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山东省济宁市达标名校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园林工人为使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要对绿篱定期修剪,其目的是()A.抑制侧芽的生长 B.抑制其开花结果C.抑制向光性 D.促进侧芽生长2.下列关于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是()A.通过体液进行运输 B.激素是信息分子,同时提供能量C.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 D.微量高效3.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单独培养条件下,理论上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甲藻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养时乙藻处于竞争劣势4.下图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字母A~E表示信息分子,数字表示相关的生理变化。据此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E是胰岛素B.人体内信息分子B的分泌量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C.信息分子C是抗利尿激素,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①是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弱D.信息分子D是淋巴因子,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②是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5.下图是梅托斯提出的“人口膨胀一一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毁林造田可能是a~b年粮食水平增长的原因之一B.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等问题C.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衰竭不是造成人口下降的原因D.该模型未考虑人类的创造力和控制自身发展的能力6.某沙地群落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沙地群落演替的类型为初生演替B.草本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C.随着时间推移,该沙地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7.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速度缓慢,次生演替速度较快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火山岩上进行的是次生演替8.(10分)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还是将生长素分解,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中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①②③④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种成年鱼生活在水体的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科研人员研究了某湖泊中此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年龄0+1+2+3+4+5+6+7+8+9+10+11+≥12个体数92187121706962637064554239265(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即进入成年期,9+时丧失繁殖能力即进入老年期)(1)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之间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分别占据了水体的不同空间,形成的空间结构属于群落的_________结构。(2)由表中调查数据可知,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3)科研人员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此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后来发现估算结果与实际值偏差较大,造成偏差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填序号)。①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②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③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该鱼的幼体部分死亡④两次捕获的该鱼的数量较小(4)若在该湖泊中人工养殖了一些鲢鱼和鳙鱼,从能量流动的角度看,需要定期投入饲料的原因是______。10.(14分)生境破碎是指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生物的生存环境被隔断成碎片,隔断后的碎片称为生境碎片。为研究生境破碎对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某地不同类型生境碎片进行了相关调查,设置的样地总面积均为15000m2,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生境碎片类型植株数/株幼树小树成树合计50000m2碎片2109030330150000m2碎片57080170820连续森林390220260870(1)调查样地中不同树龄的各植株数目时,通常采用的是_____法,此方法关键在于要做到_____。(2)从表格数据分析,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_____(填“正”或“负”)相关,生境破碎_____(填“利于”或“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3)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了该种群的_____,此数量特征的意义在于可以预测_____。数量特征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一定能保持稳定吗?为什么?_____。11.(14分)回答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有关的问题:(1)食物中的葡萄糖被细胞吸收后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激素名称)可以促进这些代谢反应的进行。(2)人体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位于_____________。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_____________。(3)若在神经纤维上安装两个完全相同的灵敏电流表,如图甲所示。表1两电极分别在膜外a、b处,表2两电极分别在d处膜的内、外侧。在b、d的中点c处给予一适宜刺激,相应电位变化曲线如图乙、丙所示。表1记录得到图_____________所示电位变化曲线,图乙曲线处于③点时,图丙曲线正处于_____________点。图丙曲线处于⑤点时,图甲a处膜外表现为_____________电位。12.亚洲飞蝗属于群居性昆虫,其繁殖能力强、数量多,是主要的农业害虫之一。探索防治亚洲飞蝗的措施,有利于农作物增产。回答下列问题:(1)在生态系统中,亚洲飞蝗属于消费者,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_。为评估亚洲飞蝗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需要调查其种群密度﹐调查时采用标记重捕法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2)亚洲飞蝗的雌虫能利用前翅发声,吸引雄虫前来交尾繁殖后代,该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请据此原理设计一个降低亚洲飞蝗种群数量的方案:______________。(3)请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防治亚洲飞蝗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顶端优势是指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到侧芽的部位积累,使得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从而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顶芽生长速度较快。【详解】灌木围成的绿篱长得茂密、整齐,需要对绿篱定期修剪目的是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生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2、B【解析】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详解】A、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A正确;B、激素是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B错误;C、激素有特异性,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和靶器官,C正确;D、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作用的特点,微量高效、特异性,意在考查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难度一般。3、B【解析】1、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详解】A、分析图可知,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时的种群数量是K/2,即1.0×106个,A正确;B、混合培养时,10~12天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种间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乙藻单独培养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全部死亡,D正确。故选B。4、C【解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内某些信息传递机制的模式图,其中A能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应为神经递质;B能作用于甲状腺,应为促甲状腺激素;C能作用于肾小管,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应为抗利尿激素;D能作用于B淋巴细胞,应为淋巴因子;E能作用于组织细胞,降低血糖浓度,应为胰岛素。【详解】A、据试题分析,信息分子A是神经递质,E是胰岛素,A正确;B、B为促甲状腺激素,其分泌量受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调节,B正确;C、信息分子C是抗利尿激素,图中发生的生理变化①是肾小管细胞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强,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C错误;D、淋巴因子能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和分化,因此②处的生理变化是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该过程有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故选C。5、C【解析】人口增长导致的问题和原因:①人均耕地减少;②燃料需求增加;③多种物质、精神需求;④社会发展。【详解】粮食、自然资源和环境污染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数量增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增大,而环境的变化又反过来限制人口数量的增多。人类是具有控制自身发展能力和创造力的生物,通过采取科学措施,可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C错误,ABD正确。故选C。6、D【解析】1、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单位面积灌木群落合成的有机物比草本群落多,原因是灌木群落垂直结构比草本复杂,植物对光的利用率高,光合作用强。2、沙地的优势种是耐风沙与干旱的灌木。一般这类灌木的根茎干重比大于乔木,其适应性较强的原因是灌木树冠低矮,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的能力,根系发达,能从土壤中吸收较多水分。【详解】A、该沙地群落起点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A错误;B、灌木植物比多年生草本植物更加高大,拥有更为复杂的垂直结构,对太阳光的利用比草本阶段更充分,B错误;C、群落演替受水分、光照、温度等因素限制,随着时间推移,该沙地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C错误;D、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如桑基鱼塘,D正确。故选D。7、A【解析】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主要标志为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逐步替代的过程。
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被破坏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与初生演替相比,次生演替的速度快,A正确;B、只要环境气候条件允许,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都能形成森林,B错误;C、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过程中,群落内都存在竞争现象,C错误;D、沙丘、冰川泥和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A。8、C【解析】若单侧光引起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则生长素含量①=②,③<④,且③<①=②<④。若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分解,则生长素的含量①=②,③<④,且③<①=②=④。【详解】A、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③<①=②=④,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A正确;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是因为生长素可以促进细胞生长,B正确;C、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有单侧光,C错误;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③<①=②<④,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D正确。故选C。二、非选择题9、(1).竞争和捕食(2).垂直(3).保持相对稳定(4).幼年、成年和老年的个体数量相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5).①②④(6).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考查对种群的年龄组成、标志重捕法的使用、群落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结构等的理解。解答此题,可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各年龄段个体的数目,判断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根据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详解】(1)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之间构成捕食关系。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在水体中垂直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2)根据表中调查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121):(70+69+62+63+70+64):(55+42+39+265)=400:398:401≈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将保持稳定。(3)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此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若前后两次捕鱼所用的渔网网眼大小不同,第二次捕捉时网眼偏小,捕获数较多,或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两次捕获的该鱼的数量较小,均会导致标记个体比例偏小,调查结果偏大;捕获的该鱼的幼体部分死亡,也应计入统计数据,不影响调查结果。选①②④。(4)人工鱼塘需要定期投入饲料,才能获得较高的鱼产量,原因是该生态系统输出的能量超过了生产者固定的能量。【点睛】种群年龄组成常见类型及判断技巧(1)常见类型①统计图②曲线图③柱形图(2)判断技巧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10、(1)①.样方②.随机取样(2)①正②.不利于(3)①.年龄结构②.未来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③.不一定,因为种群数量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结构,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解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2、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小问1详解】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样方法,但是利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是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小问2详解】据表格数据可知,50000m2碎片、150000m2碎片和连续森林的景东翅子树种群数量分别为330、820和870,故生境碎片的面积与其维持的种群数量呈正相关;各生境碎片类型中,均是幼树株数较多,但成为小树及成树的个体少,因此生境破碎不利于景东翅子树种群的生存和发展。【小问3详解】年龄结构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不同树龄植株的数量比例反映了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它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未来一段时间内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数量特征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内不一定能保持稳定,因为种群的数量除受年龄组成影响,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点睛】熟知种群的数量特征是解决本题的关键,正确分析表格的信息是解题的前提,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1、(1)①.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②.胰岛素(2)①.脊髓②.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3)①.丙②.④③.正【解析】1、参与血糖调节的激素主要有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小问1详解】食物中的糖类吸收是人体血糖的主要来源,去向为合成糖原、转化为非糖物质、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其中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是主要去向,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可以促进这些代谢反应的进行。【小问2详解】人体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成年人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说明脊髓中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人体神经调节存在分级调节。【小问3详解】图中表1两电极都在膜外,静息电位时,膜外都是正电位,不能测到电位变化,对应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448-2025再生变形高温合金原料
- GB/T 13460-2025再生橡胶通用规范
- 项目管理复杂问题解析试题及答案
- 产品销售协议合同2025
- 中等职业教育联合办学协议
- 企业金融管理的变革方向试题及答案
- 未来展望2025年银行从业资格证试题及答案
- 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复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技巧试题及答案
- 微生物耐药性检测与解读试题及答案
- 灵活运用项目管理考试的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及完整答案【考点梳理】
- 急诊护理一科一特色
- 永辉超市干货部培训课件
- BIPAP呼吸机的使用与护理课件
-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故事”大单元整体学习设计
- 卵巢癌术后护理查房
- icu家属健康宣教
-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投入效果评估与优化报告
- 挪用公款还款协议书范本
- 架空输电线路基础设计规程2023
- TWI-JM(工作改善)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