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_第1页
(讲义)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_第2页
(讲义)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_第3页
(讲义)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_第4页
(讲义)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概览1.世界现代史概况: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世界现代史主要叙述的是20世纪初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主要涉及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新发展,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社会主义力量从壮大到遭遇挫折,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进入20世纪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构成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局面,完整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终于形成。2.世界现代史基本线索:一个时代主题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一种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一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两种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大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四大国际组织:联合国、欧盟、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五大社会问题:法西斯主义、生态环境、人口增长、恐怖主义、世界安全问题3.世界现代史考点网络:4.世界现代史的发展趋势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借鉴、相互竞争(1)政治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和发展。(2)经济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形成苏联模式;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3)世界格局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5.世界现代史时空线索专题25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目录考情分析阶段特征网络构建时空线索梳理预测【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知识点1.2:萨拉热窝事件知识点1.3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1.4: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知识点1.5: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考向02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考向03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考点二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2.1:列宁与十月革命知识点2.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知识点2.3:新经济政策知识点2.4: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知识点2.5:苏联模式【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考向02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考向0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考点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2.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知识点2.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知识点2.3: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技巧·得分速记】【提升·考向预测】考向0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链接中考考点要求课标要求命题趋势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争夺瓜分。命题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导火线、进程、主要战役、特点、影响及启示(考查重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的内容与影响(考查重点);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的内容与影响(考查重点)。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政治智慧/改革创新。命题点:十月革命的背景、结果、意义(考查重点);新经济政策的背景、目的、内容、特点、作用(考查重点);苏联工业化建设与苏联模式。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命题点: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概况与意义(考查重点);埃及华夫脱运动与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将社会主义的理想变成现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的安排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政治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后,建立了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国际新秩序。战争激化了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拉丁美洲的民主改革。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经济方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思想文化方面马克思主义得到发展。【历史解释】民族民主革命:指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的革命。民族革命: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解放;民主革命——针对本国封建势力,反对专制独裁,实现民主自由)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格局【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其基本进程以及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知识点1.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背景(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西方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2)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并开始崛起,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后来居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力量对比,后起的欧洲强国企图获得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资源,以德国为首的后起列强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以英法为首的老牌强国坚决不肯退让(3)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三国同盟成员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核心国:德国形成(1)1879年,德和奥匈帝国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针对俄国)(2)1882年,意大利加入,形成由德国控制的“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成员英国、法国、俄国;核心国:英国形成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结盟目的增强自身实力,在扩展势力的竞争中战胜对手以便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性质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后果这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使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世界大战一触即发,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两大集团核心矛盾(当时世界的最主要矛盾)是英德矛盾。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经典史料:“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它们是现代战争的祸根。”——《全球通史》知识点1.2.萨拉热窝事件背景(1)巴尔干地区地处欧亚非三洲交接处,战略地位重要,20世纪初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地区,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2)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经过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6月28日,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影响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认识其目的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其性质是恐怖主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突发事件也会给世界和平带来严重威胁。我们要理智爱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暗杀、爆炸、投毒等恐怖主义行为,维护世界和平经典史料:“一把枪挑起了一场战争”知识点1.3.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时间1914年7月——1918年11月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焦点(实质)是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集中在英国和德国之间。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具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战争,但这不能从总体上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非正义性。爆发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矛盾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交战双方同盟国阵营——协约国阵营(意大利为自身利益加入协约国)主要战场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最关键、最具决定意义的是西线)凡尔登战役凡尔登位于法国东北,战略地位重要作战时间:1916年2月—12月(时间最长)作战双方:法德结果:法军挫败了德军的进攻作用: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特点:①作战时间长;②这场战役异常惨烈,双方损失近百万人,死亡人数太多,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认识:①凡尔登战役的残酷性②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浩劫加速一战结束事件(1917年战局的变化)(1)1917年,美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随后中国、巴西等多个国家加入协约国作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派出几十万劳工到欧洲战场,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2)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一战。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一战的灾难历时四年多,卷入国家30多个,人口15亿,遍及欧亚非三大洲,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特点时间长、范围广、伤亡极其惨重、破坏性大影响(1)对人类社会: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损失,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一场浩劫(灾难性后果)(2)对欧洲: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3)对殖民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4)对世界格局:欧洲地位下降;美国、日本开始在国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对中国:①中国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得以在战后的国际会议中伸张国家权益②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认识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认识(避免战争的办法):(1)我们应该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每个公民有责任、有义务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2)要相互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要反对战争,打击恐怖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4)科学技术应当用来造福人类,而非用于战争(5)要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知识拓展】1.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会不会就不会爆发?没有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样不可避免。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任何偶发事件都有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战争。2.一战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①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②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恐怖主义。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③科技是把双刃剑,要趋利避害。【核心素养】【2022版课标】:知道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和国际联盟,了解战后战胜国建立的世界秩序及其局限性。知识点1.4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巴黎和会时间、参加国1919年16月,27个国家的代表,苏俄和战败的德国等战败被排斥在和会之外1.巴黎和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2.《凡尔赛条约》最能体现巴黎和会分赃性质的内容是有关殖民地的规定。俄国、德国没有参加巴黎和会,中国、美国没有在和约上签字。地点巴黎凡尔赛宫目的战胜的协约国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议题)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主要内容(1)协约国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2)决定建立国际联盟(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影响(1)对德国:加剧了德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2)对世界: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系,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3)对中国: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凡尔赛条约》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主要内容领土重划德国疆界,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委任统治”。(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军事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允许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性质是在牺牲战败国和弱小民族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掠夺性条约影响(1)对德国:条约重创了德国,对德国处罚过于严苛,导致了德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蔓延,激起了德国人的复仇心理,为纳粹党的上台提供了沃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2)对欧洲: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德国国土面积变小,出现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建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统治的新秩序(3)对世界格局:与其他条约一起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秩序,但它不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隐患凡尔赛体系的构成: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作用:确立起一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知识拓展】巴黎和会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中国收回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的合理要求,结果:英、法、美等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和无视中国战胜国地位,无视中国的正当要求,不顾中国代表的反对和抗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说明: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外交是国家实力的较量;启示: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认识:巴黎和会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知识点1.5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华盛顿会议(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日本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矛盾加剧(2)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3)参加国: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主导会议的是美国;中心议题:中国问题(4)主要内容:①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②在中国人民坚持斗争和美、英支持下,中国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5)影响:①对世界: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②美国获利最多,日本受限制最厉害,会议重新确认了对华“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原则,中国成为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害国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最受限制者是日本,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九国公约》签订时间:1922年基本内容:(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公约标榜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做表面文章,是名义上的:因为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2)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影响:(1)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2)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3)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门户开放”政策(1)提出:1899年美国提出,主要精神是实现美国与列强在中国“利益均沾,机会均等”;(2)实现:1922年,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3)“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华盛顿体系的构成和作用构成: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诸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作用:调整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确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各战胜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实质:是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积极作用确立起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新秩序,暂时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使世界暂时处于相对稳定时期,有利于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局限性这一体系建立在掠夺、奴役战败国和被压迫民族的基础上,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而加剧了战胜国和战败国、战胜国与战胜国、帝国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国际联盟成为英、法操纵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因此这一体系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力量对比的消长和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的新战争,它是一个蕴藏着新的世界大战的体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知识拓展】为什么说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在根本目的和性质上与巴黎和会是一致的,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解决了巴黎和会没有解决的一些问题,它调整了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确立了“华盛顿体系"(2)华盛顿会议签订的条约,调整了协约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同巴黎和会一样,都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都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两次会议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核心素养】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关系。19世纪后半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改变了列强间的力量对比,造成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相称的状况,于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还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列强之间相互勾结,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①政治上: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国内的五四运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②经济上: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了“短暂的春天”。③思想上:一战期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隐藏的矛盾?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②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③帝国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苏俄之间的矛盾。④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4.图说历史: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一战前与一战后的欧洲版图变化及原因:变化1:俄国→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原因:一战引发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俄国人民先后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俄;1922年底,苏联成立变化2:德国疆域变小;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摧毁了德意志帝国,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依据《凡尔赛条约》重划德国疆界,德国失去大片领土,如要求德国将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划定“莱茵非设防区”,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等。变化3:传统帝国为主→奥匈帝国等帝国解体,欧洲新兴民族国家增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新兴民族国家出现,波兰等国家获得民族独立)。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帝国的打击,摧毁了德意志帝国、沙俄、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欧洲民族意识觉醒,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出现;英国推行“大陆均势”政策,防止欧洲大陆出现超级强权变化特点:传统帝国瓦解,众多单一民族国家出现变化影响:顺应了战后民族自决的潮流,使东欧民族矛盾缓和,有利于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战后欧洲版图变化,是建立在对战败国宰割基础上,引起了民族主义复仇情绪,推动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二战的爆发。考向01第一次世界大战(命题角度:战争与和平/世界格局)【例1】(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以上表述,指明了这场战争的(

)A.过程 B.结果 C.性质 D.影响【答案】C【解析】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可知,材料内容是对一战性质的分析,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战的性质,没有涉及过程、结果、影响方面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变式11】1914年6月28日上午,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夫妇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开枪打死,这一事件之后的一个月,7月28日,战争爆发。这场刺杀事件发生在(

)A.萨拉托加 B.凡尔登 C.萨拉热窝 D.莫斯科【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C项正确;萨拉托加大捷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排除A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莫斯科保卫战发生在194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12】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有过这种经历后返回家园的殖民地居民对欧洲领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材料强调第一次世界大战(

)A.削弱了欧洲各国的力量 B.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负担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地位 D.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答案】D【解析】据题干“数以百万计的殖民地居民作为士兵或劳工加入战争,有过如此经历后返回家园的他们对欧洲领主显然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恭顺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大量殖民地人民参加,参战经历激发了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独立意识,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兴起,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对殖民地人民思想意识的影响,没有涉及到一战对削弱欧洲各国的力量、加重殖民地人民的负担、欧洲丧失世界中心地位的相关知识,排除ABC项。故选D项。考向02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例2】(2023·四川遂宁·统考中考真题)在电影《我的1919》里,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说:“我很失望,最高委员会无视中国人民的存在,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我很愤怒,我很愤怒!你们凭什么,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这段话中的“和约”是指(

)A.《凡尔赛条约》 B.《联合国家宣言》C.《九国公约》 D.《开罗宣言》【答案】A【解析】据题干“《我的1919》”“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人……我想问问,这份丧权辱国的和约,谁能接受!”和所学可知,题干中的“和约”是指《凡尔赛条约》。1919年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召开巴黎和会,与德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决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力转让给日本,A项正确;《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是1942年,排除B项;《九国公约》签署是1922年,排除C项;《开罗宣言》发表是1943年,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21】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评价凡尔赛体系时说:“我们所起草的文件(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材料表明(

)A.协约国完全消除了彼此矛盾 B.该体系埋下了未来爆发战争的隐患C.战胜国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D.美国领导世界的期望没有能够实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我们所起草的和约将为20年后的战争埋下伏笔”,结合所学可知,《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严厉处置,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二战全面爆发埋下隐患,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题干内容没有涉及建立国际联盟,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美国领导世界的期望,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22】1919年,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从“美国大总统……可算是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改成了“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这是因为(

)A.北洋政府为五四运动开展动员 B.陈独秀的政治立场不坚定C.美国主持公道维护了中国权益 D.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可知陈独秀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从“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变成了“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说明陈独秀对于美国总统威尔逊的评价由褒到贬,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巴黎和会上英美等国无视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强行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正式转交给日本,中国外交遭到了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也使得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列强不再抱有幻想,D项正确;为五四运动进行思想动员的是新文化运动,而非北洋政府,排除A项;陈独秀对威尔逊的评价逐渐变为客观清醒,并不是说明其政治立场不坚定,排除B项;巴黎和会上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而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排除C项。故选D项。考向03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命题角度:政治格局/争夺瓜分)【例3】(2023·江苏扬州·统考中考真题)1921年11月,美国倡导召开国际会议,以遏制日本的扩张,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个国际会议是(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万隆会议【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关系,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因此,这个国际会议是华盛顿会议,B项正确;巴黎和会召开于1919年,雅尔塔会议召开于1945年,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均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变式31】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第四款规定,各缔约国“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该条约签署的目的是(

)A.维护美国的“门户开放”原则 B.废除德国在中国的特权C.促使日本放弃对山东问题要求 D.纠正巴黎和会不当决定【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结合所学可知,《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使美国长期追求“门户开放”最终实现,A项正确;美国签署《九国公约》的目的不是要废除德国在中国的特权,排除B项;《九国公约》的目的不是使日本放弃对山东问题的要求,排除C项。美国在巴黎和会中没有获得很多利益,召开华盛顿会议是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的,并未纠正了巴黎和会不当决定,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32】下面是历史课堂上几个同学进行的一段对话。李同学:“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张同学:“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王同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他们讨论的会议(

)A.根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B.形成了以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C.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利益 D.维护了其他弱小国家的主权【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结合所学可知,他们讨论的会议是华盛顿会议,这一会议使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利益,C项正确;华盛顿会议只是短暂调节了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未能根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美苏为主的两极格局形成于二战后,华盛顿会议召开于一战后,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没有维护其他弱小国家的主权,排除D项。故选C项。考点二社会主义变为现实及社会主义建设【2022版课标】:知道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的背景与过程,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知识点2.1.列宁与十月革命主要内容易混易错背景(1)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起来。但同西欧、北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将俄国推向了全面崩溃的边缘,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3)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4)1917年7月,临时政府在一战中惨败,战争和饥荒使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使阶级矛盾激化(5)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革命性较强等1.二月革命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俄国二月革命推翻的是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而非沙皇专制统治。因此,革命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为列宁)概况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阿芙乐尔号”发出进攻冬宫的信号)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历史意义对世界: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把社会主义的理论变为现实,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苏俄;②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③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纪元。对中国: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推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受十月革命影响,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主张中国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给新文化运动增加了新的内容,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知识点2.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与巩固建立前提: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1917年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宫正式开幕。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建,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巩固政权措施(1)政治: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权机关(2)经济: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外交: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4)军事: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知识拓展】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不同名称时间性质革命任务结果二月革命1917年3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政权并存十月革命1917年11月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临时政府统治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核心素养】【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知识点2.3:新经济政策背景(1)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了经济恢复和生产发展,也引起广大工农群众的不满和反抗,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开始实施时间1921年春根本目的探索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直接目的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巩固工农联盟内容(1)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2)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3)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4)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①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是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②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实质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和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的某些经济模式和经营方式,以发展商品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1)制定政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勇于创新(2)要遵循客观的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坚持社会主义,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4)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等【知识拓展】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定形势下实行的非常措施。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体现出列宁身上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核心素养】知识点2.4: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成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苏联成立时有4个加盟共和国,后来扩大到15个加盟共和国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背景:国际上苏联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国内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1926年开始(1)措施:实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2)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实现了工业化(3)影响:①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②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被固定下来,致使后来苏联的经济体制日益僵化;③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提高;④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依靠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3)以牺牲农业发展和农民利益为代价斯大林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农业集体化背景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以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目的(1)直接目的:解决粮食问题,支持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2)根本目的: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初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化概况新经济政策被终止,强迫农民都要加入集体农庄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影响积极:完成了农业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创造了条件;为苏联的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消极: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知识点2.5:苏联模式形成背景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起来。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表现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①这种高度集权的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②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③权力高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④苏联模式日益僵化,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农、轻、重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发展经济要尊重市场规律,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要关注民生,重视农民问题,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4)要因时而变,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创新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防止个人专断【知识拓展】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的几种模式?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2)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3)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核心素养】1.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中国第一个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2)对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起到了鼓舞和推动作用,中国走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推动了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2.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方式有何不同?这对我们有何启示?(1)不同:俄国采取的是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方式。这种差别是由两国不同的国情所决定的。(2)启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历程?①科学理论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②由理论到实践: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③由理想到现实: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④由一国走向多国:新中国等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4.如何理解“苏联模式”?(1)形成背景: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内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外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2)本质特点: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监督。(3)历史影响:苏联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次完整尝试,它对苏联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模式在初期极大地促进了苏联经济发展,苏联成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国;但又因其存在严重的弊端,最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5.苏联在经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哪些教训?(1)问题:①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等问题;③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致使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④经济效益低下,消耗和浪费了大量资源。(2)教训:①要全面发展工业和国民经济,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避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②任何时期都要从国情出发,不能忽视客观经济规律,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考向01十月革命(命题角度:思想智慧/革命精神/人民力量)【例1】(2022·宁夏银川·统考中考真题)1917年二月革命后,面对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列宁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斗争目标;面对临时政府的镇压,列宁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并成功领导了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这说明(

)A.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的首次实践 B.革命领袖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C.十月革命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D.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列宁首先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进而提出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俄国从二月革命发展到十月革命,这体现出领袖在关键时刻的重要作用,D项正确;材料是在强调领袖的重要作用,不是是十月革命,排除AC二项;革命领袖在历史转折关头发挥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排除B项。故选D项。【变式11】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已席卷俄国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二次危机。据此可知,此时的俄国(

)A.革命已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 B.民工兵代表苏维埃的确立与巩固C.群众强烈要求反对封建专制 D.十月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已席卷俄国90%的县区。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俄国临时政府已经经历二次危机”可知,这说明俄国资产阶级政权是不得人心的,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必然,十月革命的形势逐步成熟,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临时政府镇压革命,不能体现革命已丧失和平发展的可能,排除A项;当时苏维埃还没有掌握中央权力,不能体现它的确立与巩固,排除B项;当时是资产阶级专政,不是封建专制,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12】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历史上第一次把他们的学说付诸实践并取得成功的革命是(

)A.法国大革命 B.法国巴黎公社C.俄国十月革命 D.新中国成立【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的“他们共同创立的学说,成为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和行动指南”可知“他们的学说”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使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变成了现实,C项正确;法国大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法国巴黎公社失败了,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晚于俄国十月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考向02新经济政策(命题角度:改革创新)【例2】(2023·江苏南通·中考真题)1921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这些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农业集体化的推进C.冷战对峙局面形成D.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21年美国人哈默来到苏俄,在列宁的启发下经营租赁企业。哈默还说服福特到苏俄创办企业,接着一批美国公司蜂拥而至”和所学可知,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苏俄全面实施新经济政策,其中新经济政策有一项内容是经营不善的企业可以由外国资本家经营,A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并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除B项;冷战开始形成的时间是1947年,与材料“1921年”不符,排除C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材料中外国资本家经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变式21】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此,苏俄作出了政策改变,实施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答案】B【解析】据材料列宁的话“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列宁认识到了战时共产主义的错误,为了改变这一错误,从1921年开始,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政策调整之前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变式22】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下列措施与材料相符的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C.开展消灭富农运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答案】D【解析】据材料“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结合所学,一战苏联国内战争结束后,发生严重经济危机,列宁开始调整政策,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政府解除部分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等,即“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D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和进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材料中“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不符,排除AB项;开展消灭富农运动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考向03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命题角度:政治智慧/改革创新)【例3】(2023·四川雅安·统考中考真题)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后斯大林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为此,苏联(

)A.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 B.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C.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 D.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结合所学可知,为此苏联开始进行国家工业化的建设,B项正确;全面推行新经济政策开始于1921年,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均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变式31】19421944年,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在1944年5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1500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1倍,迫击炮高4倍,反坦克炮高1.6倍。材料反映出(

)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升了苏联的生产能力B.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二战期间起到重要作用D.苏联模式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421944年”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每月生产的坦克超过2000辆,而德国在1944年5月的坦克最高产量也不过1500辆;苏联野战炮年均产量比德国高1倍,迫击炮高4倍,反坦克炮高1.6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模式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战胜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从1921年开始,排除A项;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利于苏联工业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1921年以前实行的,排除C项。故选D项。【变式32】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国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材料说明(

)A.苏联模式的最终形成 B.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就C.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D.苏联经济体系的合理性【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苏联的工业产量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由1929年的3.7%和1913年沙皇俄国的2.6%攀升到1937年的13.7%。例如发电量,苏联就由世界第十五位一跃上升至世界第三位。在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还有其他生产行业方面,苏联的产量也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可知,材料说明苏联的工业产量高,工业发展迅速,这说明苏联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成就,B项正确;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这与题干中的1929年不符,排除C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苏联的工业产量,没有体现“苏联经济体系的合理性”,排除D项。故选B项。考点三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分析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知识点3.1: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背景(1)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对印度的掠夺,使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1000多万印度人民丧生使印度人民更加困苦,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印度民族主义者支持英国以求换取印度自治,但是战后殖民政府颁布了限制民主、自由的法令,使印度民族主义者大失所望,印度民族主义者自治幻想宣告破灭;(3)根本原因: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领导人甘地概况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1920—1922年内容: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④拒绝纳税等结果: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1930年开始形式: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开始:反对食盐专卖,发动“食盐进军”,自取海水制盐内容: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法等要求结果: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而结束影响(1)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愿望,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印度了独立奠定了基础;(2)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3)甘地反对暴力革命,把民族解放运动局限于非暴力框架内,体现了印度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动摇性,影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使印度获得独立。特点不采用武装斗争的方式,以和平、非暴力的手段进行斗争知识点3.2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概况(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2)经过: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3)成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特点 和平斗争与武装起义相结合历史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点3.3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概况(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并未得到有效实施,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为墨西哥总统(2)目的: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3)主要内容: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等影响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如何评价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积极性: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了印度人民的团结,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基础。(2)局限性:非暴力不合作的形式限制了人民的革命运动,束缚了人民的手脚,影响了印度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反帝斗争中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核心素养】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控制,一些亚非拉国家民族资本主义有较大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强。(2)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有利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导致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激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2.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与埃及华夫脱运动的异同(1)不同点:结果不同。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由领导者决定停止,致使印度的民族反帝运动走向低潮;埃及取得了有条件的独立。(2)共同点:①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影响下发生的,爆发的直接原因都是帝国主义企图加强殖民统治;②领导者都是本国的民族资产阶级;③在斗争中,人民大众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对敌态度都有明显区别;④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秩序。考向01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命题角度:民族解放/杰出人物)【例1】(2023·湖南郴州·统考中考真题)甘地拟定了一个计划,内容包括“(1)所有印度人都应当放弃殖民政府授予的头衔和荣誉职位。(2)如果第一条不发生效力,就对立法机关、政府机构、法院和学校实行普遍抵制;同时,恢复手工纺织,抵制英货……”。与该计划有关的是(

)A.印度民族大起义 B.华夫脱运动C.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卡德纳斯改革【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斗争形式为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材料反应的就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计划,C项正确;印度民族大起义是指18571859年由印度封建主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发生在北部和中部印度,排除A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加强控制和奴役埃及,英国宣布埃及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战后,英国继续维持埃及的保护国地位,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排除B项;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也是20世纪初墨西哥革命后的护宪运动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11】1983年,《甘地传》获得第5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8个奖项。该影片不可能出现的镜头是(

)A.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货 B.率领80位志愿队员进行“食盐长征”C.发动群众暴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 D.与印度总督谈判,双方妥协【答案】C【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把斗争控制在非暴力的范围内。发动群众暴动,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属于暴力运动,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运动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被称为“文明不服从运动”。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80名拥护者步行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变式12】小明同学把历史知识进行了重组,他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华夫脱运动放在同一个主题。他定义的主题应该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和殖民扩张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国家的发展C.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抗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埃及华夫脱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显示了各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就,其影响深远,因此主题可以是亚、非、拉殖民地人民的不懈抗争,C项正确;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主要是美国内战、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殖民地国家的发展,排除B项;题干是民族解放运动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排除D项。故选C项。一、选择题1.(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1914年,奥匈帝国皇储与其夫人乘坐敞篷汽车,驶过波斯尼亚首府的一处狭窄街道时,被塞尔维亚爱国青年开枪打死。这一事件直接导致(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B.苏维埃政权的建立C.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 D.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刺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A项正确;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在1917年11月,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不符题意,排除C项;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生在印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2.(2023·北京·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A.爆发的原因 B.复杂的进程C.战争的性质 D.深远的影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一战的经过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B项;一战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3.(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历史地图是历史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资料,具有直观性。读下图,判断其所反映的时空区间(

)A.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C.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答案】A【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俄国、奥匈德国”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三国同盟,英国、法国、俄国组成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不断进行军备竞赛,冲突不断,A项正确;一战后,奥匈帝国解体,排除B项;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成立,所以二战前后应该是苏联,不是俄国,排除CD项。故选A项。4.(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题)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材料表明苏维埃政权()A.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 B.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C.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 D.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教会的土地,交给一切耕种土地的劳动者使用”可知,苏俄政府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满足了人民对土地的需求,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D项正确;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涉及允许私人经营发展经济,排除A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B项;材料旨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没有体现提出国家工业化的设想,排除C项。故选D项。5.(2023·福建·统考中考真题)时政漫画是历史的一种遗存元素。下图漫画(

)A.揭露法西斯国家的侵略罪行 B.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C.再现1940年人们的抗议场面 D.预测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这幅1919年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等待签署的合约”指的是巴黎和会后的《凡尔赛和约》,画面左侧是一个哭泣的孩子,在他的旁边有一个“1940年那些合格应征入伍的人”的标志,这体现出和约只是维持了短暂的和平,国际社会的矛盾依然突出,面临战争的危险,战火将会再一次燃起,D项正确;1919年法西斯国家尚未出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国意在引发新战争,排除B项;漫画发表于1919年,排除C项。故选D项。6.(2022·四川阿坝·统考中考真题)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表面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而事实上对中国提出的正义要求却予以拒绝的条约是(

)A.《凡尔赛条约》 B.《九国公约》C.《波茨坦公告》 D.《开罗宣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协调美、日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包括中国在内的九个国家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会议,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的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也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B项正确;《凡尔赛条约》是1919年巴黎和会上协约国与德国签订的条约,排除A项;1945年7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和外长在柏林西南波茨坦举行会议,26日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排除C项;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排除D项。故选B项。7.(2023·江苏徐州·统考中考真题)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我们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