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上学期高一语文10月检测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广西河池市八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江亭①杜甫坦腹②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注】①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②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写作这首诗时,生活暂时比较安定,首联表露的情感和一般山林隐士的感情相同。B.“水流”之速与诗人心境之平和形成鲜明对比,“心不竞”表达了无意与流水相争的情感。C.白云移动舒缓悠闲,与诗人此时的闲适心情吻合,诗人观水望云,俯仰之间,倏然有得。D.颈联诗人移情于景,晚春因诗人处境闲寂而无聊,花草欣欣向荣因诗人苦闷而自私16.这首诗尾联情感深沉真挚,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情感。【答案】15.B16.①江东仍然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表现了诗人对战事的关切。②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无意与流水相争”错误,“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没有意义,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诗人为难。由此可知,“水流心不竞”写出了诗人原有的满腔抱负及竞争之心,只因流水缓缓、白云悠悠,诗人并因客观形势才暂缓入世之心。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意思是江东依旧在进行艰苦的战争,我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江东仍然在进行艰苦的战争,表现了诗人没有停留在一己的悲欢上,对国家、对战事充满关切之情。诗人每一次回首都因为对国家的忧愁而皱眉,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愁绪。广西柳州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蒿里行①曹操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注)①蒿里行:本为当时人们送葬所唱的挽歌,曹操借以写时事。蒿里,指死人所处之地。16.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蒿里行》和《短歌行》都是汉乐府旧题,前者是叙事性强的“汉末实录”,后者则是抒情性强的言志诗歌。B.诗歌叙写了关东义士虽大军云集,却互相观望,徘徊不前,各怀鬼胎的历史事实。对社会现实具有清晰的洞察。C.“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子嗣为了争权夺利,手足相残愤恨痛苦之情,感情沉郁悲怆。D.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风格质朴,但反映的现实真切,抒发的情感强烈,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忧患意识。17.请简要概括这首诗与《短歌行》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答案】16.C17.①本诗表达了曹操对诸侯矛盾重重、自相残杀、争霸天下的憎愤之情,对汉室王朝的国运遭遇如此战乱的担忧之情,以及对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的同情之情。

②《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因时光易逝、功业未就而产生的苦闷心情和求贤若渴的情感以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子嗣为了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愤恨痛苦之情”错误。曹操独自引领三千人马在荥阳迎战了董卓部将徐荣,战败。不久,讨伐董卓的联军由于各自的争势夺利,四分五裂,互相残杀起来,而不是“对自己子嗣为了争权夺利,手足相残的愤恨痛苦之情”。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的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体现了曹操悲叹时光飞逝的无奈心情。这几句,作者强调他非常发愁,愁得不得了。愁的原因是一是因为时光飞逝,建功立业的时间很紧迫,一是他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四句体现出了曹操积极求贤纳士的心理态度。“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为君故”就写出了曹操最大的渴望——招贤纳士。“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两句气势磅礴、胸怀天下,完全体现了曹操渴望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广西南宁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归园田居(其二)陶渊明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①。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注】①轮鞅:指车马。15.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的清贫,暗示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B.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庄稼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庄稼的生长状况会引发作者的感受。结尾两句形象鲜明,含义深邃,恰妙在不加雕饰。C.《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着重表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欣喜之情;而本诗着意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D.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断,在一片“静”的境界中,流淌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1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答案】15.C16.①喜乡间生活宁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宁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恐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而本诗着意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错误。而本诗着重写出乡居生活的宁静,表现诗人恬淡的心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作者情感的能力。作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关键句“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然后分析喜在何处,忧在哪里。(1)喜乡间生活宁静和乡邻关系友好淳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住在郊野很少与人结交往来,偏僻的里巷少有车马来往。诗人“久在樊笼”之后,终于回归田园,他摆脱了仕官生活,极少有世俗的交际应酬,也极少有车马贵客——官场中人造访的情景,他总算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宁静。诗人透露出对宁静的乡居生活的喜悦。“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在“白日”大好的时光,可以自由地掩起柴门,把自己关在虚空安静的居室里,让那些往昔曾萦绕于心间令人烦恼的尘俗杂念,彻底断绝。“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时俗束缚的喜悦。“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是说遇到淳朴的农人,大家谈论的没有其它,只是说说桑麻的长势情况,绝不同于官场应酬,不是他所厌恶的“杂言”。与虚伪的官场相比,诗人与邻里的关系是是清澄明净的,大家的谈论是愉快的,轻松的,诗人内心充满自由与喜悦。“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桑麻渐渐长高,诗人开垦的土地也越来越广,令人喜悦。(2)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当然乡村生活也有他的喜惧。“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又流露出诗人的担忧,诗人怕霜雪突然来临,把自己辛苦种植的庄稼给毁于一旦,就像衰草那样零落了,这是所有种庄稼的人的担忧,这是诗人忧之所在。广西钦州市灵山县天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冬末自长沙游桂岭留献所知杜荀鹤家隔重湖归未期,更堪南去别深知。前程笑到山多处,上马愁逢岁尽时。四海内无容足地,一生中有苦心诗。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注】?【注】阿:作语气助词,表示询问。阿谁:谁个,谁呢?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说在长沙已家隔重湖,归期未卜,又不堪离开好友继续南行;言浅情深,直抒胸臆。B.“山多处”扣题中“游桂岭”三字,隐喻仕路坎坷、前程渺茫,“笑”字有自我解嘲之意。C.颈联上句中的“四海”与“四海无闲田”中的“四海”含义相同,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D.杜荀鸻的律诗善于以家常语作工巧对,如本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精巧,用词浅显平易。16.本诗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借代。以“朱门”代指当权的达官贵人,以“孤寒”代指身世寒微的人,表达了诗人出身寒微的悲苦之情。

②对比。“朱门”与“孤寒”两相对比,突出两者地位悬殊,表达了诗人沉沦下僚、仕进无望的担忧。

③反问。“独……阿谁”是反问,表达了诗人问路无门、无处可依的辛酸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了对黎民流离失所的同情”错误。结合语境,“四海内无容足地’是表现了作者四海飘零、无处可依的困苦境遇。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朱门只见朱门事,独把孤寒问阿谁”意思是:当权的达官贵人只看到自己的事情,孤独的人又去问自己谁能给他温暖与幸福?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朱门”代指当权的达官贵人,以“孤寒”代指身世寒微的人,表达了诗人出身寒微的悲苦之情。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朱门”与“孤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朱门”“孤寒”,地位悬殊,表达了诗人沉沦下僚、仕进无望的担忧。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独把孤寒问阿谁?”是反问,诗人反问“谁能给他温暖与幸福”,表达了诗人问路无门、无处可依的辛酸之情。广西钦州市浦北县浦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虞美人·枕上【注】毛泽东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注】此词写于1921年。当时毛泽东与杨开慧新婚不久,毛泽东即外出考察。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B.“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词人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C.下阕末两句,词人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D.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15.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答案】14.A15.二者都是借景抒情,但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抒发的是哀婉忧伤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抒发了词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用词、手法、内容、主旨、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能力。A项,“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无中生有。全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词人对自己妻子的怀念之情以及不舍在新婚初期就离开爱妻的无奈心情。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比较鉴赏能力。本题解题思路:题干已经点明“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寻找的是“二者有何不同”,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两首诗写的分别是什么景,景物特征是什么,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借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