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改革,在政务和军事两个方面,诸侯国国君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于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贯彻,成为正式的制度。这表明,战国时期()A.君主专制制度初步显现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贵族官僚体系正式确立 D.文武百官职位已设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君主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全国”,说明相国和将军的出现就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初步确立,A项正确;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材料涉及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贵族官僚体系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的制度,而非文武百官职位,排除D项。故选A项。2.荀子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贾谊却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二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主要源于()A.法制和礼制思想的差异 B.所处阶级属性对立不同C.统治者对变法态度迥异 D.时代变迁导致观点各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荀子认为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贾谊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其实是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A项正确;二者阶级属性相同,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时代变迁影响二者观点,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据《史记》记载,汉初,“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用引兵”,攻打汉王朝。不久,赵相“陈豨反,又与韩王信合谋”侵汉。景帝立。“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这表明当时西汉面临的重大危机是()A.异姓诸侯频繁背叛中央 B.中原和边地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C.匈奴勾结汉人攻打汉朝 D.中央政权受到王国与匈奴势力的威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汉初年、景帝时一些诸侯王勾结匈奴谋叛中央,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在当时,确实出现异姓诸侯背叛中央的情况,但是该选项忽略了“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排除A项;中原和边地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主要体现在匈奴问题上,但是该选项忽略汉朝内部的王国问题等,该选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匈奴勾结王国势力而非广大的汉人,C项排除。故选D项。4.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里以下按什伍编制用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宫”;县以下除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外,还于每十里处设亭,率是专门从事“追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这说明汉代乡村治理()A.重视地方群体作用 B.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制度组织体系完备 D.具有一定的自治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县以下基层组织乡、里,里以下按什伍编制居民,每十里处设亭,这说明汉代乡村地方治理制度组织体系完备,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汉代的地方基层组织,其是地方群体之一,故“地方群体作用”主要体现部分材料,没有准确概括材料主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宗族在地方治理下的作用与地位,无法得出“利于凝聚宗族力量”的结论,排除B项;汉代的地方基层组织确实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但是材料主要描述汉代乡村的基层组织结构,D项只是体现部分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5.古代文学家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与谈诗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根据诗句“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强调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不合理现象,诗人对造就这一社会不合理现象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世袭制”虽然也涉及到贵族的世袭特权,但《咏史》诗中特别提到了“九品中正制”下的不公,因此“九品中正制”更直接相关,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诗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推荐和考察来选拔人才,与诗中描述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内容。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后,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在废除西郊祀天前数年,孝文帝已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孝文帝的上述举动()A.旨在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B.为北魏顺利迁都扫除了障碍C.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D.赢得了北方大族的坚定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等可知,孝文帝通过衣冠、祭祀等方面的改革,接受中原礼乐文明,目的是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继承者的问题,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受到较大破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北方大族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为北宋宰相出身情况统计。该现象折射出,宋代()总人数科举出身人数占总数比例宰相92名83名90%副宰相176名162名92%A.科举选拔程序规范 B.士人政治地位提高C.贵族政治残余清除 D.官员选拔倾向平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两宋科举出身的士人(知识分子)成为国家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反映了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B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科举选拔程序,不能说明是否规范,排除A项;表格信息说明高级官员中仍有部分是非科举出身,说明当时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排除C项;古代参加科举的人员既可是平民也可是官宦子弟,不能说明注重选拔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8.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书其过民,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明政府此举()A.实现了伦理与法治的结合 B.以教化来完善中央集权制C.从基层开始灌输儒家伦理 D.体现了对基层治理的重视〖答案〗B〖解析〗题干“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书其过民,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体现的是政府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对善恶行为进行引导教化,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伦理与法治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伦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学者指出:清朝军机处的职掌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汇机要,承旨出政”。该学者认为军机处()A.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B.成为国家法定国家机构C.是专制皇权发展的产物 D.提高了皇帝决策的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总汇机要,承旨出政”可知,清朝军机处主要职能就是上传下达,为皇权服务,是专制皇权发展的产物,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军机处不是法定国家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但与皇帝决策的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末一次科举考试题“论项羽拿破仑”,论述项羽和拿破仑的异同点。一生员不知“拿破仑”为何物。认为“仑”是轮的通假字,而拿破仑即拿起一只破轮子。于是写道:“轮(仑)难拿,破轮(仑)犹难拿,而项羽技能,何也?项羽力能举鼎,而况破轮乎?这从根本上揭示出清末()A.科举制的弊端 B.闭关锁国的危害 C.国人闭目塞听 D.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连拿破仑都不知道,体现了读书人不关心现实,不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A项正确;闭关锁国导致了不知道拿破仑,但是由于科举制使得读书人一心苦读四书五经,脱离社会实际,所以即使是实行了对外开放,读书人不会去过问,本质上还是科举制的消极作用造成的,排除B项;“国人闭目塞听”是材料中相关现象的表现,不是其本质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际局势的不了解,没有体现其传统的华夷观念,无法得出“天朝上国的迷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1935年币制(法币)改革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该学者认为此次币制改革()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清除了通货膨胀隐患C.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D.实现了国家财政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分析,该学者强调币制改革“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说明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并发展社会经济,A项正确;B项表述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的说法夸大了“法币改革”的作用,排除C项;币制改革是实现财政统一的表现之一、但是否实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2.1954年,中国代表团借参加日内瓦会议之机,接受英国的邀请,不仅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而且还建立了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A.这开始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主动融洽与英国的政治矛盾C.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 D.已经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1954年英国与台湾当局还没有断绝外交关系,而新中国又需要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材料中“建立了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既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另起炉灶”的原则性,又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务实灵活性,C项正确;此时中国与苏联正处于亲密期,“一边倒”外交是当时的主要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接受英国的邀请”说明不是中国主动的,且“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说明政治分歧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现象只是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直到中美关系缓和才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D项。故选C项。13.1989年,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表明()A.民主与法制得到了完善 B.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削弱C.人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D.以法治国开始得到落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9年的中国。材料中《行政诉讼法》的通过反映了法制的完善,而“民告官”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完善,A项正确;材料现象限制了行政权的滥用,而不是削弱,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人民合法权益拥有了法律斗争的途径,而不能确保得到保护,排除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以法治国的实施,但不能说明这是“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4.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这反映出我国公务员制度()A.突出以德为先标准 B.存在地区行业差异C.践行服务于民思想 D.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说明我国公务员直接接受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党对于公务员系统的绝对领导地位,没有指出道德在公务员体系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不存在地区行业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现出公务员与人民的关系,无法得出“践行服务于民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为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总数(人)少数民族代表(人)占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3864147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15824411.3A.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2018年”。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分别是14.7%、11.3%,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没有体现采取促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6.2018年,个税修正案除了提高起征点到5000元,同时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据此可知,这一修正案()A.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 B.降低了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C.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D.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税种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分析,新个税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进行修订完善,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C项正确;新个税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而不是增加收入,排除A项;提高不是降低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改革与优化税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雅典政治精英们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这意味着每一次他都要经历政治上的考验,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地位,他们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农公民群体接受的政策建议。”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从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政治精英们所提的建议都必须得到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这说明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公民群体,B项正确;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中公职人员的轮换的特点,但这并不是材料描述所强调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公民的地位与作用,排除A项;虽然雅典民主重视法律,但材料描述更侧重于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排除C项;材料没有详细介绍古代雅典的制衡机制,无法得出“权力制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8.古罗马人相信,“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据此可知,古罗马人崇尚的法律原则是()A.平等 B.正义 C.法律至上 D.理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知罗马法律强调理性、权力、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体现了古罗马人尊奉的法律至上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出现“平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理性、权力、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正义”一词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B项;“理性”一词也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9.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与继承者为英国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英王此举()A.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独裁C.构建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 D.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尊法案》的通过,是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至尊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反对罗马教皇的统治,不仅仅是精神方面,排除B项;近代英国的法律12世纪前后在习惯法基础上发展完善的,以罗马法为基础构建法律体系的是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排除C项;《至尊法案》建立起来英王的专制统治,没有冲击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0.在英国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维多利亚女王曾7次遭遇枪击,1873年的一次遇险后,得知伦敦法庭判处凶手3年有期徒刑后,她致函法庭:建议将这名刺客流放国外消除后患。伦敦法院仅用一句话给女王回函:“陛下!你没有干涉法律的权力!”这主要说明此时的英国()A.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B.议会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国王运用行政权干涉司法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维多利亚女王的遭遇,在得知法庭判决结果致函法庭但遭法庭以“陛下!你没有干涉法律的权力!”回绝,反映了法律的绝对权威地位,充分说明当时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内阁代替国王行使行政权,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1.汉密尔顿说:“假如把缺乏这类斗争的动机作为反对斗争的理由,那就是忘记了人是野心勃勃、存心报复而且贪得无厌。指望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一直和睦相处,那就是无视人类事变的必然过程,蔑视数世纪以来积累的经验”。据此可知,汉密尔顿主张()A.实行分权与制衡 B.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C.实行总统共和制 D.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世纪美国。“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指的是美国的各州。根据材料中“指望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意志和睦相处……就是无视人类事变的必然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密尔顿认为应该改变各州相对独立、难以组织联合的情况,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各州的关系,而非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和制衡,排除A项;总统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以后,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2.法国总统的权力凌驾于三权之上,不对任何机关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并有权任命总理及其他政府机构人员;总理为政府的首脑,其组成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同时宪法对立法权及议会的各种权力进行严格限制。材料反映了法国()A.兼有英美两国政体模式的特点 B.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不完善的代议制C.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极其艰难 D.君主派在现实社会中仍有较大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法国的总统拥有较大权力,与美国总统的权力类似;同时作为政府首脑总理领导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具有英国议会制的特色,A项正确;而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过程,无法得出“民主共和的道路极其艰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君主派在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而材料主要展现了法国的政体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23.如表为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据此分析,英国文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数188150,8391914280,900189179,2411922317,7211901116,4131939387,4001911172,3521943710,400A.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人民要求参与的强烈愿望C.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 D.政府管理职能急剧的扩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以后的英国。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从1881年到194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张,是材料所述英国文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信息是英国文官制度不断发展,并不是在强调民主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给出“人民”的相关信息,无从得知人民的参与愿望,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录用原则,无从得知择优录取,排除C项。故选D项。24.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用以保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核心条约体系,规定了各缔约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对待境内个人的方式,规范了全球公域的国家行为。这旨在强调联合国()A.对成员国进行了有效管理 B.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C.主要由各类国际组织组成 D.宗旨是制定国际公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世界)。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条约、法律,用以规范国家行为,维护人权,这些条约、法律即国际法,B项正确;联合国并非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机构,有效管理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并非所有国际组织,排除C项;联合国的宗旨主要在于维护世界和平,制定国际公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各国吩咐停止兑换黄金,以全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全本位制开始瓦解。1929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国家彻底放弃全本位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再加上二战的爆发,最终于1944年,一套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摘编自李佳桐等《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分析》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黄金储备居国际首位,它与英法等国共同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次由正式法律文件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果,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有利于西方国家战后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但是它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公正,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摘编自张晶《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产生的影响。〖答案〗(1)背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各国建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2)影响:积极:稳定汇率,维持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任意3点即可)消极:不是一种合理的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制度;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1929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国家彻底放弃全本位制”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各国吩咐停止兑换黄金,以全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建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以及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一“最终于1944年,一套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证明与阐述。从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它与英法等国共同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次由正式法律文件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汇率,维持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以及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根据材料二“有利于西方国家战后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及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及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消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但是它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公正,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是一种合理的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制度;根据材料二“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自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一直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尤其是从计划经济移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大了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力度,2011年7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标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根本取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摘编自杨晓天《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来历与启示》材料二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符合自己国情的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福利国家制度。9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老龄化、高龄化、少子化的背景下,福利国家又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保障支出不堪重负,财政入不敷出;经济衰退,发展后继无力;资本逃离严重,本国失业率上升;诱发了道德危机,出现了“福利病”、“养懒汉”等现象。福利国家首先受到了新自由主义者的猛烈批判,他们对福利国家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必要性、适应性、有效性等多个角度提出了质疑。——摘编自徐盛凯《追本溯源:比较视阈下的福利国家危机实质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说明新中国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推行产生的不良后果。〖答案〗(1)特点:注重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社会保障形式采取集中供养和兴办社会福利企业等多种形式。(任意3点即可)意义: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完善;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任意三点即可)(2)后果: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税收负担过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利用;制约了教育、科研,乃至于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任意5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我国自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来”可知,加强社会保障立法;根据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当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根本取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以及对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有明确的规定;根据材料一“尤其是从计划经济移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大了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力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保障形式采取集中供养和兴办社会福利企业等多种形式。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应当把如何增进民生福祉作为社会保障体系设计的根本取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并且调动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根据材料一“尤其是从计划经济移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加大了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力度”可知,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根据材料一“2011年7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标志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得到完善。【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材料二“社会保障支出不堪重负,财政入不敷出”可知,政府财政负担沉重以及税收负担过重;根据材料二“资本逃离严重,本国失业率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失业;根据材料二“经济衰退,发展后继无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了教育、科研,乃至于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二“诱发了道德危机,出现了‘福利病’、‘养懒汉’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利用以及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社会流动主要指个人跨越阶层边界的过程,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过程,或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明代自宣德以后,在我国大部分省区内发生过规模巨大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皇族、勋威。官僚地主通过赐田、投献、圈占等手段,侵占小农土地;苛重的赋役,使农民不堪负担而逃亡。流民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明人姚旅才重新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憎之外,新添了“十八民”。——摘编自《流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明代农业生产的衰变》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观点:中国古代的阶层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阐述:军功授爵以军功大小加官授爵,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并促成了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科举制通过考试,依靠个人的才能,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工商皆本主张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都是本业,这一主张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利于社会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结论:古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打破了阶层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也将会引领社会总体向上,向相对健康、公平的方向发展。(“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讲述的是古代中国社会流动现象,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根据材料“流民汇集成一股洪流,对当时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社会力量发生了新的分化,传统的四民之说已经无法规范社会大发展下社会各阶层力量的新变化。”可得出观点中国古代的阶层流动有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其次进行论证阐述,举例军功爵制、科举制、工商皆本思想对促进社会流动的发挥积极作用。如军功授爵以军功大小加官授爵,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有力地打击了旧贵族特权,并促成了新的封建官僚制度的形成;科举制通过考试,依靠个人的才能,实现社会地位的变迁,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工商皆本主张工商业与农业一样都是本业,这一主张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利于社会新经济因素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总结升华,结论:古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打破了阶层固化,促进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也将会引领社会总体向上,向相对健康、公平的方向发展。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测试时间:90分钟卷面总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1.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改革,在政务和军事两个方面,诸侯国国君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于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贯彻,成为正式的制度。这表明,战国时期()A.君主专制制度初步显现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贵族官僚体系正式确立 D.文武百官职位已设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君主都需要专门的辅佐之官”、“负责将国君的旨意推行全国”,说明相国和将军的出现就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初步确立,A项正确;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材料涉及的中枢机构的变化,排除B项;贵族官僚体系形成是在秦朝时期,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相国和将军分别作为文武百官之首”的制度,而非文武百官职位,排除D项。故选A项。2.荀子认为商鞅变法使秦国人民敬畏官府、官吏忠于国家、士大夫舍私为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贾谊却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二者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截然相反主要源于()A.法制和礼制思想的差异 B.所处阶级属性对立不同C.统治者对变法态度迥异 D.时代变迁导致观点各异〖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及所学可知,荀子认为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都顺从于法制,颇有古风;贾谊批评商鞅舍弃礼义,专用法制,破坏了家庭伦理关系。两者截然相反的评价,其实是由于所处立场不同,反映出的是法制和礼制两种治国思想的差异,A项正确;二者阶级属性相同,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荀子和贾谊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没有涉及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时代变迁影响二者观点,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3.据《史记》记载,汉初,“韩王信降匈奴,匈奴得信,用引兵”,攻打汉王朝。不久,赵相“陈豨反,又与韩王信合谋”侵汉。景帝立。“赵王遂乃阴使人于匈奴,吴楚反,欲与赵合谋入边。”这表明当时西汉面临的重大危机是()A.异姓诸侯频繁背叛中央 B.中原和边地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C.匈奴勾结汉人攻打汉朝 D.中央政权受到王国与匈奴势力的威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西汉初年、景帝时一些诸侯王勾结匈奴谋叛中央,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在当时,确实出现异姓诸侯背叛中央的情况,但是该选项忽略了“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排除A项;中原和边地之间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主要体现在匈奴问题上,但是该选项忽略汉朝内部的王国问题等,该选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匈奴勾结王国势力而非广大的汉人,C项排除。故选D项。4.汉承秦制,县以下基层组织为乡、里,里以下按什伍编制用民,“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检察,民有善事恶事,以告监宫”;县以下除乡、里基层行政组织外,还于每十里处设亭,率是专门从事“追捕盗贼”的警察性组织,这说明汉代乡村治理()A.重视地方群体作用 B.利于凝聚宗族力量C.制度组织体系完备 D.具有一定的自治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分析,县以下基层组织乡、里,里以下按什伍编制居民,每十里处设亭,这说明汉代乡村地方治理制度组织体系完备,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汉代的地方基层组织,其是地方群体之一,故“地方群体作用”主要体现部分材料,没有准确概括材料主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地方宗族在地方治理下的作用与地位,无法得出“利于凝聚宗族力量”的结论,排除B项;汉代的地方基层组织确实具有一定的自治性,但是材料主要描述汉代乡村的基层组织结构,D项只是体现部分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5.古代文学家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与谈诗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中国)。根据诗句“世胄镊高位,英俊沉下僚”,强调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揭示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社会不合理现象,诗人对造就这一社会不合理现象的“门阀制度”进行了深入批判,与之相关的选官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B项正确;“世袭制”虽然也涉及到贵族的世袭特权,但《咏史》诗中特别提到了“九品中正制”下的不公,因此“九品中正制”更直接相关,排除A项;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与诗中描述的社会现象不符,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的一种选官制度,通过推荐和考察来选拔人才,与诗中描述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情况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部分内容。孝文帝从前方回到洛阳后,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就责备留守京都的官员,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在废除西郊祀天前数年,孝文帝已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孝文帝的上述举动()A.旨在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 B.为北魏顺利迁都扫除了障碍C.有利于北方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D.赢得了北方大族的坚定支持〖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见妇女服装仍为夹领小袖……认为他们禁止胡服不彻底”“开始采用中原地区的祭祀天地仪式”等可知,孝文帝通过衣冠、祭祀等方面的改革,接受中原礼乐文明,目的是表明北魏是华夏正统的继承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继承者的问题,排除B项;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受到较大破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北方大族的支持,排除D项。故选A项。7.如表为北宋宰相出身情况统计。该现象折射出,宋代()总人数科举出身人数占总数比例宰相92名83名90%副宰相176名162名92%A.科举选拔程序规范 B.士人政治地位提高C.贵族政治残余清除 D.官员选拔倾向平民〖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两宋科举出身的士人(知识分子)成为国家高级官员的主要来源,反映了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B项正确;表格信息没有体现科举选拔程序,不能说明是否规范,排除A项;表格信息说明高级官员中仍有部分是非科举出身,说明当时贵族政治的影响仍然存在,排除C项;古代参加科举的人员既可是平民也可是官宦子弟,不能说明注重选拔平民,排除D项。故选B项。8.洪武五年二月,明政府以田野之民不知禁令,往往误犯刑宪,乃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书其过民,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明政府此举()A.实现了伦理与法治的结合 B.以教化来完善中央集权制C.从基层开始灌输儒家伦理 D.体现了对基层治理的重视〖答案〗B〖解析〗题干“诏令有司于府州县及乡里社皆立申明亭”“凡境内人民有犯,书其过民,榜于亭上,使人有所惩戒”体现的是政府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凡境内民人有犯者,书其过,明榜于亭上,使人心知惧而不敢为恶,对善恶行为进行引导教化,从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伦理与法治的结合,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伦理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9.有学者指出:清朝军机处的职掌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总汇机要,承旨出政”。该学者认为军机处()A.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B.成为国家法定国家机构C.是专制皇权发展的产物 D.提高了皇帝决策的效率〖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总汇机要,承旨出政”可知,清朝军机处主要职能就是上传下达,为皇权服务,是专制皇权发展的产物,C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了丞相,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军机处不是法定国家机构,排除B项;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清朝的行政效率,但与皇帝决策的效率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清末一次科举考试题“论项羽拿破仑”,论述项羽和拿破仑的异同点。一生员不知“拿破仑”为何物。认为“仑”是轮的通假字,而拿破仑即拿起一只破轮子。于是写道:“轮(仑)难拿,破轮(仑)犹难拿,而项羽技能,何也?项羽力能举鼎,而况破轮乎?这从根本上揭示出清末()A.科举制的弊端 B.闭关锁国的危害 C.国人闭目塞听 D.天朝上国的迷梦〖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连拿破仑都不知道,体现了读书人不关心现实,不了解外部世界和时代的变化,这是科举制度的弊端,A项正确;闭关锁国导致了不知道拿破仑,但是由于科举制使得读书人一心苦读四书五经,脱离社会实际,所以即使是实行了对外开放,读书人不会去过问,本质上还是科举制的消极作用造成的,排除B项;“国人闭目塞听”是材料中相关现象的表现,不是其本质原因,排除C项;材料中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国际局势的不了解,没有体现其传统的华夷观念,无法得出“天朝上国的迷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指出:“1935年币制(法币)改革是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它成功地稳定外汇率,并制止通货紧缩,因而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该学者认为此次币制改革()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清除了通货膨胀隐患C.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D.实现了国家财政统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分析,该学者强调币制改革“为经济注入新的力量,加强对未来的信心”,说明币制改革有利于稳定并发展社会经济,A项正确;B项表述中“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的说法夸大了“法币改革”的作用,排除C项;币制改革是实现财政统一的表现之一、但是否实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2.1954年,中国代表团借参加日内瓦会议之机,接受英国的邀请,不仅对英国进行了贸易访问,而且还建立了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外交()A.这开始放弃“一边倒”的政策 B.主动融洽与英国的政治矛盾C.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 D.已经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1954年英国与台湾当局还没有断绝外交关系,而新中国又需要打破西方的外交孤立,材料中“建立了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既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另起炉灶”的原则性,又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对待的务实灵活性,C项正确;此时中国与苏联正处于亲密期,“一边倒”外交是当时的主要外交政策,排除A项;材料中的“接受英国的邀请”说明不是中国主动的,且“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说明政治分歧仍然存在,排除B项;材料现象只是冲击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直到中美关系缓和才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D项。故选C项。13.1989年,全国人大七届二次会议通过《行政诉讼法》后,随着“民告官”的合法化,“一把手”“行政首长”出庭日益成为常态。这表明()A.民主与法制得到了完善 B.政府行政权力受到削弱C.人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D.以法治国开始得到落实〖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9年的中国。材料中《行政诉讼法》的通过反映了法制的完善,而“民告官”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完善,A项正确;材料现象限制了行政权的滥用,而不是削弱,排除B项;材料现象说明人民合法权益拥有了法律斗争的途径,而不能确保得到保护,排除C项;虽然材料反映了以法治国的实施,但不能说明这是“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14.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这反映出我国公务员制度()A.突出以德为先标准 B.存在地区行业差异C.践行服务于民思想 D.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说明我国公务员直接接受党的领导,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党对于公务员系统的绝对领导地位,没有指出道德在公务员体系中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我国公务员制度不存在地区行业差异,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现出公务员与人民的关系,无法得出“践行服务于民思想”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15.如表为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总数(人)少数民族代表(人)占比(%)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3864147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215824411.3A.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促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C.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2018年”。据题干可知,材料反映的是201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分别是14.7%、11.3%,说明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原则,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D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没有体现采取促进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措施,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2018年全国两会中55个少数民族代表占全国代表总数情况,没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16.2018年,个税修正案除了提高起征点到5000元,同时对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等;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据此可知,这一修正案()A.增加了低收入者的收入 B.降低了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C.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 D.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税种结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分析,新个税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实际进行修订完善,更加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国情,C项正确;新个税增加了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而不是增加收入,排除A项;提高不是降低社会的总体消费水平,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改革与优化税种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雅典政治精英们的每一项建议“都必须经过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这意味着每一次他都要经历政治上的考验,因此要保持政治领导地位,他们就必须不断提出符合公民群体利益的、能农公民群体接受的政策建议。”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A.轮番而治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权力制衡〖答案〗B〖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从材料信息可知,雅典政治精英们所提的建议都必须得到公民群体的讨论和投票决策,这说明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来源于和最终属于公民群体,B项正确;轮番而治是雅典民主中公职人员的轮换的特点,但这并不是材料描述所强调的特点,材料主要反映公民的地位与作用,排除A项;虽然雅典民主重视法律,但材料描述更侧重于政治决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排除C项;材料没有详细介绍古代雅典的制衡机制,无法得出“权力制衡”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8.古罗马人相信,“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据此可知,古罗马人崇尚的法律原则是()A.平等 B.正义 C.法律至上 D.理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力,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可知罗马法律强调理性、权力、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体现了古罗马人尊奉的法律至上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出现“平等”,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理性、权力、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准,“正义”一词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B项;“理性”一词也不足以概括整个材料,排除D项。故选C项。19.1534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授意议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与继承者为英国教会在尘世唯一的至尊领袖,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英王此举()A.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反对罗马教廷的精神独裁C.构建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法律 D.冲击了欧洲封建王权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尊法案》的通过,是英国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有利于民族意识的增强,促进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A项正确;《至尊法案》的颁布主要是反对罗马教皇的统治,不仅仅是精神方面,排除B项;近代英国的法律12世纪前后在习惯法基础上发展完善的,以罗马法为基础构建法律体系的是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排除C项;《至尊法案》建立起来英王的专制统治,没有冲击欧洲封建王权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20.在英国民众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维多利亚女王曾7次遭遇枪击,1873年的一次遇险后,得知伦敦法庭判处凶手3年有期徒刑后,她致函法庭:建议将这名刺客流放国外消除后患。伦敦法院仅用一句话给女王回函:“陛下!你没有干涉法律的权力!”这主要说明此时的英国()A.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B.议会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C.国王运用行政权干涉司法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维多利亚女王的遭遇,在得知法庭判决结果致函法庭但遭法庭以“陛下!你没有干涉法律的权力!”回绝,反映了法律的绝对权威地位,充分说明当时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B项正确;A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1721年英国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内阁代替国王行使行政权,国王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21.汉密尔顿说:“假如把缺乏这类斗争的动机作为反对斗争的理由,那就是忘记了人是野心勃勃、存心报复而且贪得无厌。指望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一直和睦相处,那就是无视人类事变的必然过程,蔑视数世纪以来积累的经验”。据此可知,汉密尔顿主张()A.实行分权与制衡 B.打造强有力中央政府C.实行总统共和制 D.两党竞争与民主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世纪美国。“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指的是美国的各州。根据材料中“指望几个相邻近的独立而未联合的国家意志和睦相处……就是无视人类事变的必然过程”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密尔顿认为应该改变各州相对独立、难以组织联合的情况,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B项正确;材料所述为各州的关系,而非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和制衡,排除A项;总统制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美国两党制形成于19世纪以后,在当时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22.法国总统的权力凌驾于三权之上,不对任何机关负责,可以解散议会,并有权任命总理及其他政府机构人员;总理为政府的首脑,其组成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同时宪法对立法权及议会的各种权力进行严格限制。材料反映了法国()A.兼有英美两国政体模式的特点 B.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不完善的代议制C.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极其艰难 D.君主派在现实社会中仍有较大影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法国的总统拥有较大权力,与美国总统的权力类似;同时作为政府首脑总理领导的内阁对议会负责,具有英国议会制的特色,A项正确;而代议制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材料信息没有涉及,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法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过程,无法得出“民主共和的道路极其艰难”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反映君主派在现实社会的影响力,而材料主要展现了法国的政体设置,排除D项。故选A项23.如表为1870年英国枢密院《文官制度改革令》颁布后人数变化情况。据此分析,英国文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文官人数年份文官人数188150,8391914280,900189179,2411922317,7211901116,4131939387,4001911172,3521943710,400A.代议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 B.人民要求参与的强烈愿望C.考试择优录用机制的运行 D.政府管理职能急剧的扩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年以后的英国。根据材料涉及的时间段,从1881年到1943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英国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扩军备战及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政府的管理职能急剧扩张,是材料所述英国文官人数变化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信息是英国文官制度不断发展,并不是在强调民主制度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给出“人民”的相关信息,无从得知人民的参与愿望,排除B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录用原则,无从得知择优录取,排除C项。故选D项。24.联合国成立70多年来,最大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用以保障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和尊严的核心条约体系,规定了各缔约国应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对待境内个人的方式,规范了全球公域的国家行为。这旨在强调联合国()A.对成员国进行了有效管理 B.促进了国际法的发展C.主要由各类国际组织组成 D.宗旨是制定国际公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5年(世界)。根据材料分析可知,联合国制定了一系列条约、法律,用以规范国家行为,维护人权,这些条约、法律即国际法,B项正确;联合国并非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机构,有效管理表述绝对化,排除A项;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组成并非所有国际组织,排除C项;联合国的宗旨主要在于维护世界和平,制定国际公约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种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25题18分,第26题22分,第27题1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各国吩咐停止兑换黄金,以全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全本位制开始瓦解。1929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国家彻底放弃全本位制,开始实行自由贸易,再加上二战的爆发,最终于1944年,一套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摘编自李佳桐等《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背景与演变分析》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作为超级大国,经济实力空前强大、黄金储备居国际首位,它与英法等国共同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次由正式法律文件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果,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有利于西方国家战后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国际金融法律制度。但是它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公正,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摘编自张晶《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产生的影响。〖答案〗(1)背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各国建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2)影响:积极:稳定汇率,维持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稳定国际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任意3点即可)消极:不是一种合理的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制度;美元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剧世界性通货膨胀。(任意2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一“1929到1933年的金融危机迫使许多国家彻底放弃全本位制”可知,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的教训;根据材料一“各国吩咐停止兑换黄金,以全本位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出现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国建立稳定国际货币体系的要求以及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根据材料一“最终于1944年,一套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经济力量的强大。【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根据题干要求,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证明与阐述。从积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它与英法等国共同建立了国际上第一次由正式法律文件进行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定汇率,维持国际金融的平衡发展以及促进国际间的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根据材料二“有利于西方国家战后的经济复苏,在一定程度上也完善了国际金融法律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以及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以及促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从消极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但是它本身存在着诸多不公正,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协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是一种合理的货币制度,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制度;根据材料二“它的建立实质上是为美国谋取世界霸权”结合所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童车类产品安全性能提升技术考核试卷
- 生活初三语文作文600字
- 硅冶炼厂的工艺流程设计考核试卷
- 橡胶制品的品牌形象与品牌推广策略研究考核试卷
-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机械性能优化设计考核试卷
- 家电配件的精密加工与测量技术考核试卷
- 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进位、退位加减法口算
- 造口并发症及处理 2
- 四川成都实验外国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血液透析及并发症护理 2
- 河南省许昌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素质评估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小学生劳动课件
- 高二下学期《家校携手凝共识齐心协力创辉煌》家长会
- (二模)沧州市2025届高三总复习质量监测 生物试卷(含答案详解)
- 内部审计流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计算题专项训练专题04整式的混合运算与化简求值(原卷版+解析)
- 2025-2030中国燃料乙醇行业现状调查及投资前景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全册教学设计
- 2025浙江1月卷读后续写及满分语料10类40句 (真假小偷) 原卷版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期中检测卷(含答案)
- 江苏省南京市联合体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