头的环境描写,为马可瓦多一家设置了极度窘迫的生存环境;②“寒冷”是情节发展的条件,为下文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门找柴取暖的情节做了铺垫;③“寒冷”是对人物心境的烘托:结尾处通过描写环境的安静和清冷,衬托了马可瓦多内心的无奈、孤独和凄凉;④“寒冷”是对小说主旨的揭示:寒冷的不仅仅是天气,更是以马可瓦多为代表的底层人窘迫的社会处境,表达了对他们艰辛生活和不幸命运的同情。【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单一叙事角度贯穿始终”错误,本文的叙事角度灵活多变,先后从马可瓦多、小米开尔和阿斯托弗等人的视角展开。故选D。24.本题考查鉴赏小说中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根据文意,由“寒冷……在城市则像一把利刃截断道路,从缝里钻入没有暖气的家中。那天晚上,马可瓦多家用尽了最后的干柴……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可以得知,此处的环境描写在于展示严酷的自然环境及马可瓦多一家窘迫的生存环境;其中“裹着大衣的全家人,看着暖炉中逐渐黯淡的小木炭,每一次呼吸,就从他们嘴里升起云雾,再没有人说话,云雾代替他们发言:太太吐出长长的云雾仿佛在叹气”更烘托了马可瓦多一家在“寒冷”状态下,内心的无助、孤独和凄凉。由“而马可瓦多则一停一顿地朝着空中喷着云雾,好像喷发转瞬即逝的智慧火花”“马可瓦多一面研究光秃秃的树干,一面想着家人正牙齿打颤地等着他”“小米开尔哆嗦着牙齿,读一本从学校图书室借回来的童话,书里头说的是一个木匠的小孩带着斧头去森林里砍柴”可知,正是因为寒冷的通迫,才会促使马可瓦多和小米开尔兄弟出去找柴,这样就推动了后面情节的发展。另外,小说极力渲染“寒冷”的状态,旨在以之喻指底层百姓的生存境况,并借以表达作者对这他们的同情,有暗示小说主题的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皮大嘴冯骥才一个地界富不富看哪?顶要紧的是看金店。天津卫金店多,所以天津卫富。开金店的都想当头一号,彼此暗中较劲,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奇能;群英打擂,各出奇招。北门里的义涌金店先出高招,迎大厅摆一个菜篮子大的金元宝,上边刻六个隶书大字“摸元宝,运气好”,引得人们不买金子也要进去摸一下,沾沾财气运气。做买卖要的就是人气儿,人多火爆,义涌出了名。可是天天不停地摸来摸去,就把上边挺薄的一层镏金摸掉了,露出里边的黄铜。铜一出来,就没人摸了。没多久,宫北的宝成金店出了一招,就来得实惠。你到它店里买金条,它送你一副真金的眼镜架,这比摸元宝强,金镜架金光闪闪架在脸上,挺气派,有身份。可谁想要金眼镜架谁就得买金条,真正得实惠的还是人家金店老板。但这一招很快被日租界的物华楼学去。你送金镜架,我送大金牙。物华楼金店请来一位牙医在柜台前给买金子的“没牙佬”镶金牙。那时镶金牙时髦,有人为了来镶金牙先拔个牙。更有奇招的是马家口的三义金店,店铺设在租界里,老板脑子活,看出洋人广告能做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租界找人画了一张时髦的广告纸,再找一位肚子里有墨水的先生给他写了一段赛绕口令式的广告词:“存地存房子,不如存金子,哪儿金子纯,三义纯金子”。再把这张广告纸拿到富华石印局里印了三千张,然后叫伙计们用上十天工夫贴满天津城,在哪儿都能瞧见。可是广告不能总贴,这招还是没奇到家。天津有位说相声的叫皮大嘴,单看模样就可乐。个子高又瘦,手小脚小脑瓜小。圆圆小脑袋像杆子上挂的小灯笼,更怪的是嘴大。他脑袋小嘴大,远看只剩下一张嘴了,所以绰号皮大嘴。皮大嘴能说,死人能说活,张口就来,随处“现挂”,妙趣横生,很早就在三不管一带说单口相声出了名。能说的人都能编,凡是皮大嘴编的说的故事,都能口口相传。原本天津相声一行挺看好他,谁料他天天想发财。天津卫财主多,他看得眼馋。开头他赚钱的法子是一边说相声一边卖药糖,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糖;嘴里嚼糖耳朵听和声,两不耽误挺舒服,单用这法儿他就赚不少钱,后来变了法子,说一段相声卖一会儿从租界弄来的洋凳子,洋凳子不单新奇好玩,还松松软软像个猪屁股,坐在凳子上听相声,舒服还有乐子,听完相声就忍不住把洋凳子买走了。皮大嘴脑袋灵活,脑子愈灵的人愈好做买卖,逢到雨天卖洋伞,遇到晴天卖太阳帽。那时候只要是洋货就有人买,他手里渐渐也就有了钱。有了钱,开饭店,饭店赚现钱。吃饭的人一半来吃一半听他说。凭皮大嘴的嘴加上他的脑袋,怎么干怎么来钱。三年过后,他居然在东北角干起一家金店。这时候,天津卫已经有九九八十一家金店,各家金店为了争头抢先,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他能一炮打响?皮大嘴在装店面时,就使出一绝招,叫作“满堂金”。据说他这店从里到外全是金的。从门把、门锁、门链、灯罩、拉手、栏杆、挂钩、算盘、笔杆、花盆,连茅厕里的水龙头、脸盆,连往里边拉屎撒尿的圆圆的洋便桶全是的。有人说不是纯金是镏金,可这些金光闪闪的东西全都镏金也惊人吓人。皮大嘴给他的金店起的名字,就是金满堂。金满堂,满堂金。金店没开门,已经是隔着大门吹号——名声在外。有人信,有人摇头不信。开张这天,门外挂灯悬彩,院子里摆宴,皮大嘴穿一身新,格外精神;还打租界请来洋乐队,洋鼓洋号。折腾得热热闹闹。那圆圆的亮晃晃的大洋号叫得震人耳朵。来的宾客比请的多,人人都想看看皮大嘴的“满堂金”是假是真。结果出个笑话:估衣街上一个绸缎庄的小老板前去祝贺,心里头却是想摸摸金满堂的虚实。到了金楼里里外外一看,傻了,真是哪儿哪儿全是金晃晃,照花了眼,也开了眼。中晌吃饭时,凑到一些熟人堆里一闹一喝,愈闹愈喝,喝得头晕脑涨,脸皮发烧,晃晃悠悠到茅厕里,朝金马桶里撒泡热尿,出门叫个胶皮车拉他回家。回去进门倒下死了一般睡一大觉,直到转天太阳晒屁股才睁开眼。他老婆问:“昨个儿你见到‘满堂金’是真的吗?”小老板说:“一点不假!哪儿哪儿全是金子做的,那个洋马桶也是金子做的,我还往里边撒了一泡尿呢!”他老婆说:“你往金子里尿尿?我不信。”小老板说:“不信你自个儿去看去问。”事后,他老婆还是疑惑,愈疑惑愈不信,就拔腿跑到东北角的金满堂一看,门把果真是金的;推门再看,到处金光照眼。她问店里的小伙计:“我当家的说你们店里茅厕的马桶也是金的。我说他唬我,他说他还往里边撒一大泡尿呢!”这小伙计一听一怔,瞪大眼看她半天,然后扭身跑去对老板皮大嘴说:“掌柜的,昨天中晌在洋乐队那个大洋号里尿尿的人,我知道是谁了。”这事谁听了都一阵大笑。这笑话传出去,不胫而走,口口相传,人人知道人人说。这一说,不管是褒是贬,全天津的人没人不知“金满堂”了。笑话帮了皮大嘴的忙。可是圈里的人都能听出这笑话是皮大嘴自己编的。这哪是笑话,纯粹是个相声段子。有铺垫,有包袱,出其不意,还逗乐,这便不得不佩服皮大嘴,编个段子,借众人的嘴,给自己扬了大名,肯定还得发财。(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25.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大嘴脑袋小嘴大,远看只剩下一张嘴了,这是绰号“皮大嘴”的由来,也暗示他能说会道,为写他说单口相声出名做铺垫。B.在天津卫已经有众多金店,且各家金店连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争头抢先的时候,皮大嘴还开金店,说明他眼馋财主,天天想发财。C.与马家口的三义金店把广告贴满天津城不同,皮大嘴用先声夺人法,给金店起名“金满堂”,店没开但已名声在外。D.皮大嘴把店面装成“满堂金”,还编了一个段子:开张那天绸缎庄小老板酒后往“金子马桶”里尿尿,并借众人的嘴扬了自己的大名。2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其讲故事的风格正如皮大嘴说单口相声,绘声绘色,环环相扣,把天津卫的市井人情描绘得形象逼真,令人拍案。B.文章最后说到皮大嘴“肯定还得发财”时戛然而止,巧设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张力。C.小说讲前后照应,文中写金满堂开业那天,皮大嘴请来洋乐队,提到大洋号,为后文绸庄小老板往里面尿尿埋下了伏笔。D.小说善用口语,具有浓郁的方言色彩,如“顶要紧”“赛”等词,吸取口语和方言中的精华,显了地方文化的特点和魅力,别有风味。27.作者将皮大嘴列入“俗世奇人”,皮大嘴的“奇”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答案】25.B26.B27.①“奇”在模样怪异。皮大嘴“个子高又瘦,手小脚小脑瓜小”“远看只剩下一张嘴”。②“奇”在技艺高超。大嘴“能说”“能编”“随处现挂”“妙趣横生”,说单口相声很早就出了名,编的故事能口口相传。③“奇”在方法独特。皮大嘴将做买卖与说相声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他在天津卫“怎么干怎么来钱”。④“奇”在智慧高妙。最奇的是皮大嘴编相声段子,借众人之口给自己扬了大名,不着痕迹,严丝合缝,展现了他的大智慧。【解析】2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