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_第1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_第2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_第3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_第4页
专题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四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B卷-练重难)1.永乐元年(1403年),成祖对此前的都司、卫所分布“收缩内迁”,将北平行都司治所迁于保定,并将其名称改回为“大宁都司”,把从山海关到居庸关一带的61个在外卫所和在内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其做法()A.践行了“因俗而治”的理念 B.确保了边疆地区的长期稳定C.整合了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 D.实现了边疆内地一体化治理2.1521年,明武宗驾崩无嗣,明世宗即位。世宗是孝宗之侄,武宗之堂弟。世宗即位后欲尊生父为“帝”,但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世宗因此一直不敢贸然行事,后得到张璁等人相助,历经三年才达到目的。这说明()A.君主的专制地位受到挑战 B.传统伦理观念遭到破坏C.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 D.皇帝与内阁间矛盾尖锐3.《明史·刘大夏传》记载,成化年间,车驾郎中刘大夏因反对征讨安南而藏匿安南故牒。而成书于万历二年(1574年)的《殊域周咨录》却记载为刘大夏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刘大夏认为:“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这说明()A.明朝拓展疆土和海洋意识的欠缺 B.政府档案管理缺乏科学监督机制C.海禁政策影响对郑和航海的评价 D.正史相对于杂书更加具有可信力4.明朝学者王畿(1498—1583)说,“不论在此在彼,在好在病,在顺在逆,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便是真为性命”,即德性的自我培养(“真为性命”)是由灵明自作主宰的而不是对外在之“境”的迫服。这一言论()A.体现了对意志自主的内在追求 B.彰显了格物致知的理论价值C.动摇了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D.受到了士人阶层的广泛推崇5.明朝万历年间,浙江人李乐致仕回乡(嘉湖地区)后,感慨道:“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A.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 B.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C.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 D.男女平等观念日益普遍化6.“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推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一变化反映出()A.内阁决策权力的增强 B.行政中枢运转的成熟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内阁辅政功能合法化7.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噶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这一举措使得“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这反映了()A.地方机构的激烈冲突 B.满汉民族矛盾不可调和C.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 D.行政连续性稳定性降低8.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台湾地方官员将妈祖封号从“天妃”改为“天后”的奏请遭礼部否决;乾隆初年,妈祖被正式加封为“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天后”被列入国家祀典,地方官须在春、秋两季致祭。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意在()A.防范地方性势力挟洋自重 B.顺应海外贸易发展的潮流C.巩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D.推动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9.明朝政府编修《大明一统志》,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尤其是长城以外的三北。清朝前期设一统志馆,隶属于内阁,选用内阁、翰林院等官员充任,《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清朝这一举措()A.意在构建新型“大一统”观念 B.说明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C.进一步拓展了清朝前期的疆域 D.强化了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10.有学者说:“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该学者意在强调清朝()A.重农抑商政策与海禁政策的一致性 B.抑商政策因时局变迁而调整C.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D.商人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11.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的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 B.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 D.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12.传统文人画题材主要是山水、“四君子”等,人物画极少,鬼怪的领域就更少有人涉及。但到了清代,文人对鬼怪的兴趣却忽然增加,以鬼怪为题材、“以鬼喻人”、讽喻世事的文人画渐多起来。这种变化反映出清代()A.绘画风格趋向写实 B.艺术领域出现批判与反抗意识C.市民文化异常繁荣 D.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张璨(1686—?),字閽公,清绥德州(今薛家峁乡元条村)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进士,先后授翰林院庶吉士、检讨,任《大清一统志》纂修官。雍正二年(1724年)改任《政治典训》纂修官。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授河南道监察御史。时值都城附近受灾,雍正诏令借工代赈,修葺城垣13处,张璨负责修葺保定府所属高阳(今河北高阳)县城,因计划周详,深得雍正旨意。雍正四年(1726年)三月又修筑沧州至青县(今河北沧州至青县间)的一段运河水利工程,受到雍正帝诏见,朱批:人着实正气,上中,可大用者。雍正五年(1727年)二月,任两淮盐运使,任上剔除弊端,多方发展盐产,为盐区士绅崇敬。雍正六年(1728年)任直隶按察使,次年调任湖南按察使。当时,湖南境内有1000多名江西人因“聚谋不轨”,进行拘捕。张璨到任,周密调查,得知大规模聚集“实系众商分建会馆,约请乡党同来庆贺,并无作反之意,遂尽释放”,他还削黜错办者职务,各级官员深服其胆略。雍正九年(1731年),升任湖南布政使,历时10余年。乾隆九年(1744年),监察御史谢济世被诬劾革职,张璨受牵连,同遭革职,罚修京北顺义县城垣。工程结束,归家闲居。及谢案平反,张璨已故。——改编自中共绥德县委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绥德县志》(2003年)(1)若以康雍乾时期的时代特征为研究对象,指出材料的史料类型,并对其史料价值的大小作出合理的评判。(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康雍乾时期的任一时代特征,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体现时代特征,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材料二: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如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1862年,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相继开设了英文、法文和俄文等馆,还增设了天文算学馆。接着,清政府又创办一些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这一时期,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整理自普通高中教科书《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材料三: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作为国家自然科学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在培养科学建设人才,使科学研究服务于国家的各项事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56年,国家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拉开了向科学进军的序幕。蒸蒸日上的建设热潮,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一大批在海外学习、工作的科学家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优裕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毅然回国。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摘编自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四:2023年2月,美国司法部国家安全局与商务部产业与安全局宣布联合成立“破坏性科技突击小组”,以阻止向“对手国家”非法转让敏感技术,对与中国高科技企业开展合作的“美国人”进行执法,从而在超级计算和超大规模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设备和材料、量子计算和生物科学等更大范围内进一步阻断美国科技人才与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合作。——摘编自马萧萧《美国对华科技人才制裁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时期相比,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有何特点,并分析其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科技事业得到革故鼎新的进步与发展”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美国对华人才的制裁。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题干所示为明成祖对都司、卫所分布“收缩内迁”,在外卫所和在内卫所、三个守御千户所改属“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这些做法整合了北方的军事防御力量,意在拱卫北京,维护统治,C项正确。题干不涉及“因俗而治”,A项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材料所示做法是为了维护明成祖的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边疆地区的兵力部署,且“确保”“长期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边疆和内地的一体化治理,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阁的相关知识。A材料中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说明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并未体现君主的专制地位受到挑战,故A错误;B.材料中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说明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并未体现传统伦理观念遭到破坏,故B错误;C.材料中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说明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故C正确;D.材料中内阁首辅杨廷和等大臣认为,世宗需称孝宗为“皇父”,称生父为“皇叔”,说明内阁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并未体现皇帝与内阁间矛盾尖锐,故D错误。3.答案:C解析:正史记载了刘大夏因反对征讨安南而藏匿安南故牒,《殊域周咨录》却记载为刘大夏销毁了郑和下西洋的档案,说明该书作者不支持类似于郑和航海的行为。结合明朝后期的历史和刘大夏的言论,可知这深受海禁政策的影响,C项正确;题干中两则材料是转折关系,突出《殊域周咨录》对郑和航海的反对态度,而非并列关系,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阐述档案管理缺乏科学监督机制,排除B项;材料并未就正史和杂书谁的可信度更高作出定论,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据材料“只从一念灵明,自作主宰,自去自来,不从境上生心”可知,王畿以内在的德性为根本,重视自愿原则,认为道德规范出于个人自主意识的选择,这一言论反映了道德修养的成功与否是个人自主选择的结果,即伦理纲常的养成属于意志自主的内在要求,故选A项;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的认知方法,王畿强调的是个人自主选择对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排除B项;王畿的思想属于陆王心学的范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程朱理学依然居于正统地位,排除C项;“受到了士人阶层的广泛推崇”与史实不符,且材料并没有士人的态度,排除D项。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酉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湖罗,且色染大类妇人。”可知,明朝读书人穿着丝绸,服饰华美艳丽,不像以前穿着朴素,反映了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A项正确;李乐感慨的主要原因是儒生的生活观念发生改变,与江南丝织业发展高度繁荣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明朝读书人服饰华美艳丽,未体现读书人经商成为新的时尚,排除C项;在封建社会,男女平等观念不可能普遍化,排除D项。故选:A。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密揭是“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可知内阁的权力有所加强,这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表现,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A项;行政中枢运转成熟是在唐朝,排除B项;“合法化”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在满汉高官的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阵营。而江南江西总督噶礼与江苏巡抚张伯行的督抚互参案中,康熙却将满官噶礼革职,保全了汉官张伯行”等信息可知,在满汉高官对峙中,康熙往往偏护满族,但在噶礼与张伯行的案中,康熙革职满族官员噶礼,保全了汉族官员,在这过程中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即反映了君权至上的统治意志,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皇权独断意志,没有涉及地方机构的冲突,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满汉民族矛盾不是不可调和,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根据材料“满汉之间积累了几十年的紧张关系重新获得平衡”可知,康熙的措施使行政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将妈祖这一地方性神明纳入国家祀典,并强制要求地方官进行祭祀,这体现了皇权加强对东南沿海地区控制的意图,C项正确;清朝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地方性势力不具备挟洋白重的条件,排除A、B两项;推动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并不是乾隆帝此举的目的所在,排除D项。故选C项。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所构建的疆域观未包括边疆地区……《大清一统志》由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志汇编而成”可知,清朝《一统志》的编修,将各省县、蒙古等藩属、部分海外朝贡国的地方志都纳入进去,涵盖之广,疆域之大,海内外大一统,体现清朝的新型“大一统”观念,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清朝统治者具备近代国家观念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并不是拓展清朝前期的疆域,排除C项;《大清一统志》体现的是“大一统”观念,无法得出对思想文化的全面控制,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10.答案:C解析:考查清朝经济政策。根据材料“清康熙朝开海贸易并设立江、浙、闽、粤四大海关,仅仅是恢复‘闽粤边海生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并征收海关税以益于‘闽粤兵饷’”可知,清朝统治者开关的初衷并不是通过海外贸易来刺激国内的商品生产并进而积累资本达到国富兵强,结合“所以清朝制定以限制为基本特征的对外贸易法律就成为必然”可知,清朝限制了外贸推动经济发展的可能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重农”,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故排除B项;商人在中国古代始终没有能够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故排除D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农业经济有所发展,人们对与农耕密切相关的牛关注逐渐增多,而减少了与农业关系不大的马的关注,导致关于牛的相牛、养牛、医牛等方面的专著增多,C项正确;与军事资源控制关系不大,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下,导致小农经济遭到破坏,因此人们可能会减少对牛的关注,与材料观点相反,排除B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不能解释在农耕生产中对牛的重视,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出传统文人画到清代增加了鬼怪题材且日渐盛行,“以鬼喻人”“讽诲世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文人们借鬼怪来讽刺清代社会生活中的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蛇鼠之辈,具有明显的批判性与反抗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清代的绘画风格呈现出写意的特征,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清代市民文化异常繁荣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清代时期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1)史料类型:二手文献史料。评判:由中共地方组织的专门委员会牵头编订,史料来源较为丰富、详尽,内容可靠性较高;按照时间顺序呈现历史信息,历史变迁趋势更易被捕捉;以人物生平为线索,事件较为生动详细,可读性强,但部分细节可能与史实有出入;采用现代汉语表述,存在对原始材料的再加工,张璨为绥德当地历史名人,材料选择其事迹时可能会有一定的“虚美”和“隐恶”倾向。(2)示例论题:康雍乾时期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统治在传承中强化。阐述:清初,沿用明代的科举制,对进士出身之官并不一定立即授予实职,而是通过翰林院文职加以考察的。清廷重视大型丛书和规章制度的编修,并在其中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观念。以雍正帝为代表的帝王还重视对地方官员实绩的考核,如亲自接见在治理运河方面表现突出的地方中低层官员。清初仍然实行盐业专卖,为大一统政府提供了重要财源。清初帝王重刑治吏,并大兴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牵连甚广,维护了皇权的稳固。与此同时,清初也重视对冤案的核查和平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法制的威严。总之,清初的主要政治制度沿袭自明代,由于康雍乾三代皇帝的勤政和强势统治,清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在传承中有所加强。解析:(1)关于“史料类型”,根据材料出处,尤其是作者信息,可以确定材料属于二手文献史料。关于“评判”,可从史料作者资源的丰富性以及编撰能力,史实呈现和表述的方式,记载的内容与作者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加以评判。(2)本小问开放性较强,材料主要涉及康雍乾时期政治统治、经济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等角度,政治方面尤其可以细分为政治制度、官员管理、司法等不同层面,学生任选一个角度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14.答案:(1)理由:几何学是数学及各学科的基础;体现了严密的推理方法;该书涉及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有助于拓宽学者的思维。(2)特点:与反侵略相结合;参与阶层广泛;学习内容丰富;逐渐深入。意义: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传入,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新式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近代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促进了政治改良与革命运动的开展。(3)原因:国家高度重视,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成立相关机构,培养大量科研人才;工业化建设的开展;社会主义制度逐步确立,凸显制度优势;海外科技人才的爱国精神。(4)应对:中国需要继续推进高技术人才吸引战略,吸引国际高技术人才来华;以开放的姿态,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开展外交谈判;中国政府应该立足于科技人才的自主培养,加强基础研究,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解析:(1)理由:据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