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期半期历史答案_第1页
高二下期半期历史答案_第2页
高二下期半期历史答案_第3页
高二下期半期历史答案_第4页
高二下期半期历史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5BDCCA6——10BCACD11——15BCBBA16.D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17.(20分)(1)地理特征:地处大陆温带或亚热带,水源充沛,气候适宜。(2分)共同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农业与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处于动荡和转型时期(新旧社会阶层的激烈较量);外部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重建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8分)(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一手史料)。(2分)史料价值:可用于说明唐代对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研究基督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反映唐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趋势;论证古代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侧面反映古代来华外国人的生活状况;用于汉字书法艺术及西亚古文字研究,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8分)18.(20分)(1)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与英美全球霸权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空间扩张与领域渗透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任答四点,8分)(2)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对海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人口流动数量激增;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任答四点,8分)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文化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语言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结合增强其便利性与实用性;语言应作为平等交流的文化载体,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分)19.(12分)答案示例: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从美好到丑化。(2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逐渐打开对东方中国文化的认识之门。16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的复苏,欧洲人由对东方财富的追求逐渐提升到对中国文化的向往;17世纪,时值清朝前期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儒家文化经由西方传教士介绍,引发了欧洲社会的“中国热”;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中国文化备受瞩目,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旗帜,一方面在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另一方面也对儒家所代表的封建专制进行批判;19世纪,西方工业革命的突飞猛进,给予欧洲人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优越感,而同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日益腐朽衰落,中国文化在西方形成“落后”的印象而遭到否定贬低。(8分)综上,从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在欧洲人眼中的形象有一个渐变的过程,而这一变化根源于西方工业文化对东方传统农耕文化的逆转。(2分)(其他观点如:近代欧洲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由朦胧到逐渐清晰;近代欧洲对中国文化由推崇到批判;近代欧洲从“中国热”到“欧洲中心主义”的转变,等。言之成理皆可赋分)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选B。【解析】本题考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由题可知,先秦诸子百家渊源均出于官府,说明其文化学术的继承性,而根据所学,诸子百家又属于民间私学,它们的出现改变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因而又具有变革性,故选B项。题中反映的时代是春秋战国,此时期“学在官府”局面已被打破,且形成了多元发展特征的“百家争鸣”,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各家学术之间的交流和包容,排除C项。春秋时代是大动荡、大变革时代,文化大一统局面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2.选D。【解析】本题考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根据题中,茶由中医药属性转变为“人在草木间”的文化属性,可知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故选D项。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是指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奋斗的精神境界,与题意不符,故排除A项。以和为贵的处世观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故排除B项。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与茶的寓意无关,故排除C项。3.选C。【解析】本题考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本题题干为清代康熙年间的“礼仪之争”,反映了天主教神学与正统儒学“夷夏有别”观念之间的根本冲突,故选C项。闭关锁国(海禁)政策早在清初就已实施,而并非“礼仪之争”之后,故排除A项。古代中国所谓“天朝上国”地位的范围,主要是在东亚或东南亚一带建立起来的宗藩关系,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项。D选项绝对化表述,故排除。4.选C。【解析】本题考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题题干中,毛泽东尖锐批评了照搬外来文化而抛弃本民族文化的做法,中共中央的强调体现了要把马列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从而有利于推动了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故选C项。A选项说法失之偏颇,故排除。B项表述绝对化,故排除。D选项不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故排除。5.选A。【解析】本题考点:古代西亚文化。本题材料所引的法律条文,其主旨是强调起诉者必须证实自己的起诉,否则将会受到严惩,体现了证据意识,故选A项。材料不符合同态复仇原则的定义,故排除B项。材料只体现了一个案例,不能说明整个法律严苛,违背了“孤证不立”原则,故排除C项。古巴比伦为奴隶制国家,D选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6.选B。【解析】本题考点:古代埃及文化。古埃及文化注重来世,因而墓葬的随葬品体现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和愿望。夏勃梯小雕像反映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奴隶,其数量越来越多,折射出奴隶的需求越来越大,故选B项。丧葬规格取决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题中反映的只是小雕像数量的增多,不能体现丧葬规格的提高,故排除A项。国家赋役的对象是平民,与题不符,排除C项。材料不体现贵族政治制度,故排除D项。7.选C。【解析】本题考点:古典希腊文化。根据题干中,古希腊哲学“热衷于探索自然界规律”,以及“以数学关系来判断,比例的匀称和谐成为其至高的审美原则”等信息,可知孕育理性精神,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文艺繁荣的程度,故排除A项。题干也没有比较的信息,得不出数学领先世界的结论,故排除B项。近代科学重实验研究,题中信息不符合这一特征,故排除D项。8.选A。【解析】本题考点:阿拉伯文化。穆罕默德提出的圣训,意在强调要不辞艰辛去探求学问,因而体现的是一种进取精神,故选A项。突出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时间错误,故排除B项。C选项偏离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违背历史史实,故排除。9.选C。【解析】本题考点:古代日本文化。作品通俗易懂是诗人白居易诗歌的重要特征,其名作《长恨歌》所描绘的关于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故事影响深远,故选C项。而其他诗人则不符合题中描述,故排除A、B、D项。10.选D。【解析】本题考点: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题中所说铜镜的纹饰,瑞兽禽鸟是中国传统常见的纹饰,而葡萄纹饰来自西方,因而体现了中西艺术的交流融合,故选D项。葡萄早在西汉时期就已传入中国,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铜镜技术,排除B项。铜镜纹饰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的繁荣程度,排除C项。11.选B。【解析】本题考点:近代华工苦力贸易。题干中湖广地区清政府发布的告示中,虽然告诫民众不要出洋,但后一句“遵照条约办理,以敦和谊”,说明苦力贸易已经合法化,清政府不得不允许列强招募华工,故选B项。题中材料不能体现清政府严厉打击劳力出洋,故排除A项。“固守传统华夷观念”未能体现题干的完整意思,排除C项。D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12.选C。【解析】本题考点:近代中华文化的危机与挑战。题中“巨卵难以孵化”比喻的是中华文化难以被西方文化所同化,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漫画的背景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尽管义和团运动失败,但也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改变中国的企望,侧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顽强以及中国问题的复杂性,故选C项。漫画中列强共同孵化巨卵,并未体现它们之间的矛盾分歧严重,故排除A项。疆域辽阔并不是巨卵难以孵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1901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经济军事实力已经远超中国,故排除D项。13.选B。【解析】本题考点:近代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的扩展。材料中国民政府以首都南京时间作为标准时,取代了之前列强主导的上海海关时,标准时间主导权强化的背后体现了主权意识的发展,故选B项。题中标准时的变化与时间观念无关,故排除A项。标准时的变化也无关技术水平,排除C项。D选项偏离材料主旨,故排除。14.选B。【解析】本题考点:近代殖民与美洲族群的变化。根据题中统计图显示,美洲各区域人口结构不尽相同,而人口结构决定了文化结构,故可推知美洲主流文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故选B项。由题可知,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还保有较大比重,故印第安文化仍有存留,排除A项。北美洲尽管白人数量占绝对优势,但仍属于多元文化,排除C项。统计图显示在中美洲,外来移民并未占据绝对优势,故排除D项。15.选A。【解析】本题考点:新加坡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从题干中新加坡中小学的课程安排可见,新加坡推行的是文化包容与和谐政策,目的是使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故选A项。题中体现的是民族文化多元和谐,而并非民族统一,故排除B项。新加坡并非政教一体的国家,材料也不能体现宗教与政权的结合,故排除C项。D项不符合新加坡的文化特点,故排除。16.选D。【解析】本题考点:全球贸易网的形成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从题中“通过共享公共设施和市场环境,实行横向结合、纵向分工的发展模式”等信息,可知美国“好莱坞”注重资源的整合,实现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故选D项。题中并未涉及政府政策、科技创新和版权保护的问题,故排除A、B、C项。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材料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共52分。)17.(20分)(1)地理特征:地处大陆温带或亚热带,水源充沛,气候适宜。(2分)共同因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农业与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处于动荡和转型时期(新旧社会阶层的激烈较量);外部文明的冲击与挑战;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重建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8分)【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世界早期文化的起源。第1小问,由图可知,文明核心区域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以及北非地区的北纬30°左右,故这一区域在地理上的特征为温带或亚热带气候,水源充沛,气候适宜。第2小问概括公元前6世纪前后,文明核心区域同时出现文化觉醒的共同因素,可根据材料“随着技术的进步、农业的扩展与贸易的繁荣”,得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农业与工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社会关系……深刻变化”,得出社会处于动荡和转型时期;根据“提出新问题……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推出人的自我意识觉醒;根据“各个文明地区都遇上了同样的动乱和挑战”,结合所学推出外部文明的冲击与挑战、重建社会秩序的现实要求等因素。(2)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或考古史料、一手史料)。(2分)史料价值:可用于说明唐代对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研究基督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发展历程;反映唐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趋势;论证古代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侧面反映古代来华外国人的生活状况;用于汉字书法艺术及西亚古文字研究,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8分)【解析】本题以“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载体,考查史料学常识。第1小问,由材料可知,此碑为唐德宗建中二年所立,是直接反映当时基督教在中国流传的历史记载,未经转引,因而属于一手史料,也属于实物史料(考古史料)。第2小问简述其史料价值。可根据碑文主题内容,推出可用于研究基督教在唐代的传播和发展历程;根据“承蒙唐太宗之后六位皇帝的厚爱”,得出可用于论证唐代对外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根据“碑文引经据典吸收儒家、道家……众多佛教梵文术语”,推出反映唐代儒释道三家的融合趋势;根据“西亚的叙利亚文、波斯文词汇也融入其中”,得出可论证古代中国与西亚以及欧洲文化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侧面反映古代来华外国人的生活状况等;又根据右图中碑文呈现的“唐楷”书体,可得出研究古代书法发展的史料价值。18.(20分)(1)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与英美全球霸权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空间扩张与领域渗透相结合;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任答四点,8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现代人口迁徙与语言文化传播的关系。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语全球化的特点。由材料前后时间“17世纪—20世纪末”以及全球性的空间范围,得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由材料中推动英语全球化的主体国家,推出与英美全球霸权的形成密切相关、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为后盾等特点;根据“美国以英语为载体,将美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向全球扩张,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领域不断渗透”,得出空间扩张与领域渗透相结合的特点;结合常识,英语的推广也离不开人口迁徙和民间交流,推出政府与民间共同推动的特点;根据“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必须用英语开发,英语成为计算机语言”,得出借助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2)原因: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对海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全球化浪潮下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人口流动数量激增;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任答四点,8分)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语言文化地位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语言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与科技结合增强其便利性与实用性;语言应作为平等交流的文化载体,反对文化霸权主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4分)【解析】本题以“汉语国际化”题材,考查现代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第1小问分析汉语在海外迅速升温的原因。可根据时间“进入21世纪”,结合阶段特征,得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带来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市场与国际接轨对海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等因素;加上中国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出境人数和移民人数的激增,外国来华旅游和留学的人数激增等因素;以及材料中直接体现的“中国政府的大力投入和国内高等院校的积极参与”等因素。第2小问综合两则材料谈谈认识,首先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得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取决于国家综合实力;根据英语的发展历程总结出语言与时俱进的重要性;在根据英美霸权与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