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件_第1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2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3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4页
《大学之道》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校训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大学》,你能猜出下列校训是哪所学校吗?东南大学香港大学河南大学厦门大学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任务一:学习经典与常识检测四书五经六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的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后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大学》逐渐被官方认可和推崇,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作品介绍《礼记》是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46篇,其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先秦的礼制条文,二是阐述了周礼的意义。《礼记》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行教养、社会和谐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品介绍《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四卷四十九篇,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体现了先秦儒家的《礼记》中不仅阐述了精湛的学术思想,而且展示了一种纯熟、凝练而又文采绚烂的文学语言。《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三礼”:《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十三经”:指《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种儒家的经传作品介绍一.曾子传《大学》

关于《大学》的作者,一般认为是曾子。也有人认为《大学》的心法来自孔子,曾子记录传出。二.戴圣辑《大学》

西汉戴德、戴圣叔侄(大戴、小戴)整理儒家典籍,分别整理出《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今《大戴礼记》不全,《小戴礼记》,简称《礼记》,则成为儒家的根本经典,名列“十三经”。《大学》就是《礼记》中的一篇,《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主要内容是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政治、教育、美学思想。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姓曾,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作品介绍“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大学”是什么?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白虎通义》)

孔子开班教学,从事的正是“大学”之教。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任务三:理解经典与分析结构重点字词:(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2)明:动词,彰明。(3)明德:美好的德性。(4)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5)止:至,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具体指什么?研读文本把握内容“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止于至善明明德在亲民共同三纲领社会道德趋于完善。内圣外王最终追求低高个人群体完善自我,改进自我爱民顺民,引导百姓自我完善

2.“三纲”之间的是怎样的关系?这“三纲”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三纲八目提网的总绳→事物的主干部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三纲”,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译: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意读文本(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详。(5)得:处事合宜。重点字词:(1)定:志向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心不妄动性情安和思虑精详处事合宜达到“至善”境界志向坚定不移

怎样实现“三纲”?近道三纲八目小结:

第一段明确提出“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第一段小结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排比、顶真),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读第一段,你明白了那些道理讲了什么道理?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正其心:使自己的心思端正。(4)诚其意:使自己的意念真诚。(5)致其知:获得知识。(6)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读文本

状后=欲于天下明明德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读文本

状后=欲于天下明明德者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普通百姓一律,一概本源、根本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内心端正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意念真诚三纲八目八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齐家”的扩大和延伸处在“八目”的中枢地位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5大学之道三纲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修安修己内外安人修身立德致用亲民独善其身兼善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三纲八目“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基础“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纵观全文,《大学之道》中“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研读文本把握全文内容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八目”之间的关系“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格物、致知知内修修己独善其身修身立德诚意、正心、修身修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外治安人兼善天下致用亲民课文结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方法齐家治国平天下目的八目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止定静安虑得步骤目标人生进修阶梯内圣外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深入探究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三纲”

“八目”诚意、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修)(知)(用)宗旨步骤文本解读《大学之道》的现实意义《大学之道》亲民:以民为本止于至善:人的全面发展明明德:以德治国立德树人治国、平天下:社会责任普世价值弘扬修身、齐家:自我完善家庭责任诚意正心: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格物致知:实践出真知回顾并明确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总分式论证结构,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采用了很多递进论述的方法,有很强的逻辑关系。先由大至小,条目之间是条件关系;再由小至大,条目之间是因果关系。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情境探究1.你如何看待本文提到的“大学之道”?积极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影响:《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轻易不敢背离。同时,“达则兼济天下”信念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带有浓厚的政治倾向性。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认同观点《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有意义。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把生命的历程铺设在“三纲”“八目”这一阶梯之上。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