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23-24高二上·河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陈惠公大城,因起凌阳之台。未终而坐法死者数十人,又执三监吏,将杀之。夫子适陈,闻之,见陈侯,与俱登台而观焉。夫子曰:“美哉斯台!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陈侯默而退,遽窃赦所执吏。既而见夫子,问曰:“昔周作灵台,亦戮人乎?”答曰:“文王之兴,附者六州。六州之众,各以子道来。故区区之台,未及期日而已成矣,何戮之有乎?夫以少少之众,能立大大之功,唯君尔。”夫子适齐,晏子就其馆,既宴而私焉,曰:“齐其危矣!譬若载无辖之车以临千仞之谷,其不颠覆亦难冀也。子,吾心也。子以齐为游息之馆,当或可救,子幸不吾隐也。”夫子曰:“夫死病不可为医。夫政令者人君之衔辔所以制下也今齐君失之已久矣。子虽欲挟其辀而扶其轮,良弗及也。抑犹可以终齐君及子之身。过此以往,齐其田氏矣。”齐东郭亥欲攻田氏,执贽见夫子而访焉。夫子曰:“子为义也,丘不足与计事。”揖子贡使答之。子贡谓之曰:“今子士也,位卑而图大。位卑则人不附也,图大则人惮之,殆非子之任也,盍姑已乎?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之于无极之高,下垂之于不测之深。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乎!马方骇,鼓而惊之;系方绝,重而填之。马奔车覆,六辔不禁,系绝于高,坠入于深,其危必矣。”东郭亥色战而跪曰:“吾已矣,愿子无言。”既而,夫子告子贡曰:“东郭亥欲为义者也,子亦告之以难易则可矣,奚至惧之哉?”宰我问:“君子尚辞乎?”孔子曰:“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孔子曰:“吾于予①,取其言之近类也。于赐②,取其言之切事也。近类则足以喻之,切事则足以惧之。”(选自《孔丛子·嘉言第一》,有删改)[注]①予,人名,宰予。②赐,人名,端木赐。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政A令者B人君C之衔辔D所以制E下也F今齐君G失之H已久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子适陈”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其一)》)中的“适”字意义相同。B.“何戮之有乎”与“为之于未有”(《<老子>四章》),两句文言句式不同。C.卑,指地位低下,与“位卑则足羞”(《师说》)中的“卑”字意义相同。D.惧,使动用法,“故亏父而自利”的“亏”也是使动用法,两者用法相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听说陈惠公要将负责建造城台的三名官吏杀掉,于是与他一同登上城台观望,乘机劝说陈惠公,陈惠公听了孔子的话之后把三名官吏都放了。B.陈惠公向孔子打听周文王修建灵台一事,孔子回答说:周文王修建灵台时,百姓都像子女敬爱父母一样来为文王效命,只用不到一个昼夜就建成了灵台。C.孔子来到齐国,晏婴在宾馆接待孔子。宴席结束之后,晏婴又私下去会见孔子,请求孔子留下来挽救齐国目前的危险局势。D.齐国大夫东郭亥想要攻打田氏,带着礼物前来拜访孔子,孔子让弟子子贡去答复他,子贡成功地说服了东郭亥放弃攻打田氏并受到了孔子的称赞。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自古圣王之为城台,未有不戮一人而能致功若此者也。②旁人皆哀其绝,而造之者不知其危,子之谓乎!5.孔子是如何看待“君子尚辞”一事的?请概括说明。【答案】1.BDF2.A3.D4.①自古以来圣君贤王建造城台,还从来没有一个人也不杀就可以取得(获得、得到)如此大的成就的。②旁观的人都担心它要断了,然而做这事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危险,说的就是你啊!5.君子应该着重阐明道理,而不是不得要领的渊博,也不是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家的政令,就好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是用来制约臣下的,如今齐国国君失去这个制约臣下的工具已经很久了。“者”为句末语气词,表停顿,“政令者”是“人君之衔辔”的主语,所以应在“者”后面断开,即在B处断开;“人君”是“衔辔”的定语,中间不用断开,应在“辔”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制”的宾语为“下”,中间不应断开,“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也”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齐君”的谓语为“失”,宾语为“之”,“已久”为补语,中间都不应断开。故BDF三处需要断开。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意义相同”错误。“到/适合”。句意:孔子到陈国。/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B.正确。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戮乎?句意:哪里有必要杀人呢?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有为之。句意: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C.正确。句意:因为你地位卑下,所以人们不会服从你。/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D.正确。“使动用法,使……畏服/使动用法,使……获利”。句意:而以切于时事的方式讲道理,则足以使人畏服。/因而损害父亲而使自己获利。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受到了孔子的称赞”错误。由原文“子亦告之以难易则可矣,奚至惧之哉”可知,孔子认为他不该吓唬东郭亥,没有称赞他。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建造;“戮”,杀戮;“致”,取得。(2)“绝”,断;“造”,做;“……之谓”,说的就是……。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君子以理为尚。博而不要,非所察也。繁辞富说,非所听也。唯知者不失理”可知,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着重阐明道理,而不是不得要领的渊博,也不是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参考译文:陈惠公为扩建都城,要建造一座名为凌阳的城台。城台尚未完工,因犯法而被处死的就有几十人,又将负责建造城台的三名官吏抓了起来,准备杀掉他们。当时正在陈国的孔子听说此事,便前去谒见陈侯(陈惠公),与他一同登上城台观望。孔子赞叹道:“这座城台真壮观啊!自古以来圣君贤王建造城台,还从来没有一个人也不杀就可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陈惠公听闻此言,默不作声,回去之后就偷偷地赦免了那三名被囚禁的官吏。后来陈惠公又见到孔子,问道:“当初周文王修建灵台的时候,也杀过人吗?”孔子说:“周文王初兴的时候,天下九州之中前来归附的有六个州。六州的百姓都像子女敬爱父母一样来为文王效命。所以,区区一个灵台,只用不到一个昼夜就建成了,哪里有必要杀人呢?用如此少的人,却能成就如此大的事业,恐怕只有国君您能做得到啊。”孔子来到齐国,晏婴在国宾馆接待孔子,宴席结束之后,晏婴私下会见孔子说:“齐国目前的形势非常危险!打个比方来说,就好像一辆失控的马车奔向万丈深渊,最后要想不翻车恐怕是不可能的。先生是我的知心朋友。如果先生愿意把齐国作为交游居住的地方,齐国或许还有得救的可能,希望先生千万不要对我隐瞒。”孔子说:“绝症是根本无法医治的。国家的政令,就好比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是用来制约臣下的,如今齐国国君失去这个制约臣下的工具已经很久了。现在先生就是竭力抓住车辕和控制车轮,也实在是来不及的啊。不过,在齐国国君和先生你健在的时候,还能暂时维持。但到了你们百年之后,齐国政权恐怕将要属于田氏家族了。”齐国大夫东郭亥想要攻打田氏,带着礼物前来拜访孔子。孔子说:“你做的事当然是义举,但我却无力参与此事。”孔子请子贡来答复东郭亥。子贡对东郭亥说:“你不过是一个士而已,地位不高却企图做大事。因为你地位卑下,所以人们不会服从你。地位卑下的人图谋大事,会让人担心不会有好结果,攻打田氏这样的大事似乎不是你所能胜任的,所以你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好比要用一根细线系起千钧之重,还要悬挂在极高的地方,下面又是望不到底的深渊。旁观的人都担心它要断了,然而做这事的人还不知道有多危险。说的就是你啊!马已经受惊了,还击鼓吓唬它;系物的绳子眼看要断了,还给它加大重量。马受惊狂奔就会翻车,即使用六根缰绳也控制不住,高处系物的绳子断了,东西就会坠入深渊。这种危险的结局是必然的。”东郭亥听了子贡的这番话,吓得脸色都变了,浑身颤抖,跪求子贡说:“我不做这件事了,请您不要再说了。”事后,孔子对子贡说:“东郭亥是要维护君臣大义的人。你只要告诉他事情的难易程度就行了,何必把他吓成这样呢?”宰我问道:“君子应该能言善辩吗?”孔子说:“君子应该着重阐明道理。一个人学识渊博却不得要领,这种渊博就不应该是君子所追求的。辞藻华丽、夸夸其谈的长篇大论,也不被人喜欢。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言简意赅地阐明道理。”孔子说:“对于宰予,我欣赏他善于用类比的方法讲道理。对于端木赐。我欣赏他的以事说理和以理服人。以类比的方式讲道理。能够使人触类旁通,容易理解;而以切于时事的方式讲道理,则足以使人畏服。”二、(23-24高二上·河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曰:“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姑尝本原若众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爱人利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必曰:“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别①非也。是故子墨子曰:“兼②以易别。”然即兼之可以易别之故何也?曰:“藉为人之国,若为其国,夫谁独举其国以攻人之国者哉?为人之都,若为其都,夫谁独举其都以伐人之都者哉?为人之家,若为其家,夫谁独举其家以乱人之家者哉?为彼犹为己也。然即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此天下之害与?天下之利与?即必曰天下之利也。”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③。是以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不识天下之士,所以皆闻兼而非者,其故何也?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节选自《墨子·兼爱下》)【注】①别:指将别人与自己区分开,分别对待(指相恶)。②兼:指视人如己(指相爱)。③正:同“政”。6.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是以A老而无妻子者B有所侍养以终C其寿D幼弱E孤童F之无父母者G有所放依H以长其身。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家让”与“无辞让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中的“让”字含义相同。B.“兼以易别”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句中的“易”字含义相同。C.“人家不相乱贼”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上》)两句中的“贼”字含义不同。D.“而万民之大利也”与“人而不仁”(《论语·八佾》)两句中的“而”字含义不同。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认为,治国先要治理好家,孝顺是用来侍奉君主的原则,尊兄是用来侍奉长官的原则,仁慈是用来使役民众的原则。B.《礼记》认为,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C.墨子认为,仁德的人应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毕生事业,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主张要对他人有利。D.墨子认为,如果对待别人的国家、城邑和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国家、城邑、家族一样,就不会动用自己的力量去攻伐别人。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2)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敖贱,此天下之害也。10.两则材料对“治天下”的看法有何异同?请简要概括。【答案】6.BDG7.B8.C9.(1)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2)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10.相同: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忠、慈、仁等伦理。不同:①材料一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
②材料二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分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老而无妻子者”对应“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对应“有所放依以长其身”,所以应在BDG三处断句。故选BDG。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谦让。句意:一家谦让相敬。/没有谦让之心。B.错误。替代/容易。句意:要用兼(相爱)来取代别(相恶)。/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C.正确。残害/盗贼。句意: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盗贼只爱自己的家。D.正确。表并列/表假设。句意:万民最大的利益。/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此他提出了兼爱的观点”强加因果,依据原文“然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此天下之害也。……此又天下之害也”“从恶人贼人生”“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别’”可知,是因为当时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很多大害,因此,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故选C。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敬重;第二个“老”,“长”,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人,兄长;“恤”,怜爱;“倍”,通“背”,背叛。(2)“强”“弱”“众”“寡”“诈”“愚”“贵”“贱”,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人;“劫”,胁迫;“暴”,欺凌;“敖”,通“傲”,傲视;“此天下之害也”,判断句式。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相同:材料一写到“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材料二写到“仁人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又与为人君者之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可见两则材料都认为治天下要重视孝、悌、忠、慈、仁等伦理。不同:材料一:由“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此谓治国在齐其家”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齐家与治国;材料二:“今吾将正求与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为正……故君子若欲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万民之大利也”可知,认为治天下在于兼爱。参考译文:材料一:所谓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因为自己家族的人不能管理好而能管理好一国之民,这是没有的事情。孝顺,可以用来侍奉君主;尊兄,可以用来侍奉长官;仁慈,可以用来使役民众。一家仁爱相亲,一国就会仁爱成风;一家谦让相敬,一国就会谦让成风;一人贪婪暴戾,一国就会大乱。这就叫做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管理好家族。所谓要平定天下,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居上位的人敬重老人,百姓就会孝顺成风;居上位的人敬重兄长,百姓就会敬重兄长:居上位的人怜爱孤小,百姓就不会背叛信义。厌恶上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下级;厌恶下级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做法对待上级。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就是所说的百姓的父母。这就是说得到民众的拥护就会得到国家,失去民众的拥护就会失去国家。(节选自《礼记·大学》)材料二:墨子说道:“仁人的事业,应当努力追求兴起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然而现在,天下之害,什么算是最大的呢?回答说:“例如大国攻伐小国,大家族侵扰小家族,强大者强迫弱小者,人多者欺凌人少者,狡诈者算计愚笨者,尊贵者傲视卑贱者,这就是天下的祸害呀。又如做国君的不仁惠,做臣下的不忠诚,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不孝敬,这又都是天下的祸害。”姑且试着推究这许多祸害产生的根源,这是从哪儿产生的呢?这是从关爱别人有利别人产生的吗?就必然说:“不是这样的。”必然要说:“是从憎恶别人残害别人产生的。”所以分别对待是不对的。所以墨子说:“要用相爱来取代相恶。”既然如此,那么可以用相爱来替换相恶的原因何在呢?回答说,“假如对待别人的国家,像对待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动用本国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国家呢?对待别人的城邑,像对待自己的城邑,谁还会动用自己城邑的力量用以攻伐别人的城邑呢?对待别人的家族,就像对待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动用自己的家族用以侵扰别人的家族呢?对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既然如此,那么国家、城邑不相互攻伐,个人、家族不相互侵扰残害,这是天下之害呢?还是天下之利呢?就必然要说是天下之利了。”现在我将寻求兴起天下之利的办法而采取它,以相爱来施政。因此年老而没有妻室儿女的,有人奉养而终其一生;没有父母的幼弱孤童,有所依靠而长大成人。不知道天下的士人听到相爱之说而加以非议的原因,这是什么缘故呢?所以君子假如想要做仁惠之君、忠诚之臣、慈爱之父、孝敬之子、友爱之兄、敬顺之弟,对于兼爱就不可不去实行。这是圣王的大道,万民最大的利益。(节选自《墨子·兼爱下》)三、(23-24高二上·江西赣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宰我、子贡善为说辞,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辞命,则不能也。’然则夫子既圣矣乎?”曰:“恶!是何言也?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夫圣,孔子不居。”(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填涂。无若宋人A然B宋人有闵C其苗之D不长而揠之者E芒芒然F归G谓H其人曰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体,指四肢,与成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意思相同。B.事,指侍奉、赡养,与“民之从事”(《老子》)中的“事”字含义不同。C.子,指对人的尊称。如“夫子”指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D.病,指担心、忧虑,与“贼人以利其身”(《墨子》)中的“贼”字用法相同。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应有的四种德行,读来气势酣畅。B.甲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C.乙文中对于所养之“气”是什么性质的东西,孟子认为难以用言语表述,并借用“揠苗助长”的寓言,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D.两篇选文体现出孟子长于说理,善于论辩,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孟子“仁政”学说的德政思想继承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15.试概括两则材料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答案】11.BEG12.D13.C14.(1)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2)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15.(1)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无若宋人”,“无”是状语,“若”是谓语,“宋人然”是宾语,其中“然”是“……的样子”,不能与“宋人”断开,B处断开;“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为定语后置句,“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作“宋人”的定语,E处断开;“芒芒然归”,省略主语“宋人”,“芒芒然”是状语,“归”是谓语,“谓”是下句的谓语,G处断开。故选BEG。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就像有四肢一样。/指人懒惰不劳动,分不清常吃的粮食作物。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B.正确。侍奉、赡养。/事情。句意: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老百姓做事。C.正确。D.“病,指担心、忧虑”错误。名词作形容词,疲惫、疲倦;/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今天累极了。/伤害别人来对自己有利。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形象地阐述了‘助长’对‘知言’的严重危害”错误,应该是“形象地说明了浩然之气要日积月累而非一朝一夕之功”;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内”,通“纳”,结交;“要”,博取;“乡党”,同乡,乡邻。(2)“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判断句式;“揠”,拔;“徒”,只,仅仅。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1)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可知,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可知,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2)由“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可知,靠平时不断积累来培养浩然之气,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参考译文:(甲)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乙)公孙丑问:“请问夫子所擅长的是哪一方面?”孟子说:“我可以明辨是非善恶之言,我善于养护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请问浩然之气是何意?”孟子说:“难以说清楚。它作为一种气来说,可谓最广大而且最刚健,用正直之道而养护却不去妨害,那么,可以充盈于天地之间。它作为一种气来说,与道义相匹配;如果没有这种浩然之气,就会内心空虚而气不足。内心不要忘记,也不要揠苗助长。不要像宋国的某个人那样。宋国有个担忧他家的禾苗生长太慢就去用手把禾苗拔高了的人,他疲倦地回到家,对家人说:‘今天太劳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他的儿子快步赶到了田地之中去观看,禾苗却干枯了。天下不去揠苗助长的人很少见了。助长浩然之气的做法,相当于把禾苗拔高,不仅没有益处,却又去伤害禾苗。”(公孙丑说:)“宰我、子贡擅长言谈辞令,冉牛、闵子、颜渊擅长阐述德行。孔子兼有这两方面的特长,(却还)说:‘我对于辞令,是不擅长的。’(老师既然说擅长识别言论,)那么老师已经是圣人了吧?”孟子说:“岂敢!怎么能这么说呢!当初子贡向孔子询问说:‘夫子已经可以说是圣人了吧?’孔子说:‘要说是圣人,那么,我能力不足,我只是学习的时候不满足,行教化的时候不敢说疲倦。’圣人,孔子尚且不敢自居。”
(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上》)四、(23-24高二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材料一:夫天之所爱育者民也,民之所系仰者君也。圣人上承天之意,下为民之主,其要在安利之。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国家奄有诸夏,四圣继统,制度以定矣,纪纲以缉矣,赋敛不伤于民矣,徭役以均矣,升平之运未有盛于今矣,固当家给人足,无一夫不获其所矣。然而窦人之子,短褐未尽完,趋末之民,巧伪未尽抑,其故何也?殆风俗有所未尽淳欤?(节选自王安石《风俗》)材料二: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济釐①闻其风而说之。为之大过,已之大循。作为《非乐》,命之曰《节用》②,生不歌,死无服。墨子泛爱兼利而非斗,其道不怒;又好学而博,不异。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黄帝有《咸池》,尧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汤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乐,武王、周公作《武》。古之丧礼,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独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无椁,以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③;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节选自《庄子·天下》)【注】①禽滑釐:为墨翟的学生。②《非乐》《节用》:《墨子》里的篇名。③觳:俭薄;简陋。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B.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C.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D.而能安利之/之要不在于它/在乎正风俗/而已故风俗之变迁/染民志/关之盛衰/不可不慎也1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殚极,文中指穷尽,其中的“殚”与成语“殚精竭虑”中的“殚”意思相同。B.诸夏,在我国古代是对中原地区的称呼,文中泛指宋王朝统治下的广大国土。C.短褐,为粗布短衣,常用于指平民百姓,文中指的是穿着粗麻短衫的贫穷之人。D.服,指穿戴衣饰下葬,“朝歌夜弦”的“弦”表示弹奏,两者的用法不相同。1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强调节俭的风俗之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天地生财具有时限性,而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无穷无尽地花费,将导致百姓贫苦,甚至社会动乱。B.虽然国家政治清明,赋税徭役合理,但依旧存在百姓贫困不堪、衣不蔽体,商人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现象,王安石认为这都是因为风俗不够纯朴。C.庄子以简洁的语言概括墨子的主张,内容包括“兼爱”“非攻”等,并肯定墨子自我匡正,救人急难的精神,以及主张性情温和,追求博学的态度。D.墨子主张废除古代的礼制和音乐,提倡人活着时要勤劳,死后要薄葬。庄子认为这些主张不能被称为圣人之道,并由此断定墨子终将被君王所疏远。1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材料一)(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墨子·兼爱》)20.请依据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王安石和庄子对“俭”的看法有何异同。【答案】16.C17.D18.D19.(1)如果不加限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财富像)流水(一样)一点一滴地贮积,却大股大股地倾泻出去,这怎能使人民不贫困而且没有节制呢?(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鼓励相爱呢?20.同:王安石和庄子都赞同以俭治国,节俭为人。异:庄子反对过度节俭,认为节俭也要符合人情,否则难以实行。【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使人民安定、富裕的关键不是别的,在于端正风俗罢了。所以风俗的变化,会影响、改变人民的思想,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不可不慎重对待。“能安利之之要”中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迁染民志”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A.正确。“殚”,都是“穷尽”的意思。句意:有人会竭尽财力。/竭尽精力与心思。B.正确。C.正确.D.错误。“服”,穿戴衣饰;“弦”,弹琴。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句意:死后无穿戴衣饰。/早晨唱歌晚上弹琴。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被君王所疏远”错误,由原文“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可知,应是背离了天下人情,离开王道就远了,而不是被君王所疏远。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制”,限制、节制;“泄”,倾泻;“如之何”,怎么能。(2)“以……为”,把……作为;第一个“恶”,怎么;“劝”,鼓励、勉励。2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同:由原文“君子制俗以俭,其弊为奢。奢而不制,弊将若之何?夫如是,则有殚极财力僭渎拟伦以追时好者矣。且天地之生财也有时,人之为力也有限,而日夜之费无穷。以有时之财,有限之力,以给无穷之费。若不为制,所谓积之涓涓而泄之浩浩,如之何使斯民不贫且滥也”“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可知,王安石和庄子都赞同以俭治国,节俭为人。异:由原文“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固不爱己。未败墨子道。虽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乐而非乐,是果类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恐其不可以为圣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离于天下,其去王也远矣”可知,庄子反对过度节俭,认为节俭也要符合人情,否则难以实行。参考译文:材料一:上天所钟爱抚养的是人民,人民所牵挂并仰慕的是国君。国君上承天的意志,下做人民的主宰,他的主要任务在于使人民生活安定、富裕。使人民安定、富裕的关键不是别的,在于端正风俗罢了。所以风俗的变化,会影响、改变人民的思想,关系到国家的盛衰,不可不慎重对待。上层统治者用俭朴来制约风俗,而风俗的流弊是趋向奢侈。趋向奢侈如果不加以限制,流弊不知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呵?这样一来,有人会竭尽财力,超越本分,去模仿阔人,追求时俗的喜好(奢侈)了。况且大自然创造财富也有时限性,人们的能力也有限度,而日夜的花费却是无穷无尽的。拿有时限性的财富,有限性的能力,供给无穷无尽的花费,如果不加限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财富像)流水(一样)一点一滴地贮积,却大股大股地倾泻出去,这怎能使人民不贫困而且没有节制呢?宋朝完全拥有整个中国,四个圣明的君主(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相继继承帝位,国家的制度得以确定,纪纲得以明确,征收的赋税(也不算太重),不会损伤人民,国家征派人民服徭役,还算公平合理,安定太平的国运,从来没有比今天更盛大了,本来应当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没有一个人不得其所才是。然而贫家之子穿的粗布短衣也没有完好的,那些投机商人,弄巧作假的行为并未完全压制下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大概是因风俗还不够淳朴吧?材料二:不使后世奢侈,不浪费万物,不炫耀礼仪法度,用规矩来勉励自己,以备担当世间的急难。古来道术中有这一派,墨翟和禽滑厘(墨翟的学生)听见这种风尚就喜好。但他们实行得太过分,节止得也太过分。作《非乐》,讲说《节用》(都是《墨子》里的篇名),(主张)生时不作乐,死后无服饰。墨子主张博爱、兼利而反对战争,他教人不恨怒;他又好学博闻,不求立异。也不和古代的圣王相同,(他嫌他们太奢侈),主张毁弃古代的礼乐。(关于古代的音乐)黄帝有《咸池》乐章,尧有《大章》乐章,舜有《大韶》乐章,禹有《大夏》乐章,汤有《大濩》乐章,文王有《辟雍》乐章,周武王和周公作《武》乐。古代的丧礼,贵贱有一定的礼仪,上下有一定的等级,天子的棺材有七层,诸侯的五层,大夫的三层,士两层。墨子却主张生时不歌咏,死后无穿戴衣饰厚葬,只用三寸厚的桐棺,连外面的椁都没有,将此定为法式。用这个来教人,恐怕不是爱人的道理,用这个实行在自己身上,也实在不算是爱自己。但是并不会影响墨子的学说。虽然这样,但当歌唱时却反对歌唱,当哭泣时却反对哭泣,当奏乐时却反对奏乐,这样果然和人情相合吗?生时勤劳,死后菲薄,墨子之学说太苛刻了!令人忧苦,使人悲愁。他的主张难以实行。恐怕不能成为圣人之道,违反了天下人的心愿,天下人不堪忍受。墨子虽能独能担当,奈何天下人不能履行!背离了天下人情,距离王道也远了!五、(23-24高二上·江苏苏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东轩记苏辙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潛,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选自《古文辞类纂》,有删改)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B.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C.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2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患尤甚”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甚”含义相同。B.“不知夜之既旦”与“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两句中的“之”含义相同。C.“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相同,D.“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与“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两句中的“区区”含义不同。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作者想把东轩当作宴乐之所,特意种上了杉、竹;后来,每天出入时看到东轩只能哑然自笑,笑中含有苦涩之意。B.之前作者难以理解颜回为何要受困于贫贱,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到了筠州后,才改变这一看法。C.士人未听闻大道之前,易沉迷名利、儿女之乐;等到修炼成为有德者,才能真正拥有看轻贫困、傲视权势的颜氏之乐。D.文章以建造东轩开头,以怀思东轩收尾,中间由自身不得安于东轩引出对颜回安于陋巷的议论,文脉贯通,思路严密。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2)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25.苏辙觉得自己未能实现颜氏之乐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21.A22.C23.B24.(1)(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2)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25.①被繁忙的公务京缚;②不能脱身离开;⑧自身德行不够。【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以及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求道”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C;“收其实”是动宾结构,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都是“厉害、严重”的意思。句意:水灾尤其严重。/你太不聪明了。B.正确。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无义。句意: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不知不觉天边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C.错误。……的原因;用来……的。句意: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D.正确。四处奔走,诚挚的心情;小,用作自称的谦辞。句意: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故选C。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认为这样的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错误,原文为“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是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没有说不如生活连看门人或打更人也不如,选项曲解文意。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既”,……以后,已经;“敝”,损毁;“假”,借。(2)“归伏”,归隐;“治”,修缮;“敝”,破旧。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可知,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由此可知,苏辙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由“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福,宜其不可得哉”可知,我正诚心地想洗刷身上的污浊俗念,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由此可知,苏辙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参考译文:东轩记苏辙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担任管理筠州盐酒税收政策的税务官,我还没有到任,天下大雨。筠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南岸的市场,漫上了北坡,冲坏了州府的大门。盐酒税所俯临江边,水灾尤其严重。(我)到了以后,房屋损毁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这年十二月,才能勉强支立起那倾斜的房子,修补好那倒塌的墙壁,开辟出听事堂的东边做书房,屋前种了二株杉树,种了上百棵竹子,把它当作我工余休闲的地方。但是盐酒税务的差事过去有三个官员共同管理,我来到这里时,那二人正好都被罢免离开,所有的事务都托付在我一个人身上。白天我就坐守在市场上,卖盐、卖酒、征收猪鱼交易的利税,与市场上的商人争夺微薄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任务。晚上回来已经精疲力尽,总是昏然入睡,不知道夜尽已经天亮。第二天早上就又出去从事本职工作,始终不能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休息。每天早晚从它旁边出入,回头看看,未尝不嘲笑自己一番。我从前少年读书时,私下曾经奇怪颜回用一个竹器盛饭吃一个瓢盛水喝,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虽然不想做官,但是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等到我来到筠州,在盐米这些琐事上操劳,没有一天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束缚,把自己放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拖累而身不由己。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斗升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唉!读书人在他还没有最高理想境界的时候,深深的沉浸在权势利益之中,用金银财宝和子女厚自奉养,自认为快乐。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忘却了天地广大,以及死生变化,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他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我正想以诚挚的心情洗心革面,仰慕圣贤希望能达到至圣先贤们的万分之一,自视不足,而希望达到颜回那样忧道不忧贫的境界,当然做不到了!我既然因罪被贬谪到这里,尽管知道束缚于琐事杂务的危害却势必无法摆脱,只希望时间久了,世人或许能哀怜我,让我能够归隐田园,修缮祖先破旧的房屋,再布置一间只有四面墙的简陋的房间居住在那里。然后追求颜回的那种快乐,怀想东轩之乐,悠闲自得而忘记了老之将至,然而这恐怕不是我所敢于奢望的。六、(23-24高二上·江苏镇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曰:“当今两主之命县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材料二:汉五年,汉王与淮阴侯韩信、建成候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会。楚击汉军,大破之。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使者至,告韩信、彭越。二人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2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用“/”断6处。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指打开、开启,与《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中的“发”词义相同。B.衣,破音异读为“yì”,由名词转为动词,“食我”中的“食”也是同种用法。C.壁,指军营及围墙、防御建筑等设施,与“作壁上观”中“壁”的词义相同。D.大司马,古代官名,掌管邦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司马”属同一官职。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破齐之后自立为王,刘邦得知后虽心中不悦,但是迫于形势也只能假意应允。B.蒯通认为韩信是左右未来政治走向的关键因素,于是主动献策,向韩信言明利害。C.对于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到达会师地点,刘邦深感忧虑,张良却认为是情理之中。D.刘邦采纳了张良的计策,向韩信、彭越做出承诺,二人也随即出兵,集结于垓下。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2)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30.韩信对刘邦的脾气秉性心知肚明,为什么还屡屡触怒刘邦?【答案】26.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27.D28.A29.(1)(您)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2)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30.①韩信自恃善于带兵,且功劳很大。②韩信认为汉王待自己很优厚,且自己一直忠于汉王,汉王不会和自己计较。【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就无法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使人言汉王曰”中的曰表示引起后文所说的话,应停顿,所以“曰”后断开;“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为“……,……也”式判断句,所以“变”后断开、“国也”后断开;“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中间停顿,“不为”为后一句的开头,提出假设,所以“楚”后断开;“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中间停顿,“不为假王以镇之”是假设的前提,“其势不定”是结果,所以“镇之”后断开;“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中间停顿,“愿为假王便”是最后向汉王提出的请求和建议,所以“不定”后断开。故断句后的句子为: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2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汉王)打开书信。/偷看到父亲不在家,就私下打开了盆。B.正确。句意:给我穿他的衣裳。/给我吃他的食物。C.正确。句意:汉王又逃回营垒。/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D.错误。不同,“司马”,官职;/姓氏。句意:大司马周殷背叛楚王。/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故选D。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自立为王”错,由“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可知,韩信是请求当“假齐王”,而不是“自立为王”;“迫于形势也只能假意应允”错,由“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可知,刘邦最后主动封韩信为“真齐王”,而不是“假意应允”。故选A。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诚”,如果;“两利”“俱存”,使动用法,使……都受利,使……并存;“势”,形势。(2)“与”,省略了“之”,应该是“与之”,和他们;“致”,到来,前来;“未可知”,难以预料。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臣多多而益善耳”“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等内容可知:韩信自恃善于带兵,且功劳很大。②由“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可知:韩信认为汉王待自己很优厚,且自己一直忠于汉王,汉王不会和自己计较。参考译文
材料一:
汉四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他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如果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就无法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阻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对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就要做真王,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去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说:“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您)如果能听从臣下的计策,不如让两方都受利,使他们并存,形成鼎足的局势,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方都不敢有所行动。”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给我坐他的车子,给我穿他的衣裳,给我吃他的食物。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楚人不信任;归附汉,汉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哪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韩信谢绝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能力,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皇上经常闲暇时和韩信议论将军们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
材料二:
汉五年,汉王和淮阴侯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好日期会合,共同攻打楚军。汉军到达固陵,而韩信、彭越的部队没有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大败汉军。汉王又逃回营垒,掘深壕沟坚守。汉王对张良说:“诸侯不遵守约定,怎么办?”张良回答说:“楚军快被打垮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得到分封的地盘,所以,他们不来是很自然的。君王如果能和他们共分天下,就可以让他们立刻前来。如果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君王如果把从陈县以东到海滨一带地方都给韩信,把睢阳以北到谷城的地方给彭越,使他们各自为自己而战,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使者到达之后,韩信、彭越都说:“我们今天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起行,刘贾的部队从寿春和他同时进发,屠戮了城父,到达垓下。大司马周殷叛离楚王,以舒县的兵力屠戮了六县,发动九江兵力,随同刘贾、彭越一起会师在垓下,逼向项王。七、(23-24高二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成安文子李德林,恃其才望,论议好胜,同列多疾之。由是以佐命元功,十年不徙级。德林数与苏威异议,高颎常助威,奏德林狠戾,上多从威议。上赐德林庄店,使自择之,德林请逆人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上许之。及幸晋阳,店人诉称高氏强夺民田,于内造店赁之。苏威因奏德林诬罔,妄奏自入,司农卿李圆通等复助之曰:“此店收利如食千户,请计日追赃。”上自是益恶之。虞庆则等奉使关东巡省,还,皆奏称:“乡正专理辞讼,党与爱憎,公行货贿,不便于民。”上令废之。德林曰:“兹事臣本以为不可然置来始尔复即停废政令不一,朝成暮毁,深非帝王设法之义。臣望陛下自今群臣于律令辄欲改张,即以军法从事;不然者,纷纭未已。”上遂发怒,大诟云:“尔欲以我为王莽邪!”迁怀州刺史而卒。上性猜忌,不悦学,既任智以获大位,因以文法自矜,明察临下,恒令左右觇视内外,有过失则加以重罪。又患令史赃污,私使人以钱帛遗之,得犯立斩。每于殿庭棰人,一日之中,或至数四;尝怒问事者挥楚不甚,即命斩之。尚书左仆射高颎、治书侍御史柳彧等谏,以为:“朝堂非杀人之所,殿廷非决罚之地。”上不纳。颎等乃尽诣朝堂请罪,上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人三十者,比常枝数百,故多死。上不怿,乃令殿内去杖,欲有决罚,各付所由。有司上言:“府藏皆满,无所容,积于廊庑。”帝曰:“朕既薄赋于民,又大经赐用,何得尔也。”对曰:“入者常多于出,略计每年赐用,至教百万段,曾无减损。”诏曰:“宁积于人,无藏府库。河北、河东今年田租三分减一,兵减半功,调全免。”(节选自《资治通鉴》)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兹事臣本以为不可A然B置来C始D尔E复即F停废G政令不一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列,古代指处在同一班列、具有同等地位的官员,即地位相同者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场馆杂工聘用合同
- 2024版工程合同违约责任认定协议2篇
- 个性设计幼儿园施工合同
- 2024至2030年螺纹换热管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纯棉竹节石磨牛仔裤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版国际广告代理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商场食堂餐饮承包协议3篇
- 2024至2030年氧化锌避雷器智能监测装置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方格尿布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东莞市区住宅租赁协议标准版版B版
- (仅供参考)哮喘ACQ-5与ACQ-7评分
- 政府采购基础知识培训(最终稿)
- 社会网络分析-课件
- 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3篇)
- GB/T 7025.1-2023电梯主参数及轿厢、井道、机房的型式与尺寸第1部分:Ⅰ、Ⅱ、Ⅲ、Ⅵ类电梯
- 我国农村宗教信仰状况的调研报告
- 法制教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件
- 杜甫(介绍杜甫生平、经历影响)-课件
- 辐射功率与场强换算公式
- 泰斯标准曲线w(u)
- 考研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真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